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能抗癌嗎?
最近,美國官方正式提出「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品無法對抗癌症」的說法,到底怎麼回事?
醫生,吃這個有效嗎?」台大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張金堅常碰到病人拎著「一大包」保健食品來看病,即使他們不知道該不該吃,也不知道該怎麼吃。
罹癌期間親友熱心通報各種秘方,或是攜帶保健食品、補品當「伴手禮」,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
在台灣,幾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並有持續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
全國一年保健食品可蓋半棟101大樓
民眾對癌症的焦慮與企盼,則反應在蓬勃發展的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補充品、草藥及健康食品)市場。
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統計,2004年全國保健食品規模達到235億元,幾乎可以建造半棟台北101大樓。
花錢真能買到希望嗎?答案恐怕令人失望。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研究聲明:「沒有充分證據顯示,維生素及膳食補充品可以預防或對抗癌症。」許多研究甚至發現,高劑量維生素補充劑有害健康。
以往被奉為「抗癌靈藥」的維生素,如今也遭到科學家質疑。譬如:
■美國衛生研究院綜合大型研究發現,抗氧化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及硒補充劑,無法預防攝護腺癌。
■英國牛津大學長達5年的研究發現,高劑量維生素E、C和β胡蘿蔔素,並不能減少癌症發生。
■美國衛生研究院針對3萬6千名停經婦女研究顯示,維生素D及鈣無法降低乳癌發生。
■哈佛大學醫學院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每日服用維生素E 600IU(維生素的國際單位)的婦女,並不會減少罹患癌症與心血管疾病。
■丹麥研究發現,抗氧化維生素(如A、C、E和硒)無助於減少腸胃道癌症,長期使用甚至會增加死亡率。尤其是四種合併使用時,死亡風險增加到一成以上。
打破營養補充品的抗癌迷思
事實上,營養補充品對人體的效果一直倍受爭議,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更讓消費者混淆難辨。
首先,營養素有效,不見得產品也有效。
蔬果中的營養素已被證實可降低癌症發生率,但並不表示維生素及其他相關產品也有相同效果。
「這是一個希望,但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好結果,」曾負責樟芝、香椿等食物抗癌研究,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教授楊新玲不諱言,以目前的實驗結果看來,某些保健食品確實有抗癌效果,但僅限於動物或細胞實驗中。
譬如她做香椿和樟芝,在細胞實驗中發現可以抑制血癌細胞生長,但問題是實驗用保健食品做成商品後劑量夠不夠?濃縮幾百倍以後是否還有相同效果,完全不得而知。
她認為保健食品用來預防疾病及輔助治療還可以,如果真要生病了,靠這些補充品可能緩不濟急。
2006年輔仁大學舉行的癌症與飲食研討會中,遍邀國內癌症專家學者討論,得出結果與共識:「食物之外的額外補充,包括維生素及各種保健食品,看不出對癌症有實際的幫忙與效果。」
尚且,你可能要承擔以下風險:
可能會影響藥效
有些保健食品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美國史丹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李明瑱提到,有75%的癌症病人同時接受化學療法和維生素及草藥等保健食品,其中兩成的人會出現出血反應或影響藥物代謝副作用。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大蒜、銀杏、人參、聖約翰草等,會改變肝酵素P450,抑制藥物代謝,增強癌症放射線療法及化學療法的毒性。
譬如用來治療憂鬱的聖約翰草,研究發現會加強肝臟酵素3a4的代謝功能,增加細胞毒性,使抗癌藥物(如商品名稱為:抗癌妥、太平洋紫杉醇、滅必治等)效用降低,和信醫院藥劑科藥師姜紹青提出目前較有證據的研究說。
可能產生抗藥性而失去治癒機會
在癌症治療中,有些人因體質關係會出現所謂「多種藥物抗藥性」(簡稱MDR),尤其是植物性化學藥物成分(如草藥、植物萃取的保健食品、抗癌藥物等),特別容易引起這種抗藥性。
譬如早期曾使用草藥或保健食品,不小心引起多種藥物抗藥性機轉,之後無論多麼有效的癌症藥物也無法進到細胞核內作用,反而失去治癒的機會,姜紹青提醒。
幫助減輕化療副作用的保健食品
也有保健食品確實可減輕癌症病人化療副作用,醫院也普遍採用。
譬如研究發現營養素中的麩醯胺酸(glutamine),有助修復黏膜細胞,對於化療及放療造成的黏膜損傷如嘴破、腸胃道發炎等,價格比止吐針便宜,治療效果也不錯,通常醫院營養師會建議病人在接受化學治療前3~5天開始吃,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提到。
事實上,維生素和補充品無法取代正規治療,如果以調養身體、讓生活更舒適的輔助治療角度去看,多數專家學者並不會刻意反對使用保健食品。
只要在不影響癌症正規治療之下,「去試這些補充品才可能會有希望,」藥師姜紹青坦言。
維生素、保健食品要怎麼吃才安全?專家學者有以下建議:
治療期間不要嘗試,恢復調養期再用。
由於保健食品是否會影響癌症治療效果迄今不明,因此建議治療期間,除了維生素外,最好不要使用其他保健食品。
尤其有治癒效果的癌症(局部切除乾淨或加上放、化療就可以清除癌細胞的癌症),特別避免去嘗試任何沒有證據或治療效果的補充品,「如果因此達不到治療效果,很不划算,」姜紹青認為癌症治療還是要保守一點。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發現,膳食補充品缺乏安全使用劑量,有些甚至會讓皮膚在放化療時更敏感,因此為了安全起見,最好緩解期再服用,以免影響療效。
中醫也有相同論調。手術後和治療期間並不建議給補藥,「通常在治療結束後的平緩期才會用一些補氣補血藥,如人參等,讓病人恢復體力,」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提到。
況且癌症病人情況相當多變,「幾乎每天要改藥,」楊賢鴻舉林口長庚醫院開辦國內首座中醫住院病房的經驗為例,多數病人是邊做癌症治療邊以中醫調養,他發現癌症病人每天狀況都不同,實在很難用同一種中藥去處理。
而且要吃中藥類保健食品如靈芝、樟芝、冬蟲夏草等,不如先請中醫師按照個人體質對症下藥,安全又不會白花冤枉錢。
至於食材類中藥,如蓮子、山藥等,台大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張金堅認為,只要不過量,吃吃無妨。
服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療專業人員商量討論,並持續觀察
每個人對保健食品及藥物的反應不盡相同,服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護人員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的情況。
輔大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也曾讓罹癌父親嘗試同事推薦、「實驗室測出來有效」的保健食品。
不過,她會留意父親身體狀況,並定期檢驗肝、腎功能。但很難看出成效,通常使用期間並不長久。
乳癌第三期的江小姐,在化療期間也曾試過葡萄籽、仙人掌汁等保健食品,結果發現皮膚過敏、癢得不得了,醫生告訴她這種化療藥引起的副作用案例很少,因此江小姐決定先停用正在吃的保健食物,皮膚過敏不藥而癒。
癌症洪流裡的生存法則
從事飲食與癌症研究多年,楊新玲教授對於癌症細胞的發展迅速特別感慨。
實驗室裡正常細胞培養不易,需要多種條件下才能生長。但癌細胞很容易一、兩天就長一大堆,「治療起來真得很辛苦,」她提醒平時就要好好保養,不要等到發生癌症才來改變。
沒有任何一種神奇的食品、藥物或運動,可以讓人從此免受癌症威脅,最好的抗癌方式,是一種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控制體重、維持活動、均衡飲食和定期追蹤檢查。
均衡飲食包括以植物(蔬菜水果)為主、肉類為輔,蔬果每天至少攝取5份以上,肉類以魚肉為佳。
烹調上儘量避免燒烤。
主食可多選擇全榖類飲食,纖維含量高且營養豐富。
學營養的曾明淑教授回憶,父親癌症轉移時,她也覺得「好像總缺少什麼似的」,試著幫父親補充營養品,後來發現吃愈多,對父親而言反而是一項負擔。
之後她調整心態,算算只要父親一天營養攝取量足夠,也不強求一定要額外補充營養素。
父親罹癌10年,體重一直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也不錯,這是她最感欣慰的一點。
花錢買健康,不如多運動
保持運動習慣,也是專家學者公認的抗癌處方。
「運動非常重要,」在美國主導過不少大型的癌症研究,流行病學教授李明瑱說,目前運動是研究最多,且最被肯定沒有害處的抗癌良方。
台北馬偕醫院腫瘤科醫師謝瑞坤就發現,不少病人躺著不動,就光想吃個仙丹妙藥來改善體質,他說,「不要妄想花錢買健康,還是多動一動吧,要動免疫力才會好。」
除了勤運動之外,也要記得定期追蹤檢查。
研究發現,在美國只有六成婦女定期做乳房篩檢、三成男性、女性做直腸癌篩檢、四成定期做攝護腺癌篩檢,台灣的比例則更低。
「健康是維持來的,」臨床研究癌症多年,謝瑞坤總結說,沒有什麼速成的治癌秘訣,罹癌之後最好能讓自己早日重回生活軌道,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跟癌症和平相處。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