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睡不飽或睡不好 要減肥也難如登天

睡不飽或睡不好 要減肥也難如登天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睡太少或睡不好,要減肥更難!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說,睡眠品質差,體內的飢餓素上升、瘦體素下降,讓你的食慾增加、胃口大開,若想維持輕盈體態,除了飲食運動外,千萬不能睡太少,「一天睡足8小時」,對減重者來說也很重要。少吃多動是減肥的最大撇步,不過職場輔導減肥經驗相當豐富的蕭敦仁說,像電子科技業常要輪班,睡眠品質普遍不佳,睡不飽又睡不好,也會影響到減肥成效,「睡眠品質不佳會促使飢餓素上升、瘦體素下降,瘦體素負責抑制食慾,飢餓素則是刺激食慾,交互作用下讓胃口大開,自然也就容易變胖。」
蕭敦仁並指出,睡不好的人通常會精神緊繃,精神一緊繃,腦中的血清素就會下降,而血清素能讓人感到愉快,這時大腦就會想吃東西,透過進食來提升血清素,讓心情變好。
飲食方面,蕭敦仁說,烹調方式是關鍵,「不碰煎、炒、炸,只選擇蒸、煮、滷等方式。」以自助餐挑菜為例,燙青菜會炒青菜好,滷雞腿也比炸雞腿好,寧選蒸蛋也不選煎蛋,因為光是用來煎蛋的油就有90卡熱量,比蛋本身75卡熱量還要高。
至於運動,所謂的「333」早就不流行,「333就是一週3天、一次30分鐘,心跳130下,不過心跳到130下的運動方式有點太激烈。」蕭敦仁表示,美國運動協會改提倡531,也就是一週運動5天,一次30分鐘,心跳110下,大約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即可,「我建議可以快走,維持有點喘但還可以聊天的程度最適合。」
台灣醒報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利濕健脾方可減少分泌物、調節抗病力

利濕健脾方可減少分泌物、調節抗病力

台灣新生報 
部分慢性骨盆腔發炎患者抱怨長期吃藥卻無法根治,中醫師陳素蟬指出,慢性感染引發盆腔炎單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或反覆發作時,可考慮藉由中醫利濕健脾的藥方改善。
中醫師陳素蟬在一場衛教講座中表示,利濕健脾藥方有助減少分泌物,也有助調節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不單純著眼於抗菌。

去濕化痰的藥材有不少可供選擇,醫師指出,如果是淡滲利濕,常用茯苓、澤瀉、豬苓、薏仁;需要健脾又利濕就可用白朮、蓮子肉等等。

對於盆腔發炎的預防之道,醫師提醒,有搔癢,分泌物黏稠,量增加時,就要提高警覺,情形不改善的話,要馬上就醫,避免病菌往骨盆腔感染。

醫師表示,急性盆腔炎,除了經生殖道感染,少數由於鄰近器官炎症的直接蔓延或由於身體其他部分的感染經血液循環傳播而來。如出現陰道出血、下腹疼痛等徵兆,應立即就診;積極治療陰道炎、子宮頸感染。

慢性盆腔炎由於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或因免疫力差所致。如果是感染引起盆腔發炎,在中醫來看,急性期症狀表現以濕熱為主,也就是發炎較嚴重,治療以清濕熱為主,但具體用藥仍須由醫師診斷後決定。
台灣新生報

高糖飲食和膽固醇有關

高糖飲食和膽固醇有關

24DRS 
【24drs.com】April 20, 2010 -- 一般美國人每天吃相當於大約21茶匙的添加糖—約是新版心臟病預防指引之建議量的2.5到3倍。

已知過量的糖份會造成肥胖、糖尿病與其他心臟病相關症狀,現在,新研究認為它與不健康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有關。

吃最多添加糖的研究對象,好膽固醇HDL值最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最高,吃最少糖者,HDL最高且三酸甘油脂最低。吃大量添加糖造成低HDL的風險達3倍,低HDL是心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這篇研究登載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添加糖、無營養卡路里】
添加糖的定義為,用於加工或精製食品的任何含熱量甜味劑,除了增加熱量之外,添加糖並無任何營養價值。

去年夏天發表的指引中,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限制飲食中的添加糖,一天不要超過100卡(多數女性)和150卡(多數男性),相當於女性每天6茶匙糖,男性9茶匙。

整體來看,一般12盎司的罐裝汽水有8-10茶匙的糖,一份早餐穀片有16克的糖,大約4茶匙。

新發表的研究中,每天攝取的添加糖平均約360卡,佔每天總熱量的16%。

研究者、亞特蘭大Emory大學的Miriam Vos醫師向WebMD表示,在過去卅年間,增加了大約6%。她指出,這是相當大的增加,但是並不太令人驚訝,因為越來越多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添加糖。

Vos醫師等人分析了在1999-2006年間參與「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研究的6,113名成人的資料。攝取量最低組每天從添加糖獲得的熱量小於5%,攝取量最高組每天從糖獲得的熱量超過25%。

糖的攝取與HDL及三酸甘油脂值有直接關聯,研究對象吃越多糖,他們的HDL越低且三酸甘油脂越高。相較於吃最少糖者,吃最多糖的人發生低HDL的風險達3倍。

Vos醫師表示,我們的發現強力支持AHA「限制添加糖攝取」的建議。

【飲料和加工食品中所含的糖】
Vermont大學營養學教授、AHA糖類指引作者Rachel K. Johnson博士表示,只有少數美國人符合飲食目標,每天所吃的添加糖沒有超過100-150卡。

她表示,閱讀食品標示有所幫助,但是,因為標示未區分添加糖和蔬果及乳製品中所含的天然糖,可能會產生誤導。

她指出,當標示上出現「糖漿」或「ose字尾」的字,如sucrose(蔗糖)、fructose(果糖)和dextrose(葡萄糖),這些都是添加糖,另一個代表添加糖的成分是「濃縮甘蔗汁(evaporated cane juice)」。

Johnson博士表示,任何人想要限制飲食中的糖,應從所喝的東西著手。我們知道飲料是飲食中添加糖的首要來源,我們所說的不只是不含酒精的軟性飲料,多數果汁和運動飲料也是富含添加糖。

她表示,少吃加工食品也是關鍵。

古老的祈禱文中提到,在雜貨店周邊逛逛就好,這在今日依然成立,以蔬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與瘦肉為基礎的飲食,所含的添加糖會比較少。
24DRS

注意!排尿有異常,可能是腎臟病的病徵之一

注意!排尿有異常,可能是腎臟病的病徵之一

優活健康資訊網 
文/衛生署桃園醫院王偉傑 醫師
腎臟位於我們的後腰部脊椎兩側,也就是在最後一根肋骨(第十二根)與脊椎相接的夾角地區;外形就如我們所吃的蠶豆般,大小大概跟拳頭差不多。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則包括了腎絲球及腎小管,當身體中的血液經過腎臟時,腎元就會過濾身體的廢物、水分以及電解質,成為尿液。
腎臟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另外還能製造紅血球生成素、活化維他命的D3以維持血中鈣磷平衡,以及生成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來調整血壓,而腎臟病的症狀有下列四點是值得注意的:
排尿異常(正常一日排尿量約1,000-1,500CC)。● 小便有灼熱感。● 小便次數增加或減少。● 小便中有血或尿色異常。● 夜間頻尿、尿崩症。下肢水腫、眼臉水腫。高血壓或貧血。容易疲倦、腰部疼痛、臉色不好。若有出現以上類似的症狀,一旦發現便可尋求醫師的協助,早期發現可早期治療,腎臟病的種類有許多種,進一步的檢查確定病因後,對症下藥才可成功治療。
如何檢查腎臟病?
血液學檢查的項目包括: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白蛋白等等,來檢查腎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尿液檢查是腎臟病很重要的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看有無紅血球或白血球、結晶體等等(婦女在月經來潮的前後三天不要檢查)。● 尿液細菌培養:看有無泌尿道感染。腎超音波檢查:對於腎臟大小形狀,腫瘤、水腫…等等,診斷效果良好。X光攝影:對腰痠背痛的可能原因,是快又有效的檢查方法。腎臟切片檢查:常用於以上各種方法都無法診斷時,所採用的檢查。平常如何預防腎臟病?腎臟病是現代社會人的一大隱形殺手,一開始並無明顯特別症狀,可能許多民眾已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毫無感覺。也因此,預防腎臟病,要從生活做起。
飲食方面應該要注意少糖、少鹽、少油。多吃蔬菜、常喝水(要小心被重金屬汙染的水)。生活習慣要規律,不要熬夜、憋尿。不隨便亂服成藥或是來路不明的藥、不抽菸。發炎鍊球菌感染時,要立即治療,不隨便亂停抗生素,由醫師決定。定期做腎臟病的檢查。總之,平常的預防不可少,畢竟,預防總是勝於治療,還要多注意有沒有可能症狀的產生,最重要的是定期的健康檢查,如此一來才能夠早期的發現,並提早做治療,避免「洗腎」這條路。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515
優活健康資訊網

運用天然蔬果、穀物DIY 甩油健康餐飲

運用天然蔬果、穀物DIY 甩油健康餐飲

台灣新生報 
夏日腳步已近,署立彰化醫院為協助民眾甩掉冬天進補所產生「油油的脂肪」、增加美顏好氣色,昨〈四〉日在醫院中庭發表一系列運用天然的蔬菜、水果與穀類等食材DIY餐飲,幫助健康補氣、養顏又消脂。
由署立彰化醫院營養室黃玉如主任領銜發表的養生餐飲料理,從早餐開始重補氣,可以食用薏仁、小米、地瓜葉來強化補氣功效;第二道則是以可平衡荷爾蒙的山藥,與含有豐富維生素E、C具安神功效的百合,加上枸杞與紅棗來料理,有助於養生安眠。

在瘦身美顏方面,則是採用具有利尿與消除水腫效果的「西洋芹菜」,加上木耳與青木瓜,將可以幫助消化、調節生理機能、進行體內環保,可協助女性朋友達到保持青春,維持美麗曲線的功能。

黃玉如營養師建議,飯後可以來一杯「富貴果汁」,可使用干貝加上腰果、黑芝麻以及時令水果來調製,適量食用可預防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只要自己動手作,運用天然蔬菜、水果與穀類等食材,就可幫助自己保健康,補氣、養顏又消脂。
台灣新生報

兒童頭痛與長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關

兒童頭痛與長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關

24DRS 
  【24drs.com】April 20, 2010 — 根據發表於4月號兒童與青少年醫學誌的研究結果顯示,嚴重或再發性頭痛或偏頭痛與許多長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有關。

來自馬里蘭班賽斯達國家精神健康的Karin B. Nelson醫師寫到,兒童再發性頭痛的臨床重要性及其與共病和生物關連性,即使在NHANES(國家健康與營養普查)次分類的困難,或是更寬鬆地說,兒童頭痛是個更重要的疾病。我們檢驗頭痛與血管或發炎生物標記,包括CRP(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葉酸、脂肪、尿酸濃度、血小板數目與這些指標在兒童的關連性。其他已確認與頭痛關連性以及/或是血管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種族、貧窮收入比值(PIR)(代理社會地位)、BMI(身體質量指數)。

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NHANES資料庫(一個國家代表性健康普查),來確定兒童頭痛疾病以及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間的關係。

在1999年到2004年之間,共有11,770位NHANES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介於4~19歲,研究者研究頭痛與BMI、CRP、同半胱胺酸濃度;血清與紅血球葉酸濃度;維生素B12;甲基丙二酸;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非HDL膽固醇濃度;三酸甘油脂濃度;尿酸濃度與血小板數目。

相較於沒有頭痛的兒童,有頭痛問題的兒童,其平均BMI、CRP、同半胱胺酸濃度較高,且他們的血清與紅血球葉酸濃度較低。更多有頭痛的兒童,他們這些因子的風險處於最高的四分位數,且有3種以上這些因子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研究作者們寫到,罹患嚴重、再發頭痛或是偏頭痛的兒童與青少年,聚集了許多長期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未來的研究,以及篩檢有頭痛的兒童可能讓我們改進預防性處理模式。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那些使用NHANES作為資料來源的先天限制。

研究作者們的結論是,無症狀血管疾病的風險可以早一點被確認,且嚴重性隨著危險因子數目增加。這樣的年輕人可能是未來研究、篩檢與後續追蹤、以及預防長期血管疾病,甚至之後造成心血管疾病與中風一個適當的標的。

國家精神健康機構、國家神經疾病、中風機構內研究計畫贊助這項研究。試驗作者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24DRS

治療腦心血管阻塞 抵當湯抗凝血

治療腦心血管阻塞 抵當湯抗凝血

台灣新生報 
看到中醫臨床開出植物、蟲類組合成的藥方,很多民眾感到驚訝,不知用途。中醫師曾文俊表示,例如抵當湯等寒蟲類藥材的藥方抗凝血效果佳,常用於改善腦心血管阻塞及其他瘀滯問題。
中醫師曾文俊在衛教講座中表示,抵當湯是著名傳統的攻逐瘀血方,其中便用到如炙水蛭、炙虻蟲等昆蟲藥材搭配大黃、桃仁。古人觀察到水蛭蟲類等吸血時,有抗動物傷口血液凝結的能耐,故將水蛭列為破血藥材,現代研究顯示水蛭釋放的水蛭素確有抗血液凝集的作用。儘管抵當湯在臨床上被認為有效,但也有醫師提到,該方的氣味頗強烈,很多民眾服用意願不高。

部分中藥通血脈的功效受到學界的重視,只是中醫界經常提醒民眾,別自行服用破血藥;活血化瘀藥中功效特強者稱為「破血藥」。

大部分民眾,無法自行分辨活血與破血的差異,學者認為有必要讓民眾了解,至少能注意別自行大量購買服用。例如水蛭、三稜、乳香、沒藥莪朮、、血竭、桃仁等作用較強,民眾病情本身是否適合這些藥,有賴專業診斷。

醫師指出,「活血化瘀」基本的意義就是改善血液循環,屬於有擴張血管,防治血栓與抗血小板作用的藥物,進一步來說能增強纖溶蛋白溶解活性,調節代謝促進組織修復。

不過,是否需要以藥物改善血流循環,仍賴醫師判斷。國人常認為血脈不通,買藥補一補即可,只是如果不適合服用破血藥的患者大量自行服用或不慎與西藥發生交互反應,常引發副作用。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對於血流不暢所逐漸引發的血管性失智,中醫治療以通暢血脈為主。中醫師曾文俊指出,例如活化瘀的處方不僅有助通暢腦部血脈,對心血管也有助益,臨床上如血府逐瘀湯,就是經常應用的傳統方。

在藥理學研究方面,曾文俊醫師表示,如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都具有一定的抗腦缺血的效果。在腦血管阻塞方面,許多中藥抗血小板作用也是學界重視的藥理特質。如赤芍、丹參、川芎、蒲黃、紅花等都是經研究發現具相關療效的中藥。但個別患者的具體用藥選擇仍須諮詢醫師。

在預防上,醫師指出,除了注意大腦缺血、中風的預防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退休人士動腦的最好方法,不管是讓自己的專長繼續成長、培養新興趣,參加各種團體等,都是可考慮的方式。營養方面,醫師指出,松子、南瓜子及腰果等核果類,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維生素E及鎂,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有益於心血管的健康,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症。
台灣新生報

漸入夏養生重護心 心主陽氣神志

漸入夏養生重護心 心主陽氣神志

台灣新生報 
時序漸入夏季,養生之道應跟著季節走。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立夏、小滿為傳統二十四節氣,剛好都在五月(農曆四月),這時天氣漸熱,植物茂盛,人的心臟功能也處於旺盛的階段,所以夏季的養生法門應著重於養心,也就是對心臟的養護。
張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人們應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在不同的季節就有不同的養生需求,以夏季來說,養生重於心,而心為陽臟而主陽氣,換句話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進而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之所需,讓生命生生不息,同時心臟的陽熱之氣,既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也對全身有溫養的作用。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在夏季養護心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心與夏氣是互通的,人體五臟活動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因此,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將影響到五臟的活動,也因為心通於夏氣,所以心陽在夏季最旺盛,功能表現也最強。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所以又稱心藏神,神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廣義意思,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臉色、眼神、姿態、形象、言語、應答等,另一種是狹義的意思,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包括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等。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心能夠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並統一指揮協調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讓人體機能可發揮正常的功能,由此就可以看出心有多麼地重要,所以在夏季來臨之時就要好好的養心。

夏季飲食要怎麼吃,才能夠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張盈瀅表示,天氣愈來愈熱時,人體排汗較多,應適時補充水分,以保持人體機能的平衡,同時多吃一些可健胃去暑的食物,對健康將很有幫助。

張醫師指出,沒事多喝水,可補充身體所流失的水分,但一般民眾除了喝水外,更喜歡喝一些飲料,但現在的飲料已到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建議民眾要消暑解渴,生津除煩,喝溫開水比較好,切勿因一時貪涼喝下大量冰涼飲料,將使身體驟冷驟熱,造成身體機能失調。

此外,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炎熱的夏季也要注意腸胃的健康,維持人體正常的腸胃功能,可吃點滋養補益的食物,以便預防暑熱的侵襲。在食物裡,粥是夏季養生的最佳食物之一,民眾不妨將蓮子、綠豆、扁豆、荷葉、蘆根等食材一起加入白米中煮成粥,等煮熟後稍涼即可食用,有助於健脾胃,去暑熱。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天,民眾也可以多吃泥鰍、黃瓜、番茄等食物,傳統中醫認為,泥鰍具有補中氣,去濕邪的作用,而黃瓜的纖維素豐富,吃了之後能促進人體腸道蠕動,通利大便,至於番茄則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好處,很適合在夏天食用。
台灣新生報

補充蛋白質 長肉不怕跌

補充蛋白質 長肉不怕跌

台灣新生報 
年長者適量補充蛋白質食物,有助預防髖關節骨折。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蛋白質會幫助強化腿部肌肉,年長者若多攝取含蛋白質食物,年長女性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至少要四十六公克,年長男性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要達到五十六公克,這樣做有助降低跌倒、髖關節骨折風險。
美國希伯來高齡生活老化研究中心進行這項研究,該研究中心為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研究人員分析九百四十六名年長者的蛋白質攝取量。

研究發現,飲食中蛋白攝取量占二十五%以下的年長者中,半數都出現髖關節骨折,比例最高。而大部分髖關節骨折患者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都少於四十六公克,低於建議攝取量。反之,飲食如果含有充足蛋白質,髖關節骨質風險也會隨之減少。

參與研究計畫的研究員馬丁‧瀚南博士(Marian T. Hannan)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飲食中攝取較多蛋白質的年長者比較少發生髖關節骨折。研究結果本周發表於「骨質疏鬆國際期刊」線上版(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蛋白質來源分為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像肉類、雞蛋、魚、起司、牛奶、優格等含有動物性蛋白質,而豆類、穀類、堅果類、種子類和蔬菜類食物則含有植物性蛋白質。

稍早研究也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量左右骨質密度。瀚南博士接受英美媒體訪問時表示,年長者大部分都因跌倒引起骨折,由於肌肉變少、下肢肌肉力量不夠,所以變得較容易跌倒。年長者適量補充一點蛋白質,可以讓腿部肌肉更強健,進而預防跌倒、骨折傷害。
台灣新生報

《日常生活保健》常保腋窩乾爽清潔 宜著絲、棉材質寬鬆衣服

《日常生活保健》常保腋窩乾爽清潔 宜著絲、棉材質寬鬆衣服

台灣新生報 
中醫師楊素卿表示,有狐臭者應注意保持腋窩部清潔,勤淋浴、換衣服,最好剃除腋毛,破壞細菌生存環境。劇烈運動後快擦汗、沖澡;戒除煙酒、少吃辛辣食物。天熱穿著儘量選擇絲質、棉紗寬鬆的衣服。
保健茶飲方可選擇「烏梅洛神花茶」,準備烏梅6顆、洛神花10朵、生甘草6片、冰糖適量,加水1000C.C熬煮,當茶飲,幫助止汗芳香除穢。或是「五味麥芽茶」,準備五味子10顆、炒麥芽2兩、麥冬3錢、黃耆5錢,加水1500C.C熬煮,當茶飲,也有助於斂汗益氣除濕的作用。
台灣新生報

《保健錦囊》狐臭常來自氣血不和、濕熱鬱膚、遺傳

《保健錦囊》狐臭常來自氣血不和、濕熱鬱膚、遺傳

台灣新生報 
高溫環境、氣候炎熱,滿身流汗加上本身代謝異常,可能發生惱人的狐臭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楊素卿表示,腋下體溫和分泌物是細菌生存的最佳環境。炎熱的氣候環境,身體腋窩部出汗增多,加上通風不好,易造成細菌繁殖,加重氣味,讓患者十分苦惱。也常伴有耳朵出現油性分泌物現象。
中醫師楊素卿表示,狐臭、汗臭是腋下分泌汗腺所排出的汗液,經皮膚表面細菌的分解,發酵腐敗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而散發出一種特殊難聞的體味。汗液和細菌是狐臭產生的罪魁禍首,而腋下體溫和分泌物是細菌生存的最佳環境,對身體健康雖無大礙,但為周遭的人帶來不舒服感;有些人可能與遺傳有關。當天氣轉熱,身體腋窩部出汗增多又有腋毛,加上通風不好,對細菌繁殖有利,都易使其氣味加重。

醫師指出,表現多可見腋下出汗量多且有臭味,出汗顏色常帶黃色,夏季加重。臨床發現大多數有狐臭的人也常伴有耳朵出現油性分泌物現象,俗稱「濕耳朵」的影響。

楊素卿表示,中醫認為狐臭、汗臭為身體氣血不和、濕熱鬱於皮膚或由遺傳所致。在天氣炎熱、飲酒過度、情緒激動、運動排汗增多時,易體臭加重。治療方法以芳香化濁,散熱除濕,止汗除臭,調理氣血為原則。可藉由中藥外用治療,幫助改善症狀。

中藥外用治療可用「醋拌石灰粉」用法為取適量醋拌石灰粉,外敷腋窩,有助除臭止汗殺菌,減輕狐臭氣味。還有「中藥痱子粉」,用法為先用茶葉水洗淨腋窩,再外撲中藥痱子粉,有止汗香身避穢的功能。還有洗澡時,也能使用的泡浴浸泡方式,利用「洗浴除臭方」,做法為取淡竹葉1把、藿香5錢、白芷5錢、佩蘭5錢,加水1000C.C煎煮,頻洗腋下,有芳香除臭的功效。

其中淡竹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淡竹葉的莖葉。有助清熱除煩作用。而藿香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理氣作用。而白芷對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佩蘭也有助於芳香化濕功能。

醫師指出,還可取公丁香1兩、冰片2錢研成粉,取適量藥粉布包直接撲於腋下。也有香身爽神的保健作用。
台灣新生報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如何預防春天的病邪入侵?

如何預防春天的病邪入侵?

萬物生發的春天,也是細菌病毒蠢蠢欲動的季節,
如何加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文.林貞岑

「哈啾!」清脆的噴嚏聲音,敲開這季春天的序幕。
來不及上山賞燦爛春花,辦公室裡來勢洶洶的感冒病毒,已經讓人喊饒。
這是個考驗身體抗病能力的絕佳季節。
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天氣,忽冷忽熱的溫度變化,一不小心,就成了細菌病毒的俘虜。
事實上,以中國傳統醫學而言,春天確實容易好發疾病,譬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熱等傳染性病症。
外在環境氣候多變,固然是致病因素,但內在體質虛弱,加上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正常,才是導致病菌有機可乘的主因。
「固本最重要,」中國傳統醫學會理事長黃碧松提到,只要生活作息正常,保持好體力,再頑強的病毒細菌,都難以對人體造成威脅。
中醫古籍《內經》就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精,廣義是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若冬天不注意保暖、疾病未治癒,或是熬夜、房事不節制、過度勞累等耗損身體的原因潛伏在體內,在春天便會因溫熱氣候引發病徵。
「我最怕這個季節了,」說話快速,看來身強體壯的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內科主任田安然,對於疲勞引起疾病深有所感。
三年前的春天,他經歷一場嚴重的肺炎,整整一星期高燒不退。
回到醫院上班後,當他看完診站在醫院中庭,突然開始冒冷汗、一陣暈眩,差點昏倒,同事把他扶到急診室照X光才發現,他的肺部感染得很厲害,請假休息兩個星期才好轉。
「那是標準的春溫,溫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向來活躍的田安然感嘆,之前因為寫書、教學,經常熬夜加班,生活作息很不正常,造成身體過度耗損,一到了春天,馬上被疾病反撲。(見154頁「白話中醫」)
此外,現代小孩愛吃冰冷食物、不愛運動,「很多小朋友循環很差,常常會生病,」中醫師吳建勳提到,冰冷食物會造成氣管、毛細孔收縮,除了避免運動後立刻飲用,平時也應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
如何對付春天伺機而動的病毒細菌?
增強抵抗力,腸胃功能正常最重要
加強免疫系統功能,首重腸胃功能的強健。
中醫提到「脾胃為後天之本」,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身體才有足夠能力抵禦外敵。
清代名中醫葉天士,治病一定先問患者消化功能及食慾如何,他認為飲食可以調和氣血順暢,是身體運作之本。
愛護腸胃第一招,就是減少腸胃的負擔。揮別冬季的油膩飲食,春天最適合清爽新鮮的綠色蔬菜及芽菜,中國傳統醫學會理事長黃碧松提到。
油炸及重口味的食品如魷魚絲、餅乾等,容易刺激氣管,使發炎情形惡化,並不適合食用。
孩子胃口不好時,將有香氣的蔬菜,如香菜、紫蘇、九層塔等,切碎放進湯裡或菜裡,不但可以開胃,香菜具有殺菌效果,可以預防感冒,中醫師吳建勳提到。
田安然建議,平時可飲用四神湯來調整腸胃機能。四神湯中的茯苓、山藥等,可以幫助消化,對於預防感冒也有不錯的效果。
熱騰騰的粥,也是護胃良方。粥具有豐富營養,容易消化吸收,具有保護胃氣、加速疾病復原的效果。
熱粥灑上天然抗生素的蔥絲,加上一點鹽(可化痰),是吳建勳對抗感冒的食療方。
《紅樓夢》裡講究養生的賈母,最愛喝白粥,每回酒宴上必要廚子為她準備粥品。
身上總是飄著淡淡的香草味,芳香療法老師陳秀麗習慣在孩子感冒時,泡一杯洋甘菊茶。具鎮定舒緩作用的洋甘菊,可以安撫孩子因感冒引起的腸胃敏感症狀。
通常一個茶袋泡一杯水(250cc),加蓋20分鐘後飲用,可以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幼稚園以下的小朋友一天半杯,小朋友則可飲用一杯,成人可加量至一天兩杯。
強化腎臟功能的按摩法
此外,中醫認為免疫功能與腎系統(與西醫不同,包含腎臟及泌尿系統)息息相關,當腎系統功能偏弱時,抗病能力下降,自然無法把病毒細菌趕出體外。
如果發現自己這陣子常常打哈欠和打噴嚏,「這是腎氣不足的現象,可能快要感冒了,」吳建勳提到,尤其是一回家就攤在沙發上看電視,一坐幾個小時,剛好壓迫到腎系統的循環。
此時可以利用腎系統的穴位按摩,強化腎系統功能。
首先搓熱雙手,用手掌輕輕地畫圈按摩肚臍正後方左右兩側的命門穴。
下半身的運動如蹲馬步或是半蹲的姿勢,也可以作用到命門穴,達到活化腎臟功能效果。
對於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吳建勳個人有一套預防感染的方式。
每當孩子出門看電影前,他會隨手讓他們帶包酸梅或紫蘇梅,讓他們在看電影或走路時可以含著梅子。
梅子具有生津及殺菌作用,可抑制細菌從口鼻出入,減少呼吸道感染。潤喉生津的酸梅湯也有同樣功效。
「對抗病毒無他,心靜而已,」總是一張溫和笑臉的黃碧松,相當注重個人的休養調息,心情平靜是他個人增強免疫力的方式。
吃素二十多年,且堅持不熬夜,黃碧松診間處處可見木雕佛像和字畫,讓人緊繃的心情全然放鬆。
你也可以帶著孩子,多到綠色的山上、草原,做做運動,盡情吸收春陽的活力。
因為,好心情才是最好的抗病良方。
增強免疫力的四大穴位按摩
針灸的四大穴位,如同總樞紐,負責調控全身系統。經常按壓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
●合谷:手掌虎口的中點。可以增強腸胃功能,對於身體上半部的感染有幫助
●足三里:膝蓋下四指處,對腹部系統有幫助。
●列闕:腕橫紋兩指骨裂縫處,可舒緩肩頸痠痛及呼吸道感染
●尾中穴:膝蓋正後方浮起肌肉的中點,可用大拇指按壓,或請人按壓。
此外,也可在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幫小孩按壓搓揉全身的關節處,因為重要穴位大都聚集在關節處,以搓圓圈的方式揉搓一遍,可以增強身體抗病的能力。
資料提供:吳建勳醫師
對抗感冒的食療,你吃對了嗎?
感冒的類別及病程不同,並非每種民間的食療說法都一體適用。
基本上中醫講究陰陽、冷熱平衡互補的觀念。首先需辨別感冒為風寒或風熱所引起,
●風寒性感冒
‧特徵:畏寒、怕冷、易咳嗽、骨頭痠痛、鼻涕痰液清而稀、喉嚨輕微腫痛、體溫時高時正常。
‧食療方向:用溫熱食物發汗,驅散風寒。
‧適用食療:薑湯
薑可以驅散風寒,適合風寒型感冒初期飲用。但是若出現喉嚨腫痛、鼻涕、痰液濃黃等風熱現象,不宜飲用薑湯,會加重病情。
●風熱型感冒
‧特徵:發高燒、喉嚨腫痛厲害、痰液鼻涕黏稠,頭昏漲痛、口乾想喝水。但不一定會出現咳嗽。
‧食療方向:需涼性食物去除躁熱,達到身體平衡。
‧適用食療:
1.甘蔗汁:有清熱化痰作用,對於咽喉疼痛、口乾舌躁,或是風熱型感冒造成的便秘,有緩解作用
2.梨:屬涼性,有化熱消炎效果。尤其梨皮含有豐富營養成分,最好連皮一起食用。風寒性感冒不適用。
3.枇杷膏:對於緩解風熱型感冒的咳嗽較有效,一般風寒型的咳嗽(痰液鼻涕清)較無幫助。
●貼心提醒:
1.水果:尤其是柑橘類,屬涼性,一般風寒型感冒並不適宜,容易引起過敏性咳嗽。
2.梅子:中醫提到酸味具有收斂效果,因此剛開始咳嗽及感冒初期時,最好不要食用。感冒中後期再吃。
3.八仙果、柚子茶等:有理氣止咳效果,對舒緩咳嗽症狀有幫助,但沒有實際療效。偶爾使用無妨,但應先找出引起咳嗽的原因,對症下藥,以免延誤病情。
有些醫師發現,八仙果和喉糖可能會把細菌病毒包覆起來,反會加重病情,久咳不易好。且一般市售的八仙果或柚子等,炮製成分不明,是否添加其他中藥不得而知。
4.橘子汁:適合感冒中晚期飲用。初期咳嗽飲用,因屬涼性食物,容易使氣管收縮,咳嗽加劇。
5.粉光參、西洋參:一般沒有任何感冒及發炎症狀時,才可食用。發炎期間食用,如同「閉門留寇」,會把細菌病毒這個小偷留在家裡,反而加重發炎狀況。一般建議身體完全復原再食用。
6.此外,若有咳嗽現象,一般不適宜食用寒涼的食物,如葡萄柚、小黃瓜、西瓜、香瓜、綠豆、橘子等,容易造成氣管收縮,延長咳嗽治癒的時間。
資料提供:市立中醫醫院、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
白話中醫
■何謂溫病?
溫病,是一種外感熱病(受到環境細菌病毒感染,所產生具有發熱症狀的疾病)的總稱,臨床上會出現口鼻傳染、有高燒症狀,發病速度急且快等特色。譬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熱、大葉型肺炎等,均屬溫病範圍,是中醫治療感染病症的理論基礎之一。
溫病學的起源,來自於明清時期。
政經重鎮從寒冷北方南移至溫暖潮濕的東南沿海,加上遠洋通商發達,由海外傳來的感染性疾病如黃熱病等增多,以傷寒論為主,運用辛溫藥物的方式成效不彰,因此吳有性、葉天士、吳鞠通等人漸漸發展出治療傳染病的新論述,以養陰清熱為重點,自成一家,稱為溫病學派。
因所用藥物偏辛涼,得來容易且便宜,在華南地區流傳甚廣。
*貼心提醒:
辛涼解表藥物:多用於初期溫病,辛可散風,涼可以清肺,解表則是透過出汗來驅除積在體表的病氣,如成分包括薄荷、桑葉、菊花等的桑菊飲。
■何謂風?
中醫的風,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型態。特色是頭痛、鼻塞、咽喉痛等,病程發展迅速,且相當多變,如感冒、顏面神經麻痺、中風等,均屬於風的疾病。
■何謂邪?
細菌、病毒等造成疾病的因素,在中醫裡稱之為邪。
(資料提供: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台北市立中醫醫院)

你需要吃維他命丸嗎?

你需要吃維他命丸嗎?

「你今天吃過維他命丸了嗎?」維他命是什麼,從哪兒來?
除了天然食物,有沒有必要額外補充維他命補充品?
文.張曉卉
季節更迭,天氣乍寒乍熱,辦公室裡咳嗽噴嚏聲此起彼落。「喏,增強免疫力、抗壓兼美白,我又忙又累的時候就靠這個,」鄰座的小玉以同事愛的口吻,遞過來一片維他命C。
維他命C藥丸真有如此神效?
* * *
李先生到美國出差,不忘帶回幾瓶維他命丸來給家中老小。四歲兒子的綜合維他命軟糖,顏色紅黃綠白,味道酸酸甜甜,煞是誘人,爸媽很高興不愛吃青菜的兒子願意吃這東西,沒想到60天份的劑量,竟然30幾天就吃光了……。
維他命丸這樣吃,對嗎?
* * *
「你今天吃過維他命丸了嗎?」
這句話日日迴盪在美國家庭餐桌上,以及許多台灣家庭的對話裡。
根據衛生署在1998年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地區超過半數(52.8%)民眾有吃維他命補充品的習慣,其中以吃維他命C和E的風氣最盛。一年維他命藥丸的市場高達70億元,這裡面還不包括國外帶回來的各種維他命產品。
美國《新聞週刊》指出,1993年美國民眾吃維他命補充品的比例就已高達7成,市面上各式維他命和礦物質產品琳瑯滿目,種類超過3,400種。而根據美國「食品藥物中心報告」,1996年美國人在維他命補充品市場的花費總額超過49億美元,相當於台灣要蓋高速鐵路總經費的三分之一。
在追求健康的風潮下,維他命產品市場燒得沸騰,對於補充大量維他命的優劣,科學界也煙硝四起。有人說維他命能抗老防癌,也有人說會加速動脈硬化或加重正在作放療化療的癌病患者的病情。
墜入五里霧中的消費者,有的早已投身效忠維他命產品;有人站在楚河漢界中猶疑觀望……。
孰是孰非?維他命從哪兒來?台灣民眾到底需不需要補充維他命產品?
維生素如同火星塞
維他命Vitamin一字源自德語,是由生命Vita和氮化物Amin兩字組成,因為當時學者認為維他命中含有氮,後來雖知有誤,但名字沿用至今。
而「維生素」則是「意譯」,指「維持生理之基本要素」,也是營養學界所用的正式名稱,兩者所指的是同一種物質。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3種,以發現順序的先後,冠以英文字母來排列。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作一部引擎,維生素就像火星塞,身體的需要量雖少,卻是維繫生命不可缺的要素。
除了維生素D能由人體自行合成之外,其餘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裡,照理說只要均衡的攝食各類食物,就不用擔心匱乏。但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均衡飲食猶如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維他命補充品便呼應方便、迅速又有效率的需求而誕生。然而,台灣人真的需要吃維他命丸嗎?
台灣民眾營養「不患寡而患不均」
「現代人的營養不是缺乏,而是不均衡,」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副教授駱菲莉翻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認真地解釋,台灣人民不管男女性,在蛋白質、脂肪上的攝取都已經過剩,尤其是脂肪已經遠超過總熱量25%的建議,高達34%以上。
其次,從各種管道(三餐、飲料、健康食品、維他命藥丸等)所獲取的維生素B1、B2、C、A也遠超出每日建議攝取量(RDA,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譬如維生素 C的攝取,已超過60mg建議量的2~3倍,唯一不足的是維生素E,只有建議量18國際單位(I.U.)的一半左右。
維生素攝取充足並不意味著飲食均衡,因為調查也指出,每日蔬果攝取量達到標準量的民眾不到3成。中研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台灣地區人民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明顯不足,膳食纖維指數只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飲食防癌的觀念看來尚未深植人心。
「植物性化學物質」維他命製劑無法取代
彭汪嘉康進一步指出,美國自1991年推動每天5蔬果的飲食防癌運動,至1995年起,癌症的發生率就以每年0.7%的速度下降,死亡率也降低0.5%,多吃蔬果已經成為有效的防癌捷徑,其中關鍵在於天然蔬果裡含有維他命補充品裡所沒有,堪稱「21世紀維他命」的植物性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研究陸續發現,蔬菜水果裡的化學物質可以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抑制血癌血管新生以截斷血液供應、控制腫瘤成長,增進體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以及發揮植物性雌激素的效用,藉此抑制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細胞生長。
由於各種蔬果含有不同成分而有多種生物效應,譬如洋蔥、大蒜和韭菜所含的硫化合物;包心菜、花椰菜等十字科蔬菜裡的異硫氰酸酯化物;綠茶裡的兒茶素;豆類食品中的類黃鹼素與植物性雌激素;蕃茄、柑橘類水果、胡蘿蔔裡的酚酸等,都是科學家已經證實能夠幫助人類對抗疾病的植物性化學物質,因此多樣而均衡的攝取,有助於不同生物效應相輔相成,這是維他命補充品無法達到的優點。
對於國人整天平均吃不到一次水果,中華民國營養學會理事張仙平博士認為,日常生活裡的三餐,不是在吃劑量,而是在吃那食物的滋味,營養也在所吃東西裡點點滴滴得來,台灣四季豐饒,超市街坊到處買得到水果,既新鮮又方便,即使工作再忙,還是應該為自身飲食多花點心思,不要覺得吃得健康是可以妥協的。
因此,「與其擔心維他命缺乏,不如多注意飲食是否均衡,會不會吃得太油、蔬菜水果吃太少?」駱菲莉副教授提醒消費者。
多吃維他命丸的風險
許多人吃維他命丸,為的就是它能降低罹患癌症、心臟病、阿滋海默症的機率。不幸的是,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此舉不但徒勞無功,甚至是有害的。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宣布,儘管民眾普遍相信服用大量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維他命C、E)可以增強抵抗力,但尚無充分證據顯示這類補充品可以預防疾病。
不但如此,許多研究更進一步警告,大量攝取維他命藥丸的害處愈來愈多。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維他命C藥丸可能會加速動脈硬化;日前美國癌症學會一篇報告也認為,癌症病患若在接受放射線和化學治療時服用大量的維他命C,可能對其體內的癌細胞產生保護作用,而加重病情。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指出,癮君子若是攝取β-胡蘿蔔素補充劑,罹患肺癌的風險大增;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人員也提及,對已經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補充高單位維他命E也沒有好處。
因此,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忠告,想要利用抗氧化維他命來預防疾病,最好的來源還是每天吃5份、至少400公克的蔬菜水果。若想額外補充維他命,那麼就每天吃顆不超過維生素和礦物質每日建議攝取量100%的綜合維他命丸。
「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也是對額外補充維他命丸持正面態度的專家學者們,多數的建議。
沒人能保證飲食均衡無虞
主張加服維他命丸的人則認為,沒有人可以信誓旦旦地保證飲食均衡無虞。
《維他命聖典》作者、美國維他命連鎖店所有人、營養學博士敏德爾便直言:「有『均衡且正確的飲食,就可以攝取全部必要維生素』的想法是可以成立的,問題在於,幾乎沒有人可以調配出完全符合理想的菜單。」
再者,日常食物裡很多都經過加工、添加物處理,維生素很容易被破壞殆盡。加上生活忙碌,沒時間親自調理餐點,外食頻率遽增,還有對菸、酒、咖啡、可樂等的依賴,相對也需要較高的營養素,即使吃下各式食物,還是沒辦法獲致足夠維生素。因此,美國《健康》雜誌便不止一次地呼籲專家們拋棄「食物可以滿足身體維生素需求」的宣稱,適當攝取維他命製劑是必須的。
營養補強
正因為無法宣稱飲食均衡無虞,綜合維他命產品就是設計給覺得自己維他命的攝取量有點夠、又不太夠人用的。
和信治癌中心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大多數人的維他命攝取,常會落在夠了、或是缺一點的「邊緣性缺乏」(marginal deficiency)狀況,她認為可以由綜合維他命來補足。
長期在網路上傳遞健康新知,台北醫學院藥學研究所教授鄭慧文也指出,如果飲食習慣有偏差,還是應該利用綜合維他命來補充身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
一般而言,醫師會建議成人每日服用一顆「綜合維生素及礦物質」即可,至於高劑量的單一維生素,並不是醫師所推薦的,因為維生素或礦物質缺乏時,常常不容易清楚確定是缺哪一種,所以大眾不要自行判斷,自行服用,家庭醫學科醫師許璧玉為文表示。
進一步減緩老化、預防疾病
許多人服用比建議量高出許多的維他命補充品,就是希望能增加免疫力、減緩老化和預防疾病,最常被提及就是抗氧化維他命A、C、E和β-胡蘿蔔素。
抗氧化維他命的功能在於可以清除氧氣在人體進行代謝反應後產生的自由基,保護身體組織避免受到傷害,進而減緩老化、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疾病和癌症等。
但是抗氧化維他命補充品需要審慎使用。目前對於補充高劑量的抗氧化維他命的態度,醫界還仍持正反意見。
陳昭姿主任本身吃維他命E製劑和鈣片、給母親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已有一段時間,對於想要添加單一維他命補充品的消費者,她建議先去找可資信任的專業醫師、藥師作評估,因為關於維他命的研究日新月異,民眾可能沒有能力跟上研究資訊的更新。
三軍總醫院蘇秀悅營養師,也是在不斷接觸相關研究文獻後,覺得維他命E有預防疾病的功效,還有自己骨架較小、牛奶也喝得不夠,所以就吃維他命E補充品和鈣片保養身體。
吃個心安
當前人們對維他命趨之若鶩有很多是心理因素。
和信醫院陳昭姿主任指出,維生素的傳統已知功能,在今日人們服用維他命藥丸的行為裡並不重要,而是生活與工作的壓力、時間被擠壓、生活型態也趨複雜,人們希望以一種看得見、感覺得到的、速成的方式,例如維他命補充品,來彌補自己和家人對健康保健的所投資的時間和關注的不足,但求心安。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楊淑惠也有同感。常常會有老人家告訴楊淑惠,兒子在國外買了某種維他命補充品孝敬他,吃下去果然覺得精神體力都有改善,不過還是拿來問營養師比較放心。楊淑惠會先幫他看標示和成分,標示清楚、成分在建議量的安全範圍內,老人家吃了也沒有副作用,那麼就告訴他繼續吃,「沒有必要從否定飲食行為去摧毀患者已經建立的信心,」楊淑惠說。
雖然贊成與反對攝取維他命補充品看法皆有之,但是先從日常均衡飲食著手,倒是兩派的共識。
三總營養師蘇秀悅在做營養諮詢時,也常碰到病人或家屬詢問要不要吃維他命補充品。蘇秀悅都會先詢問患者身體狀況和飲食型態,再看需不需要吃。
遇到年輕人,她會先調整飲食,而不是建議維他命補充品;年齡大,進食情況不理想,又沒有額外補充維他命製劑的,就建議攝取綜合維他命;至於已經在吃的,她會幫忙評估不同維他命補充品,有沒有重複相同劑量維他命成分,但是不會告訴他有沒有效,也不特別鼓勵,「畢竟,預防的效果要長期才看得出來,而你也看不出有什麼壞處,」蘇秀悅微笑地說。
美國營養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ADA)從促進健康的角度認為,要增進健康、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首要之務是要攝取各式各樣的天然食物。至於是否要額外攝取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品,則應該考量適合自己的狀況,並且只服用經過認證和科學證明安全有效的產品。
無論有沒有、想不想要吃維他命補充品,都應該先建立一個正確觀念:好的營養來自於好的飲食。
維生素小百科
維生素的分類
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類。
水溶性維生素主要負責傳遞能量、扮演或合成輔助酵素好幫助消化吸收,包括有維他命B1、B2、B6、B12、菸鹼酸(niacim)、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C等,攝取過多會隨著尿液或汗液排出體外。
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功能是協助代謝與凝血,包括有維生素A、D、E、K等,多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組織裡,
長期過量攝取,容易囤積在肝臟,產生毒性。
選擇維他命補充品「停、看、聽」
當你想要選用維他命補充品,不妨先參考以下的建議:
■為什麼要補充?
選用維他命丸之前,先了解自己的目的,是為彌補飲食攝取不足,保養身體,還是要增強免疫力,有沒有在使用其他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會增加維生素C的排泄)。
■如何購買維他命補充品?
1.合格產品:國內產品包裝上會有「衛署藥製第XXX號」,進口的則會標示「衛署藥輸字第XXX號」,以及製造商、進口代理商的公司名稱、聯絡方式。
2.標示清楚:註明適用對象、使用方法和禁忌,保存方式等。
3.成分組合:營養成分和含量,最好能標明佔每日建議攝取量(RDA)比例為多少。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提醒,安全的產品為每種維他命含量不高於RDA的150%。
4.價格:可以多比價,不必迷信貴就是好。
陳昭姿主任舉日前美國司法部對瑞士羅氏藥廠與德國BASF AG化學公司,因為長期壟斷維他命產品市場、哄抬價格,處以240億美元高額罰金為例,說明維他命產品在美國都被政府評判貴得不合理而出面壓制,由此可知台灣某些從美國進口、品牌相同的維他命丸,在國內價格卻高上好幾成,是沒道理的。
藥學博士鄭慧文也在網路上建議民眾,只要是GMP國產藥廠、衛生署核發產品上市證照,就可以放心選購使用。
■別人送的維他命產品
許多人出國都不忘帶幾瓶維他命丸回來餽贈親友或是孝敬父母,老人家面對形形色色的瓶罐、天書式的外文說明,常常霧煞煞,弄不懂怎麼吃,擱著既怕過期又怕浪費。
陳昭姿主任建議,若是看不懂外文說明書,一定要請藥師、營養師或是家庭醫師幫忙了解這產品是給誰用的、一天吃幾次、有沒有禁忌,然後照著上面指示吃,才不會吃出問題。
北醫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楊淑惠就遇過一位老太太,捧著好幾罐營養品來請教該怎麼吃,結果發現如果每天都把這些綜合維他命、維他命E、深海魚油吃下去,維他命E的攝取就會重複且過量,於是建議老太太隔天、交替吃。楊淑惠也提醒,國外許多維他命補充品都是大包裝,動輒500、1000顆裝,儘量不要一買好幾瓶,以免送者花錢,受者吃不消。
自我測驗
測驗你的維他命IQ
〔〕1.維他命丸不能代替食物。
〔〕2.維他命C產品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所以可以多吃點。
〔〕3.台灣人比較容易缺乏的維生素是B2,礦物質是鈣。
〔〕4.天然維他命補充的品比人工合成的好。
〔〕5.要吃維他命丸,早餐前服用,吸收效果最好。
答案:
1.〔O〕維他命丸不能代替食物,維他命丸本身不能產生能量,因此不能代替蛋白質、脂肪、醣類等其他營養素之食物。
2.〔X〕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維他命C產品或許可以縮短感冒的時間和嚴重度,但無法預防和治療感冒,而且吃太多身體無法吸收,還是會排出來。
3.〔O〕台灣人比較容易缺乏的維生素是B2,礦物質是鈣。可以多攝取動物肝臟、酵母、牛奶、豆莢、瘦肉等食物。
4.〔X〕沒有差別。食品科技博士、現任立法委員郝龍斌在網路上解釋,每種廠牌的維他命補充劑,在成分上都不會相差太多,所謂的「天然」維他命,化學結構也與人工合成的完全一樣,進入身體後的營養效果相同。
5.〔X〕若是一天只吃一次維他命補充品,晚餐後是最佳時機。因為維他命是有機物質,要使它有效消化,必須同時攝取其他食物和礦物質。水溶性維他命不拘任何時間吃,但脂溶性維他命隨著食物油脂吸收會比較好,所以建議在每天晚餐後吃維他命補充品。
張曉卉製

食療糖尿病 增加患者食欲與持續力

食療糖尿病 增加患者食欲與持續力

台灣新生報 
糖尿病食療有何優點?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可養生防病結合藥、食補,依患者個人體質及天候狀況靈活搭配,且口感較佳,也較能增進病人食欲與服用意願。平常可應用有助降血糖作用或幫助血糖控制的食材,多加以攝取。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研究報告顯示,有降血糖作用或幫助血糖控制的食材包括有:菇類、海藻,糙米、胚芽米,薏仁、麥片、山藥、蓮藕、牛蒡、秋葵、蘆薈、大豆、苦瓜、醋、綠茶等。其中,像是金珍菇等菇類,跟靈芝一樣富含多醣體成分。海藻的降血糖及降血脂效果,曾有研究報告指出,紫菜、石花菜及麒麟菜,在糖尿病實驗獲得證實。而糙米能減低飯後血糖,不僅能幫助調控血糖,還能降低熱量轉變成脂肪。

醫師指出,而蓮藕節也含有降膽固醇和血糖值,預防高血壓與糖尿病的作用。此外,山藥有100多種營養素,可降血糖又可抗衰老,因此,山藥排骨也是常見的食材料理。還有,牛蒡可降低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需求量。

秋葵還含有鉀、β胡蘿蔔素等多種有益人體的成分,也可降血糖值。苦瓜藥理藥效活性也證明可降血糖。以及綠茶,由多糖組成,有助抗氧化及降血糖作用,也相當備受推崇。

陳偉坤表示,平常很難察覺個人的血糖值異常,即使檢查發現血糖值高,有些人但卻往往因為感覺沒有不適的明顯現象,而忽略了日常保健。若持續升高下去,可能會傷害到血管及神經,造成其他病變的危險。平常應控制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也要控制體重。

醫師表示,糖尿病體重控制很重要。肥胖指標也就是指身體質量指數BMI值。BMI=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標準為BMI為22。超重則適BMI大於、等於24。肥胖則是BMI大於27。理想體重為22×身高平方(公尺)。同時也建議,晚餐儘量不吃澱粉,不可飯後就倒頭睡,以及避免突然停止運動習慣,最重要的部分,應注意限制糖份脂肪攝取。
台灣新生報

眼周穴位按摩消除疲勞減少魚尾紋

眼周穴位按摩消除疲勞減少魚尾紋

台灣新生報 
按壓穴位同時改善眼周皺紋與疲勞。中醫師陳月琴指出,按壓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太陽等穴不僅輔助改善魚尾紋,亦能減輕視覺疲勞。
中醫師陳月琴指出,這幾個穴位都在眼睛、眉毛的附近,按壓完後以溫熱毛巾敷一會兒會感到舒暢,更能改善眼周循環。如眉頭邊緣所在位置中醫稱攢竹穴,陳月琴表示,刺激該穴對緩解眼睛疲勞、皺紋都有幫助。

按壓時首先雙眼閉合,雙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左右眉內側的凹陷處,其餘四指作弓形,食指彎曲置於眉毛上緣,揉按穴位,力度中等,但要感受到痠麻才有一定效果。

陳月琴進一步指出,眉毛中間的魚腰等對改善眼睛不適亦有助益,不過按壓時別用力壓迫眼球,以免造成傷害。另一護眼常用穴為睛明穴,靠近眼眶骨內緣。按壓時雙眼閉合,右手或左手的拇指與食指指腹,按在眼內角上方一分凹陷處。絲竹空則位於眉梢後凹處,四白則在瞳孔下約1寸處。

醫師進一步表示,想要減少或延緩眼周皺紋的民眾,須避免眼睛曝曬過多的陽光,而長期吹風、待在過度乾燥的環境、飲食不均、壓力過大及情緒不佳等的人,也都容易更快出現皺紋。除了中醫提出穴位按摩法,美容醫學大都採用肉毒桿菌素注射,阻斷神經肌肉傳導,讓造成表情紋的肌肉失去作用,以減少魚尾紋。

陳月琴也指出,口腔潰瘍患者按壓下關、頰車、合谷等穴有助改善。下關位於耳屏前方一食指寬度,顴骨弓下方凹窩處;而頰車也不難找。用力咬牙時,咬肌鼓起處就是頰車穴。至於合谷則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在第二掌骨的中點。

不過,口腔潰瘍的可能原因繁多,醫師建議,長期不癒的口腔潰瘍患者就醫檢查,以了解病因。儘管作息不正常、偏食、壓力或輕微黏膜傷口感染造成的口腔潰瘍並非嚴重疾病,亦有部分潰瘍與腫瘤或相關治療副作用有關;這類患者經中醫藥方治療可以改善口腔與舌頭的潰瘍與喉嚨痛,醫師也建議不妨搭配穴位按壓來輔助改善。
台灣新生報

走竄痛:範圍廣、痛點不定 血瘀:多定點痛

走竄痛:範圍廣、痛點不定 血瘀:多定點痛

台灣新生報 
疼痛的表現,在不同患者身上常有差異。中醫師曾文俊表示,中醫觀點認為,疼痛範圍廣,痛點較不固定者稱為走竄痛,多為氣滯所致;痛點比較固定者,多為血瘀。有些患者可能合併兩種情況。
中醫師曾文俊在一場衛教講座中指出,有些民眾情緒起伏後容易出現氣滯造成的走竄痛,尤其胸肋兩側附近悶痛較常見,此時可利用理氣藥材改善。

此外,很多有外傷史的民眾,天氣稍變化便常抱怨渾身不舒服。骨關節不舒服,有退化現象者,若有外傷病史,多數呈現中醫所說的氣滯合併血瘀體質。

對於血瘀型骨關節問題,醫師指出,多數出現局部疼痛,痛有定處,或有麻木感,同一姿勢過久,往往加重關節僵硬,屈伸出現困難,舌質紫暗,薄白苔,治療上必須活血化瘀,通絡。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中醫稱為風、濕,寒侵襲,其實多指受到氣候、飲食冰涼的影響。針對這類患者,除了中醫師診斷後給予正式的中藥方劑外,中醫師認為,可以黨參、當歸、老薑、白朮、炙甘草,水煎代茶飲,輔助溫裡散寒,益氣活血;陽氣不足,體虛氣弱的年長者適用。

或以黃耆、桂枝、芍藥、老薑、炙甘草水煎代茶飲,能夠補氣通陽,溫暖四肢,氣血不足,但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及急性肝、腎炎等患者最好先請醫師評估後再考慮使用。
台灣新生報

生津清熱水果有助調理身體機能

生津清熱水果有助調理身體機能

台灣新生報 

水梨常應用於中醫的潤喉生津、潤肺止咳調理。中醫師魏以斌表示,水梨成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當中還有果酸,以及膳食纖維等,可以促進止咳、潤肺的效果,有助調理腸胃蠕動、滋養腸胃。也適宜在春季體內有內熱者食用。
中醫師魏以斌表示,水梨尤其對緩解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乾喉痛等症有幫助。當中成分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尤其含有豐富維生素C,水梨還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維生素C對於預防尿道健康問題也有幫助,較不易有細菌滋生,可減少泌尿道感染或是膀胱炎的機會。此外,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也因為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此外,也可配合加入中藥調理,例如水梨和木耳、百合等燉煮,還可適當加些蜂蜜,對於支氣管也有保護作用。以及和桔梗、杏仁同煮,也有助於化痰作用。而對於咳嗽有痰問題,可將梨子的心挖空,塞入川貝放在電鍋裡蒸,煮熟後食用,改善效果也不錯。

不過,醫師也提醒,水梨性寒冷,脾胃虛寒、有腸胃疾病的人,食用也會增加胃酸分泌,所以腸胃不佳者應儘量少攝取,尤其是空腹吃。產後血虛的人也應避免吃過多。

魏以斌另指出,奇異果對於補充清熱生津止渴,改善燥邪、便秘有幫助,早上吃奇異果,對於改善便秘很有幫助。中醫也認為,在乾燥的氣候環境,易在人體內誘發燥邪,耗傷人體津液。可多吃些奇異果,幫助達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

魏醫師表示,中醫來看奇異果,甘、酸,微寒,屬於歸腎、胃經。功效包括有清熱生津止渴,利尿等作用。營養成分來看,奇異果富含高營養,成分包含有異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幾種氨基酸成分,同時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胡蘿蔔素,以及多種維生素。

此外,奇異果對於維持機體健康,防病也有重要的作用。多吃可預防老年骨質疏鬆,降低膽固醇,從而防治動脈硬化,還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臟病等。還能阻止體內產生過多的過氧化物,可延緩人體衰老。

醫師指出,食療保健應用調理部分,想要調理虛熱咽乾或幫助消渴,可吃奇異果去皮吃1~2個,每天約三次。此外,若有小便短赤澀痛問題,可用奇異果1~2個,搗爛後加溫開水,濾取汁液後服飲用一杯,每天三次。
台灣新生報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保骨本 每天得攝取1200毫克鈣質

保骨本 每天得攝取1200毫克鈣質

台灣新生報 
想保骨本不能只靠鈣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黃兆山昨(29)日表示,除了每日攝取鈣質1200毫克外,還需要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足夠的肌力及運動才行。
骨質疏鬆已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在台灣,骨鬆的盛行率則隨著年齡持續提升,65歲以上女性的盛行率為30.84%,男性則為12.55%。

44歲的低骨密王女士表示,自30歲開始,就有養成吃鈣片的習慣,但是後來透過公司的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骨質密度竟屬於低骨密,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非常高。黃醫師表示,有些人是天生低骨量,而有些人則是長期服用類固醇造成低骨密,另,過瘦者低骨密,易有骨鬆的風險。

服用鈣片者,其中有3成罹患骨鬆。預防骨鬆不能只補充鈣片,根據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網站指出,除了添加鈣外,仍需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K、B6、B12、磷和蛋白質,以增加身體能量。

骨鬆發生骨折是一般人的5倍,在台灣,65歲以上的婦女每5人就有1人發生脊椎骨折;男性約每8人就有1人發生骨折。

骨鬆患者除了強化骨質密度,更應具備肌力以預防跌倒。黃醫師表示,老年人建議可快走、爬山等方式來增加肌力,增加肌力可強化骨頭、提升平衡感、讓反應變快且對骨頭的保護較佳,也能避免運動傷害。
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