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痛風俱樂部
痛風,來時如風,痛起來連微風輕吹都會痛。
別說風吹,就連旁人打個噴嚏,都會讓痛風的人哇哇叫。
到底什麼是痛風?
對一個美食家來說,痛風無疑是一個最大的折磨。
邱麗惠曾經是一家企業的財務副總經理,是個美食狂熱者,最愛大閘蟹和神戶牛排。曾經留職停薪三個月落腳在日本,只為了能就近吃到最新鮮的神戶牛排。也曾為了嚐最鮮美的大閘蟹,當天搭機往返香港。
邱麗惠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經年累月的美食,讓她在40歲時就患了男人的專利——痛風。
痛風一向喜歡挑上40歲到50歲之間的男性,女性在更年期之前罹患機率非常低。痛風的病人95%是中老年男性,停經後的婦女則占5%。醫學界推測這種現象應該與雌激素可以促進尿酸的排出有關。
痛風向來有帝王病之稱。因為古時候只有能夠遍嚐山珍海味的王公貴族、富豪人家才會有機會罹患痛風。亞歷山大大帝、元世祖忽必烈、法王路易七世、路易十四和建立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六、英國的安妮皇后、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富蘭克林、大文豪歌德、科學家牛頓、達爾文都是痛風俱樂部的一員。
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陳正言的研究顯示,經濟發展和痛風有正向關係。光復以前台灣只發現了8個痛風病例。不過,現在痛風已經走入尋常百姓人家。
陳正言的研究也指出,1960年代痛風只佔風溼科特別門診人數的5%,到1980年代則高達15.6%。
根據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的研究顯示,台灣19歲以上的男性,26%的人血中尿酸過高(每100毫升的血中尿酸值大於7毫克);19歲以上的女性則有17%的人尿酸過高(每100毫升的血液中尿酸值大於6毫克)。另一項追蹤調查則發現,大約有10%血中尿酸過高的人會發展為痛風。
罹患痛風年齡層似乎也有下降趨勢。一般而言,痛風發作的高峰在50歲,但是現在也開始挑上年輕小夥子。
27歲在電腦公司工作的賴先生,去年有一天從上層櫥櫃裡拿出棉被時,被掉落的行李箱壓到腳。一、兩個星期後,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開始腫起來。晚上幾乎無法成眠。原先是學校足球校隊,他以為是舊傷復發或是壓傷所致,找人推拿,反而更嚴重。看了幾個醫生後才確定是痛風。
大魚大肉之後發作的痛風,其實並非突然,之前病人血中尿酸過高,已潛伏多年。只是一下子吃進太多含高普林(嘌呤)的食物,使血中尿酸突然上升,引發痛風。普林是一種化學物質,在人體內代謝後會產生尿酸。它存在於食物中,特別是海鮮中含量豐富。
一般人認為食物是引起痛風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只對了一半。因為體內尿酸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外來的,也就是食物。人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尿酸,其實更多。例如人體細胞內的遺傳物質DNA(去氧核糖核酸),其實就含有多種普林。每天體內都有細胞死亡與再生,細胞凋亡時釋出DNA,其中的普林就分解成尿酸。
體內尿酸的另一個來源,是腺嘌呤核A三磷酸(ATP)。當你閱讀時,眼球要轉動,注意力要集中;你吃東西、打字、思考,這一切活動都需要ATP,分解ATP也會產生尿酸。
所以體內所產生的尿酸,其實比從食物中吃進來的要多得多。體內所產生的尿酸約佔80%,食物中所產生的尿酸其實只佔20%。不過,大量吃進高普林食物卻常常是誘發痛風的因素。
若是體內一時之間無法順利將普林分解所產生的尿酸排出,導致血中尿酸太高,尿酸就會去找鈉作伴,形成尿酸鈉鹽的結晶。這種情形就像是把砂糖溶在水裡,慢慢加入,濃度飽和後,砂糖就不再溶於水中,變成結晶。
尿酸鈉鹽特別容易沈積在腳拇指的第一關節,因為這裡的溫度比較低,比較容易形成結晶。這個道理類似糖水放入冰箱後,原先溶解的砂糖會在再度析出結晶。
一旦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體內的白血球將它視為外來的潛居者,就展開攻擊,所以痛風的人關節又腫、又紅、又痛,實際上是一種發炎反應。
痛風的疼痛程度幾乎令人難以想像。唐朝人稱痛風為「白虎病」,因為痛風發作時像是被白虎撕裂啃噬般的疼痛。英文裡也形容痛風「像是被惡魔咬到一般」。「那種疼痛,連房裡有人走動所產生的氣流改變,都會讓你受不了,」一位痛風病史30年的陳先生描述。台語也形容痛風是,「腳不能沾土」,意思是腳痛得無法走路。「痛風發作的人幾乎都是坐輪椅來的,」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說。
痛風喜歡偷偷摸摸地在夜裡侵襲關節,紅、腫、抽痛的程度,會令一個堂堂七尺之軀的男子漢在地上打滾。
醫生推測可能白天活動量大,水分容易聚積在腳,等到夜裡身體慢慢吸收這些水分,關節的尿酸結晶濃度相對升高,就引發痛風。
冬天是痛風容易發作的季節,醫生推測可能和進補、吃火鍋(富含高普林食物)有關。天氣冷,尿酸更容易結晶沈積在關節也是原因之一。
很多人納悶,同樣是大吃大喝,為什麼旁人都沒事,唯獨我痛風。這和體質及遺傳有很大的關係,約有10~25%的人會有家族史。
飲食中,除了高普林的食物對痛風有影響外,酒也容易誘發痛風的發作。
酒是大忌,尤其啤酒
酒會升高血中尿酸,作用幾乎是多管齊下。酒精一方面使普林分解為尿酸的過程加快,而且酒精在肝臟解毒時,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提供能量的ATP,代謝後產生尿酸。
酒精在體內代謝時,也會透過一些醫學界還不清楚的機轉,妨礙腎臟把尿酸排出去。
所以,酒精會造成尿酸增加,但是又妨礙它排出去,血中尿酸自然升高,沈積在關節中引起痛風。
啤酒尤其是罪魁禍首,因為啤酒中有大量的鳥A成份,是普林的原料,其次是紹興酒,含有大量氨基酸,也是普林的原料。
本身是牙醫的李先生,年輕時應酬多,仗恃著酒量好,啤酒猛灌,一餐飯下來少說六瓶。暴飲暴食的結果,不僅體重直線上升到九十幾公斤,也使得他在35歲時就痛風發作。滴酒不沾加上藥物與飲食節制,使得他幾乎沒有再犯過,不過去年急速減肥又復發了幾次。
減肥誘發痛風,因為急速減肥時,身體在短時間內燃燒大量脂肪,產生大量的酮體(分解脂肪必然產生的副產物),酮體阻礙尿酸排泄,血中尿酸升高,增加痛風發作機率。
吃素不會增加痛風的機率
痛風和飲食有關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卻有些矯枉過正、以訛傳訛的謬誤。
有些民眾誤以為豆製品吃太多容易患痛風,連豆漿、豆腐都不敢吃。台大榮譽教授陳正言與台北榮總林孝義卻指出絕對沒有這一回事。雖然乾燥的黃豆確實含有比較高的普林,但是一旦製成豆干、豆腐、豆漿後,普林量就大為降低,不必太過擔憂。
而且林孝義的研究也發現,吃素者因為生活規律、飲食節制,患痛風的比例比一般人低許多。
痛風的併發症
痛風如果長期不治療,尿酸結晶會沈積在關節(稱為痛風石),包括腳拇指、膝蓋、手腕、手指、手肘等處,小的可如芝麻,大可如雞蛋。一般來說,血尿酸值超過9毫克時,50%會有痛風石出現,通常在發病10年左右開始出現。如果一直未治療,會變成慢性關節炎,導致關節僵硬畸形。
腎臟病變是痛風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腎臟功能變差、尿酸結石、尿酸阻塞性腎病,嚴重時可能演變成尿毒症。
到底是不是痛風?
如果有痛風的問題,可以找免疫風溼科或是風溼關節炎科醫治。因為痛風多數有關節炎症狀(關節痛),所以歸在風溼科裡。
如果只是沒有症狀的血中尿酸過高,不需要特別治療,但是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要從日常生活中找出原因,例如飲食或肥胖等,加以改善。因為血中尿酸過高,如果長期不治療,有可能變成痛風,或者尿酸鈉鹽在腎臟結晶,變成結石。
在台灣,因為將近四分之一的成人血中尿酸過高,所以中年男性一旦關節疼痛,容易被誤診為痛風。
「血中尿酸過高加上關節炎,不一定就是痛風,」榮總醫師林孝義說,很多的關節炎其實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已。要確定痛風,一定要在關節上抽出尿酸的結晶才算數。
原本是帝王之病的痛風,現在凡夫俗子也有機會共承擔,只要好好控制,飲食正常、生活規律,按照醫師指示服藥,痛風其實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困擾。
雖然27歲就痛風發作,但是賴先生也已經捉摸出容易引起再發的原因,只要每天吃早餐時順便服藥,注意飲食,生活其實沒什麼兩樣。
因為歷經過腳不能著地、手不能握拳的痛風之痛,曾經是美食主義者的邱麗惠,開始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她認為自己應該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於是念頭一轉,昨天還在吃牛排,今天就變成一個全素食者。不願依賴藥物,邱麗惠開始吃全素、注意情緒、爬山運動,三個月後她再也沒有痛過。
痛風就和其他疾病一樣,其實只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應該把注意力從外在的工作、人際關係上,分一些細細體會自己內在身體的感覺,然後調整與應對,達到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也許才會是維持健康的一個起點。
(審稿專家: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
預防痛風的招數
飲食:
●吃肉,不喝肉湯。例如吃牛肉麵時不喝湯,因為普林都溶解在湯裡。
●不喝酒。特別是啤酒和紹興酒的普林含量很高,高粱酒和葡萄酒的普林含量則相當低。
●多喝水,確保每天排尿2000cc以上(約8~10次)。
●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蛋白質攝取過量時,體內的普林合成物會增加。
所以應酬赴宴應該 慎選食物、避免暴飲暴食。
嚴格的飲食控制,只能使血液中的尿酸每100毫升下降1毫克左右。
所以飲食以均衡為主,某些高普林類食物還是應該少吃為宜。
四大富含普林的食物:
1.動物內臟 避免食用,而且這類食物同時富含膽固醇。
2.魚皮、海鮮 烏魚皮、白帶魚皮等,?仔魚、蛤、牡蠣、小卷。
3.乾豆、種子、堅果類 這類食物應注意量的控制。
4.酵母粉、濃肉汁、雞精、濃縮牛肉汁 含相當高的普林,應避免食用。
運動: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關節的復原及尿酸的代謝與排泄。但是劇烈動應該避免,因為劇烈運動會加速ATP分解,增加尿酸。
減肥:
痛風的人通常也有肥胖的現象,肥胖會讓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降低。
但是減肥應該循序漸進,避免快速減肥,否則尿酸也會增加。
食物中普林含量參考表
(每100公克食物的普林含量)
第一類(少於50毫克)
米飯、麵食、玉米、洋芋、甘藷、冬粉等五穀類。
蛋、奶、蔬果、油脂類。
汽水、巧克力、可可、咖啡、茶等飲料。其他如糖、蜂蜜、果凍。
第二類(50~150毫克)
豬、雞、牛、羊、魚、蝦、螃蟹等肉類。
黑豆、綠豆、紅豆、花豆、豌豆、菜豆、豆干、豆腐、味噌等豆類。
筍子、金針、銀耳、海帶等蔬菜、花生、腰果、芝麻。
第三類(150~500毫克)
豆苗、蘆筍、黃豆芽、紫菜、香菇。
吳郭魚、虱目魚、烏魚、鯊魚、海鰻、蚌蛤、干貝、白帶魚、
扁魚乾、皮刀魚、蛤蜊、?仔魚、沙丁魚、加臘魚、牡蠣、小管、白鯧魚、四破魚、鰱魚。內臟、肉汁、肉湯。
第四類(多於500毫克)
白帶魚皮、烏魚皮、小魚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