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階段+8要點 小寶貝選鞋技巧大公開!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ibaby/1354/125303040027940026005.htm
媽咪寶貝 │ 2009-09-16 採訪撰文/薛雅文
構造篇Structure
「足部」可說是肩負人類行走與負重的重責大任,對於小寶貝來說,更是從爬行階段到站立行走的重要工具,所以媽咪們可別小看這雙小小的腳丫。
中標:外在3部位
【腳跟】
腳跟是站立時負載身體重量的主要部位,hi-foot醫療諮詢顧問洪平洋表示,雙腳處於站立姿態時,約承載個(身)體50%的體重(或體重的50%),且分別由雙腳均勻分攤25%。
【腳趾】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指出,當小寶貝行走時,向前踏出那隻腳的腳趾會施以「抓地」的力量,以穩固重心,而在後方那隻腳的腳趾則會因為腳跟離地而順勢產生「推進」的作用;所以,小寶貝在行進間,雙腳的腳趾便會不斷地交互進行「抓地」與「推進」的作用,以達到穩定行走的目的。
【足弓】
足弓指的是腳底板內側的弓弧形,主要有避震、感應(適應)地面凹凸等功能。洪平洋顧問表示,由於初生小寶貝的足底脂肪肥厚且肌肉尚未發育完全,關節與韌帶會呈現較為鬆弛的狀態,所以看起來就像沒有足弓一樣,學理上稱之為「生理性扁平足」,而此現象大多會在小寶貝3歲以後會有明顯的改善。
檢視扁平足小技巧
由於5歲以前的小寶貝約有40%具有生理性扁平足的特徵,那媽咪們到底該如何觀察才能判斷出他們患有「真正」的扁平足呢?對此,陳子敬治療師指出,媽咪們可待小寶貝約2歲大時,讓他們以直挺站立的姿勢踩於平地上,再從後方平視他們的腳跟,一般具有足弓的足部約只會從旁露出1隻腳指頭,若患有扁平足,則會因腳底板沒有弓起處,腳趾向外擴散的緣故,從後方約可看到2~3隻腳趾頭露出。
中標:內在4組成
【骨頭】
單側的足部由26塊骨頭所組成,雙足共有52塊,約佔全身骨頭總數的1/4。
【肌肉】
足部的肌肉大抵可分為:可使足背彎曲的前側肌群,以及可使足底彎曲與外翻的外側肌群。
【韌帶】
韌帶是存在於骨頭與骨頭之間相連黏的組織,若是足底的韌帶受傷或斷裂,就會引起足弓的不穩定;此外,大多數的先天性的扁平足也是因足底韌帶較為鬆弛所導致。
【神經】
足部神經主要功能是用來接收大腦訊息與傳遞指令的中間劑,足部的肌肉透過神經
來協調肌肉的運作,達到行走時能呈現協調的步態與做出欲想的足部動作。
發展篇Develop
小寶貝足部發展的外在改變大抵以足弓的形成做區隔,進而間接影響到整體腿部與腳型的發展,一般來說,大多數小寶貝的腿部都會歷經以下3個階段才會完全定型。
中標:鐘擺理論3階段
洪平洋顧問表示,小寶貝的腿型在學習站立與行走的的過程,下肢的發展會呈現有如鐘擺般「O→X→直立」的過程。
小標:階段1‧O型腿(出生~2歲)
此部份大抵又可分成前後兩個O型腿的階段。
前階段的O型腿為錯覺所致,主要是由於小寶貝在胎兒時期受限於母體內的子宮環境,在身體長期呈現蜷曲的姿勢下,已經習慣彎曲的姿態,所以在出生以後,無法立刻適應與伸展,於是媽咪們便會產生小寶貝有O型腿的錯覺。
至於後階段的O型腿現象,則是因小寶貝在1歲左右開始學習站立與行走,只有由雙腳負荷體重站立行走練習需要較大平衡空間,所以會有如企鵝一樣走路搖搖擺擺,從外觀可以觀察到O型腿的狀況,是正常的學習站立發展,不需過於擔心。
小標:階段2‧X型腿(2~4歲)
隨著站立行走時間的增加,活動的技巧成熟,小寶貝的雙腿便會開始進行「自動矯正」,但由於骨骼尚未發展完全,通常便會產生「矯枉過正」的情形,並形成所謂的「X型腿」。這個階段,小寶貝會因體重過重與活動量的增加,而使關節產生更多的壓力,導致X型腿更為嚴重。
階段3‧正常腿(4~7歲)
一般到了4歲左右時,小寶貝的腿部又會因X型腿的發展到達極限後,開始另一波的「自動矯正」期,而此時小寶貝的骨骼與肌肉發展逐漸完整,且在步態較穩與施力重心正確的情形下,多數都會自行矯正回正常的直立腿型。
一般來說,只要腿型均勻,沒有不對稱的彎曲或彎曲角度過大的情形,媽咪們就不用過於擔心,除非小寶貝到1歲6個月大左右時,仍有走路時跌跌撞撞、易跌倒或腳部疼痛等問題,媽咪們才需進一步帶他們至醫院做評估與檢查。
詳文請見2009年九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更多精彩文章請見懷孕‧生產‧育兒情報站 www.mababy.com
※不容錯過的婦幼社群請見 http://www.facebook.com/pages/Mababy2009-/169748515872
※最即時的婦幼資訊請見 http://www.plurk.com/mabab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