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破解最常見的用藥迷思,不再吃錯藥

破解最常見的用藥迷思,不再吃錯藥


糟糕,忘記吃藥怎麼辦?哪些藥不能剝半或磨碎?
長期吃瀉藥會讓便祕更嚴重?……生活中許多常用藥到底該怎麼服用?
《康健》提供正確觀念與做法,確保用藥更安全。

文.林芝安  攝影.陳怡安
有個氣喘病人找醫生拿藥,醫生開給他一瓶氣喘噴劑,叮嚀他回家後要記得噴喉嚨,病人乖乖噴了一個星期,跑回醫院問藥局:「這個藥都沒有效,噴了還是很喘,而且一個星期就噴完了。」

「怎麼這麼快就噴完呢?這是一個月的藥量喔,」藥師不解,問病人究竟怎麼噴的。

原來,這位病人直接將噴劑噴在頸部,沒有張開嘴巴將藥往嘴裡噴,誤以為醫生說噴喉嚨就是要噴在脖子上,當然沒效,繼續喘,就噴更多,一個星期就用完了。

更有位女病患需要使用陰道塞劑,她不知道需要先打開外層塑膠膜,就直接往陰道塞,連續塞三天,不僅沒效,還因陰道受傷,緊急送急診。

這是發生在醫院的實際故事,病人到醫院看病,醫生開處方,病患領藥回家也沒經過藥師諮詢,用自己的想像力錯誤使用藥物,相當危險。

我們經常使用許多日常用藥,究竟方法對不對、用藥觀念有無正確,危機四伏。《康健》整理出最常見的用藥問題,確保您聰明使用藥物。
把藥放在冰箱,可以保存更久?

A:「很多人把藥放在廚房,藥品會因為高溫而壞掉,」嘉義市社區藥局藥師商錦文去居家訪視時發現,民眾經常把藥放錯位置了。

民眾也常常把所有的藥全往冰箱塞,以為可保鮮,卻可能因為濕氣高,破壞藥品品質與安定性。除非有特別標示要冷藏,像是眼藥水、肛門栓劑或胰島素針劑,就算放冰箱,也必須跟食物分開放,最好放在冰箱下層。此外,內用藥與外服藥必須分開放,避免錯用。

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建議,正確存放藥品有三個原則:避光、避濕、避熱。室溫、乾燥且陰涼的環境最適合存放一般藥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例如暗處房間的抽屜。
哪些藥不能剝半或磨碎吃?

A:劉采艷藥師說,有些民眾會自行減藥,剝半吃,或為了方便小孩、老人就把藥磨碎,破壞藥品原本的結構,這都相當危險。

例如阿斯匹靈絕不能磨碎,阿斯匹靈很容易引發胃酸分泌,如果有潰瘍史,服用阿斯匹靈容易引發胃潰瘍。更重要的是,阿斯匹靈膠囊內裝的不是粉狀,而是小顆粒狀(稱為腸溶錠),顆粒最外層薄膜裹著腸衣,所謂腸衣就是讓藥不要在胃中崩解,而是進入小腸再崩解的保護膜。

有些比較傷胃的藥通常裹有腸衣,如果磨碎,腸衣受到破壞,藥一遇到酸鹼(ph)值很低的胃液,還來不及抵達小腸,藥錠就崩解,嚴重可能會造成胃潰瘍或出血。

有些藥粒沒有裹腸衣,卻在表層上做雷射釋放孔的設計,也不能剝半或磨碎,這屬於長效劑型,一旦進入體內後,胃液與水會慢慢把藥粒膨脹開來,藥粒表面有個推擠層膨脹之後,把藥慢慢往外推,從雷射孔散出,慢慢釋放,效力約可維持一天,通常這種藥會隨著糞便一整顆排出來,病人以為藥沒有被吸收,其實藥效已經發揮了。

可以配果汁吃藥嗎?

A:有些藥不能跟葡萄柚汁一起吃,原因是葡萄柚(包括柑橘)含有類黃酮素,恰好會抑制肝臟中代謝藥物的酵素(CYP3A4型),導致藥物無法從肝臟中代謝出去,使得體內藥物過量產生毒性,一旦濃度過高,可能有致命危險。

劉采艷主任提醒,包括降血壓、降血脂藥、抗組織胺、鎮靜劑、抗黴菌製劑或免疫抑制劑,都不能跟葡萄柚(汁)、柑橘類水果一起服用。最有名的例子是腸胃蠕動用藥平普賜(cisapride),它具有心律不整的毒性,同時也是利用CYP3A4型肝臟酵素來代謝藥物。在國外有許多平普賜和葡萄柚汁或其他同為靠 CYP3A4型肝臟酵素來代謝的藥物併用,導致心律不整而死亡的案例,因而在2000年停止上架。

如果有腎病,避免吃寒涼食物如苦瓜、白菜、芋頭、竹筍、芒果以及刺激性食物。減肥的人,要避免吃太鹹、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酒。
為什麼吃中藥、西藥不能配茶喝?

A:茶葉中含有單寧酸,如果跟鐵劑一起服用,會影響鐵劑吸收,「尤其茶飲含有生物鹼,例如咖啡因、茶鹼,能興奮中樞神經,」劉采艷說,偏偏生物鹼是許多中藥的活性成分,單寧酸一旦跟著中藥合併使用,會引起酸鹼反應,產生沉澱,不利吸收且影響藥效。

新莊社區藥局溫國雄藥師更提醒,不論茶、咖啡或可可都含有黃嘌呤類的生物鹼,具利尿及血管收縮作用,對糖尿病人易造成高血糖症,對一般人則造成低血糖現象。即使是罐裝茶飲或咖啡,都不能跟藥同時服用。

中藥不能跟白菜一起吃?

A:一般來說,吃中藥期間有許多飲食禁忌,例如不能跟白蘿蔔一起吃,其實,「凡是生冷、黏膩、腥、辣等不容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該避免,」劉采艷說,這些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而影響藥效。

如果有心臟病,應避免吃油膩食物、動物性脂肪與刺激性食物像是濃茶、酒精。如果有肝病,避免吃燒烤、油炸、醃製品及刺激性食物。
腹瀉一定要吃止瀉藥嗎?

A:「不一定,要看是哪種腹瀉,」土城社區藥局藥師邱振源說。

如果是細菌性感染引起的腹瀉,止瀉藥雖然具有強止瀉作用,卻也會讓腸子完全不蠕動,腸道內的細菌與毒素無法排出體外,繼續留在腸道內滋生;只能吃一些可吸附毒性的藥(果膠高嶺土,一種白色藥水),將腸內的細菌或病毒吸附起來。同時要暫停進食,喝些開水或運動飲料,讓腸胃獲得喘息,「最重要的是維持電解質平衡,」萬里社區藥師游丈樟說。

如果是身心緊張引起的腹瀉(如腸躁症)或非感染性腹瀉(如胃腸功能失調、消化不良),就可以吃止瀉藥。

劉采艷強調,民眾拉肚子喜歡吃正×丸(臭藥丸)或暮×××之類的成藥,這些屬於抑制腸子蠕動的藥,純粹止瀉,如果是屬於細菌性感染引起的腹瀉,無法將細菌、病毒排出體外,「反而容易造成腹膜炎。」通常,如果拉出來的東西有臭味,表示腸內有細菌,因為細菌發酵之後會發臭,千萬不可隨意吃止瀉藥。

長期吃瀉藥或灌腸治便祕,便祕更嚴重?

A:透過吃瀉藥、軟便劑或灌腸方式,的確可在短時間內順利通便,因為有助於刺激大腸產生劇烈收縮,但通便之後仍持續便祕,又繼續吃瀉藥,久而久之,藥量愈來愈重,腸道蠕動能力愈來愈差,便祕當然也更惡化了。

一般來說,一週內解便次數少於三次且便物很硬才算有便祕,如果一兩天沒有解,就擔心自己便祕自行購買軟便劑,長期下來,反而讓問題更嚴重。

劉采艷提醒,治療便祕之前要找醫師診斷,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所致(例如大腸腫瘤),有了正確診斷,更重要的是調整飲食,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多運動,生活規律,再慢慢養成排便習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忘記吃藥,該怎麼辦?

A:很多人一忙起來經常忘記吃藥,到底該趕快補吃,還是等下次再吃,頗為困擾。

劉采艷提供一個簡易判斷法:取中間對半。

例如應該是早上8點、中午12點吃藥,取中間對半就是上午10點,10點之前想起來,還可以吃;10點之後想起來,就不要再吃了,因為距離下回要吃藥的時間太近了。

尤其降血糖的藥,如果超過10點還補吃,12點又正常吃,血糖一下子降得很低,容易導致昏迷休克,非常危險。

感冒藥一定要全部吃完嗎?

A: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如果吃抗生素,只會提早產生抗藥性,除非已經中耳炎、咽頰發炎或扁桃腺發炎,屬於細菌感染才能服用抗生素。

病毒性感冒除非醫生開抗病毒的藥,例如克流感,否則一般多症狀治療,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一旦症狀消失,就可以停藥,不一定得全部吃完,」劉采艷說。
為什麼吃安眠藥還是睡不著?

A:很多人跟藥師反應,已經吃了目前號稱最有效的安眠藥一段時間仍睡不著,還不斷追加劑量。劉采艷認為,每個人身體的敏感度不同、藥物與身體內的受體接受器結合之後作用、副作用也不同,同一種藥,別人有效,自己未必有效。

建議先試吃,因為剛開始吃安眠藥,身體容易出現不舒服,且很快就產生耐受性,必須追加劑量,一旦習慣某劑量又突然不吃,身體會受不了,即使要停藥也必須慢慢減量,所以要先從最小劑量吃起,吃幾次沒效,可更換其他牌子。吃完藥不可馬上躺床,會影響藥物在腸胃道的吸收速度。

服用安眠藥之前須找醫師開處方,不可自己上網或去藥局買,更不可自作主張增加劑量,劉采艷強調。

目前正在服用抗生素,喝杯小酒安全嗎?

A:很多研究指出,酒精容易干擾抗生素的吸收(如erythromycin衛黴素膜衣錠)和效能(如doxycycline多喜黴素腸溶膠),甚至有些抗生素或抗菌素,例如綠膿黴素注射液(cefoperazone)、永克黴錠(ketoconazole,抗黴菌)或服立治兒錠(metronidazole,抗生素),即使只啜飲一小杯酒,也可導致臉泛紅、噁心、腹絞痛、頭痛、低血壓、心跳加速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讓身體很不舒服。
吃藥一定要配胃藥嗎?

A:「這是台灣社會流傳已久的陋習,」土城社區藥局藥師邱振源表示,吃藥是否需搭配胃藥,必須考慮病人本身胃的健康狀況、藥品是否會引起胃酸分泌、胃藥會不會讓同時服用的其他藥物藥性減弱或增強。

劉采艷主任表示,一般來說,真正需要搭配胃藥吃的藥品種類只有三種: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與鐵劑,這三種藥容易傷害胃腸黏膜、胃酸過多,讓胃很不舒服,需搭配胃藥吃。

除了這三種藥之外,即使服用抗生素也不需搭配胃藥吃,因為吃抗生素頂多拉肚子,卻不會傷胃。至於民眾常吃的高血壓、糖尿病藥或避孕藥,都不需要配胃藥吃。

劉采艷藥師進一步解釋,胃藥通常成分是金屬離子,例如氫氧化.、氫氧化鋁、碳酸氫鈉,不容易代謝出去,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容易沉積在神經系統,引發神經障礙或病變,同時增加腎臟負擔。且這些金屬離子如果跟鈣、鐵螯合在一起,會讓鈣、鐵失去作用。

更且,胃乳、胃散等制酸劑很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好比阿斯匹靈(腸溶錠),如果跟著胃乳一起吃,胃酸因為鹼性的關係,胃變成鹼性,即使阿斯匹靈裹著腸衣,仍然會在胃內崩解掉,對胃造成傷害。

令人憂心的是,消炎止痛藥有分傳統與新一代(選擇性COX-Ⅱ抑制劑),新一代的不會傷胃,傳統的很傷胃,必須搭配胃藥吃,偏偏目前健保已不給付胃藥,有些醫生怕病人多花錢,開傳統的消炎止痛藥卻沒跟病人說要搭配胃藥吃。

劉采艷有幾個親友吃消炎止痛藥好幾星期,後來送急診,胃出血。

因為藥袋上不會顯示究竟是傳統或新一代的消炎止痛藥,光靠藥丸也難以辨別,「我跟病人說,如果你吃了之後感覺胃有燒灼、酸痛、不舒服,最好去諮詢藥師,確認自己是否需要加胃藥,」劉采艷說。

胃痛要立刻吃胃藥?胃散跟胃乳哪個好?
A:如果胃酸過多或胃絞痛,可以吃顆胃藥緩解胃痛,但如果患有胃潰瘍,也無法藉由胃藥來治療,必須使用抗生素殺幽門螺旋桿菌。不論胃散、胃乳或胃乳片,「成分大致相同,屬於用鹼性直接去中和胃酸的制酸劑,」劉采艷解釋,如果真要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必須吃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從源頭抑制胃酸分泌而不是靠吃胃乳來中和胃酸,才能徹底治療胃酸。
審稿專家: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  劉采艷藥師
實用資訊

想確認目前使用的藥物是否經過安全認證嗎?可上衛生署網站查詢,網址是 http://www.doh.gov.tw/
然後進入查詢系統,再進入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妝品許可證查詢。更多用藥問題可上康健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請問Dr.H單元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檢視你的藥袋,如果有註明以下這些藥,就不能剝半或磨碎:

.腸溶錠(裹上腸衣的藥)

.持續釋離劑型

.軟膠囊

.雙層錠

.舌下含片,例如心絞痛時會吞硝酸鹽錠,幫助心臟血管擴張,這藥需從口腔黏膜吸收,效果最好。

.咀嚼錠

.複方的藥,例如將降血壓藥與利尿劑做成一顆,或有些止痛藥跟咖啡因做成一顆藥,這種複方藥國外規定不能剝半或磨碎,但台灣規定雖不可磨粉卻可剝半吃,前提是,必須使用切藥器切半,劑量才會平均、不受污染。

某些食物與藥物會交互作用,用藥前建議找藥師諮詢。
不論中、西藥,藥師們異口同聲表示,溫開水送藥是最佳選擇,因為溫開水的酸鹼值接近中性,成分單純且吞下藥之後,再喝一大杯溫開水,避免藥物停留食道,某些成分或膠囊會讓食道受傷。如果想喝牛奶,必須跟服藥時間錯開至少兩小時,避免藥效大打折扣。
不論哪種酒,對含有咳嗽糖漿或其他指示用藥都會產生藥物干擾,如果耐不住酒癮,建議服完所有藥物3天後再喝酒,因為這時藥物應已全部排出體外。

超過子時還不睡 小心「熬」出痘痘黑眼圈

超過子時還不睡 小心「熬」出痘痘黑眼圈


文.彭賢禮
到底幾點以後睡,算是熬夜呢?長痘痘、黑眼圈或是肝斑的患者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痘痘是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熬夜常是痘痘惡化的一大原因,所以會建議患者要避免熬夜。許多患者接著會問說:「怎樣才算是熬夜呢?我12點睡,算不算熬夜?」、「雖然我4、5點才睡,可是我都睡到下午才起床,睡眠時間都很足夠,這樣應該不算熬夜吧?」、「我只有偶爾一、兩點睡,這樣算熬夜嗎?」
中醫:半夜1點後入睡=熬夜
以我了解中醫的觀點是,超過子時(半夜11點至凌晨1點)入睡就叫做熬夜,所以最好是晚上11點之前去睡覺,若是沒有辦法,也要在12點之前去睡。
熬夜會導致長痘痘,我個人有深刻的體會。因為我每天至少半夜一、兩點以後才會上床,以中醫的標準算是經常性熬夜。但是我發現,自己如果超過兩點半以後睡,就會長出幾顆大痘痘,幾乎屢試不爽,於是凌晨兩點半就成為我的睡眠─痘痘閾值。
身為邁向知天命(50歲)之齡的資深皮膚科專科醫師,卻還三不五時的冒痘痘,除了勤打染料雷射來治療外,我也只好自我解嘲的說自己還很年輕哩!
如果以長不長痘痘這樣的標準來評量我的熬夜時間表,兩點半應該就是我的底線。並不是每位患者都像我一樣,超過兩點半睡就會長痘子,在時間方面,應該每位患者的情形會有所不同。

當然以長不長痘痘來評估是否算是熬夜,只能算是其中一項標準。熬夜除了導致長痘痘外,還會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容易感冒或是過敏發作)、肝功能異常、疲勞、精神不濟、皮膚變得暗沉、黑眼圈、肝斑惡化,這些也要綜合評估才算完整。
西醫:熬夜定義因人而異
以西醫的觀點,並沒有指出幾點以後睡就叫做熬夜,就像是每天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有人提倡8小時,有人認為7小時,也有人說6小時就夠了,更有少數人像拿破崙一般只要睡4小時。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熬夜的定義應該因人而異。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入睡,會導致痘痘猛冒、精神不佳、免疫力降低、皮膚暗沉、黑眼圈或是肝斑惡化,這樣就算是熬夜了,這就是我的熬夜定義。
反之,如果入睡雖晚,卻睡得很飽,睡醒後,精神飽滿,全身充滿活力,也不會有臉色難看,或是免疫力下降的情況,這樣就不算是熬夜。
(*作者為高雄市皮膚科診所院長)
(本文原刊載於《自由時報》,2009年12月22日,授權天下雜誌群使用。)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甜食傷脾胃,急救解方在廚房

甜食傷脾胃,急救解方在廚房


貪多甜食、吃錯時機,不只讓人胖,還害人胃痛,引發咳嗽、濕疹。
聰明享受甜食要注意方法。

文.李怡嬅  攝影.陳郁文
最近薔薔常夜裡鬧胃疼,還伴隨胸口悶痛、灼熱,有時難受得翻來覆去睡不著,甚至半夜痛醒。就醫後才知道,她最近幾個星期因為壓力大,常常一邊工作一邊將蛋糕、巧克力往嘴裡送,這些甜點零食是害她犯胃病的元兇。
薔薔不是特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婦科主任廖麗蘭說,類似的例子是診間最常見的,幾乎每天都有。
她進一步指出,夜裡嘔胃酸、胃痛在近代醫學看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而其實早在古籍《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也就是酸、苦、甘、辛、鹹五味若有所偏食,就會致病。
其中,「甘入脾」,味甘的食物如甜食,有「緩滯」作用,適量攝取能為腸胃帶來能量,幫助消化吸收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但是吃多了則會減緩腸胃蠕動,導致打嗝、脹氣、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狀。
脾胃不好引發久咳、濕疹
一旦脾胃功能失調,運化能力不好,久了就形成痰濕、痰濁,誘發呼吸道問題,例如吃飽飯會流鼻水、常感覺喉嚨有異物、卡卡的,需要清喉嚨才會比較舒服等。
健銨中醫診所醫師張家蓓就遇過一位70多歲的伯伯,滿臉愁容地走進診間,說是咳嗽咳好幾個星期,西醫看了好多科,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該做的檢查都做了,都沒發現異常,張醫師進一步追問,了解這位伯伯總是吃飽後及夜裡平躺時咳得最厲害,加上飲食上喜歡吃甜食,判斷是脾濕引起的咳嗽,開了胃藥讓他服用果然好轉。

痰濕的症狀,也可能反映在皮膚上。因為脾濕會造成免疫系統的混亂,冒出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過敏症狀。

廖麗蘭的病患、一位30多歲的電腦工程師,只要一吃蛋糕,「老朋友」蕁麻疹就會找上門,皮膚紅腫發炎伴隨脹氣、腹瀉,相當難受,吃了補氣利濕的藥才緩解不適。

廚房裡的急救解方
緩解這些可能在半夜或假日突然發作的擾人病痛,可試試看以下的天然急救藥方。
打嗝
吃飽飯後就打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建議,不妨來點薑茶、薑片,薑能溫胃理氣,緩和症狀。
柿子的蒂頭會促進腸胃蠕動,也能迅速解打嗝。取5~6個柿蒂加入500cc冷水煮沸即可飲用。
腹脹
脹氣令人坐臥難安,試試能幫助理氣的陳皮或山楂,取3錢,以500cc熱水沖泡飲用即可。
或是運用「辛開苦降」的原理,以辛味打開食慾,苦味把滯留在脾胃的氣往下引,白蘿蔔泥、薑、蔥、蒜、咖哩、辣椒都是不錯的選擇。
腹瀉
藿香、紫蘇主治行氣和胃、吐瀉腹痛,用3錢紫蘇葉或藿香以500cc冷水煮沸即可食用。
咳嗽
若是痰濕造成的咳嗽,通常也會伴隨腸胃道症狀,使用利濕的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或溫胃止咳的甘草乾薑湯都有效果。
皮膚過敏

廖麗蘭指出,以香菜沾米酒塗抹患部,能暫時緩解蕁麻疹、濕疹發癢的不舒服症狀,因為香菜能發汗透疹、驅風解毒,沾了有消炎功效的米酒,可快速的帶走發炎徵兆。但使用後儘量不要曝曬到日光,以免出現光敏感,出現局部黑色素沉澱。並且搭配補胃氣的黨參或四君子湯,可強化脾胃功能去痰化濕。

不過這些急救方只能暫時緩解不適,如果使用後症狀未減緩,一定要就醫。

脾虛者少碰甜食
最重要的治本方法還是要限制糖分的攝取,尤其是本身體質屬於脾虛,也就是平常痰多、臉色黃暗、舌苔厚、飯後易疲倦的人,以及陽虛、氣虛的老人家、孩童都要避免攝取過多的甜食,陳萍和提醒。
多少量算過量?廖麗蘭說,每個人體質不同,脾胃功能健全的人可能吃多了也沒事,反之脾胃虛的人則一碰甜食就胃痛,因此只要症狀反覆出現,就要限制攝取量。
也可參考營養學的每日建議量,限制每日攝取的糖分不超過一天該攝取熱量的十分之一,同時避免發胖及胃痛。大同國小營養師許雲卿以一個常坐辦公室、運動量少的上班族女性計算,每天可能只需要1800卡熱量的人,一天適量的糖分攝取是45克。
而美國心臟學會最近更對人工添加的糖分(也就是食品或飲品製程中額外添加的糖)攝取量提出具體建議,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00卡(相當於25克、約6茶匙)、男性則限制在150卡以內(相當於37.5克、約9茶匙),含糖飲料、罐裝果汁、茶飲都是人工糖攝取超量主要來源。
這樣吃甜食不傷胃
甜食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使人愉悅放鬆,屬於「快樂食物」,《康健》請教專家,教你如何聰明吃甜食而不傷胃?

早餐:補胃氣 少糖分
吃碗溫暖脾胃的生薑稀飯或山藥稀飯,再加點補脾胃的蓮子、芡實、番薯,生發胃氣,強化腸胃道功能。或是五穀雜糧麵包、吐司搭配半糖或無糖的豆漿、牛奶。
許雲卿提醒,避免選擇含甜餡的麵包、加了美乃滋的三明治、及含糖的奶茶、紅茶。
午餐:享受甜點的最佳時間
中午陽氣最旺,能幫助運化濕氣,喜歡吃甜食的人不妨選午餐飯後好好享受一番。最好搭配幫助理氣的茶飲,廖麗蘭建議,以4片薑+1片陳皮+3顆紅棗沖泡500cc熱水飲用即可。
很多人喜歡吃甜點配咖啡,在中醫看來,咖啡是耗氣的飲品,因此不建議這樣搭配。
或者午餐的菜餚加些辛味食物,如蔥、薑、蒜、辣椒,也能平衡甘味食物帶來的滯緩效果,減低甜食的傷害。
晚餐:陽氣弱 忌吃糖
晚上太陽下山陽氣減弱,最不適合吃甜食,此時也最常發生腸胃道症狀。
陳萍和的一位女病患,最近幾次胃痛都是晚上發作,雖然只是午茶時間吃了月餅、車輪餅,夜裡就疼得無法入睡。

晚餐的主食建議以補胃氣的糙米飯,搭配顧胃好食物高麗菜、南瓜、秋葵,以及強健脾胃的四神湯。

冬令進補,你補對了嗎?

冬令進補,你補對了嗎?


過了立冬,人人瘋進補,好像非得吃羊肉爐、薑母鴨不可。但是,你真的需要補嗎?

文.曾慧雯  攝影.許育愷
中醫有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俗話也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可見古人相信冬令進補可使來春生病機率大大降低。關於冬令進補,《康健》為讀者整理幾個常見的疑問,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地「補」。
疑問1:所有的人都需要冬令進補?
錯!現代人營養充足,大多數人都不需要額外進補。
「進補是需要有時代意義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四、五十年前,大家可能一星期才吃一次肉,例如女生喝四物湯會加煮一點雞腿肉,就是為了順便補充蛋白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長鄭振鴻也說,現代人營養過剩,其實不需要補。
中醫理論發源自中國大陸的中原地區,因此「冬令進補」的概念,其實也是針對身處寒帶、溫帶,或是體質純虛的人提出的;然而台灣位居亞熱帶,冬天氣候也較暖,只有在寒流來襲或氣溫僅10度上下時,才適合羊肉爐、薑母鴨等「溫補」。
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3種;體質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由於多數台灣人的體質比較偏燥熱,如果溫補過頭,可能會產生口乾舌燥、睡不著等症狀。因此,中醫普遍認為,即使冬季也不需熱補,只要平補就好,而「四神湯」就是最佳的平補藥膳之一。

用蓮子、茯苓、山藥、芡實(或薏仁)煮成的四神湯,具有健脾、利濕、補腎的功效,不但常見、方便買到,也適合大部份的台灣人,鄭振鴻說。

陳萍和主任也建議,若是常熬夜、長痘痘、易嘴破、便秘的人,別再去吃十全大補湯或羊肉爐等較強烈的溫補,可以改吃四神湯來滋陰、顧脾胃,讓消化系統穩定下來。

另外,蓮藕、百合、荸薺、山藥、白木耳等,也可收到類似效果。

為什麼中醫師多推薦四神湯?
除了它性味平和、適合所有人食用外,「顧脾胃」的功效更是明顯。中醫認為,進補應該要先把脾胃照顧好,因為「虛不受補」,如果腸胃功能不佳,即使補了也無法吸收;例如常拉肚子、身體虛弱的人,要先顧好脾胃,才有辦法吸收補品。

疑問2: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分辨體質再據以進補?
錯!體質類型大不同,一人也可能夾雜多種體質,一般人很難正確分辨。想要知道自己的體質,最好還是請教中醫師。
一般人只知道單一體質類型,例如「冷底」、「燥熱」的簡單二分法,但臨床上卻細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火熱、燥熱、濕熱,而且,同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體質。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舉例說,某甲近幾年來少運動、常熬夜,體質可能是心肺氣虛兼見肝血虛;某乙好飲食、不愛動,體型呈水梨形,近來喜歡吃餅乾、燒烤,臉上有許多痘痘,體質可能是痰濕型兼見燥熱。
適合全家人的進補5方法
體質分類複雜,全家人的體質很有可能都不同,陳威達提出「進補5方法」,適合全家人一起補。
1冬季應該「早睡晚起」,儘量在晚上10點前就寢,隔天則在太陽出來後再離開被窩,有於助身體潛藏陽氣、恢復體能。
2藥補不如食補。市面上的藥膳餐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例如體質燥熱者就不適合吃羊肉爐。

陳威達說,如果真的很想吃也不一定要強忍,畢竟「吃」是一種樂趣,只要秉持「多樣少量」的原則,例如點藥膳餐可以選多種類、小份量讓大家一起享用,且不要太頻繁吃同一類藥膳,尤其是味道過重、過濃的藥膳更應該少量,就不至於對身體造成負擔。

他建議,與其吃藥膳餐,倒不如多吃用當地當季盛產食材入菜,「平補為主、溫補為輔」的佳餚。

3多吃屬性溫平的各色蔬果,以求飲食均衡
。蔬果與肉類的食用比例,最好是四比一、五比一左右,尤其慢性病患更該多吃蔬果;吃的時間也要對,例如中午吃比較不傷人體陽氣,早晚則不要過量生吃蔬果,或是吃太寒涼的蔬果。

4冬至前後是滋補的最佳時機
,如果經中醫師診斷認為體質適合,餐飲中就可以適度加入溫補食材。

若不知自己的飲食忌宜,陳威達建議「適量滋補」即可,以避免若食物屬性不合自己體質,吃多了反而有害健康。藥膳餐間則可適度飲用普洱茶或花草茶來行氣、消積解膩。

5秋冬最好等待溫暖陽光出現後,再到戶外做運動
,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老人家,切勿天還沒亮就到戶外運動,因為若患有心血管疾病,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很容易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老人家如果早起,建議可先在室內稍微按摩眼部周圍穴道,搓揉臉、耳、腹部、四肢關節等,待太陽出來後再到戶外走動或爬登山步道,也可以多做氣功(靜功要多於動功)、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如此才能達到冬日精氣封藏、蓄積精力的功效。

疑問3:有「過敏症狀」的人可以靠進補來改變體質?
錯!靠進補對抗過敏,還不如多運動,若真要進補,最好先請教中醫師。消化功能差、感冒發燒、咳嗽、喉嚨痛或是慢性病患,也最好別進補,否則感冒難治好。
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可能因為進補時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普林,反而使病情惡化。
北醫針傷科陳萍和主任說,過敏的人在入秋後,身體狀況會比較不好,尤其台灣濕氣較重,平時要記得多加衣服,避寒除濕。
適度運動可以提升抗病力,讓過敏的人更能適應環境。例如有些人進補之後,雖然身體暖和了,但是四肢依然冰冷,中醫認為這是肝氣鬱結、氣滯的緣故,所以要多運動、疏通肝氣,「以通為補」。
陳萍和認為,現在小孩子沒事都坐在電視、電腦前,運動量不如以前,過敏情形才會愈來愈普遍。
曾經有個小病患因過敏來求診,陳萍和只叫小孩去游泳;游泳後,小孩過敏症狀改善很多,還帶著弟弟一起去游,連弟弟的過敏症狀也都減緩了。
鄭振鴻院長也推崇運動的好處。「用藥是最後一道方法,」他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

他鼓勵以健走方式運動,每天早上走路30分鐘、中午休息30分鐘、晚飯過後再走30分鐘。「3個30分鐘,可以讓你活到120歲!」鄭振鴻說


要對抗過敏,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比方說睡眠要充足、切勿熬夜,把肝腎顧好才能抵禦寒氣;早上起床時,要先讓身體溫暖了再下床。

疑問4:「慢性病患」可以靠進補來強身去病?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痛風、腎臟病等),急性感染發炎者(例如感冒發燒、喉嚨痛、急性腸胃炎、肝炎、皮膚容易紅腫癢、蜂窩組織炎),以及消化功能較差(容易腹瀉、腹脹、便秘)的人,不宜過度溫補。
尤其傳統的冬令進補不外乎是以大量肉類搭配中藥材燉熬,例如八珍排骨、十全大補等,無形中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及普林,會惡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或高血脂患者的病情。
幾乎所有的慢性病患,都不宜食用以大量肉類或海鮮燉煮的補品,進補時也務必慎選,否則在隆冬時節更容易發生意外。營養師提醒,肉類食品燉熬時間久,湯內含普林量高,痛風病患必須忌口,而糖尿病患與肥胖者則要節制熱量與份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鄭佩宜建議,進補藥膳的油、鹽、糖適量添加即可,並可利用富含多醣體、維生素、礦物質的菇蕈類來增加蔬菜的變化,以免「營養健康但不可口」。
藥膳內除了蔬果、菇蕈、核果種子類以外,也不妨使用當歸、黃耆、枸杞子、百合、紅棗入菜,不但可以增加食材變化與色彩,還能減少調味料使用量。

陳威達主任建議,如果改以用各種天然調味料取代精緻白鹽、白糖,除了有健康概念外,更可以避免使用到工業鹽與工業用酒精。

例如天然釀製醋、天然釀製醬油、新鮮紫蘇葉、香菜、薰衣草、小茴香、岩鹽、竹鹽、天然海鹽、海藻、海苔、紫菜、紅糟醬、香椿醬、肉桂、丁香、八角、枸杞、桂圓、紅棗、黑棗、黑糖、冰糖等;冬季則可適量用些肉桂粉、桂圓、紅棗、黑棗與黑糖。

▼食物的屬性
◎溫補的食材
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暖身、提升耐寒抗冷的能力,例如牛羊肉、烏骨雞、鱔魚等溫性肉類,栗子、杏仁、南瓜、糯米、燕麥、甘藷等溫性食物;桃子、櫻桃、木瓜、龍眼肉等溫熱性水果;辣椒、花椒、大蒜、蔥、韭菜、老薑等辛辣物,以及咖哩、酒等刺激性食物。
◎平補的食材
性味平和、容易吸收、可長期食用,原則上所有人都可以吃。例如芭樂、蘋果、葡萄、草莓、玉米、地瓜、空心菜、菠菜、紅蘿蔔、花椰菜、山藥等蔬果,糙米、薏仁等五穀類,豆類、奶蛋類,以及雞、鱸魚、豬等肉品。
◎清補
則是用較寒涼的食材,以達到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通瀉軟便、利尿的作用。包括香蕉、柿子、椰子、水梨、柚子、葡萄柚、橘子、西瓜、苦瓜、冬瓜、蓮藕、綠豆、大白菜、芹菜、百合、紫菜、海藻、牡蠣、蟹等。
▼市售瓶裝補品種類繁多,人蔘、雞精、蜆精、四物都有得買,天天喝能達到進補功效嗎?
中醫界普遍認為,瓶裝補品濃度較低,效果不如傳統燉煮補品。不過,既然濃度低,若健康的人單純當成日常保養,偶爾當飲料喝是無妨的。
瓶裝補品畢竟只是「食品」,不是「藥品」,想要調理身體,還是要找中醫師,因為藥膳只是輔助,不能取代治療。

另外,雞精含有較多鉀離子,腎臟病患不宜飲用;蜆精偏寒,有些人喝了可能會拉肚子;健康人可以偶爾飲用四物湯,但若是本身已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的婦女,就不建議飲用,或是飲用前要先詢問中醫師。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上班族擺脫「三高一胖」的必知關鍵

上班族擺脫「三高一胖」的必知關鍵


王曉晴


高血壓發生在年輕上班族身上不再是新聞,根據長期研究年輕型高血壓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2000年以醫院為背景的調查發現,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佔了總患者數的7%,近年雖無正式統計,「但據觀察,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明顯持續增加。」
陳肇文碰過許多20到30多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這族群發病率增高,跟近2年醫學界熱烈討論的代謝症候群相關。陳肇文說,5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有56%是代謝症候群,也就是一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有高血壓,體內還暗藏其他危險因子,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
醫學普遍認知,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的中風機率高5倍,爆發心肌梗塞機率高2倍。危險的是高血壓合併代謝症候群,爆發心肌梗塞機率將增加到3、4倍
令人憂心是,「台灣年輕上班族約一半以上有代謝症候群,」專為許多企業進行健檢的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說。
代謝症候群
何謂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一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主要判斷要件有5項,只要有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

以上要件皆是醫學檢驗數據,趕緊翻出你去年的公司健康檢查表,數一數,自己有幾項?若不幸有3項要件以上,也不必過於緊張,代謝症候群並非疾病,只是一個身體出狀況的警訊,還有機會恢復正常狀態。
▓要件→判斷標準
三酸甘油脂→>150mg/dL
高密度膽固醇→<40mg/dL(男性);<50mg/dL(女性)
空腹血糖→>100mg/dL
血壓→>130mmHg(收縮壓);>85mmHg(舒張壓)
腰圍→>90cm(男性);>80cm(女性)
身旁潛藏哪些危險因子
根據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的整理,代謝症候群的出現,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1:壓力。壓力是現代人最大的無形健康殺手,很多人在上班日與休假日的血壓明顯不同,上班日會高出許多,主因就是壓力。
第2:缺乏運動。每週3次,每次維持30分鐘,每次心跳達130下,「333」原則是眾所皆知的運動標準。

一般運動可分成兩大類:「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前者如走路、慢跑、騎腳踏車和游泳等,可促進心肺功能與血液循環;後者著重在力量訓練,如摔角和舉重,但過於激烈易引發血壓升高,高血壓者要盡量避免。

第3:飲食不均衡。攝取過多高鹽、高油脂、低纖維食物,易導致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高,患高血壓或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升高,尤其鹽分攝取增加,血壓便會隨之升高。

第4:睡眠問題。何種工作型態者,較易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答案是常值夜班的上班族,因為「熬夜」破壞了人體的正常血壓變化。

「白天高,晚上低」是健康的血壓變化,若是熬夜趕報告、值夜班的上班族,夜晚根本無法讓血壓降下,便較易患高血壓。

建議常熬夜者,要隨時注意身體與氣溫變化。太累就休息,否則過了身體臨界點,易引發無法挽回的危機。也要注意身體保暖,因為很多心血管疾病易在天氣轉換時引發。

第5:不良生活習慣。除了鹽,菸也是血壓剋星,研究指出,人一抽菸,血壓便升高。

抗高血壓,生活型態要改善
既然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再是老人專利,怎麼辦?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年輕人爆發中風、心肌梗塞仍有跡可循,通常狀況是人過於勞累、熬夜、經常出差的空中飛人…,爆發心血管疾病的時間點,多在早上9點多、半夜3點。當你身體已出現狀況,氣溫很有可能成為關鍵殺手。
另一現象是,很多年輕型高血壓是短暫性高血壓,壓力解除、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將生活調整到最佳狀態,血壓有機會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改善生活型態」是年輕上班族對抗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導原則。建議如下:
定期健康檢查:如同前述,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有其正相關,而且代謝症候群的5項要件,須靠專業醫學檢驗才能知曉。
排除無形健康殺手--壓力:減壓也有技巧,如吃對食物、腹式呼吸法、說出困難、時間管理等。
解決過度工作問題:過度工作會像失去彈性的橡皮筋,身體突然碰到一個急性壓力時,易爆發心血管疾病,所以不能再以「年輕」為藉口,毫無節制的拼「命」工作。

別忽略身體警訊:例如頭暈、眼神無法集中、呼吸不順暢等狀況,年輕上班族常不以為意,殊不知身體已出狀況。根據經驗,人患高血壓到正式就診,常會相隔2到3年,危險的是這2、3年中,若有其他外力入侵,便會導致身體傷害。

(*原文刊載於Cheers雜誌第77期:代謝症候群,困擾半數上班族)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82.aspx

咳嗽,只是感冒嗎?

咳嗽,只是感冒嗎?


黃惠鈴


注重養生、很少抽菸的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日前因持續兩個星期乾咳,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左上肺葉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瘤,立即接受開刀、治療。
一個小小的身體警訊,卻可能是大大的身體危機,你曾想到嗎?
幾乎不帶來什麼身體上的疼痛,咳嗽,常常容易被人輕忽。
例如在天氣稍轉涼的秋季,聽到別人咳嗽,「感冒了啊?」可能是首先會被推疑的原因。
不過,咳嗽不僅只是感冒的徵兆。
「『咳嗽』跟『喘』是呼吸系統疾病裡面最常見的兩個症狀,」台大胸腔內科主任郭壽雄指出,所有胸腔疾病、肺部疾病都可以有這兩個症狀。
以咳嗽而言,除因感冒引起支氣管發炎外,從肺炎、氣喘、結核病到肺癌……等疾病都有可能,甚至服用某類高血壓藥物,也有咳嗽的副作用。
但,「如果沒有感冒、發燒、喉嚨痛等,無緣無故持續咳嗽兩個星期以上,就要就醫,查明原因,」郭壽雄提醒。
特別是當長期咳嗽的人,咳嗽的型態、咳嗽的樣子生變時,更要特別留心。
例如,好抽菸的癮君子長期下來會咳嗽,但不該一直出現血絲;或除了咳嗽、有痰外,最近開始喘得明顯。
或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近來感冒引發肺炎、發燒、咳嗽。到醫院照X光並接受治療,兩個多月後咳嗽卻一直不見好轉,可能不只是肺炎的問題。
為了幫助醫生從「咳嗽」這個蛛絲馬跡,慢慢探求出真正病因,郭壽雄建議,求醫時病人可以告知醫生:
1.咳多久了?「時間」要清楚,例如,咳一個月或兩個星期,不要告訴醫生「咳很久」或「不久」這類含糊字眼。
2.什麼情形下會咳嗽? 是白天還是晚上咳?上半夜或下半夜咳?運動後咳?還是躺下來睡一段時間後才咳?這些都可以幫忙醫生判斷症狀。
像氣喘病人在下半夜四、五點黎明前夕,咳最厲害;肺癌病人的咳嗽時間不分日夜;支氣管擴張的病人通常也是整天會咳,但早上起床後,痰特別多。
3.有沒有痰? 如果是濕咳(有痰),通常是因發炎問題引起,如支氣管發炎;至於肺癌病人,理論上通常傾向乾咳(沒有痰)的情形。
4.咳嗽時是什麼樣子?是清喉嚨式的咳法,還是一陣短促的咳法?
如果是清喉嚨式的咳法,可能不是咳嗽,而可能是話講太多或有鼻涕倒流問題。
小小的咳嗽,大大的學問。你還能輕忽嗎?
長肺腫瘤為什麼會咳嗽?
有東西刺激支氣管,就會引起咳嗽。肺癌的學名叫「支氣管癌」,亦即腫瘤是從支氣管長出來,當然「可能」會咳嗽,卻不一定會咳嗽。
很多病人在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即使肺癌長得滿大了,也沒有咳嗽的徵兆,「要看腫瘤長的位置,」台大胸腔內科主任郭壽雄解釋。
腫瘤如長在大的支氣管,即使小小的腫瘤,因會妨礙氣流通過,就算是肺腫瘤初期也會引起較大的刺激,容易引發咳嗽;如長在比較邊緣、小的支氣管部位,因不妨礙氣流,刺激較少,可能就不會引發咳嗽。
肺癌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假如有不明原因的咳嗽或呼吸困難,或以前有某種呼吸系統疾病,引發咳嗽,現在咳嗽型態改變(例如咳得更厲害,會「喘」,或有痰、有血絲,就要特別注意。
該不該做X光檢查?
郭壽雄指出,一般人每年照胸部X光,對早期發現肺癌,助益並不大。尤其X光檢查只能看到80%肺部的影子。

但對老菸槍或暴露在污染的工業廢氣等高危險族群而言,每年照X光對提早偵測身體異狀,仍有幫助。

當醫生懷疑病人可能有肺腫瘤的跡象,便會安排病人做更精細的電腦斷層檢查等,以進一步確認。
另外,近幾年,日本醫界等傾向對高危險群直接就做電腦斷層檢查,對發現小的腫瘤,幫助很大。
6招愛護你的肺 
1.戒菸與遠離二手菸。

2.正確裝置、使用抽油煙機,並定期更換。
3.烹煮食物時,儘量避免吸入油煙。減少煎、炒、炸,或不要等到油煙冒起才讓食物下鍋;多用蒸、煮、滷或加水炒菜並加蓋,或採以涼拌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方式。
4.減少工作污染。如在高污染源的環境戴口罩。
5.建立運動好習慣,促進心肺功能。
6.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食物。

二手菸的傷害有多大?
煙霧裊裊、吞雲吐霧下,你可知一根菸可以釋放約4000多種化學混合物,包括尼古丁、刺激物、一氧化碳和至少43種致癌物。

吸菸不僅有害健康,更不幸地是,危害旁人的健康更甚。同樣體積的一手菸和二手菸,二手菸比一手菸更毒。
這是因為口吸的力量,點燃一根菸時,中間較少的主流煙含有較多氧氣,燃燒也較完全。周圍部份較多的旁流煙,燃燒卻不完全。而在癮君子旁邊,吸入的不只是旁流煙,還包括抽菸的人吸入後再吐出的煙。
二手菸的危害有多大:一些數據已顯示:
■有四分之一不吸菸的肺癌病人,是因二手菸引起的肺癌。
■經常吸二手菸的兒童,得呼吸道疾病的危險性在嬰幼兒期約1.6倍,學齡前約1.3倍;得氣喘的風險是1.2~3.8倍。

■日本的研究發現,先生有抽菸的婦女死於肺癌的機率,比先生未抽菸的婦女高2倍。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20.aspx

秋冬養肺顧氣

秋冬養肺顧氣管


謝曉雲


在一些場合,頻頻咳嗽不只失禮,更是「明文禁止」的行為,如世界知名的德國柏林愛樂廳在節目單上清楚印著「禁止咳嗽」圖案,有些樂團指揮還會在開場前發送喉糖,讓台下觀眾止咳潤喉,以減少演出中的咳嗽聲。
時序入秋冬,氣候轉涼,呼吸道問題更容易顯現──喉嚨乾癢不適,或感冒、過敏等讓人鼻涕、咳嗽不停,甚至氣喘發作。
其中,「咳嗽」最常見也最令人困擾,網路上流傳「止咳化痰」的偏方多達數十種,也有人看遍中西醫,但咳嗽一直好不了。
通常久咳不止,是沒有找出真正致咳的原因,俗話說:「醫生怕治咳」,貼切形容這個看似不嚴重,但成因多且複雜的毛病,而且有些人咳不停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多種因素合併造成,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劉文德醫師表示。
一出現咳嗽症狀,大部份人會認為是「感冒」了,然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半1~2週內會改善,假如持續咳嗽超過3星期,成了「慢性咳嗽」,就不單純是感冒問題。
●惹禍源1:鼻子
要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方法之一可看咳嗽屬於「痰咳」或「乾咳」。
「痰咳」的人經常覺得喉嚨裡卡痰,有異物感,動不動就會咳一下「清喉嚨」,最常見原因是「鼻涕倒流」,其他像長年抽菸,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會有經常咳嗽、痰多黏稠的症狀。

「鼻涕倒流」主要是過敏性或非過敏性鼻炎,及急性、慢性鼻竇炎等引起,由於大量鼻涕由鼻腔倒流入喉嚨,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不過,臨床上見到不少求診的病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鼻涕倒流問題,而以為是「氣管虛」才咳不停,問醫生要吃哪些「顧氣管」的藥或食療,中醫師程惠政說。而事實上,這些病人需要治療、保養的是「鼻子」,如避免接觸冷空氣或塵蟎等過敏源,而非治療「氣管」,才可能緩解慢性咳嗽困擾。
如果鼻子長期出問題,沒有接受治療、注意保健,還可能衍生出其他麻煩,讓咳嗽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
劉文德醫師指出,有些病人白天不見得流鼻水、鼻塞、打噴嚏,但到晚上睡覺時,呼吸問題就出現了。因為躺著,上呼吸道容易塌陷往下壓,鼻腔被塞住,開始呼吸不順暢而缺氧,因而一直處於淺眠期,所以病人容易感覺自己在「做夢」,甚至惡夢連連,睡得不安穩。問診時,如果病人抱怨常做惡夢、睡不好,會懷疑他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不順的問題。
這些在睡眠中鼻子呼吸不順暢的人,自然容易張口呼吸,而使口水蒸發,咽喉乾燥,進而引起咳嗽。
再者,缺少足夠的鹼性口水來中和胃酸,又可能造成另一個引起慢性咳嗽的問題──「胃食道逆流」,特別會在放鬆躺平入睡後發生。
●惹禍源2:胃酸
「胃食道逆流」是胃和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良,胃酸容易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的咳嗽神經接受體,及進入呼吸道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胃酸造成的咳嗽多半是沒痰的「乾咳」,咳起來像被東西「嗆到」,一陣猛咳,也容易聲音沙啞、失聲。此外,患者還會有胸悶、胸口灼熱痛,及早上醒來感覺口乾、口苦的情形。
不過臨床發現,一部份病人其實症狀不明顯,加上過去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不清楚,所以這些病人常被忽略,而沒有對症治療,劉文德醫師說。
●惹禍源3:氣喘
除了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之外,第三個常見咳嗽不止的原因是氣喘發作。
不少人以為自己是「感冒」一直沒好,所以咳不停,直到就醫檢查,才曉得原來竟是氣喘發作。這一類病人的氣喘常以「咳嗽」表現,尤其清晨4、5點時咳得特別厲害,劉文德醫師說。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惹禍源4:藥物、吸入異物、空氣污染、肺癌
上述最常見的致咳因素之外,其他像是藥物(如高血壓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吸入異物卡進氣管、空氣及環境污染(如辦公大樓的空調濾網藏污納垢、室內建材含有毒揮發物質,如甲醛),及最令人恐懼的肺癌,都可能讓人咳不停。
●惹禍源5:心理因素
還有一種咳嗽屬於「心因性」,在特定場合、特定情況下,或見到特定的人,因為心理因素,才咳起來。就像有些人上台報告、公開演講之前,可能因緊張或其他原因,習慣要咳幾下,或清一清喉嚨。
曾有位已婚婦女因為久咳就醫,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後來,照顧她的護士發現,平常其實很少聽到她咳嗽,但只要先生來探病,她似乎就咳得特別厲害,一問之下,才曉得之前先生曾外遇,後來兩人合好,但只要她身體不適,先生就對她呵護倍至,因此推測她因為想獲取先生關愛,才一直咳不停,不過,有時候當事人也沒有察覺是心理因素造成自己猛咳嗽。
●惹禍源6:陰虛
如果從中醫角度看,喉嚨乾癢不適、容易咳嗽、呼吸不順等等呼吸道問題,和氣候變化及體質有關。
中醫講究因應天地變化養生,因此入秋之後,氣候轉為乾燥,秋燥易傷肺陰,應著重「養肺」。「中醫常說潤肺,因為肺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太燥就會出問題,」長庚中醫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此外,體質屬於陰虛、氣虛、肝火旺的人也容易呼吸道不適。
程惠政醫師指出,老年人、更年期婦女因身體機能退化、荷爾蒙改變等,體質容易轉為陰虛,例如黏膜退化、唾液腺退化等,使液體分泌減少、滋潤度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癢、乾咳等不適症狀。尤其到秋冬偏乾燥,或長時間待在濕度低的環境,如冷氣房,及水分攝取太少,都會加重不舒服情形。
這一類體質需要滋陰潤燥,一般會用麥門冬湯、玉女煎、六味地黃丸等。經過一段時間滋陰調養後,原本容易乾(燥)咳的人會咳出少量痰,等將痰慢慢咳掉之後,乾咳現象會慢慢緩解,程惠政說。
●惹禍源7:氣虛
中醫認為過敏的人多半屬於氣虛體質,而像久病、身體虛弱、大病一場之後,或飲食失調,嚴重營養不足,體質也會成為「氣虛」、「偏寒」,最好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如蝦蟹、竹筍、西瓜等,並以溫熱、平性及補氣的食物、藥材調理,常見如人參、黃耆等。

不過程惠政提醒,中醫古籍雖指出過敏的人體質多半偏虛、偏寒,但現代生活環境及條件比古代優沃,大多數人營養過盛,而不是營養不夠,所以不太需要「補氣」,反而吃偏涼的食物更合適。
●惹禍源8:肝火旺
肝火旺,如壓力大、鬱悶、熬夜晚睡,喜歡油炸、燒烤、辛辣食物,易造成肝火上升,而中醫認為肺屬「金」、肝屬「木」,原本是金剋木,但當木太盛,也就是肝火太旺時,金就剋不了木,反而會被木剋制,因此,肝火太旺,也會傷害肺,郭忠禎說。
因此,秋冬養肺、保養氣管等呼吸道健康,需先找出病因,及檢視個人體質狀況,再評估哪些方法適合自己,例如食療偏方需要吃嗎?吃哪一種才能解決困擾,因為並非每一種坊間流傳的止咳化痰、顧氣管方法適用於每個人,且吃錯用錯可能讓問題惡化,《康健》請中西醫師一起解答,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法。

除了飲食之外,從環境、生活、運動、瑜伽各方面著手,不讓咳嗽、鼻水不停、呼吸不順等困擾找上身,安度秋冬。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18.aspx


你吃的是全麥,還是染色麵包?

你吃的是全麥,還是染色麵包?


朱芷君


在台灣,麵包多當成點心或早餐,一般人偏愛包餡的軟式麵包,較難接受全麥、雜糧麵包的粗糙口感。
但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日益嚴重,營養專家紛紛建議提高粗食比例,全麥、雜糧等全穀類麵包漸漸成為健康的選擇。
全麥不僅含有纖維,還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B群,硒、鐵、鎂、鋅等礦物質,及木脂素、酚酸等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癌症及糖尿病。精製成白麵粉後,幾乎上述所有營養素都會遭到破壞,超過50%的維生素B1、B2、B3、B5、B6及維生素E消失。
在美國,法令規定需要在白麵粉中添加硫胺素、核黃素、菸鹼酸及葉酸,稱之為強化麵粉,以彌補精製過程失去的營養素。台灣大部份白麵粉中也有添加B群、鐵質等,但無法取代全麥麵粉天然的營養價值。
以纖維為例,同樣重量的全麥麵粉比白麵粉纖維含量高出近9倍。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減輕便秘、痔瘡,預防直腸癌及乳癌,還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有益心血管。
小心反式脂肪
屬於硬式麵包的全麥麵包,用油比例很少超過20%。軟式甜麵包雖然好吃,含糖、油量卻不低,一般包餡麵包脂肪均超過總熱量40%左右。
其中酥皮、丹麥類等麵包,常使用酥油、白油、乳瑪琳以製造香酥口感,這些油類烘焙氫化後易產生反式脂肪,考量健康,「最好減少吃的量和次數,偶爾滿足口慾就好,」台安醫院營養課主任劉啟琴提醒。
全麥麵包的真面貌
在美國及加拿大,只有成分標示使用「whole wheat flour」(全粒小麥麵粉)的才能稱作全麥麵包,「wheat flour」(小麥麵粉)則表示有添加精製的強化麵粉,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
而目前台灣烘焙業使用的全麥麵粉,大多已先打掉麩皮、胚芽,僅剩胚乳磨成麵粉後,再回摻麩皮組合而成,「營養素已經少了很多,」劉啟琴指出。
打掉胚芽是因為其中的油脂成分容易氧化,導致變質,尤其台灣的天氣濕熱,更提高保存難度。市面上雖有廠商生產全粒小麥磨成的全麥麵粉,及有機商店販售的全麥麵粉,均屬少量,成本也較高。
而台灣現行食品法規,並未約束全麥麵包配方中,全麥麵粉與高筋麵粉的比例。為了節省成本,有些商家會壓低全麥麵粉含量,成為名不副實的全麥麵包,外觀上卻不易辨識。
有些商家更在製作過程中多加些砂糖,或用焦糖素染色。
消費者需要多費心思,才能買到真材實料的產品。
全麥雜糧麵包購買指南
1.選店家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老師王文華挑麵包店,會先看它每天出爐麵包的品質穩不穩定,「如果有好有壞,代表師傅有問題,」她指出,而且店面應該乾乾淨淨,注重衛生,產品看起來新鮮,不會擺放過久。
經驗豐富的烘焙老師黃呈嶼表示,一般社區式麵包店的烘焙房和展售區很近,所以她會從香氣判斷,除了該有的奶香、麵香,「如果人工奶油的香味特別重,感覺很不自然,就不會考慮。」
2.比一比外觀及口味
健康雖然重要,「還是要兼顧好吃,」王文華認為,她挑選全麥、雜糧麵包的原則包括:
■有適當的柔軟度,「不是咬50下還吞不下去,」她形容。
■吃起來應該是愈嚼愈香,有淡淡的甜味。
■外觀新鮮而非乾乾的像槓子頭。
避免購買發得過頭,膨脹但拿起來沒什麼分量的全麥麵包,通常全麥麵粉的比例高時,麵團會比較重。

把買回來的全麥、雜糧麵包,靜置在紙上,如果出現油光,表示油量過高,也不是好的產品。
全麥吐司可以直接觀察麩皮的含量多寡,如果全麥麵粉比例過低,麵包就會太柔軟、沒有嚼勁,缺乏纖維的口感。
3.看成分
食品營養標示有助消費者挑選好產品,可惜除了便利商店、大賣場等少數通路,麵包為密封包裝食品而必須標示成分及營養分析外,一般烘焙店家很少提供,消費者購買時難以判斷。
從麵包的營養標示可以了解成分及其比重,原料比重愈高的,排愈前面。
如某家便利商店販售的全麥吐司標示如下:麵粉、糖、植物性油脂、發酵液、麥芽、酵母、胚芽、麩皮、香料。
其中並沒有標示使用全麥麵粉,而是另外添加胚芽及麩皮。植物性油脂未註明是哪種油,無從判斷是否有反式脂肪的問題。香料雖然並不違法,但屬於人工添加物,消費者可從這些資訊,判斷要不要購買。
而根據衛生署營養宣稱規範,宣稱高纖的包裝食品,必須每100克含有6克膳食纖維,並不是用全麥麵粉就可以叫做高纖吐司。
強化劑、軟化劑屬於麵包中的人工添加物,主要是讓麵包好看、鬆軟,可以放久一點,但非必要的材料,如果不希望買到有這些添加物的麵包,購買時可以詢問店家。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03.aspx

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司晏芳編譯


今年7月,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針對2001年的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ATPⅢ)提出新建議,高危險群要更積極用藥控制血脂。
過去,認為高危險群的低密度膽固醇(LDL)≧130mg/dl,才需服用降血脂藥物,而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即可。
但最新修正的建議則是,高危險群的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就要用藥。而且,低密度膽固醇應積極控制在70mg/dl以下。
高危險群指的是,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或者10年內心臟病發的機率超過20%的人,包括心絞痛、曾做過氣球擴張術或心臟繞道手術、腦部或其他血管發生過栓塞和糖尿病人。
為什麼醫界對血脂控制日趨嚴謹?
不能只靠藥物治療
因為,陸續有statin類降血脂藥物的大型臨床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在2002年,「心臟保護研究」(Heart Protection Study)指出,當低密度膽固醇每下降40mg/dl,冠心疾病發作的機率就會遞減25%。截至目前,這是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做過最大型的臨床試驗,參與的人數達2萬多人。
今年初,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心臟科醫生奈森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REVERSAL(逆轉)的臨床研究。他發現,積極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可以逆轉血管的粥狀動脈硬化。
這項研究有502位冠心症病人參與,一組服用強效statin,另一組服用中效statin。一年半後,研究人員用血管內超音波觀察發現,病人血管壁的硬塊明顯縮小。而且,兩組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從吃藥前的150mg/dl,分別降到79mg/dl和110mg/dl,降幅各達46%和26%。
那低密度膽固醇該降到多低?今年4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PROVE-IT研究指出,強效statin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到62mg/dl。
這項研究針對4162位曾有急性發作冠心症狀的病人,追蹤兩年。結果顯示,服用強效statin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不但可以下降到62mg/dl,而且他們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服用中效statin的病人還低了16%。
不過,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主持人葛朗帝醫生強調,「儘管低密度膽固醇降到愈低愈好,但千萬不要錯誤以為,只靠吃藥來降血脂。」
他提醒,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才是最基本的降血脂之道。除了吃藥,你還可以怎麼做?
1.戒菸。
2.多吃蔬果、堅果和全穀類食物。
3.維持健康正常體重:甩掉幾公斤的贅肉,低密度膽固醇跟著降低8~10%。
4.規律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也就是好的膽固醇)10~15%。
審稿專家: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
青少年也要做血脂檢查
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的低密度膽固醇愈高,往後成為心臟病候選人的機會也愈高。
在1980年代,芬蘭土爾庫大學針對2000多位兒童和青少年做膽固醇、血壓和體重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篩檢,20年後,再做追蹤。結果顯示,12~18歲青少年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愈高,他們往後發生頸動脈硬化的機會愈高。
另外,杜蘭大學健康中心追蹤486位青少年,歷時20年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上述兩項研究都發表在去年底《美國醫學會期刊》。
誰需要做檢查?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建議,20歲以後每5年做一次血脂檢查。針對未滿20歲的青少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則主張有家族心臟病史或者雙親有1人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兒童才要做檢查。
小孩子血脂數字該多少才正常?
2~19歲青少年的總膽固醇<170mg/dl;低密度膽固醇<110mg/dl。
小孩子的膽固醇太高怎麼辦?
在用藥控制之前,應該先改變生活習慣,做到積極控制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應該小於25;每週運動4次,每次運動20~30分鐘;多吃蔬果,少吃飽和性脂肪食物。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8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