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藥,便秘怎麼辦?
【關於本專欄】藥物迷思的破除、用藥安全的貼心叮嚀,偶爾展現為人父的家庭喜樂,理性與感性的筆調,毛志民藥師用心和讀者分享,一同獲得滿滿元氣。
蔡媽媽領藥時看到需要服用鴉片類止痛藥顯得很煩躁,子女不知如何才好,細問才知原本就偶有便秘狀況的,兩周來更陷入「不出」的窘境,也沒食慾。
便秘的成因複雜,以日常飲水量不足或飲食中纖維量不夠最常見;此外,因為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鉛中毒及慢性神經疾病等)、壓力、年紀大或是藥物不良反應等都有可能。
藥物只是的原因之一,舉凡止瀉藥、鴉片類、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具抗乙醯膽鹼作用的藥物、神經精神用藥和治療高血壓、伊比力斯症(癲癇、epilepsy)藥物;制酸劑或礦物質類藥物中所含的鈣、鋁、鐵等都可能造成便秘。
這些可能導致便秘的藥物,由於抑制腸胃道運動的神經傳入、減緩腸蠕動,特別是大腸段。像鴉片類藥物能增加電解質與水的吸收、增加肛門擴約肌張力,以防止內容物排出;降低糞便存在感,讓便意全消。這些因素皆可讓糞便變得堅硬無比、難以排出。
如果是因為止瀉藥或是已無需要服用的藥物所致,可以暫不必再服用;若是疾病所需,請與醫師討論您的情況及尋求協助。
對於藥物導致的便秘而言,纖維或體積膨脹型緩瀉劑通常效果不佳,對限制飲水量者更是適得其反,便秘會更加地嚴重;含番瀉葉(Senna)等刺激性瀉劑能增加腸道活動,使水分流回腸道而改善便秘狀況。
含有鎂離子、磷酸瀉劑;或拉特樂斯(Lactulose)、山梨醇(Sorbitol) 甘油(Glycerin)等身體無法吸收的糖分;戊二醇(Pentylene glycol)等滲透壓型瀉劑,都可以增加大腸及小腸的液體聚積、提高糞便中的水含量來改善便秘。必要時,亦可考慮灌腸,但是不可自行長期使用。
對一般人而言,日常喝足水量(至少八大杯、約1.5~2公升)、多吃點含纖維質的新鮮蔬果(每天25-30克)及多運動、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性飲料、養成每天定時於清晨步行後或飯後30 分鐘時如廁等好的排便習慣都是預防便秘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若經醫師診治、用藥效果不佳,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經常便秘的患者,週全的評估病因就更為重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便是可行之道。
(*原文刊載於高雄榮總醫訊。2010;13(2):17。)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元氣藥學堂」。
◎延伸推薦:毛志民的【藥師部落格】http://blog.udn.com/pilimao1970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元氣藥學堂」。
◎延伸推薦:毛志民的【藥師部落格】http://blog.udn.com/pilimao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