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壓太低,也會頭痛 |
劉秀枝 |
這個名詞新鮮,我說:「腦水不足?聽起來好像是奶水不足?」朋友說:「是啊,我上Google搜尋,相關名詞就有奶水不足這一項哩!」 我發現車廂內突然變得非常安靜,不知同車乘客是對腦水還是奶水不足有興趣?不能讓大家失望,我靈光一現,問:「他是不是有頭痛?一坐起來就痛,躺下去就好?」朋友說:「對對,聽說他還抱個枕頭去上班,一有機會就躺在沙發上休息呢。」我回答:「你上網打『低腦壓頭痛』這幾個字,資訊就出來了。」 低腦壓頭痛,又名自發性顱內低壓頭痛或腦脊髓液低容量頭痛,所以那位醫師用「腦水不足」也沒錯,指的是腦脊髓液容量不足。 一般人都知道腦壓太高會引發頭痛和各種神經症狀,甚至昏迷。但是腦壓太低也會造成頭痛。最明顯的例子是少數人在接受腰椎穿刺檢查或脊髓半身麻醉後的幾天內發生頭痛,而且是坐起來就痛,躺下去就好,經補充水分後,一、兩星期會好。 為何腦脊髓液容量減少會造成頭痛呢?因為受到頭蓋骨的保護和限制,人類顱內腔的容量是固定的,包含了腦組織、腦脊髓液和顱內血流。當腦脊髓液減少時,腦組織不變,而顱內血流量相對增加,造成硬腦膜靜脈充血,引發頭痛。 這些硬腦膜靜脈的充血在腦部磁振造影檢查時會顯現出特殊的變化,即硬腦膜看起來較厚,打顯影劑時整個大腦表面的腦膜明顯的亮起來。 典型的低腦壓頭痛是坐起來後15分鐘之內開始頭痛,通常是整個頭都痛,也可以是兩側頭痛或後腦痛,而且愈來愈痛,吃止痛藥效果不佳,直到躺下來休息後約15分鐘才不痛。常伴隨有後頸部疼痛、頭暈、噁心、耳鳴、聽力異常等。如作腰椎穿刺,其腦脊髓壓力低於60毫米水柱。其腦部磁振造影除了顯示出被顯影劑顯亮的腦膜外,有時可見到兩側硬腦膜下腔小量積水、出血或顱內的腦幹下移的現象。 一般認為是患者的脊髓硬膜的某處有小裂隙,使腦脊髓液往外滲漏,而造成低腦壓頭痛。這滲漏處可用特殊的磁振脊髓攝影、電腦斷層脊髓攝影或是核醫的動力學檢查,把滲漏處找出來,但不一定找得到。 自發性低腦壓頭痛的患者在發生頭痛之前不但沒有做過腰椎穿刺,也沒有接受腦脊髓手術,更沒有嚴重的腦脊髓外傷,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的滲漏呢?可能有被忽略的小外傷,或咳嗽太用力、舉重物等,有少數人可能有結締組織異常的疾病,造成先天性的硬腦膜脆弱之故,但大部份的案例都找不到原因,所以才稱為自發性低腦壓頭痛。 大部份的低腦壓頭痛經保守治療在1~3個星期會消失,即臥床休息、多喝水、多喝咖啡、打點滴、服用止痛藥等。我朋友的親戚在住院一星期後,病情明顯改善。 我記得將近20年前,一位低腦壓頭痛的病人住院,整天臥床,她的同事把公事拿來讓她躺在床上做,又買了一箱箱的咖啡來給她喝。當她出院時,頭痛雖沒了,體重卻增加了,因為喝了不少高熱量的三合一咖啡。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那就要找出脊髓的滲漏處(頸、胸、腰椎均有可能),由硬腦膜打入病人自己的血液約10~20毫升,以期把滲漏處補上,稱為「硬膜外血液貼片」。效果不錯,通常頭痛在72小時內消失,如果復發或有必要,還可重複注射。 自發性低腦壓頭痛的好發年齡為30~40歲,但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為1:2。 低腦壓頭痛一向被認為是少見的頭痛,根據國外的估計,每年每10萬人口約有5人罹患此病,但可能低估,因為有些人被當作是緊縮型頭痛、偏頭痛或是其他的每日頭痛。因此,如有新出現的頭痛或頭痛型態改變時,就需要就醫。醫療一直在進步,說不定會有新的治療或觀念呢!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