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愛吃地瓜嗎?暖胃、通便秘,還可以排毒!

愛吃地瓜嗎?暖胃、通便秘,還可以排毒!

文.林芝安  攝影.許育愷
雲林縣水林鄉甘薯》這麼甜,像裹了蜜糖!
還沒跑這題目之前,我跟許多人一樣,對地瓜的認識不外乎高纖、排毒養生,平時在超市見便宜就買,不會太注意產地,心想地瓜應該很耐種,哪裡的都一樣。街上偶爾遇到賣烤地瓜攤販時,一陣陣焦烤飄香令人想起鄉下田間「焢窯」的兒時記憶,如此而已,直到我第一次吃到「台農57號」,才知道原來地瓜還有產地差異。
驅車南下採訪途中,我隨口問攝影記者許育愷身體狀況,他之前去醫院拍攝放射治療儀器,沒有做好防護,兩隻手暴露在放射線能量下,起嚴重水泡。許育愷除了塗蜂膠,就靠天天吃地瓜排毒,他到處問農友哪裡的地瓜品質好,四處試吃,結果得到相同結論──「台農57號」。
甘薯的原鄉
地瓜又名番薯、山芋、甘薯,但「甘薯」似乎更適合用來稱呼台農57號,因為這品種特別甜,烤過後呈金黃色,散發出天然的焦糖香,我第一次吃時,還以為老闆偷偷在裡面摻了焦糖。
台農57號來自雲林縣水林鄉,整個鄉幾乎都種甘薯,堪稱全國種植甘薯最大宗的鄉鎮,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佔全省十分之一,總產量佔全省五分之一,總產值約6億元。

台北人常吃的「金山地瓜」(台農57、66號)或知名度也高的「竹山地瓜」(台農64號),品種都來自水林,水林鄉農會總幹事洪丁仁略顯自豪。

位於北港溪下游的水林鄉土壤略帶鹹鹼性,屬於半砂土,特別適合種甘薯,與水稻田採取輪作,不斷改良田間耕作技術,孕育出號稱全國最好吃的台農57號,甚而去年獲得台灣檢驗(SGS)驗證公司通過,取得台灣第一張甘薯生產履歷

看來風光的甘薯產業,其實一開始很不順利,農民不諳行銷包裝,台農57號剛上市時每台斤只有2元左右,跟其他經濟作物相比,獲益有限,甚至還曾因產量過剩,價格低賤到沒有盤商收購,農民垂頭喪氣枯坐田埂,無語問蒼天。
水林鄉公所農業課長楊名展記得2001年,他剛被調來農業課就遇到甘薯價格大跌,「當時一斤才1.5元,路上堆滿小山丘,沒人要。」收成欠佳或產量過剩都是看天吃飯農民的夢靨,尤其地處偏僻、缺乏知名度的水林鄉,即使甘薯再香再甜,也上不了桌面。
看著壯如大白蘿蔔的甘薯橫躺田間無人聞問,楊名展到處籌錢舉辦大型活動,免費請民眾吃甘薯丸子、蜜甘薯、烤甘薯……,將水林甘薯推銷到其他縣市,他還自掏腰包將甘薯一袋袋送給親朋好友,或寄到外縣市,只要有人喜歡就送,「反正那時一個大麻袋的甘薯不到200元,」他說。
出外遊子心繫故鄉甜
漸漸地,口碑出來了,一個星期後,有朋友主動打電話給楊名展說「好吃」,想再要一袋。在台北經營鑽石精品的楊明憲也因家鄉的一袋地瓜,更加重視健康。
坦言以前不知道水林甘薯這麼好吃的雲林子弟楊明憲,收到長輩送他一袋地瓜並叮囑:「吃吃看,這是全台灣最好吃的地瓜。」
起初他半信半疑,一吃之後,從此對水林甘薯另眼相待。「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地瓜,口感綿密,」楊明憲驚呼。他同時也觀察,家鄉祖父高齡101歲、父親目前80多歲身體仍硬朗,他們飲食簡單又自然,長年主食之一的地瓜,應該功不可沒。

眼看故鄉甘薯乏人問津,楊明憲也展開情義相挺行動,他自掏腰包買了一麻袋又一麻袋分送北部親友,恰好台北人熱中吃地瓜排毒餐,瘦身兼養生,這個健康禮物頗受朋友歡迎。甚至有個朋友的父親長年失智,記憶力與表達力都出現障礙,卻因吃了水林甘薯,主動打電話問兒子:「這個地瓜哪來的,好好吃,我還想再吃。」

一個不起眼的小地瓜竟然可溫暖失智長者的心,楊明憲深受感動之餘,決定試作地瓜生意,推展簡單純淨的養生食品。他跟太太、兒子成立綠印食品公司,在水林鄉找農友契作,利用水稻輪作、不灑農藥以及生物防治法耕作方式,生產無農藥殘留的甘薯,再利用網路,從產地直接配送,降低成本。

水林甘薯長在灰灰乾乾、半泥半砂的土壤上,這麼一個不起眼的璞玉,大概連農夫也沒料到,竟能在這幾年成為餐桌上炙手可熱的天然食材,如鑽石般令人喜愛
◎水林甘薯小檔案
營養價值:甘薯含豐富纖維質、維生素C、E與β胡蘿蔔素,傳統醫學典籍《本草綱目》指出,地瓜屬鹼性,能「補中、和血、暖胃、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藏毒。」
產地特性:台農57號甘薯每年兩作,最適合秋作(沒有颱風,甘薯怕大水),適合種植溫度約20~30℃,土壤酸鹼值6.5~7.5,生長期約5~6個月,每年11月至隔年三、四月是水林甘薯產季
選購保存要訣:產季期間來水林鄉,可看到農民採收甘薯,建議直接到水林鄉農會購買,農會還販賣各種甘薯製品。

.農會:05-7854394,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文化路40號
.綠印食品公司:02-25152060  www.green-in.com.tw 金沙一番Q手作地瓜
水林鄉農會農事指導員陳建助建議,小條的口感較綿密,適合烤;大條的香味甜度高,可蒸煮或做成薯條。

甘薯存放通風處,可存放約一個月,適合保存溫度為10~15℃(可抑制長芽),溫度太低會凍傷甘薯,溫度太高容易因纖維化而發芽。

甘薯發芽怎麼辦?「還是可以吃,」陳建助說,甘薯屬於旋花科植物,跟馬鈴薯不一樣,馬鈴薯(茄科)發芽後會產生酶,無法再食用,甘薯發芽後不會產生酶,只是會影響口感,建議不要放太久。

賞味:水林甘薯甜度高、口感鬆軟適中,烤過再吃,會吃到一股天然的焦糖香味。建議連皮烤來吃,口感香Q、有彈性。

★★★料理祕訣,除了做地瓜粥,甘薯還有百變做法:

1.連皮烤或蒸煮,搭配無糖優酪乳當早餐。

2.蒸熟後打成泥狀加入麵粉揉成麵糰,丟入油鍋炸成酥黃的地瓜球,或沾椰子粉做成椰粉地瓜球;或將地瓜麵糰烘焙成蛋塔狀的脆餅。

3.可當做餡料,擠入泡芙薄麵皮內取代奶油,製成低熱量的甘薯甜點。

4.將甘薯蒸熟後放在冰箱,隔早只要剝掉皮,跟牛奶一起放入果汁機打成鮮乳甘薯汁。

5.連皮整顆放入烤箱,烤後用密封盒或塑膠袋包起來,放入冷凍,製成冰烤甘薯,要吃之前拿出來在室溫下自然解凍後連皮一起吃,搭配咖啡或茶,更是一絕。

6.將地瓜泥取代熱量高的馬鈴薯泥,做成生菜沙拉,或做成夏日消暑的布丁地瓜。

●延伸推薦食譜:夏日輕盈抗浮腫---綠豆地瓜湯

夏日輕盈抗浮腫-綠豆地瓜湯

容易浮腫的人,更可藉由慎選排水食物,
「健脾補腎」,達到輕盈瘦身的效果!
文.林貞岑
食譜提供-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徐于淑
營養分析-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徐于淑
康健雜誌92期

綠豆200克
地瓜150克
紅糖適量

1、綠豆洗淨泡水備用;地瓜洗淨去皮切小塊備用。
2、加適量水將綠豆煮熟後加入地瓜塊煮熟。
3、加少許紅糖調味即可食用。
貼心小叮嚀:此道甜品因地瓜本身就有甜味,為了控制熱量,紅糖要儘量少放;不要買去皮綠豆,綠豆連皮去煮才能消暑。  

熱量210.5卡、蛋白質9.7克、脂肪0.5克、醣類42.9克、纖維2.1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10.3毫克、鐵質7.6毫克、鈣質113.0毫克、鈉18.7毫克


◎周邊旅遊推薦
水林鄉不是觀光景點,距離水林最近的,是供奉媽祖的百年廟宇古蹟─北港朝天宮,車程約10分鐘,宮前大街兩旁盡是各種懷舊小吃攤、百年老店販賣各種伴手禮,像是賣鹹大餅的老字號餅店、以古法煉製而成的白芝麻與黑芝麻油,天然香氣四溢。
來到雲林,令人想起古坑咖啡,古坑距離水林鄉約半小時車程,雖然旅遊書上提到華山園區,那兒一條街上堆疊著許多咖啡店,缺乏整體規劃顯得紊亂。其實,在地人以及當地政商名流喜歡去一個祕密花園用餐或開會─竽芯園
竽芯園很有印尼峇里島風情,藤蔓植物從樹上往下垂,彷彿天然簾幕,樹上果實累累,掛著串串波羅蜜,每顆波羅蜜就像大冬瓜這麼大,火鶴、白鶴花怒放,傍晚時倦鳥歸巢,也有八色鳥、飛鼠的足跡,吸引各地賞鳥人士來此,還曾經有人看過對面山頭的猴子橫越山路跳到這裡,大搖大擺坐在木造樹屋的木椅上,這裡的一草一木、木桌木椅都是主人張茂秋花了多年時間親手栽植、或從外面撿拾舊木頭修補打造而成。
我們來到竽芯園已近黃昏,園內空氣清爽,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陣陣花香,竟沒有惱人的蚊子。原來張茂秋養大牛蛙捕食蚊子,運用自然界生物鏈原理,就不必為了滅蚊使用傷害身體的殺蟲劑。

張茂秋認為人不能違背自然法則而生存,台灣是個寶島,但人們卻不斷破壞,他打造這個小花園,就是想從自己做起。

有機會來古坑,建議來這裡喝杯咖啡享受清幽,品嚐老闆娘親手製作不添加味精的美味料理。

哪裡吃
.竽芯園休閒美食屋  05-5265006
.地址:雲林縣古坑鄉荷苞村尖山坑72號
.交通資訊:可從149甲6縣道往草嶺方向開車。

運動,讓妳活力不早衰

運動,讓妳活力不早衰


黃惠鈴


運動,絕對是女人該一輩子帶著的「好朋友」!
陽明大學運動健康醫學中心主任陳俊忠指出,男女的生長狀況有兩個交叉點:第一階段在小學五、六年級。女生發育得比男生快;進入國中,到第二階段,男生開始發育得較快。尤其女孩子來經後,身體長較多脂肪,如果不運動,身體的耐力、肌力、協調性等,與男生差異更大。
少動,如果再加上在乎身體形象,不敢多吃,很多年輕女性不可免地變成「泡芙族」──體重不重,但肌肉少,脂肪多──到中、老年,卻面臨超重的危機。
但,運動可以讓女人留住更多青春,風采更耀眼迷人:
■使妳少生病
運動最大的好處是讓妳更健康。研究一再發現,規律運動可加強體內的生理機能,確保重要的化學過程持續運作。
例如,常運動的人體內的「好的膽固醇」(HDL)含量較高、血壓較低,較不易得心臟病或中風;較可能保持體重穩定、體脂肪較少,而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也較不可能有骨質疏鬆症,甚至乳癌、結腸癌等癌症。
另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有糖尿病、骨質流失、退化性關節炎等毛病,如適當運動,可以改進身體狀況,陳俊忠指出。
■讓妳更喜歡自己的身體、更有自尊
相當多的研究顯示,適度運動有助於提升自尊以及身體滿意度,因為運動可以讓人覺得更壯、更健康,更喜歡自己的身體。
美國健康、體能教育、休閒與舞蹈聯盟(AAHPERD),在今年3月提出的一篇研究報告也再度指出,較常運動、對體態較有自我認知的女性,更易於有正向的自尊。
■讓妳更快樂
運動也是快樂的來源,甩甩手、扭扭腰、跑跑步,在肢體的伸展間,心中的焦慮、壓力與抑鬱,也隨之雲淡風清。
例如,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00年提出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治療重度憂鬱症病人時,6個月內,運動的效果與抗憂鬱劑一樣好;10個月後,和服藥的病人相比,運動的病人復發機率更低。
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新的研究更顯示,跟著年齡走,選擇適當的運動,效果更佳。
動動妳的手指,一起來探索什麼樣的運動可以讓20歲、30歲、40歲不同階段的女性,拓展身心最佳的活力。
20s趁早運動,享受青春
年輕女性一般來說,體能狀況良好,正該好好伸展肢體,享受運動樂趣,並為日後可能走入家庭、懷孕生子等更多的生活挑戰,培養好體力。
一些研究也顯示,和不運動的女人相比,運動的女性較不會發生經前症候群(PMS)的症狀。特別是有氧運動助益更大,不僅可預防如浮腫、頭痛等身體症狀,也可預防包括情緒鬱悶、緊張等心理症狀。
除了像健走、有氧舞蹈等適度的有氧運動外,每週也應做些加強肌力、負重等運動訓練。
另外,多方面嘗試不同的運動,也許游泳、騎腳踏車、爬山、打球或跑步,充滿朝氣活力的妳,將綻放屬於青春的耀眼光芒。
當然,趁早運動,絕對比年到三、四十,身體這裡痠、那裡痛,才想活動筋骨,更能建立運動習慣。建議妳:
1.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走樓梯、少坐電梯;把車停離公司遠一點;或是提早兩站下車,走一段路回家……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變成運動的來源。
2.找個伴,一起運動。不過如果妳已經有個運動夥伴,卻仍興趣缺缺,建議妳不妨禮貌地換個新夥伴,或是加入某個不一樣的運動團體。當然,如果妳喜歡獨自運動,也不必勉強。
3.地點:找個適當的運動地點,例如不要離家太遠,以免有太多藉口不去運動。或改變運動時的環境。例如,換個音樂,取代平常做運動時常聽的樂曲。

4.做感興趣的運動:如果對某個運動沒興趣,實在很難持之以恆。所以,絕對要從自己覺得有趣、想嘗試的運動著手。
5.要實際:剛開始運動,別把目標訂太高難度。
6.休息一下:允許自己休息3~5天,應該有助於重新啟動對運動的熱情,只是不要把幾天拖成幾個月。
7.鼓勵自己,重新找到快樂:能有個健康的身軀是多麼幸運的事啊!能走、能跳、能跑,多麼讓人快樂!更別忘了,運動除了促進身體健康,也有助於提升心、靈的喜悅,更能讓妳擁有好身材。
所以,好好享受每個伸展、每個步伐吧!
30s強化骨骼,走得更穩
女性在更年期後的5~7年,最多可流失20%的骨質,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雖然在三十幾歲階段,較不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但卻是採取行動,捍衛骨本的好時機。
醫界發現,經常運動的女性比不運動的女性,骨質密度更好。
特別是重力訓練。因為當骨骼承受壓力時,造骨細胞的活動將加快,以加強骨架。科學家發現,在零重力之下,骨骼健康很快惡化。
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告訴擔心日後恐有骨質疏鬆症的婦女,除了適量攝取鈣質與維他命D,要多走路、慢跑、或做其他負重運動。
健走通常被醫師視為重力運動的精華。不過,妳可以稍微做點變化,增加強度,例如爬山、一些包含彈跳的運動,像階梯有氧、爬樓梯、球類運動等。
另外,跳躍(jump)動作,已被發現可增強臀部的骨質。而臀部的骨質密度降低,跌倒、骨折的機率將增高,是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危機。
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骨骼研究實驗室主任、運動生理學家Christine Snow的一個研究,針對自願參與為期一年跳躍運動實驗的停經後婦女,發現她們的臀部的骨質密度增加2%。英國學者以停經前婦女為對象,做了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的臀部的骨質密度增加4%。
今年5月,Snow博士發表持續五年長期研究的成果。參與實驗的更年期後受試婦女,一週3次穿著負重背心做包括側弓步、前弓步、蹲、站等耐力訓練,以及不穿負重背心,一週3次、每天跳躍50下。
結果,受試者的骨質密度增加,而骨折的風險最多可降低20%。
美國《健康》(Health)雜誌曾採訪Christine Snow博士,並依照她的研究,設計一套類似的動作,幫助女性增強臀部的骨質。
開始做這套動作時,每週至少3次,每次每個動作重複6~8次,稱為一套。一個月後,做兩套。做每個動作前與做完後,要記得做點暖身運動,伸展小腿、大腿。
側弓與前弓步
(兩者替換,不必同一次做。)
1.側弓步:
雙腳站開與肩同寬。左腳跨出,與身體呈45度角,右腳彎曲。身體重心慢慢從右移到左,背彈回挺直。
這算一次。接著右腳重複做同樣動作。
2.前弓步: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一腳向前直直跨出,後腳膝蓋彎曲。再重複做另一腳。
蹲與坐起
1.雙腳站開,膝蓋、臀部穩穩地彎曲,呈半蹲的坐姿。兩手臂往前伸直,幫助平衡。試著讓大腿與地板平行,同時背部打直,微微向前傾。慢慢向下蹲,直到不能再往下蹲,起身。這算一次。
2.下一回合改做坐起的動作。坐在椅子邊緣,雙腳打開。不用雙手、慢慢從椅子上坐起來,然後再慢慢坐下。這算一次。
跳躍
屈膝,兩手臂向後擺。接著儘可能跳高,手臂往前、往上擺。著地時屈膝腳板踩地,以分散力量。
加強踝關節
1.墊起腳尖立定兩秒,再慢慢讓腳跟著地。
2.站定後,抬起腳趾,以腳跟著地重心滾向後,停留,後再慢慢回正。這算一次。

40s鍛鍊肌力,趕走脂肪
女人需要肌肉。
生病時,身體可分解肌肉當做能量來源,肌肉愈多,戰勝病魔的機會愈大;肌肉可保護骨骼,骨架上披掛的肌肉愈多,骨骼愈能受到保護。
但女人天生比男人擁有較少的肌肉,因為女性體內的睪固酮激素分泌較低,而睪固酮產生肌肉,分泌濃度愈高,肌肉組織愈多。
另方面,大約從40歲開始,妳一年將流失三分之一磅的肌肉,但得到相同重量甚至更多的脂肪──如果不運動的話。
結果,中年發福,讓妳再也穿不下年輕時的窄裙。
藉由運動建造肌肉,可加速新陳代謝,因為肌肉比脂肪燃燒更多卡路里。
一項三個月的實驗發現,女性一週做3次舉重運動,新陳代謝率可提高15%,就一般身材的女性而言,那意謂每天可燃燒多餘的300卡路里。
所以,除了簡單的肌力訓練外,加一些舉重運動,例如舉啞鈴,增加肌力的效果更好。
強化小腿肌肉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手叉腰,慢慢往上墊起腳尖,
將身體往上拉到不能拉,再慢慢放下腳尖,
重複做10~20次,可強化小腿肌肉,幫助安定下半身。
強化腹肌與背肌
1.屈膝而坐,雙腳平踩,雙臂向前伸直,縮小腹。背挺直,慢慢向後傾倒約45度角,並保持胸部向上、手臂向下。停留3~5秒後,再慢慢回正。重複做8~12次。如果覺得動作很容易,可試著不用手臂或把手臂高舉過頭。
2.臉朝下躺著,雙手向前伸直,靠緊頭部,雙腳向後伸直。收緊背肌,同時抬高右臂與左腳,離開地面一段距離,並儘量保持靜止不動。
放下右臂與左腳,然後抬高左臂與右腳。每邊交替做8~12次。
強化上臂肌肉
1. 俯臥,雙腿與膝蓋併攏,膝蓋彎曲抬起離地。雙手平放在肩旁,手指向前,手肘稍微外彎。以雙手支撐,慢慢抬高身體,直到手臂伸直。
2. 再慢慢放低身體,直到胸部接觸地面。重複做2~15次。
(提醒:如有健康問題,嘗試任何新運動前,先徵詢醫生的意見。另外,運動後發生小痠痛是好現象,代表妳壓迫了肌肉,而肌肉會自我修復,變得更強壯。但如果妳覺得很痛或持續疼痛一星期,建議妳求醫確認是否受傷。如果妳無法在運動時說話,意味運動得太用力,妳的心跳速度可能超過安全上限。)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8281.aspx

腸道是「第二大腦」!多吃泡菜、奇異果,順暢不阻塞

腸道是「第二大腦」!多吃泡菜、奇異果,順暢不阻塞

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還會影響免疫力、引發疾病。還好,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很快改善,快來預約一個「腸道順暢日」!如果有便秘情形,你該如何判別是哪一種便秘類型?
●[最新]  「找對醫生」不必再大海撈針!康健網站最新搜尋服務上線,操作簡單,一次上手 >>
文.李佳欣
近年來人們對腸道的看法出現了新轉向,過去,我們只知道腸道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但有愈來愈多的人發現,腸道不只是消化系統,還與免疫能力息息相關。
腸道是第二個大腦
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克傑森(Michael Gershon)教授,提出「腸道是第二個大腦」的概念,因為腸道具有一億個以上的神經細胞,會影響大腦神與全身的器官……。
首先是小腸,人體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竟然都集中在這裡。如果小腸的免疫系統失靈,身體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
作為外來食物進入細胞血液中的第一道防線,像是影響過敏反應的IgE、血液中的抗體IgA等免疫球蛋白,都可以在小腸壁中找到。吃到不潔的食物後,能夠立刻引發腸胃炎或過敏,就是這個道理。
然後是大腸道內的各種腸道菌,被視為身體「必要的器官」之一。腸道內的菌種可以影響腸道免疫系統,不同菌種的平衡狀況,也與一些慢性病的發生有關。
美國史丹佛大學微生物與免疫系教授大衛雷蒙(David Relmen)發現大腸中的腸道菌除了能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並決定了免疫系統能否成熟發展。

陸續有許多研究也發現,腸道的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疾病、癌症等息息相關。

腸道內的益菌與有害菌平時處於動態平衡,當腸道內某些有害菌種大量增加,就會放出引起發炎的內毒素,有些還會引發肥胖與肝臟發炎。

這些進展促成了腸道保健的概念。著有《腸命百歲》的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提供我們可以運用的保健方法:
油炸物和肉類請勿進入大腸
是的。大腸的主要功能是製造糞便,吃太多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會造成大腸道的負擔,引發疾病。
吃太多的肉類與脂肪時,小腸會來不及消化這些脂質與蛋白質,使食物進到大腸繼續消化。腸道內一些壞菌分解脂質、蛋白質時,會同時製造出毒素與致癌物質。尤其高油脂還會導致血液吸收到引起發炎的內毒素,加速身體發炎情況。
其他像是含有化學添加物、燒烤、菸、酒、或過於冰冷的刺激性食物,也都會破壞腸道菌的生態平衡。
養成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每口至少咬30下,可幫助食物在小腸內消化吸收完全,不要留到大腸。
增加腸道菌,就選粗粗或黏黏的食物
如果想使腸道內的好菌多於壞菌,就要多補充能餵養好菌的食物。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蔬果、雜糧,以及像醋、泡菜等發酵食品,都是好方法。
因為雜糧或蔬果中的纖維質以及水果中的果糖能變成腸道益菌的養分,又不會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所以能順暢抵達大腸,幫助菌類繁殖。
而發酵食品像是醋、納豆、泡菜,含有微生物分解食物後所產生的代謝物,也是腸道菌類喜好的食物之一。
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包括海藻類、菇類、秋葵、蘆薈等吃起來「黏黏滑滑」的食物,此外還有豆類、根莖類、五穀雜糧等口感粗粗的食物。水果則可選擇番石榴、奇異果、桃子、柳丁。

應酬非得吃大魚大肉時,就同時多攝取一些能增加益菌的膳食纖維吧!
油炸物和肉類請勿進入大腸
是的。大腸的主要功能是製造糞便,吃太多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會造成大腸道的負擔,引發疾病。
吃太多的肉類與脂肪時,小腸會來不及消化這些脂質與蛋白質,使食物進到大腸繼續消化。腸道內一些壞菌分解脂質、蛋白質時,會同時製造出毒素與致癌物質。尤其高油脂還會導致血液吸收到引起發炎的內毒素,加速身體發炎情況。
其他像是含有化學添加物、燒烤、菸、酒、或過於冰冷的刺激性食物,也都會破壞腸道菌的生態平衡。
養成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每口至少咬30下,可幫助食物在小腸內消化吸收完全,不要留到大腸。
增加腸道菌,就選粗粗或黏黏的食物
如果想使腸道內的好菌多於壞菌,就要多補充能餵養好菌的食物。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蔬果、雜糧,以及像醋、泡菜等發酵食品,都是好方法。
因為雜糧或蔬果中的纖維質以及水果中的果糖能變成腸道益菌的養分,又不會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所以能順暢抵達大腸,幫助菌類繁殖。
而發酵食品像是醋、納豆、泡菜,含有微生物分解食物後所產生的代謝物,也是腸道菌類喜好的食物之一。
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包括海藻類、菇類、秋葵、蘆薈等吃起來「黏黏滑滑」的食物,此外還有豆類、根莖類、五穀雜糧等口感粗粗的食物。水果則可選擇番石榴、奇異果、桃子、柳丁。

應酬非得吃大魚大肉時,就同時多攝取一些能增加益菌的膳食纖維吧!
顧腸計劃需要行動力
便秘起來超難過,久了也會引發腸道疾病。
但一項調查發現,台北市有四成的女性粉領族有便秘的困擾,小學生也有四成左右三天才上一次大號。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博士辨野義己,對日本人的腸道健康狀況做研究發現,幾乎60%以上女性的腸道年齡都比實際年齡大,其中,便秘的問題尤其嚴重。請花1分鐘,認清楚你的便秘類型,改善難纏的便秘一定做得到!(見表)
很多人雖然了解自己便秘的問題,但改善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想到的時候才實踐。
不妨為自己預約一個顧腸計劃:先擬定出一份有蔬菜、水果、五穀根莖、菇、藻、豆類以及優酪乳的高纖維3日菜單。
強迫自己一定要徹底執行,同時也搭配運動以及放鬆心情。
水分也很重要,可以潤滑消化道,並軟化糞便,一定要喝足夠。梅約醫學中心建議,成人每天需補充20~35克的膳食纖維,以及至少1900~2400cc的水分。
試試看!當你發現情況有所改變時,也許就會更有動力持續下去。
如何選購有保證的優酪乳?
國內法規規定,優格或優酪乳,只要每1cc含1000萬以上活菌、發酵乳(例如多多)每1cc含100萬以上,都算是好的補充腸道菌來源。國內大廠牌產品的活菌量幾乎都高於這個規定。補充的菌種,則是愈多元愈好。
市面上的優酪乳或發酵乳菌種多從國外進口,幾乎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可以常常交替品牌喝,以便喝到各種好菌。
但電視購物或網路商店賣的乳酸菌粉種類太多,則很難保證,消費者最好以可信賴的廠牌且具有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為主。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
便秘類型:弛緩型
原因:少運動導致腸道肌肉下垂、遲緩,或者少吃蔬果導致腸道缺乏刺激而造成。
常見情況:常常上廁所上不乾淨、體力差、不運動、常節食、少喝水、少吃蔬菜水果。
改善關鍵:促進腸道蠕動力,多喝水與非水溶性纖維,常按摩腹部、多運動、也有助於訓練腸道肌力。
便秘類型:直腸型
原因:常忍耐便意,抑制直腸反射機制,加上用瀉藥或灌腸,使直腸神經遲鈍,反射失靈。
常見情況:經常感到腹痛、糞便很硬不容易解出、常有排不乾淨的感覺,常忍便、不吃早餐、常使用藥物或瀉藥。
改善關鍵:請尊重便意,勿拖延不去上廁所,要試著固定如廁時間,並認真地將意志力放在排便上,同時可搭配按摩。
便秘類型:痙攣型
原因:心理壓力大, 影響自主神經,使大腸收縮、放鬆,失去規律。

常見情況: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忙碌、便便呈顆粒狀且堅硬、睡眠不足、有時候反而拉肚子、腹部常有腫脹感。

改善關鍵:適時生活放鬆,要多運動並調整生活步調,多補充不刺激腸道的水溶性纖維。

(*資料來源:蔡英傑《腸命百歲》)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

康健雜誌 
便秘起來超難過,久了也會引發腸道疾病。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但一項調查發現,台北市有四成的女性粉領族有便秘的困擾,小學生也有四成左右三天才上一次大號。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博士辨野義己,對日本人的腸道健康狀況做研究發現,幾乎60%以上女性的腸道年齡都比實際年齡大,其中,便秘的問題尤其嚴重。請花1分鐘,認清楚你的便秘類型,改善難纏的便秘一定做得到!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
(一)便秘類型:弛緩型
.原因:少運動導致腸道肌肉下垂、遲緩,或者少吃蔬果導致腸道缺乏刺激而造成。
.常見情況:常常上廁所上不乾淨、體力差、不運動、常節食、少喝水、少吃蔬菜水果。
.改善關鍵:促進腸道蠕動力,多喝水與非水溶性纖維,常按摩腹部、多運動、也有助於訓練腸道肌力。
(二)便秘類型:直腸型
.原因:常忍耐便意,抑制直腸反射機制,加上用瀉藥或灌腸,使直腸神經遲鈍,反射失靈。
.常見情況:經常感到腹痛、糞便很硬不容易解出、常有排不乾淨的感覺,常忍便、不吃早餐、常使用藥物或瀉藥。
.改善關鍵:請尊重便意,勿拖延不去上廁所,要試著固定如廁時間,並認真地將意志力放在排便上,同時可搭配按摩。
(三)便秘類型:痙攣型
.原因:心理壓力大, 影響自主神經,使大腸收縮、放鬆,失去規律。
.常見情況: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忙碌、便便呈顆粒狀且堅硬、睡眠不足、有時候反而拉肚子、腹部常有腫脹感。
.改善關鍵:適時生活放鬆,要多運動並調整生活步調,多補充不刺激腸道的水溶性纖維。
(*資料來源:蔡英傑《腸命百歲》)
「顧腸計劃」需要行動力
1分鐘 認清你的便秘類型很多人雖然了解自己便秘的問題,但改善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想到的時候才實踐。
不妨為自己預約一個顧腸計劃:先擬定出一份有蔬菜、水果、五穀根莖、菇、藻、豆類以及優酪乳的高纖維3日菜單。
強迫自己一定要徹底執行,同時也搭配運動以及放鬆心情。
水分也很重要,可以潤滑消化道,並軟化糞便,一定要喝足夠。梅約醫學中心建議,成人每天需補充20~35克的膳食纖維,以及至少1900~2400cc的水分。
過「不健康生活」的人,可多喝優酪乳
腸道菌的平衡很容易被改變,服用抗生素、喝酒、工作壓力等,都會讓腸道好、壞菌的天平失衡。可以從外補充,常見的優酪乳、乳酸飲料等含的乳酸菌,就是腸道菌的一種。乳酸菌種類非常多,例如雙叉乳桿菌、比非德氏菌、嗜乳酸桿菌、雷特氏B菌等都是常見的菌種。
值得慶幸的是,人體內的腸道菌雖高達100兆,但每天只要補充約100億的乳酸菌,就足夠改變平衡。若標示1cc含1億的活菌量的產品,一天喝100cc左右就足夠了。
不想喝太冰的優酪乳,可以微波後立刻喝掉,但不要超過攝氏33度,以免殺死乳酸菌。
若同時服用抗生素,應該前後錯開一小時。優酪乳也含糖,喝完記得漱漱口。母親的產道以及母乳中都含有豐富的腸道菌,孕婦多喝乳酸菌、自然生產並且餵母奶,可以增加寶寶體內的腸道菌。
廣告強力宣傳的噬脂菌其實並非專門吃脂肪的減肥菌,它也只能達到改變腸道菌種平衡、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跟其他類型的乳酸菌差不多。
如何選購有保證的優酪乳?
國內法規規定,優格或優酪乳,只要每1cc含1000萬以上活菌、發酵乳(例如多多)每1cc含100萬以上,都算是好的補充腸道菌來源。國內大廠牌產品的活菌量幾乎都高於這個規定。補充的菌種,則是愈多元愈好。
市面上的優酪乳或發酵乳菌種多從國外進口,幾乎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可以常常交替品牌喝,以便喝到各種好菌。
但電視購物或網路商店賣的乳酸菌粉種類太多,則很難保證,消費者最好以可信賴的廠牌且具有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為主。
試試規劃你的「顧腸計劃」!當你發現情況有所改變時,也許就會更有動力持續下去。

低鈉鹽真的比較健康?

低鈉鹽真的比較健康?


張曉卉


淑蘋打開電子郵件信箱,又出現一封名為「低鹽=健康?」的郵件,這已是第三次從不同朋友傳來相同的訊息了。而且還轉寄好多地方呢。大意是對於廣告中促銷低鈉鹽非常反感,因為含鉀量太高,對腎臟病人很危險……。
打開報紙,衛生署說低鈉鹽是「特殊營養品」,不建議大眾使用。
但是回到家,患高血壓的媽媽說,今天去看門診,醫師議她用低鈉鹽;而且電視廣告仍在說:「吃健康(低鈉鹽)的,用高級(精鹽)的。」淑蘋這下糊塗了。
眾說紛紜,其實斤斤計較的只有一件事──不同食鹽製品裡鈉和鉀的比例,對不同人的好處和壞處。
不論精鹽、低鈉鹽都要少用
對一般人來說,主要的目標是在於減少鹽分的攝取,少鹽就少鈉。所以,無論是吃低鈉鹽、美味鹽或精鹽,都應該少用鹽。榮民總醫院營養師林家秀認為,不管用什麼鹽,「少用為妙」,降低用量是首要原則。
而衛生署將低鈉鹽歸為「特殊營養品」,營養學博士張仙平和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都認為很可惜,從預防的角度,為了糾正現代人「高鈉低鉀」的錯誤飲食型態,低鈉鹽其實最適合健康人用。
現代人追求美味和精緻食物的趨勢,飲食裡已經攝入太多的鈉,鈉太多就會造成鉀不足。食鹽裡以鉀代替鈉的意義是,在食用同樣鹹味的飲食下,鈉的攝取量已經減少一半,同時也攝入了鉀。鉀非但沒有升高血壓的效果,反而有降血壓、保護血管壁的功能,而台灣人攝取鉀的量比西方低,因此潘文涵認為增加些鉀,益大於害。
高血壓、老人家可用低鈉鹽
對高血壓和有老者的家庭,低鈉鹽是滿好的選擇。
行政院衛生署「高血壓防治手冊」引用流行病學及臨床試驗的結果,對高血壓和老人提出建議,減少鹽(鈉鹽)的攝取,血壓可以下降。短期試驗發現,中度減鹽可以平均降低高血壓病人的收縮壓4.9mmHg(毫米汞柱)、舒張壓2.6mmHg。中長期研究顯示,對50~59歲的中年人,每天減少1.2克的鈉(3克鹽),平均可以使高血壓病人收縮壓降低7mmHg,血壓正常者降低收縮壓5mmHg。
潘文涵接受台鹽委託所做的「低鈉鹽對降低血壓功效的研究」,以板橋榮民之家的二千多名老人家為研究對象,有八百多人在三餐烹調時改用低鈉鹽,另外一千四百多人仍然食用傳統精鹽,經歷三年半的追蹤發現,食用低鈉鹽的榮民比食用一般精鹽的榮民,在死於心臟血管疾病的整體死亡率低了一半。
研究更進一步追蹤後續的影響,發現若有專業人員作營養指導,飲食中減少鈉的攝取量,可以明顯降低中老年人日後因為中風和心臟病死亡的危險。
必須注意的是,千萬不可因為低鈉鹽有好處就大把大把的用。張仙平說,不鹹其實是心理因素,做菜時若用太多,就失去了減鹽(低鈉)的意義了。
而潘文涵的研究發現,葷菜和半葷素的菜使用低鈉鹽不會有口味上的不同,純青菜的烹飪上,可能會有些口感上的差異。針對此點,張仙平建議在料理青菜時,可以用蔥薑蒜等香辛料來提味,久了就會習慣。
腎臟病不可用低鈉鹽
腎臟病人,尤其是排尿功能出現障礙(例如尿毒症)的患者,不可以吃低鈉鹽,因為低鈉鹽是以鉀取代鈉,鉀不能有效排出體外,堆積在體內會造成高血鉀,容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的危險。
而台鹽在產品上也標示了「需限制鉀攝取者,應謹慎使用」,也就是腎臟排泄離子有問題的病人不能用。因此對於網路上廣為流傳對低鈉鹽非常反感的看法,潘文涵認為都是以重病的病人的觀點在陳述,和台鹽低鈉鹽銷售的目標消費者並不吻合。
另一個問題在於民眾教育。張仙平說,腎臟病患若有去就醫,醫生一定會告訴他不可以用低鈉鹽。民眾自身也應學會讀食品罐頭上的標示,了解成分為何。這和認識含鉀量高的食物是一樣道理,譬如香蕉、柳丁等,腎臟病人都不可以吃。

甲狀腺機能亢進用無碘鹽
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慢性淋巴球性甲狀腺炎病人,除了不可以吃含碘的食物,譬如海菜、昆布(海帶),還應該用不含碘的食鹽,患者可以在台鹽門市購得。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解釋,因為碘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原料,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若是食用含碘的鹽和食物,利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假使停藥,很容易發病。而慢性淋巴球性甲狀腺炎的病人,食用含碘鹽或食物,會使發炎惡化,若是不吃,發炎所造成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就會消失。
各類鹽製品的含鈉比例
鈉的比例
高級精鹽 化鈉99.5%以上,但不含碘
高級精鹽(無碘) 用47%的氯化鉀取代氯化鈉
健康低鈉鹽 氯化鈉99.5%以上
健康美味鹽 降低約30%的氯化鈉,增添約30%的鉀、鎂、鈣等礦物質
哪些食品含高鹽份高鈉量?
主食類-麵包、西點(蛋糕、甜鹹餅乾、蘇打餅乾、蛋捲、奶酥等)、麵線、油麵、速食麵、速食米粉、速食冬粉、漢堡、餡餅、比薩等
魚肉蛋-醃製或燻製食品(火腿、香腸、豬肉乾、牛肉乾、肉鬆、鹹魚、魚乾、燻雞、鹹蛋、皮蛋、滷味)罐頭食品,例如肉醬、肉燥、沙丁魚、鮪魚、鰻魚罐頭,速食品和加工成品:炸雞、各式肉丸、魚丸
奶 類-乳酪
豆製品-醃製、罐製、滷製成品:滷豆乾、筍豆、豆腐乳
蔬菜類-醃製蔬菜:榨菜、酸菜、泡菜、雪裡紅、梅乾菜、醬菜冷凍蔬菜:豌豆莢、青豆仁和各種加工加鹽蔬菜罐頭
水果類-乾果類、蜜餞、罐頭水果和加工果汁
調味品-味精、蒜鹽、花椒鹽、豆瓣醬、沙茶醬、辣醬油、蠔油、甜麵醬、蕃茄醬、豆豉、烏醋
油脂類-奶油、人造奶油、沙拉醬、蛋黃醬
其 他-雞精、牛肉精、炸洋芋片、爆米花、米果、運動飲料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8248.aspx

糖尿病與荷爾蒙

糖尿病與荷爾蒙


編輯部


月經與血糖濃度
卵巢分泌雌激素及黃體素兩種荷爾蒙,用以調節生殖的循環。當兩種荷爾蒙的濃度在一個月的過程中起伏上下時,血糖的濃度也隨之改變。
月經週期前2週,雌激素及黃體素的濃度最低,兩者的濃度會隨著卵巢中卵子漸漸成熟,進行排卵、受精而逐漸升高。月經週期將近第三週時,當卵子釋出進入輸卵管時,雌激素的分泌開始增加,黃體素也同時增加為懷孕時的子宮內壁預做準備。如果卵子未經受精,卵巢就會停止製造雌激素及黃體素,子宮內壁的組織與血液就會脫落,造成月經。
生育荷爾蒙與血糖
雌激素通常會增加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反應,當雌激素量增加,血糖的濃度就可能會下降。另一方面,黃體素則會增加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抗拒,黃體素量增加,血糖的濃度就可能會上升。
這兩種荷爾蒙的分泌在月經週期中會有所改變,但並非同時發生,程度也有所不同。監測血糖濃度的女性糖尿病人,大部份不會注意到血糖濃度有明顯的變化。如果經歷血糖濃度變動,可能是受到伴隨月經的其他因素所影響,例如飲食內容以及活動程度的改變所致。
通常在排卵期,病人最有可能遇到血糖濃度的改變。對於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而言,這樣的變動可能比較容易發現。經前症候群大約在女性月經來潮前大約一週時發生。症狀包括情緒改變、乳房觸痛、胃腸漲氣、嗜睡、嗜食以及缺乏注意力。由於嗜食而吃進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可能讓血糖濃度的控制更加困難。
高血糖可能導致其他性方面的問題,例如:
‧陰道乾燥
‧陰道酵母菌感染
‧不規則的月經週期
‧性交過程中潤滑減少
‧失去陰道附近的皮膚感覺
如何因應?
應該每天記錄血糖的濃度。記錄月經週期前的所有症狀,包括胃腸漲氣、疲倦、腹絞痛、體重增加或嗜食。同時記錄月經週期開始與結束的日期,找出血糖濃度改變的模式,特別是月經來潮前一週。
如果月經來潮前一週血糖濃度高於平常,就可能需要調整治療計劃。可以詢問醫師是否應該逐漸增加胰島素劑量,以因應血糖濃度提高的日子。任何藥物改變都必須在醫師指示下進行。一旦月經來潮,就應該回到正常的胰島素劑量。其他幫助抵消血糖濃度暫時增加的方式,還包括增加運動量以及調整飲食。
如果在月經來潮前,血糖濃度低於平常,就應詢問醫師是否在月經開始前幾天降低胰島素劑量。除了調整藥物劑量之外,另外的選擇就是減少、但不停止運動,及適度增加食用碳水化合物。
度過更年期
接近40歲的時候,許多婦女出現一些接近停經(更年期)的變化。前更年期時,身體會為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55歲間)預做準備,體內雌激素及黃體素的濃度也隨之變動。前更年期的症狀包括熱潮紅、月經週期不規則、情緒改變以及睡眠障礙,通常伴隨雌激素濃度的減少,但導致這些症狀的確實原因還不清楚。
這段時間對於血糖濃度的影響不一。因為身體中成熟的卵子較少,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也減少。一旦雌激素的濃度下降,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抗拒增強,因而導致血糖濃度升高。同時,黃體素製造的數量也減少,而造成相反的影響,這可能導致血糖濃度下降,因為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加了。
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更年期過後,大部份的女性糖尿病人因為細胞對於胰島素更為敏感,需要減少大約20%控制糖尿病的藥物,無論是口服藥物或胰島素。然而,這個情況也可能因為更年期間發生的改變而有所抵消,例如體重增加會加強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抗拒,因而必須增加藥物的使用。
如何因應?
對於伴隨前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的血糖濃度改變,最佳的因應方式,就是規律地監測血糖濃度,並且對於變化做出調整。

許多婦女發現,可以用自助的方式將前更年期及更年期的不適減至最低,同時控制症狀,例如增加運動或是改變食物。對於症狀較為劇烈的婦女,醫師會建議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以協助控制荷爾蒙的變動。
(本文摘自《Mayo Clinic on Managing Diabetes─糖尿病》)
想知道更多關於梅約醫學中心以及梅約系列叢書的資訊嗎?
請至梅約專區,專區並提供您書籍線上訂購服務。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mayo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8278.aspx

掌握10原則,不再怕上婦產科!

掌握10原則,不再怕上婦產科!

當醫生平均只給妳4分鐘時,妳要如何聰明就診?
●[最新]  「找對醫生」不必再大海撈針!康健網站最新搜尋服務上線,操作簡單,一次上手 >>
文.李怡嬅  攝影.康健雜誌
小資月經不規則已經好幾個月了,內心雖然焦慮憂心,卻遲遲抽不出時間去看病,後來總算利用個空檔到醫院,坐在診間面對醫生的問題卻支吾其詞,包括前兩次的月經來潮時的時間、月經從何時開始不規則等等都說不清楚,醫生本來想安排先做超音波檢查,但是做進一步檢查又需要花時間等,會耽誤小資之後的行程,醫生只好請小資詳細記錄自己的月經期及基礎體溫,下一次月經過後再來看病。
婦科疾病的診斷非常需要患者提供清楚正確的資訊,醫生才能像偵探辦案般一步步釐清究竟是哪個器官出現異常。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資深婦產科醫師許漢釧舉一般女性最常就醫的分泌物異常為例,包括子宮、子宮頸、卵巢生病、陰道感染、荷爾蒙變化等都可能造成分泌物的量產生變化,如果患者無法清楚描述症狀,醫生會像大海撈針般不知從何檢查起。
尤其在台灣,看病時間平均只有匆匆的4分鐘,聰明的病人應該先做功課,學習掌握以下原則,獲得更理想的醫療服務。 
1看診前做功課,記錄自己的症狀:到婦科看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包括:
▼是否有性行為經驗。
▼月經史:初經的時間,是否規律,多久會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會來幾天,經血量是否異常、是否經痛,最近一、兩次月經的時間等。
▼懷孕史,如懷孕次數,流產次數,生產次數,生產方式。
▼其他包括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因為甲狀腺出現問題會合併月經異常,或是糖尿病纏身,糖尿病容易併發念珠球菌陰唇陰道炎,以及是否有高血壓、心臟病等。
▼有無藥物過敏。不管大醫院小診所,到婦產科診間,即使妳已經坐在醫生面前,隔簾之外還有好幾位患者耳朵豎在一旁,在有點害羞、時間又有限下,怎樣讓醫生很快進入「妳的狀況」,真的不容易。
許漢釧建議,若怕忘記,把問題分點簡短寫下來。比如外陰癢、白帶、出血、腹痛和長了不該長的東西,並記下症狀發生時間。若是曾到其他門診做過檢查和治療,也應給醫師參考。若是月經問題,如不正常出血,要記下最近一次月經開始日期、最近幾個月的月經週期、懷孕、生產、流產歷程,對醫師的診斷很有幫助。
千萬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病情。有些病人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其實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衣著愈簡便愈好:到婦產科就醫,有可能需做內診,最好穿長裙,不要穿長褲或褲襪,省得穿脫麻煩。
3避免月經期做抹片:若預備做子宮頸抹片,必須選擇月經期剛結束沒有出血、無陰道發炎時,並且前一天晚上不宜有性行為,也不要做陰道灌洗。出發到醫院前最好用水稍微清潔一下胯部。
4進行X光檢查時,要告知是否有懷孕的可能。
5了解內診程序:清楚一般婦科內診程序,一方面能減少女性心裡對內診的恐慌,一方面也能適時捍衛自己的隱私權。
▼問診後如需內診,患者會被請到檢察室,此時需要脫掉原有下半身衣物,換穿檢查專用服裝,然後仰躺在檢查床上,把小腿張開放在支架上。通常會有布簾隔開病患與醫師,並且檢查過程中會有護理人員全程陪同。
▼內診時醫師會以鴨嘴形狀的陰道鏡伸進陰道(此時會有些不舒服),以便檢查陰道或是子宮頸是否有問題,之後醫生會戴上一副薄塑料手套,將一或兩個手指伸入陰道,另一隻手放在下腹部往下壓以了解是否有子宮或卵巢的問題。若有需要醫師會進一步進行其他的檢查,如超音波、子宮鏡等等。
6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出現異常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7如果對於看婦產科還是有恐懼,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你一同就醫。
8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觀察自己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記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9尋求第二意見: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你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
10充實醫療資訊:幾乎所有的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患者很重要的功課。
參考的資訊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
看病其實可以更有效率,當病人愈主動及積極蒐集資訊,或與朋友交流經驗,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會更有效率。漫無目的去看醫師,描述病情不清楚,陪同看病的人也不了解病患的生活習慣,提供模糊的資訊給醫師,醫師就要花更多時間去推測病患的實際狀況及安排檢查。
該找女醫師看病嗎?
因為上婦產科與女性隱私問題密不可分,有的婦女喜歡找女醫師。不過,台灣目前三千多位婦產科醫師裡,女性佔15%。美國有45%的婦產科醫師是女性。
事實上,弄清楚這位醫師是什麼樣的人,比知道性別和學經歷還重要。有的女醫師不見得比較體貼,反倒像女教官一樣吼著下令:「妳放輕鬆點!」男醫師也有粗魯無情的,做完檢查,三言兩語告訴妳正不正常,便關門走人。
女性大多希望她的婦產科醫師有同情心又有耐心、能待她以基本禮貌、且願意花時間解釋有關她身體問題和治療知識。但這很難事先判斷,只能多靠曾經去看婦產科的女性朋友推薦,或上網路查查看妳要去看的醫師的口碑。參考相關書籍,多增加醫學知識,盡力了解自己情況和醫師討論,做錯誤決定的機率就比較小。
該看診所還是到大醫院?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資深婦產科醫師許漢釧認為,在診所服務的醫師大多有在大醫院服務的經驗,所以可以選擇先在診所就醫,若有需要,醫師會建議患者轉到大醫院做更精密的檢查。
而如果患者的症狀在診所就醫後仍無法得到改善,也該考慮大醫院就醫。
整體而言:在診所就醫的優點在於比較方便,而且等候的時間較短。而醫院的優點如下:
▼檢查設備與項目齊全:如陰道鏡、子宮鏡、腹腔鏡、超音波、X光檢查、檢驗室的檢查如生化、荷爾蒙的定量、細菌的培養等等。
▼次專科醫師完整:比如婦科醫師又細分成不孕症專科醫師、婦女泌尿專科醫師,婦科腫瘤(婦癌)專科醫師等等,可針對個別專門的問題給予較優質的服務。
▼跨科整合:例如患者同時有其他科的問題如糖尿病、高血壓,必須共同照護時,醫院內有各科別的醫師可以照會。若因婦科疾病需要手術時也有專任的麻醉醫師負責麻醉事宜。

資料提供: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許漢釧

【樂活時代】每一個「應該」,都是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樂活時代】每一個「應該」,都是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關於本專欄】多重身份、多元題材,從樂活、環保、親子教養到公益、旅遊,抱持著別煩惱過去、擔心未來的生活哲學,人氣部落客李偉文的網路專欄與您快樂分享,聰明過日子。
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不要對別人有期待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一句根本是廢話,一點意義也沒有!」看到我滿臉狐疑的樣子,同學繼續解釋道:「你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像我們常開玩笑說的『大郎的弟弟叫二郎,二郎的哥哥叫大郎,廟的前面有旗竿,旗竿的後面有廟』,話講了半天,卻等於沒講一樣。
我們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原本也就只有這兩種態度,要嘛摸摸鼻子接受下來,要嘛去抗議去改變,我們缺的是不知道那些事情該接受還是抗議,看完這句話,我們還是沒有學到那個分辨的智慧啊!」
聽了這番話,一時還真無法反駁,不過,到底什麼是分辨的智慧也一直縈繞在我心裏。
到了大二時,有一陣子忙著社團,在籌辦許多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中,忽然體會到,原來要區分可以改變或無法改變的智慧並不難,只有自己能做的事以及自己的態度與看法,是唯一自己可以改變的;而必須求之於人的,或是別人要怎麼對待我,是要幫我們的忙,還是放鴿子扯後腿,要稱讚我們還批評我們,我們只能平靜的接受,是當下不必去改變也無法改變的事。
換句話說,當時我的體會就是,不要對別人有期待,不要讓別人的言語與行為來影響自己的情緒與態度。
其實有了這樣的頓悟之後,這三十年來,我反而得到最多人的幫忙與協助,因為原本我不期待別人幫我忙的,結果一但當別人來幫忙了,我們的感激,往往會使別人幫我更多忙;同時若別人放我鴿子或惡意批評與中傷,也因為原本對別人就沒有期待,所以也可以維持平常心,到後來,那些人也會不好意思而友善相待甚至轉而協助我們。
不過,說實在的,要做到不對別人有期待,並不容易,甚至已經可以說是相當高的宗教情操了,因此,若免不了還是會有期待時,我儘量把這個期待說出來,因為我發現人之所以不快樂,覺得被傷害,往往都來自於這些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我們認為家人應該記得我們的生日,同事應該要瞭解我們的苦心,老闆應該知道我們的努力,我們也希望朋友應該能夠體會我們的心情,每一個的「應該」都是我們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這些秘密的期待落空之後,就造成我們被剝剝,被忽視,失望,氣憤或幻滅的種種情緒。
所以這些年,只要我嘴巴或腦海裏出現「他應該」這三個字時,就立刻提醒自己:「我又有對別人懷抱著沒有說出口的期待了!」
的確,年齡愈長,愈能朝內看,只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年輕時,我們滿懷志氣,想改革社會,想改變別人,想更正一切不合理之事;如今我已知道,改變世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樂活時代」。
◎延伸推薦:李偉文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生機飲食=健康?

生機飲食=健康?


陳玉梅、林宜昭


一頭華髮,以製作「源順土豆油」聞名的吳武雄夫婦看起來總是神采奕奕。女兒帶著孫女遠從台北回娘家,朋友又剛從埔里來造訪,全家高高興興地擠在廚房裡準備晚餐。
色澤飽滿的青椒、紅椒清洗切片後,紅綠交雜地上桌;苜宿苗與芽菜才剛從培養盤摘下,透著嗆鼻的鮮味;燙過的麵線,用芝麻油攪拌後,撒上幾許催過芽的黑芝麻,靜靜地散發著誘人的油光。他們甚至捨棄人工調味料和沙拉油,用麵粉勾芡玉米與青豆;青江菜和豆腐也都不用高溫油炸或油炒,一律下鍋水煮……
吳武雄夫婦一家子與朋友滿心喜悅地吃著每一盤菜。而餐桌上的話題也盡是繞著食物打轉:「豆腐是跟主婦聯盟買的,他們自己開發的」「青江菜跟玉米是曲冰廖金池那兒的菜」「五榖糙米飯要煮久一點才好吃」「麵線加點小麥胚芽也不錯」。這些菜色一般人可能認為不夠美味,缺乏變化,吳武雄一家人卻視之若寶。
「這些食物得之不易。吃生機飲食吃出原味,覺得這是最健康的佳餚,外面加人工調味料、口味很重的食物反而覺得不好吃,」頸椎曾經長腫瘤的吳太太大病初癒,笑咪咪的表示,擁有健康是更高級的享受。
自從吳武雄的妻子一場大病後,全家開始吃「生機餐」。吃了兩年,吳太太的疾病不藥而癒,全家也變得比較健康。
事實上在接受這套飲食前,吳武雄就認識很多生機飲食界的朋友。多年來生機飲食界對於油品的使用,很傷腦筋,因為市售的植物油為了讓油的顏色清徹、沒有豆味、方便長時間保存,在溶劑萃取後還以260度高溫高壓脫色、脫臭及脫酸,不僅油品營養盡失,對癌症病人也不利。因此這群朋友很希望能有一種不破壞菜餚口感,具有天然香氣的天然調味油,來增加生機飲食自然的風味。
憑靠著豐富的做油經驗,吳武雄就這樣開始投入製作不需要用藥物去腥,能保存芝麻原味的冷壓芝麻油。
吳武雄親自到海關監督挑選進口的芝麻,一旦確定品質優良,他才會准芝麻下貨進廠。
「為了健康以及生機飲食團體這群朋友才作這種油,否則這種油沒有什麼利潤,不過沒想到,我們自己也因此得利,」有著典型台灣商人苦幹實幹精神的吳武雄,是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照顧工廠之外,經常去醫院探視病人,協助推廣生機飲食的觀念。
* * *
所謂「生機飲食」原指利用新鮮、沒有加工、加熱,沒有污染,回歸自然,攝食天然植物的養生法。倡議者喝小麥草汁、精力湯,生食蔬菜芽苗,吃五穀糙米飯、全麥製品,完全禁絕油、鹽、糖、動物性蛋白及一切加工品。
在台灣,這套從美國傳來的飲食方式原本只在一群癌症病人中間流行,但是,由於飲食觀念不斷向中間修正(輔以熟食),逐漸本土化,發展出台灣式的生機飲食,於是愈來愈多追求健康的人也採用這套飲食方法。
生機飲食食譜在市面上一本接著一本出現。生機飲食中心也在各社區的大街小巷中冒出,提供生機飲食者所需的有機蔬果以及食品。食品工業的龍頭統一企業看準這種趨勢潮流,目前在全台已經有超過280家的經銷商。
為了確保食物安全無虞,不少人甚至不怕麻煩自己去尋找提供這種便當或飲食的農場或機構。
新竹關西一家生機飲食的農場裡,一位客家婦女帶著女兒和媳婦一家人忙著準備「精力湯」。
從洗菜、削水果到準備客戶專屬的環保杯、便當盒,每天這家農場要忙著料理工研院、科學園區一群資訊新貴所定的多達600份的精力湯(有時高達1000份)及生機飲食便當。
為何生機飲食逐漸興起?
生機飲食為什麼逐漸流行?注重健康與環保是它蔚為風潮的兩大主因。

「全球生機飲食市場大幅成長背後主因,其實就是健康,」德國新布蘭登堡大學研究有機產業銷售的專家漢姆斬釘截鐵地表示。
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方式使現代人疾病叢生,於是轉而尋求這種清淡、高纖維,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走向一個極端,蛋白、脂肪攝取過多,礦物質及纖維素又相對攝取不足,而生機飲食吃的內容強調的正好是這部份,這可以說是一種補足,」一身十足菜籃族打扮,卻有著台大農學博士學歷、主婦聯盟副董事長林碧霞認真地表示:「我覺得這是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擺到一個極端後,又擺過來的另一個極端。」
在馬偕醫院地下室辦公室一角,營養科主任蔡淑玲拿著「生機飲食教父」歐陽英的菜單研究了起來。最近歐陽英在她家附近開了一家生機飲食店,幫各種疾病的病人調配食物,吸引很多客戶上門,也因此引起蔡淑玲駐足觀看。
「現代人壽命長、吃的又豐盛,於是慢性病增多,生機飲食就是想要回到過去的現象,回到天然的吃法。他們期待藉生機飲食來恢復健康,」一臉清秀的蔡淑玲劈頭就分析道。
世紀恐癌症更與生機飲食的趨勢息息相關。逐漸出爐的研究證實,癌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有關。美國醫界公布飲食所導致的癌症比例數字中,低者從三成五到六成,高者則達七成。
強調飲食和癌症關聯的「飲食致癌論」,正是生機飲食者的理論基礎。
身兼愛德園文教基金會董事,以學者身份義務推廣生機飲食、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教授陳邦富指出,行政院衛生署公布,國人每13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愈來愈多年輕人莫名其妙的得癌症,周遭的親朋好友也經常聽到得癌症,而西醫又束手無策,大家開始回頭去找原因,發現可能是污染的食物、錯誤的飲食習慣出了問題,」陳邦富擔憂地說。
「動物性脂肪、蛋白質攝取過量;油品過度加熱、化學添加物、農藥、戴奧辛及黃麴毒素等致癌物質充斥在我們的飲食當中,」目前在省立水里商工教導高中生學做生機飲食餐點的蔡美慧就是支持「飲食致癌論」的信徒。蔡美慧原本是長庚醫院的營養師,在醫院工作多年,看過太多病人被疾病所困,而現代醫療卻僅能提供有限幫助,於是她轉而期待「生機飲食預防疾病」。
「不吃動物性食物,也不吃人工程序干擾或污染的食品,只吃新鮮、有機、潔淨的食物,而且以最天然的方式生吃或熟食,才可以排除這些致病因子,」在基隆德育護專舉辦的一場「生機飲食研習會」中,蔡美慧對著一群慕名生機飲食而來的人,宣講生機飲食的原則與好處。
生機飲食,比較健康嗎
現代人錯誤的飲食觀,導致疾病叢生,但是「生機飲食」這一套飲食方式真的比較健康嗎?
「生機飲食所提的觀念是有益健康的,從現代的醫學觀念來看,這種飲食方法對於預防癌症是好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主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對生機飲食持比較正面的看法。
蔬果—抗癌新明星
賴基銘認為,生機飲食強調多吃蔬果,減少肉類、蛋奶的攝取,基本上是符合現在防癌的飲食觀念,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蔬果、榖類裡面的植物化學成分(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E),可以用來對抗疾病,尤其是「防癌」。
人體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然證明,平常多吃蔬果的族群,癌症的罹患率比較低。
食物中新鮮蔬果所含的維生素A及C是最好的抗氧化劑,可中和食物中致癌物及消除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
像維他命A可以誘導癌前細胞或癌細胞轉向良性分化,避免癌症的發生;維生素C可以抑制腸胃道內致癌物質亞硝氨的形成。
營養學的研究也指出,防癌最好的食物是來自於植物。1996年,美國營養學會雜誌回顧全球228篇研究報告,總結八類最具防癌功效的食物──生鮮蔬果、大蒜、洋蔥、胡蘿蔔、深綠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蕃茄、柑橘類以及豆類。

蔬果要「有機」才能抗癌嗎?
蔬果可以抗癌,但是它們一定要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蔬果嗎?
「新鮮蔬果好處雖多,唯一缺點是農藥問題,所以有機蔬果應該大力推廣,」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又跑到美國念公共衛生,板橋黃內科小兒診所負責人黃冠球醫師指出。
對此營養學界及醫界人士卻不以為然,因為污染嚴重的台灣能否真的有標準有機蔬果,令人存疑;而就算傳統用農藥栽植的蔬果,只要沒有農藥殘留,對身體還是有幫助。賴基銘與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副教授陳玉華異口同聲地指出:「平常多吃蔬菜水果,但是不一定要有機的。」
另外,以無農藥、化肥作為有機蔬菜的唯一標準,根本就是一種誤解執迷,林碧霞指出:「很多人認為只要沒有農藥、化肥的菜,對人體就是好的,但是實情恐怕未必。因為有機蔬菜所含的營養成份也是要完整,才是符合健康。」
台大園藝系教授張則周雖然不太相信台灣的土地能種出標準的有機蔬菜,但是偶而也會去買有機蔬菜。一天他到家裡附近的一家有機商店選購蔬菜。當老闆拿著一條看起來像人蔘,一付營養不良的胡蘿蔔對客人說:「吃這有益於健康喔,我的母親癌症就是吃這好的。」學植物營養與土壤的張則周嚇了一跳,因為這位老闆的看法完全違背了植物營養學的概念,「蔬果的基本條件是各種營養要充足、品質良好,但是這麼營養不良、不健康的菜,即使再怎麼有機,吃下去恐怕也不太健康,」不改一貫的批判態度,張則周質疑道。
生食好,還是熟食佳?
被生機飲食者奉為圭臬的「生食」,是否真如所說,可以完整地吸收植物的營養素?
對於部份植物性食物來說,不破壞營養素的方法的確是像生機飲食所強調「吃生的」。
生吃能確保膳食中含高水平的維生素C及B群。像維生素C,很容易受到加工及烹調的破壞,所以生吃比較好。
蔡淑玲坦承:「確實有一些蔬果的營養素在生的時候才存在與作用,它的成分效用跟它鮮艷飽滿的顏色成正比。」
但是生食顯然不是健康飲食的鐵律。陳玉華指出,有些營養素烹調後吃會比較健康,像β胡蘿蔔素、脂溶性維生素A、D、E、K,會溶在油裡,若能加點油煮,可以幫助人體吸收。而且有些纖維沒有經過煮食,的確也不好消化。
有些植物的抗癌成分則是在它的組織破壞後,才有利人體吸收,像大蒜的蒜頭素等。
生食疑慮:農藥與寄生蟲
由於台灣農業環境的限制,生吃的疑慮主要還是農藥殘餘與寄生蟲的問題。
由於具有公信力的有機蔬菜標準和生機飲食的安全管理尚未建立,農藥殘餘(1998年,消基會曾檢驗台灣的有機蔬菜,發現32份蔬菜當中,有3份含有農藥殘餘)、蛔蟲、廣東住血線蟲事件在台灣時有所聞,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台灣,蔬菜實在應該煮熟才吃。」
熟食不僅可以殺菌、殺蟲,也有去除農藥殘餘的效果。
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兼殘毒管制系系主任翁愫慎在「農藥與生活」一文中指出,烹煮可以使殘餘的農藥加熱分解、隨蒸氣揮散或溶入油水中。而且烹煮時間愈久,溫度愈高,去除農藥殘餘的效果愈大。
由於有機耕作所使用的有機肥多,土壤感染寄生族群的機會相對而言比較高,對此,經常被消費者問到「可不可以生吃」的林碧霞坦承,「我從來不願意講一定可以生吃,我也常跟生機飲食的團體講,『這個生吃要小心!』生吃有生吃的等級與規格。
當人們對於生機飲食者的印象還停留在拿著生生的芥菜、蘿蔔在田園路邊就啃起來的印象,事實上生機飲食團體為了解決寄生蟲問題,也對生食內容作了相當的調整。
觀察生機飲食推廣者所設計的菜餚會發現,他們將生吃的菜轉向不會有蟲卵、農藥污染的芽菜、豌豆嬰以及各類種子的苗(如南瓜子、葵花子的苗)等。

「我們很鼓勵一般人在家自己種這些東西,因為不難,而且比較安全,」綁著一條細長的馬尾,風趣活潑,一堆朋友都叫她「李姐」的李秋涼指出,她自1984年罹患膀胱癌後,就開始鑽研生機飲食。
「即使種子無法確定是有機的,但是我們的水是乾淨的過濾水,成長的過程不要污染、發霉,而且經常換水,也是比外面的有保障,」曾經是護士的李秋涼為了義務性地教導人如何煮出好吃又兼顧營養的生機飲食餐,幾乎已經全省走透透。
「選擇生吃,除了要充分洗淨,也要稍微判斷一下植物生長的環境是否沒有污染,是否寄生蟲容易衍生,」十多年來陪著李秋涼跑遍全台,李秋涼的先生黃茂盛在一大片豌豆園中,回答著「廣東住血線蟲的問題」。黃茂盛指出,廣東住血線蟲是一種蝸牛身上攜帶的蟲,當蝸牛緩緩地爬過菜葉,牠就隨著黏液殘留在葉子上,「所以蔬菜一定要一片一片的洗淨,然後用冷開水沖過!」曾經是藥劑師,人稱「黃藥師」的黃茂盛說。
生機飲食怎麼吃
為了符合台灣人熱食的飲食習慣,李秋良也為生機餐增加了燉、蒸及水炒的方式,讓生機飲食者也能享受熱騰騰的佳餚。
最早的生機飲食幾乎都是生的,認為用火就是罪不可赦,「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紅蘿蔔汁,你真的會打心裡面冷出來,生機飲食若能適當的用火也不錯,像用中藥燉的方式,」林碧霞比著一個發抖的動作說。
中國醫藥學院北港附設醫院馬祖醫院的醫師賀慕竹笑笑地表示:「生機飲食可以弄得很好吃,像我老婆經常弄得花花綠綠的,很漂亮,吃起來充滿原味,是其他佳餚比不上的。」
外號「賣菜竹仔」的賀慕竹曾為了幫癌症病友找尋安全蔬菜跑遍西湖、甲仙,以及台灣的深山,最後在南投仁愛鄉原住民村落曲冰找到六戶環境得天獨厚的農家,目前這裡提供他們約一百戶家庭食用的蔬果。
蔬果雖然好,但是內含的毒素卻也不容輕忽。「有些食物還是有天然的毒素存在,」蔡淑玲提醒。
諾貝爾生化學家、加州柏克萊大學生化分子學教授艾姆斯在接受《康健》雜誌(見第3期)的專訪中就曾談到,生機飲食及環保人士過度強調農藥的害處,事實上某些植物的化學成分其毒性比微量的農藥殘留還高。
像十字花科的蔬菜內含的某種成分會抑制甲狀腺素的形成,吃太多會形成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
蔬菜內所含的硝酸鹽含量若過高,在體內則會形成致癌物。林碧霞解釋,多數的蔬菜在成長期間,必須吸收含氮的養分,而大多數蔬菜喜愛硝酸態的氮素,並且易累積在葉子中,然後與光合作用的產物進而化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所以植物體中存有硝酸離子是自然的,尤其是葉菜類。
不管有機肥還是無機肥,氮肥用過量,就會造成蔬菜內的硝酸鹽含量過高。特別是有機蔬果為了避開污染經常在網室裡栽種,光度低的情況下,光合作用能力弱,易導致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更高(見78頁「你每天吃多少硝酸鹽?」)。
至於營養學的教科書也明白指出,大量的維生素A,具有極強的毒性,高劑量的維生素D,對人體(特別是嬰幼兒)有害;多種微量元素一旦過量,會引起中毒。
飲食均衡,拮抗作用,分散風險
不過,植物的天然毒素會造成中毒,往往食用的量要很高。研究十字花科蔬菜的陳玉華指出:「導致這種狀況通常食用的劑量要相當高,假使劑量不高,而且我們吃東西都是很多食物一起吃,毒性會有抵銷的作用。」
因此即使多吃蔬果有益健康,還是不宜過量。在台灣,生機飲食有很多所謂「偶像食物」,像小麥苗、苜宿苗等,蔡淑玲提高語調提醒,「台灣人一窩蜂在吃,而且認為既然好,就拚命吃,事實上這很危險。」
事實上生機飲食團體並非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均衡、多樣化的攝取食物,某個東西不要吃太多,然後按季節交替吃,可以分散風險,而且食物彼此有拮抗作用,」李秋涼的提醒頗符合營養學「飲食均衡」的定律。

食品添加劑,生機飲食者視為毒物,而醫界也愈來愈承認,某些人工添加物的確對人體造成影響。
根據衛生署的估計,國人平均一天可吃進80種以上、重量達到11公克的食品添加物,而食品添加物的計算單位是毫克!而這其中是否含有有毒添加物(像硼砂會導致嘔吐、循環系統障礙及休克等症狀),根本不得而知。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李錦楓曾表示,有毒化學物質添加於食品中經由加工過程會變得無色無味,無法去除,民眾根本無法分辨是否吃下這些東西,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減少攝取加工過的食品。
即使是「合法的添加物」,攝取過多對身體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以常添加在香腸、臘肉的硝酸鹽為例,它本身對人體無害,但是它的結合物「亞硝氨」卻是很強的致癌物質。
台大營養科學博士吳映容在《健康飲食與癌症》一書中指出,硝酸鹽除了讓食物具有亮麗的色彩,也是很好的保存劑,經常被添加在火腿、鹽醃魚乾、醃漬醬菜當中。但是在儲存、烹調或進入人體後,它會轉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容易與魚、肉等氨類食物在胃中形成致癌物「亞硝氨」。

健康原則:少糖、少油、少鹽

強調少糖、少鹽及少油的生機飲食,對身體也有利。

甜食除了讓人容易蛀牙、發胖外,還會造成血糖、血脂肪增加。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吃太多甜食則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吳映容指出:「癌症細胞會與正常細胞爭食甜食,而且愈甜愈好,它們更會利用甜食中的糖類來製造一些自身遺傳的材料,使自己不斷分裂、生長。」

低鹽(少鈉)的飲食方式,也可以預防致癌。

賴基銘指出,人體中鈉、鉀在年輕人和老年身上的比例並不相同。長期攝取過多的鹽,大量的鈉會讓細胞老化,也讓癌細胞有下手的機會。

生機飲食恪守很多「健康的飲食觀念」,像低脂、少肉等,對身體也是一項利多。例如,過多的脂肪攝取會增加荷爾蒙的產生,而這與乳癌、子宮內膜癌和攝護腺癌等生殖器官的癌症緊密相關。

另外,肉類吃太多會使得過量的蛋白質在腸道經細菌催化後,產生致癌及催化腫瘤成長的物質。
低溫的烹調原則
生機飲食低溫的烹調方式使油質穩定,減少致癌物產生。
根據醫界的研究,碳烤、高溫油炸、高熱處理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像過熟的牛排以及400度的岩燒牛排等。
吳映容指出,當食物中的油脂滴到木炭時會使木炭的溫度更高,產生的燻煙中含有「多環芳香族」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無數的動物實驗中都證明,的確具致癌性。
蛋白質過度加熱後會形成強力的突變物質。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也曾經系統地調查加熱處理過的食品,結果發現,當溫度超過250度時,魚肉會有致癌物出現;烹調溫度往上升到300度時,豆類、魚類及肉類等所有含蛋白質豐富的物質幾乎無一倖免地都有致癌物產生。
雖然醫界坦承生機飲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部份生機飲食者堅持不吃肉類,則不表贊同,因為會導致營養失衡(見64頁「不吃肉,營養可以均衡嗎?」),尤其是開刀或放療過後,病人亟需肉類這類優質蛋白質修補組織。
生機能治病?
「生機飲食可以保健養生」這種說法,比較沒有爭議,但是很多生機飲食者認為生機飲食可以「治病」,醫界則大力反對。
「調整飲食習慣對於預防疾病有正面的功能,但是這在平常就應該要實踐,絕不是等生重病,才不切實際的期待藉生機飲食來治療疾病,」蔡淑玲不以為然地表示。蔡淑玲的看法很典型地反映了主流醫學界對於生機飲食的一貫看法。

目前並沒有直接的科學研究證實生機飲食可以治療癌症。
台北榮總腫瘤科醫師丘宗傑雖然可以接受生機飲食所謂「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的說法,但是他也直言,「這些東西可以讓細胞在變性時立即清除,以免它積聚成幫派,但是假使幫派已然成形,要靠這清掉就不容易。」丘宗傑以「幫派」一詞形容恐怖、擴散迅速的癌細胞。
儘管飲食對於健康的影響重大,其他生活要素如與家人的親密關係、信仰等對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飲食很重要,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環,癌細胞非常厲害,定期運動,一顆樂觀、良善的心,堅定的信仰以及與周遭維持和諧的關係,也是面對疾病的關鍵,」與癌症病友彷若兄弟姐妹,李秋涼曾與上萬個癌症病人一起經驗生機飲食,從中她體會出不一樣的「生機飲食哲學」。
對於有些病人因為堅持吃生機餐而造成家庭關係緊張不安,一口台南腔閩南語的李秋涼,以一貫坦率開放的態度說:「從洗菜到做菜都要高高興興的,還要唱歌耶,怎麼可以吵架呢?」
為了達到生機飲食強調「吃沒有污染的食物」,事實上很多生機飲食者已經擺脫獨善其身的心態,擴充轉而關心台灣這一塊出產食物的土地。「假使只是斤斤計較於個人吃進了什麼東西、購買昂貴的有機進口食品,而台灣整個大環境卻充斥著污染源,離健康其實還是很遠,」李秋涼嘆口氣說。
為什麼吃生機飲食?除了關注「個人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環境的健康」。
「健康的個人須有健康的環境,吃生機飲食的人不會因此就變成無敵鐵金剛,不會生病,但是我們關心環境,減少化肥、農藥,就能減少這些東西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傷害,」賀慕竹露出希望的笑容篤定地說。
這種注重人與食物,以及滋養食物的土地之間的互動,開啟了新健康的飲食觀,也使得充滿生機的新「環境倫理學」悄然成形。
(審稿專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林碧霞)
新竹關西羅家
600杯精力湯的園地
其實,春天長著萵苣,冬天長著白菜的田地,不見得只在深山部落裡,市區裡也可能別有一片天地。
新竹縣關西鎮一隅,每天清晨4點多,曾妃玉和夫家羅先生三代人,就開始忙碌。削皮的削皮,切菜的切菜,打汁的打汁,趕著在6點半前,送出新竹科學園區內六、七百人需要的蔬果精力湯。
能夠投入這項新興事業,憑藉的除了曾妃玉過往的推動生機飲食的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有土地,可以種乾淨、安心的菜。
這塊地屬於76歲的外婆廖掌林,原本只種植花生、地瓜、芋頭等,自己吃或者當飼料,收穫多就送鄰居吃。也因為養豬、養牛,所以自家做堆肥,一切天然。去年4月間,曾妃玉起心動念,想試做精力湯生意,沒想到只發了5張手製傳單,就遇上交大中文系教授董毓葳和先生的協助。5月6日把訂購消息以電子信件傳出去,新竹科學園區裡馬上就湧進約1000杯的訂單。
即使要求訂戶杯子要清洗、要回收,半年多下來,他們每個月平均有600杯的銷售量。要不是因為必須量力而為,以維持品質,訂購數還會繼續攀升。
在許多人只知道喝精力湯、不見得會注意蔬菜來源的時候,他們也要擔起教育及解惑的責任。「畢竟要提醒大家從飲食開始注意自己健康,」曾妃玉表示。
因為擁有一塊有能量的地,人們開始有夢想。未來,關西羅家這塊地,想要多元化的種植各式蔬果,而且儘量選擇台灣原生種,同時強調當令、好種。
曲冰部落虹谷農場
有人在種綠色希望
古人用「錦繡大地」形容朝陽照射下,一畦畦菜田美景,現在用來形容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農田,再恰當不過。
這裡原本是布農族的曲冰部落,也是日據時代日皇的「米倉」,看到農民廖金池的土地,就明白日皇為什麼看上這裡。

河川地形好、水質乾淨,又有天然屏障,方圓五十公里內沒有工業、城鎮的污染,即使季節更替風向轉變,也沒有帶來污染。
廖金池稱家鄉為虹谷農場。日據時代開墾時,日本人一開始就教原住民用堆肥,到70年代才慢慢有人開始使用化肥,因為還維持輪作,土地寒,沒有受到太嚴重的農藥、化肥污染。
「六、七年前,我覺得應該恢復以前的耕種方式,山地農業才能生存,幸好我們還懂得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做下去,只不過土地要達到完全有機的標準,需要一點時間,」廖金池說。
在廖金池有心推動下,村落裡目前有五、六戶人家,致力種植有機蔬菜,也有人尋覓乾淨蔬菜,千山萬水來到這裡。
虹谷農場一個星期送菜下山一次,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價格比一般蔬菜高一些,但比有機商店便宜。雖然因為「靠天吃飯」,不見得隨時有菜拿,但吃過或來看過農場的人,都對這些蔬菜有信心。布農族是個分享的社會,不論耕種、打獵都是團體行動,雖然目前只有六戶人家,但廖金池希望再多選擇些環境獨立的地點,慢慢讓原先的「米倉」變成有機村。(林宜昭)
何謂台灣式的生機飲食
由於台灣農業環境的限制,很難找到美國式那種完全沒有農藥、化肥污染的純有機蔬果,於是台灣生機飲食者調整了很多生食的內容。生機飲食者的「聖水」小麥草汁,也因為小麥原是溫帶國家的產物,在台灣這種潮濕的亞熱帶容易發霉,而被部份生機飲食者放棄,改以在台灣好種易長的「牧草」代替。
為了符合台灣人熱食的飲食文化,他們輔以很多的熟食搭配;他們甚至開發了很多新的烹調餐點,打破單調、缺少變化的菜色;他們也相當注意如何從各類天然植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含量。同時也鼓勵多食本土種的蔬果(如蕃薯葉、紅菜、南瓜及莧菜等),因為適合台灣環境生長的植物,容易照顧,農人施用農藥、化肥的機率自然大減。
為了營養充足,比較有體力,有些生機飲食團體則不強調一定要吃「全素」,只要是沒有抗生素、荷爾蒙污染的牛奶、雞肉、鴨肉及魚等,仍然可以均衡攝取,只是份量要少。
生吃原則
不確定來源的蔬果最好不要生食(去皮的水果例外),因為不確定它是否有農藥殘留或污染。精力湯的素材以自己栽培的蔬菜為主,或直接採收,短暫保鮮冷藏者。
寄生蟲喜歡陰暗的地方所以爬到葉子上子下蛋的機會很少。但是由於有機蔬菜使用動物的糞便做肥堆,土壤易有寄生蟲卵,為了避免蔬菜受到土壤內蟲卵的污染,生食要避開接觸到土壤的葉子。
像包起長的甘藍菜,內部沒有接觸到土壤,可以把外葉拿掉生吃。還有像青椒,大白菜及生菜等。
空心菜最好不要生吃,因為有時空心菜莖的表面受損,污染很容易進到空心菜的莖管內,很難洗淨。
高部位採收的蔬菜也是可以生吃或打汁的材料,像川七,牧草(主婦聯盟要求農友採收離地60公分的部位)等。
生食一定要一葉一葉洗乾淨。
不吃肉,營養可以均衡嗎?
吃素者跟肉食者一樣都要均衡多樣的攝取各類食物來滿足身體所需,因為沒有一樣食物能夠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
吃全素者容易影響的是蛋白質、鐵、鋅、鈣以及維生素B12的攝取。但是如果懂得搭配,吃素不見得會營養不良。
除了豆類、堅果和種子類以及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用全麥、五穀雜糧去補充,因為豆類所缺的某些蛋白質成份,全麥、五穀雜糧正好有這些成份。牧草的粗蛋白成份也很高。
鐵質則可以從豆類、深綠色的蔬菜,含鐵豐富的穀類及全麥麵包中獲得,但是由於這些食物所提供的是非血質鐵,不容易吸收,而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所以這些食物要與含高維生素C的植物一起攝取。

鋅跟鐵一樣,肉類含量最多。所以補充鋅最好的建議是攝取營養豐富的全穀類、堅果及豆類。
鈣則可以從豆奶、芝麻、花椰菜及種子類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B12可以從新鮮發酵的食物中攝取。啤酒酵母、紫菜、海帶及昆布也含有維生素B12。
記得每天變換菜單,食物儘量多樣化。
生機飲食適合每個人吃嗎?
每個人體質不同,因此每個人對生機餐的反應不盡相同,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
像尿毒病人本來就易水份囤積、血鉀升高,而生機飲食的成份正是富含水份及高鉀。至於如紅斑性狼瘡以及其它自體免疫功能的患者,部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苜蓿芽),反而可能導致各種免疫疾病之免疫調節功能更形混亂。
纖維可以改善便秘,但並不適合容易下痢的患者。
所以,賀慕竹醫師建議:「在開始生機飲食前,最好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或者可以向不收費,長年在推動,有口碑的團體、飲食單位諮詢,而不是找生機飲食店。」
陳德霖:
信仰是很重要的力量
民國82年2月,結構工程師陳德霖因胃癌切除三分之二的胃,手術後還接受六個月的化療,但83年5月一次例行追蹤檢查,又發現癌細胞復發轉移,不宜再開刀,只好靠化療。因為想看到小兒子大學畢業,他問醫生還能不能活兩年?醫生的答案並不樂觀。
什麼方法都用盡,陳德霖只好選擇當時還不普遍的生機飲食,用「相信這方式有效」的態度試下去。一個人住到高雄柴山,自己種菜,吃生機餐、每天爬山、誦經、練氣功、乾刷擦身等等,一天過一天,徹底執行了四、五年。
「四年的生機飲食,把我的體質整個改變了。」陳德霖說。按照目前的醫學檢測,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癌細胞,除了胃只剩三分之一,他已經是個健康人。陳德霖不僅看到小兒子大學畢業,還看到他念完碩士,最近即將退伍。
陳德霖以前吃東西追求口感,如今雖然在醫師建議下,他恢復葷食,但吃東西的習慣已跟以往完全不同。不僅不吃化學調味品,吃全榖類的糙米、雜糧飯,他每天保持喝一杯蔬果汁。因為胃只剩三分之一,所以徹底做到細嚼慢嚥。
「吃每一口飯,我都扳手指算,要咬上一百次才嚥下,連吃木瓜時,我都要咬三十下以上,以便充分讓唾液攪混,幫助胃部消化吸收。」陳德霖慢條斯理地說道。
由於恢復情況還不錯,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3月份起準備增加點工作量,以不超過身體負荷為前提,再做一次人生衝刺。
雖然暫時戰勝癌症,陳德霖卻認為對付癌症沒有一定的方法:「我也在想,究竟是什麼讓身體好起來?沒復發前,想要活下去,醫學卻又幫不了忙時,我過得很痛苦,後來念頭一轉,放開了反而好,會有這樣轉折,是因為我那時接觸佛教。宗教信仰對於穩定情緒,助益很大,萬一回天乏術,也讓人比較不畏懼死亡。」
也因此,陳德霖總不忘在鼓勵、支持癌症病友時,強調信仰是治療的最大力量。
陳溫溫:
「生機飲食」是改變生活的起點
「生機飲食不是治病,是讓身體與生活起變化,病不再復發,或者復發率降低,有體力自然就有走向健康的希望,」笑容怡人的高雄聖功醫院社牧部主任陳溫溫修女,以自身的體驗心得這樣強調。
四年前,陳修女擔任院長職,因為長期工作負荷大,體力透支,新陳代謝失調,血糖偏高,異常地胖。「我學的是護理又管理醫院,當然知道有病要看醫生、要吃藥,但吃到什麼時候才會好?」思及此,她毅然決定離開醫院一年,尋找「解藥」。一年裡,她去美國聽生機飲食講習會、參加琉璃光的生活體驗營、閱讀李秋涼、姜淑惠等人相關著作,然後自己實驗、嘗試改變,也學著多花點心思在工作調適,多給自己一點時間面對焦慮和壓力。

學習到新的飲食習慣後,她起居變得規律,早起望彌撒,起床後、睡覺前都會依照自己身體狀況,做點適量的簡單運動。力行後的結果很迷人:體重減到適當數字,體態變輕盈,體力變好,身體病況也都獲得改善。
其實,多數人都明白飲食習慣需要改變,但有心無力,認為自己做不到,也擔心外在條件不配合,比如說生機要吃有機蔬菜,買得到嗎?
面對醫院裡許多病人的擔憂與質疑,陳溫溫主任認為正向思考(Positive Thinking)很重要:「吃的時候還擔心是不是真有機,這樣不安,乾脆不要吃,還不如買一般青菜,洗乾淨,注意烹調方式就好。」
陳溫溫指出,選購時儘量審慎,買後就相信,相信吃進去的食物對身體一定有好處,相信自己可以吃進能量,是讓食物變成正面能量的關鍵因素。因為,決定人健康或生病的根基,在於意念。
現在,一談起要把所學所得,用在病人身上、建立「田園醫院」的夢想,陳修女眼睛炯炯發亮,充滿信心與希望。
陳修女進一步指出,平常人對身體健康太不重視,其實,生機飲食不是為病人,終極目標在為健康人著想。(林宜昭)
楊雅玲:
可以選擇過生機生活
生機飲食似乎獲致不少令人振奮的成果,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足夠時間、金錢、毅力,真的嘗試改變生活。
電視節目企編,35歲的楊雅玲,年紀不大,健康狀況卻不理想。工作加上家庭的壓力,吃不定時、睡不安穩,她總是感冒、頭痛、胃脹氣、消化不良等毛病不斷,身體像是缺乏免疫力,總是不對勁。
身邊雖然早有許多朋友開始吃生機飲食,甚至作有機產品的生意。「我總覺得生機飲食是一種高消費的產品,很難進入生活。環保或生態保育也都是知識面的東西,始終難以落實,」她說。
直到兩、三年前,赴澳洲實地體驗過好幾個生態村後,她才確認到「擺在商品架上的生機或有機產品,看不出來源,我沒有一點感覺,生態村卻是一種生活體現的方式。」
從澳洲回國後,楊雅玲沒有變成生機飲食或有機產品的愛用者,她認為花很多錢不見得就能買到健康,健康也不是吃有機的東西就算數。應該要在了解身體狀況後,能決定用哪些方式讓自己健康,也就是選擇過所謂「生機」的生活,才叫健康。
楊雅玲的生機生活很簡單:一週嘗試兩、三次溫水海鹽盆浴,一邊泡澡一邊觀想,告訴自己要好好照顧自己,並自我鼓勵與身體對話。
她也表示:「現代很多人連器官的位置都不知道,需要重新認識身體。」為此,她去學中醫的經絡。
因為認識到體質不適合生食,她以熟食為主,選擇當令當地的食物、注意食物的清潔、調整飲食順序、每一口都細嚼慢嚥。
就這樣實踐近一年,體重虛胖的部份瘦了9公斤,小毛病像是消失了,精神變得很好,「感覺自己很healthy,改善很多。」
雖然花在飲食、生活的時間比較多,她屈指算過:「其實沒有損失,因為少了跑醫院看病的時間和金錢。」
許多人懂得健康知識,卻不會以身體實踐。「健康不能跟別人比,是要跟自己比,」楊雅玲指出,只要能讓自己趨向健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林宜昭)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826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