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醉喝咖啡 更茫


醉喝咖啡 更茫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10 06:00
酒醉時,千萬別碰咖啡。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動物研究發現,酒醉時一旦喝下咖啡,判斷力會變更差,且讓人誤以為自己很清醒,事實上身體還是醉醺醺。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建議,因酒醉痛苦不堪時,最好多補充水分,並喝一些果汁,身體代謝果糖時,也能促進酒精代謝,減緩酒醉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行為神經科學期刊」(Behavioural Neuroscience)。研究人員湯姆斯‧古爾德(Thomas Gould)說,咖啡會矇蔽人的感覺,許多人以為喝下咖啡後就不再酒醉,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

湯姆斯‧古爾德解釋,咖啡不止無法使人清醒,且喝下咖啡後,很難讓一個人了解自己已經醉了。酒醉的人一旦飲用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甚至會損傷判斷力,可能因喪失判斷力而犯下滔天大禍。

陳柏臣醫師表示,酒精有利尿作用,咖啡、濃茶等都含有咖啡因,也都能利尿,若酒醉時喝下咖啡,水分會大量流失,並讓酒醉症狀更惡化。因此喝酒時,最好邊喝酒,邊搭配一點果汁,這樣可以幫助酒精代謝。另外,顏色越深的酒越容易造成宿醉,飲用時更應節制。

陳柏臣醫師提醒,有些人一早宿醉起床後,因身體不舒服而沒有進食,這是大忌,最好吃一些含果糖的食物、飲料,讓身體逐漸清醒。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10

身體太乾淨 可能很「傷心」


身體太乾淨 可能很「傷心」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10 06:00
年輕人身體太乾淨的話,可能很「傷心」。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年輕人若常用抗菌肥皂清潔身體,身體免疫系統容易失去平衡,引起身體過度發炎反應,進而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誌B輯:生物科學期刊」。美國芝加哥大學湯瑪斯‧麥克戴德〈ThomasMcDade〉教授表示,生活環境中帶有許多細菌,年輕人及早接觸這些細菌,長大成人後,或可幫助預防心臟病纏身。研究人員解釋,當身體遭受攻擊的時候,受損組織周遭會出現發炎反應,一旦身體產生過度發炎現象,可能導致血壓上升,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小時候特別講究衛生,長大後反常出現發炎,不利健康。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10
http://news.msn.com.tw/news1516626.aspx

回歸自然 高機能產品幫肌膚補水


回歸自然 高機能產品幫肌膚補水TVBS新聞
更新日期:2009/12/10 01:12
photo
看準台灣數百億元的美容商機,日系業者以「水」作為主要的產品成分,推出高機能保養品,從名泉過濾純淨水質,豐富的礦物質分子小,肌膚容易吸收,加上藻類成分能夠補充肌膚養分,回歸肌膚原始的需求,不用花很多時間就能夠輕鬆保養。
本則新聞由TVBS新聞提供 2009/12/10

飛蚊症 眼睛玻璃體開始退化


飛蚊症 眼睛玻璃體開始退化uho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2009/12/10 08:45
許多人常抱怨在視線中出現小黑點或絲狀、網狀漂浮物,隨著眼球轉動而跟著移動,尤其當注視白色牆或藍天時更為明顯,這種症狀稱為「飛蚊症」。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眼科 陳伶伎醫師表示,其成因是玻璃體的退化造成的,玻璃體在眼球內是一團蛋白狀的清澈膠質物,隨著年齡的增加,玻璃體便會開始退化,而產生細微的凝結物,這種玻璃體凝縮與退化的現象稱為「後玻璃體剝離」,這是造成飛蚊的主要原因。
陳伶伎說明,當光線進入眼睛,這些凝結物便會投映在視網膜上,我們就會看見一些飄浮物在視野出現,而造成心理的恐慌。有時更因玻璃體在眼球內晃動而摩擦或拉扯視網膜,甚至會出現「閃光」的症狀。若拉扯力量過大,有時會造成視網膜裂孔而少量出血,這時若忽視它,就有可能會發展成視網膜剝離。
出現飛蚊症或閃光視覺時,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治療,但陳伶伎提醒民眾,少數人會有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此時就需進一步治療,因此若有飛蚊症狀時,最好找眼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眼底,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832
http://news.msn.com.tw/news1516651.aspx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運動過量有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


運動過量有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2/08 00:15
【24drs.com】Nov. 30, 2009(芝加哥)-- 週末勇士們請注意:運動過量會使你有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

最新研究顯示,中年男女在家裡、在工作場所、或是在健身房從事大量的體能活動,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膝蓋,進而增加關節炎的風險。

任職於舊金山加州大學和德國明斯特大學的Christoph Stehling醫師表示,這篇研究的對象是體重正常、沒有疼痛或其他症狀的男女,結果顯示,活動量最大的人膝蓋較常受傷、傷得也比較嚴重。

研究結果在北美放射學會(RSNA)年會中發表。

【衝擊大的運動會惡化膝蓋的健康】
RSNA發言人、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放射學主任Joseph Tashjian醫師表示,醫生們不確定哪些不會痛的軟骨和骨骼損傷會導致骨關節炎,但是他們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

他向WebMD表示,他所知道的是,跑步或是跳躍等衝擊大的負重活動會讓膝蓋的健康惡化,而且傷害風險會隨著時間而更大。

Stehling醫師表示,相反地,游泳或是騎自行車等衝擊小的活動可以保護生病的軟骨,避免健康的軟骨受傷。

根據疾病管制局(CDC)的數據顯示,骨關節炎影響大約2千7百萬名美國人,這種疾病是指關節多年來的磨損導致軟骨的損壞。

【活動越多,膝蓋受傷越嚴重】
這篇研究是針對45歲至55歲、體重在健康範圍內的136名女性和100名男性,研究參與者根據活動量分成活動量少、適度、大三組,活動包括跑到庭院工作、洗廚房地板等。

Stehling醫師表示,活動量大的人通常每週從事數小時的步行、運動、或其他類型的運動,再加上於庭院裡工作和做其他家事。

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掃描來研究參與者的膝蓋,尋找他們骨頭、關節、以及軟骨損害的徵兆。

結果顯示,相較於活動量少的人來說,活動量大的人較常受傷,包括軟骨、韌帶損傷以及骨髓中流體增加等。例如,活動量大的人有93%軟骨受損;活動量少的人則只有60%,而且活動量大的人軟骨受傷的嚴重程度高了3倍以上。

Stehling醫師表示,參與者的年齡和性別並未影響膝蓋傷害的風險。

研究人員正在繼續追蹤參與者,以了解那些活動量大的人是否真的罹患關節炎,以及衝擊小與衝擊大的活動是否會影響他們的風險。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2/08

寂寞會傳染


寂寞會傳染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2/08 00:15
【24drs.com】Dec. 1, 2009 -- 最新研究顯示,孤獨會像傳染病一樣擴散。

研究人員在12月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表示,寂寞的人往往會與他人分享孤獨,他們的孤立感和絕望會影響到朋友、鄰居、配偶、甚至熟人。

由芝加哥大學John T. Cacioppo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從1971年至2001年追蹤5,214位參加Framingham心臟研究的人,Cacioppo博士和同事們研究這篇研究第二代的個人數據。

Cacioppo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他們發現一個傳染的特別模式,會在人們變得孤單時,移動到社會網絡的邊緣。在邊緣代表朋友較少,但是孤獨又讓他們失去了所剩的少數關係。

除此之外,他們發現:
* 人們一年平均有48天會感到孤單。
* 每多交一個朋友,在一週內感到孤獨的時間減少0.04天;等於一年減少兩天。
* 寂寞的人往往會移轉到社交圈的邊緣。
* 本身並不孤單、但其社交圈有孤獨者的人往往會變得更孤獨。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示她很孤獨,此外,女性的孤獨感較容易散播到她們社交圈中其他的人。
* 相較於家人的關係來說,朋友關係讓人變得孤單的機率較大。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
* 團體會發展出一個趨勢,將孤單的人推向社交圈的邊緣,讓孤獨的人更孤獨。

研究人員認為[這篇研究]的重要意涵,是要用介入的方式來減少社會中的孤獨感,幫助邊緣人恢復社交圈,藉由幫助他們來建立避免孤獨的保護屏障,避免整個社交網絡瓦解。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2/08

寂寞像感冒!預防訣竅:鍛鍊幸福感

寂寞像感冒!預防訣竅:鍛鍊幸福感


文.謝明玲
面對家庭、工作上的各樣壓力煩惱,該如何活得幸福自得?專家建議,要從訓練「心」力開始。
股市下跌,物價上漲,打開薪水明細,看看荷包,不免皺起眉頭。根據七月份《天下雜誌》針對一千大企業CEO的調查分析,近半數CEO認為不景氣將持續一到兩年,不論是主管或是員工,都能感受日增的危機。
教育多元,世代變動,經營家庭的壓力,不能和以往同日而語。  從個人成長、家庭關係到事業經營,若煩惱不可能免除,生活又該怎麼過,才能一樣感覺幸福自得?
其實,幸福感是可以鍛鍊的,主要是訓練「心」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煩惱:
首先,專家們建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煩惱。
煩惱讓未來更有準備。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表示,煩惱其實是對未來負面事物的思考與計畫,讓人有準備,不會在遇到困難時受太強烈的刺激,能有更好的控制。「煩惱本身不是壞事,而是個體生存必須的,」楊建銘說。
他自己常建議個案使用「特定時間與地點的煩惱」,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如搭捷運時、開車時,把煩惱寫下,或用錄音筆錄下來。「煩惱不是壞事,影響整天的生活時才是,」楊建銘說。因此,如果設定時間來煩惱,未雨綢繆,而能有更多控制感,反而是好事。

去除二分法迷思。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簡玉坤建議,遇到挫折與煩惱時,跳出「幸福」、「不幸」的二元思維,改用「量化」的方式看幸福,例如對自己說「我現在有四○%的幸福。」
儘管這樣的量化比例很主觀,卻能讓人跳出「我真不幸」的絕對思維,還能同時關照到自己幸福的部分。
當遇上煩惱與挫折,負面情緒開始出現時,楊建銘建議對自己的思緒喊「停」。不論是大聲喊出來,或者捏自己一下,重點是不要陷入負面情緒輪迴。另外也可以像教練帶領球員一樣,給自己正面精神喊話;或者透過放鬆技巧放鬆,例如氣功、呼吸法等。
跳出了負面思維後,還可以更積極地面對煩惱:
檢視煩惱的本質。煩惱常是不確定帶來的不舒服感受。但人們常不知不安究竟從何而來,本質如何。
楊建銘建議,先問自己「我在害怕、煩惱的到底是什麼?」例如,很多父母不安於小孩常待在外頭,但到底是擔心孩子交上壞朋友,還是害怕面對小孩長大的寂寞?
辨識了不確定的因素後,再進一步問自己能掌控的幅度。例如天氣、股市,思考這樣無法掌控的事情常無能為力,這時可能要「接受不確定」;但如還沒有做成的企畫案等,就能以更積極的「增加控制感」來面對。

調整認知。
在接受不確定與增加控制感的過程中,可以同時檢視自己是不是陷入常見認知的謬誤中?

1.是否出現非理性分析的「如果」:如擔心「如果發生空難怎麼辦」。楊建銘表示,很多想法是自動地跑到腦中,其實沒有經過理性的檢驗出這個「如果」發生的機率有多高?有無避免的措施?

2.是否有過度的災難想法:如「這件事沒做好,我就要被炒魷魚了」,煩惱時思考常會極端負面,但很多狀況其實不如想像的糟。
3.是否出現過度的因果推論。例如「對應的窗口都不回我信,一定是因為討厭我」。未經證實的邏輯與因果,只會帶來壓力。
4.內化的自我歸因。這和上述的因果推論息息相關。因果推論時,常會內化歸因,認為都是自己的錯,例如「企畫不成功,都是因為我能力不足」等。
5.勿成「完美主義的夸父」。簡玉坤觀察,就像夸父追日,很多人無法感覺快樂,是目標過高,或因為過度強烈的希望「理想」與「現實」能夠一致。
6.拉長時間軸,感受如何?簡玉坤舉例,有的人常為調薪幅度不夠大而煩惱。但他常要個案想像,八十歲時,再回想這件事,是否還會有一樣的負面感受?
除了當下負面思維的危機處理,簡玉坤還建議,在平日也可以常鍛鍊自己「找幸福」的方法。
對外,檢視擁有的人事物,學習和外界的人事物互換立場,體會他們的感受,以及為何外界事物無法符合自己的期待;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期待落空(如與同事不睦等),更要先「認知」彼此差異,告訴自己這樣的差異可能永遠無法消弭;然後去觀察這樣的差異是否能給彼此帶來成長,最後,去欣賞這樣的差異。

對內,則要常對自己說「外在環境難以改變,但自己的態度可以變」。要常疼惜自己,最近怎樣努力了,付出了怎樣的心力;最近又有哪些值得稱讚與驕傲的地方?

幸福感可以鍛鍊,負面思維可以跳脫;但專家們也提醒,當長久的不幸福感與壓力持續,自己無法調適時,要盡快向外尋求專業的協助。

(*原文刊載於天下雜誌 403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大量運動流汗,有助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

大量運動流汗,有助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


【關於本專欄】多重身份、多元題材,從樂活、環保、親子教養到公益、旅遊,抱持著別煩惱過去、擔心未來的生活哲學,人氣部落客李偉文的網路專欄與您快樂分享,聰明過日子。

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教育部門也一再表達對於台灣學童體力與各項健康指標不斷衰退的憂慮,所以大力疾呼要加強各級學生的體適能,可是,大部份的家長與老師至今都還有一個迷思,認為有效果的讀書最重要的是要專心,如果要專心就要去除干擾心情要寧靜,如果「玩耍」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一定不能安靜的讀書。
因此,在台灣幾乎沒有一個學校敢把體育課排在上午第一節課,擔心一早運動會影響接下來的上課效果。可是,有許多的研究證明,運動時會產生三種激素: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會幫助學生學習。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人在快樂情境下學習較有效果;血清素可以幫助記憶,正腎上腺素可以使孩子專注力增強。
在美國芝加哥附近有個城市針對將近二萬個中學生進行了一項長期的教育實驗,稱做「零時體育計劃」,這些志願參加計劃的學生,在上第一堂課之前,先進行劇烈的有氧運動,也就是跑操場或三對三籃球鬥牛賽或四對四足球賽,讓學生在短時間就能心跳加速到人體最大心跳數的七成至八成(最大心跳數是220減去年齡),當然也會大量地流汗。
經過長期的監測與各種學業測驗的評比發現,這些學生成績都大幅成長,而且研究報告也證明,運動對記憶、專注力和室內上課的行為表現都產生了正面的效果。當然,這些學生在身體健康的各種指標,當然也大幅改善是不用說的。

這個研究報告在當今因為全球化競爭造成家長高度焦慮的現代看來,更值得省思。因為我們的孩子每天坐在書桌前或螢幕前的時間愈來愈多了,幾乎沒有跑跑跳跳流汗氣喘的機會,「書愈讀愈笨」或者「讀書時間愈多愈沒有效率」的觀察,其實是有科學上的研究與腦神經生理的證據基礎的。

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在學校課程中上課時數愈來愈少的體育課,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在運動,那種會流汗會氣喘的運動。有研究報告這麼描述:『學校的體育課有很多「無活動狀態」,等待輪流揮棒,等待開球,等待足球跑到自己面前,在大部份時間大部份的孩子多半只是晾在那裏而已。』然而真正能夠產生運動對健康或學習好處的條件必須心跳加快與流汗氣喘。
在這個零時運動實驗計劃最令人訝異的一點是,當這些剛剛才劇烈運動過後的孩子,立刻接受專注力或記憶力測驗,甚至面對他們最討厭的數學測驗時,成績都遠勝於沒有運動的表現。
其實運動對於學習的效果這種立即的好處之外,長期而言,可以改善各種身體健康指標與減低因為壓力引起的焦慮與憂鬱,並且讓孩子每天的生活更有活力,因為科學上已證明,運動能夠振奮情緒,提高挫折的容忍度、增強免疫系統,這些對於孩子面對遙遙無止盡的課業壓力與漫長的升學競爭是很重要的,可是因為不如考試成績這麼明顯,所以往往被家長或老師給忽略掉了。

據統計,我們的孩子們愈來愈不快樂,壓力愈來愈大,又找不到正確舒解壓力的管道,我想,或許跟我們的孩子愈來愈缺乏會流汗的運動(或遊戲)有關。

當劇烈運動時,腦內會產生一種腦內啡,這種荷爾蒙可以鎮靜大腦、緩解壓力,並且產生幸福的愉悅感,同時運動還能調節目前所有抗憂鬱藥物所作用的神經傳導物,換句話說,運動是最天然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憂鬱藥。
不過,老實說,在現今都市建築物密集,而且大人小孩都很忙碌的生活環境下,要讓孩子有機會經常運動不太容易,而且想要在學校課程裏希望孩子每天都有會出汗的運動,似乎也不太實際。因此我的做法是鼓勵孩子從小參加學校運動型的社團或校隊,透過比賽的需求,就會每天練習,就可以達到每天運動的習慣。如果担心籃球、足球這類運動耗費太多時間的話,可以參加桌球、羽毛球或扯鈴。
像我的雙胞胎女兒,從小學就參加學校的民俗技藝社,練獨輪車、轉盤子、舞龍舞獅,還有參加扯鈴校隊,在每天早自習時都會固定練習,因為這些運動是有比賽,有進步性的,所以比較能夠激勵孩子不斷地練習。到了現在上了國中,學校沒有扯鈴社團,她們還建議學校,並且自告奮勇創立社團,前些時間,她們參加全台北市扯鈴比賽,還獲得雙人組冠軍。
假日的時候,在家門口小小的空地就可以打羽毛球,我想,只要家長知道運動對學習以及健康的重要性,應該可以克服環境的限制,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維持每天運動出汗的習慣。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樂活時代」。
◎延伸推薦:李偉文部落格

痛風男性倍增 飲食控制素比葷好


痛風男性倍增 飲食控制素比葷好
中央社

Published: 2009-12-04 05:17 PM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4日電)國民營養調查指出,最近10年男性痛風比率倍增,常有愛吃速食、中廣身材的年輕人痛風發作,卻當成腳扭到,研究者認為痛風飲食首重控制熱量,素的比葷的好,瘦的比肥得好衛生署委託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主持國民營養調查發現,2005到2008年期間,男性痛風上升到8.21%,女性微增到2.33%,不過10年之前在1993到1996年期間所作的調查,男女的數值分別是4.74%、2.19%。

潘文涵進一步分析高尿酸和痛風者的飲食,發現經常吃瘦肉、大豆、豆漿、牛奶、奶素、胡蘿蔔、菇蕈類、水果和咖啡的人,罹患痛風的風險比較低;至於高風險的食物則是碳酸飲料、內臟等。

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總顧問、宏恩醫院痛風中心主任陳峙仰今天指出,女性因為女性荷爾蒙保護作用,更年期前不易罹患痛風;相較之下,男性的痛風盛行率本來就高,如果中廣身材,風險又高3倍。

陳峙仰說,過去痛風飲食綱領都要高尿酸的患者少吃內臟、蛋黃、豆類、香菇、蘆筍、酒精等含「普林(或稱嘌呤)」的食物,日本和台灣的研究推翻此一論調,控制熱量更重要。

陳峙仰說,低熱量、中低「普林」的豆類、菇蕈、蔬菜、少量葡萄酒等,並不妨礙痛風控制,台灣的研究也為低脂、低糖、植物來源的普林食物,洗刷痛風污名。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痛風病人多半是50、60歲中年人冬天飽餐之後,痛風發作,如今隨著病患年輕化,陳峙仰看到愈來愈多的20歲年輕小伙子,痛風發作時,大腳趾或腳踝又腫又痛,還以為打球扭到腳,不知道經常吃雞排、喝可樂,可能會吃出痛風。981204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124471〈=tc_news&cate_img=265.jpg&cate_rss=news_MD

找對你的保養品,20,30,40,50大不同

找對你的保養品,20,30,40,50大不同


訴求除皺、緊緻、拉提的醫美保養品賣得嚇嚇叫,它們真的有醫美療程的功效嗎?
●[延伸測驗] 拯救敏感肌:保養知識+快問快答!

文.林慧淳  攝影.陳郁文
儘管各種微整型盛行,美麗變得更容易,保養品的地位仍無法被取代。
消費者渴求使用後「立即有效」,造成台灣的醫美保養市場高達50億元,並且每年以5%的速度持續成長,康是美連鎖藥妝店推估。其中又以抗皺除紋、全臉修飾和居家煥膚護理三大訴求的商品最受歡迎。
醫美保養品和一般保養品有何不同?真的比較有效嗎?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士虹指出,過去醫美保養品主要是針對問題肌膚,並且經過醫師看診確認皮膚狀態後推薦使用,並做後續追蹤,因此適合個人膚質;但現在開架式醫美產品主訴求一般膚質而不是問題肌膚,保養品當中添加有效成分
的濃度必須保持在安全範圍,因此實際上和一般保養品沒兩樣。
因此不需過份迷信「醫美」兩字一定會帶來神效,還是要先了解評估自己的膚質和需求,再找對適合的產品。雖然醫界也不否認當中仍有標示清楚、成分單純、濃度也夠的「良品」。
選對成分.「分齡」保養
李士虹首先強調「適齡保養」的重要性。
她常遇到病人因擦錯保養品求診,例如年輕皮膚卻愛用滋潤油膩的乳霜,因此毛孔阻塞產生粉刺、青春痘,這時除了抗痘之外,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病患更換保養品。

此外,許多人屬於T字部位容易出油、兩頰卻乾的混和性膚質,要斟酌「分區保養,李士虹建議,可詢問皮膚科醫師或到美容專櫃膚質檢測,了解個人的膚質屬性。

不同年齡層出現的皮膚困擾也不同,從個人需求挑選有效成分和合宜劑型,才能隨時擁有水蜜桃美肌。

一、20歲
◎皮膚問題:肌膚還很年輕,油脂分泌旺盛,因此最常出現青春痘、粉刺、出油,常伴隨著毛孔粗大的困擾。
◎保養重點:加強清潔,抗痘。
◎怎麼做:
1.每天早晚洗臉。且對痘痘肌來說,弱酸性(pH值5.5)洗面乳較不易破壞皮膚表面酸性膜,瘡桿菌數量降低,能改善長痘痘的情況。
2.加強角質代謝,代表性成分包括果酸、水楊酸、醫生處方A酸等。
3.抗痘可用含鋅化合物(Zinc PCA)、或南瓜素等控油成分的產品,或請醫師開抗痘藥膏,以少量抗生素快速治痘。
二、30歲
◎皮膚問題:進入熟齡肌膚,油脂分泌變少,皮膚容易乾燥,尤其眼睛周圍的肌膚是全身皮膚裡最薄的部份,乾燥缺水就產生小細紋,稱為「假性皺紋」,如果不儘快補救,皮膚老化會使皺紋愈來愈明顯。
◎保養重點:保濕,須特別加強眼睛周圍的保養。

◎怎麼做:

1.避免過度清潔
。李士虹醫師建議,選擇洗面乳時「自動降一級」,也就是油性肌膚選中性膚質用的洗面乳,中性肌膚則用乾性膚質的,乾性膚質則挑選敏感肌的洗面乳,以免洗完皮膚乾澀緊繃。

2.加強保濕
。玻尿酸、神經醯胺、維他命B5、月見草油都是有效的保濕成分。

3.重視眼周護理。維持眼周肌膚年輕,首重防曬
,除了擦防曬乳之外,平時烈日下也別忘戴太陽眼鏡,將紫外線屏障在外,延緩老化。

再者,挑選含抗皺成分的眼霜,例如胜.類的維生素C、A醇都是不錯的選擇。在劑型方面,如果不習慣眼霜的厚重油膩感,不妨採用眼膠或乳狀產品,也能達到同樣功效。

三、40歲
◎皮膚問題:動態皺紋形成,魚尾紋、法令紋、抬頭紋等紋路開始比較明顯,斑點也陸續浮出。
◎保養重點:抗皺、美白。
◎怎麼做:
1.加強抗皺、抗老化保養品。李士虹醫師在《美肌女王》書中,依抗皺效果,由強到弱分成A、B、C三組。其中,A酸的刺激性強,屬於醫師處方藥物,但在適當使用下,效果通常不錯。
●A組:A酸及A酸類衍生物(A醇、A醛)、果酸。
●B組:左旋維生素C、Q10、動力.、荷爾蒙類、生長因子、胜.、愛地苯、凱茵庭。
●C組:維生素E、植物多酚類、超氧化歧化酵素、高海藻歧化酵素。
2.美白淡斑。選擇含衛生署認可有效美白成分的產品(見右表)時,比較包裝上的產品濃度,在上限範圍內,濃度愈高愈有效;李士虹也建議,儘量挑選「複方成分」的美白保養品,因為各成分的美白機轉不同,一項產品中最好含有2~3種有效成分,美白效果較佳。
不過醫生提醒,美白保養品淡斑效果有限,頂多達到淡化表淺斑點(如雀斑)的作用,黑色素的位置較深的斑點還是得用雷射等方式治療。

四、50歲
◎皮膚問題:皺紋愈來愈深,肌膚鬆弛,包括眼皮下垂、雙頰凹陷、下頰的肉也會明顯下垂。
◎保養重點:緊緻、拉提。
◎怎麼做:
1.抗皺:使用類肉毒桿菌、胜.類產品。不過醫生提醒,保養品的效果有限,只能改善表淺的紋路,但對於較深的皺紋幾乎無效,得仰賴醫學美容療程,例如雷射、脈衝光、肉毒桿菌,或玻尿酸填充,才能見效。
2.換膚:塗抹濃度較高的果酸(可供民眾自行購買的濃度上限是10%),達到類似換膚效果,可去除老廢角質,皮膚看起來會光亮些。
李士虹醫生提醒,每個人的膚質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季節、溫濕度的不同,皮膚的狀態也會年齡層都保持最佳狀態。
掌握原則,成功揪團買保養品
保養品團購無論在網路上或公司行號都很流行,雖然有殺價空間,但這些商品真的適合你嗎?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士虹認為,明星商品不一定適用於所有肌膚,最好選擇自己曾用過、且使用經驗良好的產品。如果真的想嘗試新品,也要把握幾個原則:

1.保濕類產品:對皮膚的風險較低,適合團購。

2.清潔、卸妝類產品:避免冬天團購。因為夏天皮膚易出油,就算買到清潔力強的產品,對皮膚的傷害也較少,但冬天一旦過度清潔,皮膚表皮層受到破壞,就容易出現乾燥敏感的問題。

3.去角質、酸類產品:容易傷害皮膚,風險高,試用過後覺得滿意才購買。

2大招,幫蔬果卸「農藥妝」

2大招,幫蔬果卸「農藥妝」


文.張麗卿
11月6日消基會再度指出:「用鹽洗蔬果並無法把附著的農藥洗乾淨。」、「使用洗碗精等來清潔,不只對環境傷害大,還要考慮清潔劑的二次附著。」最後建議:「用自來水來洗菜就好」。
消基會常傾向於以「絕對說法」來達成提醒消費人重視、嚇阻商人不法的效果。但對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新聞爆料之後,有更理想的因應之道。
以農藥殘餘這件事來說,消費者不能只知道「農藥的無所不在」,只能夠用水洗或只可以消極的不吃、少吃,只吃更高價格的有機無農藥蔬果」。消費者必須學習絕對的功夫─處在一個食材普遍受到農藥威脅的時代,如何做好「烹調入口前的安全把關」的功夫;如何有效「降低農藥毒害風險」的功夫。
廚房裡常見的清洗手段與材料,到底有沒有清潔價值?
水:附著在蔬果皮面或葉子上的農藥,光用水洗是洗不乾淨的,但要靠含有氯的自來水「分解」各式各樣不確定種類與濃度的農藥,這樣的做法太過消極。
鹽:每個人要牢牢記住鹽洗不去附著在蔬果表面的任何髒污。鹽水,可以讓蛤蜊吐砂、讓花椰菜叢中菜蟲浮出來,這是用「鹹死牠」的手段逼牠就範,但不包括「清潔蔬果」這一項。

對於蔬果表面的除草劑、殺蟲劑等農藥,用鹽水來泡,根本就是愈幫愈忙。鹽水不只無法洗淨,還會讓附著污垢更不容易清洗。

糖、蜂蜜、醋:都不具任何清潔力。

酒:啤酒、料理酒等含有酒精,可藉著溶劑效應產生一點清潔力。但這太奢侈太不切實際。

洗米水:不要對洗米水抱以厚望,「米」自身就有農藥殘留的不確定風險物要清洗。拿洗過米的水來洗菜,究竟是幫忙還是增加麻煩,得想一想。
黃豆粉:從清潔力來看,黃豆粉比較OK,但住公寓、排水管路長又小的傳統屋舍,要考慮使用黃豆粉清潔,有水管阻塞的問題要面對,通水管所費不貲。
手工皂:自製手工皂本身的安全是無虞的,但要考慮水垢與二次附著的問題。當洗過肥皂的蔬果上留有肥皂的味道,表示有肥皂二次附著的問題,也表示可能未確實把農藥洗掉。
難不成有幫蔬果卸妝的產品?沒錯!就是清潔劑!重點是您得幫蔬果找到適合的清潔劑。
選「天然的」最好嗎?不,選「安全的」才好。「天然的(Natural)」是不需任何認證的形容詞,是沒有條件限制的廣告用字。
所以,天然的無患子、苦茶、椰子油、玉米配方,都不等於是安全的。關鍵在商品是經過「配方」很多「天然的」成分,被引來做為具有賣相的商品時,已經「配方化」,加了增稠劑、防腐劑、石化類的各種成分了,不是像黃豆粉般直接拿來洗滌,所以,不能只看單一天然成分,要配方中的所有成分都安全才行。

選「環保配方」的好嗎?對環境當然好,但需以能夠清潔蔬果附著農藥為前提
。環保的定義,是以流入下水道後能被環境自然分解為不毒害土壤水源的物質。這不等於吃進去人的肚子是安全的。

有一種經過多重處理的水,浸泡白米、蔬果,短時間水會變色。這種水聲稱能洗去農藥。您可以用家裡鹼性的漂白水來試試。將蔬果泡在鹼性水裡,結果都是這樣,但這不是洗掉農藥!

選擇2要領
1.洗後完全無味,表示清潔劑幾近無殘留或無附著。
任何牌子的清潔劑,洗完蔬果沖乾淨後,雙手的肌膚與蔬果表面,不應留有任何與清潔劑有關連的味道(例如香味、清潔劑本身的特有味道等)。
2.不刻意選擇護手配方的清潔劑。
護手配方,有時候是假象,純粹商業說詞,有時候確實是刻意加入護膚成分,也許是植物萃取、也許是油脂。這相對的,就會有沖不乾淨的附著問題。就清潔是使用的最大目的來說,寧願戴手套來洗,也不犧牲洗淨力來換護手效果。
用法上,都是在大量的水中,滴入極少量的清潔劑。蔬果以全浸泡的方式,浸泡3~5分鐘,再換乾淨的水洗2~3次,完全沒有泡沫就完成。
在這過度使用農藥的現代,真的要向那群堅持無農藥耕作的農民、果民們,致上最大的敬意與感謝。而處在蔬果來源複雜的現代,我較認同的是:

》選購不使用農藥的蔬果。只有這樣,才能遠離傷害。
》選購安全優質的蔬果清潔劑。才能確實為健康把關。
》對於不確定的蔬菜,燙煮熟來吃就好。(葉菜燙熟吃)
》安全的蔬菜,才能熬煮成湯來喝。(玉米、蘿蔔、南瓜等安全才能當湯底)

*本文作者是台中護理專科學校美容科、亞洲大學保健營養生技學系兼任講師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牙醫二三事那些病患有拔牙禁忌?


牙醫二三事那些病患有拔牙禁忌?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拔牙是牙科較常用的治療技術,拔牙前醫師常問病人:「有沒有高血壓、心臟病……」若你有高血壓又需要拔牙,可以拔牙嗎?究竟什麼病患有禁忌拔牙?
拔牙會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傷,引起出血、腫脹、疼痛等反應,也可導致血壓、體溫、脈搏的波動,傷口更有發炎、感染的可能或癒合不良等,因為任何手術都有它的風險存在,這些風險包括術中、術後可能會有暫時或永久性的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必須慎重對待。

對心血管病、血液病患者尤應注意,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要避免這些併發症的發生,除了注意本身的身體狀況外,並告知牙醫師您個人的身體狀況及病史,最好是也告訴牙醫師您個人的家族病史,還有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及藥物過敏史,以減少拔牙手術的風險。

有下列情況的病人如腫瘤患者、藥物過敏者都有禁忌拔牙,若需要拔牙手術治療一定要先知會你的牙醫師,並詳細了解各種可能之併發症:(1)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病患血壓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的。心臟病患者,有心肺功能不全或胸悶的現象,需要拔牙手術治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並將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服用的藥物告訴你的牙醫師。而牙醫師拔牙時應做到:麻醉劑中不要加腎上腺素,以免出現心動過速,誘發心衰;麻醉完全、動作輕巧,儘量減少不良刺激,出血或損傷;拔牙前後應給予抗感染預防處理,因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抵抗力降低,較正常人容易合併感染。

(2)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體內凝血因子及過程有障礙,故有出血不易止血的傾向。拔牙後出血難止,會引起大出血而發生生命危險。而白血病患者,由於極易發生感染,拔牙後的創口也可成為一個感染病灶,從而導致嚴重的全身性感染,而難以控制。因此,這些病患需要拔牙手術治療一定要給予抗感染預防處理,備有特殊設備,並應盡量作保守治療。

(3)有中風、心肌梗塞、靜脈栓塞或裝有冠狀動脈支架、人工心臟瓣膜的病人,通常會固定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由於這類藥物會造成凝血遲緩,而導致不易止血,因此在拔牙前應事先主動告知牙醫師,提醒醫師您正在服用此類藥物。

(4)糖尿病患者拔牙容易發產生傷口感染,拔牙前後使用抗生素控制。

(5)肝、腎功能不良及肝病活動期得病患: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由於肝功能不好,使參與凝血過程的凝血酉每原和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減少,有出血傾向,拔牙後的創口會出血不止。因此,給這類病人拔牙前應補充適量的維生素K,促進凝血酉每原合成,以補充纖維蛋白原不足,才能避免發生意外。

凡任何牙科手術前後,請與您的主治醫師或牙醫師對任何正在服用的藥物,充分討論是否需停藥,什麼時候需恢復服用等,以確保自己的用藥安全及降低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因此,必須嚴格掌握拔牙的適應症,只有當牙齒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而又不能用有效方法治療保存時,才考慮拔除。

(作者為北醫大牙醫學系臨床教授)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
http://news.msn.com.tw/news1512068.aspx

泡泡尿原因多未必就是蛋白尿


泡泡尿原因多未必就是蛋白尿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有泡泡尿就代表是蛋白尿?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醫師廖俊厚表示,有很多原因也都會導致泡泡尿。
一般正常人一天的尿液裡尿蛋白應少於30毫克,多於30毫克則稱做微蛋白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黃尚志表示,一般人每天排泄到尿中,蛋白應小於150毫克,大於300毫克時則明顯有蛋白尿的情形。

有泡泡尿而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黃醫師也建議,可用一般試紙來檢測,其價格也較便宜。若有蛋白尿且又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時,則建議到醫院做白蛋白尿液檢查,準確了解那個環節所致,但費用較貴。

廖醫師也表示,一旦發現有蛋白尿,應盡速治療並應多喝水、正常飲食、不要太累等。而通常微量蛋白尿較不容易被檢測出來,若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則需做精細一點的檢查才行。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

檸檬酸好吸收不易結石碳酸最難被人體接受


檸檬酸好吸收不易結石碳酸最難被人體接受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鈣片成分百百種,哪種成分最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台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羅佳琳在昨日舉行的「漫談骨質疏鬆症」講座中指出,一般鈣片成分有碳酸鈣、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等多種選擇,其中以檸檬酸鈣最容易為身體吸收,且較不會產生結石等副作用。
羅佳琳醫師解釋,研究顯示,碳酸鈣最難被身體吸收,若身體胃酸過少,更會阻礙碳酸鈣功效。不過市面上最常見的鈣片成分為碳酸鈣,主要是因為碳酸鈣成本較低。

雖然碳酸鈣較難被身體吸收,羅佳琳醫師認為,服用碳酸鈣成分的鈣片多少還是有一些補充鈣質的效果。不過鈣質攝取過多,又沒有搭配運動的話,身體只要一發炎,發炎組織就很容易發生鈣化危機。

另外,有些鈣片標榜成分是「天然鈣」、「珍珠鈣」、「珊瑚鈣」等,這些都是碳酸鈣,羅佳琳醫師表示,珍珠、珊瑚都是很堅硬的物質,身體很難快速吸收,若要選用這類商品,最好選擇信用良好的商家,因為大海、環境當中多有重金屬汙染,在產品製造過程中一定要去除重金屬,沒有這道步驟的話,自然環境中的汙染物質可能隨鈣片一起進入人體,進而造成傷害。

羅佳琳醫師建議,食用碳酸鈣成分的鈣片最好多補充一些水分,正常人一天大約喝1500cc到2000cc的水分,以降低結石機率,心臟病、腎臟病患者喝水時,則必須有所節制。

羅佳琳醫師另提醒,鈣片最好不要和用餐食物一起下肚,因為食物中有些成分會和鈣結合,例如鈣和菠菜中的草酸會結合成「草酸鈣」,增加結石風險。鈣片最好在飯前吃,或飯後食物消化完畢後再吃鈣片,也可以在睡前吃。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

眼鏡一族多注意! 戴金屬框眼鏡講手機 容易影響大腦


眼鏡一族多注意! 戴金屬框眼鏡講手機 容易影響大腦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07 01:47
戴眼睛的民眾用手機打電話時可得多注意,根據大陸一項研究指出,金屬眼睛框會使電磁場增強,導致使用者對輻射的吸收率增加,因為金屬眼鏡框是一個良好的導體,它將會把手機產生的輻射導入眼睛與大腦,影響視力。大陸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電磁噪聲研究協會表示,電磁場的輻射的確能夠通過一定的介質和導體進行傳播,但合格手機的電磁輻射量有規定標準,對人體無害,但如果手機質量不達標,就有可能對身體有害,尤其是對人的大腦和眼睛水晶體。
研究人員指出,民眾戴著金屬框架的眼鏡打手機,電磁場的輻射有可能會通過金屬眼鏡框傳導到大腦及眼睛四周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會有大腦發脹、思維混亂或眼睛四周脹疼等症狀。
如果剛好眼睛鏡框就是金屬的民眾得注意,打手機時最好不要長時間通話,或是左右兩邊換著聽。如果經常需要利用手機通話,建議改用非金屬框架的眼鏡。
本則新聞由NOWnews提供 2009/12/07

過動兒睡不飽症狀更加劇!


過動兒睡不飽症狀更加劇!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有過動問題的小男孩一旦睡不夠,就會更好動,讓父母、老師更頭大。根據加拿大、法國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可能讓小孩過動症狀更為惡化,尤其是小男孩,所受影響最為明顯。
這項研究發表於11月號的「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共有2057位母親填寫問卷,詢問孩子的過動狀況與睡眠長短,受訪母親每一年填寫一次問卷,直到孩子5歲為止。

加拿大蒙特婁聖心醫院睡眠障礙中心主任賈克斯蒙普萊瑟〈JacquesMontplaisir〉表示,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夠長的小孩,通常有過動傾向,特別是有些家庭環境不利睡眠,讓小孩過動問題變得更嚴重。

另外,睡眠時間較短、睡眠中斷會讓小孩頻頻打瞌睡,但對過動小男孩來說,睡眠不足卻會讓過動症狀加劇。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持續11小時的孩子,過動指數最低。

研究人員也發現,母親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拮据,家庭空間不夠,須和父母同床的男孩,睡眠便容易受到干擾,睡眠可能較少,過動風險也比一般小孩來得高;女孩比較少出現上述現象。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

微蛋白尿早期腎病警訊須精細檢測治療


微蛋白尿早期腎病警訊須精細檢測治療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腎臟病變,往往惡化更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腎臟科陳世豐主任表示,微蛋白尿是早期腎臟病警訊,糖尿病患者若早點發現尿液中帶有尿蛋白,就能及早治療腎疾,避免腎臟病變進一步惡化。
陳世豐主任解釋,所謂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帶有白蛋白,只要尿液中一有蛋白質,代表腎絲球受傷了,必須盡快予以治療。

陳世豐主任進一步解釋,一天總尿液量中的白蛋白含量超過30毫克以上,低於300毫克,就稱為「微蛋白尿」,用檢測蛋白尿的試紙無法驗出「微蛋白尿」,必須使用生化檢測儀器才能測得出來。若一天總尿液量中的白蛋白在300毫克以上,那就是蛋白尿,用檢驗試紙就能驗得出來有沒有蛋白尿,若要檢驗尿蛋白濃度,就必須再作深入分析。

在「微蛋白尿」階段,身體不一定有症狀,隨著尿蛋白濃度越來越高,症狀就會越來越明顯。陳世豐主任說,腎絲球受損會引起蛋白尿,尿液呈現出泡泡尿外觀,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現水腫、不明原因血壓偏高、不明原因貧血等問題。以高血壓症狀來說,患者服用降血壓藥物一段時間後,往往血壓控制還是不甚理想,此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腎臟病作怪。

陳世豐主任提醒,保護腎臟最好維持「四不一沒有」原則──不抽菸、不熬夜、不憋尿、不亂吃草藥偏方,沒有啤酒肚、鮪魚肚;過重、肥胖者必須減重。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

突發前所未有頭痛須防潛在嚴重疾病


突發前所未有頭痛須防潛在嚴重疾病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07 06:00
頭痛多半不會讓人感到有立即的危險,但北市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表示,少部分頭痛症狀背後隱藏嚴重疾病,如急性青光眼、顳動脈炎、水腦等可能導致患者失明或失智的疾病可能引起頭痛,另如腦腫瘤、中風、腦動脈瘤、腦膜炎、腦血管炎等危險疾病也可能引發頭痛。
王毓禛提醒,頭痛形式和以前不同,如以前輕微現在劇痛,或以前抽痛現在像爆炸、突發以前未曾有過的頭痛時須特別留意;最好找專科醫師評估,以免耽誤病情治療。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