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飲食=健康? |
陳玉梅、林宜昭 | |||||
一頭華髮,以製作「源順土豆油」聞名的吳武雄夫婦看起來總是神采奕奕。女兒帶著孫女遠從台北回娘家,朋友又剛從埔里來造訪,全家高高興興地擠在廚房裡準備晚餐。 色澤飽滿的青椒、紅椒清洗切片後,紅綠交雜地上桌;苜宿苗與芽菜才剛從培養盤摘下,透著嗆鼻的鮮味;燙過的麵線,用芝麻油攪拌後,撒上幾許催過芽的黑芝麻,靜靜地散發著誘人的油光。他們甚至捨棄人工調味料和沙拉油,用麵粉勾芡玉米與青豆;青江菜和豆腐也都不用高溫油炸或油炒,一律下鍋水煮…… 吳武雄夫婦一家子與朋友滿心喜悅地吃著每一盤菜。而餐桌上的話題也盡是繞著食物打轉:「豆腐是跟主婦聯盟買的,他們自己開發的」「青江菜跟玉米是曲冰廖金池那兒的菜」「五榖糙米飯要煮久一點才好吃」「麵線加點小麥胚芽也不錯」。這些菜色一般人可能認為不夠美味,缺乏變化,吳武雄一家人卻視之若寶。 「這些食物得之不易。吃生機飲食吃出原味,覺得這是最健康的佳餚,外面加人工調味料、口味很重的食物反而覺得不好吃,」頸椎曾經長腫瘤的吳太太大病初癒,笑咪咪的表示,擁有健康是更高級的享受。 自從吳武雄的妻子一場大病後,全家開始吃「生機餐」。吃了兩年,吳太太的疾病不藥而癒,全家也變得比較健康。 事實上在接受這套飲食前,吳武雄就認識很多生機飲食界的朋友。多年來生機飲食界對於油品的使用,很傷腦筋,因為市售的植物油為了讓油的顏色清徹、沒有豆味、方便長時間保存,在溶劑萃取後還以260度高溫高壓脫色、脫臭及脫酸,不僅油品營養盡失,對癌症病人也不利。因此這群朋友很希望能有一種不破壞菜餚口感,具有天然香氣的天然調味油,來增加生機飲食自然的風味。 憑靠著豐富的做油經驗,吳武雄就這樣開始投入製作不需要用藥物去腥,能保存芝麻原味的冷壓芝麻油。 吳武雄親自到海關監督挑選進口的芝麻,一旦確定品質優良,他才會准芝麻下貨進廠。 「為了健康以及生機飲食團體這群朋友才作這種油,否則這種油沒有什麼利潤,不過沒想到,我們自己也因此得利,」有著典型台灣商人苦幹實幹精神的吳武雄,是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照顧工廠之外,經常去醫院探視病人,協助推廣生機飲食的觀念。 * * * 所謂「生機飲食」原指利用新鮮、沒有加工、加熱,沒有污染,回歸自然,攝食天然植物的養生法。倡議者喝小麥草汁、精力湯,生食蔬菜芽苗,吃五穀糙米飯、全麥製品,完全禁絕油、鹽、糖、動物性蛋白及一切加工品。 在台灣,這套從美國傳來的飲食方式原本只在一群癌症病人中間流行,但是,由於飲食觀念不斷向中間修正(輔以熟食),逐漸本土化,發展出台灣式的生機飲食,於是愈來愈多追求健康的人也採用這套飲食方法。 生機飲食食譜在市面上一本接著一本出現。生機飲食中心也在各社區的大街小巷中冒出,提供生機飲食者所需的有機蔬果以及食品。食品工業的龍頭統一企業看準這種趨勢潮流,目前在全台已經有超過280家的經銷商。 為了確保食物安全無虞,不少人甚至不怕麻煩自己去尋找提供這種便當或飲食的農場或機構。 新竹關西一家生機飲食的農場裡,一位客家婦女帶著女兒和媳婦一家人忙著準備「精力湯」。 從洗菜、削水果到準備客戶專屬的環保杯、便當盒,每天這家農場要忙著料理工研院、科學園區一群資訊新貴所定的多達600份的精力湯(有時高達1000份)及生機飲食便當。 為何生機飲食逐漸興起?生機飲食為什麼逐漸流行?注重健康與環保是它蔚為風潮的兩大主因。「全球生機飲食市場大幅成長背後主因,其實就是健康,」德國新布蘭登堡大學研究有機產業銷售的專家漢姆斬釘截鐵地表示。 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方式使現代人疾病叢生,於是轉而尋求這種清淡、高纖維,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走向一個極端,蛋白、脂肪攝取過多,礦物質及纖維素又相對攝取不足,而生機飲食吃的內容強調的正好是這部份,這可以說是一種補足,」一身十足菜籃族打扮,卻有著台大農學博士學歷、主婦聯盟副董事長林碧霞認真地表示:「我覺得這是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擺到一個極端後,又擺過來的另一個極端。」 在馬偕醫院地下室辦公室一角,營養科主任蔡淑玲拿著「生機飲食教父」歐陽英的菜單研究了起來。最近歐陽英在她家附近開了一家生機飲食店,幫各種疾病的病人調配食物,吸引很多客戶上門,也因此引起蔡淑玲駐足觀看。 「現代人壽命長、吃的又豐盛,於是慢性病增多,生機飲食就是想要回到過去的現象,回到天然的吃法。他們期待藉生機飲食來恢復健康,」一臉清秀的蔡淑玲劈頭就分析道。 世紀恐癌症更與生機飲食的趨勢息息相關。逐漸出爐的研究證實,癌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有關。美國醫界公布飲食所導致的癌症比例數字中,低者從三成五到六成,高者則達七成。 強調飲食和癌症關聯的「飲食致癌論」,正是生機飲食者的理論基礎。 身兼愛德園文教基金會董事,以學者身份義務推廣生機飲食、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教授陳邦富指出,行政院衛生署公布,國人每13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愈來愈多年輕人莫名其妙的得癌症,周遭的親朋好友也經常聽到得癌症,而西醫又束手無策,大家開始回頭去找原因,發現可能是污染的食物、錯誤的飲食習慣出了問題,」陳邦富擔憂地說。 「動物性脂肪、蛋白質攝取過量;油品過度加熱、化學添加物、農藥、戴奧辛及黃麴毒素等致癌物質充斥在我們的飲食當中,」目前在省立水里商工教導高中生學做生機飲食餐點的蔡美慧就是支持「飲食致癌論」的信徒。蔡美慧原本是長庚醫院的營養師,在醫院工作多年,看過太多病人被疾病所困,而現代醫療卻僅能提供有限幫助,於是她轉而期待「生機飲食預防疾病」。 「不吃動物性食物,也不吃人工程序干擾或污染的食品,只吃新鮮、有機、潔淨的食物,而且以最天然的方式生吃或熟食,才可以排除這些致病因子,」在基隆德育護專舉辦的一場「生機飲食研習會」中,蔡美慧對著一群慕名生機飲食而來的人,宣講生機飲食的原則與好處。 生機飲食,比較健康嗎現代人錯誤的飲食觀,導致疾病叢生,但是「生機飲食」這一套飲食方式真的比較健康嗎?「生機飲食所提的觀念是有益健康的,從現代的醫學觀念來看,這種飲食方法對於預防癌症是好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主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對生機飲食持比較正面的看法。 蔬果—抗癌新明星賴基銘認為,生機飲食強調多吃蔬果,減少肉類、蛋奶的攝取,基本上是符合現在防癌的飲食觀念,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蔬果、榖類裡面的植物化學成分(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E),可以用來對抗疾病,尤其是「防癌」。人體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然證明,平常多吃蔬果的族群,癌症的罹患率比較低。 食物中新鮮蔬果所含的維生素A及C是最好的抗氧化劑,可中和食物中致癌物及消除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 像維他命A可以誘導癌前細胞或癌細胞轉向良性分化,避免癌症的發生;維生素C可以抑制腸胃道內致癌物質亞硝氨的形成。 營養學的研究也指出,防癌最好的食物是來自於植物。1996年,美國營養學會雜誌回顧全球228篇研究報告,總結八類最具防癌功效的食物──生鮮蔬果、大蒜、洋蔥、胡蘿蔔、深綠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蕃茄、柑橘類以及豆類。 蔬果要「有機」才能抗癌嗎?蔬果可以抗癌,但是它們一定要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蔬果嗎?「新鮮蔬果好處雖多,唯一缺點是農藥問題,所以有機蔬果應該大力推廣,」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又跑到美國念公共衛生,板橋黃內科小兒診所負責人黃冠球醫師指出。 對此營養學界及醫界人士卻不以為然,因為污染嚴重的台灣能否真的有標準有機蔬果,令人存疑;而就算傳統用農藥栽植的蔬果,只要沒有農藥殘留,對身體還是有幫助。賴基銘與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副教授陳玉華異口同聲地指出:「平常多吃蔬菜水果,但是不一定要有機的。」 另外,以無農藥、化肥作為有機蔬菜的唯一標準,根本就是一種誤解執迷,林碧霞指出:「很多人認為只要沒有農藥、化肥的菜,對人體就是好的,但是實情恐怕未必。因為有機蔬菜所含的營養成份也是要完整,才是符合健康。」 台大園藝系教授張則周雖然不太相信台灣的土地能種出標準的有機蔬菜,但是偶而也會去買有機蔬菜。一天他到家裡附近的一家有機商店選購蔬菜。當老闆拿著一條看起來像人蔘,一付營養不良的胡蘿蔔對客人說:「吃這有益於健康喔,我的母親癌症就是吃這好的。」學植物營養與土壤的張則周嚇了一跳,因為這位老闆的看法完全違背了植物營養學的概念,「蔬果的基本條件是各種營養要充足、品質良好,但是這麼營養不良、不健康的菜,即使再怎麼有機,吃下去恐怕也不太健康,」不改一貫的批判態度,張則周質疑道。 生食好,還是熟食佳?被生機飲食者奉為圭臬的「生食」,是否真如所說,可以完整地吸收植物的營養素?對於部份植物性食物來說,不破壞營養素的方法的確是像生機飲食所強調「吃生的」。 生吃能確保膳食中含高水平的維生素C及B群。像維生素C,很容易受到加工及烹調的破壞,所以生吃比較好。 蔡淑玲坦承:「確實有一些蔬果的營養素在生的時候才存在與作用,它的成分效用跟它鮮艷飽滿的顏色成正比。」 但是生食顯然不是健康飲食的鐵律。陳玉華指出,有些營養素烹調後吃會比較健康,像β胡蘿蔔素、脂溶性維生素A、D、E、K,會溶在油裡,若能加點油煮,可以幫助人體吸收。而且有些纖維沒有經過煮食,的確也不好消化。 有些植物的抗癌成分則是在它的組織破壞後,才有利人體吸收,像大蒜的蒜頭素等。 生食疑慮:農藥與寄生蟲由於台灣農業環境的限制,生吃的疑慮主要還是農藥殘餘與寄生蟲的問題。由於具有公信力的有機蔬菜標準和生機飲食的安全管理尚未建立,農藥殘餘(1998年,消基會曾檢驗台灣的有機蔬菜,發現32份蔬菜當中,有3份含有農藥殘餘)、蛔蟲、廣東住血線蟲事件在台灣時有所聞,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台灣,蔬菜實在應該煮熟才吃。」 熟食不僅可以殺菌、殺蟲,也有去除農藥殘餘的效果。 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兼殘毒管制系系主任翁愫慎在「農藥與生活」一文中指出,烹煮可以使殘餘的農藥加熱分解、隨蒸氣揮散或溶入油水中。而且烹煮時間愈久,溫度愈高,去除農藥殘餘的效果愈大。 由於有機耕作所使用的有機肥多,土壤感染寄生族群的機會相對而言比較高,對此,經常被消費者問到「可不可以生吃」的林碧霞坦承,「我從來不願意講一定可以生吃,我也常跟生機飲食的團體講,『這個生吃要小心!』生吃有生吃的等級與規格。 當人們對於生機飲食者的印象還停留在拿著生生的芥菜、蘿蔔在田園路邊就啃起來的印象,事實上生機飲食團體為了解決寄生蟲問題,也對生食內容作了相當的調整。 觀察生機飲食推廣者所設計的菜餚會發現,他們將生吃的菜轉向不會有蟲卵、農藥污染的芽菜、豌豆嬰以及各類種子的苗(如南瓜子、葵花子的苗)等。 「我們很鼓勵一般人在家自己種這些東西,因為不難,而且比較安全,」綁著一條細長的馬尾,風趣活潑,一堆朋友都叫她「李姐」的李秋涼指出,她自1984年罹患膀胱癌後,就開始鑽研生機飲食。 「即使種子無法確定是有機的,但是我們的水是乾淨的過濾水,成長的過程不要污染、發霉,而且經常換水,也是比外面的有保障,」曾經是護士的李秋涼為了義務性地教導人如何煮出好吃又兼顧營養的生機飲食餐,幾乎已經全省走透透。 「選擇生吃,除了要充分洗淨,也要稍微判斷一下植物生長的環境是否沒有污染,是否寄生蟲容易衍生,」十多年來陪著李秋涼跑遍全台,李秋涼的先生黃茂盛在一大片豌豆園中,回答著「廣東住血線蟲的問題」。黃茂盛指出,廣東住血線蟲是一種蝸牛身上攜帶的蟲,當蝸牛緩緩地爬過菜葉,牠就隨著黏液殘留在葉子上,「所以蔬菜一定要一片一片的洗淨,然後用冷開水沖過!」曾經是藥劑師,人稱「黃藥師」的黃茂盛說。 生機飲食怎麼吃為了符合台灣人熱食的飲食習慣,李秋良也為生機餐增加了燉、蒸及水炒的方式,讓生機飲食者也能享受熱騰騰的佳餚。最早的生機飲食幾乎都是生的,認為用火就是罪不可赦,「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紅蘿蔔汁,你真的會打心裡面冷出來,生機飲食若能適當的用火也不錯,像用中藥燉的方式,」林碧霞比著一個發抖的動作說。 中國醫藥學院北港附設醫院馬祖醫院的醫師賀慕竹笑笑地表示:「生機飲食可以弄得很好吃,像我老婆經常弄得花花綠綠的,很漂亮,吃起來充滿原味,是其他佳餚比不上的。」 外號「賣菜竹仔」的賀慕竹曾為了幫癌症病友找尋安全蔬菜跑遍西湖、甲仙,以及台灣的深山,最後在南投仁愛鄉原住民村落曲冰找到六戶環境得天獨厚的農家,目前這裡提供他們約一百戶家庭食用的蔬果。 蔬果雖然好,但是內含的毒素卻也不容輕忽。「有些食物還是有天然的毒素存在,」蔡淑玲提醒。 諾貝爾生化學家、加州柏克萊大學生化分子學教授艾姆斯在接受《康健》雜誌(見第3期)的專訪中就曾談到,生機飲食及環保人士過度強調農藥的害處,事實上某些植物的化學成分其毒性比微量的農藥殘留還高。 像十字花科的蔬菜內含的某種成分會抑制甲狀腺素的形成,吃太多會形成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 蔬菜內所含的硝酸鹽含量若過高,在體內則會形成致癌物。林碧霞解釋,多數的蔬菜在成長期間,必須吸收含氮的養分,而大多數蔬菜喜愛硝酸態的氮素,並且易累積在葉子中,然後與光合作用的產物進而化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所以植物體中存有硝酸離子是自然的,尤其是葉菜類。 不管有機肥還是無機肥,氮肥用過量,就會造成蔬菜內的硝酸鹽含量過高。特別是有機蔬果為了避開污染經常在網室裡栽種,光度低的情況下,光合作用能力弱,易導致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更高(見78頁「你每天吃多少硝酸鹽?」)。 至於營養學的教科書也明白指出,大量的維生素A,具有極強的毒性,高劑量的維生素D,對人體(特別是嬰幼兒)有害;多種微量元素一旦過量,會引起中毒。 飲食均衡,拮抗作用,分散風險不過,植物的天然毒素會造成中毒,往往食用的量要很高。研究十字花科蔬菜的陳玉華指出:「導致這種狀況通常食用的劑量要相當高,假使劑量不高,而且我們吃東西都是很多食物一起吃,毒性會有抵銷的作用。」因此即使多吃蔬果有益健康,還是不宜過量。在台灣,生機飲食有很多所謂「偶像食物」,像小麥苗、苜宿苗等,蔡淑玲提高語調提醒,「台灣人一窩蜂在吃,而且認為既然好,就拚命吃,事實上這很危險。」 事實上生機飲食團體並非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均衡、多樣化的攝取食物,某個東西不要吃太多,然後按季節交替吃,可以分散風險,而且食物彼此有拮抗作用,」李秋涼的提醒頗符合營養學「飲食均衡」的定律。 食品添加劑,生機飲食者視為毒物,而醫界也愈來愈承認,某些人工添加物的確對人體造成影響。 根據衛生署的估計,國人平均一天可吃進80種以上、重量達到11公克的食品添加物,而食品添加物的計算單位是毫克!而這其中是否含有有毒添加物(像硼砂會導致嘔吐、循環系統障礙及休克等症狀),根本不得而知。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李錦楓曾表示,有毒化學物質添加於食品中經由加工過程會變得無色無味,無法去除,民眾根本無法分辨是否吃下這些東西,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減少攝取加工過的食品。 即使是「合法的添加物」,攝取過多對身體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以常添加在香腸、臘肉的硝酸鹽為例,它本身對人體無害,但是它的結合物「亞硝氨」卻是很強的致癌物質。 台大營養科學博士吳映容在《健康飲食與癌症》一書中指出,硝酸鹽除了讓食物具有亮麗的色彩,也是很好的保存劑,經常被添加在火腿、鹽醃魚乾、醃漬醬菜當中。但是在儲存、烹調或進入人體後,它會轉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容易與魚、肉等氨類食物在胃中形成致癌物「亞硝氨」。 健康原則:少糖、少油、少鹽強調少糖、少鹽及少油的生機飲食,對身體也有利。 甜食除了讓人容易蛀牙、發胖外,還會造成血糖、血脂肪增加。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吃太多甜食則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吳映容指出:「癌症細胞會與正常細胞爭食甜食,而且愈甜愈好,它們更會利用甜食中的糖類來製造一些自身遺傳的材料,使自己不斷分裂、生長。」 低鹽(少鈉)的飲食方式,也可以預防致癌。 賴基銘指出,人體中鈉、鉀在年輕人和老年身上的比例並不相同。長期攝取過多的鹽,大量的鈉會讓細胞老化,也讓癌細胞有下手的機會。 生機飲食恪守很多「健康的飲食觀念」,像低脂、少肉等,對身體也是一項利多。例如,過多的脂肪攝取會增加荷爾蒙的產生,而這與乳癌、子宮內膜癌和攝護腺癌等生殖器官的癌症緊密相關。 另外,肉類吃太多會使得過量的蛋白質在腸道經細菌催化後,產生致癌及催化腫瘤成長的物質。 低溫的烹調原則生機飲食低溫的烹調方式使油質穩定,減少致癌物產生。根據醫界的研究,碳烤、高溫油炸、高熱處理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像過熟的牛排以及400度的岩燒牛排等。 吳映容指出,當食物中的油脂滴到木炭時會使木炭的溫度更高,產生的燻煙中含有「多環芳香族」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無數的動物實驗中都證明,的確具致癌性。 蛋白質過度加熱後會形成強力的突變物質。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也曾經系統地調查加熱處理過的食品,結果發現,當溫度超過250度時,魚肉會有致癌物出現;烹調溫度往上升到300度時,豆類、魚類及肉類等所有含蛋白質豐富的物質幾乎無一倖免地都有致癌物產生。 雖然醫界坦承生機飲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部份生機飲食者堅持不吃肉類,則不表贊同,因為會導致營養失衡(見64頁「不吃肉,營養可以均衡嗎?」),尤其是開刀或放療過後,病人亟需肉類這類優質蛋白質修補組織。 生機能治病?「生機飲食可以保健養生」這種說法,比較沒有爭議,但是很多生機飲食者認為生機飲食可以「治病」,醫界則大力反對。「調整飲食習慣對於預防疾病有正面的功能,但是這在平常就應該要實踐,絕不是等生重病,才不切實際的期待藉生機飲食來治療疾病,」蔡淑玲不以為然地表示。蔡淑玲的看法很典型地反映了主流醫學界對於生機飲食的一貫看法。 目前並沒有直接的科學研究證實生機飲食可以治療癌症。 台北榮總腫瘤科醫師丘宗傑雖然可以接受生機飲食所謂「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的說法,但是他也直言,「這些東西可以讓細胞在變性時立即清除,以免它積聚成幫派,但是假使幫派已然成形,要靠這清掉就不容易。」丘宗傑以「幫派」一詞形容恐怖、擴散迅速的癌細胞。 儘管飲食對於健康的影響重大,其他生活要素如與家人的親密關係、信仰等對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飲食很重要,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環,癌細胞非常厲害,定期運動,一顆樂觀、良善的心,堅定的信仰以及與周遭維持和諧的關係,也是面對疾病的關鍵,」與癌症病友彷若兄弟姐妹,李秋涼曾與上萬個癌症病人一起經驗生機飲食,從中她體會出不一樣的「生機飲食哲學」。 對於有些病人因為堅持吃生機餐而造成家庭關係緊張不安,一口台南腔閩南語的李秋涼,以一貫坦率開放的態度說:「從洗菜到做菜都要高高興興的,還要唱歌耶,怎麼可以吵架呢?」 為了達到生機飲食強調「吃沒有污染的食物」,事實上很多生機飲食者已經擺脫獨善其身的心態,擴充轉而關心台灣這一塊出產食物的土地。「假使只是斤斤計較於個人吃進了什麼東西、購買昂貴的有機進口食品,而台灣整個大環境卻充斥著污染源,離健康其實還是很遠,」李秋涼嘆口氣說。 為什麼吃生機飲食?除了關注「個人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環境的健康」。 「健康的個人須有健康的環境,吃生機飲食的人不會因此就變成無敵鐵金剛,不會生病,但是我們關心環境,減少化肥、農藥,就能減少這些東西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傷害,」賀慕竹露出希望的笑容篤定地說。 這種注重人與食物,以及滋養食物的土地之間的互動,開啟了新健康的飲食觀,也使得充滿生機的新「環境倫理學」悄然成形。 (審稿專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林碧霞) 新竹關西羅家 600杯精力湯的園地其實,春天長著萵苣,冬天長著白菜的田地,不見得只在深山部落裡,市區裡也可能別有一片天地。新竹縣關西鎮一隅,每天清晨4點多,曾妃玉和夫家羅先生三代人,就開始忙碌。削皮的削皮,切菜的切菜,打汁的打汁,趕著在6點半前,送出新竹科學園區內六、七百人需要的蔬果精力湯。 能夠投入這項新興事業,憑藉的除了曾妃玉過往的推動生機飲食的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有土地,可以種乾淨、安心的菜。 這塊地屬於76歲的外婆廖掌林,原本只種植花生、地瓜、芋頭等,自己吃或者當飼料,收穫多就送鄰居吃。也因為養豬、養牛,所以自家做堆肥,一切天然。去年4月間,曾妃玉起心動念,想試做精力湯生意,沒想到只發了5張手製傳單,就遇上交大中文系教授董毓葳和先生的協助。5月6日把訂購消息以電子信件傳出去,新竹科學園區裡馬上就湧進約1000杯的訂單。 即使要求訂戶杯子要清洗、要回收,半年多下來,他們每個月平均有600杯的銷售量。要不是因為必須量力而為,以維持品質,訂購數還會繼續攀升。 在許多人只知道喝精力湯、不見得會注意蔬菜來源的時候,他們也要擔起教育及解惑的責任。「畢竟要提醒大家從飲食開始注意自己健康,」曾妃玉表示。 因為擁有一塊有能量的地,人們開始有夢想。未來,關西羅家這塊地,想要多元化的種植各式蔬果,而且儘量選擇台灣原生種,同時強調當令、好種。 曲冰部落虹谷農場有人在種綠色希望古人用「錦繡大地」形容朝陽照射下,一畦畦菜田美景,現在用來形容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農田,再恰當不過。 這裡原本是布農族的曲冰部落,也是日據時代日皇的「米倉」,看到農民廖金池的土地,就明白日皇為什麼看上這裡。 河川地形好、水質乾淨,又有天然屏障,方圓五十公里內沒有工業、城鎮的污染,即使季節更替風向轉變,也沒有帶來污染。 廖金池稱家鄉為虹谷農場。日據時代開墾時,日本人一開始就教原住民用堆肥,到70年代才慢慢有人開始使用化肥,因為還維持輪作,土地寒,沒有受到太嚴重的農藥、化肥污染。 「六、七年前,我覺得應該恢復以前的耕種方式,山地農業才能生存,幸好我們還懂得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做下去,只不過土地要達到完全有機的標準,需要一點時間,」廖金池說。 在廖金池有心推動下,村落裡目前有五、六戶人家,致力種植有機蔬菜,也有人尋覓乾淨蔬菜,千山萬水來到這裡。 虹谷農場一個星期送菜下山一次,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價格比一般蔬菜高一些,但比有機商店便宜。雖然因為「靠天吃飯」,不見得隨時有菜拿,但吃過或來看過農場的人,都對這些蔬菜有信心。布農族是個分享的社會,不論耕種、打獵都是團體行動,雖然目前只有六戶人家,但廖金池希望再多選擇些環境獨立的地點,慢慢讓原先的「米倉」變成有機村。(林宜昭) 何謂台灣式的生機飲食 由於台灣農業環境的限制,很難找到美國式那種完全沒有農藥、化肥污染的純有機蔬果,於是台灣生機飲食者調整了很多生食的內容。生機飲食者的「聖水」小麥草汁,也因為小麥原是溫帶國家的產物,在台灣這種潮濕的亞熱帶容易發霉,而被部份生機飲食者放棄,改以在台灣好種易長的「牧草」代替。 為了符合台灣人熱食的飲食文化,他們輔以很多的熟食搭配;他們甚至開發了很多新的烹調餐點,打破單調、缺少變化的菜色;他們也相當注意如何從各類天然植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含量。同時也鼓勵多食本土種的蔬果(如蕃薯葉、紅菜、南瓜及莧菜等),因為適合台灣環境生長的植物,容易照顧,農人施用農藥、化肥的機率自然大減。 為了營養充足,比較有體力,有些生機飲食團體則不強調一定要吃「全素」,只要是沒有抗生素、荷爾蒙污染的牛奶、雞肉、鴨肉及魚等,仍然可以均衡攝取,只是份量要少。 生吃原則 不確定來源的蔬果最好不要生食(去皮的水果例外),因為不確定它是否有農藥殘留或污染。精力湯的素材以自己栽培的蔬菜為主,或直接採收,短暫保鮮冷藏者。 寄生蟲喜歡陰暗的地方所以爬到葉子上子下蛋的機會很少。但是由於有機蔬菜使用動物的糞便做肥堆,土壤易有寄生蟲卵,為了避免蔬菜受到土壤內蟲卵的污染,生食要避開接觸到土壤的葉子。 像包起長的甘藍菜,內部沒有接觸到土壤,可以把外葉拿掉生吃。還有像青椒,大白菜及生菜等。 空心菜最好不要生吃,因為有時空心菜莖的表面受損,污染很容易進到空心菜的莖管內,很難洗淨。 高部位採收的蔬菜也是可以生吃或打汁的材料,像川七,牧草(主婦聯盟要求農友採收離地60公分的部位)等。 生食一定要一葉一葉洗乾淨。 不吃肉,營養可以均衡嗎? 吃素者跟肉食者一樣都要均衡多樣的攝取各類食物來滿足身體所需,因為沒有一樣食物能夠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 吃全素者容易影響的是蛋白質、鐵、鋅、鈣以及維生素B12的攝取。但是如果懂得搭配,吃素不見得會營養不良。 除了豆類、堅果和種子類以及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用全麥、五穀雜糧去補充,因為豆類所缺的某些蛋白質成份,全麥、五穀雜糧正好有這些成份。牧草的粗蛋白成份也很高。 鐵質則可以從豆類、深綠色的蔬菜,含鐵豐富的穀類及全麥麵包中獲得,但是由於這些食物所提供的是非血質鐵,不容易吸收,而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所以這些食物要與含高維生素C的植物一起攝取。 鋅跟鐵一樣,肉類含量最多。所以補充鋅最好的建議是攝取營養豐富的全穀類、堅果及豆類。 鈣則可以從豆奶、芝麻、花椰菜及種子類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B12可以從新鮮發酵的食物中攝取。啤酒酵母、紫菜、海帶及昆布也含有維生素B12。 記得每天變換菜單,食物儘量多樣化。 生機飲食適合每個人吃嗎? 每個人體質不同,因此每個人對生機餐的反應不盡相同,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 像尿毒病人本來就易水份囤積、血鉀升高,而生機飲食的成份正是富含水份及高鉀。至於如紅斑性狼瘡以及其它自體免疫功能的患者,部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苜蓿芽),反而可能導致各種免疫疾病之免疫調節功能更形混亂。 纖維可以改善便秘,但並不適合容易下痢的患者。 所以,賀慕竹醫師建議:「在開始生機飲食前,最好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或者可以向不收費,長年在推動,有口碑的團體、飲食單位諮詢,而不是找生機飲食店。」 陳德霖: 信仰是很重要的力量 民國82年2月,結構工程師陳德霖因胃癌切除三分之二的胃,手術後還接受六個月的化療,但83年5月一次例行追蹤檢查,又發現癌細胞復發轉移,不宜再開刀,只好靠化療。因為想看到小兒子大學畢業,他問醫生還能不能活兩年?醫生的答案並不樂觀。 什麼方法都用盡,陳德霖只好選擇當時還不普遍的生機飲食,用「相信這方式有效」的態度試下去。一個人住到高雄柴山,自己種菜,吃生機餐、每天爬山、誦經、練氣功、乾刷擦身等等,一天過一天,徹底執行了四、五年。 「四年的生機飲食,把我的體質整個改變了。」陳德霖說。按照目前的醫學檢測,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癌細胞,除了胃只剩三分之一,他已經是個健康人。陳德霖不僅看到小兒子大學畢業,還看到他念完碩士,最近即將退伍。 陳德霖以前吃東西追求口感,如今雖然在醫師建議下,他恢復葷食,但吃東西的習慣已跟以往完全不同。不僅不吃化學調味品,吃全榖類的糙米、雜糧飯,他每天保持喝一杯蔬果汁。因為胃只剩三分之一,所以徹底做到細嚼慢嚥。 「吃每一口飯,我都扳手指算,要咬上一百次才嚥下,連吃木瓜時,我都要咬三十下以上,以便充分讓唾液攪混,幫助胃部消化吸收。」陳德霖慢條斯理地說道。 由於恢復情況還不錯,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3月份起準備增加點工作量,以不超過身體負荷為前提,再做一次人生衝刺。 雖然暫時戰勝癌症,陳德霖卻認為對付癌症沒有一定的方法:「我也在想,究竟是什麼讓身體好起來?沒復發前,想要活下去,醫學卻又幫不了忙時,我過得很痛苦,後來念頭一轉,放開了反而好,會有這樣轉折,是因為我那時接觸佛教。宗教信仰對於穩定情緒,助益很大,萬一回天乏術,也讓人比較不畏懼死亡。」 也因此,陳德霖總不忘在鼓勵、支持癌症病友時,強調信仰是治療的最大力量。 陳溫溫: 「生機飲食」是改變生活的起點 「生機飲食不是治病,是讓身體與生活起變化,病不再復發,或者復發率降低,有體力自然就有走向健康的希望,」笑容怡人的高雄聖功醫院社牧部主任陳溫溫修女,以自身的體驗心得這樣強調。 四年前,陳修女擔任院長職,因為長期工作負荷大,體力透支,新陳代謝失調,血糖偏高,異常地胖。「我學的是護理又管理醫院,當然知道有病要看醫生、要吃藥,但吃到什麼時候才會好?」思及此,她毅然決定離開醫院一年,尋找「解藥」。一年裡,她去美國聽生機飲食講習會、參加琉璃光的生活體驗營、閱讀李秋涼、姜淑惠等人相關著作,然後自己實驗、嘗試改變,也學著多花點心思在工作調適,多給自己一點時間面對焦慮和壓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