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減重塑身、增加元氣,9種走路新花招

減重塑身、增加元氣,9種走路新花招

健走不是只有直直往前走一種方式,而可以根據你的個人需求,有各種變化方式。根據在美國推廣健走十多年的《預防》雜誌對它的讀者回信所做的分析,已有美國民眾用以下9種方式,為達成不同目標而走。
文.李瑟
◎為了增加活力而快樂走
即使只是走10分鐘的路,都能立即像為車子充電般,變得活力充沛,因為你的血液循環增加。研究顯示,走路30分鐘,元氣增加80%。
1 輕鬆開心地健走(至少10分鐘):放輕鬆開心走走,不拘長度,會讓你的身體與精神都有活力起來,尤其聚精會神開完會之後,出去開心走走,可以把緊繃的情緒放鬆下來。
首先,轉換心識。把意念放在你的腳,感覺腳跟到腳尖逐一踩踏到地面,充分意識到每個步伐2到3分鐘。接著,把注意力轉到呼吸上,把身體往上拉高些,好像有人在往上拉你,以增加肺的空間。
吸氣時想像吸進新能量,吐氣時想像吐掉疲倦與痠痛。然後跟內在的自我說說話。想像新鮮空氣在體內,而污濁空氣已排出。等你重返辦公室時你會更專注。
2 在山林裏健走:親近大自然5分鐘就能振奮心情,為你帶來能量。可利用午餐時間在公園走走。另外再選一天去郊外爬山,較長時間與大自然相處,干擾較少、容易放輕鬆,會比在市區裡健走更有助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
◎為了瘦身減重而衝刺快走
你可以連續3天,每天20分鐘高強度(大力快速)健走,接下來每隔一天以溫和速度走路30分鐘。

3 在走步機上高強度健走(30分鐘,燃燒150卡路里)
:先從溫和的速度開始走,比如時速5.5公里,6分鐘後增速1公里為6.5公里,走5分鐘後,再增速1公里,再走5分鐘,以此類推,快結束時,再逐漸放慢速度做為緩和冷卻。

4 在步道上衝刺快走(25分鐘)(燃燒175卡路里):
暖身5分鐘後,盡全力快快走10分鐘,轉身往回快速走,但在快回到起點時放慢步伐。每次做這種運動時,都要立志比上次再走快一點遠一些。
5 利用週末馬拉松健走,大量燃燒熱量(60分鐘,燃燒350卡路里):約朋友一起參加長達1小時的馬拉松式健走,例如完成21公里的挑戰,會比前述走半小時更消耗熱量,也是很好的社交活動。
6 收小腹健走(至少10分鐘):每當你走路,每分每秒都要收縮你的小腹,意念都集中在雕塑你的腹部。並且要邊走路邊想像你的腿抬高到肚臍的高度,而當一腳跨向前時,臀部也應立即移向前,這種有旋轉到臀部的走路方式,會使軀幹轉動,因而更多小腹肌肉在出力,腹部線條會變得平坦緊實。
◎為了雕塑身材而爬坡
在健走時加上一些動作,可以把走路變成全身的運動,快速雕琢臀與腿。
7 把走步機調高坡度,很有爆發力地猛走25分鐘,對於鍛鍊臀部緊翹很有幫助。你可以全程都走斜坡或中間一段時間改為坡度來走。
8 找山坡地來走至少16分鐘,可鍛鍊臀部緊翹。或者為了雕塑身材 ,可先緩步走5~10分鐘做為暖身,然後重複爬上坡與走下坡,每段路程為時2分鐘,繼續重複直到你覺得翹臀目的已達成,最後緩步走5分鐘做為緩和與冷卻。

9 爬樓梯至少5分鐘,可以加倍燃燒卡路里。

降「體脂肪」不能等!成功4大法則

降「體脂肪」不能等!成功4大法則
文.謝明玲
2010/01 康健雜誌 1月份網路專欄
全台灣的男女,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 想減重卻減到傷身、瘦不久又馬上復胖,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減重兵法?


如果問:台灣人普遍最關心的健康議題是什麼?答案:減重。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男女都有三三%左右的過重或肥胖人口。也就是說,幾乎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體重超出標準。


肥胖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不容小覷。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指出,十大死因就有六項與肥胖相關,包括一般人熟知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儘管許多人關心減重,也認知體重過重對健康的危害,但真正有毅力執行減肥計劃的並不多;而根據統計,減重下來的人,有九成會復胖。


更別提許多人不斷嘗試五花八門的減重方式,使得體重就如雲霄飛車,數字驟升驟降,不斷在立定決心與減肥失敗的挫折中擺盪。


這種「遛遛球」的體重變化不只打擊信心,更可能傷害到健康。


臺安醫院婦女體重控制班營養師林佳姿說,減肥的目的在減脂肪,但速成減肥很容易只減掉肌肉,造成基礎代謝率的降低,體重下降隨之停頓,反而帶來復胖問題,增回更多脂肪。除了增加下一次減肥的困難外,身體的組成也愈來愈差,愈來愈不健康。因此,體重控制不講究「一舉成功」,而要避免心猿意馬,重點在緩而持續,把體重控制看作一輩子的執著。


成功四大法則


那麼,減重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1.學習給頭腦正向的回饋

「減重不成功的最大問題就是『頭腦沒有正向回饋』,」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很多人在減肥的時候,只想著自己在「受苦」;她卻覺得應該把過程當作「享受」,隨時給頭腦不同的正向回饋,才能持之以恆。

體重計上數字的減輕當然是最直接的回饋,但黃麗卿鼓勵減重的人嘗試去感受自己「控制食慾的成就感」、「拒絕朋友邀約的勇氣」或是「運動時心跳的韻律」等無形的回饋,其實是更寶貴的。

告訴自己,自己有改變的勇氣,選擇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論腰圍是不是細了,體重是不是輕了,都給自己「變健康了」的掌聲。

2.將動機轉化為實際的目標

劉燦宏建議,有了減肥動機還不夠,要把動機轉換成實際的力量。

例如:希望穿下某件牛仔褲、體脂肪降到多少以下等,目標愈實際、愈具體愈好;看得到的誘因(衣服、腰圍等)讓人能監控自己的進步,有助於堅持;也有人把減重過程(如每週要運動三天等)而非結果當作目標,也是好方式。

最近梅約醫學中心出版的《健康好計劃》裡更建議,要維持動力,設定目標時要是自認為可以達成,覺得欣慰的目標,達成目標時也要給自己一些獎勵,才維持得久。

3.了解「數字不是唯一」

雖然設定目標很重要,但醫師都提醒,設定目標時不要忘了,減重的目的在提升健康,數字是其次。

「減重過程中,必須了解是真的想減下脂肪,還是只想要數字漂亮,」林佳姿說,許多人選擇速成減肥法,如只吃單一食物、吃藥等等,只求數字降得很快,卻忘了速成法常減掉了健康。「好的減重方式應該能不減掉健康,甚至要增加健康,」她說。事實上,劉燦宏點出,一次減重能減下原有體重的10%,對健康就有實質的助益。

他更指出,減肥停滯期,是身體因為攝取的熱量減少,而在調節基礎代謝率的自然現象,找出原因改善就好,不必有太大挫折感。把目標設定在「要健康」,而不是「要變輕」,可以避免因為對數字錙銖必較,而稍遇不順就放棄。

4.尋找盟友

「減肥最怕偷偷減的人,」劉燦宏笑著說,減肥有同儕壓力,反而效果更好。

《健康好計劃》裡也呼籲,不要孤軍奮戰,和朋友或家人一起運動有助於維持動力;或者把自己減重的動機和想法昭告天下,讓四周的人成為你的驅動力,都是好方法。

但醫師們都提醒,這些減重祕訣的前提,是擁有正確的減重觀念,從改變生活型態下手,不倚賴速成的旁門左道,才可能持續執行,打贏體重控制的長期戰爭。

冬天減肥祕訣

冬天假期多、聚餐多,吃多好像無法避免;加上天氣冷、衣服又厚重,動得少又成為必然。冬天要減重,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掌握小訣竅,冬天控制體重其實並不困難,以下是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的建議。

1.多聚少餐:聚餐的快樂要跟吃東西分開,可以享受聚會的快樂,卻不一定要跟著吃多,以少量為主。

2.多做室內運動:像是室內游泳、使用健身器材,甚至爬樓梯、逛大賣場等,都可以補足因為天氣因素而缺乏的運動量。

3.進餐準則:天氣冷,黃麗卿建議多喝熱開水或花茶(要注意糖、奶精的控制);如果要喝熱湯,其他進食的量就要多計較;火鍋中魚類家禽類的肉質較少油;但加工後的餃類丸類油脂高,最好控制,吃一個就好。

4.維持量體重體脂的習慣:隨時對健康狀況保持警覺。

(*原文刊載於天下雜誌362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4&id=6254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減肥聖品:熱量低又好吃的5道燙青菜!

減肥聖品:熱量低又好吃的5道燙青菜!
燙青菜是許多人的減肥聖品,但你可以不用吃得好痛苦。《康健》介紹你五道熱量低、又好吃的燙青菜食譜。
文.楊心怡
2010/09 康健雜誌 142期
想吃低熱量飲食,燙青菜一定是其中一個選項。但那些無味的蔬菜是否幾度讓你想放棄減肥?往往吃完不到幾小時,肚子又餓了,又想找東西吃,而使得減肥破功?其實你不一定要吃燙青菜。有些料理蔬菜的小撇步你一定要知道。

●油包菜
物理學家王唯工教授曾與《康健》分享他的瘦身私房菜,就是「油包菜」。不可思議吧!我們不是應該少吃點油,才不會攝取過多熱量嗎?

王唯工建議炒菜時,先將菜放入炒鍋中乾炒,以利脫水,將蔬菜體積縮小,待蔬菜炒熟後,先關火,才倒油拌勻。因為使用的油分量不大,而且只分布在蔬菜的表面,我們實際吃下肚的油並不多。而且因為是關火後才加油,不論使用什麼油,飽和或不飽和都沒有油煙的問題,也沒油脂氧化或酸化的問題,保證油品的健康。

●燙青菜水量要夠
營養師及烹飪老師都說,燙青菜或水煮青菜,時間很重要,太久容易破壞其中的維生素。柯俊年老師說,只要水量足夠,營養素就不會破壞太多。怎樣的水量才夠?至少要汆燙份量的5倍。

汆燙後可將蔬菜丟入冰水,幫助去除蔬菜的辛辣與澀味。

●水炒代替汆燙
蔬菜中的油溶性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D、E、K等,都需要油脂才能釋放。燙青菜雖少了熱量,卻也「漏接」不少維生素及營養價值。
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中心營養師余依晏便透露,台安醫院就是用「水炒法」幫病人準備餐食:先用少量的油(約一茶匙)爆香,再加水將蔬菜炒熟,或悶熟。如果是易吸油的蔬菜如茄子、木耳,可以先燙熟後再拌油,就可大幅降低熱量攝取。

如果怕油太快燒乾,柯俊年老師建議,可以2~3湯匙的水與一小匙的油混合加熱爆香,蔬菜香氣可保留70~80%,但油量就少了三分之二。

●蒸煮法
這次為《康健》設計食譜的Patty老師也提供另一個小撇步,先滴一點油將菜梗拌炒出香氣,再放入葉子部份,加水並蓋上鍋蓋蒸煮;蒸煮同樣清爽、不油膩,還比汆燙能保留較多營養素。這次食譜中,她也特地示範了蒸煮及用微波爐煮蔬菜的方法,下次晚餐不妨換個方式,一樣是熱量低又好吃的蔬菜料理。

一、豆醬油菜(4人份)

【準備材料】 油菜150克、大黃瓜100克、蘿蔔100克
 【調味料】 油1小匙、豆瓣醬1大匙、鹽1小匙、水3大匙
 【作法】
➊熱油鍋下豆瓣醬小火炒30秒,再加水續炒至沸2分鐘,盛盤。
➋大黃瓜洗淨,切薄片,擺放盤中。
➌蘿蔔洗淨削皮,切條絲;油菜洗淨切段。
➍備一鍋水,加入鹽,水開後放入油菜、蘿蔔絲,
待水再次沸騰立即撈起,瀝去水分、擺入盤內、淋上豆瓣醬,
即可上桌。

貼心提醒:豆瓣醬先以油炒可去酸味,且可增加色澤,加水拌炒可降鹹度。

 營養師叮嚀:要注意豆瓣醬的鈉含量,一天攝取的鈉含量不能超過3000毫克,而一匙鹽是600毫克,要控制總量。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45.7卡,粗蛋白1.7克,粗脂肪3.2克,碳水化合物3.3克,膳食纖維1.2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C15.8毫克,鈉575.5毫克,鈣51.1毫克,鐵0.8毫克
二、和風根菜(4人份)
【準備材料】 紅蘿蔔1條、蓮藕1/2條、馬鈴薯1個、豌豆苗1小把
 【調味料】 鹽少許、薄鹽醬油3大匙、味霖1大匙
 【作法】
➊紅蘿蔔、馬鈴薯削皮切塊。蓮藕切片。豌豆苗洗淨。
➋將紅蘿蔔、馬鈴薯和蓮藕放在蒸盤上,撒鹽,加蓋或覆上保鮮膜,放進電鍋,外鍋加 半杯水蒸熟。
➌將薄鹽醬油和味霖調勻,淋在根菜上,擺上豌豆苗即完成。

貼心提醒:紅蘿蔔、馬鈴薯和蓮藕烹煮時間不同,可利用切塊大小使同時熟,紅蘿蔔切小塊,馬鈴薯切大塊,蓮藕則切厚片。

營養師叮嚀:也可將蓮藕、馬鈴薯換成其他的蔬菜或代替1/4碗飯,可減少熱量攝取。另外,味霖1cc約3卡,可以酌量搭配。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97.3卡,粗蛋白3.4克,粗脂肪1.0克,碳水化合物20.4克,膳食纖維3.6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C48.0毫克,鈉960.8毫克,鈣49.5毫克,鐵0.9毫克
三、高湯燙白菜豆腐(4人份)
【準備材料】 白菜200克、涼拌豆腐1塊、柴魚片適量

【調味料】昆布高湯450cc、柴魚片10克、薄鹽醬油1小匙

【作法】

➊昆布高湯以小火煮至微沸,加10克的柴魚片,一煮開即熄火。待柴魚片沉入鍋底,再以濾網濾出湯汁,即柴魚高湯。
➋先取3大匙高湯和薄鹽醬油調勻,做為淋醬。
➌其餘柴魚高湯煮沸。放進洗淨、切段的白菜,待高湯再次滾時立即撈起,擺入深盤內。
➍擺上切小塊的豆腐,倒入淋醬,撒上柴魚片即可。

貼心提醒

濾柴魚片時,勿按壓柴魚片,免湯汁變混濁。

營養分析(1人份)

熱量44.8卡,粗蛋白4.5克,粗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2.7克,
膳食纖維0.9克,膽固醇6.0毫克,維生素C9.5毫克,
鈉565.3毫克,鈣28.1毫克,鐵1.3毫克
四、酸醬菠菜(4人份)
【準備材料】 菠菜200克、海帶芽5克、熱開水1杯、 鹽1小匙、熟白芝麻少許。
 【調味料】 昆布高湯80cc、檸檬汁1小匙、醬油1大匙。
 【作法】

➊昆布高湯先以小火煮開。待冷卻後,加入檸檬汁、醬油調勻,即為酸味淋醬。
➋海帶芽以水沖洗淨,用熱開水泡開後,撈起瀝乾。菠菜整棵洗淨。
➌另備一鍋水,加入鹽,煮滾後放入菠菜,待水再次沸騰即撈起,擰去水分。
➍菠菜切段,擺入盤內。撒海帶芽、白芝麻,淋上酸味淋醬,即完成。

貼心提醒 :酸醬可多做一些,裝瓶後再放於冰箱冷藏,賞味期為兩星期。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27.8卡,粗蛋白1.7克,粗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3.5克,膳食纖維1.4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C4.9毫克,鈉1679.1毫克,鈣41.1毫克,鐵1.2毫克
五、味噌花枝高麗菜(4人份)
【準備材料】 高麗菜1/3顆、紅蘿蔔1/2條、花枝1隻。
 【調味料】 鹽適量、味噌2大匙、醋1小匙、開水1大匙
 【作法】
➊味噌、醋和開水調開,即成味噌醋醬。
➋高麗菜洗淨,切一口大小。紅蘿蔔削皮,切薄圓片。
➌將所有蔬菜放入微波碗內,均勻撒上鹽, 加蓋或封上保鮮膜,送進微波爐內中溫微波3分鐘。取出後,微攪拌使熱氣散出,倒去多餘水分。
➍花枝洗淨去膜切圈狀,以滾水汆燙熟,瀝去水分放入蔬菜碗內。
➎淋上味噌醋醬,拌勻即完成。

貼心提醒:味噌醋醬可依喜好增減開水量稀釋。

營養師叮嚀:花枝若減為2片(1人份),熱量就可控制在40卡。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63.6卡,粗蛋白5.5克,粗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9.1克,膳食纖維2.2克,膽固醇60.9毫克,維生素C26.6毫克,鈉836.3毫克,鈣58.2毫克,鐵0.6毫克

食譜設計:Patty,著有《超美肌蔬果料理》、《早餐101》、《中西麵食輕鬆煮》等食譜。
營養分析: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中心營養師余依晏

重五行的素食料理 補腦還可安頓心靈

重五行的素食料理 補腦還可安頓心靈

更新日期:2010/09/18 00:24
消費中心/基隆報導
到底是什麼樣美味的素食,讓原本不吃素的民眾,願意大老遠跑來基隆品嚐,首先是這個由蘿蔔纓、蘋果、高麗菜、玉米及香菇等五色蔬菜熬煮而成的五行蔬菜湯頭。設計這套五行蔬菜湯頭的經理林銘珍表示: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也是代表人的五臟,人像是小五行,世界則是大五行,因此,五行蔬菜湯可以發揮調理身體安頓心靈的作用。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個長條狀的蘿蔔纓,它是採集自蘿蔔上面葉子的嫩葉部分,營養價值高,用蘿蔔纓熬湯,會呈現一股香醇的野味。這樣由五色蔬菜熬煮出來的湯頭,果然獲得客人肯定。
除了調理元氣的五行蔬菜湯頭外,還有業者研發的核桃飯,這是利用美國進口的整顆核桃和米飯一起蒸煮,因為核桃有補腦功效,也很受客人喜愛。
在火鍋類中,比較特殊的是這鍋蒙疆鍋,因為它的湯頭是由人參、孜然、陳皮等數十種中藥材,配合各藥材特性,熬煮一整天才做成的。
菜盤部分,除了地瓜、南瓜等健康蔬菜外,還有選用全台最大素料工廠的各種素料,其中,最特別的是這個由三種菇類剁碎後包起來,外型渾圓的蒙古包,吃起來非常鮮甜。
香濃的湯頭加上配料豐富的菜盤,讓客人一吃就上癮,還有客人形容喝了蒙疆鍋的湯後,就像打通全身血脈般,非常舒服。另外用自製麻辣醬做成的麻辣湯麵,也頗獲好評。
小菜方面最具人氣的是這道做工繁複的素糯米腸,幾乎每桌客人都會點上一盤,好吃的關鍵在於業者堅持使用檜木桶來蒸米,提升米的香氣,然後淋上特製素肉燥醬汁,攪拌均勻後,再用豆皮包覆放進電鍋蒸,蒸熟再進油鍋炸。炸到略顯金黃色的糯米腸外酥內嫩,吃起來口感十足,讓人根本不知道吃的是素食。
最後是一般素食店都會有的香椿乾拌麵,不過這家店的香椿醬,除了採用中部自家農場種植的香椿外,為了保留香椿的香氣,業者還花費上千萬購買冷卻機械絞碎,然後加入花生粉等,再用低溫悶,攪拌均勻就是自製香椿醬。由特製香椿醬拌成的乾麵香氣四溢,也是許多客人必點的美食之一。
身兼主廚的經理林銘珍從小就吃素,在國外居住多年更讓她研發出多種好吃的素食料理,為了讓更多人分享吃到美味素食的喜悅,家住南部的林銘珍決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留在基隆開店,用心做出好吃的素食料理。
每到用餐時間,這間素食店總是座無虛席,秉持有福同享的理念,林銘珍與工作夥伴,繼續用愛心做出養生又美味的素食料理,希望讓更多人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夠健康有元氣。(新聞來源:吉隆新聞記者張啟騰)

預防失智症 金字塔飲食法 果蔬多 肉少

預防失智症 金字塔飲食法 果蔬多 肉少

更新日期:2010/09/20 16:35
臺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失智症盛行為2-4%,如果以臺北市6月人口數推估,北市65 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人數約為1萬3千人左右,為了預防失智,有營養師推薦飲食採地中海飲食型態,因為有研究顯示,地中海型飲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也可以有效降低輕度認知功能的發生及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林麗玉報導)
人的腦力常常隨著年紀增長,出現相對性的減退,甚至有研究指出,地中海型飲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可有效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及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變成失智症的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張惠萍說,所謂的地中海飲食型態,是指一種金字塔結構的飲食方式,塔的底層除了飲食之外,還要保持足夠的身體活動,及愉快的用餐氣氛,至於金字塔的第一階,也就是每天應該吃最多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全穀、橄欖油、豆類、核果、香草植物等;金字塔第二階,也就是可以常吃的,例如一星期兩次以上、但是不必天天吃的,包括魚類和海產;金字塔第三階,則是家禽、蛋類 ,一個星期1至3次,每次適量、乳製品 同樣也是每星期1次到每天 1 次,要適量;至於金字塔的最頂端的食物,也就是只能偶一為之例如紅肉及甜點。營養師張惠萍說,蔬果中含有維生素C、E,這些抗氧化物質(維生素C、E)可以減少失智症的發生;另外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缺乏與腦部血循環有關,也是失智症發生的原因之ㄧ,所以要從食物中多攝取維生素B群,將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但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避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另外如果平常有小酌習慣的長者,也可以建議65歲以上老人,每天酌飲3小杯紅酒,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不過提醒,飲酒過量,反而會造成智力退化。

怎樣吃中藥最有效?最常見的5種禁忌食物

怎樣吃中藥最有效?最常見的5種禁忌食物
為什麼吃中藥不能配茶、吃白蘿蔔?水煎藥一定比科學中藥更有效?所有關於「吃中藥」的禁忌與迷思,一次解答。
文.曾慧雯
2010/09 康健雜誌 142期
朋友同事聚餐時,這樣的 對話你應該不陌生:「喝喝看,這是最頂級的高山烏龍茶……」、「不行耶,我在吃中藥不能喝茶。」、「那來點紅蟳米糕吧!」、「中醫師說我不能吃螃蟹和糯米。」、「蘿蔔排骨湯這麼清淡總可以了吧?」、「我不能吃白蘿蔔,筍子也不行。」、「你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吃的?」...

比起西藥,吃中藥的規矩好像又更多了些。究竟該怎麼吃中藥才最有效?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表示,吃中藥要有效,可以分成3個層次,第一是要遇到好醫生,可以正確診斷辯證用藥;第二是藥師能用正確藥品調劑處方箋;第三則是患者本身必須遵照醫囑服藥及避開禁忌。

雖然中藥本身是天然物,不過中藥的活性成分複雜,寒熱屬性各有不同,一般中醫師開藥時,都會同時提醒患者該注意哪些飲食禁忌,如果不遵照醫囑亂服中藥或飲食不忌口,不但藥效無法充分發揮,甚至還可能對身體有害。

楊榮季說,服用中藥時若吃到禁忌食物,輕者無效,重者還可能會產生毒性,身體卻無法代謝。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無論藥材、食材幾乎都會區分屬性,只要食物的強度夠、劑量大,就可能會具有藥性。

 最常見的5種禁忌食物

 當你在服用中藥時,吃以下幾種食物應該特別注意:

▼白蘿蔔

‧不適合:正在服用溫補藥的人。

‧原因:白蘿蔔屬於「行氣化痰藥」,會消耗能量,因此不宜與補藥共服,容易降低療效。其他不適合的食物還有大白菜及竹筍等。

 服用人參時最忌吃白蘿蔔。賴榮年說,白蘿蔔的種子又稱為「萊菔」,能理氣下氣,被中醫用來消腸胃脹氣,有時會在吃太補、氣壅滯時使用,所以不適合和補氣的人參一起吃,尤其是必須吃高麗參這類屬於紅參、偏溫補藥材的人,就代表患者已經是偏寒體質、需要用藥滋補,本身就不適合吃會耗氣的藥或是白蘿蔔這類食材。

 至於竹筍,賴榮年則認為不必然完全不能吃,不過竹筍性偏寒,筋骨痠痛的人最好減少攝取竹筍等寒涼食物,以免讓身體循環代謝更弱。「竹筍會招風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學院傳統醫學科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有些人吃竹筍會出現皮膚癢、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中醫通常建議患者少吃竹筍,不過茭白筍並非竹筍類植物,可以放心吃。
▼辣椒

‧不適合:正在服寒性藥物的人。

‧原因:不分中西醫都認為,生病吃藥時飲食要清淡,儘量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哩、胡椒、辣椒、酒類等。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組長王鵬豪表示,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會增加熱象,因而抵銷清熱涼血藥物的療效。

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是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就不該再吃蔥蒜、辣椒、麻油雞、肉骨茶、薑母鴨或羊肉爐等辛辣熱燥油膩食物,以免影響原來中藥材的藥性。

▼冰

‧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正在服用溫熱性質中藥的人。

‧原因:中醫認為人體必須氣血調和才能正常運作,吃冰容易耗損脾胃機能。

賴榮年表示,在正常情況下,胃的酵素必須在適當體溫下才能有效運作,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酵素進行分解作用、五穀精華無法消化吸收,進而導致代謝不良。

尤其在需要服用溫熱性質的中藥治病時,更應該避免吃生冷瓜果及冰涼食物,否則藥物將無法充分發揮功效。
▼糯米

‧不適合:正在服健脾胃藥的人。

‧原因:豆類、肉類、糯米等食物比較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胃藥的人最好避免,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患康復。對於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負荷。

▼芒果

‧不適合:過敏或正在治療皮膚疾病的人。

‧原因:在中醫觀點裡,芒果屬於「發物」,也就是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吃芒果容易使病情發作。

而正在服藥治療皮膚疾病的患者,也應避免食用芒果、荔枝、花生、海產類等食物。

服用中藥 溫開水最好
吃中藥時最好搭配溫開水。雖然有時候中醫師會視病患的體質或病情,特別交代要用熱服或冷服,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溫開水服送中藥是最保險的。

如果是吃科學中藥,中醫師建議先把藥粉和溫開水混合後再喝,沾在杯子上的粉末殘渣應再用水沖一沖後喝乾淨;不建議把藥粉倒入口中再喝水,避免藥粉在食道中沾黏或嗆到。
吃中西藥要間隔2小時
此外,有不少患者在看中醫的同時也看西醫、吃西藥,必須特別注意中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

王鵬豪表示,很多患者不敢跟西醫說有在吃中藥、怕被醫生罵,看中醫時也不太會說有在看西醫,所以有時候會造成中、西醫都開了同樣性質的藥,導致「吃過量」;例如西醫已經開了降血脂藥,中醫又開了紅麴,兩者加起來藥效就會增加。

因此,就醫時必須讓醫師知道你還有在吃別的藥或保健食品,服用時間最好也錯開,中間至少要隔2小時。

補益藥飯前吃 治療藥飯後吃
和西藥一樣,中藥也會因為病情與藥性不同,服用的時間有所差異。

中醫師認為中藥最好別和食物同服,例如本來應該飯前吃的藥卻忘了吃,寧可等到下一餐再吃,也不要馬上就混合食物一起吃。

補中益氣湯等補益藥最好在飯前服用;呼吸道疾病等治療藥及大寒藥物適合飯後吃,以免傷胃;至於驅蟲劑則是空腹吃效果較好。

根據症狀選劑型 科學中藥未必不如水煎藥
說起吃中藥,除了飲食禁忌之外,最常產生的疑問可能是:「我該選擇水煎藥還是科學中藥?哪種安全又有效?」

 水煎藥指的是將藥材浸泡在水中煎煮成湯液;科學中藥又叫做濃縮中藥,是萃取、濃縮製劑的通稱,由藥廠將藥材煎煮後脫水或加入澱粉等賦形劑所製成,除了粉劑以外,也可以做成膠囊、丸劑或錠劑。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都認為水煎藥的藥效比科學中藥更好,不過中醫師認為,應該先看看疾病的類型與病患的需求,再決定最適合使用哪種劑型。

 陳萍和表示,水煎藥的成分可以「客製化」依照個人體質與症狀增減,因此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不過現代人生活型態已經改變,如果真的不方便自行熬煮,有些診所也會提供已經煮好的即飲包,和科學中藥互相搭配服用。
賴榮年說,科學中藥方便有效,而且中醫古籍中,本來就不是所有藥都是湯劑,有些中藥原本就是粉末散劑。

「每種病剛開始都能用湯劑,但用了三、五天就可以換了,」他指出,水煎藥屬於湯劑,湯劑的效果比較快,如果是急症就可以選擇水煎藥,因為「治亂世用重典」。

除急症外,有些特殊情形也較適合服用水煎藥。王鵬豪舉例說,冬天裡喝熱熱的水煎藥,吃藥還可以暖身,如果單吃科學中藥就沒有這種效果;或者是剛生產完的婦女喝麻油酒雞湯,讓酒把藥性帶進體內,這種情況也許就不太適合服用科學中藥。

「湯劑熱熱的喝,效果是最快的,但是有時候不一定講求快,」王鵬豪說,許多調理身體的中藥,反而都做成藥效較緩慢的丸劑。

感冒、痠痛也不一定得用水煎藥。有時候治療慢性疾病可以先吃水煎藥,之後再換成科學中藥,並視個人體質增減。

方便攜帶、省時省力,是科學中藥的好處之一。不少中醫師都認為,只要不是急症,一般情況下服用科學中藥可說是簡單又方便,就算怕苦的人也可以改吞膠囊。

認明包裝標示 散裝中藥也有保障
中藥材的安全性也是選擇時的重要指標。

 國內的科學中藥都是由通過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廠所生產,製造流程都有控管,品質比較穩定,對於重金屬、微生物含量也都有安全規範。

 傳統買賣中藥材都是秤斤論兩,但買回家放個一陣子,常會忘記購自哪一家廠商、保存期限,甚至就連藥材是否變質都無法分辨,吃出問題也投訴無門。

 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散裝中藥材的安全性可能不如科學中藥。
不過近年來,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材包裝標示」,規定324種常見中藥材的包裝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還有製造商、進口商、販賣商的名稱及地址,建立產品責任制,若有問題可立刻追蹤源頭。

其中,89種最常用的中藥材還另外訂有重金屬含量限制;若是具有毒性的藥材,例如天南星、川烏、草烏、巴豆等,則必須在包裝標示上載明是否經過炮製。

王鵬豪表示,目前進口的中藥有85~90%都來自中國,希望未來可以鎖定安全風險較大的中藥材,要求廠商進口時附上檢驗報告。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不適宜配送中藥的飲料
除了白開水以外,以下幾種飲料都不宜拿來服送中藥。

茶︱

茶本身具有藥性,且茶性屬於苦寒,會影響補藥療效。
「不是所有中藥都不能用茶,」賴榮年這麼說。他指出,中醫治頭痛有一古方叫做「川芎茶調散」,就是要用茶調服用,而且坊間許多號稱可以減肥的方子,也常用茶來搭配中藥。

不過,除了以上幾種情形之外,吃中藥時最好別用茶水服送,尤其吃含補氣或補血成分的中藥時,更該避免,因為茶中的鞣酸常會和補藥中的有效成分結合,影響人體吸收。

 另外,茶水冷卻並放置隔夜後,其性更寒,有人喝隔夜茶甚至會胃痛,因此,當你正在服用人參、薑、桂枝等溫熱中藥時就不該喝茶。

 茶水利尿,多喝會稀釋血中藥物濃度。茶也具有提神醒腦作用,服用安神鎮靜藥物時喝茶,藥效會相互抵銷;有睡眠障礙的人,中午過後也最好不要喝茶。
牛奶︱

牛奶含有蛋白質與鈣質,可能會跟中藥成分結合、包裹胃壁,導致人體無法消化吸收,有些患者就因為用牛奶配中藥而腹瀉。

牛奶也可能是過敏原。賴榮年說,有些華人腸胃裡的乳糖酵素沒有高加索人來得多,造成未分解的乳糖直接進入大腸,因此乳糖不耐症的人只要一喝牛奶就會拉肚子;他建議,凡是喝完牛奶會脹氣的人都不宜再喝,容易過敏、免疫異常的人也不適合食用蛋白及牛、羊等動物奶,否則吃多了容易變成酸性、濕性體質。

果汁︱

跟熟食比起來,水果本身就偏生冷寒涼,即使打成果汁也一樣,寒性體質的人多吃會不舒服。

楊榮季提醒,如果吃中藥時用果汁配服,果汁的酸鹼值也可能會改變藥性或血中藥物濃度,應該盡量避免。

糖水︱

糖本身具有藥性,例如紅糖是溫補,白糖則是涼補,與中藥共服會改變藥性,所以儘量配白開水就好,不要加糖。

不過,如果小孩子覺得中藥太苦不敢吞服,陳萍和建議可以加一點甜度高、量少的果糖與中藥共服。

Box:水煎藥vs.科學中藥
水煎藥:適合對象:急症 /藥效發揮速度:最快/安全把關:中藥材包裝標示規範

 科學中藥:適合對象:慢性疾病、調養身體、沒空煎藥的人/藥效發揮速度:較慢/安全把關:GMP藥廠生產

 Box:中藥材小常識

 ‧煎煮容器:煎煮中藥材要用不會和藥材成分起作用的材質,例如不鏽鋼、沒有破損剝落的彩色鍋、砂鍋或市售煎藥器,不建議使用鐵鍋或鋁鍋。

 ‧藥材保存:無論是散裝中藥材或科學中藥,都應該放置在陰涼、不受潮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冰箱裡,但也不要放太久。如果藥材疑似發霉,或科學中藥受潮結塊,都應該丟棄別再食用。

 ‧孕婦能否吃中藥:可以,但孕婦必須慎用活血破瘀及子宮收縮藥物;若懷孕應該先告訴中醫師,開藥時就會特別避開這類藥材。

 ‧可否自己買科學中藥服用:每個人體質、症狀都不同,自行購買科學中藥吃並不恰當,最好先徵詢過中醫師的意見。

「壓力」滋養乳癌細胞!

「壓力」滋養乳癌細胞!
更新日期:2010/09/23 06:48
美國動物研究發現,壓力會滋養乳癌細胞,長期處於壓力的老鼠,乳癌擴散程度增三十倍之多。
身體免疫細胞原本應該要努力對抗癌症腫瘤,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研究中心發現,壓力會徹底改變免疫細胞,把免疫細胞轉化為「抓耙仔」,應該保護身體的免疫細胞反會教唆、協助癌細胞擴散,在承受長期壓力的老鼠身上,乳癌腫瘤擴散速度更快,擴散速度比沒有承受壓力的老鼠多三十倍。

長久以來,醫界一直認為壓力會促使人體癌細胞滋長,這項研究不只發現壓力會增快癌症病程,研究也揭開其中奧秘。研究指出,壓力改變免疫細胞的生理作用,使得免疫細胞反倒幫助癌症擴散、轉移到其他器官,導致癌症病情更惡化,更加難以治療。研究成果發表於九月中出版的「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研究首席作者瓊森癌症中心的艾莉卡‧史隆(Erica Sloan)指出,這是第一次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讓癌細胞流竄、移居到其他遠端器官。

研究人員表示,年輕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時,往往還有很多事要做,她們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大,因此未來研究重點會放在年輕女性患者身上。

研究也發現,乙型阻斷劑可以減輕壓力衝擊,幾項大型乳癌研究顯示,乙型阻斷劑似乎可以預防乳癌復發、擴散。除了使用藥物以外,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學習舒壓技巧等,也可以幫助減緩癌症病情。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搞懂敏感肌膚,學會保養4大守則!

搞懂敏感肌膚,學會保養4大守則!
朱芷君

一次搞懂敏感肌

敏感肌為什麼還會長痘痘?敏感發癢時,亂擦藥可能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一次搞懂敏感肌,讓你不再提心吊膽。

What?是過敏,還是敏感?

近年來,在保養品產業推波助瀾下,「敏感性肌膚」愈來愈為人所知,不少人只要皮膚一出狀況,就自認是敏感體質。但事實上,「其實在皮膚科醫學裡,並沒有敏感性皮膚這個專有名詞,」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仁悅皮膚科診所所長胡俊弘直言。

有別於先天異位性體質、皮膚炎造成的長期「過敏」,敏感肌主要指的是因外界刺激傷害,或季節交替、環境變化等,「皮膚暫時受損的問題,並不會成為膚質常態,」他認為。只要能避免刺激因子,做好保養,便可改善不適,還給肌膚健康紅潤的好氣色!

Why? 敏感到底誰的錯?

雖然彩妝、保養品常被當成致敏的罪魁禍首,「任何接觸皮膚的東西,甚至外用藥品,都可能造成敏感,」胡俊弘表示,例如耳環、項鍊等金屬,染髮劑、髮膠、指甲油,甚至花草植物、紡織品等,找出明確的致敏來源才能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保養品化學成分造成的敏感,只要避開即可改善,例如對果酸敏感,停用就不會再出狀況。不過也有少數人,使用某種保養品引起重度過敏後,免疫反應被細胞記住,往後只要碰到成分結構類似的產品就會過敏,陷入擦什麼都過敏的困境,「就要非常小心選擇保養品,」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雯柔提醒。

 [重點提示]

有些皮膚敏感源自疾病或體質,例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口周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等,光做保養改善有限,就醫對症下藥才可緩解。常見的「冬季癢」是皮膚乾燥引起,並不是過敏。

Who? 誰會招惹上敏感?

敏感代表皮膚功能受損或失衡,導致發紅、灼熱、緊繃、刺痛、癢感等症狀,不限於乾性皮膚,「混合性或油性皮膚也會敏感,」翁雯柔說,市面上已有適合油性敏感肌的保養品。禍不單行敏感又長痘子時,最好看醫生,不要擅自換用給痘痘肌的產品,萬一其中含去角質成分刺激性大,反而加重敏感反應。

S.O.S.敏感大急救

吃好睡好才治本 不少敏感肌的人會做足「表面工夫」,四處尋覓特殊保養品,其實疲勞、免疫力差、生理期前的荷爾蒙改變、壓力,都可能使敏感惡化,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可或缺,「吃好、睡好就會改善很多,」翁雯柔說。

少碰外來化學物質 當出現敏感徵兆如刺癢、泛紅時,盡量不化妝、不碰外來化學物質,只做最低度的清潔,加強鎖水保濕。尤其當皮膚出現對好幾種產品都敏感的「超載」狀況時,更要暫時讓皮膚休息,用最單純的方式保養(如玻尿酸+凡士林)。如果發炎脫屑持續,甚至長疹子,即應就醫。

只照醫師指示擦藥 敏感發作厲害時,可能會用到外用類固醇。類固醇雖然藥效明顯,但副作用是皮膚萎縮、變薄、降低製造膠原蛋白能力,變得更敏感,「絕不能當成保養品來擦,」胡俊弘強調,類固醇是藥物,濫用皮膚會「上癮」,不擦就會發癢、發紅,「只能在醫師指示下短期使用。」「類固醇通常只用在起初症狀嚴重時,合併口服抗組織胺緩解發炎及癢感,」翁雯柔解釋,約一兩週控制住就會更換。就算過去擦類固醇有效,也不能自作主張去藥局買,「不是所有皮膚病都用同一種類固醇,」翁雯柔說,外用類固醇分成7個強度,醫師會視病情選擇,一般都是在最弱到中弱之間,如果藥局把關不嚴謹,「萬一不小心買到強效類固醇,下次發作就要用更強的才能抑制發炎反應,愈來愈難治,」她提醒。
[重點提示]

敏感嚴重就醫時,可攜帶近期新用的保養彩妝品、藥物給醫師參考。搬家、重新裝潢、大掃除等環境變化也可能是刺激源。

敏感肌膚保養4大守則

敏感肌該怎麼選保養品?化學成分愈少就愈好嗎?錯誤的保養方式,可能加重皮膚受損,敏感更嚴重,最實用完整的敏感肌保養法,讓你不再茫茫然拿皮膚做實驗。

1.化妝+卸妝

僅量使用粉類彩妝 膚況穩定時可以化淡妝,但「儘量以粉餅、蜜粉替代粉底液,減少皮膚浸潤在成分複雜的粉底液中,」國立台中護專美容科兼任講師張麗卿建議,液狀、條狀或膏狀彩妝品,會增加化學成分滲入角質縫隙的風險,除非重要場合必須濃妝,無香料的粉類彩妝,是較安全的選擇。

避免卸妝乳、卸妝油 卸妝時,為了避免刺激,最好不要使用含乳化劑或界面活性劑的卸妝乳、卸妝油,「先以純礦物油如嬰兒油,把彩妝的油溶出來,再用洗面乳洗淨比較安全,」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雯柔說。

[重點提示]

將卸妝產品加少許水在掌心化開,呈乳液狀代表含有介面活性劑和乳化劑,純油脂則會呈現油水分離的現象。

2.潔面

勿過度清潔,不含香料、非皂性為上選 不少人有「徹底清潔」的迷思,擔心彩妝或油垢殘留在臉上,卻不知過度清潔會一併洗去深層的皮脂,破壞皮膚表面的酸性保護膜,讓皮膚失去自然調節修復的能力,演變成敏感肌。「臉上如果沒有髒污或過度油膩,清水洗就好,」張麗卿認為,為了減少接觸非天然的成分組合,清潔品中最好沒有香料。

如果洗臉後感覺乾燥緊繃、些微紅腫,就應降低清潔強度,讓肌膚休養生息。由於皂性成分會讓皮膚從弱酸變成弱鹼,正常皮膚有能力回復成弱酸性,敏感性肌膚卻無法自行調節,因此敏感肌最好選擇「溫和介面活性劑,不產生泡沫的非皂性清潔產品比較好,」翁雯柔建議,且因敏感肌的保護層已經不夠,不用特別去角質。敏感肌摸起來粗糙,並非角質堆積,而是因為含水量不足,更需要做好保濕,例如含神經醯胺成分的保養品,讓角質細胞排列緊密,阻擋外界的刺激物。

[重點提示]

洗臉的水溫應用溫冷水,清潔劑停留臉上不超過30秒,不要過度搓揉或用毛巾摩擦。

3.保養

安全為要,保濕得做好 敏感肌保水能力差,比起一般人更容易乾燥、需要呵護,但保養品中的化學物質,也常讓怕刺激的敏感肌陷入窘境,更需要用心挑選:

標榜「敏感專用」也要試用 「標示敏感性肌膚專用,只是提供肌膚更安全的基本保養,」張麗卿指出,通常這類保養品會經過臨床測試,敏感肌使用發生過敏或不適的機率較低,但不代表不含化學成分、無防腐劑或無香精色素,也談不上能「改善」或「治療」敏感膚質。對於較脆弱的敏感肌,「安全」是基本要務,「務必挑選信譽好,品牌背景明確的商品,」張麗卿強調,正規合格的公司,會詳實標示全成分,不會作假。而敏感肌的人也不適合大打折時買一堆保養品囤積,「放久了,成分活性會降低,變成不良成分,就像過期的食物吃了容易拉肚子,」她解釋。

無添加、有機保養品,未必適合 而訴求無添加(防腐劑、香料)、有機的保養品,雖然篩選掉一些刺激成分,並不等於不會引發過敏,「一樣都是化學成分組成,不可能100%安全,」翁雯柔說,有些訴求天然植物萃取的保養品,組成更複雜,不一定適合敏感肌。因此敏感肌保養不能「呷好鬥相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翁雯柔說,如果用了不會過敏,就不必常更換。選購新產品前,先試用7~10天,如果沒有激發過敏反應再買。

[重點提示]

如何迅速得知保養品會不會致敏?張麗卿提供簡單的貼布測試:將少量乳液、面霜、精華液等,塗滿OK繃中間的紗布上,貼在手臂內側,隔天洗澡前再撕下檢查皮膚是否有異狀。

選對高保濕水性成分打底,搭配油質乳液鎖水 雖然敏感原因不一定來自保養品中的化學物質,挑選時,「基質簡單很重要,」張麗卿認為,特別是處在敏感發生狀態時,保養品的成分以大分子、不滲入肌膚引發刺激為原則,如透明的玻尿酸精華液、凡士林就很適合。敏感肌的人,可先以高保濕的水性成分打底,抓住水分,再搭配油質的乳液、面霜鎖水。吸水能力強的水性保濕成分包括:玻尿酸、天然保濕因子(N.M.F)、膠原蛋白等。油性的保濕成分:神經醯胺、不飽和脂肪酸(乳木果油、月見草油等植物油)、膽固醇、矽靈、凡士林等。

減少品項 瓶瓶罐罐擦太多,接觸香料、乳化劑、防腐劑等化學物質的量增加,對敏感肌反而是負擔,不用貪心要抗老美白,「先把保濕、防曬做好,讓皮膚健康,預防勝於治療,」翁雯柔提醒。

少用化妝水 化妝水大多會添加香料、酒精、防腐劑,敏感肌不宜。而噴式保濕或溫泉噴霧,「比較適合外出補充水分,或全臉完成保養後補強濕度,」張麗卿認為,使用前,臉上必須已塗有能抓水的保養品,才能達到「補水保濕」的效果,否則水分仍會蒸散,意義不大。

避免高機能面膜 雖然很多人喜歡敷完臉以後,肌膚水嫩的感覺,但面膜本身就有加強吸收滲透的功能,而成分往往較為複雜的精華液面膜,為了防止劣變,必然會添加足量防腐劑,「敏感肌要考慮過高的防腐劑可能滲入皮膚,」張麗卿解釋。她建議敏感肌選用一般保濕面膜,或以平常用的精華液(約10㏄),塗在臉上後覆蓋保鮮膜,或厚厚的保濕凍膠DIY敷臉。(睡前做的話,保濕凍膠不用太厚,隔天起床便洗掉,不必買太貴的)。蛋黃、蛋清也是天然安全的敷臉材料。

4.防曬

溫和不刺激的物理性防曬成分較適合敏感肌,害怕皮膚有悶住感的人,現在醫療通路也有清爽、無香精、不含防腐劑的產品。日常使用防曬係數SPF15~20即可,高係數的化學防曬品,可能滲透入肌膚裡造成過敏。標榜防水抗汗的防曬品,通常附著力較強,不易清潔卸妝,反而會引起敏感。搭配帽子、陽傘、長袖衣物加強保護是敏感肌膚必要的防曬輔助。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產後如何明艷動人?

產後如何明艷動人?
李怡嬅

電視上,懷有身孕的女藝人,仍美美的入鏡;有些明星產後復出,大方秀出恢復迅速的姣好身材,與大家分享快樂瘦身的秘訣。

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漂亮的產婦或孕婦,大多是體重控制得宜,」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蕭啟信說,許多媽媽停留在「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於是懷孕期間大吃大喝(或亂吃亂喝),導致生產時因過重而難產,或是生完後體重難恢復,仍然大腹便便,身形臃腫。

《康健》為你請教專家及兩位產後快樂瘦身的媽媽──電視台主播周慧婷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傅娟,教你從控制熱量、均衡飲食、適度的運動及裝扮,保持明艷動人。

1. 適量的熱量攝取

孕婦初期(1~3個月)不需增加熱量攝取,4~9個月時一天只需增加300卡的熱量就夠了。

從體重角度來說,就是懷孕前3個月最好不要增加體重,4~6個月時最多增加5公斤,7個月~分娩前,最多只能增重5~7公斤。

2.吃對食物

均衡飲食對懷孕媽媽相當重要。

《健康懷孕飲食法》的作者薩姆爾建議,孕婦每天應攝取2~3份含鈣質豐富的食物、5份蔬菜、3份水果、6份全穀類、2份肉類蛋白質。

此外,每天服用一份孕婦專用的維他命,並確保它含有足夠的鈣質,「因為,如果沒吃進足夠的鈣,肚裏的小寶寶將先從媽媽的骨頭支取,」美國飲食學會的發言人瑞斯伯格說,那麼女性在日後得到骨質疏鬆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

傅娟的體質屬於易胖型,懷孕期尤其明顯,她謹守下午五點以後不吃澱粉類食物、不喝含糖飲料、不吃油炸食物等原則,且每天至少一餐吃五榖雜糧、一天吃超過20種蔬菜水果、每餐七分飽、多喝優酪乳及水。

台安醫院營養師林佳姿提醒,懷孕期間營養充足,孕期或產後都能容光煥發:

■鈣:充足的鈣幫助胎兒骨骼成長及強化骨質密度,且避免孕婦肌肉抽筋、失眠、精神狀況不佳。

衛生署每天建議量1000~1200毫克,食物中牛奶、起士、優酪乳、小魚乾含量豐。一杯240cc的牛奶約有280毫克的鈣。

■鐵:供應胎兒造血的需要及為生產過程大量的失血預做準備,鐵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若攝取不夠而貧血,孕婦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血液循環不良,精神、氣色也不好。

衛生署每天建議量是15毫克,但懷孕後期(7個月~分娩)最好增加到45毫克,營養師建議每天補充30毫克的鐵劑,但一定要多吃維生素C的食物以利吸收。

■葉酸:是細胞增殖及紅血球生成時不可缺少的營養素,若攝取不足易造成早產。

衛生署建議孕婦一天需要600微克(5根蘆筍就含有100微克的葉酸),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肝臟、蛋黃、堅果等。

■抗氧化營養素A、C、E:維生素A在細胞與組織的生長發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衛生署一天建議量約600微克(約120克的菠菜),深色蔬菜、番茄、紅蘿蔔含量豐。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可以讓皮膚白皙、有彈性,可抑制黑色素沉澱,衛生署一天建議量是100~120毫克(約2顆柳橙),水果中奇異果、芭樂、柑橘類及深綠色蔬菜最多。

可延緩老化的維生素E,一天最好攝取12毫克(約88顆杏仁果),以堅果、榖類較多。

3.適量運動

運動是維持體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則。「目前研究的共識是,維持懷孕前的運動量就夠了,」伊利諾大學的運動專家巧斯克札斯寇博士說。

向來就酷愛運動的主播周慧婷建議,孕婦們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她自己常游泳和作瑜伽,產後很快的恢復身材,且神采奕奕。

傅娟則認為,一定要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才有持久性,她喜歡走路,常步行上班或接送小孩上下課,身心愉快又健康。

「適量的運動很重要」,蕭啟信醫師提醒,常規性的運動,能夠放鬆肌肉,幫助產程進展順利、且減緩孕婦水腫的症狀,並且運動時大腦會分泌一種讓精神愉悅的化學物質腦內啡,有助孕婦心

情舒暢。

瑜伽、游泳、走路、爬樓梯、較緩慢的舞蹈是不錯的選擇,一天約20~30分鐘即可。但過度激烈的運動,像是潛水或籃球,並不適合孕婦。

美國婦產科學會建議,運動強度以心跳率不超過每分鐘140次、避免跳躍、震盪性的動作,懷孕四個月後,禁止做背部仰臥運動。

4.懷孕也要美美的

「千萬不要因為懷孕就忘了打扮」,傅娟懷孕期的穿衣哲學是,上半身以寬鬆為主,顏色挑粉色系或鮮豔的紫色、黃色等,再搭配絲巾等配飾,下半身穿彈性喇叭牛仔褲,休閒又有時尚感,再上點淡妝氣色會較好。

周慧婷懷孕期間幾乎不穿孕婦裝,而是以娃娃裝搭配長裙或有彈性的窄裙以表現時尚感、穿著有質感的洋裝增添氣質、並穿上平底馬靴顯得帥氣有型。

選對適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但「實踐」及「堅持」更是成功的秘訣。想當辣媽嗎?你也可以做得到。

魚油改善代謝症候群

魚油改善代謝症候群
更新日期:2010/08/25 00:00
【24drs.com】Aug. 18, 2010 -- 飲食中富含omega-3的魚油,或是油脂中發現的健康不飽和脂肪,例如橄欖油和菜籽油,可能對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來說是有益的。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已知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糖尿病的風險因子,代謝症候群的特徵包括高血壓、胰島素抗性、高膽固醇、以及腹部肥胖。最新研究結果刊載在9月號的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
  
  在研究中,117位代謝症候群患者被分配吃四種特殊飲食的其中一種,共12週:
  * 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
  * 單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
  * 高醣類的低脂飲食,例如全穀類、水果、以及蔬菜。
  * 高醣類的低脂飲食,加上omega-3脂肪酸。
  
  所有的飲食含有類似的熱量。
  
  研究參與者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檢驗血液,所有參與者在研究開始前,血液中膽固醇和所謂三酸甘油脂的血脂肪含量都類似。然而,經過12週的研究期間,飲食中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或低脂、高醣類和omega-3脂肪酸多的人,三酸甘油酯含量比吃另外兩種飲食的人更低。
  
  吃低脂、高醣類飲食(有時用來減肥的飲食)的研究參與者,在吃了之後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含量驟升。研究顯示,額外多吃魚油中omega-3脂肪酸似乎能減輕這些影響。魚油已被證實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改善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指出,現在要將研究延長超過12週,來確認干預飲食中的脂肪對代謝症候群的心血管風險因子有何長期影響。

兩步驟 捍衛健康

兩步驟 捍衛健康
黃惠如

要憑自己的力量確保飲食安全,至少要做到選擇食材、準備食材兩部份,不能馬虎。

1.挑選安心食材

■豬肉 如果去超市,選擇有品牌、有認證(如CAS)的肉品,通常是冷藏肉,因為品牌有商譽的基本保障,透過認證,也有第三者為你把關。

如果習慣去傳統市場購買,也儘量選擇有「屠宰衛生合格章」的肉,這些肉有最基本的衛生檢查,也是消費者用行動抵制私宰的方式。

■牛肉 台灣牛肉90%依賴進口,購買時先認明產地、國別及官方的相關證明文件。

■蔬果 如果購買有機蔬果,先確認是否完整標示農產地經營者姓名、聯絡電話和地址,「可追溯性」是有機農業的主要精神之一。

第二步確認是否通過驗證單位的驗證。目前農委會輔導認可的認證機構有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慈心有機農業發產基金會(TOAF)和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若非購買有機,請選擇當令、當地蔬果。當令蔬果依生產時間收成,可減少過多農藥、化學肥料的風險。

■雞肉、雞蛋 同樣優先選擇有品牌、有認證的雞肉、雞蛋。

■水產品 由於汞污染,少吃大型深海魚,如鮪魚、鯊魚等,吃小型魚,如花飛魚、四破魚、秋刀魚等,體型雖小,油脂含量亦高。

2.正確清洗、準備

■蔬菜泡水後沖 專長農藥毒理研究、前農委會毒物試驗所組長翁愫慎在《農藥與生活》裡建議,葉菜去除腐葉、包葉菜如高麗菜,剝除外葉、瓜果豆類去除蒂或梗之後,都用清水浸泡10分鐘,用手輕輕推洗莖葉,或以軟毛刷輕輕刷洗表面,然後再用清水沖洗一次。

■肉類汆燙後再煮 有些老祖母的料理智慧對除毒也很有用。

烹煮肉類、魚類前,先汆燙去血水與渣滓。在去除渣滓時,也能撈起浮油,此舉也同步減少儲存在脂肪中的戴奧辛、有機汞等危險物質,日本前東京都消費者中心實驗研究室室長增尾清在《這樣吃才安心》中建議。

香腸、火腿也可以先水煮一下再烤或煎,此舉不僅節能,日本的研究也發現,只要在60度熱水中水煮火腿30秒,就能減少火腿中亞硝酸鹽含量三分之一。

■海鮮、水產品用自來水清洗 國內曾做過調查在漁港撈到的新鮮魚體中,98%表面都有腸炎弧菌,腸炎弧菌容易引發食物中毒。

偏偏腸炎弧菌喜歡鹽水的環境,所以回家清洗魚蝦貝類不要用鹽水,用自來水清洗就好。

■一定要煮熟 雞肉、雞蛋、海鮮都要煮熟。白斬雞骨頭裡看到血水就不及格。冬天快到了,吃火鍋也不要拿生雞蛋當佐料。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不吃飯,可以減肥嗎?

不吃飯,可以減肥嗎?
吃較多碳水化合物、少吃脂肪一向是大家知道的健康飲食原則,但近來卻有研究指出,多吃碳水化合物可能不利於控制體重,也會造成慢性疾病,究竟我們該怎麼吃?
文.謝曉雲
2004/04 康健雜誌 65期

如果你正在減肥,營養專家一定會叫你少吃油脂。因為一直以來,他們認為健康的飲食組合是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佔熱量來源的50~55%)、較低比例的脂肪(佔30%以下)。

但是,現在卻有一些研究及專家們跳出來說,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及高蛋白質的飲食組合,也可以成功減重;而我們一直當做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對我們的身體並不如想像中友善,有可能造成肥胖、助長第二型糖尿病,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

真的嗎?我們需要改變飲食方式了嗎?

高油脂飲食也能減肥?
早在30年前,美國心臟病學家羅伯.阿金(Robert Atkins)博士就宣稱,碳水化合物是讓人肥胖的罪魁禍首,應該少碰,而提倡吃大魚大肉能輕鬆減肥,挑起一場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戰爭。

另一個教人吃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合的區域(The Zone)減肥法,也指責碳水化合物會升高血糖,而高血糖導致高胰島素,然後造成肥胖。

這一類理論一開始被主流醫學及營養學家抨擊,因為高脂肪及過量的蛋白質一向被認為不利健康,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密切相關。

但現在,情況看起來有些不同。
去年,至少有5個小型的臨床研究一致發現,低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來源的40%以下)、高脂肪的減肥法和傳統的低脂肪減肥法一樣,能達到差不多的減重效果。甚至有研究顯示,少吃碳水化合物的方法成效更好,減輕體重的速度也比較快。

其中一項由哈佛大學針對阿金博士一類的減肥法所進行的小型、短期研究(21名受試者、長達12週),結果指出,在攝取相同熱量的條件下,吃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比吃低脂肪飲食的人,減掉更多體重;當研究人員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減得更少時,這些人每天多攝取300卡,最後減掉的重量還是比吃低脂肪的那組人多。但是,研究人員無法就這個結果做任何解釋。

至於最令人擔憂的心臟病風險,這幾項研究的結果一致指出,並沒有明顯增高。這些嘗試低碳水化合物的節食者,雖然飲食中增加脂肪攝取量,但是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沒有變化,而在有一些研究中反而還下降了。

去年11月,美國塔夫茨大學發表一項長達一年的研究,他們選了目前美國最流行的四種減肥方法,包括阿金博士減肥法、區域減肥法、歐寧胥(Ornish)減肥法及監看體重(Weight Watchers)減肥法,想比較哪一種飲食組合可以最健康、有效地減輕體重。
研究結果帶來好消息。這四種飲食組合在一年之內,都能安全且有效地減輕平均3%的體重,並且,減重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都降低7~15%不等。不過,沒有任何一種方法的減重成效是一枝獨秀、特別突出。

其中,碳水化合物比例最高的Ornish減肥法,被有些人認為會升高胰島素,增加糖尿病風險,但經過12個月之後,Ornish這一組受試者的胰島素值反而降低了27%。

至於阿金博士減肥法在這個研究中,如同早先其他研究的發現,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並沒有顯著變化。

長期效果及風險未有定論
這樣的研究結果像是給那些想減肥,又不想忌口的嗜肉族打了一劑強心針,打定主意繼續靠大魚大肉過日子。

這些研究報告與爭論去年引起了美國營養、減重與醫界討論,並被權威的醫學網站(Medscape)選為去年的頭號話題。年初,美國各項醫學會議上又有討論。截至目前為止,多數國外及國內醫界、營養界專家還持觀望,認為這些只是初步研究,不足以定論,因為:

1.長期效果不明確。

目前只能說有短期證據,但缺乏長期研究,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附設醫院家醫科主任醫師張智仁認為。他指出,其中幾個研究限制了受試者每天攝取的熱量,但大家都知道,其實不論飲食內容是低脂還是低碳水化合物,事實上都會減輕體重。
2.減重也許不難,但維持下去卻不簡單。用這些方法減重,一年後會不會復胖是另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

3.長期吃高蛋白質的飲食會不會導致腎結石?因為這會比一般飲食多攝取了60%的鈣。在芝加哥大學瑞迪醫師的短期研究中發現,吃阿金博士飲食的人的尿液明顯呈酸化現象,會增加腎結石風險,而他那些奉行阿金博士飲食法的病人中,的確看到很多有腎結石問題。

另外,蛋白質攝取太多,也會造成腎臟損害、骨質流失,短期看來沒事,但長期的影響也有待更多研究釐清。

4.對心血管健康的威脅仍叫人擔心。

一樣需要時間證明。如果持續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是不是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目前仍是未知數。

熱量才是減重關鍵
看來,這些研究結果和專家意見只是讓大家更混淆,究竟我該怎麼吃,才不會發胖?

多數專家都同意一件事,要維持健康體重或減肥,控制總攝取熱量才是關鍵,吃進來的熱量少於消耗的熱量,體重一定會往下掉。

另外,減肥需要長期抗戰,靠的其實是毅力。

所以,你選擇的飲食方法能不能持續下去,決定了你是不是可以成功達到目標。

從塔夫茨一年的研究中看出,阿金博士和Ornish這兩種減肥法的飲食限制比較嚴格(前者每天能吃的碳水化合物相當於一片吐司,後者強調超低脂,脂肪比例低於10%),所以中途退出的人比較多,達三分之一,研究人員認為,愈嚴格、限制愈多的飲食方式,減肥愈難持續下去。
協助減重的專家提出經驗談,「不挨餓、被剝奪感不大的減重方法,才能持之以恆,」台大醫院營養部組長歐陽鍾美說,她所輔導的減重班學員裡,成績最好的往往是最不讓自己餓著又吃得很豐富的人。所以,過於單調的飲食內容,如全是大魚大肉或一點油都不能沾,都很容易讓人半途而廢。

碳水化合物讓你得慢性病?
該不該多吃碳水化合物?不只在肥胖議題上爭論不休,另外有研究指出,多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增加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女性經常吃讓血糖快速升高的碳水化合物,會增加幾乎2倍的心臟病風險。

另一項1400名中年人參與的研究則指出,吃很多甜食、澱粉類食物的人,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比較低,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國外專家認為,原因可能和胰島素分泌有關。

當我們吃下碳水化合物時,血糖會上升,這時候胰臟會釋出胰島素,將糖帶入細胞內,以脂肪型式儲存起來,然後血糖就降低下來。

科學家發現,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使血糖升高的速度不一樣,而當你常吃會讓血糖飆高的食物時,就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一些醫界專家認為,長期下來,有些人的身體就會對胰島素失去敏感性,無法有效利用它來降低血糖,形成所謂「胰島素阻抗」,然後發展為糖尿病,甚至造成心臟病、中風等疾病。
所以,開始有專家呼籲,我們看待碳水化合物,應該像看待脂肪一樣,要分出「好」與「壞」。

三軍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認為,享受食物後,覺得飽足,且血糖不會升得太高,就可說是對穩定血糖比較好的食物。

在這樣概念下,「好」的碳水化合物多半是粗糙且含有大量纖維,例如全榖類、蔬菜、某些水果、豆類等,都算是影響血糖波動較小的碳水化合物。

而像是糖和精緻的白米飯、白吐司、白麵條、白麵粉做的點心、蛋糕(缺少纖維),則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的「壞」碳水化合物,應該少吃。

不過,這樣的論調在醫界及營養界仍有爭議,目前還有很多後續的研究,試圖要進一步確定這種因果關係。「胰島素阻抗不一定就是因為吃多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熱量攝取太多、體重超重,都可能是問題,」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認為。

延伸閱讀:見146頁「代謝症候群——你還不知道的健康殺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6&id=2709

喝牛奶嗎?等一下!

喝牛奶嗎?等一下!
過去鼓勵多喝牛奶,現在卻發現牛奶會致癌。到底牛奶喝是不喝?
文.林貞岑
2005/01 康健雜誌 74期
「你看,我的孩子把牛奶當水喝,才會長得又高又壯。」每次聽到別人這麼說,個頭嬌小的張媽媽就開始擔心,有過敏體質的兒子會不會因為牛奶喝得少,身高矮人一截。

牛奶營養成分完整豐富,長久以來被視為最價廉物美的營養補充品。牛奶中的必需胺基酸、鈣質和維生素B群,可以提供人體成長發育及細胞修護生長所需營養。且對於普遍缺乏鈣質、生活忙碌的國人來說,一天一杯牛奶,便可達到25%的鈣質及維生素D每日需要量,是很便利取得營養素的方法。然而牛奶真的是喝愈多愈健康嗎?答案恐怕未必如此,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認為,飲用牛奶,適量就好。

方興未艾的牛奶口水戰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提出反正,認為牛奶過量有害健康。

尤其2004年11月份刊登在《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攝取過多乳製品會增加婦女罹患卵巢癌機會。

這份研究也在美國當地引發了到底該不該喝牛奶的口水戰。

●爭論一:多喝牛奶會引發癌症
》專業看法:引發癌症成因正多,牛奶致癌機轉迄今不明,均衡攝取各種食物才是最好方式。

這份瑞典的研究針對6萬名38~76歲婦女,連續追蹤13年,結果發現每天飲用4杯以上乳製品的婦女,罹患漿液性卵巢癌的機會比每日喝2杯的人要多出兩倍。

 一天2杯以上的人,罹患卵巢癌機會是較少喝或沒喝乳製品婦女的一倍。研究者推論,可能是牛奶中的乳糖刺激荷爾蒙生成,引發腫瘤增生。牛乳與癌症的關聯研究,這並非第一次發表。已有不少研究發現,大量攝取乳製品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和攝護腺癌風險。

 ◎2001年哈佛大學11年追蹤報告發現,每天食用超過2.5份乳製品(一份=240cc牛奶),比每天食用少於或等於0.5份乳製品的人,要多上34%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

 ◎哈佛大學8萬名護士健康研究發現,經常喝牛奶的人比不常喝牛奶的人,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增加44%;而另一份類似報告則指出,每天攝取一杯低脂牛乳,會增加兩成卵巢癌的機率。

 然而總的來說,乳製品為何引發癌症,原因迄今不明,主張繼續喝牛奶的人認為,癌症發生原因很多,並非單純喝牛奶而起。且鈣質補充對更年期後骨質大量流失的婦女來說,有立即性的必要,譬如美國癌症協會提醒,婦女不應因噎廢食,並且每日牛乳建議量(1~2杯)是適合的。但也有專家認為,情況未明之前,最好避免大量飲用牛奶。

正在英國主持50萬人次食物與癌症大型研究計劃的劉凱蒂(Kate Law)博士提到,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同時也攝取大量新鮮蔬菜水果的均衡飲食。

專長蛋白質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則認為,其實所有食物攝取過量或不足,都有一定風險,只要不把牛奶當成解渴的清涼飲料猛灌,基本上都還算安全。

「現在的問題是喝太多,」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提醒,牛奶熱量也不容小覷,一份脂肪含量8公克的全脂奶,就含有72大卡熱量,一天1杯差別不大,一天飲用兩杯以上,長期下來累積的熱量就很可觀。至於最讓女性朋友傷透腦筋的骨質疏鬆問題,專家強調,牛奶並非萬靈丹,如果不注重運動,一樣沒辦法留住骨本。

●爭論二:多喝牛奶可以解決骨質疏鬆?
》專業看法:運動加上飲食補充,才能留住骨本。

2003年哈佛大學長達18年的護士健康研究發現,多喝牛奶並不會降低骨質疏鬆的骨折發生率。「牛奶和骨質疏鬆之間沒有密切關連,」陳俊榮肯定地說。牛奶確實可以補充鈣質,但是攝取大多動物性蛋白,如牛奶、肉類等,反而會加速骨鈣流失。美國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魏勒特(Walter C. Willett)指出,含硫的動物性蛋白進入體內,會讓血液呈現酸性反應,逼使身體從骨銀行中提取鈣質,來平衡酸性血液。

 因此,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愈多,鈣質排出體外的機會相對增加。

 魏勒特甚而在《科學人》期刊中批評,美國政府一方面過度推銷乳製品,另一方面過度強調乳製品對骨質健康的重要性。他分析現代人蛋白質攝取已經太多,選用乳製品應該有所節制。「我們不能假定攝取這麼多乳製品是安全的,」魏勒特建議,如果成人遵守良好飲食,一日攝取1份乳製品就足夠。而且要留住骨本,拼命吃鈣補充是不夠的,還得加上適度運動,才可留住鈣質。

 「只有補充鈣質沒有運動,效果不會好,」趙強指出,骨骼是愈動愈強壯,研究發現跑步或是向上跳躍等運用到身體重力的運動,可以讓我們的骨骼更堅固。此外,有些關於牛奶可以治病的說法,甚至早在多年前已被推翻。

●爭議三:多喝牛奶可以保護胃壁?
》專業看法:牛奶可能造成某些人的胃潰瘍惡化。

十多年前,牛奶曾被視為保護胃壁的飲食良方。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和乳糖,可以形成薄膜保護胃壁。但有些人喝完牛奶反而胃更痛,後來發現,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會在胃中凝結成塊,導致胃酸分泌增加,讓潰瘍症狀加劇。營養師趙強提到,數年前起,醫界已經對治療胃潰瘍患者的溫和飲食中,刪除牛奶這項。如果有人喝完牛奶兩小時後會有不舒服或胃痛的情況發生,並不建議喝牛奶。

至於有些人喝牛奶會脹氣,是因為小腸黏膜細胞沒有足夠酵素,可以去分解牛奶中的乳糖,讓乳糖被腸道菌叢發酵利用,因而產生大量氣體堆積,這也是對牛奶過敏的乳糖不耐症反應之一。

這時可以選擇低乳糖牛乳其他乳製品,如優格或乳酪,因為製作過程中乳糖已被分解,較不容易產生脹氣腹痛等不舒服反應,陳俊榮說。

怎麼喝牛奶最健康?
到底該不該喝牛奶?專家認為,牛奶營養價值不可取代,若是對牛奶沒有過敏反應,基本上還是「鼓勵飲用」,但適量就好,一天1~2杯,已經足夠提供身體所需鈣質。

美國哈佛大學針對50萬人的乳製品研究發現,每日飲用250cc牛奶,比不喝牛奶的人減少15%罹患結腸癌的機會。但飲用超過3大杯以上,則沒有益處,甚至會因高鈣而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

 此外,避免空腹飲用牛奶。牛奶會讓胃酸分泌,尤其冰牛奶會刺激腸胃道造成腹瀉,因此牛奶最好飯後或搭配食物一起飲用。

 如果你對牛奶過敏或不敢喝牛奶,也不用勉強自己,巧妙利用食物組合搭配,一樣可以獲取足夠營養。「牛奶不是唯一選擇,不能喝的人也有替代方案,」營養師趙強舉自己個人經驗,每當氣喘發作時,喝牛奶會讓呼吸更不順暢,因此每當發作時,他絕對不喝牛奶;他的孩子有過敏體質,也不喝牛奶。

 他認為毋需擔憂少喝牛奶會缺乏營養素,只是要稍微麻煩一點,搭配多種食物去補充牛奶的營養成分。譬如豆漿、豆腐可以取代蛋白質,鈣質來源則可從小魚乾、蝦米、蝦皮、海藻及芝麻中取得。最新研究發現,多吃水果,也能讓妳骨骼強壯。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引述北愛爾蘭的千人研究發現,大量吃水果的青少女具有最強壯的骨骼。研究人員表示,食物中的酸性物質會降低骨質強度,而大量的蔬菜水果正好可以中和酸性。
打造人性化的牛隻飼養環境
其實,食物本身並無對錯好壞,只有適人適量──用對人、用對量,就是對人有助益的食物。

陳俊榮教授指出,六大類食物都各有功能,單一類飲食並不能補足身體所需,譬如牛奶營養素中就缺乏維生素C,均衡、多樣的食物選擇,才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然而,面對爭議不斷的牛奶口水戰,比較令人憂心的是,大環境的汙染及商業利益求速效考量下,乳製品的安全亮起紅燈。因為有些牧場為了刺激牛乳產量,大量對牛隻使用抗生素、生長激素等。目前加拿大的研究發現,這些殘留在牛奶中的抗生素及荷爾蒙含量驚人,嚴重影響到人類健康。近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九成以上的市售牛奶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原因是來自於受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河流與土地。

而因過度擠奶而乳房發炎的乳牛,也令人擔心牛乳中是否會有細菌感染問題。當然,優質乳品來源得靠政府把關。未來,能不能有更自然、人性化的飼養環境,以及更好的生產方式,似乎才是牛奶是否可以繼續飲用的關鍵所在。

(審稿專家: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4&id=3224

滅體內致病的火!必做6件事

滅體內致病的火!必做6件事

用牙線、打太極拳……,乍聽之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卻和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文.林慧淳  攝影.陳德信

預防過度發炎除了重視「吃對食物」,更要「過對生活」。
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你可以逆轉已經存在的慢性發炎,並壓制體內的火苗繼續滋長,」《發炎治療》作者、東卡羅來納大學急診醫學教授威廉梅格強調。
對抗發炎逆轉勝,實踐健康生活就對了。
1.盯緊腰圍
肥胖是身體發炎的關鍵推手,美國飲食協會(ADA)發言人珍妮莫羅指出,只要比標準體重超過9公斤,身體就處於「促發炎(pro-inflammation)」狀態。
其中尤以脂肪變大而累積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危害更甚。凱塞普門能特醫療中心(Kaiser Permanente)流行病學資深研究員伊里瓦倫解釋,內臟脂肪啟動體內的化學反應,促使白血球活化,更加劇發炎。
內臟脂肪囤積直接反映在腰圍的變化,因此,國內判定代謝症候群的腰圍指標也可做為對抗發炎的工具,隨時盯緊腰圍:
男生<90公分(35.5吋)
女生<80公分(31.5吋)
2.一覺到天亮
充足的睡眠是抵禦發炎最好的武器。

台大小兒風濕免疫科主任江伯倫指出,人們經過一整天的活動,身體累積許多自由基,持續傷害組織細胞,必須藉由睡眠減緩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分泌天然調節因子,啟動自我修補機制,進而緩解體內發炎狀態。

因此,台語俗話說「睡覺勝過吃補」,一點都沒錯,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是最佳免疫處方,醫生建議晚間11點前入眠最好。
3.保持空氣清新
空氣污染和心臟病、過敏等發炎相關症狀有關,而生活中最主要的兩項污染源,一是都市髒空氣、一是瓦斯爐。東卡羅來納大學急診醫學教授威廉梅格建議,如果沒辦法改變居住地、另選空氣品質好的地點,至少可在睡眠時使用空氣清淨機,以確保每天近三分之一時間能呼吸到乾淨空氣。另外,將瓦斯爐更換為電爐、瓦斯熱水器改成電熱水器,更重要的是,切忌抽菸和吸二手菸,避免有害空氣入侵。
4.抒壓維持好心情
外界壓力、情緒刺激等心情上的變化,都會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統,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觀察,常懷敵意、容易憂鬱、躁鬱的人通常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因此,隨時保持心情平和、有暢通的宣洩抒壓管道,才能避免發炎上身。
研究也證實這個觀點,2004年《心理醫學期刊》發表文章指出,憤怒和沮喪都會導致健康人血液中的CRP值上升,研究人員因此認為,情緒壓力確實觸發人體的發炎反應。
5.用牙線吧!
牙齦疾病是高度發炎現象,研究統計,患有牙周病的人可能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沒有牙周病者的1.5~2倍,文獻上也有牙周病造成風濕性心臟病、腦中風、肺炎的案例。

美國延壽基金會醫療顧問菲利浦.米勒在《真的不會老》書中指出,伴隨牙周病出現的發炎激素可能引起嚴重系統性發炎,因此,經常使用牙線、定期檢查牙齒、保持口腔清潔,是避免發炎、預防疾病的重要課題。
6.動起來,打個太極拳
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能抗發炎。
美國艾莫瑞大學醫學院2002年研究發現,40歲以上、每個月做4~21次運動的人,血液中代表發炎狀態的CRP值和白血球數值都下降,原先的關節炎症狀也跟著消失。
江伯倫也認為,身體的防禦系統和軍隊一樣,必須經常操練,透過運動可刺激免疫細胞,讓免疫機制保持穩定狀態,一旦外界病菌入侵便可迅速整軍,撲滅發炎。
打太極拳或許是個好選擇。
高雄長庚醫院小兒科教授楊崑德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完成12週、每週一次的太極拳練習後,體內抑制免疫反應的T細胞增加,提升人體免疫系統運作。
他也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長期慢性發炎反應,如果採取激烈運動反而可能促進發炎,而太極拳屬於連續、慢動作運動,可加強平衡心肺功能,有助免疫調節,減緩發炎。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銷售高手:樂觀生活才有好業績


銷售高手:樂觀生活才有好業績
20100826 18:41:50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6日電)房地產銷售高手湯姆.霍金斯、超級保險業務員布魯斯.伊瑟頓今天應商業週刊之邀來台演講,隨後並舉行對談,兩人異口同聲表示,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業績才會好。

湯姆.霍金斯 (Tom Hopkins)曾1年賣365棟房子,創全美紀錄;現為美國身價最高的銷售教練,38年來超過400萬人上過他的課,是全球最會打造業務冠軍的人,演講年收入約300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近1億元)。

布魯斯.伊瑟頓 (Bruce Etherington)專獵富豪,只有資產超過新台幣15億元才能成為他的客戶。年佣金約240萬至360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8000萬至1億2000 萬元)。MDRT將其列為「史上12大最強保險業務員」,更持續33年贏得全球保險業最高桂冠 (TOT)。

湯姆.霍金斯表示,自己不太愛看報紙,主因報紙上常有負面消息,應要正面思考,銷售業務才會成功。例如,看到新聞報導美國失業率10%至12%,就要想到仍有88%至90%的人有工作;為什麼大家要看失敗的人,難道不能多看好的事。

他說,態度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雖然要賺大錢,但成為有錢人卻不應改變原有本質,以及與人相處態度。他曾看過某些稍為有點錢的人,表現出極高傲的態度,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布魯斯.伊瑟頓指出,也許有錢人就是太貪婪才會賠掉自己賺的錢。尤其自己也曾經在保險業務賺錢後,赴英國創業,卻差點把前10年賺的錢賠光,但後來還是努力把錢還給投資他公司的股東。

布魯斯說,當看到許多公司高層過於貪婪時,總想提醒他們,驕傲會讓人跌倒。

他說,自己可以試著對著鏡子自省,講出自己的生活態度,並錄音後放給自己聽,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客戶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態度。

湯姆.霍金斯強調,可以在自己的車上放很多激勵人生的帶子,或者是快樂的音樂帶,讓自己開車時可以「放空」。

另外,兩位業務高手提醒投入業務行列的人,要多和人接觸。布魯斯.伊瑟頓說,科技產品只是工具,人才是重點;例如開會時可以透過電腦、黑莓機,但開會還是人在開,不是黑莓機、電腦在開會,不要讓科技阻擋人與人間的接觸。

他認為,談業務最後能完成交易,還是要透過人與人的接觸。990826

銷售第1 祕訣在不斷拜訪

中國時報  2010.08.27銷售第1 祕訣在不斷拜訪
洪正吉/台北報導
     世界級的銷售天王布魯斯.伊瑟頓(Bruce Etherington)及湯姆.霍金斯(Tom Hopkins)昨日首度同台分享如何成為銷售第一名,兩人一致的心法是,以正面的態度關懷客戶,且不斷拜訪客戶(again、again、again…),就會有好的結果。
     伊瑟頓是保險業銷售巨擘,專做富豪生意,客戶基本門檻新台幣15億元,年佣金收入約新台幣8000萬元到1.2億元;霍金斯曾創下一年賣出365棟房子記錄,目前專作銷售訓練,一年演講收入就達新台幣1億元。
     伊瑟頓說,銷售要成功很簡單,只要關懷客戶、關懷人群、擁抱人群、教育客戶,次數夠多夠頻繁,就會取得客戶的信任,也會有好的結果,且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潛力,因為過程會不斷修正技巧,「可以跌倒,但不能重蹈覆徹。」
     霍金斯也說,要不斷拜訪客戶,除了跟客戶互動,其餘時間都要做準備,例如去餐廳吃飯時,要最後一個走,把大家的小費集中後,留下自己的名片讓人發現,就是一種準備工作。
     對於已達顛峰的超級業務員,伊瑟頓認為,人生有很多高峰,思考如何達到高峰不如思考如何找到生活平衡點,包括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心理健康都很重要,這樣才有可能保持高業績。
     霍金斯說,他還沒有達到高峰,永遠都可更上一層樓,否則容易鬆懈,重點是要找到生活與銷售的平衡點,像他每三個月會找時間讓自己靜下來,調整腳步充電。
     霍金斯提醒,成功銷售後,一定要保有自我,自滿沒關係,因為成功的人自尊心都強,但絕對不要太自我中心或跋扈。伊瑟頓也說,驕傲會讓人跌倒,跋扈容易從高峰摔下來。
     至於業務員最常有挫折感,霍金斯建議,維持熱情可以多利用開車時間,把車子變成教室,買一些激勵的有聲書或讓自己開心的音樂,去見客戶就會有好的準備。
     伊瑟頓認為,業務員就像手機一樣要充電,失去熱情時就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去學習。如果客戶太多,就要清楚優先順序。
     如果是剛入行的菜鳥,伊瑟頓認為不用擔心,因為不會永遠只是小小收入,所以跟富豪級客戶見面時,要一直想像5-10年後成功的樣子,相信自己按步就班就會成功。沒事做就把行程排滿,見到人就會有動力,也就沒時間擔心業績。
     霍金斯說,正面思考很重要,當有人問菜鳥你現在表現如何時,千萬別說「我還沒有賺到錢。」而要說「太不可思議了,我已徹底改變我的收入。」他說,不能控制的事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想,也不要花時間去看負面的訊息,不然正面情緒會被掏空。
     至於科技產品的運用,兩人都認為科技是很好的工具,但人更重要,即使有良好的行銷工具,也無法取代與客戶「面對面」的接觸,無法面對面就會阻擾成交。

銷售天王對談:持續關懷客戶 成功關鍵

銷售天王對談:持續關懷客戶 成功關鍵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
世界頂尖房地產業務王霍金斯(圖)與保險業務王伊瑟頓兩大國際銷售天王昨天訪台對談,他們強調要持續關心客戶,不要因科技阻撓了與人的面對面接觸。 記者陳易辰/攝影
世界頂尖房地產業務王湯姆‧霍金斯(Tom Hopkins)與保險業務王布魯斯‧伊瑟頓(Bruce Etherington)兩大銷售天王近期訪台,昨天首度在台北舉行對談,傳授如何成為第一名的秘訣。兩人對於通往成功的看法相當一致,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訪、擁抱、關心客戶,「again、again、again、and again!」
霍金斯曾創下1年賣365棟房子的全美紀錄,現為美國身價最高的銷售教練,38年來超過400萬人上過他的課,演講年收入約300萬美元(新台幣約1億元)。
伊瑟頓則專獵富豪,只有資產超過新台幣15億元者才能成為他的客戶。他的年佣金約240萬至360萬美元(約新台幣8000萬至1.2億元),為「史上12大最強保險業務員」,持續33年贏得全球保險業最高桂冠。兩人應商業周刊之邀來台對談,吸引8百多名業界人士報名參加。

保險業務王伊瑟頓。 記者陳易辰/攝影
霍金斯說,正面思考,銷售業務才會成功,態度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他每一季都會找個地方靜下來,停下來自省、找尋新方向。要往更高峰邁進,要真心誠意關心客戶需求,從每次經驗當中學習。
伊瑟頓則指出,有錢人就是太貪婪才會賠掉賺的錢,他也曾差點把錢賠光,所以當他總提醒一些貪婪者「驕傲會讓人跌倒」。他說,可以試著對著鏡子自省,錄音後放出來聽,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客戶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態度。他也說,在高峰時,會有精神心靈需求,他從聖經上得到許多啟發;而想持續保有熱情,唯有不斷充電。
兩位業務高手提醒投入業務行列的人,要多和人接觸,不要讓科技阻擋人與人間的接觸,「因為只有面對面,才是最重要的」。也要思考生活與生命的平衡,顧及身體、人際、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健康,他們異口同聲表示,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業績才會好。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食物中的污染物

食物中的污染物

黃惠如

雖然在癌症學者杜爾和培托的癌症歸因中,污染只佔2%,但台灣的流行病學家指出,以台灣污染的狀況,杜爾的比例有必要提高。
高雄醫學院流行病學教授葛應欽在《台灣各社區居民的疾病死亡及其意義》中,重新推估台灣癌症的歸因:飲食營養佔20%,但環境污染要提高到20%。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系主任陳美霞也認為,台灣太輕忽環境因素了,「好像得癌症,都是生活不檢點,自己吃太多油,又不運動似的,」她不以為然地說。
衛生署癌症登記顯示,過去20年男性主要癌症死因(肝、肺、胃、結直腸、口腔),女性主要癌症死因(肺、肝、結直腸、乳房、子宮頸),除了口腔癌之外,都是名列國際間認定的10大最易受環境影響的癌症。
然而國民健康局的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劃卻未將環境因素列入,局長林秀娟解釋說,因為環境因子很難界定。
陳美霞教授心驚不已,大聲疾呼,「不要沒有做(癌症環境因子研究),就以為沒有相關。」
政府對食物健康風險的管理能力與決心,也在最近驚傳世紀之毒戴奧辛可能存在於鮮乳的事件中,再度令消費者擔心。
衛生署從2001年開始,委託學術單位調查國人食物中的戴奧辛含量,以便未來算出一般人與特殊族群(如小孩、孕婦)能容忍到什麼程度才安全,但每年僅以「平均值」發布新聞,民眾並不知道是否有部份食物已經超過國際限值。
加上國內一直沒有訂定管制標準,「連剔掉有問題的,都不行,」台北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韓柏檉說。
不再安全的聖殿
舊問題還未確定管理辦法,新問題卻又撲面而來。
國際間已有研究直指,食物中的環境污染物對子宮中受到微量二手污染的胎兒的危害,遠遠勝過對成人。台灣究竟要如何減少恐懼,已迫在眉睫。
1997年,在土耳其舉辦的「國際兒童腫瘤研討會」,與會各國專家指出癌症的魔手已從老年人、中年人逐漸侵害到兒童。其中土耳其癌症專家布塢克帕木丘認為,環境污染的程度愈高,兒童罹患癌症的比例也愈高。
根據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癌症病童從民國81年506人增加至90年的682人,10年來成長了34%(見圖4)。
美國《環境衛生觀點》期刊登載了罹患睪丸癌的年輕人的母親,血液中有機氯的濃度明顯較高。
農委會於元月發布的「水田灌溉溝渠持久性污染物調查」竟發現,全台有38.9%的主要稻米生產區測出殘留有機氯。
美國「國家環境與健康影響實驗室」研究員本褒和芬騰(Birnbaum & Fenton)回顧了許多論文後發現,如果在胚胎發育期暴露在環境荷爾蒙下,會增加日後人體對致癌物的敏感度。
台灣其實也有環境荷爾蒙禍延下一代的悲傷案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系教授郭育良長達14年追蹤多氯聯苯受害者及其後代,發現多氯聯苯中毒的母親生育的第二代,精液活動力較差、受精能力低,智能與行為發展也受到影響。
但似乎這方的警鐘敲不開另一方的認知,無知或惡意違法仍在上演。
例如曾經轟動一時的鎘米,但經《康健》實際探查,彰化和美地區重金屬污染農地,雖遭環保署掛牌不准耕種,但目前仍在污染的土地上依舊種植蔬菜。
長期食用鎘污染的蔬菜、稻米,雖不致致癌,但會導致腎小管損傷,進而使鈣質從尿中流失,長久下來會引起自發性骨折,受害者全身痠痛,日本人稱之為「痛痛病」。
陳美霞建議台灣學界、政府應該在食物與癌症上下功夫,「所謂覺醒,是要看到20年以後,」她說。
愈來愈多人關心
雖然台灣食品安全仍然令人擔憂,卻因為愈來愈多消費者要求更乾淨的食物,加上逐漸出現一些堅持品質的生產者,而帶給台灣「吃的安全」希望。

有機農產品的驗證機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致力於尋找不用食品添加物的食品。
一週的量上架兩天銷售一空的胚芽餅,是其中的經典。
慈心一直希望販售不使用化學添加物的餅乾,餅乾廠商福義軒雖然有意願配合,但已經做餅30多年的老師傅堅持「沒有氨粉不可能做,」但慈心的工作人員認為,有些書上提到氨鹽(氨粉屬氨鹽成分)有毒性,能不加就不加。慈心基金會研發人員對老師傅說,如果試驗失敗,基金會願意全數買下,「因為慈心的消費者重視產品的內涵,當他們知道有不加添加物的餅乾,會很樂意支持。」
後來餅乾出爐,不僅慈心的開發人員滿意,師傅們也滿意地大笑呵呵,才促成往後持續合作。
也有腎臟科醫師開始自行研究養殖有機魚,不願再對水產品投藥。
前省立桃園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吳清彥有感於愈來愈多的癌症和慢性病,嘗試用洗腎室處理水的方法,應用在養殖魚的水循環系統上,來養殖有機的養殖魚,雖然至今仍未量產,但仍樂此不疲。
台東知本的陽光在海面上燦爛閃耀,以外銷日本為主的瑩一食品在此養殖自己的潮鯛。年過80的董事長廖木發堅持,從飼料到加工,每個環節都要自己掌控。瑩一引海水養殖的吳郭魚,養足兩年(一般約一年),而且堅持不放藥,以此來征服對安全挑剔的日本人。
「雖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但吃的人還是會感受到養的人的努力,不能不憑良心呀,」廖木發語氣鏗鏘。
雖然在台灣,食物與癌症的關係,停留在人們心頭的疑慮大於檢驗室的數據,仍需更多研究證明,但我們每天無法逃避要喝水進食。
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的確不容易解答,但要解決這個困境,開始行動,應是唯一解答。
個人防癌飲食20招
1飲食來源最好多種多樣,以降低風險,這包括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來源,例如到不同市場、不同菜攤買菜。
2少吃花生相關製品,包括花生糖、花生醬等。
3儘量不以高溫作為烹調方式,如果炒菜鍋已經發煙,就表示溫度太高。改用「水炒」並加蓋,以減少油煙。
4正確裝置抽油煙機,才能避免油煙。
5烤肉時,可以搭配維生素C、E或潃J蘿蔔素高的食物,如烤些蔬菜,就是不錯的選擇。營養師也會建議,烤肉時包上鋁箔紙;或是先微波至半熟,也可以降低風險。
6絕對不吃焦黑的烤肉。
7少吃醃漬、發酵類食物,包括鹹魚、花瓜、豆豉、酸菜、梅干菜等。
8顏色過於鮮豔的食品或零食,最好不要購買,可能會有過量的添加物。選擇有廠牌的產品,儘量少購買散裝零食,因為無法追究責任。
9選擇密封及冷藏的魚丸或豆類食品(如豆皮、豆乾),因為使用添加物的機會較少。
10別買太「漂亮」的金針,可能經過漂白。煮金針前,要多次浸泡清洗,以減少添加物。
11用水煮、清蒸或微波來烹調香腸,比較能減少生成亞硝胺。
12吃火腿、香腸、培根時,不喝優酪乳、不吃魷魚。因為亞硝酸鹽和乳酸、胺類食物混吃,會大大增加致癌危險。含胺的食物有秋刀魚、干貝、蝦米、魷魚等;乳酸類食物也包括養樂多、優格。
13儘量購買冷藏肉品,選擇有CAS認證、有品牌的肉品、水產品,通常是冷藏肉,因為品牌有商譽的基本保障,若有問題,也可以回追廠商。
14清洗蔬菜時先浸後沖。浸泡5分鐘,可以將水溶性農藥溶解在水中;然後在水龍頭下沖1分鐘,連續3次,就可以把大部份農藥沖乾淨。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所長李國欽表示,用水清洗蔬果,迄今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15多吃纖維高的食物,因為纖維可以排出毒物。
16少吃脂肪高的食物,也要少吃內臟,因為毒物儲藏在那裡。

17少吃大型魚,避免汞污染。
18購買當令蔬果,不是當季生產的蔬果,需要更多的藥物催生或防蟲,很難避免殘留。
19不要用保麗龍盛裝熱食,因為會釋出微量環境荷爾蒙。
20少用塑膠類製品微波食物,避免環境荷爾蒙溶出。
官方反應:陳陸宏(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
和癌症有關的是飲食習慣,不是食物
和癌症有關的,應該是飲食習慣,而不是食物,例如脂肪吃太多等,是營養不均的問題。
藥物殘留不盡然會致癌。抗生素主要是抗藥性問題,未來會面臨沒有藥醫的窘境,還有一些人會對抗生素過敏。
農藥可分為兩類來談,第一類如果有致癌機會,也不會變成農藥;第二類是早期使用,殘留至今的有機化學物質,如有機氯,現在我們都在做監控(monitoring)。
戴奧辛也是,目前也是透過監控了解我們攝取多少,如何可以減少攝取。
依據「癌症防治政策委員會」,我們有個國民營養改善計劃草案,是針對所有慢性病,不只是癌症。希望能降低國人脂肪的攝取、降低肥胖率,也希望能輔導業者生產符合均衡飲食的產品,但因為影響癌症的因素太多了,不只是飲食,所以沒有把降低癌症發生率當做指標。
官方反應:翁愫慎(農委會農藥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組長)
台灣的農業是很安全的
Q:台灣每單位耕地面積的農藥使用量是美國的5.5倍,我們驗出的農藥殘留卻接近完美。為什麼會這樣?
A:農藥的使用量去除以耕地是想當然的算法,卻反應不出實際的狀況。美國大面積栽種,又有休耕;台灣農地一刻不得閒,葉菜類可能都收成10次以上,我們農藥使用量當然會比較高。
農藥殘留的數字是農民採收前,我們去農地採來的樣品,每年約1萬5千件。事實上我們每年抽驗檢出率也有35%左右,但有一個安全容許的標準,合格率才會那麼高,我們並沒有解釋得那麼清楚,消費者才會誤解。
Q:可是我們的篩檢方法只能測出一百多種農藥,但我國使用的農藥有三百多種、美國有八百多種?
A:我們的方法可以測出所有的農藥,只不過要選定target(標的),要讓每樣樣品都有意義,有計劃的驗,才能反映問題,例如驗水稻的農藥殘留,就不必驗果樹用的農藥,事實上水稻會用的農藥不超過10種。
Q:我們的蔬果年產量有500萬噸,抽驗件數才1萬5千件,這樣的比例能反應現狀嗎?
A:我們不可能到消費者口中的蔬果都驗過,事實上美國那麼大,每年也才驗1萬8千件,我們一年就驗1萬5千件,大家還是不滿意。
Q:為什麼大家還是那麼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你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A:唉,就是沒有安全感。公權力沒有建立,大家對政府公告的事情沒有信心。
Q:大家也會擔心農藥殘留和癌症之間的關係。你的看法是?
A:大家對非自願風險會比較擔心,自己可以抽菸、喝酒,可是對農藥殘留這種非自願、避不了的,就很在意。
我常說農藥比較老實,把毒性寫得清清楚楚,但民眾只看到前面的毒性,沒看到後面的管理。食品安全就是求心安,這也是美國有機農業發展起來的原因,但我還是要說,就算是台灣的傳統農業還是很安全的。

更年期藥膳茶飲調理方

更年期藥膳茶飲調理方


婦女自行烹調夏日藥膳茶飲,可改善更年期各種不適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內科主任林恭儀表示,綠豆百合甜品能調理乾燥肌膚,滋潤身體,消火清暑,幫助睡眠;薏仁豆漿湯能潤腸通便,消除脹氣,消除水腫;葛根枸杞茶止汗止熱,解除煩燥,提升注意力,這些藥膳茶飲都適合更年期婦女食用。
林主任指出,綠豆百合甜品含有綠豆,藥性甘寒,清熱解暑;百合性甘微寒,滋潤寧心;燕窩性甘平,潤肺補勞,需準備綠豆半斤、新鮮百合100公克、燕窩2片、楓糖50公克。作法:加入清水適量以悶燒鍋或壓力鍋燉煮,再加入楓糖後,放涼即可食用。

林薏仁豆漿湯含有紅薏仁,藥性甘微寒,利水滲濕;黃豆性甘平,利濕解熱;蓮藕性平澀,潤澤腸胃,需準備紅薏仁半斤、豆漿500毫升、蓮藕半斤。作法:紅薏仁加切片、蓮藕以電子鍋煮熟,每次取100公克加入豆漿與冷開水500毫升,然後在果汁機中打成汁,酌加冰糖即可飲用。

葛根枸杞茶含有葛根,藥性甘平,生津解表熱;枸杞子性甘平,補腎明目;何首烏性苦為溫,潤肝養血,需準備葛根15公克、枸杞子30公克、何首烏15公克。作法:加入清水800毫升,煮沸後放涼即可食用,一天一次。 

《保健錦囊》中風治則為瀉肝火、息肝風、滋陰潛陽等

《保健錦囊》中風治則為瀉肝火、息肝風、滋陰潛陽等


當民眾出現腦中風先兆時,可透過辨證治療。中醫師賴惠麗表示,傳統中醫療法依八綱辨證大致可分為風火夾痰、肝陽上亢、氣虛夾瘀、腎虛痰濁四類型治療;已中風者復健運動就變得很重要,建議平時可幫患者作床頭功幫助肌肉關節運動,避免僵硬和萎縮。
賴醫師指出,患者常頭痛頭暈、心煩易怒、臉紅目赤、嘴巴苦、耳鳴、大便乾、小便赤、舌紅苔黃膩等症狀,屬風火夾痰型,治宜瀉肝火、息肝風、化痰熱;平時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目脹、耳鳴、煩熱多夢、肢麻振顫、突發中風先兆等症狀,屬肝陽上亢型,治宜滋陰潛陽、鎮肝息風。

若患者平常頭痛眩暈、體胖、氣短懶言、身倦嗜臥、惡寒肢冷、心悸、舌胖脈澀、突發中風先兆等症狀,屬氣虛夾瘀型,治宜益氣通絡;若患者平常腰痛、精神差、形寒肢冷、臉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腰膝痠軟耳鳴或耳聾、突發中風先兆等症狀,屬腎虛痰濁型,治宜開竅、滋腎陰、補腎陽、化痰通絡。

賴惠麗醫師建議,中風後避免情緒太激動、防受寒、多休息,飲食方少鹽巴、少油、多蔬果和纖維質食物,同時注意體重和飲食控制。 

《減少蔬果農藥清洗法》小蘇打粉助除脂肪性農藥

《減少蔬果農藥清洗法》小蘇打粉助除脂肪性農藥


小蘇打粉、醋可以去除蔬果殘留農藥?營養師雷小玲指出,農藥分成脂溶性、水溶性,如果是水溶性農藥,用流動清水洗5到10分鐘即可,而小蘇打粉有助去除脂肪性農藥。若是鹼性農藥,則可以考慮用點醋幫助去除鹼性農藥。
營養師建議,清洗蔬菜、水果時可先以流動水清洗5到10分鐘,再泡小蘇打水10分鐘以上,水和小蘇打粉的比例為500cc水配一湯匙小蘇打粉,泡過小蘇打水後,再以清水將蔬果沖洗乾淨。

脂溶性農藥不溶於水,所以很難用水徹底清除乾淨。除了小蘇打粉外,還有一種貝殼鍛燒而成的粉末可供選擇,貝殼粉末和小蘇打粉一樣也是鹼性物質,也能幫助去除脂溶性農藥。

清洗蔬果時,如何保存蔬果營養成分?雷小玲營養師建議,不管是蔬菜、水果,最好充分清洗之後再切,若先切再洗,營養成分較容易流失。另外,有些水果表皮凹凸不平,如芭樂等,這些地方可能藏汙納垢,農藥也可能累積在在凹凸不平之處,可以用刷子輕刷蔬果表皮,徹底清除髒汙、殘留農藥。

營養師提醒,清洗蔬果時,盡量採用流動的水,若採用清水浸泡,時間不宜過久,否則蔬果泡水過久,農藥反而容易滲進蔬果當中。食用蔬菜、水果時,最好選用當季盛產的蔬果,這樣比較能避免農藥殘留。 

患者多脾胃虛弱、寒濕阻滯證候

患者多脾胃虛弱、寒濕阻滯證候


腸躁症脾胃虛弱、寒濕阻滯證候,可配合藥方調理。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腸躁症可見脾胃虛弱、寒濕阻滯在大腸問題,可配合採取健脾益胃;溫化寒濕方式來用藥。強化腸道機能。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腸躁症針對「脾胃虛弱」問題,患者可見平常消化機能就較為差,飲食少,排便溏瀉,腹脹,面色萎黃,疲倦。舌淡苔白,脈細弱。往往每次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油膩,便會導致泄瀉問題加重。治療應採取健脾益胃原則,可用參苓白朮散(人參、白茯苓、白朮、炒甘草、山藥、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加和胃理氣滲濕的藥,如木香、砂仁、枳殼、澤瀉、車錢草等。如果有虛寒的現象,應加用附子理中丸、肉桂等,可幫助溫中散寒作用。

陳醫師表示,針對「寒濕阻滯大腸」問題,患者可見便溏或腹瀉、糞質清淡或利下純白黏凍,伴有腹痛或裏急,頭身重困,胃悶納呆。若鬱滯日久,虛寒體質則會造成四肢不溫,腰酸怕冷。舌質淡,苔薄白滯膩,脈濡緩或沉細。

治療原則應給予溫化寒濕,藥方可用胃苓湯(白朮、蒼朮、茯苓、豬苓、澤瀉、陳皮、厚朴、肉桂、大棗、生薑、甘草)加味,如加木香、炮薑,幫助調氣散寒作用。

腸躁症可配合穴道治療法調理。中醫師陳曉鈞表示,針灸療法部分,針對腹瀉及黏液便問題,可取長強、陰陵泉、天樞、陽陵泉等穴;腹痛便秘者,取支溝、天樞、足三里、上下巨虛等穴;脾虛泄瀉問題,則可取天樞、足三里、脾俞、大腸俞等穴改善。

預防腸躁症上身,日常生活保健部分醫師建議,生活中應避免過度緊張、憂鬱,適當的調節情緒,放鬆心情、調整情緒;做些喜歡的休閒活動,轉移注意力。

飲食建議食用纖維較多食物。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以及避免油炸燒烤,辛辣剌激飲食。同時應停止抽煙。才能維護腸道機能的正常調節。 

3症型:肝鬱氣滯、胃熱壅盛、正虛邪戀

3症型:肝鬱氣滯、胃熱壅盛、正虛邪戀


中醫如何治療、調理乳腺炎?中醫師陳偉坤表示,中醫臨床辨證類型,主要可分為包括肝鬱氣滯、胃熱壅盛、以及正虛邪戀三種類型。應配合解疏肝理氣;清熱消散;補氣活血,解毒排膿方向調理。
陳偉坤醫師表示,乳腺炎中醫的辨證用藥治療,針對「肝鬱氣滯」問題者,可見乳汁分泌不暢,乳房腫脹疼痛,結塊或有或無,形寒身熱口乾口苦,胸悶不舒,煩躁易怒,脈弦,用藥可用加味逍遙散加全瓜蔞、蒲公英。加味逍遙散含當歸、白芍、茯苓、白朮、柴胡、甘草、牡丹皮、山槴子、生薑、薄荷,可幫助舒肝清熱,調氣養血。

陳醫師表示,還有「胃熱壅盛」問題者,可見腫塊增大,疼痛劇烈,口乾喜歡飲,皮膚灼熱拒按,乳頭擠壓有膿,溲赤便秘,舌紅,脈滑數或洪大。用藥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浙貝、天花粉。五味消毒飲含金銀花、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癰功能。

另外,還有「正虛邪戀」問題者,可見潰後膿出不暢,或膿水清稀癒合緩慢,乳汁從瘡口溢出,形成乳漏,全身無力,面色少華,低熱不退,飲食減少,腫塊不消,疼痛不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用藥可用托裏消毒散加減。含人參、川芎、白朮、芍藥、當歸、白芷、金銀花、連翹等,幫助補氣活血,解毒排膿。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腦壓太低,也會頭痛

腦壓太低,也會頭痛


劉秀枝


這個名詞新鮮,我說:「腦水不足?聽起來好像是奶水不足?」朋友說:「是啊,我上Google搜尋,相關名詞就有奶水不足這一項哩!」
我發現車廂內突然變得非常安靜,不知同車乘客是對腦水還是奶水不足有興趣?不能讓大家失望,我靈光一現,問:「他是不是有頭痛?一坐起來就痛,躺下去就好?」朋友說:「對對,聽說他還抱個枕頭去上班,一有機會就躺在沙發上休息呢。」我回答:「你上網打『低腦壓頭痛』這幾個字,資訊就出來了。」
低腦壓頭痛,又名自發性顱內低壓頭痛或腦脊髓液低容量頭痛,所以那位醫師用「腦水不足」也沒錯,指的是腦脊髓液容量不足。
一般人都知道腦壓太高會引發頭痛和各種神經症狀,甚至昏迷。但是腦壓太低也會造成頭痛。最明顯的例子是少數人在接受腰椎穿刺檢查或脊髓半身麻醉後的幾天內發生頭痛,而且是坐起來就痛,躺下去就好,經補充水分後,一、兩星期會好。
為何腦脊髓液容量減少會造成頭痛呢?因為受到頭蓋骨的保護和限制,人類顱內腔的容量是固定的,包含了腦組織、腦脊髓液和顱內血流。當腦脊髓液減少時,腦組織不變,而顱內血流量相對增加,造成硬腦膜靜脈充血,引發頭痛。
這些硬腦膜靜脈的充血在腦部磁振造影檢查時會顯現出特殊的變化,即硬腦膜看起來較厚,打顯影劑時整個大腦表面的腦膜明顯的亮起來。
典型的低腦壓頭痛是坐起來後15分鐘之內開始頭痛,通常是整個頭都痛,也可以是兩側頭痛或後腦痛,而且愈來愈痛,吃止痛藥效果不佳,直到躺下來休息後約15分鐘才不痛。常伴隨有後頸部疼痛、頭暈、噁心、耳鳴、聽力異常等。如作腰椎穿刺,其腦脊髓壓力低於60毫米水柱。其腦部磁振造影除了顯示出被顯影劑顯亮的腦膜外,有時可見到兩側硬腦膜下腔小量積水、出血或顱內的腦幹下移的現象。
一般認為是患者的脊髓硬膜的某處有小裂隙,使腦脊髓液往外滲漏,而造成低腦壓頭痛。這滲漏處可用特殊的磁振脊髓攝影、電腦斷層脊髓攝影或是核醫的動力學檢查,把滲漏處找出來,但不一定找得到。
自發性低腦壓頭痛的患者在發生頭痛之前不但沒有做過腰椎穿刺,也沒有接受腦脊髓手術,更沒有嚴重的腦脊髓外傷,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的滲漏呢?可能有被忽略的小外傷,或咳嗽太用力、舉重物等,有少數人可能有結締組織異常的疾病,造成先天性的硬腦膜脆弱之故,但大部份的案例都找不到原因,所以才稱為自發性低腦壓頭痛。
大部份的低腦壓頭痛經保守治療在1~3個星期會消失,即臥床休息、多喝水、多喝咖啡、打點滴、服用止痛藥等。我朋友的親戚在住院一星期後,病情明顯改善。
我記得將近20年前,一位低腦壓頭痛的病人住院,整天臥床,她的同事把公事拿來讓她躺在床上做,又買了一箱箱的咖啡來給她喝。當她出院時,頭痛雖沒了,體重卻增加了,因為喝了不少高熱量的三合一咖啡。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那就要找出脊髓的滲漏處(頸、胸、腰椎均有可能),由硬腦膜打入病人自己的血液約10~20毫升,以期把滲漏處補上,稱為「硬膜外血液貼片」。效果不錯,通常頭痛在72小時內消失,如果復發或有必要,還可重複注射。
自發性低腦壓頭痛的好發年齡為30~40歲,但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為1:2。
低腦壓頭痛一向被認為是少見的頭痛,根據國外的估計,每年每10萬人口約有5人罹患此病,但可能低估,因為有些人被當作是緊縮型頭痛、偏頭痛或是其他的每日頭痛。因此,如有新出現的頭痛或頭痛型態改變時,就需要就醫。醫療一直在進步,說不定會有新的治療或觀念呢!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這樣吃,助你遠離癌症

這樣吃,助你遠離癌症


謝曉雲


醫學上的研究告訴我們,三分之一的癌症和飲食密切相關。
就算你小心翼翼、挑三撿四,吃到了完全不受污染、不含致癌物質的食物,但如果飲食的內容和方式不當,還是會將自己放在罹患癌症的危險處。
從1970年代開始迄今,科學家研究飲食與癌症的關係結論,高脂肪而且缺乏蔬果(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飲食組合,容易讓癌症找上門。
吃太多脂肪會得癌?
提起脂肪,總是和壞消息連在一塊──發胖、得心血管疾病。有些癌症研究、文獻及專家眼中,某些脂肪的確不是好東西,有幾種癌症,例如乳癌的罹患率就和脂肪攝取量及種類相關。
女性身體如果堆積太多體脂肪,會製造過多雌激素,進而誘發腫瘤生長。
不過,近幾年的大型研究卻推翻了這種說法,發現高脂肪飲食和乳癌之間並沒有明顯關聯,使得脂肪攝取量和罹患乳癌之間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
其中一項由美國哈佛大學執行的研究,測量停經後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時發現,脂肪攝取量增加,雌激素濃度反而下降了。另一個含括4個國家共34萬名女性的研究,得到類似哈佛的結論,也無法從中找到脂肪攝取量和乳癌之間的正向關係。
根據這些最新的大型研究結果,美國癌症學會做出以下結論──女性吃到某種脂肪,遠比脂肪總攝取量更關鍵。
究竟誰才是壞份子?
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最危險
後續許多證據直指,肉類、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及玉米油、黃豆油等蔬菜油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才是致癌元兇。
此外,哈佛的研究發現,會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液態植物油經氫化處理,轉為固態或半固態油脂時,形成的一種氫化油脂,存在許多加工食品裡),也會增加停經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提高乳癌風險。
吃大量脂肪,尤其是肉類脂肪對男性同樣不利,危機之一是增加攝護腺癌風險。
哈佛大學曾針對5萬名男性進行一項5年的研究,發現飲食中脂肪吃最多的男性比吃最少的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竟然高出80%,而且吃紅肉比較多的人,也比吃魚及家禽肉比較多的人,更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另一個和動物性脂肪顯著相關的是大腸直腸癌。
因為,肉類中的脂肪會在腸道內增加形成致癌的化合物。國外曾進行一項實驗,讓健康男性吃無肉飲食或含大量肉類的飲食,結果發現,大量吃肉的那一組男性的糞便中,致癌的化合物顯著增加。
如果你是個食肉族(飲食中含大量動物性脂肪),又鮮少吃蔬果(缺乏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那麼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更高人一等。
控制熱量和正常體重是關鍵
除了脂肪因素之外,控制熱量、維持健康體重更是防癌關鍵;而且,從流行病學的統計來看,肥胖的人的確和某些癌症特別有緣,許多研究及專家都指出。
歐美研究顯示,愈高愈胖的女性在停經後愈容易罹患乳癌。
同樣地,發福的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也比較高,當男性體重超過正常體重20%,就比那些體重正常的男性高出4倍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警示,三分之一的結腸癌、乳癌、腎臟癌及消化道癌症和體重超重有關。
高鹽分食物易讓胃癌上身
鹽分攝取太多也是另一個致癌危險因子,最直接相關的便是胃癌。那些鹽漬食物吃得較多的國家,如日本,胃癌發生率就很高,也是主要死因之一。
醫學上發現,鹽分(鈉)會促進胃細胞發炎,使它們不正常地快速增生。而且鹽分也讓胃中的致癌化學物質作用加強,更容易致癌。
不幸的是,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其實承擔了很大的得癌風險。其中之一是頻繁外食,而且依賴大量的加工食品果腹,這些多半為高鹽分食物。

另外,醃燻肉製品中添加了亞硝酸鹽,也容易和胺類食物結合,在胃腸道形成已被確定的強力胃致癌物──亞硝胺。
經常吃這一類高鹽分食物的人,三餐如果又缺乏蔬果,尤其缺乏維生素C,那罹患胃癌的危險性,更比經常吃各種蔬果的人增高2~3倍。
你可以這樣吃
預防癌症不必花大錢,也不用吞下一堆有些根本療效不明的營養補充品,只需調整三餐飲食,就能減少20%以上罹癌機率,何不從今天做起?
綜合美國癌症學會、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及專家的建議,要預防癌症,你可以這樣吃:
控制熱量及脂肪攝取量、維持正常體重。
可減低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腎癌等多種癌症風險。
■怎麼吃?
1.少吃脂肪,控制攝取量佔熱量比例30%以下。
上班族女性及男性(輕度勞動者)一天需要熱量大約是1600卡及2000卡,換算下來,脂肪攝取量一天最好分別在50克及65克以下。
如果你的午餐是速食店的一份牛肉漢堡加中包薯條的套餐,油脂可能就超過40克。一些高油脂的食物,如炸雞、中包薯條、牛角麵包的油脂量都超過20克,吃一份就佔了一天所需的三分之一左右,宜少吃。
2.慎選油脂來源。比較健康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魚類(含omega-3脂肪酸)及適量的堅果。
3.限制飽和脂肪攝取量,少吃紅肉、加工肉品(香腸、熱狗、培根、火腿、貢丸等)、全脂乳製品,限制自己一星期不超過一次。
4.小心「反式脂肪」,少吃人造植物奶油、糕餅、點心等加工食品。
5.少用炸、煎、爆炒等高油、高溫的烹調方法。
攝取充足的纖維,每天25克是你的目標。
纖維可減低大腸直腸癌、乳癌風險。每天五種蔬果可減低20%各種癌症風險。國外研究發現,吃大量蔬果的人得癌機率是很少吃蔬果的人的一半。
■怎麼吃?
1.每天吃全榖類食物。如1碗五榖雜糧飯可提供2克、糙米飯可提供1.8克;2片全麥土司可提供1.6克等。
2.每天攝取3種蔬菜、2種水果。如1盤地瓜葉可提供3克;1盤芥藍菜可提供2克;1顆芭樂可提供7~8克;1顆柳丁可提供3克;1顆蘋果可提供2~3克。此外,蔬果中含有各種抗氧化劑及植物性化學物質,能預防多種癌症。
3.攝取各種豆類。如半杯豌豆可提供2.5克;半杯扁豆可提供3~4克。
吃富含胡蘿蔔素(carotene)的食物。
可減低喉癌、食道癌、肺癌風險。
■怎麼吃?
每天吃一種深橘紅色、黃色的蔬果及其他食物,如胡蘿蔔、甜椒、番薯、南瓜、芒果、木瓜、葡萄柚等。另外,深綠色蔬菜中的胡蘿蔔素也很多,像菠菜、綠花椰菜、綠色萵苣等。
特別提醒,不要擅自服用胡蘿蔔素補充劑。國外大型研究發現,胡蘿蔔素補充劑反而會增加吸菸者的肺癌風險。
吃富含葉酸的食物
可減低大腸癌、乳癌風險。
葉酸缺乏的人身上容易出現DNA損害,進而增加細胞變異的機率,容易發展為癌症,專長在葉酸研究的輔大食品營養學系教授許瑞芬指出。
美國及中國大陸等地的研究指出,葉酸營養狀況好的女性,乳癌罹患率比較低。歐美的大型研究也發現,葉酸有助於抑制大腸癌腫瘤,延緩癌細胞增生。
■怎麼吃?
深綠色葉菜(如菠菜)、菇蕈類、蘆筍、綠花椰菜、豆類、蛋黃、柑橘類水果、全榖類都是葉酸的良好來源。
吃維生素C高的蔬果。
可減低食道癌及胃癌風險。
■怎麼吃?

芭樂、草莓、柑橘類水果、奇異果、番茄、綠花椰菜及深綠色蔬菜,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儘量生食和低溫烹調,以免破壞維生素C。
吃十字花科蔬菜
可減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胃腸道及呼吸系統的癌症風險。
■怎麼吃?一週至少吃3次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甘藍菜、青江菜、芥菜、蘿蔔、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吃含茄紅素的蔬果
可減低肺癌、攝護腺癌、胰臟癌風險。
■怎麼吃?
煮熟的番茄(茄紅素容易釋出,也容易被人體吸收)、西瓜及紅肉葡萄柚都是茄紅素的食物來源。
每天吃一點大蒜、青蔥、洋蔥、薑等辛香料。
可減低胃癌、大腸癌及其他癌症的風險。尤其大蒜,含有數種可抑制癌細胞的化合物,打敗群雄,名列首位抗癌食物。

每天吃黃豆相關製品(如豆腐、豆漿)取代一部份肉類蛋白質。
可減低乳癌、前列腺癌風險。
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的食物。
可減低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風險。
■怎麼吃?從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及魚類(如沙丁魚、鯡魚)中攝取。
攝取富含硒的食物
可減低乳癌、攝護腺癌風險。
■怎麼吃?
從全榖類、綠花椰菜、洋蔥、番茄及魚類中攝取。
不要擅自服用硒補充劑來防癌,過量的硒會產生毒性。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一星期3次。
可減低乳癌、攝護腺癌風險。
秋刀魚、鯖魚、鯡魚、水煮鮪魚、沙丁魚等。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會再發生?

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會再發生?

國內肉毒桿菌毒素中毒事件頻傳,兩個月內發生5起案例,9人發病。其中有兩起案件被懷疑是由真空包裝的豆干引起,但檢驗廠商食品後,卻未檢出肉毒桿菌或其毒素。
文.李佳欣
衛生署下令稽查豆類真空包裝製品與賣場,並準備研擬不同製程的認證標章,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是否就不再發生?
●毒素形成的溫床:真空、低酸度、水分高的製作環境 
食物的製作方式是肉毒桿菌是否引發中毒的關鍵。肉毒桿菌是種厭氧菌,必須同時在低氧、低酸(pH>4.6)、水分含量高(水活性>0.85-5),以及常溫的環境下,才會讓它的孢子大量繁殖而產生引發中毒的毒素。
所以被懷疑導致中毒的多半是微酸、非乾燥,而且是過去被認為不會長菌的真空包裝或罐頭製品。
近3年來豆干、豆腐、素料等豆類製品常成為致病嫌疑,原因在於這類產品酸度低、含水量高,國人購買真空包裝的機會也高,經常接手處理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的台北榮總毒物科醫師楊振昌分析。
不過在製作過程中,若經攝氏120度以上高溫加熱,或鹽分、亞硝酸鹽較高,孢子就無法存活;所以像酸菜等醃漬後酸度高,或香腸、火腿等添加亞硝酸鹽的食物,其實不易產生毒素。魚、肉或貝類、乳酪等蛋白質類的密封製品,買回家後通常會冷藏,也會高溫烹調後食用,中毒機會也較低。
「自行醃的肉類及酸筍等則較危險,而且是在沒煮透的情況下,」楊振昌說,過去經過確認中毒的食物多是民眾自行醃製的肉製品,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傾向少用鹽與防腐劑,若烹煮溫度不夠,就會讓毒素趁機繁殖。
●真空包裝也要冷藏、食用前應烹煮10分鐘 
肉毒桿菌中毒其實是罕見案例,但今年接連爆發的食物中毒事件卻讓食品衛生管理問題浮出檯面。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解釋,其實以往很難查出民眾究竟吃了什麼而中毒,恰好這次兩起案例的患者都吃了同一家廠牌的豆干,所以才讓真空食品的製作與販售過程受到重視。
官員的說法,並非推託之詞。因為肉毒桿菌分布不均,潛伏期為12~36小時(也有案例晚至8天),再加上人們通常只能回憶起36小時前吃過的食物,所以常常是患者想不起來吃了什麼,或者追查原廠的時候,查驗的部份並沒有被感染。「確實很難查到,」楊振昌醫師說。
所以從製作過程、運送、販售到烹煮,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小心防範。
從製作過程開始,最好選擇有120度高溫加熱的「商業滅菌」認證,就可以保證食物中絕不會有孢子的存在。目前只有「得意中華」與「福記冷凍」兩家廠商具有商業殺菌認證,其他真空包裝食品,民眾都得注意是否維持在4度C以下冷藏,買回家也必須立刻放入冰箱。食用之前,以100度高溫煮10分鐘,也可去除毒素。
加了亞硝酸鹽的香腸、臘肉雖能抑菌、防腐,也不要放太久。因為30~45天後亞硝酸鹽會在產品裡逐漸分解,當殘留量低於20ppm時,也會失去抑制肉毒桿菌的作用。
●改變飲食習慣,儘量吃新鮮、多種食物 
如果連像是酸菜、筍絲等真空包裝的即食食品都要再煮10分鐘以上,似乎就失去即食的意義,如何才能買到方便又安心的食品呢?
養成飲食的新思惟可能才是治本之道。衛生單位雖承諾要盡快擬出「商業滅菌」、「全程冷藏」等認證標章,並輔導稽查不合格的廠商與賣場,但在確定落實之前,民眾還是得自求多福,勤加烹煮。
曾著書《細菌的世界》、《病毒的故事》,陽明大學生化系教授徐明達認為,醃漬食品是古代人沒有冰箱而不得已的保存食物方式。現代人尤其住在台灣,物產豐饒,實在應該盡量選擇新鮮、在地、當季的蔬菜水果,並且吃現做的食物。
而像是香腸、火腿等醃製或罐頭食品,防腐劑與鹽分通常也高,吃多了也可能提高致癌風險,「我們常常對嘴巴太好,對身體不好,」徐明達感嘆地說。並且,同一種食物也不要過量,例如別因為豆干好吃,就拚命吃一大堆。因為如果食物有毒,少量吃身體有能力排除掉,但吃太多超出身體負荷能力,中毒風險也提高。吃多元的食物也可以分散風險,營養攝取也均衡。
楊振昌建議,民眾應該改掉一次買很多食物回家囤積的習慣,用多次、少量換來新鮮。食物買回去後也儘量在保存期限之前吃完,就不容易讓細菌有機會繁殖。

6原則,安心吃素顧營養

6原則,安心吃素顧營養


梁嫣純


戴先生一家人因宗教信仰長年茹素,近來他正苦惱是否該調整3歲的兒子和懷著第二胎的太太的飲食,以免正需充足營養素的他們,吃得不夠營養。
營養學界的確常提醒素食者注意飲食的技巧,以免造成鐵質、維生素B12、鈣質及蛋白質的攝取不足,尤其是發育中的孩子、懷孕中的婦女及生病中營養不良的人,更需要注意。
不過別太憂心,只要掌握以下原則,人人都能健康吃素:
1.蛋奶素最好
吃素超過10年的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建議,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懷孕期的婦女、重病患者最好改吃蛋奶素。
奶類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蛋白質,蛋富含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卵磷脂,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素食者每週吃2~3顆雞蛋或每天1~2杯牛奶,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2.添鈣強骨本
鈣質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嬰幼兒缺鈣會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全或變形,而且牙齒容易損壞;成人及老人則會有骨質軟化症及骨質疏鬆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主任蔡玲貞在《素美食》書中為文表示,素食者的鈣質攝取量要比一般人增加20%,因為研究發現,奶素者的骨質密度比非素食者減少3?5%,長期純素者比奶素者更低。她提醒除了多吃奶品類、綠葉蔬菜類、豆類、黑芝麻、髮菜、及加鈣穀類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外,還可搭配以下的生活小技巧,以提高鈣質的吸收:
●含鈣食物可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例如飯後吃水果、吃飯時配果汁。
●每天日曬15分鐘,增加體內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
●少吃加工食物、飲料、高鹽食物,且不要吃太大量蔬菜,因為過多的纖維也會降低鈣的吸收。
●必須補充鈣片時,使用低劑量,一日多次補足,且最好在空腹時補充,有利吸收。
3.蛋白質互補法
豐富的蛋白質是成長中孩子、孕育新生命孕婦、修補身體機能病患所亟需。偏偏植物性蛋白質多屬於不完整的蛋白質,無法完整提供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可能缺少其中數種。
劉怡里營養師提醒素食者要善用「蛋白質互補法」,藉由多種植物性蛋白質食材的搭配,以彌補彼此的不足,例如糙米加黃豆、綠豆加薏仁、五穀饅頭。
而且要注意各類食品搭配法的多樣性變化,讓每天都能攝取到不同種類的營養素,除了豆類食品,堅果類及種子類食物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4.補鐵大作戰
鐵是血紅素與肌紅素的成分,可幫助氧氣在體內的運送;也是細胞色素的成分,幫助能量的產生。
劉怡里指出,懷孕後期的婦女需攝取足夠的鐵來供給胎兒,做為新生兒出生後4個月的生長所需。
雖然綠色蔬菜、全穀類、豆類食物都含有鐵質,但植物性來源鐵的吸收率(約5%)比動物性來源(約25%)低很多。
所以蔡玲貞營養師建議,素食者的鐵質攝取量要比非素食者多一倍,女生每天至少20毫克、男生15毫克,否則容易發生貧血的現象。
衛生署建議,含鐵食物可與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果汁一起食用,例如柑橘類、番茄、檸檬等,有助鐵質的吸收。咖啡和茶則最好在飯後兩小時才飲用,因為會干擾鐵質的吸收。
5.積極補充B12
維生素B12幾乎都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例如肉類、魚類、海鮮、奶品),所以長期吃全素的人很容易缺乏。
維生素B12不足,會影響造血功能,使胺基酸代謝過程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不良,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

劉怡里建議全素食者可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積極補充維生素B12營養品。
6.鋅也少不得
鋅對於細胞的生長、孩童的身高發展有關,但多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而且有些植物性的食物因含有較多的纖維及植酸,會影響鋅的吸收率,所以劉怡里並不贊成孩子從小吃全素。
長期吃素的兒童及青少年要加強補充鋅,可以多吃小麥胚芽、芝麻、南瓜子、楓糖漿等食物。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2道排毒淨化茶飲

2道排毒淨化茶飲


林貞岑


補氣茶飲有助血液循環,可排除身體多餘的廢物毒素。健脾祛濕養肝茶則能修復腸胃功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並達到排便暢通效果。
中醫師吳明珠貢獻做法:
健脾祛濕養肝茶
功用:健脾祛濕,養肝通便解毒。
材料:黃耆2錢、葛根2錢、茯苓3錢、決明子2錢、枸杞子5錢、玫瑰花2錢。菊花2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加水2000cc,煮30分鐘後當茶飲。
補氣生津排毒茶
功用:補氣生津、明目活血排毒。
材料:黨參2錢、西洋參2錢、石斛2錢、馬鞭草1錢、茉莉花6朵。
做法:將黨參、石斛、馬鞭草加水1500cc,煮20分鐘後去除藥渣,再利用藥湯沖泡西洋參跟茉莉花10分鐘即可飲用。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