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8大迷思,正確對抗流感 | |
李怡嬅 | |
感冒時應該多去運動流汗?錯,反而更糟。「這是很常見的錯誤觀念,」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搖搖頭表示,生病時需要大量的能量對付病毒,如果還去運動消耗體力,會讓病情加劇。有些人察覺退燒時流汗,就以為流汗幫助退燒,因此去跑步、蓋被子或洗熱水澡,其實是倒果為因。退燒是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反應,跟運動無關。 生病最好多休息,好好睡一覺,醫生們自己生病時,都是趕緊找地方睡覺休息的,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北醫家庭醫學科主任蘇千田都說。 懷孕可不可以接種H1N1疫苗預防感染?有些人誤以為孕婦最好避免吃藥打針,以免傷害胎兒,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國家免疫與呼吸系統疾病中心主任秋契特博士提醒,孕婦是新型流感的高危險群,強烈建議孕婦應該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及新型流感疫苗。因為孕婦的免疫力比一般人弱,感染後的重症機率增加,是疫苗短缺時優先施打的族群。孕婦肚裡的胎兒對身體來說是異體,為了不排除掉這個「異體」,只好壓抑免疫系統,因此孕婦若受到感染會比較比一般人更嚴重,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解釋。 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分析發現,孕婦比一般人更可能在感染流感病毒後發生嚴重疾病,住院率比平常增加4倍,同時有不尋常的高死亡率。 此外,黃立民發覺,台灣民眾對疫苗有許多錯誤認知,認為只要有感冒症狀、鼻塞、流鼻水、有慢性疾病或吃藥時都不能打疫苗,尤其老人家,若打了疫苗後卻感冒,就堅信疫苗是無效的,其實可能得了一般感冒而非季節性流感,這些觀念會讓需要疫苗保護的人卻步,增加罹病風險。 事實上,除了曾對雞蛋過敏(因為疫苗使用雞胚胎製作)、曾對流感疫苗過敏者、免疫功能不健全如愛滋病患者、癌症患者、正在發燒的病患外,其他人都可以施打流感疫苗及H1N1疫苗。 疫苗有副作用,最好不要打?打疫苗產生的副作用比流感症狀輕微且好處理,醫生認為不需要因噎廢食。黃立民說,接種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處有點腫痛,大部份揉一揉就會好,嚴重一點的吃顆止痛藥就會改善。或者有些人出現小疹子、發癢等輕微過敏症狀,吃抗過敏的藥就能解決。 打完疫苗若產生發燒反應,是因為抗原進入體內,免疫系統起而作戰的發炎反應,三天內就會退燒。 較棘手的狀況是對疫苗過敏,產生急性過敏而休克、呼吸困難,因此建議注射疫苗30分鐘後才能離開醫院,醫護人員才能緊急施打強心針解決。 黃立民強調,台灣政府核准上市的疫苗,水準和美國及歐盟一樣,因此不需要太過擔心副作用的反應。 喝藥草茶可以預防感冒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認為,喝補氣的中藥茶飲的確可以增強體力預防感冒。但許多民眾對於中草藥茶一知半解,不懂藥性卻天天沖泡當水喝,陳萍和舉最常見的例子,許多人將有小人參之稱的的黃耆,加上枸杞及大棗煮水喝,事實上,黃耆需要搭配防風、白朮,才能帶出藥性。 另一個預防感冒的迷思,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 主任楊賢鴻指出,常聽到有人吃抗病毒的藥材,如黃連、大青葉、板藍根、牛蒡子,以為能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其實,反而適得其反。因為抗病毒的藥是免疫抑制劑,會造成免疫力下降,萬一感染病症更嚴重。 感冒時喝雞湯、雞精有用嗎?西方科學家認為雞湯中某些成分可以抑制中性白血球活動,幫助身體免疫系統對發炎產生反應,但黃立民認為,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此論點。不過,生病時喝下熱騰騰的雞湯,的確會讓人感覺放鬆,比較舒服。甚且,身體受到感染時,免疫系統作戰耗費許多能量,此時的確該讓病體補充熱量及蛋白質,雞湯、雞精都是不錯的選擇,黃立民表示。 中醫也認為攝取這些食物能補正(元)氣,但是提醒不要添加其他食材,避免原本中性食物偏寒或偏熱,例如熱性的薑,會使原本發炎反應的喉嚨痛更嚴重。 感冒時要多吃人參增加抵抗力嗎?中醫師大多反對感冒時吃人參。因為感冒一旦產生發炎反應,如咽喉腫痛、鼻腔發炎或痰液黃稠、發熱高燒,就不該使用人參補身體,熱性的人參會讓病情火上加油,反而更糟。同樣的道理,有補血功能、屬熱性的桂圓,吃多了容易滯氣,氣不通,感冒時服用會使心肺火盛,咳嗽的人症狀加劇。 感冒時多吃維他命有用嗎?黃立民及李秉穎閱讀過許多研究報告後都表示,維他命抗感冒或流感病毒感染的功效尚未有定論,但不反對民眾依照建議用量攝取。黃立民從免疫學的觀點來看,感冒時,免疫系統驅動時會消耗體內大量的維生素,如果此時營養充足,有助減輕病症及縮短復原時間。 發燒時使用冰枕能退燒?錯。根據衛生署兒童發燒處置建議,睡冰枕不但不能降體溫,還會讓小朋友感覺很冷,促使身體需要製造更多熱量因應,反而造成病體更虛弱。黃立民建議,除了吃退燒藥,退燒最好的方式用溫毛巾擦拭前胸後背直到皮膚表面泛紅、微血管擴張,才能達到散熱效果。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 |
人生成功三要素.第一要有健康. 第二要有財富,這是實在問題. 第三要有時間,有時間才能自在,能自在心靈才能自得. 銷售的是健康;夢想;機會.我是顧問,是教練,是事業夥伴,更是戶口名薄外的家人. 減肥 減重 增加 肌肉 美容 健康 想讓自己變的更好,更美,更健康,遠離疾病者,我就在這. 電詢 : 0936-520757 msn : hawk1017@hotmail.com E-Mail : hawk1017@gmail.com skype : hawk1017 line id:hawk1017 臉書社團:穩瘦 不復胖 減重一起來234 社團網址是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winso1234/ 線上健康詢問表http://goo.gl/uS4eo @穩瘦 不復胖 減重一起來234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破解8大迷思,正確對抗流感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敏感肌膚如何選擇保養品?
敏感肌膚如何選擇保養品? | |
張麗卿 | |
確實有少數人因肌膚疾病所苦, 針對敏感,有兩個癥結點要釐清。一個是人的問題, 你是敏感肌膚嗎?根據市調,台灣有近七成的化妝品使用人自認為是敏感性肌膚,最大的關鍵在認定的標準不同。一般人對敏感的認定過於自我, 1.酒精對皮膚具有刺激辣感是正常的,不用它就沒事, 2.擦防曬品長粉刺,是皮膚悶了一天, 3.擦眼霜燻眼落淚,是含醛類防腐劑的關係,不是皮膚超敏感, 4.保養品若使用具刺激滲透性的化學合成酯, 有些人會對香料、防腐劑過敏, 那到底什麼是敏感肌膚呢?當你有明確的皮膚病、 然而是自己把關嗎?當然不是,肌膚到這種病態程度, 如果你只是一般痘性肌膚、脂漏性肌膚或皮膚偏薄偏乾的話, 什麼是敏感肌膚專用?多數品牌鎖定的敏感肌膚族群,是「自認為是敏感肌膚」簡單的舉例,異位性皮膚炎者、酒糟性皮膚、免疫性蕁麻疹等, 即便是運用臨床數據結果, 當保養品的配方理念,只是把香料、色料、防腐劑、 而這樣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比較」安全?不得而知。當今的化妝品, 不會變成敏感肌膚的方法現代人使用的保養品,成分組成確實比幾十年前複雜許多。■「簡化保養程序」是避免肌膚走向敏感的基本要領。 ■同時間儘量選用同一品牌的同系列商品, ■過於頻繁的去角質,也是造成肌膚容易過敏的因素。 真的有敏感肌膚,該怎麼辦?真正的敏感性肌膚,是皮膚病與皮膚免疫系統有問題的肌膚。■不能不切實際的聽信某保養品可以根本改善、 ■選擇保養品時,無香料添加是最基本的要求,這當然包含精油。 ■敏感肌的照護從清潔「不能過度去脂」開始。 ■保養只做簡單的保濕就好,過多訴求的保養品, ■防曬品選擇容易清洗的配方,不用刻意選擇抗水抗汗型。 http://lifestyle.msn.com.tw/ |
擦防曬還不夠,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擦防曬還不夠,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為了美白,你需要吃芭樂、芒果、豆腐、巧克力與喝茶。
文.謝曉雲
夏天的腳步悄悄接近,擔心曬黑長斑的你,撐起陽傘、戴上墨鏡,並在外出前仔細塗抹有SPF係數的防曬乳,準備迎戰火力強大的敵人─紫外線
除了做足外在防曬功夫,你也不能忽略從「內在」加強防曬,充分攝取「SPF食物」,更能升高抗曬戰力,今年不當黑妹妹、小花臉
為什麼食物也能防曬? 皮膚科醫學研究發現,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刺激皮膚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而自由基會破壞皮膚細胞組織,加速黑色素生成的氧化反應,讓皮膚變得暗沉、粗糙及失去彈性,也使皮膚的抵抗力降低
因此,「防曬食物就是能提高抗氧化力、幫助清除自由基的食物,」國泰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胡淑玲解釋說
哪些是能防曬的「SPF食物」?皮膚科醫生推薦你,從今起把下列食物放入飲食清單裡。
1.每天吃高C水果
維生素C可說是「永遠的美膚聖品」,想保有健康明亮、不易曬傷老化的皮膚,幾乎每個皮膚科醫生都會叫你多吃高C蔬果
例如每天吃2~3份水果,其中一樣選擇高C的芭樂、奇異果、草莓、聖女番茄或是柑橘類
天熱胃口差,吃生菜沙拉可以消點暑氣,建議加入色彩亮麗的甜椒和幾朵綠花椰菜,不止賞心悅目,而且還能攝取大量維生素C。生食甜椒,清脆爽口,也不會因高溫烹調而破壞了維生素C。
2.適量攝取黃紅色蔬果
紅橘黃蔬果、食物及深綠色葉菜,如胡蘿蔔、芒果、紅黃番茄、木瓜、地瓜、南瓜、地瓜葉、空心菜等,多半含有大量胡蘿蔔素及其他的植物化學物質,有助於抗氧化,增強皮膚抵抗力
不過,多吃無益,脂溶性的胡蘿蔔素攝取過量會累積在體內,不但有毒性,而且容易讓膚色顯得「黃黃的」,停止攝食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代謝掉,胡淑玲醫師提醒不宜吃過量。
3.大豆製品
大豆中的異黃酮素(Isoflavones)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可以代替一部份女性荷爾蒙的作用,幫助對抗老化,而它也具有抗氧化能力,是女性維持光澤細嫩皮膚不可缺少的一類食物
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建議不放糖)是比較好的選擇,而其他加工豆製品,如百頁豆腐、豆干及豆皮等,熱量都比一般豆腐高很多,像100公克盒裝嫩豆腐、傳統豆腐,熱量大約50~88卡,但同樣100公克的豆干就要160~190卡,百頁豆腐要214卡,日式炸豆皮更要385卡,熱量相差2倍以上,最好少食用。
4.抓把堅果當零食
對皮膚來說,吃進肚的油脂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惡魔,端看你攝取的是哪種油
植物油多半富含維生素E,幫助抗氧化和消除傷害皮膚細胞的自由基。高維生素E的食物還包括小麥胚芽及各類堅果
另外,如果你平時都吃白米飯、白麵包,建議捨棄它們,改吃全穀類吧!因為「吃得愈粗、皮膚愈細」,全穀類正含有大量維生素B群及E,都是幫皮膚增強抵抗力及復原能力的重要營養素。
5.來杯熱可可
眾多科學研究為巧克力洗清冤屈,證實它是對健康有益的好食物,因為巧克力裡含有多種豐富的抗氧化物,如可可多酚、類黃酮,適量攝取也對皮膚有益。國外的美容業者甚至看中它高度抗氧化的能力,選用含巧克力成分的保養品為客人做臉、按摩
可可純度愈高的巧克力功效愈好,而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在所有巧克力產品中,可可粉含有最多類黃酮和抗氧化物。目前市面上可買到沒有添加糖及奶粉(精)的100%純黑可可巧克力粉,只要調合熱牛奶,少量加一點紅糖,就能享受一杯美味香醇的熱可可了
如果想吃黑巧克力,建議選擇可可含量50~75%,每天不超過55克為宜。
6.每天2杯茶
美國研究指出,喝綠茶或是使用含綠茶成分(指兒茶素)的保養品,可以讓日曬導致皮膚曬傷、鬆弛和粗糙的過氧化物減少約三分之一,表示皮膚受陽光損害的程度變輕
茶類裡含有茶多酚,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有研究甚至指出,它比傳統維生素A、C、E的抗氧化能力還高。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兒茶素,會因為氧化而減少,所以幾乎未發酵的綠茶裡保有最多兒茶素,半發酵的烏龍茶、包種茶次之,而全發酵的紅茶裡則最少
不過,綠茶的咖啡因含量也較多,容易引起某些人睡不好,也有人喝綠茶會胃腸不適,最好小心限量飲用
每天應喝多少茶,眾說紛紜,但一般健康人想飲茶養生,一天可喝2~4杯,並依自已身體情況調整,或是建議不同茶類換著喝。
哪些食物觸犯美白大忌?
檸檬汁愛美女性喝檸檬汁養顏美白,沒想到肌膚還沒變白,嘴角卻先變黑暗沉,急著上皮膚科求診。原來是檸檬裡的「感光物質」在作怪,一經曬太陽(紫外線照射),皮膚就過敏、發炎,並且造成色素沉澱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胡淑玲表示,門診中不少這樣的病例,因為敷檸檬片,或用手擠檸檬、喝了檸檬汁之後,沒有把手洗乾淨、把嘴邊殘留的檸檬汁擦掉,就外出曬了太陽,導致「植物光過敏性皮膚炎」
如使用香水、精油,裡面也常有具感光性的植物成分,最常見是柑橘類的佛手柑、葡萄柚、橘子等,因此需小心,避免噴塗在身體會曝曬在陽光下的部位,或只在晚間才使用這一類精油產品
含有「感光物質」的植物除了上述柑橘類水果之外,還有我們常吃的辛香料,如九層塔、芫荽(香菜),及芹菜、胡蘿蔔、無花果、愛玉等
對於容易長斑的人,有些皮膚科醫師建議少吃這一些食物。不過,台大皮膚部主治醫師邱品齊認為,這些食物一般食用量不會太多,只要飲食均衡,不必太擔心,做好基本防曬工作更重要。
高係數傷肌膚?破解防曬五大迷思
高係數傷肌膚?破解防曬五大迷思
係數愈高的防曬產品,對皮膚的負擔真的愈大嗎?
似是而非的防曬迷思,《康健》為你一次說清楚。
似是而非的防曬迷思,《康健》為你一次說清楚。
文.林慧淳 攝影.陳怡安
夏日艷陽毫不留情地在臉頰、臂膀和背部留下吻痕,一不注意便令人紅腫發癢,曬黑曬傷。
對抗紫外線侵襲,絕對少不了防曬乳,但它並不是「有搽有保庇」,選錯產品或使用失當,不但無法達到防護效果,更可能危害肌膚,輕則爆發滿臉痘子,重則化學成分入侵,在體內累積毒素,負面影響難以估計。
檢視5迷思,選擇安全有效的防曬乳,美麗一「夏」。
高係數=高風險、 高負擔?
A:錯。係數高低不是那麼重要,關鍵在防曬乳中是否做到「防滲入」。
到了賣場,種類眾多的防曬乳總教人眼花撩亂,儘管各品牌新品不斷衝高防曬係數,但總有醫生站出來呼籲,防曬係數愈高,皮膚承受愈重的負擔,是真的嗎?
到了賣場,種類眾多的防曬乳總教人眼花撩亂,儘管各品牌新品不斷衝高防曬係數,但總有醫生站出來呼籲,防曬係數愈高,皮膚承受愈重的負擔,是真的嗎?
修平技術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兼任講師張麗卿指出,光看瓶身上的SPF/PA數值,無法辨別防曬乳對皮膚的影響,「能不能做到有效『防滲入』,才是防曬品是否安全的關鍵,」她解釋。
防曬劑有物理和化學兩類,純物理防曬由於粉粒大,使用後大多卡在毛孔,無滲入風險,即使滲入也不會被身體吸收,但化學性防曬就必須考量防滲入問題。
由於化學防曬劑的成分多是化學合成酯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引發過敏性蕁麻疹或皮膚病變,甚至有致癌風險,因此業者必須利用防滲入的配方概念,以無法進入皮膚的大分子或創造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將化學防曬劑阻絕在皮膚表層,避免被身體吸收,張麗卿進一步說明。
可惜的是,她大量瀏覽市售防曬產品後發現,包括國際知名品牌在內,竟有八成廠商不重視防滲入的重要性,因此消費者日常使用防曬產品時,毒素或許已悄悄在體內累積。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也肯定防滲入的價值,但他憂心,各國對於防滲入還沒有認證機制,因此消費者就算重視安全,也無從辨識。
對此,張麗卿老師建議從幾個方向測試產品,保障自身安全:
1.先了解手中的防曬乳是物理性、化學性,或是兩者混合,化學防曬劑比例愈高,防滲入的有效性愈重要。
2.在臉上試搽一點防曬乳,若感覺刺痛,就代表成分滲入皮膚,如果使用的是化學防曬劑,表示廠商沒考慮到防滲入安全問題,應直接從購買清單中刪除。
3.將防曬乳搽在手上,等待15分鐘,確定附著於皮膚後,用噴槍輕噴,如果呈現圓形水珠,表示防曬乳已形成防護膜,能達到防滲入、抗汗作用;但如果噴水後呈白濁狀,甚至隨水流走,表示無法防流失,化學成分也都滲進皮膚了,這種防曬乳最好少碰為妙。
添加美白、抗老成分的防曬乳最有效?
A:錯。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再用防曬乳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之道。
訴求多功能的防曬產品效果存疑,邱品齊醫師以美白為例,某些成分有特殊的酸鹼值,和防曬劑共存時能否穩定,美白能作用多少還是未知;更重要的是,美白、抗老等成分必須深入皮膚才有效,但若使用化學防曬、又考慮到防滲入的安全性問題,額外添加的成分便同時卡在角質層,變得毫無意義。
張麗卿也認為,就目前的化妝品原料水準而言,保濕、抗敏抗發炎、抗氧化等在皮膚表淺層可發揮作用的成分,添加在防曬乳中才有用。因此別多花金錢在多功能防曬乳上,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後用防曬,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方法。
防曬在出門前20分鐘搽,否則無效?
A:錯。防曬不管何時搽都有效。
「事實上,防曬有搽就有效,」邱品齊醫師直說,可能因為早期的產品較為濃稠,需要時間使防曬分布得更均勻,但是現在劑型不斷改良,許多防曬品呈現液狀,就算出門前搽也能迅速附著於皮膚。
不過張麗卿老師提醒,對於夏天容易揮汗如雨的人來說,還是提早15分鐘搽比較好,以免一出門就滿頭大汗,順帶也把剛搽上去、沒來得及緊緊附著在皮膚上的防曬統統「洗掉」了。
去年的防曬今年就沒效了,一定要丟掉?
A:錯。就算是去年的產品也沒關係,只要在有效期限內使用都有效。
廠商為了宣傳,經常出現各種不符事實的行銷話術,「去年的防曬今年無效」就是典型的手法,張麗卿說。
她指出,美白或抗老化等高機能性活膚成分會因放久而失效,但是單純的防曬產品則不然,只要在使用期限內使用都沒有效力下降之虞,也不因陽光照射而變質;有時放置一段時間後,防曬乳可能有乳化分層、油水分離的現象,但只要味道不變,搖晃後仍可照常使用。
除此之外,部份銷售人員遊說顧客時,宣稱「亞洲人的膚質相近,不適合使用歐美產品」,但邱品齊醫師認為,防曬無國界,世界共同趨勢是劑型愈來愈清爽,就算是歐美商品也未必黏膩厚重,況且許多歐美知名品牌在亞洲都設有專屬實驗室,開發製造適合東方人的商品,不再是非日系產品不可。
每2小時就應補搽防曬,才能保護皮膚?
A:錯。如非必要,不必時時補搽,以免對皮膚造成負擔。
在防曬流失的情況下,的確每1~2小時就應補搽,但如果一直待在室內,沒有大量流汗、戲水、不斷擦拭的情形,就不須時時補搽防曬,以免愈搽愈厚重,就算是清爽的配方,也會在臉上形成一層又一層防護膜,悶得皮膚透不了氣,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張麗卿指出。
痘痘肌、敏感肌可選物理性防曬
對於健康肌來說,防曬乳的品質好壞或許不會立即反應在臉上,但痘痘肌和敏感肌就,一搽上不合適的產品,他們便會立刻用滿臉大小痘或搔癢紅腫以示抗議,因此台大醫院邱品齊醫師提醒,一定要索取防曬試用品,在耳前(臉頰和耳朵間)皮膚試搽,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再購買,以免失誤選錯防曬。
部份常用的化學防曬成分如IPM、IPP,本來就易致痘,配方中加入許多化學合成酯,風險更大,但張麗卿強調,不必過度擔心致痘成分,因為防曬中添加的濃度通常不高,相反地,導致冒痘的最大元兇是油膩不透氣的防滲入膜,緊緊把皮膚悶住了,不冒痘也難。
敏感肌則要儘量選擇物理性防曬,如果要用化學性防曬的話,也要堅持找到防滲入效果好的產品,可防堵化學成分進入皮膚造成過敏,張麗卿提醒。
防曬產品標示 歐美日不同調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指出,歐洲和美國開始正視UVA的防護,因此去年針對防曬產品的標示分別訂立新規定,消費者在今年出產的新品中陸續可見。
歐洲:歐洲化妝品委員會認為,防曬產品除了現有對於UVB的防護之外,也應加強對抗UVA,因此建議,產品包裝除了標示SPF(防曬產品對抗UVB的能力)和PPD(防曬產品對抗UVA的能力)的數值之外,防曬比率更應為:SPF/PPD≦3,符合標準的產品,包裝上可加註。
美國:以1~4顆星號標示UVA的防護,星號愈多表示對於UVA的防護愈強。
日本:維持原來SPF和PA標示。
排毒,不如防毒
排毒,不如防毒
你還在排毒嗎?更酷、更實用的觀念等著你實踐。
文.黃惠如
排毒經濟席捲全台,各種排毒商品訴求環境中空氣、陽光、水、食物皆遭受污染,讓身體深受其害,因此造成癌症體質,必須要透過排毒飲食,才能排除毒性。
不論排毒商品是否能排毒,超過20年研究「環境毒物對人體影響」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韓柏檉認為,「排毒不如防毒」,事前預防毒物,比事後排除毒物更積極。
大家應該要認知到現代生活不可能吃到零污染的食物。美國一份「無處可藏:美國食品中的持久性毒性化學物」報告中,就指出美國人一天的飲食中,可能遭受63~70次的污染。
但韓柏檉說,可以靠風險管理趨吉避凶。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從4個角度來判斷影響健康的程度,包括毒性大小、濃度高低、接觸頻率與接觸時間。
他認為,在這個了解下,我們才能學會避開風險,捍衛自己的健康,才不會被每隔幾天的黑心食物新聞嚇得半死,或轉而尋求某些不見得有實質效益的排毒商品。
想要防毒,從最基本的飲食生活開始做好風險管理:
水:5招保你家水能喝
《康健雜誌》曾經大幅報導台灣飲用水問題重重。
從最上游的水源水質遭破壞,迫使淨水場加氯量不斷增加;破裂的輸水管線可能是老舊有毒的鉛管,自來水送到自家水池水塔又疏於清洗。從公共衛生的調查發現,台灣癌症死亡率和飲用水加過多氯消毒有關。
防毒密碼:
‧每半年清洗水塔、水池。
‧一早先放掉兩桶水。隔夜的水是最髒的水,因為水管的重金屬容易溶在水裡,因此放掉兩桶水用來澆花、拖地或洗馬桶。
‧水煮沸後,掀蓋以小火再煮5~10分鐘,避免致癌的三鹵甲烷。
‧濾水器也是一種選擇,考慮要消除臭味、消毒水味用活性碳濾心;覺得自家水喝起來澀澀的,用離子交換;求安心用逆滲透。
‧切記濾心一定要定期清洗,否則喝的水比沒裝濾水器前還髒。
米:巡迴各品牌好米
鎘米問題再度爆發。日本著名的「痛痛病」,破壞神經系統,造成全身痠痛,並損害腎臟及肝臟,就是「鎘」惹的禍。
五穀雜糧若保存不良,也容易有傷害腎臟的赭麴毒素產生。
防毒密碼:
‧購買不同品牌的米,以分散風險。
‧選擇有機米或有生產履歷的米。
‧若要煮五穀雜糧飯,各自購買新鮮的雜糧較佳,因為包裝好的五穀米,無法得知各自的保存時間。
蔬果:掛保證較好
政府時時呼籲,每日至少五蔬果,但蔬果的農藥殘留一直令人無法放心。
防毒密碼:
‧選擇政府掛保證的蔬果。如有機、吉園圃或有生產履歷的蔬果,這些有「掛保證」的蔬果,至少都經過檢驗,相對而言較有保障。
‧先浸後沖效果好。買回來的蔬果最好先浸泡5分鐘,再拿到水龍頭下仔細沖洗,這樣可以去掉大部份的農藥。
‧去掉容易殘留農藥的部份:如葉菜類的菜梗與莖相接處、果蒂,包心白菜、高麗菜外面幾層,都可以先切除。
肉:少吃是福
很多人擔心台灣肉品的抗生素問題。《康健雜誌》也曾追蹤報導,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已有抗藥性,未來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
而且,吃入抗生素最先影響的是消化系統。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的益菌,影響消化能力。
立法委員賴幸媛曾要求政府解決肉品抗生素問題,她從農委會提供的資料質疑,1997年台灣全年耗用的動物用抗生素是500餘公噸,至2003年成長三分之一,達到700多公噸。換算成一顆500毫克的膠囊,全台灣2300萬人平均每人一年吞下65顆抗生素藥丸。
病死豬流入非法肉品市場問題嚴重。賴幸媛並指出,2003年台灣豬隻總生產頭數為1027萬餘頭,死亡豬隻223萬餘頭,供屠宰豬隻應有804萬頭,但實際上卻有946萬頭,將近150萬餘頭的差距無法解釋。
防毒密碼:
‧選擇自然豬或CAS認證的肉品。
‧營養師說,人一天所需的肉只有半個手掌大,少吃肉也是防毒觀。
海鮮:吃對的魚
深海魚有豐富的DHA,一直以來都是被推薦好食物。但因為汞污染,先進國家已經呼籲孕婦、哺乳的婦女、計劃懷孕的婦女、4歲以下小孩不應食用鯊魚、旗魚、鯖魚、馬頭魚等四種深海魚。
防毒密碼:
依韓柏檉教授監測台灣魚類重金屬的結果也發現,旗魚、鯊魚的含汞量最高,他建議吃汞含量低的鱈魚。
烹調方法:遠離熱炒
肺癌是台灣女性的第一大殺手,但令醫界納悶的是台灣婦女吸菸率並不高,男性也同樣吸入環境廢氣,為何造成女性這樣大的傷害?
禍首可能是油煙。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的研究發現,台灣女性肺癌有50%歸因於油煙,包括炒菜油煙及拜拜燒香的煙。
防毒密碼:
‧減少大火熱炒。改用蒸、滷、燙、煮等烹調方式。
‧選擇相對穩定又不傷害心血管的油,即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如橄欖油、菜籽油等。
‧注意抽油煙機的高度。抽油煙機不宜距離爐台過高,最好不超過70公分,才不會減弱吸力。
‧正確使用抽油煙機。在油煙將起前,就應該打開抽油煙機,而非等起油煙之後。
‧減少燒香、燒紙錢的次數與數量。
這些防毒密碼困難嗎?非但不,還相單簡單。韓柏檉夫婦特別示範七道防毒餐,從前菜、肉類、海鮮、湯品到甜點,拍攝食譜當天不僅人人大快朵頤、大呼過癮,而且每人熱量不超過500卡。
還等什麼?馬上讓防毒變成習慣吧!
喝水減肥法
喝水減肥法
文.編輯部
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是發明抗生素盤尼西林的佛萊明(後來獲諾貝爾獎)的學生,他回伊朗後,卻在柯梅尼執政時期,被逮捕入獄,罪名32項判處死刑。
由於典獄長想把他的醫術用在監獄,一再延緩執行期,熬到政權崩潰,活著走出監獄。
在藥物短缺的牢獄中,貝曼格利發現「水」是他唯一供應不斷的藥物,於是他開始用水治病。例如有位囚犯消化性潰瘍,嚴重腹痛,喝了兩杯水後8分鐘止痛。
於是貝曼格利決定進一步探索水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他發現水可以緩和犯人情緒緊張,也可醫治因精神壓力導致的病症。
出獄後他遷居美國東部,1983年成立「簡易醫藥基金會」繼續研究。他發現,不自覺的慢性脫水(unintentionally chronic dehydration),是很多重要疾病的根本成因,引起錯綜複雜的生理與代謝反應,比如血壓的控制與脫水有關,喝水不夠的人容易高血壓、糖尿病與便祕,並且當身體渴望水的時候,會以胃痛、頭痛、背痛的方式發出求救訊息。
其他如憂鬱症、慢性疲勞、癌症、骨質疏鬆,甚而心臟病、痛風、腎結石等等,都與身體缺水有關。
這本他寫的《喝水好健康》,從生理科學定義身體活動的組織和器官的自然運作方式,來探討水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他的研究,多喝水才不會胖。以下是部份摘錄:
***
我認為只要了解過度進食與身體脫水之間的關係,就知道該如何預防肥胖,但需要決心和毅力徹底執行。
首要先在心裡建立自己苗條的形象,將這個印象烙進潛意識,使腦有達成這個結果的慾望。
預防肥胖,進食前先喝水
我們往往只在嘴巴乾的時候才認為渴,其實是不對的。感覺嘴巴乾才喝水,已是脫水末期的徵兆,且往往是飽餐一頓之後才會發生。
飲食的習慣和兩種感知作用有關,一種是飢餓引起的疼痛;另一種是渴的感覺。兩者都因組織胺的作用而起,且都表現在身體同一個部位。因此,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把渴的感覺當成餓。
原本身體只是單純地需要水,但如果當組織胺因脫水而發揮作用,或身體面臨精神層面的壓力時,就可能造成過度進食。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每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
餐前半小時喝水有助於釐清身體對渴與餓的需要,不但容易有飽足感,且會只在真正需要食物的時候才會進食。
此外,進食量會明顯減少,對食物的渴望也會改變,因為有足夠的水,身體會比較喜歡蛋白質而不是令人發胖的碳水化合物。
甩肥肉,啟動酵素燃燒脂肪
下一步就是消除已囤積體內的脂肪。增加飲水量,三週內就可減輕大約8~14磅(3.6~6.3公斤)。
一開始所減輕的體重來自於原本滯留在組織中為了滿足重要細胞需要,而造成水腫現象的水。當飲水量增加時,就會啟動體內對荷爾蒙敏感可燃燒脂肪的酵素活化,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調適至合理的情況。
研究顯示,一杯水可以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長達1.5~2小時,接著所分泌的腎上腺素可以使貯存於體內的脂肪逐漸消耗,使多餘的體重明顯減少。與節食相較,這種方式所減輕的體重較為穩定而持久。
燃燒脂肪的酵素對於身體活動型的荷爾蒙──腎上腺素及其同類荷爾蒙非常敏感。當肌肉活動時,這些荷爾蒙就會被分泌,然後就開始燃燒脂肪──這就是固定走路的好處。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那麼要不要節食,就不重要了。你可以隨便吃任何身體告訴你該吃的食物,因為身體知覺會變得比以前敏感,身體本身就會有所選擇。
藉由適當補充水分、鹽分攝取及運動來減輕體重,比瘋狂節食更好。嚴格節食的併發症及只注重體重計的數字,會使必需營養素的攝取失衡及營養缺乏症出現。
喝水好健康(Water:for Health,for Healing, for Life)
作者:貝曼格利博士(Dr. Batmanghelidj, MD)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2006年7月5日
打破迷思》喝水不能排毒、減重
打破迷思》喝水不能排毒、減重
喝水並不像一般觀念中認為的會排毒、減重、增加新陳代謝?…菠菜=纖維+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效果很好的葉黃素+玉米黃素?菠菜每100克只含鐵量2.7克…感冒吃維生素C並不會減輕症狀?…
文.謝忠道 攝影.鄭佳玲繪
最近一份美國臨床實驗報告出爐,結果讓大家都傻了眼:原來喝水並不像一般觀念中認為的會排毒、減重、增加新陳代謝。
這份報告也推翻了另一個健康的老梗:每天喝1.5公升的水有益健康。其實沒有。
每人每天喝水量可以依個人狀況調適,運動量大的人自然該多喝,運動量少的人也不一定要兩大瓶,渴了就喝,不渴沒必要強灌,(健康的)身體自然會發出訊息告訴你該不該喝。
活在21世紀,許多東西技術真是日新又新,電腦網路在短短十年間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作息,ipod、iphone幾年內讓世代交替變得更急速,然而,許多陳舊頑固的概念卻始終不會隨世代而修訂,或許是我們對健康、對身體太在意,寧可錯信,不願誤信?
比如,我相信很多人都還堅信「菠菜含豐富鐵質,想補充鐵(尤其補血)的人該多吃菠菜」。其實並不。
牡蠣、蚌殼、內臟、紅肉 含鐵量高
每100克菠菜葉中僅含2.1毫克的鐵,在我們經常攝取的食物中不算特別,牡蠣、蚌殼、動物內臟(豬肝雞肝牛腰等),甚至紅肉(牛豬肉)都比菠菜含鐵量高,而且蔬菜裡的鐵質比動物鐵質較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除非閣下吃素,不然補鐵(或補血)時菠菜並非最好的選擇。
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搜尋,發現「菠菜含高鐵質」這個老舊而錯誤的觀念,不完全是大力水手卜派的錯(五年級以上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哪一號人物吧),這個錯誤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發生的,一個科學家小小的筆誤。
1870年德國生物學家E, von Wolf在一份分析食物營養成分的報表上,不小心將每100克的菠菜含鐵量數字上忘了一個小數點,變成10倍。這個無心的小錯隔了幾年又被一個瑞士Bale大學教授Gustav von Bunge引用,變成菠菜乾的含量,而非新鮮菠菜。最後大力水手卜派卡通一上場開菠菜罐頭,讓全世界的媽媽,儘管小孩尖叫狂鬧,淚眼飛飆,還是要逼孩子吞下無數苦澀難嚥的菠菜葉。
很難想像百年後這個觀念仍深植人心吧?
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搜尋,發現「菠菜含高鐵質」這個老舊而錯誤的觀念,不完全是大力水手卜派的錯(五年級以上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哪一號人物吧),這個錯誤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發生的,一個科學家小小的筆誤。
1870年德國生物學家E, von Wolf在一份分析食物營養成分的報表上,不小心將每100克的菠菜含鐵量數字上忘了一個小數點,變成10倍。這個無心的小錯隔了幾年又被一個瑞士Bale大學教授Gustav von Bunge引用,變成菠菜乾的含量,而非新鮮菠菜。最後大力水手卜派卡通一上場開菠菜罐頭,讓全世界的媽媽,儘管小孩尖叫狂鬧,淚眼飛飆,還是要逼孩子吞下無數苦澀難嚥的菠菜葉。
很難想像百年後這個觀念仍深植人心吧?
如果要替菠菜驗明正身,它最值得吃的營養該是豐富的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抗氧化效果很好、對眼睛很好的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nthin),而絕不是鐵質。
不過菠菜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它含有草酸鹽,容易讓尿結石或腎結石復發,還可能引起痛風。此外,因為需要大量的氮施肥幫助生長,經常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硝酸鹽。
法國最新一期《Que Choisir》雜誌做了一份「虛假的健康補充食品」報導,其中對許多宣稱有各種瘦身減重或是增強活力等效果的營養補充食品做測試,也對一些固有觀念或錯解提出澄清和解釋。其中一項就是維生素C。
研究發現,感冒吃維生素C並不會減輕症狀,維生素C真正的好處是抗氧化,延緩細胞老化。
研究發現,感冒吃維生素C並不會減輕症狀,維生素C真正的好處是抗氧化,延緩細胞老化。
有必要每天一顆嗎?根據法國實驗室AgroParisTech研究員Ines Birlouez表示:沒必要,除非你是攝取極少量蔬果的人。但是如果你的蔬果攝取量過少,建議你改變飲食習慣,做到均衡營養,而不是「補充」營養食品或健康食品,因為「由蔬果帶來的維生素C人體器官較容易攝取吸收」。
報導中也針對Omega-3和瘦身減重的營養產品做深入的解釋,原來我們許多的「健康」觀念都是產品廠商的「置入性行銷」。正確的資訊觀念經常被廣告宣傳淹沒吞食,廠商藥商要我們相信什麼,販賣觀念經常也就是販賣產品,只是一般民眾的警覺心和懷疑心會降低些。更何況,牽涉到健康與身體,我們總是傾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長期過量,會造成細胞老化
根據法國食品安全局的看法:攝取不必要的營養,會造成人體器官的運作失衡。而且有些營養是一刀雙刃的。
再拿維生素C做例子,過量會造成尿結石和消化不良,長期過量,甚至引起反效果,造成細胞提前老化。
每每讀到這些,總想起祖先留下的一些智慧:藥也是毒,端看你如何使用。現在也該補上一句:還要看你的觀念正不正確。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有其它無解的迷思想要發問,請至【請問Dr.H】。
報導中也針對Omega-3和瘦身減重的營養產品做深入的解釋,原來我們許多的「健康」觀念都是產品廠商的「置入性行銷」。正確的資訊觀念經常被廣告宣傳淹沒吞食,廠商藥商要我們相信什麼,販賣觀念經常也就是販賣產品,只是一般民眾的警覺心和懷疑心會降低些。更何況,牽涉到健康與身體,我們總是傾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長期過量,會造成細胞老化
根據法國食品安全局的看法:攝取不必要的營養,會造成人體器官的運作失衡。而且有些營養是一刀雙刃的。
再拿維生素C做例子,過量會造成尿結石和消化不良,長期過量,甚至引起反效果,造成細胞提前老化。
每每讀到這些,總想起祖先留下的一些智慧:藥也是毒,端看你如何使用。現在也該補上一句:還要看你的觀念正不正確。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有其它無解的迷思想要發問,請至【請問Dr.H】。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issue/question/index.jsp
正確喝水保健康!一天的開始請及早補充水份
【痠痛便利貼】正確喝水保健康!一天的開始請及早補充水份
【關於本專欄】喜歡寫作,紀錄生活;喜歡運動,樂於分享;生活隨筆,專業分析;只要是身體有「痠、痛、麻、脹、無力」的時候,都可以在復健科醫師林頌凱的網路專欄,找到實用好方法!
文.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水是人體最重要的身體組成成分,佔了人體重量的70%以上。充足的水份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必備條件。如果只喝水但不吃任何的食物,人類大概可以存活六個星期,但是如果完全不吃不喝,那可能連一星期都撐不過去。
充足的水份攝取不僅只是解除身體的「渴望」,更重要的,它能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的腦部運作與身體平衡系統,也將重要的養份、礦物質與維他命帶給所有器官,包括了骨骼肌肉系統。
一般人每天最少要喝2000 cc的水。活動力愈強、或停留在戶外時間愈長的人,所需要補充的水份就愈多。運動時,因為流汗而會流失大量的水份。在酷熱的陽光下運動,一小時就可能流失3000 cc的水。
當身體內水份流失量達到體重的1%~2%時,我們會感到口渴,食慾降低與耐力下降。當流失量達體重的3%~4%時,便會感到口乾、噁心、排尿量減少,而且運動表現明顯下降。水份流失量如果達到體重的8%以上,就會產生眩暈、無力,甚至意識不清。
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從事運動的人水份的補充都明顯不足,所補充的量僅佔總流失量的30%~50%,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多數人都是感覺口渴才喝水。但如前面所敘述的,口渴的感覺產生時,身體其實已經處於「脫水」的狀態。
平常我們可以用目測尿液的方式,判斷身體是否已經脫水:正常的尿液是淡色無臭的,如果在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發現,尿量減少且尿液呈深黃並帶有濃濃的味道,就表示身體已明顯脫水,必須大量補充水份。
在這裡提供一些運動時水份補充的小秘訣:
●愈早開始補充水份愈好,最好早上起床時,就喝1~2杯的水。
●出門時,別忘了帶裝水的瓶子。除了方便喝水以外,更可用來計算水份補充的量。
●運動前二個小時喝500 cc的水,如此可讓多餘的水有充份的時間排出體外。
●運動前三十分鐘再喝300 cc,在運動時每十五分鐘即補充150 cc的水。
●運動的時間愈長,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必須適度增加水份的攝取。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運動結束後要大量補充水份。
有研究指出,如果運動的時間小於一個小時,單純水份的補充就已足夠。如果運動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最好是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連帶流失的電解質與補充熱量。咖啡與茶都含有利尿的咖啡因,會加速身體水份的流失,所以並不建議在運動前後飲用。
正確且充足的喝水,可以使我們運動得更放心、更安全,進而追求最好的成績表現。<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痠痛便利貼」。
◎延伸推薦:林頌凱醫師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painfree-forall/
平常我們可以用目測尿液的方式,判斷身體是否已經脫水:正常的尿液是淡色無臭的,如果在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發現,尿量減少且尿液呈深黃並帶有濃濃的味道,就表示身體已明顯脫水,必須大量補充水份。
在這裡提供一些運動時水份補充的小秘訣:
●愈早開始補充水份愈好,最好早上起床時,就喝1~2杯的水。
●出門時,別忘了帶裝水的瓶子。除了方便喝水以外,更可用來計算水份補充的量。
●運動前二個小時喝500 cc的水,如此可讓多餘的水有充份的時間排出體外。
●運動前三十分鐘再喝300 cc,在運動時每十五分鐘即補充150 cc的水。
●運動的時間愈長,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必須適度增加水份的攝取。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運動結束後要大量補充水份。
有研究指出,如果運動的時間小於一個小時,單純水份的補充就已足夠。如果運動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最好是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連帶流失的電解質與補充熱量。咖啡與茶都含有利尿的咖啡因,會加速身體水份的流失,所以並不建議在運動前後飲用。
正確且充足的喝水,可以使我們運動得更放心、更安全,進而追求最好的成績表現。<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痠痛便利貼」。
◎延伸推薦:林頌凱醫師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painfree-forall/
大口喝等於沒喝?你不知道的8個喝水祕密
大口喝等於沒喝?你不知道的8個喝水祕密
睡前不喝水容易腦中風?喝瓶裝水容易喝下細菌?早上起來喝溫水、鹽水、還是冷水好?有關喝水的知識,一次講明白。
文.李佳欣 攝影.陳德信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在缺水的狀態下,會出現大腦萎縮的狀態,而且失水愈多,腦部萎縮愈嚴重,甚至跟患病2個多月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一樣。還好,趕緊喝上兩杯水,大腦就會逐漸恢復原本的狀態。
身體缺水?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如果喝的方法與時機錯了,就可能讓你身體缺水。而且水分不足時,身體不一定會用口渴的方式告訴你,而是不知不覺地從其他地方吸收水分。
想要讓身體隨時隨地不缺水,學習8個喝水法,不用花力氣花大錢,就能夠靠喝水養生。
1睡前喝水,可預防心肌梗塞或中風
這是真的。
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體缺水時,血液就會變得濃縮、黏稠、影響血流,身體就必須提高血壓、縮小血管。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這7~8小時中卻無法適時喝水。哈佛大學的研究曾發現,早上6~9點是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的時刻。
不過,為了避免有些人半夜起床上廁所會影響睡眠,或老人家可能有跌倒的風險,所以除了腎結石的人外,只要睡前1~2小時有喝水,並且早上起床時立刻喝水,也可達到預防血管阻塞的效果。
泡溫泉或三溫暖前最好也先喝水,這些活動也會流很多汗,血液變濃綢又遇到高溫的環境時,會增加心血管的壓力。
泡溫泉或三溫暖前最好也先喝水,這些活動也會流很多汗,血液變濃綢又遇到高溫的環境時,會增加心血管的壓力。
2一起床就喝水 ,改善便秘
早上喝一杯水有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秘,若前一晚先把水擺在床頭,一坐起床立刻喝下去,效果加倍。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說,身體從躺著到坐起來時,腸子會因站立反射而開始蠕動,把握這個時候立刻再喝下一杯500cc左右的水,效果會更好。
常溫冷水比溫開水更能刺激腸子蠕動,但勿低於常溫,太冷的水反而會抑制腸子蠕動。
至於喝溫鹽水,醫生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加鹽有助排便。加上睡眠中身體已經消耗許多水分,所以喝鹽水反而會令人更加口乾,尤其早晨時血壓通常較高,血壓高的人最好還是喝溫開水就好。
3運動前先喝水,表現更亮眼
大多數人習慣運動完才喝水,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在運動前就先喝一杯水。
因為運動的目的是訓練肌肉並增加血液循環,當血液中水分充足,運動時血液流動才會更順暢,供應肌肉與細胞充足的氧氣與養分,讓運動表現更好,不易疲累,也可避免中暑。
4喝酒時,也要多喝水
喝下啤酒時感到清涼暢快,別以為是在補充水份。酒精含有利尿的成分,喝酒後跑廁所,排出的都比喝下去的多,因為酒精成分已經悄悄地把你身體其他地方的水分帶走了。而且酒精會使血管擴張,體溫上升,也容易造成大腦跟身體缺水。
因此喝酒的同時,也別忘了同時補充水分,可以減少隔天起床後口渴、皮膚乾燥的情況,也有助減輕隔天的頭痛。
也不要把茶、咖啡、可樂算入每天所需的水分中。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以及含高量鉀或檸檬酸的果汁,都有利尿作用,會帶走身體多餘的水分,因此不能把這些飲料算入你所需要的水分中,最多只能減半計算。
早起的第一杯水,也別用果汁、牛奶、咖啡或奶茶取代。新店慈濟醫院腸胃科醫師王嘉齊說,果汁、牛奶算是食物,喝下去後腸胃就得開始消耗能量去消化這些脂肪與糖分了。而空腹喝茶與咖啡則易傷胃。
因此喝酒的同時,也別忘了同時補充水分,可以減少隔天起床後口渴、皮膚乾燥的情況,也有助減輕隔天的頭痛。
也不要把茶、咖啡、可樂算入每天所需的水分中。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以及含高量鉀或檸檬酸的果汁,都有利尿作用,會帶走身體多餘的水分,因此不能把這些飲料算入你所需要的水分中,最多只能減半計算。
早起的第一杯水,也別用果汁、牛奶、咖啡或奶茶取代。新店慈濟醫院腸胃科醫師王嘉齊說,果汁、牛奶算是食物,喝下去後腸胃就得開始消耗能量去消化這些脂肪與糖分了。而空腹喝茶與咖啡則易傷胃。
5焦躁疲憊時,喝杯水立即頭腦清醒
劉桂蘭中醫診所中醫師樂英如說,水具有穩定、滋潤、降火的功能。只要缺水,就會有燥與熱的表現。除了口渴,舌頭或嘴唇太鮮紅、乾燥、手心與腳掌發熱、乾咳、便秘等情況,都可能是身體缺水的表現。此外,眼睛或皮膚乾澀,也需要多補充水分。
突然感到沒來由的疲累、情緒焦慮、暴躁、或者大腦沈重且注意力無法集中時,也可能是缺水的表現,試著喝一杯水來恢復活力。老人家改變姿勢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暈眩時,也可能是缺水造成血液量不足所引起。
一天平均約要喝2000cc左右的水才夠,但應平均分配在一天當中補充,讓身體隨時都不缺水。也要依照活動量做調整,像是泡熱水澡、夏天長時間在外或待在冷氣房內,都要多補充1~2杯水。
樂英如提醒,有些人覺得水很難喝,是因為水分運送及消化的功能較差,只要喝完一杯水就覺得肚子脹、不舒服。所以,如果覺得喝水很不好喝,也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的訊號,就要針對根本的問題就醫改善。
6天黑後才煮開水,水質最佳
江守山建議,最好晚上燒開水,水質會最佳,因為水管一整天已經被大量用水清洗乾淨了。早上起來若立刻燒開水,水質最不好,因為水管靜置一個晚上後,容易沈積各種髒物、雜質。
此外,用來消毒自來水的氯在接觸水中的有機物時,可能會產生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三鹵甲烷。所以當開水煮沸至100度時,要打開蓋子多煮3~5分鐘,以去除水中的三鹵甲烷。
但打開蓋子後,你別站在旁邊,並且要同時打開抽風機。因為三鹵甲烷揮發成氣體時吸入,比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由於無法確定水管中是否含有過量的鉛,江守山提醒民眾可考慮加裝濾水器。
此外,用來消毒自來水的氯在接觸水中的有機物時,可能會產生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三鹵甲烷。所以當開水煮沸至100度時,要打開蓋子多煮3~5分鐘,以去除水中的三鹵甲烷。
但打開蓋子後,你別站在旁邊,並且要同時打開抽風機。因為三鹵甲烷揮發成氣體時吸入,比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由於無法確定水管中是否含有過量的鉛,江守山提醒民眾可考慮加裝濾水器。
7大口喝水,等於沒喝,切記要小口喝
不管是不是大量流汗後,只要喝水時,都要小口小口地喝,因為一次灌下太多水時,腎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便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地。
而且喝水喝太快,也容易引起脹氣。
8瓶裝水真的容易長細菌
網路上流傳,喝瓶裝水之後,瓶口過一天就會長出許多細菌,這個說法是真的,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帶水壺。
王嘉齊說,只要是瓶裝的飲料,開罐後都很容易長細菌,儘量不要嘴巴貼著瓶口喝,且不要連續幾天都重複使用同一個瓶子。
也不要將瓶子放在車上日曬,使塑膠瓶內的化學物質溶入水中。
不過,即使是水壺,也要記得每天清洗吸管與瓶身,不鏽鋼的材質則比塑膠的好。
▼胃腸不好的人,怎麼喝水?
最好的方式,是餐前半個小時喝水,這樣可使腸胃道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而餐後要等待2個半小時才喝水,避免水分稀釋胃液,不利消化。
尤其是胃灼熱、胃潰瘍的人,因為水可溶解胃中自然分泌的重碳酸鹽,成為胃酸通過胃壁黏膜的緩衝劑,水分不足時,胃酸的緩衝消失,胃酸就會侵蝕胃壁,造成胃灼熱。
▼腎臟病患者怎麼喝水?
腎臟病患者、肝硬化合併腹水或者心臟衰竭的患者,因為腎臟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因此需依照醫生指示限定每日喝水量。
遇到很渴的時候,可以用含冰塊的方式,緩解口渴的感覺,並同時控制水分攝取。而服藥則改在吃最後一口飯時,配一口湯一併服用,一般人用200cc的水吞藥,對腎臟病人來說可能多了些。
但除此之外,依然要注意尿量,當發現攝取水分兩天後,排尿量沒有跟著增加,且出現水腫、體重增加約2公斤、容易喘的情況,就要就醫。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身心症,為什麼女多於男?
身心症,為什麼女多於男?
文.吳若女 攝影.陳德信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大,不是要快快快,快跟上周遭的生活步調,就是要衝衝衝,衝上社會的期待或競爭。當壓力長期籠罩,又無法適度排解調適時,就會不知不覺透過大腦影響到全身的內分泌、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繼而是五臟六腑,最後表現在身體上的不適,就是所謂的身心症。
身心症的種類繁多,大多表現在自律神經所支配的生理機能上,影響所及如心臟血管方面的原發性高血壓和偏頭痛、呼吸系統的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消化器官的腸胃道激躁症、泌尿生殖系統的頻尿和月經週期的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下背痛等等。
不過有很多身心症的症狀,常無法透過檢查找出原因,加上醫生說:「你沒有病啦,檢查沒有問題。」更加讓人沮喪,因為不舒服的狀況的確存在,好像找不到答案就被否認了。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因此而特別提醒,如果經過幾位醫師一連串的檢查和診斷後,確定沒有其他生理上的因素,就應當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身心症,可再進一步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身心症男女都有,不過以下四項卻是女多於男,分別是大腸激躁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經前症候群和纖維肌痛症。有的是荷爾蒙週期的變化,為女性所獨有;有的是因為女性纖細敏感的特質而引發的;有的可能是因為現代女性角色多重,壓力大所造成。不過無論如何,如果出現以下症狀,不妨停下腳步,看自己是怎麼回事,休息後再上路。
●肚子經常咕嚕咕嚕,原來是『大腸激躁症』
40歲的房地產銷售員甯甯,經常東奔西跑,隨時陪客人看房子,想年輕時多衝刺賺錢,得失心很重。
肚子常咕嚕咕嚕響,弄得她很煩躁,最後都得跑廁所解決,次數多了,店經理還揶揄她很會選時間尿遁,讓她哭笑不得。
由於經常腹痛腹瀉,一開始她只是想可能吃壞肚子了,很小心自己的飲食,沒想到還是經常發作,胡亂吃的腸胃成藥,似乎也沒有效。
●肚子經常咕嚕咕嚕,原來是『大腸激躁症』
40歲的房地產銷售員甯甯,經常東奔西跑,隨時陪客人看房子,想年輕時多衝刺賺錢,得失心很重。
肚子常咕嚕咕嚕響,弄得她很煩躁,最後都得跑廁所解決,次數多了,店經理還揶揄她很會選時間尿遁,讓她哭笑不得。
由於經常腹痛腹瀉,一開始她只是想可能吃壞肚子了,很小心自己的飲食,沒想到還是經常發作,胡亂吃的腸胃成藥,似乎也沒有效。
醫生為她做了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和大腸鏡,排除她罹癌的可能,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疾病,再根據以下的症狀,判斷她是得了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
Q1.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症狀:
.腹痛或肚子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大腸激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但醫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
西方的流行病學顯示有15~22%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曾指出,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會有這樣困擾和症狀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似乎是一種文明病。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更指出,患大腸激躁症的女性又比男性多,大概是2:1,是男性的兩倍。
另一份研究也顯示,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而且可能從少女時期就隱隱發作,到了就學就業壓力大時,症狀就更明顯頻繁。幸好它只是功能失常的良性疾病,用耐心和正確的方式面對,還是能獲得改善。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更指出,患大腸激躁症的女性又比男性多,大概是2:1,是男性的兩倍。
另一份研究也顯示,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而且可能從少女時期就隱隱發作,到了就學就業壓力大時,症狀就更明顯頻繁。幸好它只是功能失常的良性疾病,用耐心和正確的方式面對,還是能獲得改善。
Q2.是不是少吃就沒事了?
實際上,已有很多研究顯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就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空肚子折磨自己,畢竟這是得長期面對的病症。
Q3.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事?
定食定量是最基本的原則。吃進對自己最適合的份量,避免晚上到「吃到飽」的地方,增加腸胃的負擔,使大腸激躁症惡化。
而定時進餐,也是要讓腸胃形成一個節奏感,有個順暢進食、消化和排便的規律。
食物的內容則要避免高脂、油膩和油炸的東西。脂肪攝取太多,會減緩胃的排空,繼而影響吸收,引起腹脹或腹瀉。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可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如青菜、牛蒡和木耳)和優酪乳,幫助腸道的蠕動及腸內好菌的增加。
而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甘藍和包心菜)和乳製品,選擇水溶性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和大麥),增加排便量,也能在腸內停留時間久一點。
飲食的寒熱也要得宜。
除了溫度的寒熱,如太冰、太熱太燙和太刺激(如燒烤、油炸或太辣)的食物對腸胃不宜之外,中醫師也會提醒要注意食物寒熱的屬性,像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腸胃弱的一吃就拉肚子,最好多了解自己偏好食物的屬性,避免太多的寒性食物。
Q4.醫生說要放鬆心情,腸胃才不會跟著窮緊張。怎麼樣才能放輕鬆?
有腸躁症的人通常自我要求較高、容易緊張、追求完美。
其實中醫也早有研究,腸胃道是屬於脾,工作壓力過大的人,容易心火過旺,影響脾胃,鬱悶煩躁想不開也會讓肝氣不順,肝火過旺會影響脾土,腸躁症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除了要放輕鬆,還是要放輕鬆,辨認自己的壓力源、發生時間和頻率,想辦法紓解或調整,每天深呼吸、泡澡或聽音樂,才是讓腸胃緩下來的根本之道。
Q5.吃什麼藥才有效?
基本上,腸躁症要根據不同症狀給藥,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
對以腹瀉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安全且適當的止瀉劑,給予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和抗憂鬱症藥物,以減少排便次數和如廁的急迫性,增加糞便的硬度。
對以便秘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適當的軟便劑,給予鎂鹽和乙二醇藥等藥物,減少排便的困難。
對以疼痛為主的人來說,則可以使用肌肉鬆弛劑,抑制腸道的蠕動,減少身體上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真的很累很累,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小紅是個跟時間賽跑的人,清晨被鬧鐘吵醒,拉著孩子到校門口。進了公司就馬不停蹄,有時候一早就覺得好累,頭痛胸悶,心臟亂跳,但一刻也不敢停歇,怕做不完會無法準時下班,晚到安親班會看到孩子巴巴的眼神及老師的壞臉色。
久而久之也感覺身體不適,全身會微微發熱、喉嚨痛。更多時候,是整晚睡不著,甚或睡著了,第二天起來還是有說不出的疲倦,一天又一天週而復始。
久而久之也感覺身體不適,全身會微微發熱、喉嚨痛。更多時候,是整晚睡不著,甚或睡著了,第二天起來還是有說不出的疲倦,一天又一天週而復始。
有的醫生說她只是感冒,多休息幾天就會好。有的說她是神經衰弱,可能是自主神經失調,可是吃藥也沒用。有的醫生找不出原因,跟她說沒病,叫她別想太多,可是她明明覺得很不舒服,像台快報廢的車子,每天都很吃力的拖著行駛,真希望有人來幫她面對這亂糟糟的疲倦虛弱。
實際上,美國醫界在1988年已將這樣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不過診斷標準十分嚴謹,不是稍感疲累無力就可成立,因為疲勞是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經過適當的休息調養多可緩解。
Q1.怎樣的疲累叫做CFS?
如果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可先參考美國疾病管制局在1996所修定的診斷準則。
■主要診斷的條件:
●一種持續且逐漸發展出來的疲憊感,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緩解
●疲勞的嚴重程度,使日常活動力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下
●沒有合併其他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慢性疾病
●疲勞的嚴重程度,使日常活動力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下
●沒有合併其他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慢性疾病
■次要診斷的條件,8項中符合其中6項:
●輕度的發熱或怕冷
●喉嚨痛或有異物感
●頸部或腋下有疼痛的淋巴結
●無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
●頭痛、肌肉疼痛
●在一般性活動後有長時間,超過24小時的疲累
●有轉移性、沒有發炎反應的關節痛
●認知功能障礙等神經精神症狀,如睡眠障礙(失眠或睡太多)、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情緒憂慮、躁動敏感、易怒等等
●輕度的發熱或怕冷
●喉嚨痛或有異物感
●頸部或腋下有疼痛的淋巴結
●無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
●頭痛、肌肉疼痛
●在一般性活動後有長時間,超過24小時的疲累
●有轉移性、沒有發炎反應的關節痛
●認知功能障礙等神經精神症狀,如睡眠障礙(失眠或睡太多)、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情緒憂慮、躁動敏感、易怒等等
Q2.誰容易慢性疲勞?
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多發生在上班族,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以25~45歲的女性居多。家醫科醫師葉秋虹曾表示,在她門診中主訴容易疲倦、睡不飽的病人的確以女性居多,可能是現代女性就業機會多,還得兼顧傳統女性角色,在多壓力下,疲勞的症狀一一出現。
Q3.該找哪一科醫師求助?有藥可治嗎?
如果逛遍許多科別,仍無法改善疲勞的現象,不妨到家醫科或精神科,詳細告訴醫生自己的症狀,做全面性診斷。
不過目前的醫學還無法找到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切原因,有的認為是病毒感染損傷腦部,有的發現是基因突變傷害了神經系統,有些則主張是和免疫系統的改變有關。
因此,目前對慢性疲勞症候群並沒有特定的治療,只能透用各別藥物來紓緩各種症狀,像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頭痛、肌肉痛或發燒,使用抗組織胺或消腫劑治療過敏、鼻炎或鼻竇炎,如果有憂鬱症狀,則是用鎮靜作用較低的抗憂鬱症藥物。
Q4.如何改善或預防慢性疲勞症候群?
改變生活型態,讓緊張壓力和紓緩休息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最根本有效的良方。
先要給自己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保?隆在《慢性疲勞症候群—了解病因,告知因應對策》中強調,睡眠是減輕「身體疲勞」和「精神疲勞」最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忙碌,常捨不得讓自己多睡一會兒,到最後欠下大筆的睡眠債,還是要由身體健康來償還。如果晚上睡眠不足,下午可休憩片刻,但也別超過半小時,影響晚上正常的睡眠。
保坂隆特別推薦泡溫水澡,水溫38~39度,一次20~30分就好,太久也會疲勞。
先要給自己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保?隆在《慢性疲勞症候群—了解病因,告知因應對策》中強調,睡眠是減輕「身體疲勞」和「精神疲勞」最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忙碌,常捨不得讓自己多睡一會兒,到最後欠下大筆的睡眠債,還是要由身體健康來償還。如果晚上睡眠不足,下午可休憩片刻,但也別超過半小時,影響晚上正常的睡眠。
保坂隆特別推薦泡溫水澡,水溫38~39度,一次20~30分就好,太久也會疲勞。
因為人的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系統,交感神經佔優勢時,身體會處在戰鬥狀態,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而副交感神經佔優勢時,血壓會降低,心跳脈搏較緩,整個人情緒較穩定。泡溫水澡能讓副交感神經佔優勢。
運動習慣也很重要,最好是有氧運動,像游泳、慢跑和走路都不錯,每天30分鐘。現代人腦力活動增加,身體勞動變少,形成一種不均衡的疲勞。過多的腦力活動,讓腦神經細胞大量消耗氧氣,如果無法適時補充,很容易感到疲倦。
要學會跟自己的壓力緊張共處,找出每天精神體力最好的時光,做最重要的事,為自己擬定一份做得到的計劃,減少過度勞累或情緒緊繃,也要學會說「不」,為自己保留一些輕鬆的時刻。
還要為自己找到情緒的支柱,如家人、朋友、專業諮商人士或醫師,不要怕向外求援,也不要怕跟別人承認自己的痛苦,講出來心會舒坦些,會更有能力走下去。
熬夜時怎麼吃?
熬夜時怎麼吃?
不夜城中的不夜男女,為了工作、玩樂,為了逛書店而熬夜,熬夜的時候要吃什麼、不要吃什麼,讓精神high起來?
熬夜過後,又要怎麼把弄亂了的生活時差趕快調回來?
熬夜過後,又要怎麼把弄亂了的生活時差趕快調回來?
文.林宜昭
「滴答,」半夜12點,房裡的燈還亮著,案前是一堆堆資料、電腦螢幕上是一排排數據與圖表,周遭靜得像所有事物都停了下來,只有熬夜的人,身體的運轉機制被迫不許停……
「熬夜的確不是好事,但為了完成工作,為了考試,或為了社會同儕認同,現代人熬夜幾乎可說是一種無奈的常態吧?」食益補公司行銷總監方清輝說。熬夜的時候,難免睡意還是陣陣襲來,工作效率也不佳,35歲的媒體工作者楊小姐就表示:「一要熬夜,我就先灌上幾杯咖啡,提神嘛!」相信多數人也是如此。
■提神食物,未必好
熬夜的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喝咖啡或喝茶提神,營養師楊允馨表示,咖啡因的確會讓人精神振奮,不過,美國聖路加醫院(St. Luke’s Hospital)睡眠醫藥研究中心的實驗發現,咖啡因對提升工作效率不見得有效,即使有用,也僅能維持短時間效果。
咖啡因雖然提神,相對地會消耗體內與神經、肌肉協調有關的維他命B群,缺乏維他命B群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累,更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養成酗茶、酗咖啡的習慣,需要量愈來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因此,必須熬夜時,多補充些維他命B群,反而比較有效。
熬夜時,有人認為吃甜食可以補充熱量,其實甜食也是熬夜大忌。晚餐後或熬夜時,不要吃太多甜食,高糖雖有高熱量,剛開始讓人興奮,卻會消耗維他命B群,導致反效果,也容易引來肥胖問題。
■維他命B群提振身體功能
整體說來,熬夜的預防保健仍取決於日常飲食,必須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但為了熬夜,晚餐時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絕對有必要!
維他命B群成員頗多,包括葉酸、菸鹼酸、維他命B6、維他命B12等,它們不僅參予新陳代謝,提供能量,保護神經組織細胞,對安定神經、舒緩焦慮也有助益。
深綠色葉菜類及豆類植物,都含豐富葉酸鹽,有助於細胞修補,預防感染和貧血;肝臟、魚、全穀類、大豆食品、蔬果中有維他命B6或菸鹼酸,可以維持皮膚健康、減緩老化;至於與記憶力、注意力有關的維他命B12,在紅肉、牛奶、乳酪中都吃得到。
飲食攝取之外,補充維他命丸也可行,但營養師楊允馨強調,維他命B群的成員,各有各的功效,但彼此間得互相協調、合作,「它們在人體內是團體作戰,只吃單一的維他命B6、B12,效果不大,維他命B群還是要一起補充。」
■β胡蘿蔔素對眼力有助益
另外,不論是挑燈夜讀,或是打字、上網,熬夜勢必增加眼睛的負擔,補眼的重點在於多攝取β蘿蔔素。營養素中,維他命A對眼睛有益眾所週知,不過,由於具累積性,攝取過量會造成毒性。而β胡蘿蔔素則沒有囤積問題,吃多了頂多皮膚變黃些,只要停止不吃,水一喝,水溶性的β胡蘿蔔素便可排出,且β胡蘿蔔素的抗氧化性也比維他命A好,多吃深綠或紅黃色蔬果中即可獲取。
■蘿蔔、洋蔥補強體力
立法院醫務室主任中西醫師蕭偉傑也建議,多攝取維他命C,例如白蘿蔔末,不但可以提升體力,它的辛味亦可醒神;自古羅馬時期就用來增強戰士體力的洋蔥,含具辛味的丙基硫醇,可促進維他命B1的吸收;牛奶的營養多,富鈣質,也是熬夜好食物,對成人而言,低脂更恰當。
■雞湯有益於工作效率
熬夜不見得都在預期中,方清輝前陣子由於小孩突然感冒住院,加上公司裡事務繁重,下班後到醫院看孩子,回到家往往超過半夜12點,可是未完的工作還是要繼續,沒法子不熬夜,隔天清晨還得送另一個孩子上學。一番折騰下來,他一星期內瘦了4公斤。
迎戰熬夜,方清輝的首要策略是不讓熬夜中斷運動習慣。沒空進行晨間運動,他就拿抹布跪著擦地約半小時,流流汗也好,而規律的運動確實可以維持良好的體能,更能紓解壓力。
至於怎麼吃?對於含咖啡因飲品,方清輝敬而遠之,他選擇喝雞精。
的確,熬夜要清醒,又要有效率,雞精或雞湯是有用的。根據《國際營養報告》(Nutritional Report International)研究指出,鮮雞精的確能提升新陳代謝,且持續兩小時以上的功效,不僅維持清醒,也有助於工作效率。因為熬煮的雞湯或雞精,含有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D基酸,有助於人體建造、修補組織,並可以恢復體力。
■紓解緊張,酸味滿有用
蕭偉傑醫師進一步指出:「快樂地熬夜,為了喜歡的事堅持,處於一種興奮狀態,可能是讓熬夜最不具負面效應的法門。」
但常常熬夜,總免不了情緒緊張,容易食慾不振或腹瀉等,心情緊張時,酸味入口,可以緩和緊張及壓迫感,所以他建議不妨多吃些梅子,增加胃酸分泌,幫助消化,又有止瀉作用。
睡不著,維他命B群也有效
「熬夜時我抽菸、喝咖啡來提神,熬過以後明明撐得很累,卻反而睡不著,怎麼辦?」有些人選擇安眠藥、鎮靜劑幫助入眠,其實並不理想。
醫學研究顯示,睡不好或失眠的人通常有維他命B群或鈣質缺乏的情況,因為維他命B與身體協調神經、肌肉有關,想入眠,多數營養師建議,最好在白天時補充維他命B群,睡前1小時補充鈣片。
另外,實驗也已證明:環境光線影響人的作息,經由調整光照強度及時間可幫助入睡。所以熬夜時,應把光線調得像白天一樣,睡覺時則把光遮住,儘量調暗,比較容易睡得著。
如何調整「生活時差」?
偶一為之的熬夜,對人的影響有限,不過,台北市立療養院曾針對值班護理人員進行為期半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有97.6%認為值夜班有負面影響,且有27.1%覺得生理適應不良;所有生理適應不良又以睡眠障礙佔六成最嚴重。
市立療養院神經科主任徐崇堯進一步說明,受測者體力、脾氣,都變得比較差,容易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也變差。測試分數較正常值約下降10~15%,情況確實不樂觀。
醫學研究早就發現,人的體溫、脈搏、血壓都有晝夜節律,由此決定人類夜晚睡覺,白天工作。經常熬夜的人,一晝夜間體內各激素的分泌量,較早睡早起的人平均高出50%,尤其是過度分泌的腎上腺素和副甲狀腺素,會使血管收縮較早睡早起者高出50%,如此一來,患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的機率自然大增。
所以,實在需要徹夜工作,就有必要調整作息。醫師的建議是:工作結束後,先睡個四到六小時,約下午三、四點起床,然後吃頓半飽的簡餐,晚餐正常時間進食,吃得清淡些,藉著食物消化的時間歷程,也有助於調整被弄亂的「生活時差」。
你是常需夜晚熬夜或值夜班的夜貓子嗎?終究不論怎麼吃,怎麼補,怎麼調整,只有補充維生素S──sleep睡眠,最是釜底抽薪,而一勞永逸的方法,當然還是恢復人的天性,做個日行性動物,能不熬夜就不熬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