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抑制肝病惡化 每天至少三杯咖啡


抑制肝病惡化 每天至少三杯咖啡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0/23 06:00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針對到咖啡館品茗咖啡,美國研究人員找到另一個好理由:每天喝數杯咖啡,可抑制肝臟疾病惡化。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傅利曼(NealFreedman)領導的研究指出,慢性C型肝炎或嚴重肝病患每天至少喝3杯咖啡,與完全不喝咖啡患者相比,肝病惡化機率可降低53%。

在這項研究中,766人參與C型肝炎抗病毒防肝硬化長期治療實驗,他們全是對抗病毒藥物沒有反應的C型肝炎患者,實驗要他們報告每日喝進多少杯咖啡。

在3.8年研究期間,每3個月對病人作一次追蹤,並在第1.5和第3.5年時作肝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以確定肝病是否惡化。研究作者撰稱:「我們發現,喝咖啡與肝病惡化存在逆關連」,意味喝3杯以上爪哇咖啡的患者,比起沒喝咖啡患者惡化率較低。

這篇將刊登在11月號「肝病學」(Hepatology)雜誌的研究報告中,對喝咖啡可防肝病惡化提出幾項功效,包括可藉以降低與肝病息息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機率,或減輕導致肝纖維化與肝硬化的炎症。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0/23
http://news.msn.com.tw/news1458121.aspx

以心靈和體力對抗化療引起的疲勞


以心靈和體力對抗化療引起的疲勞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0/23 00:15
Oct. 13, 2009 – 丹麥的一篇研究發現,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如果適度地從事有助於身體和心靈的運動,比較不會因為癌症化學治療而感到虛耗。

疲勞是癌症化療最令人感到困擾的副作用之一,病患在生理或心理面都不會想做任何事情,因而致使他們更感虛弱以及更憂鬱。

稍早的研究顯示適度運動會有幫助,另外,社會心理學計畫也顯示這樣有用。這兩種計畫可以併行而加強效果嗎?

為了對此議題有所瞭解,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Lis Adamsen博士等人,徵詢269名成年癌症病患納入一個每週9小時的運動計畫、為期6週;其中半數志願者被隨機指派到控制組,請他們等6週之後再加入該計畫。

雖然該計畫同時徵詢男性和女性,但志願者中以女性居多。招募結束時,有196名女性和73名男性志願者參加研究;其中235人完成此計畫。

該計畫包括:
* 週一、三、五:高強度體能訓練(30分鐘暖身、45分鐘肌力訓練、15分鐘心血管訓練)。
* 週二:90分鐘身體察覺功能訓練(第1週伸展、第2到3週瑜珈呼吸、第4到6週彼拉提斯運動)。
* 週一、二、三、五:體能訓練或身體察覺功能訓練之後進行30分鐘的放鬆訓練。
* 週一與週五:30分鐘按摩。

不允許病患挑選課程,不論他們在化療之後感覺如何,他們都必須完整參與計畫。

一名腦瘤病患在心臟訓練之後發生抽搐,所以Adamsen博士等人警告腦癌病患不要嘗試該類運動;其他病患並未發生不良效果。

相對的,那些完成計畫者感覺較佳。雖然改善幅度不大,但運動計畫顯著減少了疲勞且增加病患的活力感;日常活動對他們的限制比那些沒有運動者小。

Adamsen博士等人結論表示,我們使用的運動項目範圍顯示是可行、安全的,且對化療期的各種癌症病患有幫助,即使是末期患者也有用。

不過,他們指出,需要研究可以吸引更多男性的計畫。

研究發現登載於BMJ期刊線上第一版。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0/23

晚上燈太亮 易致憂鬱症


晚上燈太亮 易致憂鬱症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0/23 06:00
晚上燈光太亮,容易引起憂鬱症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StateUni-versity)進行老鼠實驗發現,一天24小時都待在光亮空間的老鼠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症症狀。
研究人員提醒,這項研究對需要在夜間工作,或喜歡在深夜看電視的小孩、成人格外重要,另外,有些照護機構整天都開著燈,這也可能為病人帶來身心困擾。

研究人員蘿拉‧房肯(LauraFonken)表示,研究發現,待在有明暗周期的環境下,老鼠較為正常。如果老鼠被關在光亮空間,無法逃脫,憂鬱症狀便更為明顯,且有惡化的傾向。一旦老鼠有了逃脫光亮環境的能力,憂鬱情況就會獲得改善。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是老鼠研究,不過人類也可能出現類似問題,透過這項研究,大家更應該注意人工照明環境對健康、情緒的影響。可能是因為現代社會當中,燈光使用非常普及,因此人類罹患憂鬱症的比率也逐年上升。許多人現在都長期暴露在非自然亮光環境,這樣做很可能影響健康。

這項研究發表於10月21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神經科學醫學會」年會,預計在12月28日發表於當期「行為大腦研究」期刊(BehaviouralBrainRe-search)。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0/23

睡覺前的美妙儀式

睡覺前的美妙儀式


文.林芝安

曾有個詩人譬喻,就如同每天洗澡潔淨身體一樣,睡眠,潔淨了我們的靈魂。
可惜現代人太勞苦了,既要爭取時間工作,也需搶時間睡覺,必要時還得「補眠」,長期忽略睡眠品質的同時,也剝奪了心靈深處,人人本具有的巨大運作力量。
不只睡飽,還要睡好
早在一個世紀前,佛洛依德、榮格這些心理大師們?揭露人類潛意識擁有無窮奧秘,指出人在睡眠時,意識底層的心靈運作反而更為活躍,更有機會接觸真正的自我。
「可惜現在多數人忽略了潛意識對身體的作用,」研究睡眠十多年,擁有美國催眠治療與訓練師執照,心理治療師廖閱鵬慨歎。
他形容潛意識「就像個力大無窮的巨人」,會執行你給的指令行事,如果沒下指令,它就按照原先的慣性運作。
下指令最好的時間是半夢半醒之間,也就是快睡還沒睡著,剛醒來又還沒完全清醒,可說是「天然的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就是一種放鬆狀態,這時意識進入專注狀態,身體對暗示的接受度變得很高,適合植入好的念頭或想法,對身心靈整合很有幫助。譬如對自己說:「我愈來愈有能力表達內心感受,溝通能力也會提高」、「我會保持適當的食量,不讓身體過度負擔」、「從今天起,我的潛意識會自動引導我過著愈來愈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新時代思想(new age)的精神科醫師許添盛也認為,睡眠提供了意識與潛意識進行溝通的機會。睡眠時我們的意識進入夢的意識,進入更深的潛意識,這時如果交付一個良善意念,將可內化成潛意識的一部份,默默引導著你往那個方向移動。
「內在心靈彷彿一片廣闊無疆的沃土,種下什麼樣的信念,生活中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許添盛強調。
因此,如果能妥善運用睡眠,將有助於身心發展,讓自己煥然一新。
培養好的睡眠程序
睡眠專家通常會建議,睡前儘量把手邊事情告一段落。或者,花點時間反省一天所為。
方式因人而異,用寫日記,或在腦中快速瀏覽都可以。回顧整理就像清理垃圾,去除不必要的情緒負擔後,清爽入眠。
立委陳學聖每晚臨睡前,總會回想一天做了什麼,哪些事有意義,哪些事浪費時間。藉由重新取捨事物的優先次序,以簡化生活上的安排,「讓自己歸零,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此外,也儘量不要在床上做太多不該做的事,像打電話、批公文、擬企劃案,避免讓床成為多功能場所。「在床上只做兩件事就好,睡覺和做愛,」鑽研意識運作的神秘學大師葛吉夫名言。
廖閱鵬認為,培養好的睡眠程序很重要,除了可解決失眠問題,更能提升睡眠品質,讓身心安住在最佳境地。

建議做法是:
1.先整理床鋪,把棉被、枕頭打理到最舒適的狀態。
2.以自己最自然、舒服的姿勢躺好。
3.躺平後,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逐漸放鬆寧靜下來,然後用感覺從頭到腳掃描一遍,看哪個部位緊繃,再試著放鬆下來。
4.檢查完身體,接著檢視內心。如果腦中還不停想著工作問題或感情困擾,妄念紛飛,可用「數息法」或自我催眠法收攝心思。
‧數息法
用心默數自己的呼吸,吸氣、吐氣算一個數,從1慢慢數到10,再從10數回1,記住,在吐氣的時候數數字,這意味著先把負面能量吐出去,再吸入正面能量。來回數幾次,直到漸漸去除雜念,平心靜氣。
‧自我催眠法
可以對自己說:「現在我從1數到20,每數一個數字都會更安靜,身體更放鬆,等我數到20,整個人會進入非常棒的催眠狀態,身體完全地、深沉地鬆弛下來。」
5.心全然放鬆,漸漸入睡時,可以視個人需要,輸入正面指令。
例如你可以說:
「今天晚上我的睡眠效率很好,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精力充沛,容光煥發。」
「我希望明天6點醒來,等一下我會很快入睡,我會進入很深很深的夢境,獲得非常好的睡眠品質,明天醒來時,全身舒暢,充滿朝氣迎接早上的重要會議。」

或者很簡單地說:「每天,各方面,我都愈來愈好。」
特別提醒,設計指令的原則是,正向用語、簡單明確、可驗證、自己可以相信。
帶著溫馨而寧靜的意念進入甜美夢鄉,早晨起來,心情當如陽光普照,閃閃發亮。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關於減肥,你最想問的5個問題

關於減肥,你最想問的5個問題

陳玉梅

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BMI=22為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因此理想體重=22×身高2,如果體重在理想體重+10%以內,即在理想體重範圍;如果超過理想體重10%以上,但在20%以內為過重;超過20%則為肥胖。過著畜牧及農耕的澳洲原住民其BMI是19,因此洪建德醫師指出,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指數超過19就開始發胖,超過21得糖尿病的機率就大增。
2.肥胖與健康的關係?
研究發現BMI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膽囊疾病的死亡率也愈高。BMI在22-25之間的死亡率最低。至於腰臀比【腰圍÷臀圍】也是了解體內脂肪多少的指標之一,男性若超過1.0,女性若超過0.8,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跟著增加。(測量方法-腰圍:輕鬆站立測量近肚脊處,臀圍:屁股最大的地方)
3.為什麼瘦下來的人,特別容易再度發胖?
當吃進的食物增加,消耗減少,身體從消化道吸收的養分,就會在肝臟合成三酸甘油脂,然後運送到脂肪細胞;當脂肪細胞的庫存已滿,漲到不能再大時,這些細胞便會分裂,產生更多的脂肪細胞,因此體重增加,脂肪細胞就會增加。但是當人瘦下來時,脂肪細胞卻不會減少,只會變小。
糟糕的是,變小的脂肪細胞卻會因為沒填滿脂肪,而使人比較容易感覺飢餓。因此一個曾經肥胖的人,雖然現在體重在正常範圍,但是由於脂肪細胞的數目相當多,因此即使體內儲存的脂肪量與脂肪細胞較少的人相同,仍會因為脂肪細胞未被填滿而感覺飢餓,因此需要常與食慾奮戰。
4.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胖?喝水會胖是真的嗎?
你也許發現同事吃得不少,活動量也沒你多,但是他卻不發胖!你會懷疑他是怎麼維持體重的?是否他比較不容易胖?
但是,當你觀察這個人一天的生活,看看他一天活動的程度以及強度,你會找到答案。
雖然他的時間表裡,沒有特別排跑步或運動的時間,但是他有很高的活動量。以爬樓梯取代電梯,起身去調整電視頻道,而不是躺在沙發上按遙控器選台。盡量花個幾十分鐘走路去買東西,而不是騎機車或開車。甚至,在家也經常從事擦地板、掃地以及整理後院等激烈的勞動。
有些人以「我們家族的人都很胖」,來解釋自己肥胖的理由。洪建德醫師表示,遺傳只佔肥胖的一部份,有可能是這些人的整個家族都吃很多,但是不自知,也不願意承認。因此最好體檢一下自己以及整個家庭人口進食的習慣。也許整個家庭習慣吃高熱量的飲食,烹調方法也都採用較油的方式,而且飲料、零食及高糖分的點心隨處可得。
另外有些人則是平常飲食正常,但是隔一段時間就會狂吃一頓。
5.什麼是新陳代謝率?
基礎新陳代謝率就是當一個人完全休息時,維持身體基本運作(心跳、呼吸、維持體溫等)的能量總數。
一天當中,基礎新陳代謝率佔人體所消耗的總卡路里量的60-70%,所以假使一個人一天消耗2000卡路里,其中1200-1400的卡路里是在完全不需要花任何力氣下消耗的。多出來的800-600卡路里,若不消耗掉,你將開始發胖。新陳代謝率會隨著年齡、運動、節食以及身體脂肪/肌肉的比例而調整。
一般來說,愈年輕,新陳代謝率愈高。肌肉愈多的人,新陳代謝率也愈高。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5715.aspx

改變員工行為的3大迷思


改變員工行為的3大迷思

開心農場不開心!員工上班大玩facebook,留言抒發自己的倦勤感受,調整新世代的工作文化是身為主管的一大挑戰。愈了解人的行為與心理,就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方法,30秒重點掃描,搞定3大類部屬!

作者:吳凱琳 編譯  出處:Cheers

為什麼人的行為這麼難改變?為什麼明明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我們還是不願意改變?要如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認知科學與醫學的新發現提供了答案提出正面願景、訴諸情緒的感受、快速達成顯著的成果,是促使人們改變的3大關鍵。
外在環境在變,企業也必須隨時跟著改變,當然內部的所有員工也得改變。但是,對經理人而言,總是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很難說服員工改變。要一個人改變真的有這麼困難嗎?原因可能是你用錯方法了。事實上,我們對於人類的行為有太多誤解。美國《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指出了一般人對於改變的3大迷思。
迷思 1:危機與恐懼可促使人們改變?
過去我們認為,危機是促使人們改變的重要動力。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再大的危機,即使威脅到個人的生命,也很難讓人改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院長愛德華‧米勒(Edward Miller)長期追蹤心臟病患的病情後發現,心血管阻塞嚴重必須接受心臟繞道手術的患者,動完手術的兩年後,有高達90%的人沒有任何的改變,依舊維持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再度引發血管阻塞。
此外,許多醫生常常運用死亡的恐懼試圖說服病患改變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的復發,其實是適得其反的做法。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迪恩‧歐尼許(Dean Ornish)認為,讓病患體會正面的生活樂趣比起警告死亡的恐懼,更能促使病患改變習慣、遠離疾病。因為,「一般人通常不願相信不幸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1993年,歐尼許曾進行一項研究,挑選了333名動脈嚴重阻塞的病患接受他所設計的治療計劃。除了一般的醫學治療之外,這些病患每星期必須參加兩次的團體治療活動,包括冥想、放鬆、瑜珈、以及有氧運動等。
這項計劃為期1年的時間,根據歐尼許的持續追蹤,3年後有77%的人仍維持新的生活習慣,未再發生心血管阻塞的情形。
對於經理人來說,這樣的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提出正面的願景、而不是強調當下的危機或是困境,更能促使員工改變。但是願景不是空中畫大餅,知名的管理大師肯‧布蘭查(Ken Blanchard)在《願景的力量》(Full Steam Ahead)新書中提到,成功的願景包含3大關鍵要素:組織的定位、前進的方向、以及行動的方針
迷思 2:事實的分析可有效說服人們改變?
不要太相信理性的力量。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John Kotter)指出,「人之所以改變是因為親眼看見某個事實而影響了內心的感受,不是因為分析事實而改變想法。目睹(see)→感受(feel)→改變(change)換句話說,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影響他的情緒感受,而非想法
為何會如此?因為一個人的想法是受到特定的「框架」(frame)所影響。「框架」指的是個人既有的特定心理結構(mental structure),最後會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concept),影響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是很困難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認知語言學教授喬治‧雷克夫(George Lakoff)的研究發現,再合理、合乎邏輯的事實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除非這個事實符合他既有的認知框架。否則,他根本聽不進去別人所說的,直覺認為這個事實根本是不合理的或是沒有意義的。
「凡事有理也說不清」,試圖用事實說服一個人改變,有時候只會引來更強烈的抵抗。除非他能感受到改變的重要,願意改變。在組織中,由於長久累積的企業文化或是固定的工作模式所影響,要員工改變行為本就不容易。對於經理人而言,要能打動多數人的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行動證明,讓員工實際看到你的決心。「與其分析複雜的數據,灌輸員工降低成本的重要,不如領導人主動拆除自己華麗的辦公室裝潢來得有效,」科特說。
迷思 3:漸進式的溫和改變比較容易成功?
事實是:愈溫和的改變,愈容易失敗。這是歐尼許博士對於心臟病患的長期觀察所得到的另一個事實:快速而大幅度的改變比起緩慢而小規模的改變更容易成功。原因就在於,如果病患採取漸進式方法改變飲食習慣,一方面因為不能隨意吃自己想要吃的東西,心裡覺得不好過另一方面,由於短時間看不到明顯的成效,也會感到相當挫折。雙重的心理壓力,更容易半途而廢。
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企業界。知名的貝恩(Bain & Co)管理顧問公司曾針對21家成功轉型的企業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多數企業都在2年內完成企業的轉型,沒有一家超過3年。而且在做法上也相當徹底,幾乎每一家企業的執行長都大幅替換多數的高階經理人。
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讓所有人看到改變所帶來的顯著成果,這些人才有意願持續下去。當人們看得到成果,也比較能夠忍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當然有一定的困難,但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當我們愈了解人的行為與心理,就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方法,成功讓人改變。
30秒重點掃描,搞定3大類部屬
1. 如何帶領新人?
◎設身處地回想自己還是新人時的需要。
◎擬定時程與學習內容,對新鮮人要加強職場應對、工作態度;對有工作的新同事可以協助了解公司理念。
◎第一週可以安排跟新人聊天的心靈導師時間,了解適應狀況。
2.如何幫助倦勤的部屬 ?
◎主動了解員工倦勤的原因,表達支持。
◎如果是因為工作缺乏新鮮感,可以指派專案或調整工作內容。
◎真誠同理部屬的問題,不要讓部屬有「我是來檢討你」的壓力。
◎走動式管理,貼近員工的狀況。
3. 如何處理不適任員工的問題?
◎主管必須先確定員工是否真的不適任。
◎意願高但能力有限者,主管可提供培訓機會;績效不佳但有潛力者,可採用內部輪調。
◎主管決定勸退前,先設定「留校察看」,給員工另一個機會。
◎若員工仍舊不適任,不建議企業主管「資遣」員工,可在績效評估時勸退員工。

http://www.cw.com.tw/article/print.jsp?id=39249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你的錢,到底要怎麼正確使用才會快樂?

你的錢,到底要怎麼正確使用才會快樂?


文.綠角
綠角財經筆記: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錢代表購買力。掌握在我們手上的錢,代表一份可隨我們自由意志使用的購買力。我們可以用這個力量來滿足許多可能。不論這個可能是想要一家溫飽的單純,或是收集法拉利的豪華。
錢,我們可以現在就用,或是存起來等以後再用。重點是,錢假如不被使用的話,那麼它終究只是一種可能。
人生在世,我們最珍惜的,往往不是擁有什麼物件,而是擁有怎樣的經驗與回憶。
1994 年美國杜克大學的Dan Ariely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用一種隨機抽獎的模式,將籃球決賽的門票,分發給幸運的學生。然後他做了些調查,詢問沒有得到贈票的學生,願意花多少錢買票。得到贈票的學生,願意以多少錢賣票。結果是,沒票的學生,願意出170美金買票。得到贈票的學生,要2400美金才願意賣。
為什麼差這麼多?
因為得到贈票的學生,已經預期將這場決賽納入他的人生經驗之中。他會記得自己大學的時候看過這場精采的比賽。他已經預期自己在賽後,將與許多人談論這場比賽的實況細節。人生經驗,特別是讓人回味的美好經驗,是很難用金錢替換的。

假如金錢可以換得我們人生中的某些美好,而金額也在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那我們實在不應否定自己這個快樂的可能


因為一個人生命中可以經歷的美好經驗,是應該被實現的,而不是一個僅存在於存簿數字上的可能。

當你願意以金錢換取生活上的快樂時,你也才能真正體會金錢的可能。


當一個人的目光只侷限在存摺上的數字大小,當一個人的腦中只想著數字愈大他就愈自由,卻從未想過累積了金錢之後要做什麼,這種人,他以為自己擁有了金錢,其實金錢才是他的主子。他以為存簿數字大於xxxxxxx之後他就得財富自由了,其實當數字達到之後,只代表他在金錢牢籠中服刑期滿某一年限。之後呢?之後可能仍無法獲得自己的心靈假釋,繼續坐牢。
這種人,恐怕不知道財富的意義,更不是個自由的人類,他卻整天以財富自由自許?
錢花在自己與親友身上,讓我們快樂。錢花在幫助別人身上,也可以讓我們快樂(甚至更happy)。在積極設想,努力累積金錢的同時,我們也應大方計畫,使用金錢讓自己人生更美好的選項。
因為,人是生下來體會生命的美好經驗,不是生來累積金錢的。
錢,只是個讓我們達成美好人生的工具,其本身不是個目的。
(本文轉載自「綠角財經筆記」,授權天下雜誌群網站刊登。)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

補骨力關鍵期→男13~17歲 女11~14歲


補骨力關鍵期→男13~17歲 女11~14歲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2009/10/15


青春期時多運動和補鈣,是儲存骨本避免老來骨質疏鬆最好的方式。但據衛生署國健局調查發現,四成國中生每周運動低於兩次,三成國中生每周攝取牛奶或奶製品不超過一次;十月二十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衛生署國健局組長徐瑞祥昨呼籲,家長和師長應多關心青少年運動和補鈣問題。

青少年補骨力的關鍵期,男生是十三到十七歲,女生十一到十四歲,建議少男、少女應在這階段多運動並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民眾在青春期結束前儘量增加骨骼的密度與質量,有助避免中老年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折。

從小儲存骨本是避免老年,因骨質疏鬆症造成骨折的方法,但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九十五年針對四千四百多位國中生進行的「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四成國中生每周運動天數低於二天,其中又以青少女的情形更為嚴重,約半數青少女每周運動天數少於二天,男性則是三成。調查也發現,約三成國中生每周攝取牛奶或奶類製品不超過一次。

衛生署國健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指出,四成國中生每周運動不到兩天,這恐意謂不少國中生除體育課外,根本很少運動,部分少女甚至上體育課都懶得動。因應運動、補充鈣質是儲存骨力的方法,趁世界骨質疏鬆日前夕,再度呼籲家長或老師,應注意青春期正發育、成長的的運動及飲食。

為配合世界骨質疏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訂十八日下午一點到四點,假台北市信義區101大樓前北方廣場舉辦「世界骨鬆日戶外園遊會」;規劃有骨密檢測區、骨鬆對策攤位區及衛教遊戲區,提供民眾骨密體檢、骨鬆衛教、高鈣食品試吃等活動。

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0&CID=75121

癌患吃深海魚 補充Omega-3抑發炎


癌患吃深海魚 補充Omega-3抑發炎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9/10/15
調整字級:   

秋天海鮮肥美,尤其是深海魚營養特別豐富,癌症希望協會營養諮詢師楊惠玫建議,癌症患者此時可以吃點深海魚,像鮭魚、沙丁魚、鯖魚等,多吸收Om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幫助抑制身體發炎反應。

楊惠玫解釋,氣溫逐漸下降時深海魚類非常肥美,所含助抗發炎、抑制發炎的Om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豐富,對正在復原的癌症患者很有幫助。

秋季也是吃螃蟹的季節,不過楊惠玫提醒,像乳癌、大腸直腸癌患者要稍微控制膽固醇、油脂攝取,而秋季螃蟹的蟹膏、蟹黃特別多,蟹膏、蟹黃含有較多膽固醇、油脂,因此建議乳癌、大腸直腸癌患者淺嘗即止。

楊惠玫也提醒代謝能力比較差的肝癌

患者,吃火鍋的沾醬、調味料不要過鹹,鹽分太多很容易造成腹部積水;嘴饞想要吃點麻辣鍋,建議口味減輕一點,不要吃太多。

楊惠玫舉例,一名男性胃癌患接受全胃切除手術,身高170公分上下,體重卻只有45公斤,家人擔心他的身體狀況,對他的飲食有諸多限制,患者偶爾想吃一碗花生豆花,家人也操心不已,因此患者和家人常因吃東西吵架。

楊惠玫指出,除乳癌患外,其他癌患食慾多不好,癌症患者在療養、復原時期,營養、熱量一定要充足、均衡,才有體力對抗癌症病魔,若能好好享受食物,也是一件好事。

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0&CID=75120

孕婦吃太澎派 兒傷肝


孕婦吃太澎派 兒傷肝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9/10/15
調整字級:   

媽媽懷孕吃得太「澎派」,小孩長大容傷肝。英國最新研究顯示,懷孕時,女性吃下過多脂肪、採取高脂肪飲食的話,未來小孩長大成人後,很容易罹患嚴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肝臟機能大受打擊。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肝病學」期刊(Hepatology)。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London)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孕婦若常吃高脂肪食物,後代在長大成人之後,很容易出現嚴重脂肪肝疾病,攝取飽和脂肪酸不但傷害身體健康,更可能禍延子孫。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有關,有些人的病情比較嚴重,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慢性肝臟疾病,很可能演變成肝硬化,讓生命受到威脅。

克里斯多福‧拜恩(Christopher Byrne)教授解釋,這項研究顯示,母親飲食當中若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很可能影響胎兒肝臟發展,小孩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脂肪肝疾病。若小孩、年輕人的飲食中充斥飽和脂肪酸,中、壯年時間,脂肪肝病情將更為嚴重。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在父母的溺愛下,更加縱容小朋友的偏食習慣,而不正確的營養攝取,易造成幼童抵抗力下降、學習能力變差,因此矮小又肥胖的「冬瓜寶寶」越來越多,如果幼童與家長的飲食觀念再不及時校正,將會嚴重影響到未來幼童的生長發育問題

http://www.tssdnews.com.tw/index.php?FID=10&CID=75119

小酌益健康? 風險多過好處


小酌益健康? 風險多過好處
【台北訊】 2009/10/20
調整字級:   

美國「每日健康新聞」(HealthDayNews)網站報導,每個月都會冒出最新研究報告,大肆吹捧每天小酌一杯對身體的益處,特別是葡萄酒;若你因此投資紅酒,那就虧大了!美國專家說,喝酒對健康造成的風險遠比可能的好處多。

癌症學會流行病學副會長蘇珊蓋斯特(SusanGapstur)說,喝酒已知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及乳癌風險;「癌症高風險群更應限制飲酒量。這是一種可以改變的生活型態,數種改變方式能防心血管疾病,但癌症不是這麼好對付。」

美國心臟學會發言人珍妮佛米耶爾(JenniferMieres)說,酌量飲酒還有其他風險,如肝受損、反射動作異常所引發的意外等。飲酒對健康的益處,與紅酒及黑啤酒中發現抗氧化和消炎物質有關,但各種水果、蔬菜中也含有這些物質,多吃水果蔬菜,從天然來源攝取抗氧化及抗消炎成分。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75639

別為自己的人生「貼標籤」

別為自己的人生「貼標籤」


【關於本專欄】是否曾經想過,只要升官發財,就能更快樂?只要兒女有所成就,能更愉快?當慾望提高,想擁有的更多,將成為無止境的追逐…。楊錦波醫師網路專欄定期分享,喚醒沉睡的心靈,提升自己,讓生命更豐美。

文.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科副教授楊錦波
琪琪是越南裔少女,她正值青春年華,然而卻哀傷自憐,情緒鬱悶低落,曾經多次尋短,社工轉介她到精神科就診。
她外表嬌小玲瓏,眉目清秀,緩慢跛行進入診間。她紅著眼框道出一生坎坷際遇。她的母親終生未嫁,年輕時有多位親密男友,不知哪位是琪琪的父親。母親在懷胎過程中,情緒不穩曾多次蓄意流產。
琪琪患有先天髖骨畸形,走路跛腳難行。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同學取笑。她情緒低落,無法專心課業。她在高中輟學之後。雖然順利謀得出納員一職,但因無法久站而離職。她的男友棄她另覓新歡,令她傷心欲絕。她跳樓自殺未遂,留下面部永久傷疤。
她對於自己的缺陷耿耿於懷,覺得別人都以異樣眼光看她。她經常自怨自悔:「為什麼別人都有父親,唯獨我沒有?為什麼別人都能正常生活,我卻不能?」說到傷心處,不禁淚流滿面,不時低頭拭淚。
不論暗藏心底,亦或明告他人,人人都有一套自編的故事:有人描述過去慘痛的遭遇;有人誇耀學歷事業的成就;有人強調自我缺陷;有人自吹天資過人;有人描繪美麗未來遠景;有人擔心不幸即將臨頭。
一再重複自編的故事,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故事主角;誤信故事內容就是自己的宿命;陷入故事情節而無法自拔。當我們把故事濃縮,簡化為自我標籤,它會隨時伴隨我們;操控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主宰我們的前途。

您是否也有自編的故事呢?您是在描述自己所擁有的,還是欠缺的?是您喜歡的,還是厭惡的?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是您的長處,還是缺點?內容是純屬自己,還是包含外界他人?故事是由一群念頭所組成,它雖乍聽似真,然而絕非屬實。
退後一步觀察,您會發現念頭只是念頭,故事只是故事,它們都來去自如稍縱即逝;都隨著心境立場而改變。故事或標籤都不代表自己;更不說明全部真相。
心理治療師奮理﹝Finley﹞在艱辛的環境下長大,他的父親嗜酒成性,個性凶暴,母親則慈祥和藹,信教虔誠。他常隨母親上教堂作禮拜。在彌撒裡禱告中,他的內心感到無比沉靜。他發現自己的內心有個避風港,在這裡暴力無法侵犯他,風暴無法央及他。在這裡沒有念頭,沒有故事,也沒有標籤。在這裡只有寧靜,只有安祥,只有慈愛。這個心靈空間是真我的老家;是內心召喚的發源地;是我們動力的泉源;也是我們生命的導師。
您是否願意停止自編故事呢?您是否樂意去除自我標籤呢?如果念頭在腦海浮現,把它當為過江之鯽,讓它逐波離去,讓內心沉靜下來。身處心靈境地,您可以深入詢問自己:我當下的生活重點是什麼?我真正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我要如何來過這一生?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看更多:請於本站搜尋關鍵字「心靈膠囊」專欄】http://www.commonhealth.com.tw/search/index.jsp?keyword=%E5%BF%83%E9%9D%88%E8%86%A0%E5%9B%8A&x=0&y=0

刷牙洗臉發現嘴歪眼斜,是中風了嗎?

刷牙洗臉發現嘴歪眼斜,是中風了嗎?


【關於本專欄】喜歡寫作,紀錄生活;喜歡運動,樂於分享;生活隨筆,專業分析;只要是身體有「痠、痛、麻、脹、無力」的時候,都可以在復健科醫師林頌凱的網路專欄,找到實用好方法!

文.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顏面神經麻痺
我還很清楚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是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那時值的是夜班,也就是要從晚上七點一直上班到第二天的清晨七點,中間是沒有休息時間的。對一個不常熬夜的人來說,一整晚都必須神經緊繃,然後像螞蟻一樣跑來跑去的感覺是很痛苦的,即使之前已經睡了十個小時也是一樣,這樣的感覺在天要亮的時候更是特別的明顯。
也就是在某天的這個時候,精疲力竭的我已經在頻頻看錶,惦算著只要再撐一個小時就能回家睡覺,學長請我去接一個剛掛急診的病患。
他是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上穿著睡衣加上一件披著的外套,亂七八糟的頭髮告訴我他是從被窩裡起床就衝到急診室來的。我還沒說話,他就緊張的告訴我他起床的時候發現自己嘴歪眼斜,刷牙的時候水一直從嘴角漏出來。他感覺自己是中風了,趕緊叫救護車把他送來醫院治療。
那時還是大菜鳥的我,也很緊張的找學長報告,希望不要耽誤中風治療的黃金幾小時。沒想到學長才看了一眼,就說:「這不是中風啦!是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大多數是因為病毒感染。先開點藥給他吃,然後再安排回復健科門診就好了!」一直到現在,我還無法忘記當時病患投給我的懷疑的眼神。

沒想到畢業後當了復健科醫師,門診中時常會治療到顏面神經麻痺的病患。當然了,我不曾讓當年的糗態有第二次發生的機會。

什麼是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控制了我們臉部的表情動作,如果顏面神經被一些因素(例如感染、外傷、腫瘤)而破壞,就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雖然病因有很多,但絕大多數的顏面神經麻痺是因為病毒感染所導致,它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做「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我們就針對它來作介紹。

為什麼會顏面神經麻痺?
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的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不過一般相信和病毒感染有很大的相關性。
什麼人容易罹患顏面神經麻痺?
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但是中老年人佔了大部分。此外,懷孕的婦女、還有糖尿病的患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比例也比一般人來的高。
顏面神經麻痺會怎樣?
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麻痺的一邊臉部失去了表情動作的能力,額頭和嘴巴旁邊的皺紋也會消失不見,看起來就像是個「撲克臉」。因為幾乎所有的病患都是只有一邊的臉麻痺,所以鏡子上看起來就是一邊的臉正常,一邊的臉變成撲克臉。其他的症狀還有耳朵附近的疼痛、臉麻、口齒不清、失去味覺、流口水、以及眼瞼合不起來等等。病患因為不能眨眼睛,晚上睡覺時眼睛也閉不起來,所以常常還會因為眼睛乾澀而產生一些後遺症。
整個過程會進行得很快,病患常常會說本來只是半邊臉覺得麻麻的,但是幾個小時以後就整個都麻痺了;也有很多病患是早上起床要刷牙洗臉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嘴歪眼斜。大部分的人會以為自己中風了,就趕緊跑到醫院求診。

顏面神經麻痺要怎樣診斷?

基本上,復健科醫師根據病患敘述的內容,以及簡單的身體檢查,就可以正確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但是如果在幾個星期以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醫師就會安排肌電圖檢查,確定神經受傷與恢復的情形。在很少的情況下,醫師還會安排X光或是核磁共振檢查,來確定真正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的主要原因。

顏面神經麻痺要怎樣治療?

事實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患者,即使沒有接受任何的治療,也會在幾個星期以後完全恢復。
而如果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會留下後遺症的比例只佔一小部份。

在藥物方面,醫師會在發病的初期給病患一些類固醇的治療,減少神經受傷的程度。一些抗病毒的藥物或是維他命B群,也可能被醫師所建議來服用,只是這方面就沒有很明確的數據來證明是不是真的有效。

顏面神經麻痺作復健有沒有效?怎麼作?
有效,而且很重要!復健科的醫師會根據神經麻痺的程度來安排不同的復健治療。復健治療師會在耳朵附近(顏面神經根)給予熱敷、紅外線照射或超音波治療,然後再沿著臉部肌肉的走向來作電刺激,不但可以避免肌肉萎縮,還可以幫助神經再生。
更重要的是:醫師和治療師會教導病患一些可以自己在家裡做的復健運動和按摩,讓病患隨時在家裡幫自己作復健,有效的縮短恢復的時間。
眼睛合不起來了,怎麼辦?
一般人眨眼睛是為了要保護和滋潤,但是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卻會因為眼瞼閉不起來而導致眼睛乾燥或是髒東西飛進眼睛。有幾個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後遺症的發生:
1.不時的用手指頭把眼瞼下撥,讓淚液滋潤眼睛。
2.戴上眼鏡,讓眼睛不會隨時飛進髒東西。
3.睡覺的時候戴上眼罩來保護。
4.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人工淚液。
顏面神經麻痺有預防的方法嗎?
並沒有很直接的方式來預防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但是因為這常常是在我們身體免疫功能變差的時候發生,所以平常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不熬夜、不暴飲暴食、攝取均衡的營養素、再加上規律的運動,可以讓我們身體保持最佳狀態,當然可以避免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痠痛便利貼」。

◎延伸推薦:林頌凱醫師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painfree-forall/

哪些食物是天然的鎮痛劑?

哪些食物是天然的鎮痛劑?


疼痛惱人,又不想靠止痛藥度日,不妨體驗一下食物
蘊藏的鎮痛效果。

文.謝曉雲
每次在通風不良的空間裡,開一整天會之後,頭痛就會無情地找上我──整個頭腫脹欲裂不說,還加上噁心想吐,難受到極點時,巴不得有人拿本厚書敲昏我。所以,止痛藥變成我在辦公室的常備品,但除非痛得什麼事都做不了,我才會勉為其難吞下藥丸,要是疼痛程度還能忍受,一杯咖啡就變成我的急救良藥。
不止頭痛,身體上很多其他疼痛發作時,某些食物似乎就能讓疼痛感慢慢消除。而現代科學也找到了食物和疼痛的關聯,甚至發現某一類飲食方式可能會減少疼痛發生。
哪些食物是天然的鎮痛專家?哪些又反而會挑起你的疼痛?
咖啡解痛還是讓你痛?
很多人也許和我有同樣經驗,發現喝一杯咖啡就能紓緩惱人的頭痛。不過,咖啡為什麼有止痛作用?
科學家發現咖啡因(茶、可可、可樂等飲料裡也有)的成分和人體中一種傳遞疼痛訊息的化學物質相似,所以,當我們攝取了咖啡因,它會取代這種化學物質的角色,使細胞接收不到傳來的疼痛訊號,因此能減少疼痛感。所以,許多常見的止痛藥,如阿斯匹靈、麥角胺(ergotamin)等,多少會加入一些咖啡因來加強效果。
當然,咖啡的止痛作用不是在每個人身上都見效。對那些每天咖啡不離手的人來說,它反而可能成為他們飽受頭痛之苦的主因。醫學上稱這群人患了「咖啡因依賴徵候群」(caffeine dependence syndrome),一旦缺少咖啡,他們就出現頭痛、疲倦、心情沮喪等問題。

如果你的頭痛偶一發作,咖啡也許可以當做止痛藥的替代品,不過,習慣性犯嚴重頭痛或偏頭痛的人,醫生一般就會建議採漸進方式,逐步戒掉咖啡因,例如,每天少喝一杯,或是減低咖啡濃度,加多一點牛奶。然後,間隔幾天再喝一杯,直到完全戒除為止。
魚油能抑制發炎反應
醫學界目前熱門的研究議題之一,就是「對抗發炎反應」。因為發炎不止會導致腫脹、疼痛等令人不適的症狀,許多研究發現,發炎可能是心臟病、中風、癌症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在病因。
有時候,身體出現輕微的發炎情形,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你也不會察覺,但是,這個發炎症狀沒有完全修復的話,長年累月下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並且攻擊身體健康的組織,像是關節、大腦,進而引起病痛。因此,營養界也在尋找用飲食控制發炎的方法。
當中,最受重視的是深海魚中Omega-3脂肪酸抑制發炎的效果
早在1775年,倫敦的醫生就使用鱈魚肝油(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治療關節炎,緩解疼痛。後來醫學界證實,Omega-3脂肪酸在人體內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國外的臨床研究上也看出,用魚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確實能減輕症狀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也曾經用魚油治療病人的偏頭痛。患者服用魚油6星期之後,60%的人偏頭痛發作的次數減少了一半之多,疼痛的程度也減輕。
至於另一種存在玉米油、葵花(子)油等植物油中的脂肪酸Omega-6,則恰恰相反,它會加重發炎反應。不過,現代人的飲食中往往Omega-6脂肪酸偏高,主要問題出在吃了太多加工食品。這些食品在製造過程中,會添加玉米油、葵花(子)油、人造奶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性油脂。
莓類和阿斯匹靈一樣有效
櫻桃類及莓類的水果在一些研究中展現出驚人的抗發炎效果,它們的作用好比阿斯匹靈一類的止痛藥,可以干擾形成發炎反應的酵素作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用tart cherry(櫻桃的一種)萃取物做研究,發現它阻斷發炎的能力比阿斯匹靈強10倍。後續研究又指出,草莓、黑莓及其他種類的櫻桃也有類似效果
另一種減少發炎傷害的方法是,加強身體修復大隊的戰力
美國賽門學院(Simmons College)的瑞秋.蓋里博士研究發現,富含強力抗氧化物的藍莓可能正是個中高手。她指出,人的腦中有一種蛋白質類化合物,可以幫助細胞修復那些因為氧化壓力、發炎及中毒造成的損害。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這種保護性的蛋白質會愈來愈少。而在她的動物實驗中,餵腦部老化的老鼠富含藍莓的飲食之後,結果牠們改善發炎情況的能力就和年輕老鼠相當。

辛香料是天然止痛劑
中國菜的餐盤裡其實也裝著許多抗炎、止痛良方
亞洲民族用了數千年的薑,早不只是調味品而已,現在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拿它做為天然的止吐劑、抗噁心藥,還用來幫助消化、驅除風寒、預防感冒。
近十幾年來,薑在紓緩疼痛、輔助治療關節炎上的效果倍受矚目,其實,印度的傳統醫療老早就運用薑做為治療風濕及關節炎的處方,而且安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研究香料的丹麥學者曾經做過臨床實驗,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天吃5公克生薑或服用薑粉,持續2年。結果,病人的情況都獲得改善,並沒有出現像服用藥物的副作用,如引起胃潰瘍。美國的臨床研究也發現,薑的萃取物可以減輕骨關節炎造成的膝蓋疼痛
薑紓緩關節炎的方式和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作用相似,都是阻斷身體形成會引起發炎反應的化學物質,如前列腺素,來降低關節炎發作。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薑本身含有多種抗氧化物,直接就能減輕關節發炎程度。
鬱金 另一種辛香料鬱金(也稱薑黃),就是讓咖哩呈現金黃色澤的成分,日本研究發現它所含的抗氧化物能抑制腫瘤生長。另一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也指出,鬱金可以減少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發炎作用。

辣椒 令人舌頭發麻的辣椒,在1850年時就被用來治療牙痛。近年來,研究發現辣椒中讓人覺得辛辣的成分──辣椒素,可以阻止神經傳導「P」物質,將疼痛訊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可以減少疼痛感。利用這個原理,辣椒素現在被用來控制頭痛、神經痛、骨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疼痛,只是,大部份以外貼膏劑治療,而不是內服。
此外,辣椒裡本來就存在一種物質「柳酸鹽」,它正是止痛藥阿斯匹靈的成分。這種「天然阿斯匹靈」也存在許多水果中,例如櫻桃、蘋果、橘子、柿子、鳳梨等。
遠離疼痛的飲食計劃
怎麼吃能避免發炎、疼痛發作?簡單地說,就和營養專家們平時一直極力推薦的飲食方法並無不同。
第一步 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
■吃鯖魚、鮭魚、鮪魚、鱈魚等深海魚,一週2~3次。每次吃不同種魚類,以減少累積重金屬毒物的風險。
■使用橄欖油、亞麻子油,或適量吃一些核桃,減少攝取動物性油脂及玉米油、葵花(子)油、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儘量也少吃加工食品。
第二步 多吃不同種類蔬果和豆類、全榖類食物
■色彩多樣的蔬果富含各種植物性化學物質,可以有效預防發炎反應。每天至少吃3種新鮮蔬菜及2種水果。

■各種豆類及未精製的全榖類食物富含維生素E,也有對抗發炎的效果。
第三步 善用辛香料
■換個口味,在涼爽的秋天準備幾道異國風情的咖哩料理。
■用薑煮湯、炒菜增添香味,天冷時,吃一些薑還能去除寒氣。
食物雖然不比藥物,一吃立刻見效,但有時它帶來的鎮痛效果,遠比藥物讓人舒服、安心。下次疼痛再犯,不妨試試這些食物,進而由根本做起,調整飲食內容,讓疼痛不再如影隨形。
偏頭痛,小心這些食物!
食物可能是誘發頭痛的危險因子,但許多人沒注意到。食物裡的某些化學物質會直接影響一些體質敏感人的腦部,引起神經、血管的變化,進而造成頭痛,例如,刺激血管收縮,使血流不順暢、腦部缺血,或者使血管擴張、發炎,頭痛就接踵而來。
如果你也是習慣性偏頭痛的一員,請少吃下面的食物
加工肉品 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等加工肉品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來防腐、增色、抑制毒菌,而這兩種化學物質被證實會誘發頭痛。發作時,會有類似血管跳動的脹痛,太陽穴處會痛得特別厲害。
含胺食物 有些人吃了一條巧克力棒、喝了一些紅酒,數小時之後,頭就隱隱作痛。因為這些食物裡的化學物質「酪胺」(tyramines)會讓身體釋放腎上腺素及血清素,造成血管收縮,然後擴張,引起頭痛反應。

國外研究發現,最容易引起麻煩的食物是巧克力和紅酒。其他要小心的還有乳製品(尤其是乳酪)、醃燻的魚和肉類、加酵母的食物(如麵包、蛋糕)及堅果等
不過,並不一定上述的每種食物都會引起你的偏頭痛,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和經驗去找出誰才是罪魁禍首。如果一吃完某種食物,數小時後就發作的情況常常出現,建議你最好將這種食物從飲食中剔除。

吃出好記憶

吃出好記憶


謝曉雲


你是不是也常常忘東忘西?有時候,為了自己記不起一個人的名字或一件事情而懊惱不已。
不論哪一個年紀的人,多數都希望自己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如果真有什麼仙丹妙藥可以讓人不忘記事情,相信不少人願意付出高額代價,吞下一顆來增強記憶力。
雖然目前還沒有「記憶丸」可吃,但是科學上卻已經發現,吃下某些食物,至少能讓你保持優質的記憶力。
為什麼食物可以決定你的記憶力好或差?這要先從身體的「記憶庫」──大腦談起。
食物如何影響記憶力?
大腦是人體一個食量驁人的器官,這個小小、皺皺物體的重量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是卻要消耗我們全身所需熱量及氧氣的20%。大腦裡存在的神經細胞會透過一些化學物質,傳遞各種情報到腦中及身體各部位,指示身體按命令行事。這些負責發送情報的化學物質稱作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
目前科學家已經確認出大腦中存在至少一百種神經傳導物質,其中一些和我們的記憶、思考、認知功能等密切相關,包括: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多巴胺(dopamine)。
科學家發現,製造大部份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幾乎都來自於飲食。我們在吃過一餐飯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就會增加。所以,要維持濃度充足的神經傳導物質,讓它發揮最大功能,吃對食物是首要條件
如何滋養神經傳導物質?
富含維生素B群,尤其是B5、B6、B12及菸鹼酸的食物,例如乳製品、堅果、雞肉、糙米、小麥胚芽等,還有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可以滋養和記憶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此外,人體製造乙醯膽鹼時,需要的主原料是膽鹼(Choline),這種營養素可以從綠葉蔬菜、小麥胚芽及蛋黃、豆腐等含卵磷脂的食物中獲取。
酪胺酸(tyrosine)和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這兩種胺基酸存在於家禽、海產、大豆及乳製品等高蛋白質的食物裡,可以幫助製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如果你想保持清醒的頭腦,建議你先吃含酪胺酸的食物,然後再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酪胺酸才能擊敗另一種和它競賽的氨基酸──色胺酸(L-tryptophan),先行一步進入大腦,發揮「醒腦」的作用。
「護心」的飲食也有益於腦
想保有良好記憶力,另一個重要原則是──有益心臟的飲食方式,就有益於大腦。
如果你的動脈被日積月累的膽固醇阻塞,使氧氣無法供給到大腦,那麼你的思路會變得渾沌不清,同時也增加記憶力喪失的風險。而且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和糖尿病都會損及腦部血管,造成腦細胞大量死亡,進一步可能導致血管性失智症。
怎麼吃才能護心又健腦?
最簡單的原則是飲食清淡、低脂高纖,少吃油膩食物,尤其是要減少攝取含大量飽和脂肪的肉類和乳製品。至於友善的「護心」食物是蔬菜、水果、堅果、魚類、全麥製品及橄欖油等,多親近這些食物,就能讓你的腦子保持年輕靈活。
抗氧化劑是護腦戰士
當記憶力隨著年紀增長而漸漸喪失,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你身體裡缺乏抗氧化劑來保護腦細胞。
前面曾經提到,腦部每天要消耗全身氧氣的20%,因此也很容易接觸到會攻擊、破壞健康細胞的「自由基」氧化劑。目前科學界認為,「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老年失智症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幸,已經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C、E、硒、β蘿蔔素等。
一項進行22年的老年研究中,瑞士科學家就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E和β蘿蔔素濃度愈高的人,各種記憶力測驗的分數就愈高,記性愈好。
每天大量吃各類的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葉菜)和水果,一天至少5份,是攝取抗氧化劑最好的方法。
打造優質記憶力的飲食方式
從今天開始,試一試用以下幾個飲食原則來強化記憶力:
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早餐是啟動一天腦力的燃料,自然不能忽略不吃。而且,有厚厚的研究報告指出,吃早餐可以增強短期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營養專家建議,優質的早餐組合是高蛋白質加上適量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
奶、蛋、魚、肉、豆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使人思考敏銳、反應靈活,並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先吃蛋白質,再吃飯、麵、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可以讓血糖緩慢上升後維持穩定。
再者,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飯、全麥麵包、豆類、蔬菜、水果等,可以直接轉換成腦部唯一能利用的燃料──葡萄糖。
有足夠的葡萄糖才可以支援大腦工作,例如思考、記憶、解決問題。
所以,建議早餐不妨選擇喝低脂優酪乳搭配全麥三明治及生菜水果沙拉;或是吃地瓜稀飯搭配荷包蛋及一碟燙青菜。
適量喝咖啡
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不妨在早餐時來一杯。
咖啡因會加速新陳代謝,使心跳加快、警覺性提高。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咖啡因可以增進受試者處理新資訊的能力,而且對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有些許幫助。
雖然少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腦部活動,但是喝過量卻會讓人焦躁、頭痛、發抖,甚至造成失眠。一般建議每天最多喝2~3杯即可。
適度限制熱量攝取
有研究指出,適度限制飲食可能令人更長壽,而近10年來科學家發現,節食對腦部功能也有正面幫助。
1987年的動物實驗發現,攝取熱量比較少的年長老鼠學習能力比較強。而1999年在美國神經學年會上發表的一個研究則顯示,追蹤1235名受試者每天的熱量攝取狀況,四年後發現,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人攝取熱量比正常人高,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低熱量飲食對腦部有保護作用,可能比較不容易罹患老年失智症。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根據相關的研究結論建議,成年人可以每天漸進式減少攝取熱量,總目標訂在減少10~25%。
不過,一天攝取的總熱量不宜低於1200卡,而且要注意營養攝取是否充足,必要時可以每天補充一顆「綜合維生素及礦物質」
避免過度節食
雖然適度減少熱量攝取有益於大腦,但是,過度節食、長時間處於飢餓及血糖過低的狀況下,腦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能源,功能就會變差。而且,血糖太低也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死亡。
攝取充足的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是維持正常腦部功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維生素B1、B2、菸鹼酸是輔助葡萄糖在大腦內轉換成能源時必要的物質。如果我們體內的維生素B群不夠,葡萄糖的代謝就會受阻,使頭腦變得昏沉、遲鈍。
另外,維生素B12、葉酸攝取不足,會使血液的帶氧能力減弱,造成腦部的氧氣和養分供應不足,大腦就無法正常運作。
美國的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B12、葉酸含量低的人,心智功能測試的成績比較差。另外有其他研究也指出,缺乏B12及葉酸可能造成短期記憶力衰退,長期缺乏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罹患失智症。
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糙米、小麥胚芽、燕麥、堅果、菠菜、蛋黃、瘦肉、鮭魚等。
至於哪些食物可以吃出好記憶?請參考38頁「10種記憶力食物」。
小心!它正在盜走你的記憶力
過量的酒精
你是嗜飲杯中物的「酒仙」?或者每天有喝不完的應酬酒?那很不幸,你正在殘害自己的大腦,而且記憶力會比老你20歲的人還糟。
酒精正是造成健忘的主要原因,酗酒的人也多半有大腦萎縮的現象。
「一個30歲酗酒者的腦子,看起來就像一個50歲人的腦子,」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王健傑博士說。他曾經利用磁振造影(MRI)檢查年經酗酒者的腦部,結果顯示他們的大腦皮質萎縮、大腦組織受損,尤其是與記憶力有關的部份受損情況很嚴重。
醫界認為,酒精對記憶的負面影響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加重,所以年長者只要喝一點啤酒、葡萄酒或烈酒,就可能損害記憶。
矛盾的是,一直都有研究指出「適量喝酒」可以為健康帶來好處,諸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甚至英、美都有研究發現,適量飲酒有助於防止老人的認知功能退化。
最低限度可以喝多少?綜合專家的建議,一天半杯至一杯,最多不超過2杯。(所謂一杯是指葡萄酒120毫升、啤酒360毫升、酒精濃度40%以上的烈酒40毫升。)
飽和性脂肪
高飽和性(動物性)脂肪的飲食被認為會損害記憶力。而國外已經有研究指出,日常飲食攝取過多膽固醇,或是血中膽固醇濃度過高的人,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機率。
荷蘭的科學家收集5300多位50歲以上、認知功能正常的受試者的飲食資料,並於兩年後讓他們做測驗,結果發現認知功能分數最差的人,飲食中脂肪總量、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都是最高的;而吃魚類愈多的人,則分數就愈高。
原因在於吃進大量的飽和性脂肪,會使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增加,造成動脈阻塞、硬化,同時損害腦部的血液循環。再者,攝取過多脂肪的同時也會製造大量自由基,損害腦細胞。
認識神經傳導物質
乙醯膽鹼
乙醯膽鹼是在腦部含量最多的神經傳導物質,特別集中在腦的「記憶中心」──海馬體,主要負責傳遞記憶和思想,也幫助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之間的聯繫。如果體內的乙醯膽鹼濃度太低,人會無法專心,記憶力變差,甚至可能罹患失智症。1970年代末期,科學家就發現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神經突觸中的乙醯膽鹼會減少,因此認為這種疾病可能是乙醯膽鹼的合成受到破壞所導致。
正腎上腺素
正腎上腺素是具「激發性」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腦部的警覺性提高,同時,它也和啟動學習能力及記憶力有密切關係。當記憶從海馬體的短期儲存送到新皮質做長期儲存的過程中,正腎上腺素是不可缺少的動力。此外,它也是讓人感到「幸福」的化學元素,可以提振情緒,使人充滿活力。
多巴胺
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肌肉運動及維持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大量的多巴胺可以改善情緒、性慾,而且幫助檢索記憶。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5739.aspx

你的減肥IQ高不高?


你的減肥IQ高不高?

陳雅莉

1.( )減肥就是減重。
2.( )一週可以減3~7公斤,是健康、安全的。
3.( )減肥時,不可以吃飯。
4.( )少吃油是減肥成功的重要關鍵。
5.( )減肥時,每天最低攝取熱量至少要1000大卡。
6.( )斷食可以減肥。
7.( )減肥成功後,脂肪細胞數目會變少。
8.( )想要瘦哪裡,就可以減哪裡。
9.( )喝白開水也會胖。
10.( )減肥除了飲食外,一定要搭配運動。
解答
1.(X)減肥不等於減重。減重可能是來自減掉水分,呈脫水狀態,如洗三溫暖,身體的水分會排掉,但只要一喝水,體重又會恢復。減重也可能因為肌肉組織耗損,但肌肉組織只要一受損,就無法恢復。減肥是減少身體脂肪組織,真正減輕體重。
2.(X)一公斤體重等於7700大卡熱量,一個成人每天平均需要2000~2200大卡。若不吃不喝,也要3天才可能減掉1公斤,因此正確的減肥飲食以每天減少500~1000大卡的熱量,一週平均以減掉0.5~1公斤,最為安全、健康。
3.(X)大部份怕胖的人,都不敢吃飯、麵包、麵條等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每餐只吃菜裹腹,結果愈吃愈胖,原因是怕餓,所以每樣菜都加肉絲或油,所含的蛋白質、脂肪未被消耗掉,儲存在體內而形成脂肪。所以一定要吃些碳水化合物,就像汽車的汽油一樣,提供動力的來源。
4.(O)油是胖子最大的致命傷,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系副教授葉松鈴強調,根據國外研究發現,不限制總熱量,只限制每天油脂的攝取必須在20克以下,同樣可達到減肥效果。攝取過多的油脂,會轉變成為體脂肪,造成體重過重、肥胖。不過,很多人都會忽略了日常食物中無所不在的油,如瘦肉、蛋黃、豆類、動物皮、鱈魚、鮭魚等。看不見的油佔了總油脂攝取量的57%,烹飪的顯形油才只有33%。
5.(O)長期吃只有500大卡的低卡熱量減肥餐,雖然體重掉得很快,但身體正常代謝將受到影響,會有耳鳴、脫髮、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皮膚鬆弛等問題,以及造成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最後身體健康亮起紅燈。
6.(X)斷食就是不吃東西。因為沒有吃東西,人體本身藉由蛋白質、胺基酸來製造葡萄糖,結果造成肌肉組織受損和酮中毒,影響健康。
7.(X)脂肪細胞的體積只會變小,數目不會變少。普通人的脂肪細胞是250~300億個左右,而肥胖者的脂肪細胞數目,是正常人的3~5倍。
8.(X)千萬不要相信可以局部減肥,除非動抽脂手術。但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何橈通並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抽脂不小心會抽到血水,一旦脂肪跑到血管中,脂肪不溶於血,可能會造成血管阻塞而導致死亡。
9.(X)喝水會胖是許多人的迷思。其實水是沒有熱量的,除非是含糖飲料。而熱量的來源是醣類、蛋白質和脂肪,1克的醣類、蛋白質、脂肪在體內產生的熱量分別為為4、4、9大卡。
10.(O)運動是燃燒脂肪的最佳方法,而且運動還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的效率,增加減肥的成功機會。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5713.aspx

廖家儀 瘦身女王的奮鬥史


廖家儀 瘦身女王的奮鬥史


她曾是伸展台上窈窕曲線畢露的環姐,卻因為天生容易水腫,又屬代謝差的易胖體質,在拍戲時被戲稱為「圓滾滾的狐狸精」!不過,現在的廖家儀變的不一樣了。獨家的瘦身哲學,讓她不再痛苦節食、不用再腹瀉、針灸,輕鬆找回苗條的自己。


一提到「中姐」的頭銜,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會是窈窕與穠纖合度的身材,但是對於廖家儀來說,由於天生容易水腫,又屬代謝差的易胖體質,只要稍不留心,身材就像充氣的汽球,不斷的快速膨脹。之前更是曾因為到大陸拍戲水土不服,造成身材嚴重走樣,被網友戲稱為「圓滾滾的狐狸精」。
對此,廖家儀曾經很無奈地說,「我和許多女生一樣,因為水腫體質加上天生身材的關係,腰部、腹部、大腿部位特別容易發胖變形,就算長期保持運動習慣,還是沒辦法擺脫『下盤穩固的身材』。」不過,再次遇到廖家儀,卻發現她變得不一樣了!除了看起來氣色更好,更有曲線的身材,也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減肥嚐百草 效果超失望

因為相當重視體態,廖家儀對於體重可說是斤斤計較,對於送入口中的食物,也絕對仔細計算食物卡路里。不過,怎麼吃怎麼胖,為了上鏡更好看,廖家儀努力運動,也嘗試過多種瘦身方法,卻還是讓人失望。
「凡是你能想到的方法,我都曾試過。像是減肥藥、瘦身花茶、瘦身霜、極低熱量搭配激烈運動、針灸減肥、生理週期減重法....只要是藝人之間、網路流傳等是瘦身相關的方法與產品,我都勇於嘗試。」
不過,最後的下場,卻是效果無法持續、成效不佳,還曾經因為瘦身方法使用不當而造成腹瀉、頭暈、全身乏力等副作用,並且產生所謂的「溜溜球效應」,讓她愈來愈不容易變瘦。廖家儀更是開玩笑地說,「當忍受了這麼多痛苦、飢餓之後,站上體重機上發現體重竟然原封不動,真的是會當場失去求生意志!」

維持運動量 飲食更清淡

後來,廖家儀發現,這些失敗的瘦身方法,多半是因為違反生活習慣,造成不能持久而前功盡棄;或是因為瘦身方法不當造成身體嚴重傷害而無法持續下去。因此,她回歸正軌,開始藉由正確的運動和飲食,來幫助自己達到瘦身效果
曾經登上《GOLF》雜誌封面女郎的廖家儀,平日除了游泳,也喜歡打打小白球來達到瘦身效果。廖家儀說:「不要小看打高爾夫這項運動,以為不會消耗太多體力!其實打完18洞,所耗費的體力也是相當驚人。尤其我常要求自己,球技可以不如人,但運動量絕不可以輸人,因此,常常一圈打下來,便消耗許多熱量呢!」而飲食方面,由於拍戲繁忙,用餐不規律,有時一天只能吃到一餐,那一餐可能都集中在宵夜,若是吃得比較重口味一點,隔天的下半身馬上又浮腫了。為了瘦身,她把飲食都改成吃素,而且吃得較清淡,搭配勤奮喫脂菌促進代謝,沒想到,這樣的效果變得非常好。


日系瘦身品牌 提供信任感

最近前往大陸拍戲,由於大陸飲食較油膩且重口味,廖家儀的經紀人為免「圓滾滾的狐狸精」名號再現,便特地幫她準備了船井的商品,並且一再叮囑她一定要記得食用。「到了大陸拍戲後,真的就像經紀人預料的一樣,因為飲食、氣候關係,我的身材又漸漸開始走樣,不過幸好我立刻食用船井的勤奮喫脂菌,不但排便都順暢許多,連身材也都漸漸控制住。」
廖家儀表示,之前雖然沒有用過船井的商品,但因為屬於日系瘦身品牌,讓她安心許多,加上藝人間其實也有流傳船井的瘦身商品,口碑都滿好的,而外包裝的清楚標示,也增加了她在使用上的信任感與安全感。「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是船井商品的使用方式簡便,符合我的生活作息,所以我現在還是維持著天天使用的習慣。」

勤奮喫脂菌食用口感佳 身體更輕盈

之前最胖曾經胖到54到55公斤,目前體重則一直控制在48公斤左右,廖家儀表示,船井的商品幫她很多很多的忙。「其實使用後當天,排便就有明顯改善,一週後我的腰部贅肉在穿褲子時有明顯感受到減少了。漸漸地,原本的馬鞍肉都消掉了,腰部曲線更加明顯,感覺自己身體更輕盈了。」
為了強調瘦身效果,市面上很多商品往往忽略掉食用的口感,廖家儀就曾經吃過有塑膠味的瘦身產品,讓她不敢再嘗試第二次。不過,她卻相當推薦船井商品的抹茶口味,「很清香很可口,重要的是它很方便,又可以在我拍戲空檔間補充水份。」一直深信,「愈是切合生活習慣的商品,維持性愈好,也愈能看到成效!」由於船井的商品就具備了這樣的特點,不僅有效且又方便,不管是搭配果汁、茶飲料、白開水都可以,甚至有時嘴饞直接倒在口中食用,方便、可口、無副作用。有了船井勤奮喫脂菌,從此之後,關於瘦身的困擾,廖家儀再也不用煩惱!
http://fashion.msn.com.tw/View11030.aspx

時髦的減肥靈藥:山楂

時髦的減肥靈藥:山楂

林宜昭

現代藥理研究,山楂可降低血脂肪、膽固醇,也有降壓、鎮靜的作用,運用在高血壓、冠心病的治療方面。
山楂的蛋白質佔0.2%,脂肪與糖分也只有10%,營養成分不高,藥物作用成分卻琳瑯滿目,有不少維他命C、檸檬酸、氰酸、草酸鈣等。
中國典籍上對山楂治療的記載很多,中國大陸對山楂也進行多項實驗研究,最近50年的研究結果指出,山楂至少帶有10種以上的藥理作用:
■降血脂作用。大陸與國外已不同品種的山楂實驗,都證實可以改善實驗動物的動脈粥狀腫樣硬化。兔子1日食用9.5克山楂,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都下降。
■山楂與高脂飲食同時服用,降脂作用就不明顯,停用高脂食物時,血清脂質下降速度明顯加快。研究發現山楂的作用機轉不在阻止膽固醇的吸收,而在加快對於膽固醇的清除。
■山楂有擴張血管、緩慢而持久的降血壓作用。
■強心作用。山楂所含山楂酸、三帖酸、黃酮醇等都有強心的作用。動物實驗也證實,山楂能抑制老鼠因游泳所引起的心臟進行性肥大,因此山楂特別適用於老年心臟衰弱,伴有輕度高血壓或輕度左心室肥大的患者。
■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擴張。
■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有鎮靜中樞神經與陣痛的作用。
■促進產後子宮收縮。
■有止血作用。古人用山楂炭來做止血藥,治療胃出血等,但現代藥理作用機轉還不明瞭。
■含有脂肪分解酵素,能幫助分解食物的脂肪。又含有山楂酸與各種有機酸,能提高胃腸蛋白分解酵素的活性,使肉食易於消化。
■有抑菌作用。
不過,市立中醫院劉桂蘭醫師也指出,中醫雖將山楂歸為無毒,服用的安全性高,但因為含有機酸多,胃酸過多或胃潰瘍的人,吃了反而會胃痛。空腹或腸蠕動慢者也不宜食用。因為酸不利於牙齒琺瑯質,有蛀牙者也不宜多飲山楂。另外,因為山楂可以降血壓,所以血壓偏低或長期臥床體弱者也不宜食用。

癌症可能透過懷孕的母體傳給嬰兒


癌症可能透過懷孕的母體傳給嬰兒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0/20 00:15
Oct. 12, 2009 -- 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證據,患有癌症的母親可能將疾病傳染給她未出生的孩子。

一項報告顯示,一位母親在正常的足月生產後,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而嬰兒基因中的癌細胞與她的母親相符。 

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10年,很少有嬰兒身上的母親的癌細胞被報導出來,這顯示這種癌症細胞可能是透過母體傳到嬰兒身上;但截至目前還沒有獲得基因上的證實。

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案例報告中,研究人員使用基因追蹤來證明這種癌細胞已透過母親傳染給嬰兒。

這是一位28歲的母親,在剛分娩後不久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她11個月大的女兒也發展了同類型的癌症。

基因檢測顯示,嬰兒的癌細胞與其母親有共同的一個獨特基因;嬰兒的癌細胞證實是來自母親的垂直感染。

進一步的檢測顯示,嬰兒的癌細胞缺少一部分的遺傳物質,這種物質可能將它們標記成入侵者細胞,並且透過免疫系統瞄準要消除它們。

研究人員東京醫學與牙科大學Takeshi Isoda及其同事表示,這種遺傳特徵可能會使母親的癌細胞逃避嬰兒之胎盤屏障的保護。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0/20

胃癌淋巴結切除:東方與西方各國的激烈辯論


胃癌淋巴結切除:東方與西方各國的激烈辯論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0/20 00:15
  October 8, 2009 (賓州費城) — 根據國際胃腸道腫瘤協會年會中的一名發表者所述,東方與西方各國的外科醫師大部份都同意如何執行胃癌的兩個主要手術:胃切除與胃重建。

南韓首爾Yonsei大學醫學院外科的Sung Hoon Noh醫師表示,不過,胃部手術的第三種主要方法─淋巴結切除術,在東西方各國醫師間卻有著激烈論辯。

東方的外科醫師偏好較廣泛的淋巴結切除,而西方的醫師偏好較不廣泛的切除。Noh醫師表示,雙方對於自己的方法都有其理由,最主要的是,東方的外科醫師對於廣泛與複雜D2切除的經驗多很多。

他相信,每個醫學中心的最佳方法終究得依照腫瘤、病患、外科醫師的技術等治療因素而定。

在東方或西方,D2淋巴結切除適合由就醫量高的中心或技巧熟練的外科醫師進行。不過,在西方,有許多就醫量低的中心,或許比較適合較不廣泛的D1手術以及化學放射療法。

【影響胃部手術結果的因素】
Noh醫師向與會聽眾表示,相較於西方國家,東方國家的術後發病率、死亡率、胃癌手術後的長期存活率都有詳盡的文獻記載。

Noh醫師認為,在東西方都有許多因素,包括分期的差異,會影響手術結果。

在東方,常規的檢查或篩檢計畫比較普遍,早期胃癌的發生率較高。相對的,西方國家診斷的通常是比較後期的胃癌與食道胃接合處腫瘤。

根據Noh醫師表示,東西方病患特徵的差異也會影響結果。在東方,病患大多是50至60歲,很少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 >30 kg/m2者為3%–4%),有共病症的人數還好。不過,在西方,病患傾向超過65歲,通常過重(BMI >30 kg/m2者為10%–30%),有共病症的人數較多。

東方的外科醫師有較多經驗是因為胃癌較常見。在東亞,每100,000人口影響超過40人,而在北美,每100,000人口影響不超過10人。

Noh醫師指出,胃癌的治療,日本平均每個醫院一年進行50到500例淋巴結切除,在韓國,為100到1500例。在西方,平均每醫院每年進行不到200例手術。

【D2與D1淋巴結切除比較】
Noh醫師解釋,因為東西方胃癌病患、腫瘤分期、手術經驗等差異,東方比較偏好較廣泛的D2淋巴結切除術的這個結果或許不令人驚訝。

Noh醫師表示,例如,荷蘭一篇1989至1993年的研究中,331名病患接受D2淋巴結切除,併發症比率為43%、術後死亡率為10%(N Engl J Med. 1999;340:908-914)。不過,南韓Yonsei大學在2002年的研究中,646名病患接受D2淋巴結切除,併發症比率為17.6%、術後死亡率為0.6%。

Noh醫師表示,總結來說,許多因素造成東方的外科醫師偏好廣泛的D2淋巴結切除,這項手術可以安全地進行,提供較佳的局部控制,因此改善存活率,且與較準確的病理分期有關。

Noh醫師解釋,相對的,西方多數的外科醫師偏好D1淋巴結切除。他們的論點是,缺乏完全支持D2優於D1手術的證據。再者,D2不夠安全;在西方的試驗中有較高的術後發病率和死亡率。

重要的是,Noh醫師表示,西方的外科醫師可能提出「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American Intergroup 0116」 這項研究,認為有限的淋巴結切除合併化學放射治療,可以消除那些可用D2手術切除之殘留的淋巴結轉移(N Engl J Med. 2001;345:725-730)。

Noh醫師宣告沒有相關財務關係。

國際胃腸道腫瘤協會年會。摘要0945。發表於2009年10月3日。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0/20

ACEIs類藥物比其他降血壓藥物更可能造成高血鉀


ACEIs類藥物比其他降血壓藥物更可能造成高血鉀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0/20 00:15
  October 8, 2009 — 根據一項於9月28日內科醫學誌發表的研究結果,相較於其他降血壓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s)更可能造成高血鉀。然而,非糖尿病與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CKD)接受ACEIs類藥物治療患者,風險較低,特別是如果起始與追蹤腎絲球廓清率(GFR)超過40 mlmin/1.73 m2的患者或者是接受利尿劑治療病患。

來自紐約州紐約市Lenox Hill醫院的Joy M. Weinberg醫師,與其來自非裔美人高血壓及腎臟疾病聯合研究團隊的同事們寫到,使用ACEIs類藥物相關的高血鉀經常被報導,且ACEIs類藥物經常因為擔心高血鉀而減少處方。他們使用非裔美人腎臟與高血壓(AASK)資料庫研究接受ACEIs類藥物以及其他降血壓藥物治療之CKD病患發生高血鉀的盛行率與危險因子。

在AASK研究中,1,094位非糖尿病的成人高血壓CKD病患(GFR介於20-65 ml/min/1.73 m2)被觀察3.0~6.4年,且被隨機分派接受ACEIs類藥物、乙型阻斷劑或是非羥基吡啶鈣離子阻斷劑治療。這項分析的終點為血清鉀離子濃度超過5.5 mEq/L(為了換算成mmol/L,乘以1.0),或是臨床中心發起的高血鉀終點。

在6497次的鉀離子量測中,51位受試者共發生了80件高血鉀事件,包括76件由中央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認,以及4件由臨床中心發起的高血鉀終點。

GFR介於31~40 ml/min/1.73 m2,相較於GFR大於50 ml/min/1.73 m2的病患,高血鉀的危險比值(HR)為3.61(95% CI為1.42-9.18;P=0.007)。對於GFR低於30 ml/min/1.73 m2的病患,HR為6.81(95% CI為2.67-17.35;P<0.001)。如果GFR介於41~50 ml/min/1.73 m2的病患,高血鉀風險並未增加。

使用ACEIs類藥物,相較於鈣離子阻斷劑(HR為7.00;95% CI為2.29-21.39;P<0.001)、或是乙型阻斷劑(HR為2.85;95% CI為1.50-5.42;P=0.001),發生更多的高血鉀事件。當使用利尿劑時,可以降低高血鉀風險達59%。

研究作者們寫到,非糖尿病的高血壓病患,接受ACEIs類藥物,發生高血鉀的風險是很低的,特別是如果起始或後續追蹤GFR高於40ml/min/1.73 m2。納入利尿劑於療程中將可以顯著降低高血鉀風險。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沒有足夠統計力量偵測不同劑量ACEIs類藥物發生高血鉀機率的差異,且同一類的其他藥物、非裔美人以外人種、以及一般常規照護下的應用性有限。除此之外,GFR低於20 ml/min/1.73 m2組發生高血鉀事件的數目可能是被低估的。

作者的結論是,在非糖尿病、高血壓CKD族群,高血鉀風險與GFR、身體質量指數(BMI)成反比,不論你接受的降血壓藥物是什麼。在開始降血壓治療後,使用ACEIs類藥物的風險最高,乙型阻斷劑其次,鈣離子阻斷劑最低。

AASK研究由國家糖尿病、消化與腎臟疾病機構贊助,且接受少數族群健康研究辦公室的額外資金贊助,還有輝瑞藥廠、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與King藥廠的藥物捐贈。研究作者們表示已無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0/20



http://news.msn.com.tw/news14539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