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美麗 從防曬開始

美麗 從防曬開始

雖然每到夏天,防曬美白炒得熱鬧,但是在皮膚科醫師眼中,國人的防曬觀念離理想還很遠。為什麼?什麼才是正確的防曬觀念?好的防曬用品須具備什麼條件?
文.黃惠如
據說,古銅色皮膚的始作俑者是法國時尚大師香奈兒。
在1930年代的一個夏日,香奈兒從蔚藍海岸度假回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曬成了古銅色,消息傳到美國,幾星期之後,美國一家知名化妝品公司就打著「俊男微炭」的廣告詞反銷歐洲,自此酷日下各地陽光海岸,肉林密布。
崇拜日照的狂熱今日受到嚴厲挑戰。在皮膚科醫師的眼中,晒太陽有百害,只有一利。
所謂的一利,就是小時候在健康教育課本中所學的:曬太陽可以獲得維生素D,但目前國人營養無慮,在牛奶或其他乳製品中,可以攝取到許多維生素D,根本不再需要以曬太陽來取得。
所謂的百害,長庚醫院皮膚外科主治醫師鍾啟榮直截了當地說:「不愛美,總怕老;不怕老,總怕死吧!」
從短期、中期、長期來看,曬太陽有各種的危險。
曬紅、曬黑、曬出斑
廣告中,明星蕭薔嬌滴滴地說,「不只會曬紅、曬黑,還會曬出斑來。」這是事實。
從身體的觀點來看,「黑」是為了自我保護。
太陽發出的許多放射線中,有一種叫做紫外線﹙見如何解讀紫外線指數﹚,紫外線的中波紫外線﹙UVB﹚如果被吸收過多,就容易曬傷,體內為皮膚「著色」的黑色素,急忙增加以保護皮膚;所謂黑斑,也是相同的道理,只不過是以不規則的狀態出現而已。
而紫外線中的長波紫外線﹙UVA﹚可以直達皮膚的真皮層,直接造成黑色素的增加。
在相信「一白遮三醜」的東方國家裡,黝黑的膚色並不受歡迎,所以追隨「美白」潮流的愛美人士,要特別注意防曬,況且曬黑只要十分鐘,要白回來卻需要好幾個月。
陽光催人老
無論如何掩飾,歲月會在皮膚上留下痕跡,不過令人驚訝地是,美國皮膚醫學會在1990年發表一項多位專家討論後的結論,就是皮膚老化所有的主要因素,都可歸因於曝曬於紫外線之下。
一想到老,不外乎皮膚暗沈、皺紋、老人斑,這些現象曬太陽都能辦得到。
中波紫外線(UVB)只會到達皮膚的表皮層,但是卻會造成表皮肥厚,角質增厚,使皮膚失去透明感,變得暗沈。
紫外線中的長波紫外線(UVA)可以直達皮膚的真皮組織,導致膠原纖維萎縮變性,不能保持皮膚的水分,失去了皮膚的張力,而產生了皺紋。
陽光是造成老人斑的最重要因素。
人一出生就不斷接受陽光的照射,長久下來會造成細胞的退化,黑色素細胞也不例外,黑色素細胞有時製造過多、有時會過少,就造成皮膚色素分布不均,甚至凹凸不平。
皮膚癌——少數可預防的癌症
東方人的皮膚特性罹患皮膚癌的機率較小,但是皮膚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所以基本的態度還是做好防護措施,不要冒險。
另外要注意的是,紫外線也會造成免疫力降低。
因為紫外線會讓表皮產生一種強力的免疫抑制劑,抑制皮膚細胞的免疫能力,讓皮膚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可能給各種細菌可趁之機。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藍淑馨認為,防曬的重要性不亞於洗臉,要把防曬當作每天的例行工作。
■什麼人需要防曬(who):
不分男女、不分老少
「紫外線可沒有性別歧視!」鍾啟榮醫師強調。
鍾啟榮醫師每天早晨洗完臉之後,也擦上防曬乳液,再吃早餐,過了半小時防曬乳液發生作用之後才出門。
「男性同胞要下定決心做防曬,」鍾啟榮醫師建議。
皮膚科醫師王貞乃建議一般上班族,早晨擦過防曬乳液之後,如果進了辦公室之後沒有再外出,只要在中午出去吃飯前,再補擦一次即可;下午下班時如果還有陽光,就要再擦一次。
如果是常在戶外的外勤族,就要勤於補擦。因為在戶外皮膚會出油、冒汗,每兩小時左右就要補擦一次。
而且紫外線的傷害是累積性的,所以防曬工作永遠不嫌早,永遠不嫌遲。
「防曬要從小做起,」皮膚科王貞乃醫師說。
兒童時期如果過度曝曬在陽光下,將造成皮膚組織結構的加速變化,最常見的就是提早產生皺紋,或是皮膚變得脆弱敏感。
王貞乃醫師在小孩出門時,不僅幫他擦上防曬乳,還儘可能拉到自己的傘下。
王貞乃醫師建議,鼓勵小孩養成使用防曬乳的習慣。
宣導紫外線指數預報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祕書長劉銘龍甚至還想推廣,各級學校的體育課不要排在十點至三點之間。
■什麼時候該防曬(where):
不分夏冬、不分陰晴
冬天陽光稍弱,但依舊有紫外線。
藍淑馨醫師建議,把防曬納入每天的基礎保養中,她自己早晨也是洗完臉、擦了化妝水後,就擦防曬乳液,而且「每天都這樣做,就算冬天也一樣。」
「陰天最容易曬黑,」王貞乃醫師說。
因為長波紫外線可以穿透雲層,依然可以曬黑皮膚,可是人們卻因為陰天而疏於防曬。常見的例子就是趁著陰天去打場高爾夫球,卻黑著一張臉回來。
■準備哪些防曬品(what):
帽子、傘+防曬乳(SPF15與防UVB&UVA)
防曬除了防曬乳液,要善用帽子、傘、太陽眼鏡等物理性防曬工具。
藍淑馨醫師平常包包裡一定有一罐防曬乳液、一把折傘,家裡還有十幾頂的帽子搭配衣服。
以前防曬乳被視為化妝品,在197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認定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結構功能的外用品。
所謂的SPF,指的是防止UVB的係數,目前已經發現UVA造成曬黑、皺紋、老化等壞處,所以在挑選防曬乳時,一定要選擇同時防止UVB與UVA的防曬乳。
SPF選擇15左右即可。
因為15表示可以阻隔十五分之十四的UVB,即可阻隔93.3%的UVB,就算SPF30,也是阻隔96.6%,差異並不大,卻會增加皮膚的負擔,所以與其強調SPF的高低,不如勤於補擦防曬乳。
■在哪些地方需要防曬
(where):無時無地
酷日下的海灘,日頭赤炎炎,大家都知道必須擦上防曬油。
但不是到海灘才需要防曬,只要有太陽,就需要防曬。
如果不出門,坐在窗邊,亦會受到紫外線的威脅,因為UVA還是可以穿透玻璃,最好裝上窗簾。
王貞乃醫師的門診室有著長長的窗簾,王貞乃醫師笑著說,「這不是為了隱私,是為了保護。」
兩年前全家去翡翠灣出遊,全家大小都擦防曬乳液,而且先在飯店裡玩撲克牌、喝下午茶,直到夕陽西下才去海灘,而且也打洋傘,只有在玩水的時候,才走出洋傘。
「享受玩水的樂趣,卻不要玩水的後遺症。」王貞乃醫師說。
■如何防曬(how):
能避則避,能躲則躲,並適時補充防曬乳
充分利用騎樓、樹蔭、建築物的陰影遮蔽陽光。
防曬乳每兩小時左右,就要補擦。喜歡釣魚的人,不要忘記大腿也要防曬。
本來仰身擁抱陽光,把皮膚烤成古銅色,是健康的象徵,但隨著科學的進步,才發現曬太陽是不健康的,所以不管在不在乎美白,從現在起躲避陽光、做好防曬,才能不讓歲月留痕,永保健康美麗的皮膚。
審稿專家: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藍淑馨c
如何解讀紫外線指數?
太陽不就是太陽,千百年來不就是那一個太陽,為什麼要知道紫外線指數﹙UVI,Ultraviolet Index﹚?
太陽的確沒什麼改變,但是地球的環境卻有很大的改變。由於臭氧層愈來愈薄,許多國家罹患皮膚癌的人口愈來愈多;加上皮膚科學的進步,人們開始了解曝曬在陽光下的危險性,於是許多國家與私人單位開始進行紫外線的研究,世界氣象組織在1994年制定一套紫外線指數標準,現在已有美、英、德、澳、紐、日等國觀測與發布紫外線指數,我國在1997年加入這個行列。
紫外線ABC
紫外線依照波長的不同對皮膚有不同的危害。
長波紫外線(UVA﹚可達皮膚的真皮層,使皮膚曬黑,損傷彈性纖維,長期會造成皮膚老化,亦可能誘發皮膚癌。
中波紫外線(UVB)雖然只到達皮膚的表皮,但會讓皮膚紅腫、脫皮、曬黑,是曬傷的罪魁禍首。
短波紫外線(UVC)在通過臭氧層時,已被吸收,較少對皮膚造成危害。
記住不幸運數字:七
只要紫外線指數超過7,就是紫外線過量,只需要20分鐘就可以曬傷,所以要特別注意防曬。
台灣的紫外線有多毒?在夏天(5~9月),紫外線指數超過7的日數,北部有四成,中部約六成,南部約八成,所以平時應注意紫外線指數預報,做好防曬措施。
什麼是SPF、IP、PA+?
一到夏天各式防曬用品出籠,防曬品上充滿不同英文字母的組合,美系、歐系、日系化妝品又各有不同的標示法,應該如何解讀?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為美國系統的防曬係數,防曬效果為SPF×10﹙分鐘﹚。
IP(Indicia Protec-tion):是歐洲防曬係數的標示,IP×1.5=SPF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日本厚生省﹙相當於我國的衛生署﹚要求日本的防曬產品必須標示防止UVA的效果:
PA+表輕度遮斷
PA++表中度遮斷
PA+++表高度遮斷
你的防曬觀念正確嗎?
1.( )夏天太陽很大,所以才需要防曬。
2.( )我平常出門都會撐傘,所以不必擦防曬乳液。
3.( )只要擦了防曬乳就可以抵擋紫外線的照射,不必再遮遮掩掩地擋太陽。
4.( )陰天不需要擦防曬乳。
5.( )防曬乳的SPF指數愈高愈好。
6.( )小孩曬得紅通通才可愛,所以要多曬曬太陽。
7.﹙ ﹚男性要有古銅色皮膚才有男子氣概,所以不需要防曬。
8.﹙ ﹚一定要曬到太陽來補充維他命D。
9.﹙ ﹚不出門就不會被太陽曬到。
10.﹙ ﹚擦隔離霜就可以防曬。
解答
1.﹙x﹚不論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要防曬。
2.﹙x﹚紫外線不只會直射,也會反射和散射,所以還是得擦防曬乳。
3.﹙x﹚防曬乳只能隔離大部份的紫外線,並不是百分之百,加上自己流汗、出油等狀況,還是加上物理性防曬措施,如帽子、傘等比較妥當。
4.﹙x﹚紫外線中UVB會被雲層阻隔,但是UVA還是可以穿透雲層,到達皮膚的真皮層,造成皮膚老化。
5.﹙x﹚SPF愈高的防曬乳對皮膚的負擔愈大,愈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所以應該以自己在陽光下曬多久會曬黑為基準,皮膚科醫師建議一般人SPF15左右就已足夠。
6.﹙x﹚因為紫外線的傷害是累積性的,所以防曬要從小做起,甚至美國在1997年還曾提倡一個觀念就是「兒童時期的太陽,成人時期的皮膚癌」。
7.﹙x﹚也許有些男性不需要美白,但不要忽視皮膚老化、皮膚病變等因素。
8.﹙x﹚曬太陽的確可以產生維生素D,但是現在大家營養充足,不需要仰賴曬太陽來取得。
9.﹙x﹚長波紫外線能穿透玻璃,所以在家不一定保險。
10.﹙x﹚隔離霜不一定能防曬,除非它已經標明具SPF,但還是要請教專櫃小姐是否可以防UV-A。

曬傷了怎麼辦?

曬傷了怎麼辦?

結束一天的海濱旅遊,發現皮膚紅、腫、熱、痛,還會發癢。
曬傷了,該怎麼辦?
文.顧景怡

難得的暑假,加上燦爛的陽光、藍天,於是不知不覺在海邊玩了一整天。
晚上回到旅館,夕陽美景仍盤踞腦海,但是,即使在室內,卻覺得全身發紅,熱烘烘的,還忍不住開始抓癢,但是一碰到皮膚就疼得不得了。更嚴重的是,一覺醒來皮膚還像長了黑癬,一層層的脫落。
你曬傷了。身上較突出的部份如臉頰、鼻子、頸背、耳朵,或是平常上班時被衣服遮住的肩膀、腿,都可能是受害最嚴重的部位。
陽光中的紫外線就是殺手。UVA紫外線穿透力強,除了把你曬黑,還可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是引起皺紋和皮膚老化的隱形殺手;UVB紫外線能量更高,把你曬黑又曬傷,是造成皮膚癌的元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劉紹毅解釋。
不只是皮膚,頭髮也可能被曬得分岔,易斷裂。嘴唇也可能乾燥、龜裂。
曬傷的症狀多發生在暴露於陽光6~12小時後。起初因血管擴張會感到灼熱、刺痛。接著紫外線引起皮膚深層化學反應,釋放大量過敏物質而引起皮膚癢。脫皮則是發生在曝曬24小時後。若傷害深達真皮層,發炎反應更嚴重,水泡就會出現,甚至還會有滲出液。
曬傷的程度又依個人對光的敏感性不同而有差異。皮膚顏色較淺的人較易曬傷,其他如紅斑性狼瘡、紫斑症的病人,會對光較敏感。
藥物也會影響光敏感性。正服用四環黴素、利尿劑、鎮定劑或磺胺劑(泌尿道感染用藥)的病人,也較易曬傷。
水邊、沙灘或雪地因為反射,陽光的殺傷力更強。海拔高的地方也因空氣較稀薄,阻擋陽光較少,因此你不得不防。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和小孩比成人易曬傷。一方面因皮膚較細,陽光較易穿透,另一方面,小孩皮膚含水較多,導熱較快。而且,曬傷後復原能力也不如成人。更可怕的是,小孩暴露陽光可能造成細胞永久的改變,埋下日後皮膚癌的危險。
澳洲政府擔心兒童得皮膚癌,全國推行勸導兒童上午10時至下午3時避免曝曬於陽光下。
除了皮膚的症狀外,過度的曝曬,也造成一些人發燒、冷顫。皮膚科醫師劉紹毅表示,這樣的例子少見,但是病人心臟血管系統的問題會先出現。
避免曬傷的最好方法
除了穿戴長袖衣服和帽子,或撐陽傘外,別忘了出門前半小時先擦防曬品,讓防曬成分先在皮膚形成保護膜,並依防曬係數不同,定時補擦。
太陽眼鏡也是出門必備,暴露陽光時間增加會提高眼睛得白內障的機會。
避免於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陽光最強的時候在戶外。即使陰天,也需防曬。
除了陽光,許多室內用的鹵素燈如展示燈,或是霓虹燈,也是紫外線的來源,應儘量避免直接暴露。
防曬油只是延後曬傷
不過,劉紹毅醫師提醒,擦防曬油只是延後曬傷的時間,並不是擦了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曬太陽。美國就曾經因倡導擦防曬油預防皮膚癌的廣告,誤導民眾以為一擦就沒事,結果非但沒有降低皮膚癌的發生,卻增加曬傷的機率。
■你還可以這樣做
曬太陽過久,易產生脫水,因此活動中活動後都需補充大量水分。
為了避免曬傷更嚴重,結束戶外活動時可先用毛巾或冰袋濕敷,除了可先替皮膚補充水分外,低溫也可減緩發炎反應。
保濕降溫後,可以擦鎮定皮膚的保養品。現在已有含甘草、燕麥、蘆薈等鎮定成分的曬後保養品上市。
若是有輕度的刺痛,也可在家服用普拿疼。
嘴唇也可以如冬天的保養方法,擦上含防曬成分的護唇膏,預防進一步乾裂。
■你不可以這樣做
不要隨便塗抹家中常備的凡士林、藥膏或含酒精的化妝水。劉紹毅解釋,這些藥品也許會帶來一時滋潤或涼快的感覺,暫時解除症狀,卻無法改善發炎。
例如,若是未先保濕就擦凡士林,皮膚可能更乾燥,而擦酒精也會刺激已經受傷的皮膚。若是有傷口,隨便塗抹還可能造成感染。
■該就醫了
1.若是有下列任何狀況一定要就醫:皮膚有傷口、刺痛不已、長水泡、發燒。
2.若是有下列任何脫水的情形,立刻上醫院急診:神智不清、幾乎沒有排尿、眼睛凹陷、皮膚鬆弛起皺、口舌極度乾燥。
想要亮麗又安全的夏天,防曬的功夫一定少不了。
延伸閱讀:《康健》第8期「美麗從防曬開始」
(審稿專家: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揚志)

保養品 怎麼用最有效?

保養品 怎麼用最有效?

保養品並非萬靈丹,單憑熱情購買,並不能讓你晶瑩剔透;例如從韓國紅到台灣的BB霜,你是一味的追求流行,還是確認自己的膚質適合使用?保養品該怎麼選最有效?你需要精挑細選,才能美得經濟,美得有效率!
化妝品專櫃裡,肌膚保養品陳列得滿坑滿谷,令人怦然心動,你該買什麼,買多少,才是真聰明?
文.朱芷君

還記得第一次用保養品是什麼時候嗎?當時是否理解為什麼要用保養品?還是懵懵懂懂,有樣學樣?
我也曾經歷,比較各百貨公司DM,門一開就跑去專櫃擠破頭,暗自高興買到限量商品,卻沒仔細想過,這些美美瓶子裡裝的東西,是否真能左右我的皮膚好壞。
回想起來難免懊悔,如果早一點有正確的保養知識,我的皮膚應該比現在好。因為大量使用錯誤的去角質方式,造成原本就脆弱的兩頰變薄,微血管擴張得更明顯。
從錯誤中學習,現在我用的瓶瓶罐罐愈來愈少,改向前輩看齊,在精不在多。
弘光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老師張麗卿,常替廠商做產品測試,所以家裡的保養品多到可以擺滿一面牆,但她日常保養只用自己調製的「萬能面霜」;家用的清潔產品也出自她的配方,成分相同,只以香味區分洗臉、沐浴還是洗碗。
皮膚白淨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雯柔,自承怕麻煩,所以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也從不迷信從化妝水到精華液都用同個系列會更好,例如乳液乳霜功能都是保濕,只要成分選對,不需要重複塗抹,「擦得愈聰明愈有效。」
保養品既然能核准上市,代表安全性沒有問題,但效果能否名副其實便各憑良心了。翁雯柔指出,有許多保養品名稱很fancy(炫),卻找不到相關資料,她曾為了某個猛打廣告、請名人做見證的保養品,上網查到頭昏眼花,還是查不到相關資訊,她很含蓄地批評,這些保養品「已經超越皮膚科醫師能理解的範圍了。」

即使不少成分如抗氧化劑維生素C、E等,作用機制已被理解,進而廣泛運用在許多保養品上,卻不等於它們對皮膚作用的效果完全得到證實。美國邁阿密大學臨床皮膚醫學副教授鮑曼(Leslie Baumann),便在2002年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上直陳,除非廠商能夠提供更有力的臨床研究資料,否則這類保養品應該被視為「一罐希望」(hope in a jar)。

鮑曼的觀點或許太嚴苛,但對沈迷於保養品神奇美夢的人來說,不失為忠言提醒。

現在,當百貨公司寄來DM,我還是會忍不住瀏覽半天,比較特惠組到底便宜多少,有什麼新上市的產品。但我已經學會冷靜評估,哪些也許適合我,哪些只會造成浪費。我會看書、問醫生、觀察我的皮膚再決定,把錢花在刀口上。

保養品並非萬靈丹,單憑熱情購買,並不能讓你晶瑩剔透;精挑細選,才能美得經濟,美得有效率。
Step1 了解你的皮膚
透過雜誌、電視、網路,化妝品公司不斷承諾保養品能撫平皺紋,淡化斑點,看起來更年輕……大量的資訊令人無所適從。不管在哪裡買保養品,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從了解皮膚開始。
你的皮膚類型:根據表皮含水量的多寡及皮脂腺分泌的旺盛程度,一般可分為油性、中性、乾性、混合性。而如果容易對外來的刺激敏感,產生泛紅、發癢、起疹子等情形,則代表在上述四類外,還有敏感性的問題。雖然專櫃小姐都受過教育訓練,但對皮膚的生理機制,仍不如醫師了解。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的膚質,又發現用什麼保養品都不對勁,別忙著換牌子,先找個有口碑的皮膚科醫師諮詢會更有好。
你的膚色:如果你容易曬傷也容易恢復白淨,恭喜你得天獨厚,但要更注意防曬,以免產生斑和皺紋。如果你是膚色較黑、不容易曬傷的人,面對現實:你使用美白產品的效果將相當有限,即使沒有曬太陽,還是白不回來。
想改善的問題:要先想清楚,你想預防保養避免老化?還是有面皰、老人斑、黑斑、酒糟的困擾;或想改善毛孔粗大、皺紋或黑眼圈?不管價錢多貴,不管有多傳奇的故事,真的沒有一罐保養品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從自己最在意的對症下藥,才不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你的個人習慣:你抽菸嗎?長時間待在陽光下?是否營養均衡,每天吃維他命;還是常熬夜,壓力大?知道這事實的人不多:你的生活型態健康與否,比起外用的保養品,對皮膚的影響更大。

Step2 透視有效成分

保養品外盒或罐子上,貼有一張標籤紙,列著或中文或英文的陌生名詞,這就是保養品的成分標示。

為了杜絕某些廠商誇大訴求、廣告不實,衛生署已在2002年5月要求市面所有保養品必須以中文或英文標示全成分,讓購買資訊更透明。

例如美白、防曬,屬於含藥化妝品的範圍,必須經過衛生署查驗,如果產品標示中沒有被核准的有效成分,卻宣稱可以美白、防曬,便於法不合。

成分標示的順序,是從濃度高排到濃度低,由此可以看出有效成分發揮作用的程度,例如一般化妝水成分是精製水(aqua)排第一,佔85%以上,即使添加特殊成分,比例也微乎其微,不如直接使用有效成分濃度更高的乳液或精華液。一般消費者難免認為,看懂成分標示難度不下讀天書,其實被認可具有特定效果的成分有限,書店裡也可以找到專業的書籍參考,只要稍做功課,記住關鍵字,不難判斷虛實。
抗痘、去角質
果酸(AHA):近年來,含果酸成分的保養品逐漸普及。果酸的優點在於協助老廢角質剝落、代謝黑色素、改善粗糙、使皮膚較有光澤;高濃度的果酸則有改進細紋及淺層疤痕的功效。

但果酸也可能刺激皮膚,讓皮膚變薄,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需注意防曬。剛開始使用果酸保養品時,濃度應在10%以下,每隔一天使用一次;至於更高濃度(10~15%)則需醫師處方才能使用。可以先在手腕、耳後試擦,沒有出現紅腫、刺痛,即可安心使用。

水楊酸(Salicylic acid):能去除老化角質堆積,改善皮膚紋理;能滲透毛囊,有效地乾燥面皰的化膿部位。有許多抗痘產品都含有水楊酸,濃度2%以下可在專櫃購買,更高則需要醫師處方。相較於果酸,水楊酸對皮膚的刺激性較低。
美白
左旋維他命C(L-Ascorbic Acid):維生素C是熱門的抗氧化劑,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預防老化,減少細紋、淡化黑色素,但必須先轉換成左旋維他命C,才能為皮膚所運用。而左旋C不耐熱、光,容易接觸空氣而氧化失去效力。
目前市面上有不同劑型,水溶性易氧化、對皮膚刺激性也較高;脂溶性則較安定,不會引起過敏,但需經人體吸收後再轉化成水溶性。

高濃度的果酸、A酸、水楊酸等酸性護膚成分,不宜與左旋C並用,以免刺激皮膚、增加紫外線傷害。

對苯二酚(Hydroquinone):能抑制酪胺酸活性,並破壞已形成的黑色素細胞,治療表層色斑。但台灣並不允許含對苯二酚的保養品在市面販售,只有醫師可以調製含有此成分的藥膏,過去幾個月曾被新聞人物片面之詞而渲染成神效的美白產品,其實如果過度使用對苯二酚,會傷害皮膚,引起局部發紅,並不建議當成日常保養品。

麴酸(Kojic Acid):能抑制酪胺酸及發炎激素活性,美白效果和對苯二酚相近,因是麴菌自然發酵的產物萃取而來,本身對皮膚無害,規定濃度為2%。

熊果素(Aarbutin):能抑制酪胺酸,減少黑色素生成,有助美白,且刺激性較低,市售濃度規定在7%以下。
抗皺
A醇(Retinol):和A酸一樣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A酸能去角質,改善色素沈著,具有優良的抗皺功效,但也會引起紅腫,使表皮變薄,降低防衛能力,需要醫師處方使用。而A醇的刺激度較低,是A酸較理想的替代品,但白天使用須注意防曬。
保濕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是存在於人體真皮層中的成分,具有極強的保濕力,能維持皮膚彈性,隨著年齡增加,人體內的玻尿酸會流失,飲食和吸菸也會影響體內玻尿酸的濃度。
市面上不少抗老產品以玻尿酸做為主成分,但要注意,玻尿酸雖可吸取更多水分,使角質層免於乾燥,但後續仍應擦上含油脂的保養品,保濕效果才能完全。
保養品的宣稱可信嗎?
所謂保養品的宣稱,通常會出現在保養品的包裝,及廠商的廣告上。宣稱可以視為廠商為了取信消費者,對產品效果的承諾。
舉例來說,廠商宣稱該產品可以在7天內讓皮膚看起來更年輕,也提出相關實驗數據證明。但是這些研究很多是在實驗室做的,短期效果顯著,卻不代表長期臨床測試會有相同的結果。而且這些研究,未必經過具公信力單位的認定,有些更刻意製造神秘以提高消費者的期待。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以最熱門的抗氧化成分維生素A、C、E為例說明,維生素A的衍生物A酸,是經過十幾年效果才得到印證的。至於維生素C、E的衍生物,雖能減少發炎反應,但是否能和長遠抗老化效益畫等號,仍待證明。

即使有實驗背書,廠商的宣稱也不能當做購買的唯一依據,而應對成分、配方做更理性的檢驗,使用時觀察是否真有改善,才能找出適合自己的保養品。
藥和保養品怎麼分?
從法規看,藥物可以宣稱療效,保養品則不行。例如,一罐面霜如果宣稱能「治療」黑班雀斑,就會被視為藥物;保養品則只能宣稱可以「淡化」斑點。
保養品的前提是安全第一,不會傷害肌膚,效果其次。藥物則以療效優先,對皮膚刺激也變大,「有治療效果但也會影響生理功能,」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不少人習慣將藥物當保養品擦,是不正確的,例如含類固醇的藥膏,擦了會消腫,但長期使用卻會刺激發炎。
他觀察,愈來愈多藥廠投入保養品研發,因新藥從開發到上市需要大筆資金,曠日費時,保養品的門檻卻相對降低,且市場期待高,可預見未來保養品將和醫療結合更深、以符合個別化的需求。
醫學小辭典,保養品輔助療法(Cosmetic Adjunctive Therapy)
在醫療上,輔助療法並不是新名詞,為了減輕正規治療的副作用,舉凡神經醫學、感染醫學、皮膚醫學等,都會運用到輔助療法。

「對皮膚科醫師來說,輔助療法是忠實可靠的盟友,」法國白桑松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漢伯特(Philippe Humbert)博士指出,適當搭配保養品或其他藥物,能更有效治療皮膚疾病,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青春痘患者的用藥常會造成皮膚脫屑、刺激的現象,使用含果酸或水楊酸的保濕產品,能滋潤又可以預防痘痘。

幾乎所有因皮膚問題而苦惱的患者,都能從保養品輔助療法得到好處,包括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敏感性肌膚等…。

在國內,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輔助療法最早進入皮膚醫學的,是運用在保濕的治療上。某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會造成皮膚保護功能下降,刺激發炎,不宜長期使用,而所以當停止使用類固醇後,適合的保濕產品可以協助患者緩解症狀,降低復發,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例如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皮膚容易乾癢,乳液的滋潤可以減輕不適感,但使用前最好還是先諮詢醫師。

漢伯特博士認為,為了兼顧患者的身心福祉,皮膚科醫師應正視保養品在治療上的可能性,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肌膚永保青春的秘密

肌膚永保青春的秘密

魔鏡魔鏡,除了讓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
還有什麼秘訣青春不老?
文.朱芷君

歲月帶給人許多禮物:成熟、經驗、智慧……卻也附贈皺紋、鬆弛、暗沈等皮膚問題。即使無法逆轉時鐘,總希望能減緩速度,享受「年齡不詳」的小小虛榮。
近來抗老熱潮延燒各年齡層,高價產品競相推出,達人秘方琳瑯滿目,到底在這場對抗地心引力的戰役裡,如何才能從容優雅擊退敵人,而非勞民傷財卻徒勞無功?
青春心法1:誠實面對老化,才有年輕
當毛孔變得愈來愈明顯、上妝開始不容易浮貼、不笑也看得見小細紋,或許你寧願相信只是工作太累,不想承認「老」已和自己發生關係。
的確,內因性老化就像刻在基因上的密碼,難以靠外力破解。但及早知己知彼,至少還有絕地反攻的機會。
隨著年齡增加,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耗損,生命週期變短,分裂速度變慢,修復能力降低。皮膚因此變薄、失去彈性,皺紋、毛孔粗大隨之而來,眼袋、黑眼圈更明顯。皮脂腺、汗腺退化則使皮膚乾燥敏感;微血管循環減緩,玫瑰色的紅潤雙頰不再。
還有更年期帶來關鍵一擊。「女性停經後皮膚會有巨大變化,」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麗珍指出,皮下脂肪和荷爾蒙分泌有關,停經後皮下脂肪萎縮,導致臉頰、額頭兩側皮膚凹陷鬆垮,血管浮現,老態更明顯。
除了遺傳主導的內因性老化,「陽光和抽菸也是兩大殺手,」楊麗珍形容。紫外線不但會使角質增厚、粗糙暗沈,增生斑點,穿透力較強的UVA還可直達真皮層,使膠原蛋白纖維及彈性纖維萎縮變性,肌膚鬆弛、長皺紋。
吸菸不但影響膚質,惡化痘痘肌膚,還可能讓更年期提早約兩年。
皮膚老化的機制相當複雜,不可能靠某種萬能保養品或技術解決所有問題(雖然廣告總是這麼說!),兼顧生活各個層面,才有足夠本錢與歲月拔河。
青春心法2:愛上健康的自己
年輕時熬夜、暴飲暴食,似乎一下子就能恢復清爽。當年紀漸長,新陳代謝速率降低,殘餘的疲憊、脂肪,只會日積月累傷害身體,好的生活習慣,能為抗老打下基礎。
■睡飽飽
大部份人的生理時鐘傾向於夜晚休息,白天清醒,睡眠是身體重要的修復階段。即使上床前眼睛腫脹、疲憊不堪,好好睡一覺,隔天情況就會改善。如果熬夜、失眠,體內副腎上腺皮質素失調,則無法在清晨時達到高峰消除臉部浮腫,臉色也會蒼白黯淡。
「睡眠不正常的女性容易有小細紋,還會造成月經量少、週期不規則,」資深中醫師吳明珠表示,肝是負責解毒、儲血的器官,熬夜使肝火上升、自律神經失調,久之造成失眠。晚上11~1點血液運行到肝經,正是睡美容覺的好時機,睡眠品質好,也比較不會長斑。
■拒當煙囪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抽菸會使皮膚纖維鬆弛、失去彈力,吸菸的人比起不吸菸者,出現早發性皺紋的機率高出2~3倍。尼古丁還會窄化血管,阻止富含氧氣的血液到達皮膚表面的微血管,導致缺氧,造成蠟黃、缺乏生氣的「香菸臉」(smoker"s face)。
好消息是,香菸臉是可能逆轉成蘋果臉的:只要60天不吸菸,外觀將有所改善。
■美肌飲食法
還沒發明濃縮所有必須營養的大補丸前,吃出漂亮仍得靠均衡多元的飲食方式:
◎多喝水:水能幫助新陳代謝,尤其是乾燥的冬天,水分持續由皮膚蒸散,更需要補充。但要注意,如果吃太鹹又喝過多水,體內水分反而不易排除。
◎飲酒適量:過量飲酒會使血管持續膨脹、撐開像橡皮筋,導致靜脈紋和毛細管破裂。酒精也會讓皮膚失去水分,對紫外線傷害更加敏感。
◎補充維生素:攝取富含抗氧化劑C、E及β蘿蔔素的食物。草莓、木瓜、奇異果、柑橘及紅椒等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維生素E在小麥胚芽、堅果、種子及烹飪油中吃得到。菠菜等綠葉蔬菜,紅黃色蔬果如紅蘿蔔、甜薯、南瓜等,則能補充β蘿蔔素。
◎拒絕體重溜溜球效應:陷入減重和復胖的惡性循環,將耗損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纖維。避免嚴苛的節食,剝奪肌膚需要的營養。
青春心法3:聰明保養,事半功倍
「現在10個病人裡,有一半問要怎麼變年輕,」泛亞皮膚科診所院長吳純慧表示,為了配合不同年齡層對改善外觀的需求,抗老化技術也愈來愈多樣化。
不少抗老保養品相當昂貴,一罐近萬元亦非罕見,但高價並非品質保證,「到底是價格頂級,還是成分?」吳純慧提醒,購買保養品時一定要看是否含有效抗老成分,「如果只有保濕功能,錢不如省下來做回春雷射,效果更直接。」
成分的濃度也會影響作用,如低濃度果酸(10%以下)著重去角質,高濃度才有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抗老效果。
目前針對抗老的有效成分可分為3類:
1.酸類:包括A酸及果酸兩大天后。
◎A酸(及其衍生物A醇、A酯):A酸可以調節表皮細胞的生長分化,刺激膠原蛋白新生,改善鬆弛、增加彈性,縮小毛孔,「應用在抗老上效果顯著,歷久不衰,」楊麗珍指出,但A酸可能造成紅腫、脫皮,不是人人適用,含A酸及A醇的保養品均屬於藥品範圍,需醫師處方才能使用。
◎果酸:種類包括甘醇酸、檸檬酸、乳酸等,以甘醇酸分子量最小,穿透性最佳。可淡化色素沈澱,加速老廢角質脫落,高濃度果酸能深入真皮層,刺激纖維母細胞製造胞外基質,增生膠原蛋白、改善細紋,縮小毛孔。市售果酸濃度均在10%以下,10~15%必須由醫師處方使用,醫學美容的果酸換膚濃度則在20%以上。
2.抗氧化類:主要功能在中和體內因氧化還原產生的自由基,預防日曬造成的光老化。包括維生素A、C、E,硫辛酸、Q10,及從植物提煉的大豆異黃酮、凱因庭、茶多酚、銀杏、人參等,其中又以維生素C最為醫師推薦。
左旋維生素C是唯一可被人體利用的形式,能還原黑色素達到美白效果,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但缺點是穩定性低,容易因和空氣接觸失去效力。
左旋C並非愈高濃度愈好,一般肌膚選擇15~20%即可,敏感肌膚則應在10%以下,維生素C、E合併可產生偕同作用,效果更佳,楊麗珍醫師建議。
因左旋C不易吸收的特性,也有利用超音波或電流方式導入真皮層的療程。
3.生長因子類:生長因子由胺基酸(蛋白質)組成,主要分為表皮生長因子及轉型生長因子兩類。生長因子可附著到細胞表面的接收分子,傳遞訊息,控制細胞生長。運用在保養品,則訴求加速膠原蛋白增生,促進細胞代謝達到抗老化。
由於被賦予神奇的科技魔力,打著生長因子旗號的保養品非常多,配方不同,價差也很大,吳純慧建議,因先了解配方含有哪些生長因子,「轉型生長因子效果比表皮生長因子明顯,」她指出,濃度也是關鍵,「生長因子可以比黃金還貴,網路上賣幾百元的不必相信。」
當紅的胜也也屬於生長因子,不過作用較弱,所謂五胜胜、六胜胜,其實只是代表由幾個胺基酸組成,無關優劣。
生長因子較適合40歲以上的熟齡肌人,想做好抗老保養基礎,「酸類選一種、抗氧化類選一種,再搭配一樣保濕產品已經夠完整,」楊麗珍認為,行有餘力再考慮更高價的產品,但不管擦什麼,白天一定要做好防曬,預防光老化。
由於防曬係數是在每平方公分擦2毫克防曬乳下測量的結果,一般人多只擦到0.5毫克,即使防曬係數50也會打折到3以下,因此撐傘、戴帽子等還是必要的。
脖子的皮膚比臉部薄,而且幾乎沒有皮脂腺,更易因乾燥及日光傷害產生皺紋,擦防曬及保養品時,別忘了脖子這一塊。
除了保養品,要求抗老滴水不漏的愛美一族,還有醫學美容療程可供輔助。對老化程度嚴重的熟齡肌,醫學美容有助改善膚質,提高保養品效益,例如果酸換膚、電脈衝導入、各種光療、回春雷射、磁波拉皮等,但療效因人而異,別期待做完馬上改頭換面。
自古至今,青春永駐是難以割捨的慾望,祈求這個美夢發生在臉上,真得靠奇蹟,但永保赤子之心、散發超越年齡的魅力,只需要熱情和開放的心,聰明如你,一定知道什麼才是青春之鑰!

面膜真的有效嗎?

面膜真的有效嗎?

「一敷就晶瑩剔透!」廣告是這樣說的。
但是用面膜真的能為皮膚保養加分?我們的答案會讓你吃一驚!
文.朱念文
每次只要連著幾天熬夜加斑,臉部肌膚就像蒙上一層灰,看起來死氣沉沉、黯淡無光。
任哪一個女人都無法忍受自己以如此的「面容」示人。逛百貨公司時,任職廣告業務的林穎如也難敵專櫃小姐的洗腦功夫,即使價格貴得令人咋舌,還是狠下心,一口氣買了兩盒面膜,決定回家「整修門面」。
現在的她,飯可以忘了吃,一星期兩次的面膜可不會忘記敷。
「只要看見自己敷完面膜後水嫩的臉,再貴也值得!」她滿意地笑著說。小小一片面膜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愛美的人為它著迷不已?除了基本的皮膚保養外,你真的需要額外使用面膜嗎?
面膜不是近幾年才發明的產品,它在美容沙龍業中使用已經超過10年的時間。
種類多功能各異
現代人做事講求快又有效率,保養皮膚也不例外。所以面膜被引用到一般保養品中,讓忙碌而沒時間上美容院的人,自己在家做護膚。
目前保養品市場推出的面膜產品眾多,功能各不相同。
以外觀形式或使用方法區分,有貼片式面膜、清洗式面膜(泥土狀及凝膠狀)、剝除式面膜;若以功能區分,主要有保濕滋養面膜、清潔面膜、清粉刺面膜及美白面膜等。
1.貼片式面膜:保濕及美白類的面膜大多以這種形式出現。敷完後不必清洗,內含一些分子量小、滲透度高的保養成分。
2.清洗式面膜:可細分為清潔作用的泥土面膜,和保濕或鎮靜作用的凝膠面膜。這種面膜敷過後,必須以水再次清洗。
3.剝除式面膜:多半用來清除角質和拔去粉刺,效果明顯,但傷害力較大。
面膜真的有效?
「一敷就晶瑩剔透」,從某個角度來看,廣告所言不假。敷上面膜後,皮膚與外界空氣隔絕,呈現封閉狀態。一段時間後,皮膚表面溫度升高,吸收力就會變好。「面膜所含的各種保濕、滋養成分就容易通過角質層,幫助皮膚抓取或留住水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說。
角質層含水充足,乾燥、粗糙甚至一些小細紋立即消失,皮膚自然顯得水水嫩嫩。不過,別高興得太早,這種迷人的效果無法持續太久。數小時後,一切又回復原狀。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徐自菱也指出,任何物質要通過角質層並不容易,以敷面膜的方式雖然能促進保養成分進入皮膚,但是否能達到深層,為皮膚吸收利用,她持保留態度。所以,不需要對面膜抱太高的期望。
至於訴求加強清潔的清潔面膜又有什麼作用?這類面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清潔力強的泥土,例如高嶺土、火山灰泥、死海泥等。「泥土的顆粒可以吸附皮膚表層的油污,達到進一步清潔的作用,」蔡呈芳解釋。
你真的需要用面膜嗎?
擋不住一波波的廣告宣傳,讓你相信只要勤敷面膜,肌膚就會完美無暇?
告訴你,皮膚科醫師可不這麼想。首先你要知道,面膜是一種加強的保養形式,並不能取代每天的基礎保養。再者,「面膜適合在特殊狀況下用,」蔡呈芳說,例如長途飛行時感覺皮膚很乾,或是夏天出油情況特別嚴重。
「基本的清潔、保溼、防晒都做好,額外的保養品其實是多餘,」徐自菱直言,保養品用得太多,未必有更好的效果。何況使用的產品愈複雜,愈可能碰到讓你過敏的成分。用不用面膜其實要視個人膚質而定。敏感性膚質的人用面膜要特別小心。如果成分中含有過敏原,用擦的方式也許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是敷上面膜,等於將這些過敏原強行灌入皮膚,引發的過敏症狀會加重好幾倍,」蔡呈芳說。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謝雅如則建議,如果皮膚天生比較乾燥,或冬季需要加強保濕,是可以適度使用保濕滋養型的面膜。不過,沒有乾燥困擾的人就不必盲目跟隨流行。
除了保濕外,清潔面膜或拔粉刺面膜有必要用嗎?醫師的看法是,皮膚有自行代謝的功能,所以只要每天徹底卸妝、清潔,不用也無所謂。而且剝除式面膜對皮膚的傷害大,不能長期使用。因為你在痛快撕除面膜時,雖然除掉不少礙眼的粉刺,但皮膚也受到外力強烈拉扯,傷害到表皮細胞。長期、頻繁地使用會讓皮膚變得脆弱敏感,抵抗力差,外界些許刺激就會引起發炎、過敏。不止如此,「拉扯久了,皮膚容易鬆弛,」謝雅如補充說。所以,你如果不想30出頭就掛著一張鬆垮的臉,最好節制使用次數,免得除去了粉刺,換來更多問題。
DIY面膜效果不大
現代人崇尚自然,敷面膜也流行DIY。
從雞蛋、蜂蜜、綠豆粉到檸檬、草莓、小黃瓜,各種生活中隨手可取的材料,都成為坊間流行的自製面膜成分。
「自己做的面膜既安全又不必花太多錢,」熱中於在家調製各類面膜的林小姐分析DIY的好處。只是,自製面膜是否能達到保養效果,皮膚科醫師打了個問號。
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謝雅如指出,天然物質內含的是複合成分,某些可用在保養上,但不是每一種都對皮膚有益。市售的保養品經過萃取和特殊處理,只取用對保養皮膚有效的成分,比較溫和。
此外,「天然物質的分子量太大,幾乎無法通過角質層,所以很難說有效果,」她進一步解釋。
天然的自製面膜一定安全?那也未必!
從事媒體工作的李小姐永遠忘不了第一次敷綠豆粉的「慘狀」──整張臉紅腫發癢,最後不得不找上皮膚科醫師求救。
「以後再也不敢隨便拿東西亂敷了!」她心有餘悸地說。
其實,天然的東西未必不具毒性。「不少毒藥是從自然界提煉出來的,你還能說天然的一定無害?」蔡呈芳認為,一般人容易掉進「自然就是好」的迷思中,誤以為天然成分不會傷害皮膚。
舉另一個例子,維他命C可以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愛美的人對它趨之若鶩。不少人閒來沒事就切片檸檬、柳丁往臉上貼,希望皮膚能吸收水果中的維他命C。如果你也是愛好者,那醫師可要告訴你,這種敷法不但對保養沒多大幫助,還可能因為水果的酸性太強,反而刺激皮膚。
「水果中含的是右旋維他命C,能被皮膚吸收利用的極為有限,」徐自菱一句話幻滅了許多自然派護膚者的美夢。而且直接用水果敷臉的風險還不小,「如果敷到內含感光物質的檸檬皮,敷完後又晒太陽,容易導致局部色素沉澱,反而更麻煩。」
雖然皮膚科醫師對自製面膜的效果持保留態度,不過,只要個人膚質適合,敷了沒問題,徐自菱認為,偶爾做一次也無妨。「我寧可把它視為一種生活情趣!」蔡呈芳建議大家,把DIY面膜當做放鬆身心的方法,或許多少對皮膚有幫助。
聰明用面膜
皮膚科醫師雖不反對敷面膜,但是建議你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後再行動:
■ 先確定不會引起過敏。保養品中的任何成分都可能是你的過敏原,即使是天然的植物、水果。如果你是敏感性膚質的人,使用新產品前,別偷懶省略了測試步驟。
謝雅如說,手腕內側的皮膚較少受到陽光曝曬,和嬰兒的皮膚狀態接近,比較敏感。所以將新產品塗抹或貼在這部位的皮膚5~10分鐘,如果出現紅或癢的症狀,表示你不適合。
■ 皮膚生病、有傷口時不能用。道理和做臉一樣,健康的皮膚才適合敷面膜。
■ 切勿貪多求快。使用清潔面膜以一星期一次為原則,如果皮膚真的很油,也以兩次為限。醫師警告說,別認為多敷幾次效果會更好,過度使用反而傷害皮膚。
「尤其剛施行換膚、上美容院做臉或是使用磨砂膏、去角質類的產品,那近期內不適合再用清潔面膜,」蔡呈芳叮嚀諸位愛美人士。
■ 敷臉的時間不宜過長。面膜產品的包裝上大都印有建議敷多久的時間,平均來說10~15分鐘最適當。「敷太久會讓皮膚缺氧或太過乾躁,尤其是使用剝除式面膜,皮膚受到的傷害更大,」謝雅如解釋。
■ 少用拔粉刺面膜。雖然皮膚科醫師認為,拔粉刺面膜並非完全不能用,但他們異口同聲建議,「少用為妙!」尤其敏感性膚質的人最好避免使用。就算你的皮膚健康正常,一星期最多用1次,甚至一個月用1~2次就夠了。
(審稿專家: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徐自菱)

皮膚如何抗衰老?

皮膚如何抗衰老?

A酸、B酸、維他命C、維他命E,哪些可以撫平歲月在臉上留下的痕跡呢?
文.賴皇伶
身為職業婦女,成天在工作、家庭間奔波,好不容易有時間坐在梳妝台好好打扮,卻不經意地發現,皺紋已經悄悄爬上原本光滑的臉龐。
想起電視上各式各樣去皺紋的化妝品廣告,決定去買一種來試試看,然而看到A酸、B酸、維他命C等各式各樣產品所標示的成份,卻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到底哪一種才是青春永駐的祕方呢?
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擁有柔嫩的肌膚,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細胞再生的速度減緩(80歲時比35歲時降低50%),皮膚分泌的油脂,及連結皮膚深層細胞、保持皮膚水分的蛋白質(膠原及彈力素)都會減少,皮膚變得乾澀又缺少光澤。
此外陽光更對皮膚帶來嚴重傷害。美國伊利諾大學漢森博士指出,90%的皮膚老化是陽光中紫外線所引起的。美國國家基礎醫學研究所進一步發現,皮膚中有一種物質(稱為t-UA),好像身體的感光器,負責吸收紫外線具有的高能量,不過t-UA同時會產生自由基,破壞支撐皮膚的膠原及彈力素,使皮膚失去彈性。
A酸對減少皺紋最有效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化妝品成份審核會指出,目前科學研究認為去細紋最有效的,是俗稱的A酸,一種由維他命A所衍生的物質。25年前,FDA核准該藥上市時,原先是用來治療青春痘,因為它能促進皮膚細胞更新而脫落,並抑制油脂分泌,卻意外發現它能促進膠原增生,減少日曬形成的細紋和斑點。不過台北醫學院皮膚科學副教授李婉若也說明,它會增加皮膚對陽光的敏感度,只能在夜間使用。使用不當還會導致脫皮紅腫,是一種必須在醫生指示下才能安全使用的處方藥。一般化妝品含有類似的樹脂餾油,但是並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效果。
果酸效果看濃度
古代女人護膚的方法,例如用水果敷臉,事實上是有科學依據的。蘋果、甘蔗、牛奶等含有果酸,可以去除皮膚表面老化的細胞,使幼嫩的新生細胞浮現,並且清除毛孔,讓皮膚恢復光澤。剛開始使用會有些不舒服(發癢、發紅、乾澀),建議先試用濃度5%的產品。果酸比A酸溫和,但是比較不容易滲入皮膚深層,而且一般化妝品所含的濃度只有6~8%,無法刺激膠原的增生,去皺紋效果不明顯,可能要6~8個月後才會看到。最常用的果酸是甘醇酸,因為它是分子最小的一種,最容易滲入肌膚。另外有些人使用果酸產品,會出現過敏的現象,其實大多是由所含的添加物引起的,因此最好避免成份過於複雜的產品。
至於「果酸換膚」,使用的果酸濃度在15%以上,治療後會出現刺痛、灼熱、脫皮的現象,處理不當會發生結疤、色素沈澱、感染的問題,必須由醫生進行。治療後大概2週皮膚不適的情形才會消失,之前必須遵照醫師指示,避免任何對皮膚的刺激,例如日曬、過度揉搓皮膚等,3個月後皮膚才會恢復自然顏色及質地。
俗稱的B酸同樣有更新皮膚表面細胞的作用,原來也是治療青春痘用的,加上它溶於脂肪,容易滲入皮膚,刺激性比果酸低,所以特別適用長粉刺及皮膚敏感的人。
維他命C和E對抗紫外線
維他命C和E,都具有促進皮膚再生的功能,同時因為它們能抑制自由基,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所以又稱為抗氧化劑。不過美國梅友診所皮膚科醫師吉博遜指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它們有去皺紋的效果。與其花錢在這些產品上,不如學習如何保護皮膚,發揮皮膚自行修護的功能。
抗皺紋有三寶:防曬、保溼、健康的生活
想要青春永駐,皮膚科醫師一致指出,最重要的是防曬。氣象局每天都會公布紫外線指數預測,不過即使是普通級(通常是陰雨天),防曬的工作仍不可少。尤其是使用上述酸類產品的期間,皮膚更為敏感,更需要注意防曬。
除了以衣物、陽傘、帽子遮蔽陽光外,最好選擇適合個人膚質,防曬係數(又稱SPF)大於15的產品,每1~2小時重擦。儘量避免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紫外線最強烈的時候外出。紐約史克癌症中心博維克博士鄭重表示:「即使你的皮膚已經受到陽光的傷害,現在防曬仍不嫌遲。」
另外,美國克里福蘭診所皮膚科醫師博根費得還建議,洗完臉趁皮膚還溼潤時,使用滋潤液鎖住皮膚水分,也可以使皺紋比較不明顯。
最後,青春的根本是老生常談的健康生活:規律運動,睡眠充足,減少壓力,攝取充足的維他命A、B、C、E、蛋白質,提供體內形成膠原的原料,還有不抽菸,避免尼古丁收縮供給皮膚養分的血管。對抗皺紋,可做的仍不少!

高係數傷肌膚?破解防曬五大迷思

高係數傷肌膚?破解防曬五大迷思

係數愈高的防曬產品,對皮膚的負擔真的愈大嗎?
似是而非的防曬迷思,《康健》為你一次說清楚。
文.林慧淳  攝影.陳怡安
夏日艷陽毫不留情地在臉頰、臂膀和背部留下吻痕,一不注意便令人紅腫發癢,曬黑曬傷。
對抗紫外線侵襲,絕對少不了防曬乳,但它並不是「有搽有保庇」,選錯產品或使用失當,不但無法達到防護效果,更可能危害肌膚,輕則爆發滿臉痘子,重則化學成分入侵,在體內累積毒素,負面影響難以估計。
檢視5迷思,選擇安全有效的防曬乳,美麗一「夏」。
高係數=高風險、 高負擔?
A:錯。係數高低不是那麼重要,關鍵在防曬乳中是否做到「防滲入」。
到了賣場,種類眾多的防曬乳總教人眼花撩亂,儘管各品牌新品不斷衝高防曬係數,但總有醫生站出來呼籲,防曬係數愈高,皮膚承受愈重的負擔,是真的嗎?
修平技術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兼任講師張麗卿指出,光看瓶身上的SPF/PA數值,無法辨別防曬乳對皮膚的影響,「能不能做到有效『防滲入』,才是防曬品是否安全的關鍵,」她解釋。
防曬劑有物理和化學兩類,純物理防曬由於粉粒大,使用後大多卡在毛孔,無滲入風險,即使滲入也不會被身體吸收,但化學性防曬就必須考量防滲入問題。
由於化學防曬劑的成分多是化學合成酯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引發過敏性蕁麻疹或皮膚病變,甚至有致癌風險,因此業者必須利用防滲入的配方概念,以無法進入皮膚的大分子或創造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將化學防曬劑阻絕在皮膚表層,避免被身體吸收,張麗卿進一步說明。
可惜的是,她大量瀏覽市售防曬產品後發現,包括國際知名品牌在內,竟有八成廠商不重視防滲入的重要性,因此消費者日常使用防曬產品時,毒素或許已悄悄在體內累積。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也肯定防滲入的價值,但他憂心,各國對於防滲入還沒有認證機制,因此消費者就算重視安全,也無從辨識。
對此,張麗卿老師建議從幾個方向測試產品,保障自身安全:
1.先了解手中的防曬乳是物理性、化學性,或是兩者混合,化學防曬劑比例愈高,防滲入的有效性愈重要。
2.在臉上試搽一點防曬乳,若感覺刺痛,就代表成分滲入皮膚,如果使用的是化學防曬劑,表示廠商沒考慮到防滲入安全問題,應直接從購買清單中刪除。
3.將防曬乳搽在手上,等待15分鐘,確定附著於皮膚後,用噴槍輕噴,如果呈現圓形水珠,表示防曬乳已形成防護膜,能達到防滲入、抗汗作用;但如果噴水後呈白濁狀,甚至隨水流走,表示無法防流失,化學成分也都滲進皮膚了,這種防曬乳最好少碰為妙。
添加美白、抗老成分的防曬乳最有效?
A:錯。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再用防曬乳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之道。
訴求多功能的防曬產品效果存疑,邱品齊醫師以美白為例,某些成分有特殊的酸鹼值,和防曬劑共存時能否穩定,美白能作用多少還是未知;更重要的是,美白、抗老等成分必須深入皮膚才有效,但若使用化學防曬、又考慮到防滲入的安全性問題,額外添加的成分便同時卡在角質層,變得毫無意義。
張麗卿也認為,就目前的化妝品原料水準而言,保濕、抗敏抗發炎、抗氧化等在皮膚表淺層可發揮作用的成分,添加在防曬乳中才有用。因此別多花金錢在多功能防曬乳上,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後用防曬,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方法。
防曬在出門前20分鐘搽,否則無效?
A:錯。防曬不管何時搽都有效。
「事實上,防曬有搽就有效,」邱品齊醫師直說,可能因為早期的產品較為濃稠,需要時間使防曬分布得更均勻,但是現在劑型不斷改良,許多防曬品呈現液狀,就算出門前搽也能迅速附著於皮膚。
不過張麗卿老師提醒,對於夏天容易揮汗如雨的人來說,還是提早15分鐘搽比較好,以免一出門就滿頭大汗,順帶也把剛搽上去、沒來得及緊緊附著在皮膚上的防曬統統「洗掉」了。
去年的防曬今年就沒效了,一定要丟掉?
A:錯。就算是去年的產品也沒關係,只要在有效期限內使用都有效。
廠商為了宣傳,經常出現各種不符事實的行銷話術,「去年的防曬今年無效」就是典型的手法,張麗卿說。
她指出,美白或抗老化等高機能性活膚成分會因放久而失效,但是單純的防曬產品則不然,只要在使用期限內使用都沒有效力下降之虞,也不因陽光照射而變質;有時放置一段時間後,防曬乳可能有乳化分層、油水分離的現象,但只要味道不變,搖晃後仍可照常使用。
除此之外,部份銷售人員遊說顧客時,宣稱「亞洲人的膚質相近,不適合使用歐美產品」,但邱品齊醫師認為,防曬無國界,世界共同趨勢是劑型愈來愈清爽,就算是歐美商品也未必黏膩厚重,況且許多歐美知名品牌在亞洲都設有專屬實驗室,開發製造適合東方人的商品,不再是非日系產品不可。
每2小時就應補搽防曬,才能保護皮膚?
A:錯。如非必要,不必時時補搽,以免對皮膚造成負擔。
在防曬流失的情況下,的確每1~2小時就應補搽,但如果一直待在室內,沒有大量流汗、戲水、不斷擦拭的情形,就不須時時補搽防曬,以免愈搽愈厚重,就算是清爽的配方,也會在臉上形成一層又一層防護膜,悶得皮膚透不了氣,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張麗卿指出。
痘痘肌、敏感肌可選物理性防曬
對於健康肌來說,防曬乳的品質好壞或許不會立即反應在臉上,但痘痘肌和敏感肌就,一搽上不合適的產品,他們便會立刻用滿臉大小痘或搔癢紅腫以示抗議,因此台大醫院邱品齊醫師提醒,一定要索取防曬試用品,在耳前(臉頰和耳朵間)皮膚試搽,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再購買,以免失誤選錯防曬。
部份常用的化學防曬成分如IPM、IPP,本來就易致痘,配方中加入許多化學合成酯,風險更大,但張麗卿強調,不必過度擔心致痘成分,因為防曬中添加的濃度通常不高,相反地,導致冒痘的最大元兇是油膩不透氣的防滲入膜,緊緊把皮膚悶住了,不冒痘也難。
敏感肌則要儘量選擇物理性防曬,如果要用化學性防曬的話,也要堅持找到防滲入效果好的產品,可防堵化學成分進入皮膚造成過敏,張麗卿提醒。
防曬產品標示  歐美日不同調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邱品齊指出,歐洲和美國開始正視UVA的防護,因此去年針對防曬產品的標示分別訂立新規定,消費者在今年出產的新品中陸續可見。
歐洲:歐洲化妝品委員會認為,防曬產品除了現有對於UVB的防護之外,也應加強對抗UVA,因此建議,產品包裝除了標示SPF(防曬產品對抗UVB的能力)和PPD(防曬產品對抗UVA的能力)的數值之外,防曬比率更應為:SPF/PPD≦3,符合標準的產品,包裝上可加註。
美國:以1~4顆星號標示UVA的防護,星號愈多表示對於UVA的防護愈強。
日本:維持原來SPF和PA標示。

食品藥物亂吃一通,小心惹禍上身

食品藥物亂吃一通,小心惹禍上身

文.林芝安  攝影.陳德信
《康健》特製「食品、藥物相剋圖解」,下回吃保健食品之前,請先查對一下。立即下載>>
很多人以為保健食品既然是「食品」,別人吃得好我當然也可以,但《康健》調查發現,八成民眾不知道食品與藥品有交互作用,六成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要丟掉乾燥劑,也不清楚哪些食品與藥物不能同時一起吃,健康知能有待努力。
Q:為什麼打開保健食品之後要丟掉棉花和乾燥劑?
棉花是為了預防碰撞,打開後用不著了,還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所以要丟掉。
乾燥劑主要是吸濕,開瓶後,接觸到空氣,開始大量吸收空中的濕氣,吸濕功能降低,一旦將乾燥劑再放回瓶內,直接跟藥做接觸,如果民眾沒有立刻關緊蓋子,或保存環境不良(像是放在廚房或熱水瓶旁),反而加速變質,影響安全性與療效,「也可能吸附一些污染物質,」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
原本乾燥劑還可偵測瓶內濕氣,但不是所有乾燥劑都可辨別是否有變色,或變色到何種程度就該丟棄。也因此,目前藥界通則是,一開封就扔掉,除非是少數藥品有特殊設計,例如將乾燥劑固定在瓶底或瓶蓋,很難拿出,在不重複接觸藥品的前提下,可以保留。
Q:保健食品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
多數人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錯了!不論保健食品或藥物,開後要儘速吃完,「建議3~6個月後就不要再使用因為容易變質或潮解,」慧強調,藥罐上的保存期指「未開封」狀態下的期即使從沒拆封,放過了保限就不能再服用了。
Q:營養師說,買保健食品最好先跟他們諮詢,為什麼?
營養師熟諳食物特性,也能協助你從飲食習慣中找到該強調的營養素以及劑量。
例如成天打電腦、上網,眼力透支,聽說葉黃素不錯,各廠牌價格差異大,不知該怎麼選?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葉黃素的成分結構與玉米黃素類作用相同,先檢視你的三餐,如果一天吃不到半碗菠菜(70〜80公克)或半條甜玉米,就可補充葉黃素。
單吃葉黃素,一天要吃到30mg,如果選有添加維生素C或異黃酮的葉黃素,10mg的量就夠。因為維生素C就像保鑣,少了保鑣,葉黃素會在血液中被攻擊,最後真正抵達眼睛的量就不足,有了保鑣,葉黃素的量就可減少,「葉黃素貴,幹嘛不選有保鑣的,」趙強笑著說,這是「協同作戰的概念。」
當然,補充葉黃素只是解決方案之一,徹底解決之道要減少長時間緊盯電腦螢幕,或在電腦旁擺放綠色盆栽,並且工作一段時間要看看遠處,或輕輕按摩眼睛四周。
Q:藥師說,買保健食品之前最好先跟他們諮詢,為什麼?
藥師對生化、藥理機轉、產品成分較了解,吃保健食品之前先諮詢藥師,可減少用藥危機。
持續追蹤開心手術病人後續用藥的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提醒,病患家屬經常會買健康食品給患者「補充營養」,卻不知心臟病發作後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後,醫生通常會開抗凝血劑給病人使用,以預防血栓。
而常見的抗凝血用藥例如可邁丁(Coumadin)可能會跟維生素K、E相互干擾,影響藥物濃度造成療效減弱;如果同時服用銀杏、丹蔘、當歸則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顯然,民眾對食品與藥物的交互作用認知仍不足,這也是藥師們建議,選吃保健食品之前務必跟醫師、藥師討論的主因。
為此,《康健》廣蒐資料,特製「食品藥品相剋圖解」,提供大家參考。立即下載>> http://download.cw.com.tw/pop/tks_ch138_2.asp

8大關鍵,不孕夫妻求子成功

8大關鍵,不孕夫妻求子成功

文.張曉卉  攝影.陳德信
在Google輸入「不孕症」,可以得到556萬筆資料,其中259萬筆是找醫生;108萬個部落格分享知識與心路歷程。網路資訊正確嗎?《康健》為求子若渴的夫妻尋覓一定要知道的真相!
女人有月經就會懷孕?
錯。想當爸媽,男女雙方都得條件具足才行。包括:
女性有健康成熟的卵子+男性有足量、型態正常且活動力旺盛的精子→在女性排卵日前後行房→有正常輸卵管讓精子和卵子相遇→精子有能力穿透卵子受精成為胚胎→子宮能讓胚胎成功著床,持續發育成胎兒→生下寶寶。
生不出小孩,女人要負責?
錯!男女各要負責約30%,男女都有的原因佔30%,剩下10%原因不明。因此男女雙方都應一起及早檢查,減少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高雄長庚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黃富仁每次遇到婆婆帶媳婦來看診,他就會提醒:「生小孩是兩個人的事,先生也要來檢查!」
何時該去看不孕症門診?
傳統建議是在沒有避孕下,夫妻若經過一年性生活(沒有分隔兩地、一週行房兩、三次)仍無法成功懷孕,應該到不孕症(或稱「生殖醫學」)專科就醫

但現今許多夫妻在男女朋友階段已經有性生活,如果婚前沒有避孕也沒有懷孕,結婚時年齡超過38歲,應該馬上去檢查,e世代送子鳥生殖醫學中心賴興華醫師建議。

年齡小於35,嘗試懷孕時間:一年
年齡35-38,嘗試懷孕時間:半年
年齡小於39-40,嘗試懷孕時間:立刻求診
年齡大於40,嘗試懷孕時間:立刻求診
台大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表示,找不孕症醫師不代表需立刻治療,有時僅需評估夫妻雙方身體狀況,給予衛教,如量基礎體溫、適當行房時間或給予刺激排卵藥物就可成功「做人」。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
一般人常以為去找不孕症醫師就是要做試管嬰兒。其實,不孕症治療應依據病人個別狀況,一般從簡單輔助受孕做起,接著嘗試人工授精,然後才是試管嬰兒。
●簡單輔助受孕:口服排卵藥物嘗試6~12個月,約有80%會在6~12個月內懷孕,否則就應該換別的方法。
●人工授精:妻子打排卵針,在排卵的時候,丈夫藉由手淫收集精液交由治療中心,洗滌篩選出活動力比較好的精蟲,用精細導管注射進入子宮腔,提高受孕機率。每次成功受孕機率約一~兩成。如果連續做3~4次沒有好消息,應考慮做試管嬰兒。人工授精每次費用約1~2萬元。
●試管嬰兒:藥物刺激誘導排卵→偵測卵泡成長狀況→取卵手術、取精液→體外受精→胚胎植入。

試管嬰兒費用約在10~15萬,包括口服和針劑藥物、抽血、超音波等約4萬元,到取卵、培養、植入約6萬元費用。費用會根據需要特別處理,如胚胎黏膠、輔助孵化技術、單一精蟲顯微注射技術、囊胚期胚胎培養等技術而增加。

如何找到合適的不孕症醫生?

這是不孕症網路上討論最熱烈話題之一。因為不孕症治療動輒花費數萬至十幾萬,打針吃藥動手術還不一定能懷孕,任誰也不想白花錢又傷身體,希望參考過來人經驗找對醫生求子成功。

但檢視網友分享自己去找治療不孕症醫生的經驗,大多是談這醫生的病人多寡、哪些名人找過他、醫生態度親切與否、解釋詳不詳細、收費比較等。「有的病人翔實記錄治療後成功懷孕的過程,但也有人很情緒化,或者刻意為某些醫療院所寫宣傳,甚至誇大治療成效的文章,」一位不孕症專科醫師表示。
幾位資深醫師透露,醫生態度、收費高低固然重要,但親切≠可以抱一個寶寶回家(Take home baby rate),要能讓最多的婦女成功懷孕、圓滿生子心願,實驗室技術員能力和素質是關鍵因素。
美國居全球不孕症治療領先地位,政府對於實驗室品管、技術人員有評鑑和認證標準。台灣至今沒有評鑑和認證制度,各醫院診所自己管控實驗室和技術員,優秀的技術員光應付臨床就忙不完了,使得「試管嬰兒治療數量和成績,最好和最差可能差距100倍,」一位曾任生殖醫學會理事長的醫師直言。
但這些病人都無從得知,怎麼辦?綜合不孕症專家意見,建議:
1.先找對醫院診所
台灣生殖醫學會有通過國民健康局認證可施行人工生殖的醫療院所名單的地址、電話、網站。網站:http://www.tsrm.org.tw/people/peo_03.asp
2.鎖定區域
不孕症的檢查、治療不太可能一次搞定,常需頻繁回診,甚至天天報到打針,最好找距離住家或上班地點比較近的醫師。有些醫院診所會公布自家的試管嬰兒治療量,有的還會列出各年齡層的活產率(live births)供參考。

3.探聽「口碑」

可參考網友意見,但親朋好友同事的經驗特別重要,親友能提供就診環境與醫生互動的第一手消息。

4.親自去看一次

台語俗諺:「先生緣,主人福。」建議想求子的夫婦親自就診看一次,雖然無法一窺實驗室,但可觀察這家醫院或診所的人氣、服務品質,以及醫生是否站在你的角度思考,專心幫你解決問題,還是僅在言語上符合你的需求。

5.諮詢第二意見

再找一家醫療院所比較環境、收費、治療流程、技術水準再做決定。
不孕症治療一定「包生」?
錯!年齡愈大,成功產子的機率愈低。
馬偕醫院不孕科醫師李國光舉2008年英國的研究發現,85%的不孕症婦女誤以為試管嬰兒可以克服高齡(>35歲)造成的不孕症,也以為年過40歲仍能輕易的用試管嬰兒完成當媽媽的願望。
事實上,造物主沒有設計女人在40歲可以懷孕,再先進的科技、高明的醫生至今仍無法克服「年齡到了,卵巢就是會像溜滑梯般衰竭」的自然法則。類似藝人白冰冰無法如願懷孕的例子,遠比林青霞46歲生孩子多太多。男人過了40歲的精子做試管嬰兒的失敗率,也比30歲多七成。
即使成功受孕,高齡孕婦還要承擔流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懷孕期併發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以及胎死腹中的風險大增。
不孕症醫師劉志鴻指出,試管嬰兒成功率應以進入療程後可以獲得活產率來計算,也就是接受治療、植入胚胎後,寶寶真正落地才算數。
國民健康局2007年資料顯示,試管嬰兒治療平均活產率為29.7%,小於35歲的女性有35.9%活產率,大於40歲的活產率陡降至7.4%。
換句話說,若有100個年齡小於35歲的婦女同時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約有36人可以如願得子或女,64%會失望;每100個年紀超過40歲的婦女,可以迎接新生命的只有7個人。

常報導有人做試管嬰兒一次生了雙胞胎、三胞胎、甚至八胞胎的紀錄,讓我們躍躍欲試。

錯誤。早年為增加試管嬰兒懷孕率,常有多胞胎的情況,加上媒體報導,讓人誤以為一次生多胎值得慶賀。

其實,多胞胎的危險性比單胞胎的高很多,包括早產、子癇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出生胎兒體重比較輕、產後出血等,作家藝人吳淡如因為高齡懷孕且是雙胞胎,後來發生胎死腹中加早產即是一例。

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一次試管嬰兒治療植入胚胎最多不可超過4個。目前臨床對35歲以下的病患多半植入2個胚胎。
「如果技術好胚胎品質好,35歲以下的患者植入2個可以,若植入3個,我們還會拿出來檢討,」馬偕醫院不孕症資深醫師李國光解釋,若懷3胞胎,為避免高危險妊娠、早產,讓寶寶健康生下來,必須施行減胎手術。
找西醫治療不孕症時,可以同時吃中藥調理嗎?
奇美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蔡永杰表示,可以吃中藥,但不建議在做試管嬰兒的階段使用,因為中藥可能刺激卵巢及荷爾蒙分泌,影響血液檢查準確度,無法真實反映卵巢功能。
》Box:我想當媽媽,卻還沒有對象,怎麼辦?
1986年澳洲發表全球第一例卵子冷凍,近年因玻璃化冷凍技術,保存品質更好。目前臨床多半應用在有重大疾病,如癌症需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擔心傷害卵巢功能的病人,事先取出卵子冷凍。
賴興華醫師表示,現在年屆或已經超過35歲未婚女性人數愈來愈多,如果擔心將來想生孩子卻因生理年齡限制無法如願,可以先去檢測與生育能力有關如FSH、LH、E2、Prolatin等8種荷爾蒙和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得知卵子庫存量,如果AMH<2,可考慮預存卵子。取卵療程費用約10萬元,每年保存費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