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製造天堂餿水桶了 |
謝忠道 | |||||
這一幕已經持續了半小時,朋友還是耐心地對孩子說:「你知道,食物沒吃完明天老天要下雨的!」我一聽,當場噗嗤笑出來,心想:「下雨跟這盤沒吃完的食物有什麼關係?」朋友跟我解釋,她小時候父母都是這樣說的,也不知道為什麼。 記得小時候祖母總是恐嚇我:沒吃完的東西都存在天堂的個人餿水桶裡,要吃掉在世時沒吃完的東西才能進天堂。那個時代家家都有回收廚餘的餿水桶,定時有人來拿去餵豬、做堆肥。餿水桶酸臭難聞,對小孩的我來說,拿剩菜剩飯去倒就已經痛苦不堪,別說想像將這一大桶吞掉了! 於是我被教育成一個很少在盤裡碗裡留下食物的人。後來發現,我這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當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常出現在課本裡作文裡,學校裡總有來自農家的孩子或是家境較差的,即使未曾體會農事辛勞,也知道食物得之不易。 以時代的軌跡來看,法國朋友小時候和我是差不多的,兩邊文化都有不准浪費食物的教育傳統。 然而這個道德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開發國家或是物質不匱的社會中,早就蕩然無存了。1980年代的消費經濟當道,鼓勵生產,也鼓勵消費。消費是為了經濟成長,惜物反被視為吝嗇,儉約被認為不懂享受。 不僅如此,愈來愈工業化的大量製造生產,讓人遠離自然土地生產線,當食物不再是透過人手與愛心製造出來,享用者不曾參與中間的艱辛過程,自然沒有珍惜之感。 浪費食物也耗損能源世界糧食組織最近公布的一項報告裡指出:全世界的食物有四分之一在尚未消費前(烹煮)就直接被送進垃圾桶丟棄。在全球仍有13%的人口處在饑餓狀態時,這個現象實在教人震驚!報告舉了一個小例子:比利時Wallonie地區平均每人每年丟棄15~20公斤的食物。布魯塞爾大都會區的家庭垃圾中有8%是被丟掉的可食性食品。換句話說,每年這個地區有1萬5千噸的食物被當成垃圾,平均每人丟了約1.5公斤的食物。有趣的是,同樣的報告分析,比利時每戶人家每年直接將等值174歐元(約8024台幣)的東西丟到垃圾桶裡。 「丟棄食物」背後所代表的不只是將食物當垃圾而已,還包括生產、製造、運輸、保存時所消耗的能源,水源和人力,所需的農藥,肥料對土地造成的影響,更形成處理垃圾增加所需的能源水源消耗。 浪費食物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個人式的道德教育問題,也是經濟、能源、環境、社會的多重耗損,歐盟報告分析,全球氣候異變因素裡,食品的生產製造運輸和保存造成的影響佔20%,這已經是個全球性人類史的問題了。 英國一份報告也指出,食品浪費不是僅僅個人行為,超市和工業製造商所丟棄的食物更驚人。在機器生產製造過程裡,有30~40%的原料或產品被丟掉,因為不合超市或生產標準而未出售丟掉的食品每年高達5億噸!事實上,食品浪費的現象幾乎全球化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源研究機構、世界糧食組織(FAO)和國際水資源管理中心合作的一項研究,更細膩地指出貧富國家浪費的差異:貧窮國家的浪費多半在抵達消費者之前就損耗掉了,15~35%浪費在田野種植裡,10~15%浪費在製造運送和保存過程中。 富有國家在生產中浪費較少,但是一般人民丟棄的量高很多,例如美國,30%生產的食物最後是被丟掉的,總額高達500億美元。一位參與研究的專員說,這些食品浪費光是耗損的水資源,相當於水龍頭的水一直流,流失了40兆公升,足以供應5億人口每年的生活用水。 天堂餿水桶的故事有效我當然沒有把這些數字和糧食組織報告說給朋友的孩子聽,倒是把天堂餿水桶的故事說了,兩個孩子聽得睜大了眼睛,半信半疑地看著我,又看看盤裡的食物。我也看著他們的眼睛,很堅定地點點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