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外食族應少吃油炸物 避免增加罹癌率

外食族應少吃油炸物 避免增加罹癌率

優活健康資訊網 
文/台北縣營養師公會常務監事 楊蕊萍
人體中的細胞膜主要成份是脂肪,這些脂肪都是從食物中攝取而來,攝取好的油脂及適量的油脂,身體細胞才能有效的傳遞及吸收營養物質,並擁有健全功能,如此身體才能維持健康。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如果能減少脂肪攝取,可減少得這些癌症的機會,選好油、用對油,可以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用錯油、吃壞油,會增加身體的負擔。近來眾所矚目的新聞事件,就是有關油炸油品質的問題,油脂在高溫長時間使用後,會導致油脂劣變酸化,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經衛生單位全面檢驗後發現,就連大型速食連鎖店及知名的業者,使用的油炸油也驗出油脂酸價過高,用油品質不合格,大家才驚覺,原來我們每天所食用的油脂,潛藏了這麼多健康的危害。
現代人工作忙碌,老外族(三餐老是在外)越來越多,外食幾乎是家常便飯,許多人選擇以方便的速食或便當果腹,如:炸雞、薯條、漢堡或炸排骨、炸雞排、炸魚等油炸肉類為主的便當,許多業者基於成本的考量,選擇便宜又耐炸的棕櫚油或氫化的植物油。雖然棕櫚油及氫化的植物油也是植物性油脂,但它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與豬油相當,氫化的植物油更含有反式的脂肪酸,外食者經常吃油炸烹調的食物,會增加了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麵包、蛋糕和中西式糕餅中的酥烤油、人造奶油也含反式脂肪酸。經常食用反式脂肪酸會改變細胞膜的成分,降低細胞對抗致癌物質的能力。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濃度也會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上餐飲業者的用油品質管理問題,對經常在外用餐的人來說,少吃油炸物及主管機關與業者訂定嚴格的用油的把關標準,就成了影響健康的主要關鍵。
若自己在家烹調更要懂得選用好油及掌握烹調的方法,雖然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提高好的膽固醇(HDL)的作用,也可以避免心臟血管病變,但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不同的油脂。用好油、少用油,適量使用有益健康的好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芝麻油等,儘量避免使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
另外,每天吃一把堅果,如:南瓜子、杏仁、核桃、腰果、開心果等,含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抗氧化物質維他命E、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性固醇和多酚類、纖維等抗癌成分。建議也可以攝食深海魚油,因深海魚類含豐富的ω-3脂肪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和腫瘤的發生。
平時烹調時油溫不要過高,烹煮時要改變烹調方式,最佳的方式是冷鍋冷油,油煙量可以減少,不要等鍋子熱了再放油,減少高溫炒炸烹調的方式,油溫度過高超過發煙點,油脂會產生劣變,油煙越多表示油品變質的程度越大,廚房油煙也是女性罹患肺癌的主要因素,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一定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適合的油品,並減少用油量。
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303
優活健康資訊網

氣喘,不一定要喘

氣喘,不一定要喘

優活健康資訊網 
許多家長因為小孩咳嗽咳不停甚至長達數月而帶到門診就醫。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已經吃了不少咳嗽糖漿或感冒藥水,但咳嗽症狀仍未見改善。醫生往往會說明:「你的小孩氣管比較弱」,「你的小孩體質較敏感」,所以才會咳得那麼久,家長可能似懂非懂的接受這樣的解釋,然而「氣管比較弱」是個平易近人的說法,卻不是一個科學的解釋。「氣管敏感」只是代表一種狀態,也非疾病的診斷。但是如果醫生說:「你的小孩是氣喘」,家長往往不能接受這樣直接的陳述。一方面,因為小朋友從沒有喘過啊!怎麼可能是氣喘呢?認為只是感冒不容易好罷了;另一方面傳統觀念告訴我們,氣喘是不能根治的,萬一得到了,便需要終身依賴藥物治療,潛意識便否認小孩是「氣喘」,也就無法得到適當的治療,如此才會讓小孩吃更多更久的藥。
一般的對氣喘的刻板印象,就是突然覺得呼吸困難,趕快從口袋中拿出吸藥,一吸就好了。這往往是電視電影上較誇張的表演手法,當然真的氣喘急性發作時,使用擴張劑是可很快改善症狀,但現實生活中氣喘症狀不全然是如此表現。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反覆的咳嗽,嚴重時會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的感覺。但「氣喘」並不需要臨床上出現「喘」的症狀或聽到「喘鳴」的呼吸聲才能稱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反而是慢性咳嗽,換言之便是家長描述的「怎麼咳都不會好?」,「看了好多醫生,吃了好多感冒藥,怎麼還會咳嗽?」,或「白天都還好,睡前或一大早起床前便咳嗽」。事實上只要反覆咳嗽三個星期以上未見改善,且早晚咳嗽較明顯,活動後會較明顯咳嗽,便要考慮氣喘的可能。
因氣管慢性發炎而使分泌物增加,這時咳嗽也會有痰的聲音。所以咳嗽有痰並非感冒或肺炎才特有的表現,氣喘引起的咳嗽也會有痰音的。一旦確診是氣喘,即便是完全無症狀時,也不能說小孩沒有「氣喘」了,氣喘這個疾病還是存在的,只是被控制了,還是要繼續保養氣管,才不會又咳嗽不停了。
氣喘並不可怕,只怕錯誤的觀念以至於延誤了或斷續的治療,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資料,17歲以下的氣喘的族群在便佔了38%,而醫療的花費更達20億元以上。以家長的立場可能花再多的錢也不足惜,只要小孩不再常咳嗽吃藥。而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達到的,但需與專科醫師密切配合,遵從醫囑,氣管絕對可以控制的很好。
本文摘自:過敏免疫全書,由原水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8/12/324.html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323
優活健康資訊網

大腸癌 一等親列高風險群

大腸癌 一等親列高風險群

台灣新生報 
署立屏東醫院消化內科近期統計近兩百名大腸鏡鏡檢患者,七十四人有大腸瘜肉,十人罹患大腸癌,占約5%,顯示每百人中可能有5人就有大腸癌。陳藝祐醫師提醒民眾,若長期有貧血、便秘及腹瀉情形,可能是右側大腸病變的警訊,應即早就醫診治。
署立屏東醫院統計今年1至3月19日,總共191個大腸鏡鏡檢,其中74個病人有大腸瘜肉(38.7%)。分析瘜肉的分布,右側大腸占37.8%,左側大腸占62.2%。

署屏消化內科醫師陳藝祐指出,該結果顯示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能會忽略右側大腸病灶,而延遲早期治療的機會。在191個大腸鏡鏡檢中,診斷大腸癌有10例(病理亦確診為大腸腺癌),占5.23%。

「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成了減少大腸癌的發生與死亡率最好的方法。陳藝祐醫師說,一等親有大腸癌病史是最常見的高風險族群,且50歲前就發生大腸癌,則須懷疑病人是否有遺傳性綜合症,例如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若一等親在50歲或50歲以後得到大腸癌,他的家庭成員有兩倍的風險得到大腸癌。

陳藝祐表示,在高危險性的族群中,大腸癌篩檢需提早至40歲時,或是提早在他家庭成員得到大腸癌年紀的十年前。若病人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的病史也會增加得大腸癌的機會,需在8至10年後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檢。

增加大腸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肥胖、少運動、抽菸、喝酒。陳藝祐醫師說,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能會忽略右側大腸病灶,全大腸鏡則是最好的篩檢工具。
台灣新生報

多蔬果少酒少紅肉 乳癌罹患率降11%

多蔬果少酒少紅肉 乳癌罹患率降11%

台灣新生報 
根據一項新研究,婦女雖無法改變家族乳癌病史,但也許可透過多吃蔬菜與全榖類及減少酒精攝取,降低罹患機率。
由北愛爾蘭「伯爾發斯特女王大學」針對過去十八起、牽涉四十萬人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發現飲食謹慎的婦女,比飲食放縱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低十一%。
台灣新生報

常流鼻血 不排除罹腫瘤

常流鼻血 不排除罹腫瘤

台灣新生報 
柳營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門診顯示,近來因為天氣寒冷造成鼻部出血的民眾有顯著增加,病患中包也含著特殊病例,柳奇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尚融籲請民眾不要輕忽鼻部出血,尤其是單側反覆性的鼻部出血更要謹慎。
鼻部出血可能原因包含外傷、慢性發炎、鼻腔異物,或全身性的血管或凝血問題所造成,少部分是因為鼻腔、鼻竇及鼻咽腔的惡性腫瘤或黴菌性鼻竇炎所導致,因此如有反覆性鼻部出血情況,尤其是單側鼻出血,應該詳細就醫檢查治療。

楊尚融說,早年遇到鼻部出血時,學校老師都會採取額頭向上,以衛生紙塞住當事人鼻孔的作法是錯誤的,正確的作法是,保持坐姿以及頭部向前彎曲,同時用手指緊壓兩側鼻翼10分鐘,以及經由嘴巴張口呼吸,避免鼻腔填塞衛生紙,也不應該躺下或頭部向後仰,如此血液才不會進入呼吸道,否則血流進入氣管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而危及生命,如經上述步驟處理,仍無法止血,則應緊急送醫院。

對於單純的鼻腔黏膜因外傷或發炎造成的鼻出血,醫師通常會使用藥物、鼻填塞、雷射手術等來治療;然而對於鼻腔腫瘤或黴菌性鼻竇炎病患,則需要藉由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將病灶根除。

楊尚融強調,鼻部出血可能隱藏著潛在的疾病,需要由專業醫療人員鑑別診斷,尤其對於單側反覆性的鼻部出血應更加謹慎,才能達到早期的診斷獲得最佳的治療成效。
台灣新生報

藥酒療效依浸泡藥材而定 需依體質、證型調配

藥酒療效依浸泡藥材而定 需依體質、證型調配

台灣新生報 
坊間常見各類藥酒,讓民眾趨之若鶩,但飲用應配合個人體質為宜,以免藥不對症。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中醫強調藥酒的療效是依其內所浸泡的藥材而決定,且該藥材的合性需依個人體質與證型而定,絕對不是「適合你喝的藥,就一定也適合我喝」,藥酒就如同藥材,有其功效,但也需要對證使用。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一般而言,大多數的藥就強調的是助筋骨,藥材多為行氣活血、養筋壯骨的藥,可包括黃耆、人參、桑寄生、補骨脂、鹿茸、枸杞、龜板、川芎、當歸、續斷、紅棗等。這類中藥當中,像是黃耆有強心、提升免疫力的作用。補氣類常用的人參。桑寄生具有降壓、鎮靜、利尿作用,也常應用於治袪風濕、補肝腎、強筋骨。補骨脂可幫助補腎助陽作用。鹿茸也有助溫腎益火。

而枸杞多用於養睛明目,現代研究也發現枸杞對肝臟有保護作用。龜板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功能。川芎也是補血常用的中藥。當歸可攻可補,具有補血活血作用。續斷可強補肝腎作用,多用於肝腎不足調理。紅棗含鈣和鐵,對預防骨質疏鬆和貧血有重要作用。

醫師指出,還有常見應用在作月子期間飲用的補氣血、固腎的藥酒,內容多以十全大補或杜仲之類藥材所組成;以及助孕的藥酒,和單純補腎增加活力的藥酒等。這些都是常見的藥酒應用。

「哪些人適合喝藥酒」?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因為酒有溫通之效,所以多建議以虛証為主較適合。若是陰虛血熱盛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者,則不建議喝藥酒;感冒期間也不建議服用藥酒,以免導致火上加油,加重熱象、發炎等問題。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酒有溫通的功效,所以一般多建議用在虛證體質患者為主,包括如腎虛腰腳無力者、剛生產完氣血大虛者、胞宮寒而不易受孕者、精蟲量過少者、以及腎氣早衰以致性功能障礙者。都可算是虛證體質的類型。

李醫師表示,服用藥酒內兩小時,不宜服用西藥,且須經醫師辨證再服用,別喝來路不明的藥酒。
台灣新生報

訓練平衡感 每日單腳站立

訓練平衡感 每日單腳站立

台灣新生報 
跌倒可不是老年人專利,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發現,許多20、30歲的人由於平衡感不好,也很容易跌倒。該校健康專業學院臨床副教授卡曼‧艾柏特(Carmen Abbott)建議,平衡感較差的人可以用爬樓梯等方式訓練平衡感,也可以每天訓練單腳站立,不過如果感覺快跌倒,就要趕快兩腳站穩。
卡曼‧艾柏特建議,訓練平衡感的時候,可以採用單腳站立,另一隻腳抬起,持續離地30秒,雙臂交叉放胸前,練習時最好靠近牆壁、或選擇可以扶手的地方,快跌倒時可以稍微扶一下,若抬起的腳碰到地面,或身體傾斜超過45度角,便停止計時,訓練平衡感時,也可以輔以眼睛運動,單腳平衡時,眼睛睜開30秒,再閉眼5秒,讓平衡感更好。

卡曼‧艾柏特教授指出,任何年齡都可能不慎跌倒,若能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險因子,就可以減少意外。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發出一項測試,讓人更清楚自己跌倒風險高低。這項研究發表於「神經疾病物理治療期刊」。卡曼‧艾柏特教授強調,不止年長者要注意跌倒問題,「防跌」策略應該涵蓋所有年齡層,像用藥、眩暈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平衡感,增加跌倒風險。
台灣新生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642166.aspx

小孩吃青菜 不喜歡變花樣

小孩吃青菜 不喜歡變花樣

台灣新生報 
家長經常為小孩不吃青菜頭痛不已,荷蘭的研究員建議,簡單蒸煮、保持清脆就好。
荷蘭瓦荷寧罕大學研究員測試胡蘿蔔和四季豆這兩種普遍的現成食用蔬菜,用搗碎成泥、蒸、煮、炒、燒烤和油炸6種不同烹調方式,讓4~12歲6組小學生吃,看看他們比較喜歡哪一種。另一個控制組由18~25歲的成年人組成,也提供相同食物。

研究專家說,這項實驗顯示,大多數小朋友最喜歡吃蒸或煮的青菜。研究員歸因於小朋友習慣的蒸煮烹調,可以讓胡蘿蔔和四季豆保持原味、原色和原來的脆度;因而建議給小孩吃的青菜最好保持清脆、原色,原味,外表一致,不要燒烤成褐色或弄成顆粒狀。
台灣新生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642159.aspx

針灸需要感染控制指引

針灸需要感染控制指引

24DRS 
  【24drs.com】March 19, 2010 — 根據一項線上發表3月18日英國醫學期刊的主編評論,需要贊助來發展針灸的感染控制指引。

香港大學的Patrick C.Y. Woo醫師與其同事們寫到,針灸,以植入與操控細針於經脈網絡上特定針灸點的理論,可以促進「氣」的流動和諧,這是另類療法中最廣泛使用的。由於這些細針必須插入皮膚層達數公分,針灸可能對病患造成風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併發症就是傳播病源性微生物,從環境轉染給病患,然後再傳給不同的病患。

主編們宣稱,據報因為針灸傳播的疾病數目(世界各地通報的病例數為50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由於針灸相關的感染經常沒有被診斷出來,臨床醫師們應該抱持著高度警覺。

針灸前沒有徹底的皮膚消毒,可能使得病患皮膚上或是環境菌叢,傳播致病性細菌。局部感染經常會沿著脈絡或是在針灸點上而發生。

雖然這些感染事件大部份預後良好,但大約有5%-10%的通報發熱性細菌感染是致命的,另外有10%以上可能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
* 使關節破壞的敗血性關節炎
* 多重器官衰竭
* 腐肉性疾病
* 癱瘓

也曾經有感染性心內膜炎、腦膜炎、眼內感染、頸部脊椎炎、腹腔後膿瘍、腹腔內膿瘍、以及胸腔肺膿瘍的報告。

超過一半與針灸有關的細菌感染是金黃葡萄球菌所造成。第一個由針灸傳播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病例發生在2009年。除此之外,也曾有與針灸相關傳播,造成B型肝炎爆發的報告,這些據報與重覆使用於感染病患後未適當消毒的針頭有關。然而,在一項針灸相關B型肝炎爆發的案例中,被認為自針灸者傳給病患。理論上,B型肝炎與HIV可能透過針灸傳播,有部份來自流行病學與病例控制研究的證據顯示C型肝炎病毒與針灸之間的關係。

針灸分支桿菌疾病是一種新的臨床症候群,於21世紀後首次被發現。受到汙染的棉花球、毛巾、以及熱敷袋可能促使分支桿菌在針灸下針點附近快速生長。在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後,經常會形成很大的水泡、膿瘍與潰瘍病灶。

主編們的結論是,為了預防針灸傳播的感染,應該落實感染控制措施,例如可拋棄性針頭、皮膚消毒措施以及無菌技術。也需要嚴格的設備管控與認證。臨床醫師們也應保持高度警覺,特別是由針灸傳播的病毒與分支桿菌感染,因為這些病源的潛伏期長,以及如果有群聚病例,應立即通報衛生主管機關。

作者們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643207.aspx

貧血合併不明腹痛別輕忽 可能是身體疾病警訊

貧血合併不明腹痛別輕忽 可能是身體疾病警訊

24DRS 
如有腹部脹痛合併貧血症狀,千萬別輕忽。一名82歲阿嬤因幾天不排便,肚子脹到吃不下任何東西,經檢查發現其升結腸位置有一個大腸腫瘤阻塞,手術後證實是大腸癌,另一名60出頭女性,也是在年後因腸阻塞就診,手術病理證實已是肝轉移的四期大腸癌。

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黃玄遠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如能早期發現,可以有效的治療,因此,如有不明腹痛在同一個位置反覆發生,合併又有長期的貧血就一定要檢查,這類的貧血來自於腫瘤本身造成潰瘍或是腫瘤本身出血,而一般右側大腸腫瘤的出血,多半從糞便的外觀是無法分辨的,稱為「潛血」。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高,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的一種,黃玄遠提醒,除了貧血外,也要注意排便習慣改變合併血便、排泄裡急後重(感覺很急卻像是大不乾淨)合併體重急劇下降等危險訊號,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24DRS

飛蚊症別輕忽 嚴重恐危及視力

飛蚊症別輕忽 嚴重恐危及視力

24DRS 
飛蚊症是眼球「玻璃體」內可移動的混濁物,這些懸浮物會隨著眼球轉動而飄動,雖然多數都是生理性的玻璃體退化,並不會影響視力,但也可能是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等病變先兆,眼科醫師提醒,在詳細檢查視網膜和玻璃體之前,不能認為飛蚊症都是不實在而無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施智偉指出,一名50歲女性因飛蚊症到院求診,主訴視野中央出現數個黑點一星期,雖然視力沒有明顯受損,但令她感到焦慮困擾,經散瞳後詳細的視網膜檢查發現,在周邊視網膜有一處裂孔,所幸並無伴隨視網膜剝離,在接受視網膜局部雷射治療後,恢復情況、視力也不受影響。

玻璃體佔了眼球五分之四的體積,原本是澄清透明的蛋白狀物體,位置在視網膜前,是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之前的主要介質之一,若是玻璃體內有混濁物出現,投影在視網膜上,便會讓人產生陰影的自覺症狀,這陰影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外型可能是點狀、蟲狀、線狀、環狀,或是蜘蛛網狀等。

飛蚊症可以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的飛蚊症,是一種自然的玻璃體退化產生的混濁物,一般是無害而不影響視力的,常見於近視與年紀較大者;而病理性的飛蚊症原因很多,有可能伴隨視網膜撕裂、視網膜剝離,或是因為視網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引起的出血所導致,這些病理性的飛蚊症則會危及視力,需要做即時治療。

施智偉指出,飛蚊症患者都應散瞳做詳細視網膜及玻璃體檢查,確認飛蚊症來源,若是生理性的飛蚊症而無伴隨視網膜或玻璃體病變,一般不用治療,但仍需定期檢查眼底;若是病理性的飛蚊症,則須視病因以藥物、雷射或手術等方式治療,若有飛蚊急遽增加,閃光或亮點出現,及視力減退等症狀,則要積極就醫。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643254.aspx

每3人就1個! 婦女易骨質疏鬆

每3人就1個! 婦女易骨質疏鬆


 放大照片
華視新聞 
有週刊媒體報導,總統夫人周美青日前閃到腰,加上有骨鬆症,所以造成骨折、脊椎塌陷,甚至動手術,置入人工骨頭?但是幫總統夫人看病的三總出面駁斥,夫人根本沒動刀,而醫療團隊也只給了一般止痛藥和消炎藥,純粹休養而已,不過台灣臨床統計中,婦女一生中,發生一次骨鬆骨折的風險就高達33%,比男性的20%,高出很多,如何避免骨質疏鬆,帶您了解。
硬梆梆骨頭,竟然咖擦一聲,斷成兩半,不只如此,翻開棉被,60歲張阿姨背上還有長長傷口,貼滿紗布,脊椎也斷了,還得打好幾支鋼釘,原來張阿姨罹換骨質疏鬆症,變成空洞蜂窩狀,和正常骨頭密度,差很多。一跌跤,骨頭當然馬上分兩半,一向都很健康,骨頭老是說斷就斷,測試骨質密度後,赫然發現,她的骨折率竟然高出平均值兩倍,原來,她從年輕就愛喝濃茶,不習慣吃早餐,加上剛停經,最容易流失鈣質,雖然天天吃鈣片,但是還是沒效果,因為用錯方法啦!搞了半天,鈣片吃再多,要是不曬太陽不運動,等於白吃,其實青少年是儲存骨本的最佳時機,身高慢慢高,35歲達到顛峰,也是人生身高最高的時候,但到了停經期,骨骼變脆弱,老年期間骨質密低,身高開始變矮,也容易骨折,建議您還是多運動,曬曬太陽,不然這把老骨頭,可是動不動,不是散,就是斷。
華視新聞
http://news.msn.com.tw/news1643161.aspx

維他命D值低與大小便失禁有關

維他命D值低與大小便失禁有關

24DRS 
【24drs.com】March 22, 2010 -- 攝取維他命D不足會造成女性大小便和骨骼方面的問題。

一篇新研究認為,維他命D不足會造成骨盆底異常(pelvic floor disorders),例如大小便失禁。

紐約Syracuse SUNY Upstate醫學大學的Samuel Badalian博士等人在婦產科(Obstetrics & Gynecology)期刊中寫道,維他命D值高與降低所有女性任何骨盆底異常風險有關,因為越來越多人有骨盆底異常,需進一步評估維他命D的角色。

研究者表示,有四分之一的婦女飽受至少一種骨盆底異常之苦,例如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大便失禁,且這些異常的發生率隨著年紀增加。他們表示,研究結果認為,治療女性的維他命D不足可以改善骨盆肌強度,減少骨盆底異常的風險,特別是失禁問題。

【維他命D不足的新危險】
維他命D是骨骼和肌肉強度的重要元素,曬太陽時,身體會產生維他命D,但是,在一些強化配方的乳製品以及補充品中也有此一維他命。

研究者表示,已知維他命D不足和骨質疏鬆風險增加有關,最近的研究也發現骨質疏鬆和骨盆底異常有關聯。

此次研究探討維他命D值和骨盆底異常的關聯,研究對象是參加2005至2006年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的1,881名20歲以上、未懷孕的婦女。結果顯示,82%婦女的維他命D值被視為不足。

23%的婦女報告指出有一種以上的骨盆底異常,那些至少有一種骨盆底異常或失禁者的平均維他命D值顯著較低。整體而言,維他命D值增加與骨盆底異常風險較低有關。

在年長婦女中,維他命D值正常婦女的尿失禁風險低了45%。

此外,維他命D值較高也與大便失禁風險略為降低有關,但是未達顯著意義,研究者表示,可能是因為大便失禁的案例報告較少。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643206.aspx

含磷酸鹽添加物 促使皮膚腫瘤生長

含磷酸鹽添加物 促使皮膚腫瘤生長

台灣新生報 
許多食品像肉類、烘焙糕點和軟性飲料等都含有磷酸鹽添加物,好讓食物嘗起來更順口,也可維持賣相。不過美國艾默里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飲食中含大量磷酸鹽添加物的話,會促使皮膚腫瘤生長,加速皮膚癌惡化。
這項發表於「防癌研究」醫學期刊(CancerPreventionResearch)的研究建議,應該要限制食品使用磷酸鹽添加物,才能幫助民眾預防癌症上身。

研究人員利用香菸致癌物「二甲基苯甲基」誘發老鼠長出皮膚腫瘤,然後將老鼠分成飲食含磷酸鹽添加物量達體重1.2%及0.2%兩組;結果發現,前者皮膚乳突瘤增加50%。皮膚乳突瘤是皮膚癌早期病變,很可能演變成真正腫瘤。

美國艾默里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副教授喬治貝克(GeorgeBeck)表示,過去研究發現,限制熱量可以減少皮膚乳突瘤數目,這項研究則顯示,控制磷酸鹽攝取量也有相似效果。

磷酸鹽是基本營養元素,和鈣質結合時有助強健骨質,某些磷酸鹽成分也會為細胞提供能量,或調整體內酵素分泌。喬治貝克指出,體內磷酸鹽濃度只要出現變動,很容易打亂身體平衡。

研究人員以老鼠實驗量換算人類攝取量,高量相當於成人1天攝取1800毫克,低量相當於500毫克;而高量磷酸鹽飲食不代表體內鈣質會增多,還須食用等量的乳製品。

喬治貝克提醒,雖然許多食物本身就含磷酸鹽,但並非所有吸收率都一樣,攝取量多寡與血液磷酸鹽濃度不見得吻合,根據年齡、性別和日常活動差異,吸收率也會有變化。

【中央社華盛頓23日路透電】婦女攝取的脂肪類型可能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因素。美國研究人員今天刊登於「人類生殖」(HumanReproduction)期刊電子版的報告中表示,攝取大量鮪魚、鮭魚和其他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的婦女,比吃下過多反式脂肪婦女不易罹患會讓人虛弱、疼痛,甚至不孕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人員針對逾7萬名美國護士所作的研究發現,攝取最多omega-3脂肪酸的婦女,被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機率,較攝取最少的婦女低了22%;飲食反式脂肪含量較多的婦女,比攝取反式脂肪含量少的婦女罹病機率高出48%。
台灣新生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640630.aspx

五十肩 中年人噩夢

五十肩 中年人噩夢

台灣新生報 
五十肩又被稱為「冰凍肩」,常因疼痛而造成肩關節活動不便。署立豐原醫院骨科醫師吳晉淵表示,這種病症的正式學名為「粘連性關節囊炎」,為一種常見的骨關節疾病,非慣用手的機會較大,好發於四十到六十歲的中年人身上,且女多於男,但並非五十歲的人才會有五十肩,即使是年輕人也有罹患的機會。
吳醫師指出,發生五十肩的原因不明,可能是跟肌腱的活動或不正確的運動有關,成因不外乎肩膀疼痛或其他原因一段時間不動所造成,包括骨折、肌腱炎、韌帶拉傷、關節囊炎、腦中風、頸椎病變、心肌梗塞及長期臥床等,若是工作勞累則要看工作性質而定。

曾碰過一位患者因為從事廚師的工作,需要長時間拿鍋子甩動而造成肩部疼痛,結果久而久之,連睡覺的時候都會感到疼痛,就醫之後檢查出來為五十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就明顯改善許多。

吳晉淵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初期會感到肩部疼痛及局部怕冷,夜間疼痛加劇,甚至於會被疼痛的感覺所痛醒,後來因為關節粘連而活動受到限制,最後雖稍微感覺不那麼疼痛,但雙手已無法舉起,連梳頭、穿衣或將手放到背後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做到。
台灣新生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640637.aspx

腦深層刺激手術讓癲癇不再發作

腦深層刺激手術讓癲癇不再發作

24DRS 
【24drs.com】March 18, 2010 -- 對於那些用一般療法沒有反應的癲癇患者來說,腦深層刺激術能提供對抗癲癇發作新的治療選擇。

最新研究顯示,腦深層刺激術需要將細小的電極插入腦中,釋放電磁波,減少局部發作與續發性全身發作的頻率,續發性全身發作是指局部發作遍怖全腦。

整體來說,研究人員表示,有超過一半治療過的患者,癲癇發作減少50%以上。

這個月初,食品藥物管理局諮詢小組建議,根據這篇研究結果核准將腦深層刺激術作為癲癇治療法。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疾病,復發時會造成暫時失去意識、抽搐、或是混淆,抗癲癇藥物是控制與降低癲癇發作的標準療法,但這種藥對多達三分之一的癲癇患者是無效的。

這篇刊載在癲癇(Epilepsia)期刊的研究,是針對110位每個月至少發作6次,且對於抗癲癇藥物沒有反應的成人進行評估,以瞭解腦深層電刺激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研究人員在研究第一階段為所有參與者植入電極,但只有一半的患者接受3個月的電極刺激。結果顯示,那些有接受腦深層刺激術的參與者,癲癇發作減少40%;沒有接受電刺激治療的患者則減少15%。

另外,原先認為自己癲癇非常嚴重的參與者中,有接受刺激的人全都有減少發作。

在進行了3個月後,所有接受腦深層電刺激的參與者再追蹤了約2年,2年後,有54%的參與者發作頻率減少50%以上。

有14%的參與者在試驗6個月後沒有發作。

在研究期間有5個人死亡,但沒有一個人的死因是與這個設備有關。最常聽到的副作用是憂鬱症與記憶問題,根據研究人員表示,通常會把之前已存在的問題再擴大。

史丹佛大學癲癇中心主任Robert Fisher醫師在新聞稿中表示,腦深層電刺激術(DBS)對癲癇來說是個有希望的療法。雖然他們的研究並未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但DBS療法是一種侵入性且會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方法。

Fisher醫師表示,需要有其他研究來確認誰才是腦深層刺激術的最佳人選,並可建立最佳的刺激速率。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640341.aspx

研究:笑得開活得久 笑出魚尾紋活最久

研究:笑得開活得久 笑出魚尾紋活最久

法新社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本週出版的「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月刊研究指出,你笑得越開懷,眼尾皺摺越深,你就可能活得越久。密西根州的偉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研究員阿貝爾(Ernest Abel)率領的研究團隊,根據1950年以前就開始進入美國大聯盟的棒球選手,從中找出230張棒球選手們照片,依微笑程度分類。
這些棒球選手若只是不動聲色地對著相機,就分在「不微笑」類;如果只是牽動一些嘴邊肌肉,則分在「稍為微笑」類;如果嘴笑眼笑,雙頰上揚,就歸入「完全微笑」類。
這些棒球選手的照片是在1952年選手登記時拍的。當年的登記資料包括職業棒球選手的出生年、身高質量指數(BMI)、婚姻狀況和進入職棒的時間等資料。
由於統計資料豐富,使得研究員能夠控制其他影響壽命的因素,進行研究。
在去年6月1日以前死亡的球員,名列「不微笑」類組的平均壽命是72.9歲,名列「稍微微笑」類組者,平均活了75歲,但是「完全微笑」類組的球員平均年齡高達79.9歲。
研究指出,微笑強度反映了情緒性格,這項研究結果跟其他研究一致認為,(好)情緒跟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長壽都是正相關。
但是研究員並不清楚棒球員在拍照時,是自發性地微笑,或依攝影師指示而微笑。
但是不論如何,還是很少人完全微笑,總共才23人,相對的,稍微微笑的是64人,不微笑者有63人。這讓研究員認為,就算是應(攝影師)要求而笑,笑的強度還是反映了棒球員的「一般深層性格」。
因此整個研究結論就是,如果你想活久一點,過著快樂的日子,那就用力學會擠出魚尾紋的辦法!(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法新社
http://news.msn.com.tw/news1640771.aspx

晚餐後喝一小杯約30~40CC為度

晚餐後喝一小杯約30~40CC為度

台灣新生報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早在中醫古籍中就提出,藥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此物損益兼行。」可見服用的劑量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多建議一次服用一小杯為度,約30~40C.C以內。
醫師表示,服用時間建議盡量在晚餐後,而非睡前。因為睡時氣是收斂在內,身體是處於休息的狀態,但酒有發散之力,反讓氣發散於外,若是睡時又開冷氣或吹電風扇,就非常容易因此而受風寒。

醫師另指出,有些人把酒當成助性之物,其實是非常傷身體的,過度引用或濫飲都不是養身之道。中醫也強調,「食氣入胃,散精五臟,盈溢則輸於腎,此是興陽之道,若是憑恃熱藥,則猶如鍋中無水而進火,竭盡生化之源矣。」建議每天的攝取適量的五穀雜糧,和配合定期的運動健身,搭配合適個人的藥材調理才是健康養生之道。
台灣新生報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情緒養生6招

情緒養生6招

夏天火氣旺,脾氣易火爆衝動,
提供6招靜心養生法,讓你一「夏」擁有好心情。
文.林芝安

「火氣大」這句話就像炙夏的孿生兄弟,人人耳熟能詳。反應在身體上,如口乾舌躁、長面皰、嘴破等等。更常見的是,心煩躁怒、情緒起伏大。
為什麼夏季特別容易煩躁?因為「夏季屬火,陰虛陽亢,陽亢火氣就大,表示內裡(軀殼裡)熱量高,」前衛生署中醫藥委員董延齡中醫師說,當陰陽不平衡,身體和心理健康將受到影響。
氣功大師李鳳山進一步解釋,西方醫學找不到「火氣」的實體,然而傳統醫學中,「火氣」卻能解釋許多疾病症狀。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都有火,正常的火是生命動力的來源,當受到內火(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或外火(風暑濕熱等環境變化)侵擊時,所導致的生理機能失調現象,即謂之「火氣」。
人們從事夏季養生時,通常只注意生理方面的調養,情緒養生經常被忽略。其實,人在溽暑時節,更容易無端升起的煩躁而亂發脾氣,內火攻心、情緒失衡。如何降低心火,讓情緒穩定下來,格外重要。
6招管理好情緒
1.該睡時不睡,肝火旺 中醫師董延齡師認為,經常作息顛倒、長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緒也不穩定。因為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這段時間,血回流到肝臟準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等於強迫肝繼續分解工作,能量無法被貯藏,肝盛陰虛,陰陽失和。」
解毒、儲存和分解膽汁是肝臟主要工作,長期虐待肝不給休息,肝火上升,容易疲倦、氣虛體弱。
中醫藥古籍「內經」提到人體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反之,氣弱則神傷,精神容易不濟,情緒也大受影響。養精蓄銳,就是這個道理。
2.運動量不要太大 儘量從事溫和運動,董延齡中醫師認為打太極、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
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院教練饒懷英解釋,太激烈的運動造成大量流汗,運動消耗性大,流失大量體液等於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
她建議酷暑最好選擇練氣養生運動,少在烈陽下長期曝曬,或從事激烈運動。因為身體靠呼吸送氧,如果呼吸急促,「就像水流量大時,只能流入較粗的水管般,氧氣很快進入身體內較粗的血管,較細微的血管或微血管則不易獲得氧氣。」甚且還有比血管更細緻的叫做經絡,「經絡不走血液、而是走氣,血要靠氣推動,沒有氣就沒有血,也就是常聽到的氣血循環。」
所以,如果要讓細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龍頭的水柱轉小,一點一滴注入。選擇和緩的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養分。
3.避免吃太「濁」的食物從養生觀點,夏天要吃清爽食物,太「濁」的食物容易增加身體重量,精神昏沉。饒懷英舉中醫古籍記載,「常吃水裡游的傷精,吃地上走的傷氣,吃天上飛的會傷神。」
料理方式也儘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熱量高,少吃。
董延齡醫師回憶以前在東北老家,每逢五、六、七月,人們完全不吃牛、羊肉等上火食物,只吃魚、蔬菜和水果,以免「熱上加熱」。他認為現代人飲食太亂,沒有順著自然時序調整,大熱天吃羊肉爐、蒙古烤肉,無異加速心火旺,難怪整個社會瀰漫焦躁不安的情緒。
4.少吃冰涼食物 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歡迎的食物,卻是最不妥的食物,因為冷熱易失調。
當外在環境溫度高時,我們以為冰涼食物可以降溫,卻忽略了體內溫度更高(有時高達37度),人體適應力和溫度調節力其實沒那麼強,突然喝下冰水往體內澆,五臟六腑可受不了。
尤其容易有胸痛、胸悶現象,因為當心肺突然且急遽收縮,會影響換氣功能,呼吸一受挫,自然胸悶。當體內氧氣不足,易導致心神渙散,鬱悶不樂。
董延齡醫師舉例,大熱天你敢不敢用冰水澆洗身體呢?如果不敢,怕刺激過強,那麼,為什麼要往體內灌冰水,對身體的刺激更強烈,這點經常被人們所疏忽。
要消暑又鎮定神經,不妨喝菊花茶、金銀花茶、綠豆湯或含水量多的水果。不過,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開水。
至於體質屬熱而虛的人,不妨食用銀耳、蓮子或百合等涼補,袪熱補氣。要注意的是,「再好的食物或飲品,長時間使用過量,也不健康,」董延齡強調靜心養氣,首重平衡。
5.日常生活動作不急不緩,先「氣和」再「心平」中醫養生很注重「氣和」,如果氣的運行紊亂,不夠自然活暢,身心都易致病。
靜心養生其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能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勻稱有序,「氣」自然會「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
6.養身也修性 夏季主火,是一年當中能量最旺盛的時節,如果不加妥善運用,情緒反而失調暴躁。養生專家都強調「身心要雙修」,當身體不好易影響心理,心理一急躁,身體就慢慢衰弱。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逐步調節自己的脾氣、習氣和個性,情緒比較能穩定。
「練功後我有個心得,發怒前真的會多一秒鐘思考時間出來,就夠我反省該不該發這頓脾氣,」饒懷英不急不徐說著,要懂得把反抗別人的氣沉下來,做好情緒管理,唯有修心。
她自己的做法是,當事情令自己心存疙瘩時,就清楚說出來。這時要修的是如何不帶情緒說出自己意見,撇開會傷人的形容詞,直接溝通事件本身,修練到「講話不帶情緒,最高明。」
坦承自己還差一大截的饒懷英記得,有次她和師兄姐有歧見,為了和平落幕,決定全部離開現場,大家同意在例行開會時提出檢討。沒想到開會時沒人提半句話,她覺得很奇怪,後來才恍然,大家其實在乎的是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既然都做完了,過程中難免爭執也沒那麼要緊,不須非要爭出高下。
她體悟到「如果不願說出內心不滿,就開心地做它,意思是不要去碎嘴。」如果功力還不足以不帶情緒討論,至少可以換個心態,避免讓不良的情緒持續生波起浪。
從情緒養生觀點,真正的修行「不是不要七情六慾,而是要能完美駕馭大起大落的情緒,」李鳳山強調。
穩定情緒的簡易氣功
動作示範: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院教練 饒懷英
合十吐納法:
這個動作偏於緩慢,有助消暑降火,靜心養氣。
1.雙腳平行與肩同寬。
2.吸氣時兩手邊分,往上提,提到最高點時雙手合十。
3.順勢以口吐氣,成一直線往下走到胸前開掌。
4.緩緩將兩手放下,身體回正。
交叉甩手功
這個動作取法大金剛(黑猩猩)的擺手動作,能強筋壯骨,
心情愉快,常保喜悅。
1.兩腳同肩寬,雙腳平行。
2.輕鬆將兩手張開,一手上一手下,交叉拍打在身上。
3.同法,保持節奏感將手換邊,兩手上下交叉拍在身上。
4.拍合過程中,身體保持上下彈性,每回練習10分鐘。
你火氣大嗎?
傳統醫學所謂的「火氣大」,指的是「焦」火旺,
火氣造成的失調不單是某一器官,影響遍及全身,
對應的部位和症狀如下圖。
上焦火旺
(兩乳中間有個穴,穴到頭頂謂之上焦)
對應部位:心、肺
症狀:口乾,一直無法解渴、
眼起紅絲、喉嚨痛、
舌頭發炎、鼻腔乾燥、呼吸熱、
耳朵痛、長面皰、青春痘、
頭脹、頭痛、失眠、四肢發熱等。
中焦火旺
(從兩乳中間的穴到肚臍,謂之中焦)
對應部位:胃、肝、
脾臟、胰臟
症狀:如果肝火旺,
易口乾苦、頭暈、
體弱。
如果胃火旺,則有口臭、
齒齦腫痛、易飢等症狀。
下焦火旺
(肚臍以下,謂之下焦)
對應部位:肛門尿道等
排泄器官、直腸
症狀:便秘、腹瀉、
尿道發炎、女性有黃帶現象、
肛門腫脹等症狀。

雕塑S曲線!9種食物,加速新陳代謝

雕塑S曲線!9種食物,加速新陳代謝

吃辣椒、喝冰水、多吃肉…這樣吃真的能刺激新陳代謝嗎?《康健》請專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吃。●立即下載實用PPT,分享給好朋友>>
文.楊心怡  攝影.陳德信
在google以「提升新陳代謝」或「加速新陳代謝」為關鍵字搜尋,你可以找到800多萬筆世界各地提供的祕方。而食物更是其中最吸引人的祕密,有多少人能抗拒「愈吃愈瘦」的誘惑?
但不幸的是,只要消化食物,就是在消耗熱能,所以沒有什麼超級食物能刺激新陳代謝,任何食物在吃進肚裡的第一個小時左右,都是你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美國著名的營養師金貝爾(Molly Kimball)戳破了這個幻想。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也直言,想單靠飲食積極提升新陳代謝是很困難的,最主動的做法還是多運動。告訴你一個驚人的數據:你上班時偷吃的那一包約100克的洋芋片的熱量,得要爬310層樓才可能完全消耗。要使熱量支出多於收入,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關於食物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的說法?最終的答案先揭曉好了,前提是「有節制地飲食,且多運動」,之後才能談怎麼吃
▼▼吃辣椒
辣椒中所含的「唐辛子」(capsaicin)可以造成身體的生熱反應,的確能刺激新陳代謝。有研究指出,辣椒或任何辣的食物可以增加約20%的新陳代謝,並且維持約30分鐘。但並沒有其他研究證實這個效果可持續更久。

台北榮總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楊雀戀也指出,辣屬於重口味,很下飯,可能還會使你多吃幾碗而多攝取了熱量。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中心營養師余依晏則提醒,腸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這個方法。

▼▼少量多餐

想減肥,的確應控制熱量,減少攝食量。

但有研究發現,你每減少約0.4公斤,你的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2~10卡路里,也就是說,如果你減了4公斤,你就會少代謝20~100卡路里,那就表示你每天必須少攝取20~100卡路里來維持你的身材,否則反而更容易發胖。

所以千萬不要只以節食做為減肥的唯一手段。
有人說,吃早餐是喚醒身體的新陳代謝。事實上,當你身體沒有食物需要消化時,新陳代謝就會下降,所以少量多餐也有助維持新陳代謝的效率。

「重點是你每餐的熱量攝取不能多,而且總熱量控制在需求範圍內,這樣才不會變胖,」趙強還提到,這樣胃容量也會慢慢縮小,就能慢慢減少食量。
▼▼餐前喝水吃蘋果 抑制食欲
趙強也建議可以在吃飯前後吃熱量不高的蘋果,再喝水,因為果膠(可溶性纖維)吸水會膨脹,就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進而抑制食欲。
另外,楊雀戀也提到,從另一個生理角度來看,只要維持血糖穩定,就不易過度刺激胰島素分泌,也就比較不容易餓,有不少人的經驗,平日早餐吃得不多,午餐前不見得會餓,突然早餐吃多了些,反而在午餐用餐前就覺得餓,這是因為血糖起伏太大造成。
▼▼運動前吃半根香蕉
碳水化合物達到基礎量,可幫助燃燒脂肪。所謂的基礎量大約是一餐半碗飯的量(如果換算成土司,大概是一般做三明治時的兩片土司量),才能幫助你燃燒脂肪。
趙強解釋,因為脂肪要進到身體的燃燒循環過程中,需要碳水化合物的幫忙帶入,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夠,脂肪無法燃燒,或是燃燒速度變慢,就容易囤積。另外,如果你的運動超過30分鐘以上,趙強也建議可以在運動前半小時補充一份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半根,同時補充能源及電解質,也讓脂肪更容易燃燒。

▼▼喝綠茶

綠茶中的兒茶素或是咖啡因類物質,的確有助新陳代謝的提升,尤其是能提高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另一方面降低合成酵素的活性。

但要喝多少量目前並無定論,趙強認為,這只能當作輔助性的提示作用。
▼▼主食攝取全穀根莖類
趙強說明,全穀根莖類的食物例如糙米、燕麥、麥片、蕎麥、薏仁等,因為升糖指數(GI值)低,從代謝角度來看,會讓胰島素分泌降低,減少產生同化作用,也就不容易合成脂肪。
另外,全穀根莖類如果纖維質夠,飽足感也夠,胃排空的時間拉長,也會使胰島素分泌較穩定。而且也有研究發現,纖維質可以幫助你多燃燒約30%的脂肪。
▼▼喝足量的水
有人說喝冰水有助刺激新陳代謝,這是因為你的身體需要燃燒額外的能量以便回溫。但我們做個極端的假設:你一天可以喝到1公升0℃的水,1公升看似很多,但讓溫度從0℃回升到正常體溫37度卻僅僅消耗了37大卡而已,「只要吃一顆柳丁60大卡,所有消耗的熱量就都被抵消了,」趙強解釋。
不過,喝足量的水對促進新陳代謝是有些幫助的。身體代謝水分要進行逆滲透,因此喝水本身就會消耗熱量。還有研究發現,如果你脫水,可能會少消耗2%的卡路里。怎樣算足量?「體重×30=1天需喝水的量,」余依晏也建議,可以2000cc開水加一顆檸檬,其中所含的檸檬酸可以刺激代謝。

▼▼適度吃肉

說穿了,若你想提升新陳代謝,最不能遺漏的食物種類就是蛋白質;而肉是蛋白質的一種,也可以吃奶、蛋、豆、魚等來代替。

蛋白質的功能在幫助維持肌肉量,肌肉量與新陳代謝率成正比關係,而且肌肉量大,消耗的熱量也就多。楊雀戀指出,適量攝取蛋白質食物,能使肌肉損耗量降到最低,同時也最易誘導出因進食產生的熱能。

提供你一個數據:蛋白質類食物需要比其他像脂肪、醣類等食物多25%的能量來消化。

因此趙強提醒,如果想減肥的人,每10公斤體重還是得攝取1份的肉、魚、豆、蛋類。生重1兩的肉(約半個手掌大)、一顆蛋、四格豆腐一塊、薄的五香豆干兩片都算一份。
▼▼少吃含糖食物
水果不僅熱量高,其中所含的果糖更是刺激脂肪合成的重要因素。一份由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療中心臨床營養學副教授帕克斯(Elizabeth Parks)主持的研究發現,當使用果糖取代葡萄糖時,醣類轉成脂肪的過程明顯增加。
而且早餐前攝取果糖較多者,即使是四個小時後才吃午餐,身體也傾向將更多午餐能量存進肝臟變成脂肪,而非將其燃燒做為能量。
「果糖、葡萄糖與蔗糖等都能轉化成三酸甘油脂,但比起葡萄糖與蔗糖,果糖是直接跳過肝臟管制途徑,更易形成三酸甘油脂,亦即更快形成體脂肪,」研究人員表示。
當然,含果糖的飲料或食品更是大忌。

懷孕後期多吃Omega-3 有助寶寶身心發展


更新日期:2008/05/25 04:09
文柯俊銘 
想要出生的寶寶頭好壯壯,各類發展都突飛猛進嗎?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是這樣期望。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小兒科」的報告便指出,婦女在懷孕後期若能多吃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對新生兒日後的身心發展將有極大幫助。 
該研究是由加拿大拉瓦爾( Laval )大學的預防醫學專家Gina Muckle博士與Eric Dewailly博士所共同規劃,他們針對109名嬰兒進行長期的追蹤,嘗試去了解孕婦分娩前數月體內Omega-3的多寡,對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有何影響。 
首先,由於臍帶血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濃度是用來評估孕期最後3個月(即腦神經與視覺發育的關鍵階段)子宮內Omega-3含量最佳的指標,故所有個案出生時,皆被安排抽取臍帶血檢體,以便能測量當中所含 DHA 的濃度。 
DHA是Omega-3系列高度多元不飽和性脂肪酸的一種,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其已被證實具抑制發炎、降低膽固醇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失智症等功用,對於胎兒而言,更是腦部神經元與視網膜感光細胞正常發育的關鍵成分。 
接著,研究人員分別於個案6與11個月大時,實施一系列的功能測試,藉以作為成長狀況的參考依據。統計分析顯示,這些孩子的視力、認知與動作發展和出生時,臍帶血中的DHA濃度有密切關聯。簡單來說,就是當DHA的濃度越高時,上述項目的發展就越好。 
值得玩味的是,研究結果也發現,個案中那些喝母奶的寶寶,發展的快慢好壞與母奶中的DHA濃度相關性似乎不高。由此可見,婦女產前充分攝取Omega-3,對於孩子發展所能產生的加分效果較大,產後再補充的作用就沒那麼明顯了。 
有鑑於此,建議懷孕的婦女平時多吃含有Omega-3的食物,如鮪魚、鰹魚、沙丁魚、秋刀魚等新鮮且未受污染的海魚,或購買經萃取、純化的魚油膠囊服用,不僅有益媽媽本身的健康,肚中寶寶往後的生長發育也是一級棒。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長期依賴止痛藥 當心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長期依賴止痛藥 當心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24DRS 
頭痛可別依賴止痛藥,以免造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醫師提醒,過度依賴藥物,長時間過度使用的結果,治療頭痛的止痛藥也可能成為頭痛的原兇,因此,若頭痛長期無法改善,切勿一昧的服用止痛藥,應尋求醫師進一步診察或諮詢,以免罹患藥物過度使用頭痛而不自知。

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郭璨銘醫師表示,一名58歲婦人有20多年頭痛病史,必須每天服用止痛藥才能過日子,其頭痛是整個頭緊縮與壓迫感,中度的疼痛感,日常活動會使頭痛更不舒服,頭痛發作時並不會伴隨噁心或嘔吐,通常只要服用止痛藥後,半個到一個鐘頭,頭痛就會緩解,神經理學檢查並無異狀,被歸類為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

郭璨銘指出,由於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一點點疼痛就得吃止痛藥,這類人在長時間的惡性循環之下,就容易產生「藥物過度使用頭痛」;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又稱為「反彈頭痛」、「藥物引發之頭痛」、「藥物誤用之頭痛」。

一般來說,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通常一個月會痛15天以上,加上病人長期規則服用止痛藥而造成的,而且止痛藥過度使用期間頭痛發生會變得頻繁或惡化,通常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在藥物中斷後,頭痛在2個月內會緩解或回復原來模式。

病患以為止痛藥可使頭痛緩解,而過度依賴藥物,長時間過度使用的結果,止痛藥也可能成為頭痛的原兇;郭璨銘指出,各類治療頭痛的止痛藥,甚至市面販售的單方或複方成藥,都可能引起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但止痛藥本身並沒有問題,重點在於藥物使用的方式,如發生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應該要停藥,否則頭痛會反覆的發生。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6228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