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天冷熱身不夠 運動也可能斷腳筋

天冷熱身不夠 運動也可能斷腳筋


【關於本專欄】喜歡寫作,紀錄生活;喜歡運動,樂於分享;生活隨筆,專業分析;只要是身體有「痠、痛、麻、脹、無力」的時候,都可以在復健科醫師林頌凱的網路專欄,找到實用好方法!

文.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每年到了冬天,「腳筋」斷裂的病患會特別常見,但是他們受傷的狀況卻是無奇不有。
.我有一位球友,某天清晨在打高爾夫球的時候,為了自己在長草區的一記驚險救球,本來要蹬著腳向前張望,沒想到一蹬就站不起來了。事後他告訴我:「他以為被別人從後腳跟重重的敲了一下!」
.另外一位好爸爸,趁著週末帶著小朋友到河濱公園放風箏。才跑沒兩下,就感覺到後腳跟的部位有「啪」的一聲,他回頭看看是不是被旁邊壘球場飛來的球打到,卻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還有一位家庭主婦,在過年前發動全家一起大掃除。為了清除天花板上吊燈的灰塵,索性搬了一個板凳來墊腳。就在她專心墊著腳尖、擦弒著厚厚的灰塵時,沒想到從後面小腿傳來一陣撕裂般的疼痛,她還因此摔得鼻青臉腫。
》症狀
.腳跟後方的疼痛,有時會延伸到小腿;
.疼痛在腳尖翹起來的時候會更明顯;
.在肌腱被拉斷的病例,會感覺後腳跟的部位突然被人打了一下,或是覺得被球打到,甚至可以感覺到有「啪」的聲音。
》造成原因
.運動太過量;
.在不平坦的場地跑跑跳跳;
.運動前熱身不夠,尤其在天氣寒冷的季節;
.穿不適當的鞋子(後跟處太硬);
.跟腱後面的滑囊炎;
.身體構造的異常(扁平足、跟腱太緊);
.不管是走路、跑步、尤其時跳躍動作時,小腿後面的肌肉都會收縮而拉扯這條肌腱。這條筋如果一直被拉扯,或是一個很大的拉力(如突然跳躍的動作),就可能拉傷這條筋,嚴重時甚至會整條斷裂。

》容易發生的族群
.中壯年男性;
.運動項目:有跑步或跳躍的運動,例如籃球、網球、羽毛球、排球。
》你能做的事
.急性疼痛期:PRICE原則;
.避免會產生疼痛的動作(尤其是腳尖翹起來的動作),必要時還需要使用柺杖;
.急性期過後可以局部熱敷和按摩;
.如果有瘀血、腫脹、肌肉無力的現象,要趕快找醫生治療。
》醫師能為你做的事
.確認診斷:利用超音波和X光來確認受傷的程度。
.如果肌肉或肌腱有斷裂的現象,會配戴副木來局部固定,避免二次受傷。
.藥物治療。
.復健治療:熱療、遠紅外線、超音波、短波、電療、運動治療。
.手術治療:肌肉或肌腱完全斷裂的時候。
》復健運動
.在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腳踝和膝蓋的關節運動。
.小腿與踝關節附近肌肉的伸展與肌力訓練運動。
.如果是肌肉斷裂的病例,復健運動要很小心,要配合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的指導來運動。
》恢復所需要的時間
.輕微拉傷:一到兩個星期。
.肌肉或肌腱斷裂:看斷裂的程度而定,少則一個月以內,多則需要半年。
.即使是肌肉或肌腱整條斷裂,復健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並不一定要開刀治療。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痠痛便利貼」。

◎延伸推薦:林頌凱醫師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painfree-forall/

生氣是健康的!處理憤怒的5大錯誤

生氣是健康的!處理憤怒的5大錯誤


文.林秀津 編譯
你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嗎?你常常強忍著怒火故做鎮定嗎?別再ㄍ一ㄥ了,抑制怒火不見得是最好的情緒管理。有時候,適度釋放怒氣才是有益健康的。
有醫學和情緒管理專家認為,「生氣」可能是我們最健康、而且最有益的情緒表達方法,因為它可以讓你正視問題所在,進而激發正面的改變。
相反地,時常壓抑憤怒對我們的健康和情緒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雖然目前醫學界對於「生氣」和「健康」之間的關聯的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但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會告訴你,長期壓抑憤怒的情緒是非常不健康的。
「不被表達出來的憤怒,是妨礙身體維持最佳狀態的一大阻力,」杜克整合醫學中心(Duke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主任崔西.歌迪特(Tracy Gaudet)博士說。「影響的層面包括患感冒的頻率,甚至是癌症的發生。」
歌迪特指出,當我們生氣時,我們的心跳次數、血壓和呼吸次數都會增加。「如果你不釋放你的情緒,身體就會經常處於一種有壓力的狀態,」歌迪特說。
另外,《轉化憤怒的終極指南》(The Ultimate Guide to Transforming Anger)作者之一麗莎.譚娜(Lisa Tener)則認為,懂得釋放並且化解自己的怒氣,就能「化悲憤為力量」,進而讓自己的情緒昇華到一個理想階段。

要如何預防和面對憤怒的情緒,美國《身體與心靈》(body+soul)雜誌提出以下的建議:
方法1:背著它走
當你想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時(但不是在怒氣高漲的時候),可以嘗試看看這個方法。
用一個袋子裝滿不易破損的物品(如書本、小抱枕),用來代表讓你生氣的人或事。找一天有空的時間,不管到哪裡都隨身帶著這個袋子,藉此感受這個額外「包袱」加諸於你的重量。
在結束一天的行程後,將這個袋子裡的東西一一取出,然後想像一下如果你放下這些怒氣,將會是什麼感覺。當你把這些東西回歸原位時,試著說:「我想要慢慢放下我對XXX的憤怒。」
這麼做可以將憤怒「具體化」,讓你了解憤怒和厭惡的情緒加諸在你身體上的「重量」有多大。
方法2:肌肉放鬆
當你覺得需要釋放緊繃情緒的時候,先吸氣,將臉擠弄成一團,眼睛緊閉,聳起肩膀向耳朵靠攏,緊握雙拳,鼓起嘴巴,維持這個姿勢幾秒鐘。
然後吐氣,釋放所有緊繃感。用力睜開嘴巴和眼睛,伸出舌頭。手指張開,放鬆肩膀,然後大聲喊出「哈」。這樣可以協助你察覺,然後鬆弛你臉部、頸部和上半身的緊繃感。

女人處理憤怒情緒的5大錯誤
《轉化憤怒的終極指南》的另一個作者珍.密道頓.莫絲(Jane Middelton-Moz)指出,雖然生氣是正常而且是健康的,但女性朋友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卻往往是不健康的。
她列出女性處理憤怒的5大錯誤,並提供解決方法。
1.明明生氣,卻又刻意壓抑:例如,外表仍保持微笑,心裡卻憤恨不已;即使感覺不舒服也不願意說出來或拒絕;呼吸淺而急速。
解決方法:了解生氣是正常的,不要刻意壓抑怒氣。將你的感覺寫在日記上。試著和你信任的人分享心中的感覺。
2.認為自己是對的:總是自認為自己是對的,常因為別人看法不同就生氣,感覺被拒於門外;喜歡評斷別人的不是。
解決方法:接受你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不完美的事實,不要過度挑剔。
3.誤會別人:很多時候,氣憤的起因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想像。例如:自以為別人對你有負面的看法,所以感到氣憤;事前沒有向對方說明,最後對方無法達到你的要求,就覺得不高興;浪費時間猜測對方的動機。

解決方法:注意自己每天花了多少精神在「揣測」別人的想法。你要了解,除非你開口問,否則你不會知道別人的想法。同樣地,除非你開口,否則別人也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4.遷怒於別人:工作上遇到問題,不願意直接和老闆溝通,卻把怒氣發洩在同事身上。或者因為其他的事情而使自己情緒大受影響,遷怒到身旁的人。
解決方法:問問你自己究竟是對誰生氣。尋求其他人的支持,直接面對引起你憤怒的來源。
5.出現衝動行為:以購物、狂吃來轉移憤怒的情緒,卻沒有適當的發洩憤怒的情緒。
解決方法:在伸手拿第三塊蛋糕,或者付錢買下另一個名牌包以前,先暫停一下,深呼吸,然後問自己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生氣並非是不好的事情,而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轉化憤怒的情緒,不讓自己因為負面的情緒而受到傷害。

(*原文刊載於Cheers雜誌63期)

一年之計在於心,立即掌握5大開運金鑰

一年之計在於心,立即掌握5大開運金鑰


文.朱芷君
這是《康健》為你精心挑選的新年禮物,歡迎獨享,更希望你分享給所愛的人。
作自己的開運大師,掌握開運金鑰最重要:
1.拿回命運的主導權:
「假如你想變幸運,那就記得,幸運永遠都在你手中,」著有《讓幸運找上你》,並設計幸運課程的諮商師桑瑪斯指出,即使無法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只要掌握自己的反應,就能改變結果。
「改運其實是自我身心轉變的實驗,」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香光寺自鼐師指出,生命經歷的事件均非偶然,而是過去行為、言語、意念活動累積的結果,只要檢視原因,修正負面行為,就能避免未來遇到同樣的困境,改變命運。
「不要忘了自求多福,」自鼐師提醒,她見過有人夫妻感情不順,忙著改運、換風水,卻不願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習慣,「婚姻怎麼會好?」
遇到生命難解的習題,常有人會用「上輩子相欠債」、「業障太深」當理由,放棄改變現狀。自鼐師澄清,其實業報並非前世殺了誰、這輩子就得任他蹂躪這麼簡單,「業力是因果律:凡由意志力產生的行為(業),就會有結果(報)。業報是過去行為的結果,也是一種習慣,因此業報無法靠別人化解,要靠自己接受、消化,」她說。

但「業報抵不過願力,」自鼐師強調,願力就是完成未來期望的意志力,可以改變現在的處境。

曾有一位男子常不由自主對家人暴力相向,因而來到香光寺祈求神明替他解決問題。在探索童年經驗、找出癥結後,他每天誦經、練習淨心,一年後心境安定平和許多。

致力於命理科學化的張盛舒認為,命理其實是行為科學及分類學,推究的不是一生吉凶定數,而是個人先天特質,「教你更了解自己,找到發揮的空間,讓自己更快樂。」

「個性決定情緒,情緒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他指出,因此後天的環境和學習都會影響命運,只要面對自己的盲點,「願意改變個性和習慣,命就會算不準,」這是他驗證自己及數以萬計命盤後的結論。

張盛舒有位網友曾被預言最多只能大學畢業,他為了讓通靈人跌破眼鏡,拚命改變個性弱點,轉化成能量向前衝,最後留美拿到雙碩士。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老話有其根據,絕非不切實際的安慰。

2.寬心愛自己
「想開運,要先做自己的好朋友,」呂旭亞觀察,很多憂鬱狀態來自過度自我苛責,加上大環境競爭速度快,擔心學得不夠、不如人,焦慮不安更深,「台灣這幾年急劇變得不快樂。」
從心理學分析,充分自我理解、接納的人較有自信,不慌亂,知道壓力承擔的界限,生活品質滿意度高,「心靈安適會讓人覺得好命,」她認為。
「如果內心是平靜的,不隨外界的環境波動,雖則身處惡劣的環境中,還是非常平安,」聖嚴法師提醒,他初到美國弘法時也遇到許多挫折,動彈不得,「處境如同被五花大綁,」他形容,「而我告訴自己,我的心是自由的!只要心還可以打太極拳,日子一樣過得輕鬆自在。」
很多人擔心被當前政治經濟環境所拖累,建議大家,常抱持「逆向思考」及「正面解讀」的心態來面對各種現況,凡事往求生存、求生路的光明面努力,便可順勢而為,趁勢而起。
創作、藝術、美感經驗、大自然等,都可以豐富心靈生活,「如果年頭想去算命安心,可不可以也增加一點靈性活動?」呂旭亞建議,親近自己有興趣的學習、聽聽講經、靜坐,甚至只是坐在教堂或寺院裡和神祇對話都好。
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說,在大自然裡作畫,是他最喜歡、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不論是在自家院子裡的苦煉樹下畫,或帶著畫具登上玉山山頂畫,都覺得天人合一,心靈滿足,尤其站在山頂上作畫,「整個人快樂得忍不住大喊出來,覺得全身舒暢極了!」他說。

3.戴上樂觀的魔術眼鏡
「幸運的人具有高度的洞察力,」桑瑪斯指出,不是膚淺地積極思考或單純的樂觀,即使承認時機有好有壞,倒楣的事總會發生,卻能尋求其中的教訓,把負面轉成正面,進而改善未來。
「沒有『凶』就顯不出『吉』,面對態度更重要。」張盛舒從自己的經驗也結論。他曾算出自己1999年事業會出狀況,所以非常努力工作,想要「避凶」,也順利成為資訊軟體公司總經理,沒想到公司賺錢後,卻和老闆意見不合被開除。中年失業,竟成為他創立科技紫微網的契機,「大凶才有現在的大吉,」他回顧道,「我很感謝(當年)老闆fire我!」
「困境可以砥礪自己,得到機會增加欠缺的能力,」自鼐師指出,所謂「逆增上緣」,生命的谷底也是恩寵,讓人開發自己,連結內在的光明,甚至能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資源,分享給其他人。
如果正經歷一連串不如意,儘量把眼光放到未來,把失敗當成打開另一個世界的路。
曾被一手創辦的蘋果電腦公司開除,後來反敗為勝回到蘋果,並成功推出iPod風靡全球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認為:你沒辦法預見這些點滴如何聯繫,唯有透過回顧,可以看出彼此關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這些點滴會在未來互相連結,有些東西你必須相信,像你的直覺、天命、人生、因果,諸如此類種種。這樣的想法讓我永遠不沮喪灰心,也的確塑造了我人生中所有的不同。

4.廣結善緣、製造貴人
「如果生活裡沒有值得付出的重要他人陪伴、相處,人也快樂不起來,」呂旭亞說,幸福感和人際互動的品質關係密切。
除了情感扶持,協助度過難關,「人際關係可以改變命運,」張盛舒肯定,命運就是不同個性的人交會產生的現象,古人說「與人為善」,多關懷、幫助別人,可能在意想不到時影響自己的未來。
著有《幸運配方》的心理博士韋斯曼研究過許多幸運兒,他發現幸運的人比不幸者外向許多,容易成為社交磁鐵,而認識的人愈多,遇到改變人生貴人的機率也愈高,「幸運的人會建立並維繫一張強韌的幸運網絡,」他指出。
曾獲選美國500大企業最年輕執行長、世界經濟論壇未來世界領袖之一的凱思法拉利,出身貧苦,但靠著努力不懈及屢獲貴人相助邁向成功。他的PDA通訊錄裡始終維持5,000位「後勤部隊」,可以隨時通到電話,提供他生活、事業、情感各種建議。
「人脈就像肌肉,要愈練才會愈發達,」他形容,絕不要讓人注意不到你,與人建立長長久久的關係、贏得友誼應該是件有趣的事,不要覺得它浪費時間。
「遠避愚痴者,親近智慧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在佛教探討如何身心安樂的經典《吉祥經》中,首要吉祥就是耕耘人際關係、結交良師益友。與其老是怨嘆幸運女神不上門,不如主動出擊,用心和更多人建立感情,強化社交能力,絕對比和愛唱衰的算命仙為伍來得好。

5.積極行動,別讓恐懼威脅你
根據統計,常抽中獎的人秘訣無他,只是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收集資訊、參加活動、買彩券,自然提高了好運機率。
《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作者哈福.艾克的座右銘是「行動永遠比不行動好」,他指出,有錢人一看見機會就撲上去,先下場玩,再沿路調整做法。
當他計劃開糕點咖啡店時,就直接到烘焙屋打工,很快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這一行。有趣的是他離職後,另一個也離職的烘焙師傅打電話告知,發現一種新式的熱門健身器材,邀他一起去看。這開啟了哈福販賣運動器材的契機,成為全美領先開設健身器材經銷連鎖店的人之一,最後更讓他賺進人生的第一個百萬美元。
「進入你想進入的領域,不管從什麼角色開始,總之先跨出第一步,」哈福定義這個階段為「踏上走廊」,這有助於了解這個行業,建立人脈,發現新的機會,甚至及早轉向,「從你現在的位置,用你現有的一切,加入遊戲下場玩吧!」他建議,千萬不要專注在障礙上,而要把時間和精力用來創造你想要的事物。
一年之計在於心
為了歡慶豐收和祝福來年,新年伊始,不同文化都有祈願的儀式。

日本習俗中,新年會到神宮參拜,寺院也提供木製的「繪馬」,讓想許願的人把願望寫在上面。

在台灣嘉義,香光寺的新年祈願樹活動已持續十幾年,每年有上千人來寺裡,於佛前許下所求後,抽取樹上的祈願卡,「祈願卡上寫的是法語,針對人生課題給予不同角度的啟示,當成一年努力的目標,」自鼐師解釋,「很多人說,所選到的卡片常說中自己的狀況。」

無論宗教背景,「過年求福都是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因為疼惜自己、想要改變才這麼做,」自鼐師肯定道,誠心邀請保護的力量,即使遇到困難考驗,也對自己的生命力有信心。

她認為,這是新年和其他節慶不同之處,「有機會再一次認識自己,看到現在的立足點,決定往哪裡去,」

為了讓讀者今年開朗樂活,《康健》調配了身、心、靈開運的健康處方,從閱讀、聆聽、運動、飲食到旅行,陪你汲取好能量,有個神清氣爽的新開始!

小小病菌,害人發狂變胖

小小病菌,害人發狂變胖


黃惠鈴


如果你對病毒感染的認知還停留在流感、腸胃炎等,可就太小看病毒的入侵力量。
過去一般認為,心臟病、癌症等主要由基因遺傳、環境和不良的生活型態引起,但美國生物學家艾瓦德(Ewald)在《瘟疫時代》(Plague Time)卻強調,病毒的感染也是不可輕忽的原因,嚴重的疾病實際上是因慢性感染而來。
即使是普通的感冒病毒,都不會輕易放過人體,因為「病毒沒有思想,沒有感覺,也沒有同情心,它只管在無垠的時間裡大量繁殖。它的生存策略是那麼簡單,卻又無懈可擊,」《第四級病毒》指出。
感冒讓你逐漸失憶
感冒病毒除了讓人咳嗽連連、流鼻水、發燒……,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感染,還可能讓人日後記憶不佳。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去年11月發表在國外《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期刊的一項老鼠研究首度提出,急性病毒感染會造成記憶缺損:研究發現,跟小RNA病毒(picornavirus)有關的神經系統感染,可永久影響記憶。
小RNA病毒是一群常見的病毒,包括跟普通感冒有關的鼻病毒;會引起呼吸、腸胃病症的腸病毒;有的病毒也會造成腦膜炎、心肌炎、小兒麻痺等。小RNA病毒每年約感染10億人口。
在實驗中,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讓老鼠感染一種類似人類小兒麻痺病毒的鼠腦脊髓炎病毒。被感染的老鼠之後探索迷宮時,都出現學習困難的狀況。研究人員解剖老鼠的腦部後發現,在牠們跟學習、記憶相關的海馬迴區域,都有相當程度的損傷。
「我們認為,小RNA病毒侵入腦部,並且造成各種腦部傷害,」主持這項計劃的神經科學家豪威博士向媒體指出,由病毒引起的記憶喪失,能伴隨個人的年歲累積,最終導致臨床上認知記憶的缺損。
他們假設,不明病因的輕微記憶和認知缺損,可能是因為遭受一般常見、普遍的,有神經劇毒的小RNA病毒重複感染,而造成海馬迴功能持續喪失。
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指出,其中一種特別會造成腦部損傷的病毒是腸病毒71。這種病毒在亞洲很常見,它可侵入腦部並造成腦炎,而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其他已知會殺害腦細胞的病毒,還包括疹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病毒,俗稱愛滋病毒)
誰害乖孩子著魔?
行為異常,也可能不單純只是的心理問題,而是小小病毒、細菌在作祟。
「心理狀況本身不是傳染病,但你可以找到最終會導致心理疾病的感染病原,」艾瓦德接受美國《預防》雜誌採訪時指出。
感染病菌會讓人發狂,這種想法其實不新。1940年代,美國的醫生對被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梅毒病人用盤尼西林,就消除了約25%嚴重的心智疾病。這種病菌能殺死腦和神經組織。精神疾病居然可找到感染的病原,同時人類可用抗生素來對治感染,實是一個重要發現,但:「出人意料的是,大家以為這只是一個例外,沒有把它當作治療精神疾病的模式,」艾瓦德說。
但近年來,愈來愈多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懷疑,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可能是引起一些兒童心理疾病,如過動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的重要因素。

在美國國立心理健康中心任職的史薇多醫師(Swedo),從198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追蹤鏈球菌影響兒童健康的情形。她面訪、檢測數百個在感染鏈球菌後,突然出現強迫症病史的孩子。令她驚訝的是,這些孩子不只出現抽搐症狀,他們的個性也突然改變。許多家長向她提到,孩子就像著魔了,從過去備受老師寵愛的乖寶寶,變成班上最壞的孩子。同時,許多孩子也出現妥瑞症、過動症或分離焦慮症。
史薇多的研究團隊幾年前提出,這種症狀跟其他兒童心理疾病明顯不同,並且命名為「PANDAS」(合併鏈球菌感染的兒童自體免疫神經精神異常)。
200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和對照組的人相比,有強迫症、妥瑞症或抽搐症的人,在發病前3個月內有比較高的比例曾被鏈球菌感染。另外,一年內曾多次感染鏈球菌的孩子,發病的風險更高。
史薇多和醫界其他人懷疑,不是鏈球菌本身,而是免疫反應,使得孩子出現異狀:體內的鏈球菌抗體可能不攻擊病菌,反誤攻腦部,而造成問題。
「只要孩子的行為開始抓狂,爸爸媽媽應該帶他求醫,做喉嚨細菌培養,如果有感染,就以抗生素治療,」史薇多曾對媒體表示。
儘管近來陸續有幾篇研究證明,在孩子突然出現強迫症後,立即用抗生素治療,可減輕症狀,不過,一些權威的醫界人士仍擔憂恐會引起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另外,這些治療實驗還屬於小規模,也限制了結果的影響力。
被感染的精神分裂症?
除了強迫症,醫界現在還把茅頭指向病菌跟精神分裂症的關連。
披衣菌是一種附著在生殖器細胞內的寄生菌,已知可對人類造成相當的傷害。例如,其中一株披衣菌會造成性傳染病,另一株披衣菌會造成類似SARS的嚴重呼吸道感染。現在,恐怕還得加上精神分裂症。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免疫學家汪克(Wank)在一年多前曾研究,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對照組,只有6%的人曾被披衣菌感染,而75個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有四成的人曾遭披衣菌感染,而且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非常有可能遭到一種或多種披衣菌株感染。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用一種特殊處理過的免疫細胞來對付披衣菌,病人的症狀有了戲劇性的改善。
精神分裂症不是唯一被聯想到跟披衣菌有關的神經學疾病。2004年時,美國費城的學者提出,肺炎披衣菌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因為在這類病人腦中很常見到這種病菌。
另外,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伊茲哈奇(Itzhaki)博士,也已在調查阿茲海默症跟第一型疹病毒的關係。第一型疹病毒通常造成人的口唇處起水泡或潰瘍,有輕微疼痛感,而伊茲哈奇在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腦中卻找到這類病毒的足跡。
但不少人對細菌和病毒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看法不以為然,因為也有相當比例的人雖受病菌感染,卻沒有發病。不過,伊茲哈奇認為,類似狀況在感染疾病中並不少見。例如,幽門桿菌已被確認跟潰瘍有關,但只有十分之一的被感染者會發生潰瘍。她已發現,帶有特定基因型態的人,被病原感染後才非常有可能危及健康。
她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感染第一型疹病毒,而且帶有ApoE4這種基因的人,比較容易得阿茲海默症。
肥胖,也要怪病毒
除了心理、精神疾病外,肥胖,這個全球流行病,竟然也跟病菌脫不了關係!
近年來,病毒會不會讓人肥胖的理論爭議不斷,但去年一項動物實驗發現,雞隻感染一種特定的人類病毒後,的確變胖了。
人類腺病毒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感染。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人員以人類腺病毒的四種病毒株分別感染四群雞隻。結果顯示,被Ad-37這種腺病毒株感染的雞,比沒被病毒感染或被其他病毒株感染的雞還胖。

Ad-37病毒在約50種人類腺病毒中,是其中一種被視為會讓動物變胖的病毒。其他的腺病毒,像Ad-36,在胖的人身上也比在不胖的人身上更容易被找到。
儘管肥胖跟病毒之間的關連仍沒有定論,而且許多被Ad-36病毒感染的人,也沒有變胖。但,其中一種說法認為,被感染的人如果大吃大喝,比沒被感染的人更容易引起肥胖。
北美肥胖研究協會前主席阿金森(Atkinson)教授從動物實驗推估,被Ad-36病毒感染的人,變胖的風險從60~100%。他甚至成立一個實驗室,研製可對抗病毒的疫苗。
細菌也可能在讓人發胖的劇碼中參一腳。
有研究發現,胖老鼠的腸道比瘦老鼠的更容易含有某種大量細菌,可幫助消化碳水化合物,使牠們從中獲得更多卡路里,因而轉化成更多脂肪儲存在體內。
另一場新征戰?
「對我們而言,病毒的世界神秘複雜,科學家才剛開始解密而已,」《第四級病毒》作者、權威病毒學家麥科明克曾如是說。
如果病菌真能引起精神疾病、肥胖等,下一步,醫界治療這些病症的態度將改觀:也許就像預防流感一般,對付這些疾病將靠疫苗或抗生素!
人類跟病菌之間或許將有另一場新征戰,但,可確定的是:勝算未卜。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96.aspx


例如,醫界這幾年來已確認鏈球菌感染和強迫症、妥瑞症、抽搐症有關。妥瑞症是在兒童發病的慢性神經精神異常,反覆出現一些不由自主的動作(例如眨眼)、話語、聲音等。
鏈球菌感染是常見的小兒感染之一,能引起多種疾病,例如,急性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等,也能引起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等。

打開「自癒力」

打開「自癒力」


黃惠如


後來他又因為心肌缺氧,被轉介到心臟科接受氣球擴張術的治療,住進心血管加護病房。
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加護病房中,開始瞻妄、囈語、手腳抽慉,當張明志醫師查房時,他抓住張明志的手說,「我好怕。」
張明志回答,「會害怕的是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才會心生害怕,」就帶領他禱告。
布商病情好轉後,開始佛教禪修,整個人氣質改變,彷彿重生。兩年後,他血癌復發,並不抱怨,他知道血癌細胞是殺不死的,很容易復發。
他後來又因為畏寒、發燒住院,卻找不到原因,張醫師叮囑他出院後多做靈修功課,拋開俗世煩惱。他再來門診追蹤時,已經容光煥發,血液檢查也正常。
這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但心靈健康的人,身體的病痛也會復原得比較快,」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後來把故事記在《心靈病房的18堂課》裡。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我們難免陷入恐懼的黑暗深淵,執著地想知道「為什麼我會生病?」「將來會怎樣?」「我很怕,」「我會不會死?」,每天都看到生死大戲在癌症病房上演的張明志,卻也看到不少病人運用心靈的力量,即使生病甚而後來死亡,但心靈的力量,使他們能在黑暗逐漸籠罩的道路上,看到一絲光明,心安自在,煩惱未上增。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
想要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是有方法的,從一開始了解生命本無常,平靜面對,到接受自己的感覺、進而正向肯定自己的努力,發現原來無常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1.了解生命本無常  美國亞利桑納整合醫學中心計畫負責人威爾醫師解釋說,生病時,平靜下來不掙扎,並不代表放棄找尋希望,而是為了超越疾病,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狀況,包括無常。
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吳熙琄,在美國唸愛荷華大學時,經歷911攻擊事件 ,有人在生命最後一刻,被埋在雙子星大廈時,打電話留言給妻子,「我非常愛妳,我要妳幸福,祝福你和孩子好好過日子,」並不像其他人留下恐懼或憤怒留言。吳熙琄說,「我們要培養一種生命的視野,瞭解生命本無常,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
2.感受自己的感覺  當面臨重大疾病,首先要處理的是情緒,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恐懼、悲傷、憤怒。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幫助你和自己在一起。
「去感受自己的感覺,害怕就害怕,累就是累,不去壓制它,」吳熙琄說。
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專家斯匹格(Spiegel)將乳癌轉移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只接受標準的乳癌治療,另一組還加入每週一次的支持團體。「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活著看我兒子高中畢業,或看到我女兒結婚,」一位乳癌病人在團體裡抒發自己的恐懼。研究進行後發現,主動分享感受的團體成員比對照組多活了一倍的時間。

3.肯定自己的努力  「在苦難中,看到自己不容易的地方,稱讚自己,」吳熙 說,不要送出「我沒用」、「我很失敗」的訊息,看到自己在苦難中的努力與堅強,感受到自己的寶貴。

《健康,這樣想就對了》書裡提到一個案例,強烈下背痛患者羅莉每天早上都站在鏡子面前稱讚自己的身體,而不是挑毛病,「我想要愛身體所能給我的,而不是將精力放在疼痛或我不喜歡的地方」羅莉說。雖然痛還在,但她比較能與痛共存活下去。

4.將疾病視為一個禮物 每一個重大的手術或疾病都有心靈轉變的時刻,危機會製造脆弱與敏感的窗口,質疑我們已經成就的一切。但也可能成為一個機會,使我們得到啟發。「要自我覺察疾病背後的意義,」自然醫學博士王佑驊說。

威爾醫師在《自癒力》裡講到他的日本朋友寺山信一郎的故事,他性靈覺醒,帶病修行,展現更高的力量。

寺山是一位細胞學家也是管理顧問,他睡得很少,每天喝10~12杯咖啡,縱情於牛排與甜食,但所有的醫學檢驗都是正常。

直到他疲勞到無法工作的地步時,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腎已經擴大,X光檢驗是腫瘤。按照日本慣例,並不讓病人得知真正的病情,醫院瞞著他進行激烈的化學治療,這些注射讓他嘔吐、鬍子變白、頭髮掉落。後來又進行放射線治療,使他很疲勞,也失去胃口。夜裡,他夢到自己的葬禮。

他想呼吸新鮮空氣,便爬到醫院屋頂,卻造成騷動,醫院以為他要自殺,要他守規矩或離開。寺山迅速簽了出院文件回家,有人向他介紹長壽飲食療法,要吃糙米,愛好美食的寺山想都不想。
隔天,寺山醒來,感受到一股很想看到日出的慾望,他爬到公寓頂樓,感覺一道光線射入他胸膛,能量擴散到全身,接著他哭了起來,「我很高興我還活著」。
然後他開始吃糙米,每天期盼到屋頂看太陽的儀式,也到一家僻靜中心靜養,還每天都到森林裡散步,並開始練大提琴,他已經很多年沒練了。
「我開始感受到體內與周遭自然的痊癒力量,我開始明白我創造了自己的癌症,我也因此明白,我必須愛我的癌症,它是我的一部份,我必須愛整個我。」
「苦、大病、大挫折都是生命的禮物,傷口下才看到真正的力量,」心靈療癒工作者賴佩霞說。
平日滋養性靈
即使在平日,沒有病痛時,依舊可以透過靈性的修持,讓自己心理更健康。
科學家早就證實,壓力、焦慮、憂鬱有害健康,減少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活化免疫系統。快樂可以延長心臟病人的壽命,減少中風的機率,緩和過敏反應,增強感冒的抵抗力。

「不在有陽光的日子哭泣,」張明志醫師說,提升心靈的健康,就彷彿拿到了去迪士尼樂園的地圖。

愈來愈多人分享滋養性靈的方法,從眾所皆知的打坐冥想, 到神經學家親身經歷驗證的「等待90秒不生氣」。

1.兩分鐘冥想就有效  如果有一種藥,每天只要一顆就可以減輕焦慮,對生活更滿意,這種藥是純天然、而且免費,你吃不吃?

世上真有這種藥丸,就是冥想

許多宗教都瞭解冥想的力量,每種宗教有不同的方式,但共通點都是:有意識地將腦袋放空,專注凝神。
冥想已從放鬆壓力,轉為預防、延緩心臟病、高血壓、偏頭痛、甚至癌症。哈佛醫學院心臟學家班森訓練病人每天冥想20分鐘,病人血壓降低、心跳次數減少、氧氣消耗量是平常17%。
只需要一張椅子,靜靜坐著,聽起來很簡單,只要試過的人都知道困難,一開始會因為無法改變任心意遊蕩的習慣,不斷失敗。
印度瑞虛凱詩拉瑪靜修中心主席韋達帕芳堤(Veda Bharati)提出兩分鐘禪修法。在等公車、用餐前、開會前,站著、坐著都行,背頸頭打直,用橫隔膜呼吸,氣息從鼻孔進出,只要把散逸的心收回,把一切放下。
2.覺知負面情緒,90秒不生氣  「憤怒和別人無關,是因為自己內在有一個按鈕,是怎樣就怎樣,」賴佩霞說。
左腦中風的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復原後,花了很大的努力,有意識地選擇不要讓某些舊迴路死灰復燃,以便馬上回到平靜的右腦。
由於對腦神經的瞭解,她知道憤怒情緒只要一觸動,腦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就會洶湧通過全身,但化學成分只要90秒就會從血液中消失,所以要是90秒後,她還在生氣,表示她選擇讓迴路繼續運轉,如果不,她就讓這個反應通過,回到當下。

她把負面情緒視為打噴嚏一樣,覺知地面對自己內在火焰,慈悲地對待自己。

3.釋放五感,重建「健康感」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是人類生存重要的裝置,遠古時候,人類用敵人的氣息來察覺危險。但現在科技與時間的壓力,使人類做什麼都很快,匆促地囫圇地讓五感官浮光掠影。

神經解剖學家吉兒在左腦中風後,發現逗留在感官迴路的基礎生理反應中很有用,例如品嚐美食,吃、喝、感覺愉悅都是發生在當下,她用心記住五感,以及內心深處的感受,幫自己找到途徑回到右腦。相信我們的大腦可以取代不要的思考模式,幫助我們當下經歷內在的平靜。

其實我們平日就有經驗,當身體疲累時,身體會發出求救的聲音,當內心生病時,腦子的某個部位也會有感覺,相信五感,傾聽發自身體的聲音,就會發現自己具備「健康感」,這是身心靈自癒能力的基礎。

經歷疾病的痛苦或許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不被生命的苦難綁架,溫柔地和自己在一起,卻是我們能做的,」吳熙琄說。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22.aspx


睡覺前的美妙儀式

睡覺前的美妙儀式


林芝安


可惜現代人太勞苦了,既要爭取時間工作,也需搶時間睡覺,必要時還得「補眠」,長期忽略睡眠品質的同時,也剝奪了心靈深處,人人本具有的巨大運作力量。
不只睡飽,還要睡好
早在一個世紀前,佛洛依德、榮格這些心理大師們?揭露人類潛意識擁有無窮奧秘,指出人在睡眠時,意識底層的心靈運作反而更為活躍,更有機會接觸真正的自我。
「可惜現在多數人忽略了潛意識對身體的作用,」研究睡眠十多年,擁有美國催眠治療與訓練師執照,心理治療師廖閱鵬慨歎。
他形容潛意識「就像個力大無窮的巨人」,會執行你給的指令行事,如果沒下指令,它就按照原先的慣性運作。
下指令最好的時間是半夢半醒之間,也就是快睡還沒睡著,剛醒來又還沒完全清醒,可說是「天然的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就是一種放鬆狀態,這時意識進入專注狀態,身體對暗示的接受度變得很高,適合植入好的念頭或想法,對身心靈整合很有幫助。譬如對自己說:「我愈來愈有能力表達內心感受,溝通能力也會提高」、「我會保持適當的食量,不讓身體過度負擔」、「從今天起,我的潛意識會自動引導我過著愈來愈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新時代思想(new age)的精神科醫師許添盛也認為,睡眠提供了意識與潛意識進行溝通的機會。睡眠時我們的意識進入夢的意識,進入更深的潛意識,這時如果交付一個良善意念,將可內化成潛意識的一部份,默默引導著你往那個方向移動。
「內在心靈彷彿一片廣闊無疆的沃土,種下什麼樣的信念,生活中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許添盛強調。
因此,如果能妥善運用睡眠,將有助於身心發展,讓自己煥然一新。
培養好的睡眠程序
睡眠專家通常會建議,睡前儘量把手邊事情告一段落。或者,花點時間反省一天所為。
方式因人而異,用寫日記,或在腦中快速瀏覽都可以。回顧整理就像清理垃圾,去除不必要的情緒負擔後,清爽入眠。
立委陳學聖每晚臨睡前,總會回想一天做了什麼,哪些事有意義,哪些事浪費時間。藉由重新取捨事物的優先次序,以簡化生活上的安排,「讓自己歸零,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此外,也儘量不要在床上做太多不該做的事,像打電話、批公文、擬企劃案,避免讓床成為多功能場所。「在床上只做兩件事就好,睡覺和做愛,」鑽研意識運作的神秘學大師葛吉夫名言。
廖閱鵬認為,培養好的睡眠程序很重要,除了可解決失眠問題,更能提升睡眠品質,讓身心安住在最佳境地。
建議做法是:
1.先整理床鋪,把棉被、枕頭打理到最舒適的狀態。
2.以自己最自然、舒服的姿勢躺好。
3.躺平後,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逐漸放鬆寧靜下來,然後用感覺從頭到腳掃描一遍,看哪個部位緊繃,再試著放鬆下來。
4.檢查完身體,接著檢視內心。如果腦中還不停想著工作問題或感情困擾,妄念紛飛,可用「數息法」或自我催眠法收攝心思。
‧數息法
用心默數自己的呼吸,吸氣、吐氣算一個數,從1慢慢數到10,再從10數回1,記住,在吐氣的時候數數字,這意味著先把負面能量吐出去,再吸入正面能量。來回數幾次,直到漸漸去除雜念,平心靜氣。
‧自我催眠法
可以對自己說:「現在我從1數到20,每數一個數字都會更安靜,身體更放鬆,等我數到20,整個人會進入非常棒的催眠狀態,身體完全地、深沉地鬆弛下來。」

5.心全然放鬆,漸漸入睡時,可以視個人需要,輸入正面指令。
例如你可以說:
「今天晚上我的睡眠效率很好,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精力充沛,容光煥發。」
「我希望明天6點醒來,等一下我會很快入睡,我會進入很深很深的夢境,獲得非常好的睡眠品質,明天醒來時,全身舒暢,充滿朝氣迎接早上的重要會議。」
或者很簡單地說:「每天,各方面,我都愈來愈好。」
特別提醒,設計指令的原則是,正向用語、簡單明確、可驗證、自己可以相信。帶著溫馨而寧靜的意念進入甜美夢鄉,早晨起來,心情當如陽光普照,閃閃發亮。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070.aspx

上班總是哈欠連連? 慢性失眠患者台灣還真多?!

上班總是哈欠連連? 慢性失眠患者台灣還真多?!

小中大
NOWnews 
現代人壓力大,許多人都有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全台灣幾乎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個是慢性失眠患者,醫生表示,長期失眠問題若不解決,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很容易找上門,因此,有失眠問題的民眾,可千萬不能大意。失眠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是發燒或腹痛一樣,只是一種疾病前期的象徵,若不好好正視失眠問題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就要小心慢性疾病纏身了!根據調查,高血壓患者失眠盛行率達到28.7%,而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也都超過三成,睡眠不充足也會導致免疫系統機能下降,不可不注意。

醫師建議,除了尋求專業諮詢,也可利用一些緩解壓力的方式幫助入睡。在解決失眠的方法上,自然好眠精油(http://tinyurl.com/yeebs9t)以天然植物成份幫助身心放鬆,達到自然產生睡意,提高睡眠品質。
NOWnews
http://news.msn.com.tw/news1550287.aspx

騎單車過度 會陰神經壓迫病變

騎單車過度 會陰神經壓迫病變

小中大
台灣新生報 
近來國內掀起騎單車風,診所整形美容主任醫師劉國威昨(五)日提醒,騎單車過度,小心造成上肢壓迫性神經病變或會陰神經壓迫性神經病變,出現拇指、食指、中指麻木,或導致女性出現外陰部、陰唇麻木,男性則恐有勃起障礙。
一名四十三歲女性上班族,為求方便穿涼鞋騎摺疊式單車上班,途中下肢不慎碰到車子龍頭提袋,導致左後跟卡入後輪,造成一處約五公分的撕裂傷,所幸經縫合、換藥,傷口已逐漸復原。還有一名八歲女童,和哥哥騎單車競賽,不慎摔傷,因沒戴安全帽,也沒使用任何安全裝備,造成臉部多處外傷就醫。

整形美容主任醫師劉國威指出,受到國際油價高漲、節能減碳觀念等影響,台灣近來掀起的騎單車風潮,也讓最近門診看到騎單車受傷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醫師劉國威補充,騎單車常見造成的問題,不外是因過度使用及意外造成的壓迫或外傷。其中過度使用,易造成上肢壓迫性神經病變,導致患者的拇指、食指、中指感到持續麻木,若症狀持續長達2-3周沒改善,恐是壓迫到正中神經,需進一步檢查,必要時施行腕道放鬆手術,改善手麻。

此外,因坐墊太小或把手太遠,長期下來姿勢不當,也會造成會陰神經的壓迫性神經病變,導致女性出現外陰部、陰唇麻痺,男性則造成陰囊麻木,甚至是勃起能障礙。而常見單車外傷則經常發生於膝蓋、四肢、手掌、臉部及頭部。

醫師劉國威因而建議,要避免騎單車造成的傷害,應先選對合適的單車,學習正確的騎車姿勢,並使用保護裝備,如戴安全帽、穿包鞋等,並避免過度使用壓迫神經。若不幸有外傷,仍應妥善處理,建議先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並用乾淨的布覆蓋在傷口上,直接加壓止血,免感染。
台灣新生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550272.aspx

早點就寢有助於青少年對抗憂鬱

早點就寢有助於青少年對抗憂鬱

小中大
24DRS 
【24drs.com】Jan. 1, 2010 -- 新研究指出,相較於較晚上床睡覺者,父母親規定的就寢時間較早的青少年,比較不會發生憂鬱或有自殺想法。

研究者在1月1日的SLEEP期刊中報告指出,該研究中,相較於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或之前的青少年,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半夜12點鐘或之後者,有24%更可能憂鬱、20%更可能出現自殺意念。

研究者表示,此結果認為,有充分的睡眠將有助於青少年預防憂鬱和自殺想法。

研究顯示,相較於每晚睡眠有8小時的青少年,每晚睡眠時間平均少於等於5小時的青少年,有71%更可能憂鬱、48%更可能會有自殺想法。

研究者、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E. Gangwisch博士表示,我們的結果與「缺乏睡眠是憂鬱之風險因素」的理論一致。

他和他的研究夥伴蒐集「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研究中的15,659名青少年及其雙親的資料,研究樣本是在1994至1996年間,以學校為基礎的7到12年級學生。

研究者發現:
* 平均睡眠量報告為7小時53分鐘。研究者指出,青少年每天需要9小時的睡眠。
* 將近70%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在週間夜晚遵守父母親所指定的就寢時間上床睡覺。

研究者表示,缺乏睡眠會造成喜怒無常、妨害處理日常生活壓力的能力、傷害與同儕和長輩的關係,他們表示,教育青少年及其雙親有關健康睡眠的好處將會有所幫助。

研究者結論表示,青少年的父母親應規定較早的就寢時間,以確保青少年們有充足的睡眠。

研究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Gary K. Zammit博士,接受GlaxoSmithKline藥廠與其他藥廠的研究支持,他也宣告和兩家參與睡眠研究的公司有財務利益。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549977.aspx

冬季皮膚搔癢 小心缺脂性皮膚炎作祟

冬季皮膚搔癢 小心缺脂性皮膚炎作祟

小中大
24DRS 
近來有越來越多民眾因皮膚乾燥搔癢,而前往皮膚科求診,醫師表示,隨著氣溫下降、濕度偏低、油脂分泌又減少的關係,往往易使得皮膚搔癢難耐,有此問題的民眾,除了菸、酒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少碰外,冬天別使用過多刺激的清潔用品、沐浴乳或肥皂,此外,選擇適當質料的衣物也可改善皮膚搔癢情形。

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張和興主任指出,這種在冬季時因皮膚乾燥所造成的皮膚搔癢症狀,稱為「冬季濕疹」,又名「缺脂性皮膚炎」,一般好發於老年人及乾性皮膚體質的年輕人,一些原本就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魚鱗癬或因疾病、營養缺失而生病的患者,在冬天也會使原本就乾燥的皮膚更加嚴重。

張和興表示,寒冷的天氣使皮膚血管收縮,引起汗腺及皮脂腺機能降低,這種情形對於老年皮膚或原本就肌膚乾燥的人來說,會使角質層由正常含水量(10~20%)減少至10%以下,造成皮膚粗糙、角質層發生裂紋或掉屑,嚴重的話還會發炎發癢。

對於有此問題的民眾,張和興建議,冬天別使用過多刺激的清潔用品、沐浴乳或肥皂,且不要因為天氣冷就使用過熱的水洗澡、洗手;他表示,清潔用品及熱水很容易把皮膚上的油脂帶走,沒有了油脂形成天然保護膜,皮膚就容易缺水而乾燥,因此,洗完澡後要立即塗抹保養乳液來滋潤肌膚。

此外,選擇適當質料的衣物也可改善皮膚搔癢情形,如毛料或尼龍衣物的摩擦刺激會造成靜電反映使肌膚發癢,因此最好在衣服的裡層加件柔軟的棉質衣服,避免穿針織衣物,且衣褲儘量保持寬鬆。而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民眾,除了多補充水分,也可選用增濕器增加空氣中的濕度。

至於患有富貴手的人,做家事時需戴手套,最好是雙層(裡層為布或棉質較佳)手套,做完家事後可塗抹滋潤的護手霜來保養,並減少清潔用品使用過度,以減輕雙手乾燥、脫屑以及龜裂的現象,若是症狀較嚴重,建議求助皮膚專科醫師,尋求專業診斷及治療。
24DRS
http://news.msn.com.tw/news15500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