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氣喘夜咳久治不癒 竟是胃食道逆流作祟

氣喘夜咳久治不癒 竟是胃食道逆流作祟


中廣新聞網
新竹一名54歲婦女由於長時間罹患嚴重哮喘和夜咳症狀,儘管四處求診,但症狀卻一直無法獲得改善。日前這名婦人因為俗稱「火燒心」,也就是胃食道逆流前往醫院求診,這才發現原來久咳不癒,居然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引起,在治療後,夜咳症狀已不藥而癒。(彭清仁報導)
據署立新竹醫院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下食道括約肌張力鬆弛,關閉不緊,使得胃裡的胃酸或氣體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到咽喉處。由於國人飲食西化及肥胖盛行率愈來愈高,根據統計,目前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已經接近20% ,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而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有就是胸口灼熱,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與溢酸水,其他的症狀包括了咽喉感覺有痰、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食道異物感、胸悶、夜間咳嗽或氣喘等。然而,臨床表現卻是因人而異,這名五十四歲的婦人,就是因胃酸刺激下,造成慢性喉炎、聲帶傷害、聲音沙啞;另外還有一部份的病患,因夜間逆流之物吸入氣管,一再造成支氣管發炎、夜咳與氣喘發作,如果不能正確診斷,在使用氣喘藥後,反而造成病情加重。而醫師也建議,民眾最好少吃甜食、做好體重管理、調整飲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少吃宵夜、戒除煙酒、減輕生活壓力,這些都是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方式。

http://news.msn.com.tw/news1621171.aspx

骨質疏鬆 vs 蛋白質


營養保健諮詢科 饒月娟營養師

醫界專家一再強調預防骨質疏鬆必須由多方面著手,攝取足夠的鈣質只
是其中之一,而鈣的攝取量固然重要,但是品質更不容忽視。

以鈣的型式而言,乳酸鈣較碳酸鈣易被人體吸收;以礦物質平衡而言,
鈣、磷、鐵、鎂之間的攝取量必須適當,高量的鐵會抑制鈣的吸收;鈣
與磷的攝取量最好是1:1,高磷會增加鈣的流失;而鈣與鎂的比例以
2:1較適當。

維生素D是對於鈣質能否有效吸收利用而言,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但
發育中的幼兒及青少年除了注意鈣、磷、鐵、鎂等礦物質及維生素D的
攝取外,維生素C也很重要。

致於蛋白質的攝取量對骨質的影響,過多的蛋白質的確會造成鈣的流失
,其中一項原因是高蛋白質的食物往往含磷量也很高。一般成人的蛋白
質需求可依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一公克蛋白質來估計,但由於現代
的飲食文化和以往大為不同,喜食肉類的人占多數,蛋白質的攝取量普
遍而言超出許多。

以六十公克的蛋白質估算,相當於三碗白飯、兩杯奶類、一顆蛋、一支
雞腿、一塊豆腐。
在營養的需求之外,適當的日晒與運動對骨本的儲存
及骨質強化都很有幫助。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蔬果攝取量父母也不足 大台中學童1/4便祕兒

蔬果攝取量父母也不足 大台中學童1/4便祕兒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馮惠宜/台中報導】台中榮總廿五日公布大台中地區學童「便祕調查」報告,指出每四個小朋友就有一位是便祕兒,主要原因是蔬果攝取不足,且比對學童家長問卷結果發現,便祕兒家長飲食習慣和營養知識相對不足,是主要原因;醫師更直言「子『不便』,父之過」,建議家長每日一問「孩子,你今天上大號了沒?」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和台中市康善基金會聯手,從二○○八年十月至二○○九年十月,對台中縣市大智國小、春安國小、力行國小、樹義國小、上石國小、四維國小、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新興國小、軍功國小、大肚國小、文雅國小等十一所小學的學生及家長,進行飲食與排便習慣的問卷調查。
從學生的三百卅份問卷資料發現,天天解便一次的學童只占三成,而每四位同學中就有一位每周「嗯嗯」次數少於三次,即已出現便祕症狀;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主任張繼森表示,臨床研究已證實飲食與排便習慣不佳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如不即早導正這些孩子的飲食習慣,將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營養知識不足 家長是主要原因
台中榮總腸胃科醫師廖思嘉指出,從問卷中發現,孩童便祕主要是蔬果攝取不足、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乏營養知識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比對學童家長問卷發現,有便祕習慣的學童,其父母的營養知識明顯缺乏,自己蔬果攝取量也不足,因不知道天天五蔬果的重要性,對孩子攝取蔬果分量不太在意。
排便習慣不佳 罹大腸癌風險高
廖思嘉提醒家長,孩子一到兩天應排便一次,一周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持續半年就是便祕,改善便祕根本之道就是均衡飲食,每天五份蔬果,一份的分量約是拳頭大小。
http://news.msn.com.tw/news1608137.aspx
中時電子報

食物過敏害我變豬頭!

食物過敏害我變豬頭!


朱芷君


有句耳熟能詳的成藥廣告詞:「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誇張的表演引人發笑,我卻一直不清楚,食物和癢有什麼關係?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小的悲劇突然發生在我身上。
和朋友在知名的泰式餐廳吃午飯,菜色以海鮮為主,剛吃完時並無異樣,一個多小時後回到辦公室,手心開始紅熱、發癢,接著臉上T字部位從額頭到嘴唇四周整個腫起來,鏡子裡出現我不認識的自己:表情僵硬(就像肉毒桿菌打壞了)、輪廓變形的豬頭妹!
不只我深感震驚,同事們也目瞪口呆,一直問我:「要不要去掛急診?」
但我寧可拚命喝水、休息,一兩個鐘頭後紅腫消退,恢復正常。
因從小到大沒有類似經驗,我並不敢斷定這是過敏。直到豬頭妹魔咒又發作數次,有一回還發生在尾牙,只不過吃了這家五星級飯店一粒鳳梨蝦球,沒多久整個人發紅發熱、上吐下瀉、眼冒金星,全身無力倒在休息室的沙發上,當場又嚇壞其他同事。
幾次下來,我終於確定,自己是對蝦子過敏。
但吃蝦子就會變豬頭妹這件事,對我還是一團謎:為什麼小時候沒問題,長大了才過敏?為什麼我吃螃蟹、貝類、魚都沒事,獨獨對蝦子過敏?為什麼有時可以吃幾隻沒事,有時吃一隻就發作?
愛吃美食的我,想到人生少了大快朵頤的樂趣,就十分不甘心,因此趁機會請教專家,並藉此幫助其他和我一樣被食物過敏魔咒糾纏的人,不管是螃蟹、芒果或花生,就算無法和這些食物相親相愛,也能和它們相敬如賓。

豬頭魔咒為何降臨
其實醫學上食物過敏定義相當嚴格:所吃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質被免疫系統誤認為有害,產生抗體對抗這個過敏原,因過程中釋出大量化學物質如組織胺、白三烯素而造成的身體不適。但必須每次吃到這種食物都會出現相同症狀,才算過敏。
通常過敏會在吃進去的15~30分鐘出現,但也會拖幾個鐘頭甚至到隔天。症狀可能出現在人體不同部位,包括:
■消化系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口咽部搔癢等。
■皮膚:蕁麻疹、風疹、濕疹、血管性水腫、紅斑、搔癢等。
■呼吸系統:鼻炎、氣喘、咳嗽、眼睛搔癢紅腫。
如我只是暫時變成豬頭妹,還在輕度範圍。嚴重食物過敏的人,即使少量接觸也可能引發致命性過敏反應,不可小覷。過敏免疫學專家、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舉了國外的例子:一位男生吃了花生醬以後,親吻女朋友,沒想到他女友對花生過敏,竟導致全身性休克而死。
雖然食物過敏和遺傳基因密切相關,但像我沒有家族史,突然開始過敏也不在少數,江伯倫指出,可能是腸道免疫調控機制出問題、外在致敏物質變多,「讓你的體質改變了,」而不同於幼兒時期的食物過敏,可能等長大發育健全就會減輕;成人的食物過敏「發生了就不會好起來,」他宣布壞消息,也就是說,我再發生吃蝦變豬頭妹的機率很高。
許多擔心自己體質過敏的人,期望藉助過敏原測試避開地雷食物。但過敏狀況因人而異,以成人致敏機率最高的有殼海鮮為例,有人是吃到油炸、不新鮮的會過敏,有人是只對其中一種過敏,變數很多,很難單靠檢測判定。
而且檢測用的樣本和實際吃進去的食物組成成分並不完全一致,如果是對食物代謝後的蛋白質過敏,更可能數小時、甚至幾天才出現過敏反應,因此「抽血檢測食物過敏並不準確,常常吃了會過敏,測出來卻是陰性反應(表示不是對它過敏),」江伯倫表示。
想確認過敏是否來自某種食物,「還是自己吃最準,」他認為。可在醫生監測下,暫停食用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一段時間(約兩週),如果症狀改善消失,再重新一樣樣恢復食用,當症狀又重新出現時,就表示可能找到罪魁禍首了。

抗過敏小撇步
食物引發過敏的機制很複雜,許多還有待研究,但最有效(也最令人沮喪)的治療方式只有一種——禁吃會過敏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誤食,輕微過敏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緩解,嚴重過敏反應時,則須立刻就醫,以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治療。日常則應注意以下事項:
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例如有些義大利麵、冰淇淋、餅乾中會使用蛋,對蛋過敏的人也可能對這些食物過敏。「每吃一種新的食物,應先看標示有沒有致敏物質,」萬芳醫院營養室組長魏賓慧建議,儘量少吃標示不全、不清楚的食品。
常外食的人,最好準備幾家值得信任的餐廳,確定服務人員能回答關於食材的問題,認真看待你的過敏。到新餐廳吃飯時,則選擇較簡單的菜色,以免不同菜餚中的過敏原加起來過量而致敏。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可能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結構,提高致敏性,」江伯倫指出。
目前已知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多添加在蜜餞、金針中),會誘發氣喘,有氣喘宿疾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
只吃新鮮的海鮮。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
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

盡人事、防過敏
雖然食物過敏令人困擾,但某些方面我也因禍得福:更注意食物安全及衛生,寧可挑食避免病從口入。而幾番效法神農氏的精神,我也發現吃蝦的安全範圍,只要新鮮、不過量,大概都能全身而退。
和我一樣老大不小才過敏,即使逆轉困難,仍有一些降低致敏率的預防方法:
服用益生菌。益生菌為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有益於人體的活菌,可以調節並增強腸道內的免疫機制,對已經過敏的人可減緩過敏發炎反應;對尚未過敏的人則有預防效果。研究顯示,孕婦服用益生菌能同時降低母嬰的過敏機率,且「腸胃道健康,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魏賓慧指出。
益生菌大部份為乳酸菌屬,包括較為人知的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等,但並非每種菌都有相同效果,而且吃進去的乳酸菌,「存活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江伯倫提醒,所以優酪乳要頻繁喝,目前市售產品研究證據都不足,差異有限,「就找價錢便宜的喝就好,」他認為。
另外,營養界也有人鼓勵自己做優酪乳控制糖量。
調整油脂攝取。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以阻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素,並有抗發炎的效果。懷孕期間補充魚油,可調控新生兒免疫反應,預防過敏性疾病。反之omega-6脂肪酸則會助長過敏。
由於含omega-6脂肪酸的食物較多,有過敏狀況的人,應少吃油炸食物,選用omega-3較高的食用油如芥花油、大豆油,避免omega-6脂肪酸高的紅花子油、玉米油。
深海魚是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
多吃蔬果。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如潃J蘿蔔素、C、E能預防發炎反應,「維生素C還有抗組織胺的效果,」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她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
累積經驗戰勝魔咒
成為蝦子豬頭妹三年多,我也磨練出自我防護之道,例如少吃蝦仁(尤其看起來形狀有點爛爛的蝦仁),不喝蝦子熬煮的湯。再新鮮的蝦子也不超過安全量(以我是白蝦約4、5隻);蝦餅、蝦鬆、蝦丸因為很難計算含量,且看不出新鮮度,最好淺嚐輒止。吃大餐前多喝優酪乳和高維生素C的水果,調整腸道環境。
如我一般輕度食物過敏的人,只要減少吃的頻率、數量,還是能享受美食。但碰到重要時刻如會議、相親、面試等時,還是不吃為妙,因為壓力會升高過敏的機率,身心狀況愈差,愈容易過敏。
有趣的是,我對龍蝦不會過敏!因此有了吃更好食材的正當理由。
其實食物過敏對生命威脅很低,有過敏體質的人無需活在恐懼中,了解自己的狀況,精挑細選好食物,豬頭魔咒也許反而能提高飲食品質,吃得更安全美味。
成人吃什麼最會癢?
1.有殼海鮮
2.新鮮芒果
3.魚
4.花生
5.奇異果
6.蛋
7.牛奶
8.麵粉
*從小對花生、魚貝、核果類等有立即重度過敏反應的人,可能一生都會過敏;牛奶、蛋、豆類過敏則較易隨成長減輕。
資料來源:台大醫學院教授江伯倫
其實你不是過敏!
以下是容易和過敏混淆的狀況:
◆食物不耐受性:身體無法正常消化攝取的食物,而出現脹氣、腹瀉等不適。例如亞洲人最常見的乳糖不耐症,原因在於體內缺乏分解牛奶的酵素,並非對牛奶過敏。而有些藥性食物,如酒精、起司、巧克力、香蕉,因含有組織胺、血清素等化學物質,也會導致不耐受性,引起頭痛、腹瀉等症狀。
◆食物中毒:食入毒性食物如某些菇蕈、河豚,或被病毒、細菌污染的食物,都會造成嘔吐、腹瀉、腹痛等反應。
◆食物敏感:有些人對特定食物反應激烈,例如患偏頭痛的人一喝酒就頭痛,或吃到味精就會不舒服,但這並不是過敏。
讓孩子遠離過敏
兩歲以前幼兒因腸道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對吃進去的食物容易過敏(尤其是牛奶和蛋),隨著長大免疫調控機制成熟後,過敏反應將逐漸緩和、消失,所以不必急著做過敏測試(一歲前檢測意義不大)。如果將一堆食物列入黑名單,反而可能使小朋友營養不良。
過敏體質受基因遺傳相當大,當父母其中一人過敏,小孩有三分之一機率成為過敏兒,父母都過敏,機率更提高到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而媽媽的影響力是爸爸的2倍,因此懷孕期做好預防相當重要。
家中有兩個以上過敏患者的孕婦,懷孕四個月前應開始避免接觸家族中會過敏的食物,減少接觸塵、蟑螂、貓狗等。研究已證明,過敏物質會經由腸道消化進入母乳,「花生及核果類最好少吃,」江伯倫提醒準媽媽。
以下措施也有助減少孩子發生食物過敏:
哺餵母乳6個月,過敏體質高危險寶寶則延至1歲。母乳含有多種促進新生兒免疫力的成分,所含蛋白質也不易致敏,還能使嬰兒腸道產生大量益生菌,是預防過敏的最佳食物。
等孩子出生6~9個月,腸胃道系統發育較健全再添加副食品。萬芳醫院魏賓慧營養師建議如下:
1.從不易致敏的食物開始。先從蔬菜汁、水果汁添加,接著嘗試米粉、麥粉,蛋白質食物以深海魚優先,有殼海鮮最好延後至3歲免疫力較完整時;豆類食物從豆腐開始,7個月時可食用蛋黃,較易引起過敏的蛋白則延至一歲左右。牛奶及一般鮮奶等到1、2歲再喝。
2.單一食物添加。一次只試一種新食物,添加後觀察是否有起疹子、解便稀的狀況,如果有就暫停,過一個月之後再試試看。
3.從一兩湯匙起少量嘗試,沒問題再逐漸增加。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7365.aspx


終身防癌,2大關鍵策略

終身防癌,2大關鍵策略

這一次,我們不再提出10步驟或8絕招,因為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院發布最新的防癌指南,只有兩大關鍵策略。只要能做到,你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推薦]  打造防癌新3力!
文.林慧淳  攝影.陳怡安
因應全球都市化、工業化造成罹癌愈演愈烈的變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院(AICR)繼1997年出版第一份報告《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後,10年來首度更新防癌指南,提出了比一般專家更震撼確鑿的警告。
綜觀厚達600頁報告,以「拒絕肥胖」和「選對食物」為主軸,提出權威建議。統計顯示,環境因素固然是致癌主要影響變項,但可喜的是,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型態,現在開始都不晚。
策略1 嚴格要求:拒絕肥胖
研究證實,體內脂肪過多會增加罹患6種癌症的風險,包括大腸癌、食道癌、胰臟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並且罹患膽囊癌的風險也可能較高。
這是因為體內脂肪會刺激人體多種荷爾蒙增生,進而增加罹癌機率。
新版報告中,專家特別重視肥胖預防及身體活動,並提出4項實踐法則。
拒胖實踐1:盡可能保持纖瘦,BMI維持在18.5~20之間就好
儘管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在18.5~24之間都算正常,但專家認為,不只要「不過胖」,更要儘可能維持纖瘦。從小開始控制最好。

報告中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從童年到青春期的體重增長,21歲時的BMI應落在正常體重的低端18.5,並且此後就要避免體重和腰圍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建議台灣人,將BMI控制在18.5~20之間最恰當。

拒胖實踐2:每天中度運動1小時,強度運動半小時

中度運動的強度相當於快走。專家建議,除了每天最少應有30分鐘的中度運動之外,時間更長、強度更大的身體活動例如跑步網球,更有益健康,不僅因為活動有助於維持體重,更有證據顯示,體力活動本身就可以減少罹癌風險。

因此專家強調,依照個人的體能適應程度,循序漸進,最好可達到每天1小時的中度運動,或是30分鐘的強度運動,如果工作、家務、休閒活動的強度足夠,均可列入計算。

終身防癌,2大關鍵策略

這一次,我們不再提出10步驟或8絕招,因為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院發布最新的防癌指南,只有兩大關鍵策略。只要能做到,你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推薦]  打造防癌新3力!
文.林慧淳  攝影.陳怡安
因應全球都市化、工業化造成罹癌愈演愈烈的變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院(AICR)繼1997年出版第一份報告《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後,10年來首度更新防癌指南,提出了比一般專家更震撼確鑿的警告。
綜觀厚達600頁報告,以「拒絕肥胖」和「選對食物」為主軸,提出權威建議。統計顯示,環境因素固然是致癌主要影響變項,但可喜的是,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型態,現在開始都不晚。
策略1 嚴格要求:拒絕肥胖
研究證實,體內脂肪過多會增加罹患6種癌症的風險,包括大腸癌、食道癌、胰臟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並且罹患膽囊癌的風險也可能較高。
這是因為體內脂肪會刺激人體多種荷爾蒙增生,進而增加罹癌機率。
新版報告中,專家特別重視肥胖預防及身體活動,並提出4項實踐法則。
拒胖實踐1:盡可能保持纖瘦,BMI維持在18.5~20之間就好
儘管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在18.5~24之間都算正常,但專家認為,不只要「不過胖」,更要儘可能維持纖瘦。從小開始控制最好。

報告中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從童年到青春期的體重增長,21歲時的BMI應落在正常體重的低端18.5,並且此後就要避免體重和腰圍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建議台灣人,將BMI控制在18.5~20之間最恰當。

拒胖實踐2:每天中度運動1小時,強度運動半小時

中度運動的強度相當於快走。專家建議,除了每天最少應有30分鐘的中度運動之外,時間更長、強度更大的身體活動例如跑步網球,更有益健康,不僅因為活動有助於維持體重,更有證據顯示,體力活動本身就可以減少罹癌風險。

因此專家強調,依照個人的體能適應程度,循序漸進,最好可達到每天1小時的中度運動,或是30分鐘的強度運動,如果工作、家務、休閒活動的強度足夠,均可列入計算。
飲食建議2:減少鹽分攝取
研究顯示,鹽和醃漬食物很可能引發胃癌,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是肝癌的原因。因此專家建議,避免鹽醃或鹹的食物、避免用鹽保存食物、限制攝取含鹽的加工食品。
並且整體來說,每人每天鹽分攝取量必須小於6公克,約等於2.4公克的鈉。
此外,發黴的穀類或豆類不可食用。
專家特別警告,廣東鹹魚被認為可能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風險,食用時應注意。
飲食建議3:不需用健康食品防癌
現有研究證據顯示,高劑量營養補充劑可能有保護作用,卻也可能誘發癌症。報告指出,通常是在某些特定族群中的研究,營養補充品才能預防癌症,若廣泛使用於一般人,恐怕會造成副作用,這其中的益處和風險很難衡量。因此專家建議,最好的營養來源是食物和飲料,不必用健康食品防癌。
這份報告也特別叮嚀癌症病友,不必特別採行和一般人不同的飲食或生活習慣。除非合格的專業人員提出不同意見,否則這份報告的建議也適用於癌友。

樂在工作的三個招式

樂在工作的三個招式

文.盧希鵬
過完年,開工了,許多時候我們是工作一條蟲,玩耍一條龍。
工作占據了我們大半的人生,所以一定要樂在工作。但是,工作中有太多我們「應該」做的事,讓我們沒有時間做「想要」做的事。所以,如何從這些應該要做的事中找到樂趣,是快樂工作的操練。我認為,樂在工作有三項原則。
(一)在工作中找樂趣
我只記得剛回台灣教書時,準備很久的講綱,怎麼半個小時就講完了。還好那班很活潑,喜歡欺負新老師,我慢慢養成一個習慣,每次上課或演講,都抱定這是一場遊戲,要與台下學生與觀眾同樂。如果把教書當作重擔,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將非常無趣。如果把教書當樂趣,在工作上就會有熱情。
我認識一位快60歲的教授,他說他才不要退休呢,退休後哪裡找那麼多年青人,來聽他分享他一生的學術與生活智慧呢?後來,做了系主任、學務長與院長,我不斷跟自己講,一定要在眼前的這分工作找到有趣的事與價值。
有些時候,我開會時喜歡開玩笑,把它當作是老朋友聚會的場所,氣氛輕鬆了,很多事情的溝通反而更為容易。我在主持一些論壇或電視節目時,也喜歡不按照腳本問與談人問題,開開大家的玩笑,結果氣氛開了,整過訪問的過程反而更輕鬆、更有內容。

原來,專業的準備,玩樂的心態,反而不會緊張。

(二)設定能完成的挑戰:

快樂工作,除了在工作中找樂趣之外,還應設定一些可以完成且有意義的目標挑戰。

我前一陣子看過一篇文章,談到那些從小「打電動」長大的小孩已經進入職場,提醒人力資源主管要注意,這群新人類不喜歡太艱難的任務,因為一個遊戲老是無法過關,是很無趣的。但是也不能給他們太容易的工作,因為一個很容易過關的遊戲,也很無聊。所以,不適合設定要一年才能完成的艱鉅挑戰,而是要把工作設計成許多小挑戰,讓這群新人類,每周工作起來都有打電動「過關」的感覺,才能激起新人類的工作動機。

或許你的工作很無聊,學習每天找個小挑戰,想想我今天能夠有什麼貢獻。或許你的工作很艱鉅,把它拆成許多短期可完成的小挑戰,每個里程碑都是一個進步,是一個喜樂。
(三)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人與同事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要與你的工作夥伴做朋友,多參加同事間的聚會,多看同事的優點。許多時候,人的關係對了,事情就對了。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工作快樂的來源,也是工作成功的捷徑,可謂一舉兩得啊。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黑幼龍:不說出口,會感到遺憾的一句話

黑幼龍:不說出口,會感到遺憾的一句話

文.黑幼龍
什麼話是你覺得沒有告訴他會遺憾的?
感恩不只是一種對他人的回饋。因為感恩,你會經驗到更豐富的感情交流。
中華電信決議要民營化之後,舉辦了很多班的卡內基訓練。練習「感恩」時,一位參加課程的副處長,選擇向母親表示他的感謝,隔週,他跟我們分享成果。
這位副處長的母親住在屏東枋寮。飛回老家後,他起初說不出口,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媽媽,您實在很辛苦,真的好感謝您把我們幾個兄弟帶大。您看,大家都小有成就,您好了不起。」他的母親已經八十歲,患有骨質疏鬆症,身體又瘦又小。她聽了這番話,整個人靠在牆壁上,感動地一直哭著。
這位學員過去抱著媽媽,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剎那。他講著講著就哭了,大家聽了也覺得好感動。
對那些愛你的人、幫助你的人,你有多久沒有抱抱他們、對他們說出心中的感謝?大聲地說出來吧,你一定也能像這位處長一樣,經歷那麼美好的感情交流。
我要用下面的這個既甜蜜又傷感的故事,作為結束。
保羅夫婦是我們卡內基同事中的模範,他們夫妻倆感情好得不得了,都已經是四、五十歲的人了,在同事面前還是有說不完的話,完全就像熱戀中的情侶。有一次他們來台灣出差,保羅送花給太太,我們以為那天是結婚週年或生日,他說都不是,他那天就是想送花。
很不幸的,有一天早上,保羅摔了一跤導致心臟病發,很快就過世了。出殯的時候,許多人向保羅的太太致意,在我前面有一位同事好心想安慰她,同事說:「你們平常溝通得這麼好,你心裏所有的話,保羅一定都知道,不要難過。」
說完話,同事就要走了,我看到保羅的太太拉著他的手沒放,同事也停下來。太太告訴他:「你錯了,如果保羅還活著就好了,我還有好多話沒告訴他。我最想說的是,感謝他把我從一個不懂事的女孩子,變成今天這樣子,但是我已經沒有機會說了。」
一對人人羨慕的夫妻、溝通的模範,都還有這樣的遺憾。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及時向自己想感謝的人,說出心中的那句話。因為,這可能是你的最後一次機會。
如果今天是最後一次相遇,有什麼話是你覺得沒有告訴他會遺憾的?
你的這葉波菜會是什麼?
當我和別人起衝突時,我常會反過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得對、做得好,因為,每個人都有一葉菠菜。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一個故事給我的啟示。
美國一家連鎖店老闆到卡內基來演講,他說了一個故事。他在餐廳吃飯時,隔壁桌有對情侶,正有說有笑地用餐,男士的位子面對他,女士則背對他,兩個人顯得非常陶醉。忽然間,這位男士不講話了,一直看外面或低著頭,他覺得奇怪,為什麼剛才還那麼熱絡,現在氣氛馬上變了?他好奇繞過去看那位正在講話的女士,原來有一片殘留在牙縫的綠色菠菜,遮住女士原本雪白的牙齒,她一張開嘴,看起來就像少了一顆牙,像巫婆一樣。女士不自覺,仍然一直講話,這位男士卻不好意思正視她。
我們都有那麼一葉菠菜,自己沒有意識到,卻讓別人難以接受。只是,每個人的菠菜不一樣,在某些人身上是不好的生活習慣,有些是態度,有些則是做事方式。
有一位已經去世的神父,終身奉獻天主,熱心為人服務,但是他有個習慣讓許多人不舒服。他打完電話從來不說再見,每次雙方講得非常愉快,說了下次再連絡,對方就只聽到「砰!」一聲,然後電話斷線,讓對方覺得好像還沒講完,就面對一片寂靜。但是,關於這個缺點,從來沒有人提醒過他。要是他知道自己這葉菠菜,多好!
你的這葉波菜會是什麼?

(本文原刊載於《黑幼龍的心靈雞湯》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johnhei/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