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正確經絡養生

正確經絡養生


謝曉雲


「啪、啪、啪……」天剛亮,公園裡傳出陣陣聲響,一群人專注著用手掌從頭到腳拍打全身,握拳敲擊手臂、雙腿,打得整身發熱,汗流浹背。
滿街林立的SPA、按摩店打著經絡推拿的招牌,吸引久坐少動,常為痠痛所苦的上班族光顧,宣稱依循人體的經絡推壓揉按,可放鬆僵硬的肌肉,消除疼痛,甚至幫忙塑身、排毒、提升免疫力。
近幾年,在台灣及大陸吹起一陣「經絡養生」風潮,多本教人DIY敲打經絡、按壓穴位的養生書佔據暢銷排行榜,訴求不必打針吃藥,只需每天10~20分鐘敲經按穴,就能一身無病、延年益壽,甚至解決困擾多數現代人的肥胖、痠痛、疲勞、失眠、便秘等健康問題。
中醫門診也常碰到病人問,「醫生,聽說常敲大腿外側的膽經可以瘦大腿,真的嗎?」、「我三不五時頭痛,敲哪條經或按哪些穴位止痛?」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主任,目前自行開業的中醫師程惠政笑說,不只病人,連醫院的護士同仁也來問,是不是敲一敲經絡就會變瘦、變年輕?臟、肺、胃等功能正常與否,中醫是從「經絡暢通」、「氣血平衡」來論斷健康。
中醫講的「經絡」,不等同於西醫所指的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它是密密麻麻分布於全身,但肉眼看不見的一套網絡系統,由經脈及絡脈組成。經脈是直行身體的主幹,有12條正經聯結成環狀系統,另外還有奇經八脈;絡脈則是橫行的支幹。經脈及絡脈兩者形構成一片網絡,負責輸送「氣」(能量)、「血」(滋養物質)到全身各處,使身體各功能正常運作。
中醫認為,「經絡」如果暢通無阻,氣血得以順利運行全身,臟腑、皮肉筋骨、關節及其他組織可獲得滋養,身體便不會產生病痛;反之,如果因習慣不良,例如長期姿勢不正確造成肌肉僵硬,使經絡堵塞,氣血輸送受阻礙(「氣滯血瘀」),累積一段時間後,先出現疼痛不適,更嚴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經絡暢通」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最高原則,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的各種治療保健方法,如針灸、氣功、太極、武術,及推拿、敲打、按穴位、刮痧、拔罐……,無一不在促進經絡暢通。
例如針灸,就是以針刺或火灸(燃燒艾草,以溫熱治療)刺激分布於經絡上的特定穴位,促進行氣,打通經絡,達到治療及保健效果,而從國內外研究歸結,針灸對控制、緩解各種疼痛,成效顯著,知名針灸醫師,長年從事針灸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說。
至於自己按壓穴位,或拍打、按摩經絡,和針種種現象說明了台灣人追求健康品質的心願,但究竟敲打經絡、按壓穴位真能養生嗎?敲特定的經絡就能解決病痛?這種簡單易行的敲經按穴養生法適合每個人嗎?
經絡暢通,病不上身
中醫有句話「不通則痛,不通則病。」就在說明經絡如果不通暢,疾病就會找上身。有別於西方醫學重視人體各器官,如心臟、肝臟、肺、胃等功能正常與否,中醫是從「經絡暢通」、「氣血平衡」來論斷健康。
中醫講的「經絡」,不等同於西醫所指的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它是密密麻麻分布於全身,但肉眼看不見的一套網絡系統,由經脈及絡脈組成。經脈是直行身體的主幹,有12條正經聯結成環狀系統,另外還有奇經八脈;絡脈則是橫行的支幹。經脈及絡脈兩者形構成一片網絡,負責輸送「氣」(能量)、「血」(滋養物質)到全身各處,使身體各功能正常運作。
中醫認為,「經絡」如果暢通無阻,氣血得以順利運行全身,臟腑、皮肉筋骨、關節及其他組織可獲得滋養,身體便不會產生病痛;反之,如果因習慣不良,例如長期姿勢不正確造成肌肉僵硬,使經絡堵塞,氣血輸送受阻礙(「氣滯血瘀」),累積一段時間後,先出現疼痛不適,更嚴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經絡暢通」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最高原則,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的各種治療保健方法,如針灸、氣功、太極、武術,及推拿、敲打、按穴位、刮痧、拔罐……,無一不在促進經絡暢通。
例如針灸,就是以針刺或火灸(燃燒艾草,以溫熱治療)刺激分布於經絡上的特定穴位,促進行氣,打通經絡,達到治療及保健效果,而從國內外研究歸結,針灸對控制、緩解各種疼痛,成效顯著,知名針灸醫師,長年從事針灸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說。
至於自己按壓穴位,或拍打、按摩經絡,和針刺的道理相近,只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刺激經絡,達到一定程度的保健效果。
放鬆全身的活動最利經絡暢通
疏通經絡的方法很多,但醫師專家一致認同,自己動比別人替你推拿按摩好,而且最好選擇有助放鬆的全身性活動。
例如游泳,可訓練肌肉力量,讓全身關節維持最大的活動度,並且「動久了,肌肉關節自然會鬆開,氣血也就不易阻塞,」兼具西醫復健專業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吳建隆解釋說。而且,藉活動伸展某些部位的肌肉,那些地方的經絡同時也會被打通。
練氣功是疏通經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同時修習「靜功」(如坐襌)和「動功」(如太極),配合細、慢、勻、長的呼吸吐納,達到定心、放鬆,同時活動身體的效果。
修習武術、太極導引多年,資深舞者,也是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認為,這些養生功法多數是圓的動作,活動全身的小肌肉、小關節,及各細微之處,真正從心和身「放鬆」,和西方舞蹈相比,較不容易造成身體傷害,「是從養生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身體。」
至於拍打按揉雖不像氣功、太極、游泳可以活動全身,不過「有動總是比較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認為,為了敲打按壓身體某些部位,必須彎腰或側身,也等於拉筋、伸展身體,做日常生活不常做的動作,「只要動起來,陽氣就充足,身體代謝也會變好。」
並且按摩拍打全身,比只拍打某條經絡或某個部位好。
陳萍和主任指出,我們身上12條正經脈彼此相通,氣血行走全身,所以要以拍打按摩達到較好的保健效果,當然最好拍按全身。
前總統府資政,享壽103歲的陳立夫,養生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按摩全身。他每天早晨花40分鐘一邊淋浴,一邊由眼部開始,然後太陽穴、耳朵、後腦、鼻、頸,一路按摩到腳心,每個部位按摩100次,促進血液循環,40年如一日。
敲經按穴前,先排除疾病
對於沒有特定疾病,身體健康的人,想利用敲打按摩經絡、按壓穴位等方法保健,多數中醫師認為,只要不具侵入性,且避免過度用力拍擊按
壓,試試無妨。但前提是,「先經過檢查診斷,排除疾病問題,再來DIY,」長庚醫院針灸骨傷部主任孫茂峰說。
他舉例說,現代人常見的背痛,不見得單純是肌肉骨骼問題,有些是心、肝、膽的反射痛,如果沒有醫療診斷,一般人很難自己分辨。
陳萍和醫師也指出,任何疼痛不適或疾病都可能是複雜的原因導致,無法單從某一點論斷。

他曾遇過下腹痛患者,看遍腎臟、胃腸及婦科,都找不到造成腹痛的確切原因,醫生開止痛藥給他吃,也不見效果,轉而尋求中醫。他依循經絡針刺幾個穴位之後,病人疼痛就消除了。
但陳萍和強調,只幫這位病人扎針就能止痛解決問題,是因為先前已有多科的診斷,確定不是盲腸炎、子宮肌瘤、腎結石等等諸多可能引起下腹痛的疾病,才以針灸治療。如果沒有先診斷,狀況不明之下,只依經絡進行扎針推拿,或病人自己設法緩解,可能問題愈拖愈嚴重。

並且敲經絡、按穴位只有助解決功能上的問題,至於器質上的改變,例如膽囊炎或膽結石引起疼痛,針灸某些穴位紓緩疼痛,但結石還是存在,並不會因為針灸而消失不見,陳萍和說。
所以保險做法是,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病痛發生時,先經醫師診斷,排除重要器官問題,確定身體狀況穩定之後,再自我保健,才不致於疏忽延誤病情。
一般因為姿勢不當、太過勞累,或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引起的疼痛不舒服,多半沒有大礙,靠自己拍拍揉揉,或按壓某幾個穴位,確實能獲得舒緩。
不過,假使疼痛不適持續好幾天,甚至超過一星期,不論怎麼壓穴位、敲經絡、按摩推拿等等都無法消除症狀時,不宜再堅持DIY解決,最好立即就醫,這是多數醫生的建議。
關於坊間流傳一些經絡養生的迷思疑惑,《康健》請多位中醫師及養生專家為讀者一一破解,並請他們教大家幾招簡單、易學又實用的按摩壓穴法,及九大經絡養生必按的穴位,讓你天天經絡暢通,元氣飽滿,不再為小毛病所苦。
聯繫臟腑的12經脈
人體經絡系統中,有12條直行身體的主要經脈,聯繫五臟六腑,溝通身體內外的功能。
穴位則是分布於各條經絡上,氣交流主要的位置,所以不論針刺或按壓穴位所在,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的效果最好。
12條正經又分為陰經(心、肝、脾、肺、腎),與陽經(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加上心包經及三焦經,在全身聯結成一套環狀通路,互為陰陽表裡關係,所以心與小腸、肝與膽、胃與脾、肺與大腸、腎與膀胱、心包與三焦配成一對,當其中一條經絡不通,或某個臟腑出問題時,通常與它互為陰陽表裡的經絡可能連帶受影響。因此,某部位的症狀,可藉著按壓所屬經脈上的穴位獲得緩解。
除了12條正經之外,人體另有8條奇經八脈。
其中,任脈行於上半身正面中央,主血;督脈行走於頭到背面的正中線,沿著脊椎由下往上,主氣。任、督二脈分別對12條正經脈具主導作用,當12正經脈氣血充盈時,就會流溢到任督兩脈;相反地,如果任督二脈氣機旺盛,也會循環作用於12正經脈。
大忙人3分鐘通體舒暢的妙招
1.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2.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吳建隆醫師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
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3.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7027.aspx

吃了藥,腹瀉怎麼辦?

吃了藥,腹瀉怎麼辦?

【關於本專欄】藥物迷思的破除、用藥安全的貼心叮嚀,偶爾展現為人父的家庭喜樂,理性與感性的筆調,毛志民藥師用心和讀者分享,一同獲得滿滿元氣。
文.高雄榮總藥劑部藥師 毛志民
腹瀉,俗稱拉肚子,指的是大便的頻次增加(每天超過3次),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克;水份和電解質流失過多,容易讓人感覺到虛弱無力。排便正常與否?經常困擾著許多人,尤其是服藥中的患者。
腹瀉的原因很多。對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飲食不當或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者受細菌、病毒感染,這多是我們生活中曾體驗過的;也可能受到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抑鬱、情緒起伏不定所波及;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副甲狀腺功能不足、胃切除、胰臟、膽汁或腸道疾病等影響,都可能會伴隨腹瀉症狀。
當服用藥物時亦可能導致腹瀉,依影響腸胃道的機轉不同,我們可以歸納為:
(1)服用大量難以吸收、具滲透性的物質,像含甘露醇(Mannitol)、拉特樂斯(Lactulose)、山梨醇(Sorbitol)、鎂鹽的制酸劑或瀉藥。
(2)增加小腸部位離子的分泌或抑制離子的正常吸收,導致糞便含大量水分與電解質。
(3)刺激腸道神經系統、活化小腸腸細胞中的腺核苷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增加環單磷酸腺苷(cyclic AMP),如:比沙可定(Bisacodyl)、前列腺素。
(4)抑制鈉/鉀離子三磷酸腺苷酶,如:毛地黃、秋水仙素等藥物。
(5)縮短通過腸道時間,如:紅黴素。
(6)油脂或碳水化合物吸收或消化不良,如:a-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控制體重藥品奧利司他(Orlistat)。
(7)因腸道發炎、潰瘍至長黏膜破損,血液、黏膜及蛋白質滲出物流入腸腔,如化學藥物治療劑。
急性腹瀉通常發生於剛治療的頭幾天,慢性腹瀉則可能打治療一開始起就腹瀉並持續3~4週以上,醫師會根據您的症狀,開立止瀉藥或採取因應措施。
部分研究指出於腸胃道有足夠數量並有益健康的活性益生菌,輔以膳食纖維,對於服用抗微生物製劑、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後的腹瀉可能有所助益。
要保持腸胃健康,要注意日常飲食,避免進食過多,肥膩及寒涼食物亦需要節制。若服藥後腹瀉情況持續數天,而糞便有血跡或顏色有變,或體重不斷下降,即需要就醫詳細檢查,以早日釐清病因。
(*原文刊登於高榮醫訊。2009;13(2):18。)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元氣藥學堂」。
◎延伸推薦:毛志民的【藥師部落格】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生病飲食別亂來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生病飲食別亂來

文.李祥和/基市康和診所院長
「醫師,請問我這個病,有甚麼不能吃的嗎?」病人常常問到可以吃甚麼食物、或甚麼不能吃?特別有些疾病需仔細營養衛教,才不至於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溫和飲食與胃炎、胃潰瘍:胃炎可以是胃黏膜急性充血發炎、也可能是慢性或續發病變;尤其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步調快,所以飲食混亂、暴飲暴食、三餐不定或過度服用成藥及止痛藥,易造成相當程度胃部不適,消化性潰瘍也相當常見。
由於胃炎及胃潰瘍造成消化道脆弱;飲食時,需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避免胃腸道遭進一步刺激,選用的食物須符合:低刺激性、低纖維、易消化吸收、夠營養的原則,使腸胃能夠真正休養與復原。
胃炎、胃潰瘍宜採用溫和飲食,必須忌食高纖蔬果(竹筍、芹菜、鳳梨、番石榴),過甜食物(香蕉、榴槤、龍眼、紅豆湯、甜點),高渣堅硬食物(未加工研磨的豆類、腰果、核桃),刺激飲品(濃茶、咖啡、酒類、巧克力、可樂),重口味調味料(辣椒、芥末、蒜頭),高鈣食物(牛奶、乳製品),產氣脹氣食物(個別差異不同);烹調方式要少油少醬,同時必須禁菸。
高纖食物與便秘:便秘是諸多疾病及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更是電腦時代靜態生活型態的產物;缺乏運動與高纖食物不足是最常見的原因。用藥、代謝異常、生活作息不良、大腸疾病、神經血管障礙等等病因,宜事先鑑別診斷,在找出並去除病因,建立正常作息與生活習慣後,可以建議高纖飲食來改善便秘狀況,因為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幫助糞便的吸收水分,使糞便滑順柔軟,增加糞便體積而容易排出。
高纖飲食的膳食纖維,常見於蔬菜、水果、全穀類等。有不被消化、高分子保水性質、吸附有機化合物、可以形成膠質的特質;改善便秘、痔瘡、及憩室症,促進蠕動將毒性化合物排出。平日飲食少吃精製白飯、白饅頭、白麵包,改採雜糧飯或全麥麵包;多攝取天然新鮮高纖蔬果,還可以添加糠皮、纖維粉末、洋菜來拌菜,採用高纖要漸進,以免脹氣或腹瀉;少用加工或碾磨食物,少用去皮水果或過濾果汁。
低渣飲食與腹瀉:腹瀉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如食物不潔或過敏、細菌毒素刺激或感染、藥物刺激、新陳代謝疾病、肝病肝硬化、濫用瀉藥等等;腹瀉時食物未經完全消化,而快速排出流質或半流質糞便,造成大便次數頻繁,水分排出增加與糞便增加,飲食原則是讓腸胃休息,預防脫水並去除病因,補充電解質與維生素。
低渣飲食是減少消化道殘渣的暫時性飲食方式,腹瀉時的過度飲食法;其原則是排除不易消化的纖維、肌肉筋膠、牛奶、乳製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機械性刺激與蠕動,同時避免殘渣刺激發炎及傷口,並顧及食物的全面營養。
食物宜選去皮嫩肉、濾渣果汁、低纖柔軟蔬果、白吐司、白饅頭、白稀飯,減少粗纖維及硬梗葉菜,並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與維生素。

對於相關疾病的營養飲食常識,往往是病人可以自行掌控的居家健康型態,也是病患急於想知道與確認的課題,如果,能提供足夠的營養衛教,對疾病療癒與改善病情將有極大的幫助。

(原文刊載於2010.1.30《聯合報》,授權天下雜誌群使用。)
<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別做生病邊緣人!弱鹼性體質才健康

別做生病邊緣人!弱鹼性體質才健康

文.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 陳雅雯
您是否覺得奇怪,明明沒生病,但稍微忙一點就覺得疲勞不已?其實這可一點都不奇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高達75%的現代人都處於生病邊緣的「亞健康」狀態,真正健康的人竟如鳳毛麟角,只有5%
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中指出,身體有疾病的人佔了兩成,但重點是亞健康與生病只有一步之隔。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半健康狀態,雖然說不出病徵,但大家可以自我檢視一下,是否會感覺到不舒適?一點勞動就覺得疲累?或是常出現頭痛、疲倦、便秘、腹瀉等情況?
血液酸化 亞健康主因
現在大家吃得多、吃得好,卻不一定吃得健康,導致亞健康最大的原因就是血液酸化。例如大量攝食白糖、白米、麵、大魚大肉,以及化學調味料、食品添加物,再加上很多人不喜歡吃蔬菜,在在都會讓血液酸化,減弱腸道的造血功能,而無法製造出健康強壯的紅血球,結果就是慢慢吃掉自己的健康。
良好的血液酸鹼值是在pH7.35至7.45之間,也就是微鹼性,雖然影響人體的pH值的原因還有代謝異常、呼吸性疾病、情緒、心血管、肝腎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如果能夠從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加以改善,把血液酸鹼度調整成微鹼性就會比較容易。
肉類、魚類、麵包、白米和啤酒等都屬於酸性食物,建議少吃為妙。那到底該吃什麼呢?建議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至於蛋白質可以選擇以奶蛋白、雞蛋及豆類食物來降低酸度;許多人只喜歡喝果汁,其實還是直接吃新鮮水果,才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素。
飲食中,當然不可能完全以鹼性或酸性食物來攝取,但在整體的飲食搭配上,可以鹼多於酸;在作息上,謹記少熬夜、少喝酒、多運動,都能讓你擺脫亞健康的狀態。
(*本文作者為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
<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冬天減重效果佳 成功四大關鍵

冬天減重效果佳 成功四大關鍵

文.謝明玲
全台灣的男女,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想減重卻減到傷身、瘦不久又馬上復胖,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減重兵法?
如果問:台灣人普遍最關心的健康議題是什麼?答案:減重。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男女都有三三%左右的過重或肥胖人口。也就是說,幾乎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體重超出標準。
肥胖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不容小覷。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指出,十大死因就有六項與肥胖相關,包括一般人熟知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儘管許多人關心減重,也認知體重過重對健康的危害,但真正有毅力執行減肥計劃的並不多;而根據統計,減重下來的人,有九成會復胖。
更別提許多人不斷嘗試五花八門的減重方式,使得體重就如雲霄飛車,數字驟升驟降,不斷在立定決心與減肥失敗的挫折中擺盪。
這種「遛遛球」的體重變化不只打擊信心,更可能傷害到健康。
臺安醫院婦女體重控制班營養師林佳姿說,減肥的目的在減脂肪,但速成減肥很容易只減掉肌肉,造成基礎代謝率的降低,體重下降隨之停頓,反而帶來復胖問題,增回更多脂肪。除了增加下一次減肥的困難外,身體的組成也愈來愈差,愈來愈不健康。因此,體重控制不講究「一舉成功」,而要避免心猿意馬,重點在緩而持續,把體重控制看作一輩子的執著。
成功四大法則
那麼,減重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1.學習給頭腦正向的回饋
「減重不成功的最大問題就是『頭腦沒有正向回饋』,」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很多人在減肥的時候,只想著自己在「受苦」;她卻覺得應該把過程當作「享受」,隨時給頭腦不同的正向回饋,才能持之以恆。
體重計上數字的減輕當然是最直接的回饋,但黃麗卿鼓勵減重的人嘗試去感受自己「控制食慾的成就感」、「拒絕朋友邀約的勇氣」或是「運動時心跳的韻律」等無形的回饋,其實是更寶貴的。
告訴自己,自己有改變的勇氣,選擇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論腰圍是不是細了,體重是不是輕了,都給自己「變健康了」的掌聲。
2.將動機轉化為實際的目標
劉燦宏建議,有了減肥動機還不夠,要把動機轉換成實際的力量。
例如:希望穿下某件牛仔褲、體脂肪降到多少以下等,目標愈實際、愈具體愈好;看得到的誘因(衣服、腰圍等)讓人能監控自己的進步,有助於堅持;也有人把減重過程(如每週要運動三天等)而非結果當作目標,也是好方式。
最近梅約醫學中心出版的《健康好計劃》裡更建議,要維持動力,設定目標時要是自認為可以達成,覺得欣慰的目標,達成目標時也要給自己一些獎勵,才維持得久。
3.了解「數字不是唯一」
雖然設定目標很重要,但醫師都提醒,設定目標時不要忘了,減重的目的在提升健康,數字是其次。
「減重過程中,必須了解是真的想減下脂肪,還是只想要數字漂亮,」林佳姿說,許多人選擇速成減肥法,如只吃單一食物、吃藥等等,只求數字降得很快,卻忘了速成法常減掉了健康。「好的減重方式應該能不減掉健康,甚至要增加健康,」她說。事實上,劉燦宏點出,一次減重能減下原有體重的一○%,對健康就有實質的助益。
他更指出,減肥停滯期,是身體因為攝取的熱量減少,而在調節基礎代謝率的自然現象,找出原因改善就好,不必有太大挫折感。把目標設定在「要健康」,而不是「要變輕」,可以避免因為對數字錙銖必較,而稍遇不順就放棄。
4.尋找盟友
「減肥最怕偷偷減的人,」劉燦宏笑著說,減肥有同儕壓力,反而效果更好。
《健康好計劃》裡也呼籲,不要孤軍奮戰,和朋友或家人一起運動有助於維持動力;或者把自己減重的動機和想法昭告天下,讓四周的人成為你的驅動力,都是好方法。
但醫師們都提醒,這些減重祕訣的前提,是擁有正確的減重觀念,從改變生活型態下手,不倚賴速成的旁門左道,才可能持續執行,打贏體重控制的長期戰爭。
冬天減肥祕訣
冬天假期多、聚餐多,吃多好像無法避免;加上天氣冷、衣服又厚重,動得少又成為必然。冬天要減重,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掌握小訣竅,冬天控制體重其實並不困難,以下是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的建議。
1.多聚少餐:聚餐的快樂要跟吃東西分開,可以享受聚會的快樂,卻不一定要跟著吃多,以少量為主。
2.多做室內運動:像是室內游泳、使用健身器材,甚至爬樓梯、逛大賣場等,都可以補足因為天氣因素而缺乏的運動量。
3.進餐準則:天氣冷,黃麗卿建議多喝熱開水或花茶(要注意糖、奶精的控制);如果要喝熱湯,其他進食的量就要多計較;火鍋中魚類家禽類的肉質較少油;但加工後的餃類丸類油脂高,最好控制,吃一個就好。
4.維持量體重體脂的習慣:隨時對健康狀況保持警覺。

(*原文刊載於天下雜誌3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