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男子喝酒後吹風 導致眼中風


男子喝酒後吹風 導致眼中風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29 00:47
新竹一名58歲張姓男子,日前因為天冷喝酒暖身,沒想到出門後,眼睛吹到寒風,血管在短時間內熱漲冷縮,導致眼睛中風,視力瞬間退化。醫師呼籲,民眾如果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雙眼失明。冷氣團來襲,58歲的張先生原本與朋友在家喝酒取暖,沒想到竟然在走出屋外後,被一陣襲來的寒風吹到,導致眼睛視力突然從1.0瞬間退化到0.1,幾乎看不到東西。
經醫師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張先生疑似突然由溫暖的住家到寒冷的戶外,溫差過大,導致眼睛血管瞬間腫脹充血,造成視力衰退,因而引發出俗稱的「眼中風」。
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三高病患是「眼中風」的首要危險群,尤其人類的體溫會在喝酒、吃火鍋後升高,如果這時眼睛瞬間接觸到冷空氣,就可能會導致眼中風的情形,提醒民眾如果視力出現模糊的情況,應立即就醫,避免雙眼失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呂佳賢、廖容瑩)
本則新聞由NOWnews提供 2009/12/29

瞬間提升新陳代謝,衣服小1號

瞬間提升新陳代謝,衣服小1號


林貞岑


1早餐要豐富
早餐吃得好,能讓新陳代謝系統快速動起來,並催促脂肪燃燒一整天。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的女性比正常女性多出4.5倍的肥胖機會。穀類、麥片和維生素C多(一天75毫克)的果汁如柳丁汁等,都有助脂肪燃燒。
2抓把堅果當點心
當身體沒有攝取到足夠熱量,就會分解負責燃燒脂肪的肌肉組織。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研究建議,千萬不要捱餓,每隔3~4小時吃點東西。譬如午、晚餐前可來個早午茶點心(各約150卡)。富含蛋白質的堅果和低脂優格是不錯的選擇,且蛋白質可讓用餐後的熱量燃燒率提升35%。
3多喝綠茶
研究發現,2~4杯綠茶中的茶多酚,可增加35%的新陳代謝率。
4來杯綜合蔬果汁
纖維可提升30%的脂肪燃燒率,專家建議最好一天攝取纖維25克以上(約3~5份蔬果),打果汁或做成沙拉,都能快速達成一日多蔬果的目標。
5豆類或瘦肉當主食
鐵可提供肌肉燃燒脂肪時所需的氧氣,尤其女性碰上生理期鐵質流失不少,很容易覺得無精打采。瘦肉、豆類和菠菜補充鐵質,讓你看來氣色紅潤更年輕。
6曬曬太陽
明亮光線會減少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血清素含量,喚醒沉睡的身體機能,加速代謝。
7要睡飽
熬夜不僅傷身,還會讓人變胖。美國護士健康研究指出,青春期晚上只睡5小時的女性,有32%體重會增加30磅(13.6公斤)以上。
8開懷大笑
多看好笑的影片或文章。大笑可減輕壓力,並增加20%的脂肪燃燒率。
9站著講電話
運動不論強度,每天持續才能增強新陳代謝率。腿部伸展運動、走樓梯、甚至站著講電話等,都能燃燒至少350卡熱量。在辦公室養成經常走動的習慣,少用電話和e-mail聯繫,動動雙腿多走幾趟和同事面對面討論說話,你的身體和地球都會充滿感謝。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91.aspx

電玩在現實生活中的效益


電玩在現實生活中的效益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2/29 00:15
【24drs.com】Dec. 22, 2009 -- 最新研究顯示,一般電動玩家在虛擬世界打電動時,能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更精準地處理資訊。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狂熱的玩家在遊戲選擇上、以及在不相關的實驗室測量反應時間時會比較快。

這篇研究刊載在12月號的心理科學最新動向(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之前在羅契斯特大學、現任職於Urbana-Champaign地區的伊利諾伊大學Matthew Dye博士與同事們表示,他們檢視了現有電玩的文獻,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

例如,他們表示,他們的結果與傳統認知不同,以前認為玩家在玩的速度增加時會變得比較不準確,但事實上,玩家不會喪失準確性,反應時間反而會更快。

他們表示,這可能是玩家重複打電動,改善視覺認知的結果。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後研究員Shawn Green博士、位於羅契斯特之腦與認知科學部門的Daphne Bavelier博士表示,玩電動能增強心智循環、視覺和空間記憶、以及需要分散注意的工作技能。

報告中的其他見解包括,用電玩訓練有助於減少視覺和空間處理的性別差異,以及某些因為老化而導致的認知衰退。

研究人員指出,在許多日常情況下,速度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快速的決策通常代表會犯下更多的錯誤。

研究人員在檢視過現有的電玩文獻後得出結論指出,有證據顯示,打電動會提升玩的速度和準確性。

研究人員表示,電動能提供一種有效的培訓方式,在不會降低操作的精準度下,引誘一般知覺反應時間加快。雖然玩家的速度更快,但他們在實驗室的反應時間測試中仍保持其準確性。

這篇研究提到的電玩遊戲包括戰神(God of War)、最後一戰(Halo)、虛幻競技場( Unreal Tournament)、橫行霸道(Grand Theft Auto)、以及
使命召喚(Call of Duty)等,這些全都需要快速地操作知覺訊息和迅速的行動,迫使玩家用比日常生活更快的步調[做]決策和執行反應。

他們表示,未來需要做更多有關電玩速度和精準度的研究,這肯定是充滿希望的研究途徑。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2/29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破解最常見的用藥迷思,不再吃錯藥

破解最常見的用藥迷思,不再吃錯藥


糟糕,忘記吃藥怎麼辦?哪些藥不能剝半或磨碎?
長期吃瀉藥會讓便祕更嚴重?……生活中許多常用藥到底該怎麼服用?
《康健》提供正確觀念與做法,確保用藥更安全。

文.林芝安  攝影.陳怡安
有個氣喘病人找醫生拿藥,醫生開給他一瓶氣喘噴劑,叮嚀他回家後要記得噴喉嚨,病人乖乖噴了一個星期,跑回醫院問藥局:「這個藥都沒有效,噴了還是很喘,而且一個星期就噴完了。」

「怎麼這麼快就噴完呢?這是一個月的藥量喔,」藥師不解,問病人究竟怎麼噴的。

原來,這位病人直接將噴劑噴在頸部,沒有張開嘴巴將藥往嘴裡噴,誤以為醫生說噴喉嚨就是要噴在脖子上,當然沒效,繼續喘,就噴更多,一個星期就用完了。

更有位女病患需要使用陰道塞劑,她不知道需要先打開外層塑膠膜,就直接往陰道塞,連續塞三天,不僅沒效,還因陰道受傷,緊急送急診。

這是發生在醫院的實際故事,病人到醫院看病,醫生開處方,病患領藥回家也沒經過藥師諮詢,用自己的想像力錯誤使用藥物,相當危險。

我們經常使用許多日常用藥,究竟方法對不對、用藥觀念有無正確,危機四伏。《康健》整理出最常見的用藥問題,確保您聰明使用藥物。
把藥放在冰箱,可以保存更久?

A:「很多人把藥放在廚房,藥品會因為高溫而壞掉,」嘉義市社區藥局藥師商錦文去居家訪視時發現,民眾經常把藥放錯位置了。

民眾也常常把所有的藥全往冰箱塞,以為可保鮮,卻可能因為濕氣高,破壞藥品品質與安定性。除非有特別標示要冷藏,像是眼藥水、肛門栓劑或胰島素針劑,就算放冰箱,也必須跟食物分開放,最好放在冰箱下層。此外,內用藥與外服藥必須分開放,避免錯用。

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建議,正確存放藥品有三個原則:避光、避濕、避熱。室溫、乾燥且陰涼的環境最適合存放一般藥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例如暗處房間的抽屜。
哪些藥不能剝半或磨碎吃?

A:劉采艷藥師說,有些民眾會自行減藥,剝半吃,或為了方便小孩、老人就把藥磨碎,破壞藥品原本的結構,這都相當危險。

例如阿斯匹靈絕不能磨碎,阿斯匹靈很容易引發胃酸分泌,如果有潰瘍史,服用阿斯匹靈容易引發胃潰瘍。更重要的是,阿斯匹靈膠囊內裝的不是粉狀,而是小顆粒狀(稱為腸溶錠),顆粒最外層薄膜裹著腸衣,所謂腸衣就是讓藥不要在胃中崩解,而是進入小腸再崩解的保護膜。

有些比較傷胃的藥通常裹有腸衣,如果磨碎,腸衣受到破壞,藥一遇到酸鹼(ph)值很低的胃液,還來不及抵達小腸,藥錠就崩解,嚴重可能會造成胃潰瘍或出血。

有些藥粒沒有裹腸衣,卻在表層上做雷射釋放孔的設計,也不能剝半或磨碎,這屬於長效劑型,一旦進入體內後,胃液與水會慢慢把藥粒膨脹開來,藥粒表面有個推擠層膨脹之後,把藥慢慢往外推,從雷射孔散出,慢慢釋放,效力約可維持一天,通常這種藥會隨著糞便一整顆排出來,病人以為藥沒有被吸收,其實藥效已經發揮了。

可以配果汁吃藥嗎?

A:有些藥不能跟葡萄柚汁一起吃,原因是葡萄柚(包括柑橘)含有類黃酮素,恰好會抑制肝臟中代謝藥物的酵素(CYP3A4型),導致藥物無法從肝臟中代謝出去,使得體內藥物過量產生毒性,一旦濃度過高,可能有致命危險。

劉采艷主任提醒,包括降血壓、降血脂藥、抗組織胺、鎮靜劑、抗黴菌製劑或免疫抑制劑,都不能跟葡萄柚(汁)、柑橘類水果一起服用。最有名的例子是腸胃蠕動用藥平普賜(cisapride),它具有心律不整的毒性,同時也是利用CYP3A4型肝臟酵素來代謝藥物。在國外有許多平普賜和葡萄柚汁或其他同為靠 CYP3A4型肝臟酵素來代謝的藥物併用,導致心律不整而死亡的案例,因而在2000年停止上架。

如果有腎病,避免吃寒涼食物如苦瓜、白菜、芋頭、竹筍、芒果以及刺激性食物。減肥的人,要避免吃太鹹、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酒。
為什麼吃中藥、西藥不能配茶喝?

A:茶葉中含有單寧酸,如果跟鐵劑一起服用,會影響鐵劑吸收,「尤其茶飲含有生物鹼,例如咖啡因、茶鹼,能興奮中樞神經,」劉采艷說,偏偏生物鹼是許多中藥的活性成分,單寧酸一旦跟著中藥合併使用,會引起酸鹼反應,產生沉澱,不利吸收且影響藥效。

新莊社區藥局溫國雄藥師更提醒,不論茶、咖啡或可可都含有黃嘌呤類的生物鹼,具利尿及血管收縮作用,對糖尿病人易造成高血糖症,對一般人則造成低血糖現象。即使是罐裝茶飲或咖啡,都不能跟藥同時服用。

中藥不能跟白菜一起吃?

A:一般來說,吃中藥期間有許多飲食禁忌,例如不能跟白蘿蔔一起吃,其實,「凡是生冷、黏膩、腥、辣等不容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該避免,」劉采艷說,這些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而影響藥效。

如果有心臟病,應避免吃油膩食物、動物性脂肪與刺激性食物像是濃茶、酒精。如果有肝病,避免吃燒烤、油炸、醃製品及刺激性食物。
腹瀉一定要吃止瀉藥嗎?

A:「不一定,要看是哪種腹瀉,」土城社區藥局藥師邱振源說。

如果是細菌性感染引起的腹瀉,止瀉藥雖然具有強止瀉作用,卻也會讓腸子完全不蠕動,腸道內的細菌與毒素無法排出體外,繼續留在腸道內滋生;只能吃一些可吸附毒性的藥(果膠高嶺土,一種白色藥水),將腸內的細菌或病毒吸附起來。同時要暫停進食,喝些開水或運動飲料,讓腸胃獲得喘息,「最重要的是維持電解質平衡,」萬里社區藥師游丈樟說。

如果是身心緊張引起的腹瀉(如腸躁症)或非感染性腹瀉(如胃腸功能失調、消化不良),就可以吃止瀉藥。

劉采艷強調,民眾拉肚子喜歡吃正×丸(臭藥丸)或暮×××之類的成藥,這些屬於抑制腸子蠕動的藥,純粹止瀉,如果是屬於細菌性感染引起的腹瀉,無法將細菌、病毒排出體外,「反而容易造成腹膜炎。」通常,如果拉出來的東西有臭味,表示腸內有細菌,因為細菌發酵之後會發臭,千萬不可隨意吃止瀉藥。

長期吃瀉藥或灌腸治便祕,便祕更嚴重?

A:透過吃瀉藥、軟便劑或灌腸方式,的確可在短時間內順利通便,因為有助於刺激大腸產生劇烈收縮,但通便之後仍持續便祕,又繼續吃瀉藥,久而久之,藥量愈來愈重,腸道蠕動能力愈來愈差,便祕當然也更惡化了。

一般來說,一週內解便次數少於三次且便物很硬才算有便祕,如果一兩天沒有解,就擔心自己便祕自行購買軟便劑,長期下來,反而讓問題更嚴重。

劉采艷提醒,治療便祕之前要找醫師診斷,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所致(例如大腸腫瘤),有了正確診斷,更重要的是調整飲食,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多運動,生活規律,再慢慢養成排便習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忘記吃藥,該怎麼辦?

A:很多人一忙起來經常忘記吃藥,到底該趕快補吃,還是等下次再吃,頗為困擾。

劉采艷提供一個簡易判斷法:取中間對半。

例如應該是早上8點、中午12點吃藥,取中間對半就是上午10點,10點之前想起來,還可以吃;10點之後想起來,就不要再吃了,因為距離下回要吃藥的時間太近了。

尤其降血糖的藥,如果超過10點還補吃,12點又正常吃,血糖一下子降得很低,容易導致昏迷休克,非常危險。

感冒藥一定要全部吃完嗎?

A: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如果吃抗生素,只會提早產生抗藥性,除非已經中耳炎、咽頰發炎或扁桃腺發炎,屬於細菌感染才能服用抗生素。

病毒性感冒除非醫生開抗病毒的藥,例如克流感,否則一般多症狀治療,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一旦症狀消失,就可以停藥,不一定得全部吃完,」劉采艷說。
為什麼吃安眠藥還是睡不著?

A:很多人跟藥師反應,已經吃了目前號稱最有效的安眠藥一段時間仍睡不著,還不斷追加劑量。劉采艷認為,每個人身體的敏感度不同、藥物與身體內的受體接受器結合之後作用、副作用也不同,同一種藥,別人有效,自己未必有效。

建議先試吃,因為剛開始吃安眠藥,身體容易出現不舒服,且很快就產生耐受性,必須追加劑量,一旦習慣某劑量又突然不吃,身體會受不了,即使要停藥也必須慢慢減量,所以要先從最小劑量吃起,吃幾次沒效,可更換其他牌子。吃完藥不可馬上躺床,會影響藥物在腸胃道的吸收速度。

服用安眠藥之前須找醫師開處方,不可自己上網或去藥局買,更不可自作主張增加劑量,劉采艷強調。

目前正在服用抗生素,喝杯小酒安全嗎?

A:很多研究指出,酒精容易干擾抗生素的吸收(如erythromycin衛黴素膜衣錠)和效能(如doxycycline多喜黴素腸溶膠),甚至有些抗生素或抗菌素,例如綠膿黴素注射液(cefoperazone)、永克黴錠(ketoconazole,抗黴菌)或服立治兒錠(metronidazole,抗生素),即使只啜飲一小杯酒,也可導致臉泛紅、噁心、腹絞痛、頭痛、低血壓、心跳加速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讓身體很不舒服。
吃藥一定要配胃藥嗎?

A:「這是台灣社會流傳已久的陋習,」土城社區藥局藥師邱振源表示,吃藥是否需搭配胃藥,必須考慮病人本身胃的健康狀況、藥品是否會引起胃酸分泌、胃藥會不會讓同時服用的其他藥物藥性減弱或增強。

劉采艷主任表示,一般來說,真正需要搭配胃藥吃的藥品種類只有三種: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與鐵劑,這三種藥容易傷害胃腸黏膜、胃酸過多,讓胃很不舒服,需搭配胃藥吃。

除了這三種藥之外,即使服用抗生素也不需搭配胃藥吃,因為吃抗生素頂多拉肚子,卻不會傷胃。至於民眾常吃的高血壓、糖尿病藥或避孕藥,都不需要配胃藥吃。

劉采艷藥師進一步解釋,胃藥通常成分是金屬離子,例如氫氧化.、氫氧化鋁、碳酸氫鈉,不容易代謝出去,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容易沉積在神經系統,引發神經障礙或病變,同時增加腎臟負擔。且這些金屬離子如果跟鈣、鐵螯合在一起,會讓鈣、鐵失去作用。

更且,胃乳、胃散等制酸劑很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好比阿斯匹靈(腸溶錠),如果跟著胃乳一起吃,胃酸因為鹼性的關係,胃變成鹼性,即使阿斯匹靈裹著腸衣,仍然會在胃內崩解掉,對胃造成傷害。

令人憂心的是,消炎止痛藥有分傳統與新一代(選擇性COX-Ⅱ抑制劑),新一代的不會傷胃,傳統的很傷胃,必須搭配胃藥吃,偏偏目前健保已不給付胃藥,有些醫生怕病人多花錢,開傳統的消炎止痛藥卻沒跟病人說要搭配胃藥吃。

劉采艷有幾個親友吃消炎止痛藥好幾星期,後來送急診,胃出血。

因為藥袋上不會顯示究竟是傳統或新一代的消炎止痛藥,光靠藥丸也難以辨別,「我跟病人說,如果你吃了之後感覺胃有燒灼、酸痛、不舒服,最好去諮詢藥師,確認自己是否需要加胃藥,」劉采艷說。

胃痛要立刻吃胃藥?胃散跟胃乳哪個好?
A:如果胃酸過多或胃絞痛,可以吃顆胃藥緩解胃痛,但如果患有胃潰瘍,也無法藉由胃藥來治療,必須使用抗生素殺幽門螺旋桿菌。不論胃散、胃乳或胃乳片,「成分大致相同,屬於用鹼性直接去中和胃酸的制酸劑,」劉采艷解釋,如果真要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必須吃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從源頭抑制胃酸分泌而不是靠吃胃乳來中和胃酸,才能徹底治療胃酸。
審稿專家: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  劉采艷藥師
實用資訊

想確認目前使用的藥物是否經過安全認證嗎?可上衛生署網站查詢,網址是 http://www.doh.gov.tw/
然後進入查詢系統,再進入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妝品許可證查詢。更多用藥問題可上康健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請問Dr.H單元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檢視你的藥袋,如果有註明以下這些藥,就不能剝半或磨碎:

.腸溶錠(裹上腸衣的藥)

.持續釋離劑型

.軟膠囊

.雙層錠

.舌下含片,例如心絞痛時會吞硝酸鹽錠,幫助心臟血管擴張,這藥需從口腔黏膜吸收,效果最好。

.咀嚼錠

.複方的藥,例如將降血壓藥與利尿劑做成一顆,或有些止痛藥跟咖啡因做成一顆藥,這種複方藥國外規定不能剝半或磨碎,但台灣規定雖不可磨粉卻可剝半吃,前提是,必須使用切藥器切半,劑量才會平均、不受污染。

某些食物與藥物會交互作用,用藥前建議找藥師諮詢。
不論中、西藥,藥師們異口同聲表示,溫開水送藥是最佳選擇,因為溫開水的酸鹼值接近中性,成分單純且吞下藥之後,再喝一大杯溫開水,避免藥物停留食道,某些成分或膠囊會讓食道受傷。如果想喝牛奶,必須跟服藥時間錯開至少兩小時,避免藥效大打折扣。
不論哪種酒,對含有咳嗽糖漿或其他指示用藥都會產生藥物干擾,如果耐不住酒癮,建議服完所有藥物3天後再喝酒,因為這時藥物應已全部排出體外。

超過子時還不睡 小心「熬」出痘痘黑眼圈

超過子時還不睡 小心「熬」出痘痘黑眼圈


文.彭賢禮
到底幾點以後睡,算是熬夜呢?長痘痘、黑眼圈或是肝斑的患者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痘痘是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熬夜常是痘痘惡化的一大原因,所以會建議患者要避免熬夜。許多患者接著會問說:「怎樣才算是熬夜呢?我12點睡,算不算熬夜?」、「雖然我4、5點才睡,可是我都睡到下午才起床,睡眠時間都很足夠,這樣應該不算熬夜吧?」、「我只有偶爾一、兩點睡,這樣算熬夜嗎?」
中醫:半夜1點後入睡=熬夜
以我了解中醫的觀點是,超過子時(半夜11點至凌晨1點)入睡就叫做熬夜,所以最好是晚上11點之前去睡覺,若是沒有辦法,也要在12點之前去睡。
熬夜會導致長痘痘,我個人有深刻的體會。因為我每天至少半夜一、兩點以後才會上床,以中醫的標準算是經常性熬夜。但是我發現,自己如果超過兩點半以後睡,就會長出幾顆大痘痘,幾乎屢試不爽,於是凌晨兩點半就成為我的睡眠─痘痘閾值。
身為邁向知天命(50歲)之齡的資深皮膚科專科醫師,卻還三不五時的冒痘痘,除了勤打染料雷射來治療外,我也只好自我解嘲的說自己還很年輕哩!
如果以長不長痘痘這樣的標準來評量我的熬夜時間表,兩點半應該就是我的底線。並不是每位患者都像我一樣,超過兩點半睡就會長痘子,在時間方面,應該每位患者的情形會有所不同。

當然以長不長痘痘來評估是否算是熬夜,只能算是其中一項標準。熬夜除了導致長痘痘外,還會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容易感冒或是過敏發作)、肝功能異常、疲勞、精神不濟、皮膚變得暗沉、黑眼圈、肝斑惡化,這些也要綜合評估才算完整。
西醫:熬夜定義因人而異
以西醫的觀點,並沒有指出幾點以後睡就叫做熬夜,就像是每天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有人提倡8小時,有人認為7小時,也有人說6小時就夠了,更有少數人像拿破崙一般只要睡4小時。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熬夜的定義應該因人而異。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入睡,會導致痘痘猛冒、精神不佳、免疫力降低、皮膚暗沉、黑眼圈或是肝斑惡化,這樣就算是熬夜了,這就是我的熬夜定義。
反之,如果入睡雖晚,卻睡得很飽,睡醒後,精神飽滿,全身充滿活力,也不會有臉色難看,或是免疫力下降的情況,這樣就不算是熬夜。
(*作者為高雄市皮膚科診所院長)
(本文原刊載於《自由時報》,2009年12月22日,授權天下雜誌群使用。)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甜食傷脾胃,急救解方在廚房

甜食傷脾胃,急救解方在廚房


貪多甜食、吃錯時機,不只讓人胖,還害人胃痛,引發咳嗽、濕疹。
聰明享受甜食要注意方法。

文.李怡嬅  攝影.陳郁文
最近薔薔常夜裡鬧胃疼,還伴隨胸口悶痛、灼熱,有時難受得翻來覆去睡不著,甚至半夜痛醒。就醫後才知道,她最近幾個星期因為壓力大,常常一邊工作一邊將蛋糕、巧克力往嘴裡送,這些甜點零食是害她犯胃病的元兇。
薔薔不是特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婦科主任廖麗蘭說,類似的例子是診間最常見的,幾乎每天都有。
她進一步指出,夜裡嘔胃酸、胃痛在近代醫學看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而其實早在古籍《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也就是酸、苦、甘、辛、鹹五味若有所偏食,就會致病。
其中,「甘入脾」,味甘的食物如甜食,有「緩滯」作用,適量攝取能為腸胃帶來能量,幫助消化吸收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但是吃多了則會減緩腸胃蠕動,導致打嗝、脹氣、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狀。
脾胃不好引發久咳、濕疹
一旦脾胃功能失調,運化能力不好,久了就形成痰濕、痰濁,誘發呼吸道問題,例如吃飽飯會流鼻水、常感覺喉嚨有異物、卡卡的,需要清喉嚨才會比較舒服等。
健銨中醫診所醫師張家蓓就遇過一位70多歲的伯伯,滿臉愁容地走進診間,說是咳嗽咳好幾個星期,西醫看了好多科,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該做的檢查都做了,都沒發現異常,張醫師進一步追問,了解這位伯伯總是吃飽後及夜裡平躺時咳得最厲害,加上飲食上喜歡吃甜食,判斷是脾濕引起的咳嗽,開了胃藥讓他服用果然好轉。

痰濕的症狀,也可能反映在皮膚上。因為脾濕會造成免疫系統的混亂,冒出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過敏症狀。

廖麗蘭的病患、一位30多歲的電腦工程師,只要一吃蛋糕,「老朋友」蕁麻疹就會找上門,皮膚紅腫發炎伴隨脹氣、腹瀉,相當難受,吃了補氣利濕的藥才緩解不適。

廚房裡的急救解方
緩解這些可能在半夜或假日突然發作的擾人病痛,可試試看以下的天然急救藥方。
打嗝
吃飽飯後就打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建議,不妨來點薑茶、薑片,薑能溫胃理氣,緩和症狀。
柿子的蒂頭會促進腸胃蠕動,也能迅速解打嗝。取5~6個柿蒂加入500cc冷水煮沸即可飲用。
腹脹
脹氣令人坐臥難安,試試能幫助理氣的陳皮或山楂,取3錢,以500cc熱水沖泡飲用即可。
或是運用「辛開苦降」的原理,以辛味打開食慾,苦味把滯留在脾胃的氣往下引,白蘿蔔泥、薑、蔥、蒜、咖哩、辣椒都是不錯的選擇。
腹瀉
藿香、紫蘇主治行氣和胃、吐瀉腹痛,用3錢紫蘇葉或藿香以500cc冷水煮沸即可食用。
咳嗽
若是痰濕造成的咳嗽,通常也會伴隨腸胃道症狀,使用利濕的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或溫胃止咳的甘草乾薑湯都有效果。
皮膚過敏

廖麗蘭指出,以香菜沾米酒塗抹患部,能暫時緩解蕁麻疹、濕疹發癢的不舒服症狀,因為香菜能發汗透疹、驅風解毒,沾了有消炎功效的米酒,可快速的帶走發炎徵兆。但使用後儘量不要曝曬到日光,以免出現光敏感,出現局部黑色素沉澱。並且搭配補胃氣的黨參或四君子湯,可強化脾胃功能去痰化濕。

不過這些急救方只能暫時緩解不適,如果使用後症狀未減緩,一定要就醫。

脾虛者少碰甜食
最重要的治本方法還是要限制糖分的攝取,尤其是本身體質屬於脾虛,也就是平常痰多、臉色黃暗、舌苔厚、飯後易疲倦的人,以及陽虛、氣虛的老人家、孩童都要避免攝取過多的甜食,陳萍和提醒。
多少量算過量?廖麗蘭說,每個人體質不同,脾胃功能健全的人可能吃多了也沒事,反之脾胃虛的人則一碰甜食就胃痛,因此只要症狀反覆出現,就要限制攝取量。
也可參考營養學的每日建議量,限制每日攝取的糖分不超過一天該攝取熱量的十分之一,同時避免發胖及胃痛。大同國小營養師許雲卿以一個常坐辦公室、運動量少的上班族女性計算,每天可能只需要1800卡熱量的人,一天適量的糖分攝取是45克。
而美國心臟學會最近更對人工添加的糖分(也就是食品或飲品製程中額外添加的糖)攝取量提出具體建議,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00卡(相當於25克、約6茶匙)、男性則限制在150卡以內(相當於37.5克、約9茶匙),含糖飲料、罐裝果汁、茶飲都是人工糖攝取超量主要來源。
這樣吃甜食不傷胃
甜食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使人愉悅放鬆,屬於「快樂食物」,《康健》請教專家,教你如何聰明吃甜食而不傷胃?

早餐:補胃氣 少糖分
吃碗溫暖脾胃的生薑稀飯或山藥稀飯,再加點補脾胃的蓮子、芡實、番薯,生發胃氣,強化腸胃道功能。或是五穀雜糧麵包、吐司搭配半糖或無糖的豆漿、牛奶。
許雲卿提醒,避免選擇含甜餡的麵包、加了美乃滋的三明治、及含糖的奶茶、紅茶。
午餐:享受甜點的最佳時間
中午陽氣最旺,能幫助運化濕氣,喜歡吃甜食的人不妨選午餐飯後好好享受一番。最好搭配幫助理氣的茶飲,廖麗蘭建議,以4片薑+1片陳皮+3顆紅棗沖泡500cc熱水飲用即可。
很多人喜歡吃甜點配咖啡,在中醫看來,咖啡是耗氣的飲品,因此不建議這樣搭配。
或者午餐的菜餚加些辛味食物,如蔥、薑、蒜、辣椒,也能平衡甘味食物帶來的滯緩效果,減低甜食的傷害。
晚餐:陽氣弱 忌吃糖
晚上太陽下山陽氣減弱,最不適合吃甜食,此時也最常發生腸胃道症狀。
陳萍和的一位女病患,最近幾次胃痛都是晚上發作,雖然只是午茶時間吃了月餅、車輪餅,夜裡就疼得無法入睡。

晚餐的主食建議以補胃氣的糙米飯,搭配顧胃好食物高麗菜、南瓜、秋葵,以及強健脾胃的四神湯。

冬令進補,你補對了嗎?

冬令進補,你補對了嗎?


過了立冬,人人瘋進補,好像非得吃羊肉爐、薑母鴨不可。但是,你真的需要補嗎?

文.曾慧雯  攝影.許育愷
中醫有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俗話也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可見古人相信冬令進補可使來春生病機率大大降低。關於冬令進補,《康健》為讀者整理幾個常見的疑問,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地「補」。
疑問1:所有的人都需要冬令進補?
錯!現代人營養充足,大多數人都不需要額外進補。
「進補是需要有時代意義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四、五十年前,大家可能一星期才吃一次肉,例如女生喝四物湯會加煮一點雞腿肉,就是為了順便補充蛋白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長鄭振鴻也說,現代人營養過剩,其實不需要補。
中醫理論發源自中國大陸的中原地區,因此「冬令進補」的概念,其實也是針對身處寒帶、溫帶,或是體質純虛的人提出的;然而台灣位居亞熱帶,冬天氣候也較暖,只有在寒流來襲或氣溫僅10度上下時,才適合羊肉爐、薑母鴨等「溫補」。
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3種;體質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由於多數台灣人的體質比較偏燥熱,如果溫補過頭,可能會產生口乾舌燥、睡不著等症狀。因此,中醫普遍認為,即使冬季也不需熱補,只要平補就好,而「四神湯」就是最佳的平補藥膳之一。

用蓮子、茯苓、山藥、芡實(或薏仁)煮成的四神湯,具有健脾、利濕、補腎的功效,不但常見、方便買到,也適合大部份的台灣人,鄭振鴻說。

陳萍和主任也建議,若是常熬夜、長痘痘、易嘴破、便秘的人,別再去吃十全大補湯或羊肉爐等較強烈的溫補,可以改吃四神湯來滋陰、顧脾胃,讓消化系統穩定下來。

另外,蓮藕、百合、荸薺、山藥、白木耳等,也可收到類似效果。

為什麼中醫師多推薦四神湯?
除了它性味平和、適合所有人食用外,「顧脾胃」的功效更是明顯。中醫認為,進補應該要先把脾胃照顧好,因為「虛不受補」,如果腸胃功能不佳,即使補了也無法吸收;例如常拉肚子、身體虛弱的人,要先顧好脾胃,才有辦法吸收補品。

疑問2: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分辨體質再據以進補?
錯!體質類型大不同,一人也可能夾雜多種體質,一般人很難正確分辨。想要知道自己的體質,最好還是請教中醫師。
一般人只知道單一體質類型,例如「冷底」、「燥熱」的簡單二分法,但臨床上卻細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火熱、燥熱、濕熱,而且,同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體質。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舉例說,某甲近幾年來少運動、常熬夜,體質可能是心肺氣虛兼見肝血虛;某乙好飲食、不愛動,體型呈水梨形,近來喜歡吃餅乾、燒烤,臉上有許多痘痘,體質可能是痰濕型兼見燥熱。
適合全家人的進補5方法
體質分類複雜,全家人的體質很有可能都不同,陳威達提出「進補5方法」,適合全家人一起補。
1冬季應該「早睡晚起」,儘量在晚上10點前就寢,隔天則在太陽出來後再離開被窩,有於助身體潛藏陽氣、恢復體能。
2藥補不如食補。市面上的藥膳餐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例如體質燥熱者就不適合吃羊肉爐。

陳威達說,如果真的很想吃也不一定要強忍,畢竟「吃」是一種樂趣,只要秉持「多樣少量」的原則,例如點藥膳餐可以選多種類、小份量讓大家一起享用,且不要太頻繁吃同一類藥膳,尤其是味道過重、過濃的藥膳更應該少量,就不至於對身體造成負擔。

他建議,與其吃藥膳餐,倒不如多吃用當地當季盛產食材入菜,「平補為主、溫補為輔」的佳餚。

3多吃屬性溫平的各色蔬果,以求飲食均衡
。蔬果與肉類的食用比例,最好是四比一、五比一左右,尤其慢性病患更該多吃蔬果;吃的時間也要對,例如中午吃比較不傷人體陽氣,早晚則不要過量生吃蔬果,或是吃太寒涼的蔬果。

4冬至前後是滋補的最佳時機
,如果經中醫師診斷認為體質適合,餐飲中就可以適度加入溫補食材。

若不知自己的飲食忌宜,陳威達建議「適量滋補」即可,以避免若食物屬性不合自己體質,吃多了反而有害健康。藥膳餐間則可適度飲用普洱茶或花草茶來行氣、消積解膩。

5秋冬最好等待溫暖陽光出現後,再到戶外做運動
,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老人家,切勿天還沒亮就到戶外運動,因為若患有心血管疾病,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很容易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老人家如果早起,建議可先在室內稍微按摩眼部周圍穴道,搓揉臉、耳、腹部、四肢關節等,待太陽出來後再到戶外走動或爬登山步道,也可以多做氣功(靜功要多於動功)、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如此才能達到冬日精氣封藏、蓄積精力的功效。

疑問3:有「過敏症狀」的人可以靠進補來改變體質?
錯!靠進補對抗過敏,還不如多運動,若真要進補,最好先請教中醫師。消化功能差、感冒發燒、咳嗽、喉嚨痛或是慢性病患,也最好別進補,否則感冒難治好。
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可能因為進補時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普林,反而使病情惡化。
北醫針傷科陳萍和主任說,過敏的人在入秋後,身體狀況會比較不好,尤其台灣濕氣較重,平時要記得多加衣服,避寒除濕。
適度運動可以提升抗病力,讓過敏的人更能適應環境。例如有些人進補之後,雖然身體暖和了,但是四肢依然冰冷,中醫認為這是肝氣鬱結、氣滯的緣故,所以要多運動、疏通肝氣,「以通為補」。
陳萍和認為,現在小孩子沒事都坐在電視、電腦前,運動量不如以前,過敏情形才會愈來愈普遍。
曾經有個小病患因過敏來求診,陳萍和只叫小孩去游泳;游泳後,小孩過敏症狀改善很多,還帶著弟弟一起去游,連弟弟的過敏症狀也都減緩了。
鄭振鴻院長也推崇運動的好處。「用藥是最後一道方法,」他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

他鼓勵以健走方式運動,每天早上走路30分鐘、中午休息30分鐘、晚飯過後再走30分鐘。「3個30分鐘,可以讓你活到120歲!」鄭振鴻說


要對抗過敏,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比方說睡眠要充足、切勿熬夜,把肝腎顧好才能抵禦寒氣;早上起床時,要先讓身體溫暖了再下床。

疑問4:「慢性病患」可以靠進補來強身去病?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痛風、腎臟病等),急性感染發炎者(例如感冒發燒、喉嚨痛、急性腸胃炎、肝炎、皮膚容易紅腫癢、蜂窩組織炎),以及消化功能較差(容易腹瀉、腹脹、便秘)的人,不宜過度溫補。
尤其傳統的冬令進補不外乎是以大量肉類搭配中藥材燉熬,例如八珍排骨、十全大補等,無形中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及普林,會惡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或高血脂患者的病情。
幾乎所有的慢性病患,都不宜食用以大量肉類或海鮮燉煮的補品,進補時也務必慎選,否則在隆冬時節更容易發生意外。營養師提醒,肉類食品燉熬時間久,湯內含普林量高,痛風病患必須忌口,而糖尿病患與肥胖者則要節制熱量與份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鄭佩宜建議,進補藥膳的油、鹽、糖適量添加即可,並可利用富含多醣體、維生素、礦物質的菇蕈類來增加蔬菜的變化,以免「營養健康但不可口」。
藥膳內除了蔬果、菇蕈、核果種子類以外,也不妨使用當歸、黃耆、枸杞子、百合、紅棗入菜,不但可以增加食材變化與色彩,還能減少調味料使用量。

陳威達主任建議,如果改以用各種天然調味料取代精緻白鹽、白糖,除了有健康概念外,更可以避免使用到工業鹽與工業用酒精。

例如天然釀製醋、天然釀製醬油、新鮮紫蘇葉、香菜、薰衣草、小茴香、岩鹽、竹鹽、天然海鹽、海藻、海苔、紫菜、紅糟醬、香椿醬、肉桂、丁香、八角、枸杞、桂圓、紅棗、黑棗、黑糖、冰糖等;冬季則可適量用些肉桂粉、桂圓、紅棗、黑棗與黑糖。

▼食物的屬性
◎溫補的食材
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暖身、提升耐寒抗冷的能力,例如牛羊肉、烏骨雞、鱔魚等溫性肉類,栗子、杏仁、南瓜、糯米、燕麥、甘藷等溫性食物;桃子、櫻桃、木瓜、龍眼肉等溫熱性水果;辣椒、花椒、大蒜、蔥、韭菜、老薑等辛辣物,以及咖哩、酒等刺激性食物。
◎平補的食材
性味平和、容易吸收、可長期食用,原則上所有人都可以吃。例如芭樂、蘋果、葡萄、草莓、玉米、地瓜、空心菜、菠菜、紅蘿蔔、花椰菜、山藥等蔬果,糙米、薏仁等五穀類,豆類、奶蛋類,以及雞、鱸魚、豬等肉品。
◎清補
則是用較寒涼的食材,以達到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通瀉軟便、利尿的作用。包括香蕉、柿子、椰子、水梨、柚子、葡萄柚、橘子、西瓜、苦瓜、冬瓜、蓮藕、綠豆、大白菜、芹菜、百合、紫菜、海藻、牡蠣、蟹等。
▼市售瓶裝補品種類繁多,人蔘、雞精、蜆精、四物都有得買,天天喝能達到進補功效嗎?
中醫界普遍認為,瓶裝補品濃度較低,效果不如傳統燉煮補品。不過,既然濃度低,若健康的人單純當成日常保養,偶爾當飲料喝是無妨的。
瓶裝補品畢竟只是「食品」,不是「藥品」,想要調理身體,還是要找中醫師,因為藥膳只是輔助,不能取代治療。

另外,雞精含有較多鉀離子,腎臟病患不宜飲用;蜆精偏寒,有些人喝了可能會拉肚子;健康人可以偶爾飲用四物湯,但若是本身已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的婦女,就不建議飲用,或是飲用前要先詢問中醫師。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上班族擺脫「三高一胖」的必知關鍵

上班族擺脫「三高一胖」的必知關鍵


王曉晴


高血壓發生在年輕上班族身上不再是新聞,根據長期研究年輕型高血壓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2000年以醫院為背景的調查發現,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佔了總患者數的7%,近年雖無正式統計,「但據觀察,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明顯持續增加。」
陳肇文碰過許多20到30多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這族群發病率增高,跟近2年醫學界熱烈討論的代謝症候群相關。陳肇文說,5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有56%是代謝症候群,也就是一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有高血壓,體內還暗藏其他危險因子,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
醫學普遍認知,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的中風機率高5倍,爆發心肌梗塞機率高2倍。危險的是高血壓合併代謝症候群,爆發心肌梗塞機率將增加到3、4倍
令人憂心是,「台灣年輕上班族約一半以上有代謝症候群,」專為許多企業進行健檢的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說。
代謝症候群
何謂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一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主要判斷要件有5項,只要有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

以上要件皆是醫學檢驗數據,趕緊翻出你去年的公司健康檢查表,數一數,自己有幾項?若不幸有3項要件以上,也不必過於緊張,代謝症候群並非疾病,只是一個身體出狀況的警訊,還有機會恢復正常狀態。
▓要件→判斷標準
三酸甘油脂→>150mg/dL
高密度膽固醇→<40mg/dL(男性);<50mg/dL(女性)
空腹血糖→>100mg/dL
血壓→>130mmHg(收縮壓);>85mmHg(舒張壓)
腰圍→>90cm(男性);>80cm(女性)
身旁潛藏哪些危險因子
根據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的整理,代謝症候群的出現,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1:壓力。壓力是現代人最大的無形健康殺手,很多人在上班日與休假日的血壓明顯不同,上班日會高出許多,主因就是壓力。
第2:缺乏運動。每週3次,每次維持30分鐘,每次心跳達130下,「333」原則是眾所皆知的運動標準。

一般運動可分成兩大類:「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前者如走路、慢跑、騎腳踏車和游泳等,可促進心肺功能與血液循環;後者著重在力量訓練,如摔角和舉重,但過於激烈易引發血壓升高,高血壓者要盡量避免。

第3:飲食不均衡。攝取過多高鹽、高油脂、低纖維食物,易導致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高,患高血壓或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升高,尤其鹽分攝取增加,血壓便會隨之升高。

第4:睡眠問題。何種工作型態者,較易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答案是常值夜班的上班族,因為「熬夜」破壞了人體的正常血壓變化。

「白天高,晚上低」是健康的血壓變化,若是熬夜趕報告、值夜班的上班族,夜晚根本無法讓血壓降下,便較易患高血壓。

建議常熬夜者,要隨時注意身體與氣溫變化。太累就休息,否則過了身體臨界點,易引發無法挽回的危機。也要注意身體保暖,因為很多心血管疾病易在天氣轉換時引發。

第5:不良生活習慣。除了鹽,菸也是血壓剋星,研究指出,人一抽菸,血壓便升高。

抗高血壓,生活型態要改善
既然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再是老人專利,怎麼辦?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年輕人爆發中風、心肌梗塞仍有跡可循,通常狀況是人過於勞累、熬夜、經常出差的空中飛人…,爆發心血管疾病的時間點,多在早上9點多、半夜3點。當你身體已出現狀況,氣溫很有可能成為關鍵殺手。
另一現象是,很多年輕型高血壓是短暫性高血壓,壓力解除、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將生活調整到最佳狀態,血壓有機會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改善生活型態」是年輕上班族對抗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導原則。建議如下:
定期健康檢查:如同前述,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有其正相關,而且代謝症候群的5項要件,須靠專業醫學檢驗才能知曉。
排除無形健康殺手--壓力:減壓也有技巧,如吃對食物、腹式呼吸法、說出困難、時間管理等。
解決過度工作問題:過度工作會像失去彈性的橡皮筋,身體突然碰到一個急性壓力時,易爆發心血管疾病,所以不能再以「年輕」為藉口,毫無節制的拼「命」工作。

別忽略身體警訊:例如頭暈、眼神無法集中、呼吸不順暢等狀況,年輕上班族常不以為意,殊不知身體已出狀況。根據經驗,人患高血壓到正式就診,常會相隔2到3年,危險的是這2、3年中,若有其他外力入侵,便會導致身體傷害。

(*原文刊載於Cheers雜誌第77期:代謝症候群,困擾半數上班族)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82.aspx

咳嗽,只是感冒嗎?

咳嗽,只是感冒嗎?


黃惠鈴


注重養生、很少抽菸的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日前因持續兩個星期乾咳,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左上肺葉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瘤,立即接受開刀、治療。
一個小小的身體警訊,卻可能是大大的身體危機,你曾想到嗎?
幾乎不帶來什麼身體上的疼痛,咳嗽,常常容易被人輕忽。
例如在天氣稍轉涼的秋季,聽到別人咳嗽,「感冒了啊?」可能是首先會被推疑的原因。
不過,咳嗽不僅只是感冒的徵兆。
「『咳嗽』跟『喘』是呼吸系統疾病裡面最常見的兩個症狀,」台大胸腔內科主任郭壽雄指出,所有胸腔疾病、肺部疾病都可以有這兩個症狀。
以咳嗽而言,除因感冒引起支氣管發炎外,從肺炎、氣喘、結核病到肺癌……等疾病都有可能,甚至服用某類高血壓藥物,也有咳嗽的副作用。
但,「如果沒有感冒、發燒、喉嚨痛等,無緣無故持續咳嗽兩個星期以上,就要就醫,查明原因,」郭壽雄提醒。
特別是當長期咳嗽的人,咳嗽的型態、咳嗽的樣子生變時,更要特別留心。
例如,好抽菸的癮君子長期下來會咳嗽,但不該一直出現血絲;或除了咳嗽、有痰外,最近開始喘得明顯。
或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近來感冒引發肺炎、發燒、咳嗽。到醫院照X光並接受治療,兩個多月後咳嗽卻一直不見好轉,可能不只是肺炎的問題。
為了幫助醫生從「咳嗽」這個蛛絲馬跡,慢慢探求出真正病因,郭壽雄建議,求醫時病人可以告知醫生:
1.咳多久了?「時間」要清楚,例如,咳一個月或兩個星期,不要告訴醫生「咳很久」或「不久」這類含糊字眼。
2.什麼情形下會咳嗽? 是白天還是晚上咳?上半夜或下半夜咳?運動後咳?還是躺下來睡一段時間後才咳?這些都可以幫忙醫生判斷症狀。
像氣喘病人在下半夜四、五點黎明前夕,咳最厲害;肺癌病人的咳嗽時間不分日夜;支氣管擴張的病人通常也是整天會咳,但早上起床後,痰特別多。
3.有沒有痰? 如果是濕咳(有痰),通常是因發炎問題引起,如支氣管發炎;至於肺癌病人,理論上通常傾向乾咳(沒有痰)的情形。
4.咳嗽時是什麼樣子?是清喉嚨式的咳法,還是一陣短促的咳法?
如果是清喉嚨式的咳法,可能不是咳嗽,而可能是話講太多或有鼻涕倒流問題。
小小的咳嗽,大大的學問。你還能輕忽嗎?
長肺腫瘤為什麼會咳嗽?
有東西刺激支氣管,就會引起咳嗽。肺癌的學名叫「支氣管癌」,亦即腫瘤是從支氣管長出來,當然「可能」會咳嗽,卻不一定會咳嗽。
很多病人在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即使肺癌長得滿大了,也沒有咳嗽的徵兆,「要看腫瘤長的位置,」台大胸腔內科主任郭壽雄解釋。
腫瘤如長在大的支氣管,即使小小的腫瘤,因會妨礙氣流通過,就算是肺腫瘤初期也會引起較大的刺激,容易引發咳嗽;如長在比較邊緣、小的支氣管部位,因不妨礙氣流,刺激較少,可能就不會引發咳嗽。
肺癌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假如有不明原因的咳嗽或呼吸困難,或以前有某種呼吸系統疾病,引發咳嗽,現在咳嗽型態改變(例如咳得更厲害,會「喘」,或有痰、有血絲,就要特別注意。
該不該做X光檢查?
郭壽雄指出,一般人每年照胸部X光,對早期發現肺癌,助益並不大。尤其X光檢查只能看到80%肺部的影子。

但對老菸槍或暴露在污染的工業廢氣等高危險族群而言,每年照X光對提早偵測身體異狀,仍有幫助。

當醫生懷疑病人可能有肺腫瘤的跡象,便會安排病人做更精細的電腦斷層檢查等,以進一步確認。
另外,近幾年,日本醫界等傾向對高危險群直接就做電腦斷層檢查,對發現小的腫瘤,幫助很大。
6招愛護你的肺 
1.戒菸與遠離二手菸。

2.正確裝置、使用抽油煙機,並定期更換。
3.烹煮食物時,儘量避免吸入油煙。減少煎、炒、炸,或不要等到油煙冒起才讓食物下鍋;多用蒸、煮、滷或加水炒菜並加蓋,或採以涼拌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方式。
4.減少工作污染。如在高污染源的環境戴口罩。
5.建立運動好習慣,促進心肺功能。
6.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食物。

二手菸的傷害有多大?
煙霧裊裊、吞雲吐霧下,你可知一根菸可以釋放約4000多種化學混合物,包括尼古丁、刺激物、一氧化碳和至少43種致癌物。

吸菸不僅有害健康,更不幸地是,危害旁人的健康更甚。同樣體積的一手菸和二手菸,二手菸比一手菸更毒。
這是因為口吸的力量,點燃一根菸時,中間較少的主流煙含有較多氧氣,燃燒也較完全。周圍部份較多的旁流煙,燃燒卻不完全。而在癮君子旁邊,吸入的不只是旁流煙,還包括抽菸的人吸入後再吐出的煙。
二手菸的危害有多大:一些數據已顯示:
■有四分之一不吸菸的肺癌病人,是因二手菸引起的肺癌。
■經常吸二手菸的兒童,得呼吸道疾病的危險性在嬰幼兒期約1.6倍,學齡前約1.3倍;得氣喘的風險是1.2~3.8倍。

■日本的研究發現,先生有抽菸的婦女死於肺癌的機率,比先生未抽菸的婦女高2倍。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20.aspx

秋冬養肺顧氣

秋冬養肺顧氣管


謝曉雲


在一些場合,頻頻咳嗽不只失禮,更是「明文禁止」的行為,如世界知名的德國柏林愛樂廳在節目單上清楚印著「禁止咳嗽」圖案,有些樂團指揮還會在開場前發送喉糖,讓台下觀眾止咳潤喉,以減少演出中的咳嗽聲。
時序入秋冬,氣候轉涼,呼吸道問題更容易顯現──喉嚨乾癢不適,或感冒、過敏等讓人鼻涕、咳嗽不停,甚至氣喘發作。
其中,「咳嗽」最常見也最令人困擾,網路上流傳「止咳化痰」的偏方多達數十種,也有人看遍中西醫,但咳嗽一直好不了。
通常久咳不止,是沒有找出真正致咳的原因,俗話說:「醫生怕治咳」,貼切形容這個看似不嚴重,但成因多且複雜的毛病,而且有些人咳不停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多種因素合併造成,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劉文德醫師表示。
一出現咳嗽症狀,大部份人會認為是「感冒」了,然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半1~2週內會改善,假如持續咳嗽超過3星期,成了「慢性咳嗽」,就不單純是感冒問題。
●惹禍源1:鼻子
要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方法之一可看咳嗽屬於「痰咳」或「乾咳」。
「痰咳」的人經常覺得喉嚨裡卡痰,有異物感,動不動就會咳一下「清喉嚨」,最常見原因是「鼻涕倒流」,其他像長年抽菸,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會有經常咳嗽、痰多黏稠的症狀。

「鼻涕倒流」主要是過敏性或非過敏性鼻炎,及急性、慢性鼻竇炎等引起,由於大量鼻涕由鼻腔倒流入喉嚨,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不過,臨床上見到不少求診的病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鼻涕倒流問題,而以為是「氣管虛」才咳不停,問醫生要吃哪些「顧氣管」的藥或食療,中醫師程惠政說。而事實上,這些病人需要治療、保養的是「鼻子」,如避免接觸冷空氣或塵蟎等過敏源,而非治療「氣管」,才可能緩解慢性咳嗽困擾。
如果鼻子長期出問題,沒有接受治療、注意保健,還可能衍生出其他麻煩,讓咳嗽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
劉文德醫師指出,有些病人白天不見得流鼻水、鼻塞、打噴嚏,但到晚上睡覺時,呼吸問題就出現了。因為躺著,上呼吸道容易塌陷往下壓,鼻腔被塞住,開始呼吸不順暢而缺氧,因而一直處於淺眠期,所以病人容易感覺自己在「做夢」,甚至惡夢連連,睡得不安穩。問診時,如果病人抱怨常做惡夢、睡不好,會懷疑他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不順的問題。
這些在睡眠中鼻子呼吸不順暢的人,自然容易張口呼吸,而使口水蒸發,咽喉乾燥,進而引起咳嗽。
再者,缺少足夠的鹼性口水來中和胃酸,又可能造成另一個引起慢性咳嗽的問題──「胃食道逆流」,特別會在放鬆躺平入睡後發生。
●惹禍源2:胃酸
「胃食道逆流」是胃和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良,胃酸容易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的咳嗽神經接受體,及進入呼吸道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
胃酸造成的咳嗽多半是沒痰的「乾咳」,咳起來像被東西「嗆到」,一陣猛咳,也容易聲音沙啞、失聲。此外,患者還會有胸悶、胸口灼熱痛,及早上醒來感覺口乾、口苦的情形。
不過臨床發現,一部份病人其實症狀不明顯,加上過去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不清楚,所以這些病人常被忽略,而沒有對症治療,劉文德醫師說。
●惹禍源3:氣喘
除了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之外,第三個常見咳嗽不止的原因是氣喘發作。
不少人以為自己是「感冒」一直沒好,所以咳不停,直到就醫檢查,才曉得原來竟是氣喘發作。這一類病人的氣喘常以「咳嗽」表現,尤其清晨4、5點時咳得特別厲害,劉文德醫師說。

一般可透過氣喘誘發試驗,觀察肺功能變化情況來辨別,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表示氣喘的可能性低;如果是陽性,雖然不代表病人未來一定會氣喘發作,但表示他的氣管的確比較敏感,容易受一點刺激就誘發咳嗽。
●惹禍源4:藥物、吸入異物、空氣污染、肺癌
上述最常見的致咳因素之外,其他像是藥物(如高血壓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吸入異物卡進氣管、空氣及環境污染(如辦公大樓的空調濾網藏污納垢、室內建材含有毒揮發物質,如甲醛),及最令人恐懼的肺癌,都可能讓人咳不停。
●惹禍源5:心理因素
還有一種咳嗽屬於「心因性」,在特定場合、特定情況下,或見到特定的人,因為心理因素,才咳起來。就像有些人上台報告、公開演講之前,可能因緊張或其他原因,習慣要咳幾下,或清一清喉嚨。
曾有位已婚婦女因為久咳就醫,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後來,照顧她的護士發現,平常其實很少聽到她咳嗽,但只要先生來探病,她似乎就咳得特別厲害,一問之下,才曉得之前先生曾外遇,後來兩人合好,但只要她身體不適,先生就對她呵護倍至,因此推測她因為想獲取先生關愛,才一直咳不停,不過,有時候當事人也沒有察覺是心理因素造成自己猛咳嗽。
●惹禍源6:陰虛
如果從中醫角度看,喉嚨乾癢不適、容易咳嗽、呼吸不順等等呼吸道問題,和氣候變化及體質有關。
中醫講究因應天地變化養生,因此入秋之後,氣候轉為乾燥,秋燥易傷肺陰,應著重「養肺」。「中醫常說潤肺,因為肺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太燥就會出問題,」長庚中醫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此外,體質屬於陰虛、氣虛、肝火旺的人也容易呼吸道不適。
程惠政醫師指出,老年人、更年期婦女因身體機能退化、荷爾蒙改變等,體質容易轉為陰虛,例如黏膜退化、唾液腺退化等,使液體分泌減少、滋潤度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癢、乾咳等不適症狀。尤其到秋冬偏乾燥,或長時間待在濕度低的環境,如冷氣房,及水分攝取太少,都會加重不舒服情形。
這一類體質需要滋陰潤燥,一般會用麥門冬湯、玉女煎、六味地黃丸等。經過一段時間滋陰調養後,原本容易乾(燥)咳的人會咳出少量痰,等將痰慢慢咳掉之後,乾咳現象會慢慢緩解,程惠政說。
●惹禍源7:氣虛
中醫認為過敏的人多半屬於氣虛體質,而像久病、身體虛弱、大病一場之後,或飲食失調,嚴重營養不足,體質也會成為「氣虛」、「偏寒」,最好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如蝦蟹、竹筍、西瓜等,並以溫熱、平性及補氣的食物、藥材調理,常見如人參、黃耆等。

不過程惠政提醒,中醫古籍雖指出過敏的人體質多半偏虛、偏寒,但現代生活環境及條件比古代優沃,大多數人營養過盛,而不是營養不夠,所以不太需要「補氣」,反而吃偏涼的食物更合適。
●惹禍源8:肝火旺
肝火旺,如壓力大、鬱悶、熬夜晚睡,喜歡油炸、燒烤、辛辣食物,易造成肝火上升,而中醫認為肺屬「金」、肝屬「木」,原本是金剋木,但當木太盛,也就是肝火太旺時,金就剋不了木,反而會被木剋制,因此,肝火太旺,也會傷害肺,郭忠禎說。
因此,秋冬養肺、保養氣管等呼吸道健康,需先找出病因,及檢視個人體質狀況,再評估哪些方法適合自己,例如食療偏方需要吃嗎?吃哪一種才能解決困擾,因為並非每一種坊間流傳的止咳化痰、顧氣管方法適用於每個人,且吃錯用錯可能讓問題惡化,《康健》請中西醫師一起解答,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法。

除了飲食之外,從環境、生活、運動、瑜伽各方面著手,不讓咳嗽、鼻水不停、呼吸不順等困擾找上身,安度秋冬。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18.aspx


你吃的是全麥,還是染色麵包?

你吃的是全麥,還是染色麵包?


朱芷君


在台灣,麵包多當成點心或早餐,一般人偏愛包餡的軟式麵包,較難接受全麥、雜糧麵包的粗糙口感。
但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日益嚴重,營養專家紛紛建議提高粗食比例,全麥、雜糧等全穀類麵包漸漸成為健康的選擇。
全麥不僅含有纖維,還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B群,硒、鐵、鎂、鋅等礦物質,及木脂素、酚酸等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癌症及糖尿病。精製成白麵粉後,幾乎上述所有營養素都會遭到破壞,超過50%的維生素B1、B2、B3、B5、B6及維生素E消失。
在美國,法令規定需要在白麵粉中添加硫胺素、核黃素、菸鹼酸及葉酸,稱之為強化麵粉,以彌補精製過程失去的營養素。台灣大部份白麵粉中也有添加B群、鐵質等,但無法取代全麥麵粉天然的營養價值。
以纖維為例,同樣重量的全麥麵粉比白麵粉纖維含量高出近9倍。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減輕便秘、痔瘡,預防直腸癌及乳癌,還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有益心血管。
小心反式脂肪
屬於硬式麵包的全麥麵包,用油比例很少超過20%。軟式甜麵包雖然好吃,含糖、油量卻不低,一般包餡麵包脂肪均超過總熱量40%左右。
其中酥皮、丹麥類等麵包,常使用酥油、白油、乳瑪琳以製造香酥口感,這些油類烘焙氫化後易產生反式脂肪,考量健康,「最好減少吃的量和次數,偶爾滿足口慾就好,」台安醫院營養課主任劉啟琴提醒。
全麥麵包的真面貌
在美國及加拿大,只有成分標示使用「whole wheat flour」(全粒小麥麵粉)的才能稱作全麥麵包,「wheat flour」(小麥麵粉)則表示有添加精製的強化麵粉,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
而目前台灣烘焙業使用的全麥麵粉,大多已先打掉麩皮、胚芽,僅剩胚乳磨成麵粉後,再回摻麩皮組合而成,「營養素已經少了很多,」劉啟琴指出。
打掉胚芽是因為其中的油脂成分容易氧化,導致變質,尤其台灣的天氣濕熱,更提高保存難度。市面上雖有廠商生產全粒小麥磨成的全麥麵粉,及有機商店販售的全麥麵粉,均屬少量,成本也較高。
而台灣現行食品法規,並未約束全麥麵包配方中,全麥麵粉與高筋麵粉的比例。為了節省成本,有些商家會壓低全麥麵粉含量,成為名不副實的全麥麵包,外觀上卻不易辨識。
有些商家更在製作過程中多加些砂糖,或用焦糖素染色。
消費者需要多費心思,才能買到真材實料的產品。
全麥雜糧麵包購買指南
1.選店家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老師王文華挑麵包店,會先看它每天出爐麵包的品質穩不穩定,「如果有好有壞,代表師傅有問題,」她指出,而且店面應該乾乾淨淨,注重衛生,產品看起來新鮮,不會擺放過久。
經驗豐富的烘焙老師黃呈嶼表示,一般社區式麵包店的烘焙房和展售區很近,所以她會從香氣判斷,除了該有的奶香、麵香,「如果人工奶油的香味特別重,感覺很不自然,就不會考慮。」
2.比一比外觀及口味
健康雖然重要,「還是要兼顧好吃,」王文華認為,她挑選全麥、雜糧麵包的原則包括:
■有適當的柔軟度,「不是咬50下還吞不下去,」她形容。
■吃起來應該是愈嚼愈香,有淡淡的甜味。
■外觀新鮮而非乾乾的像槓子頭。
避免購買發得過頭,膨脹但拿起來沒什麼分量的全麥麵包,通常全麥麵粉的比例高時,麵團會比較重。

把買回來的全麥、雜糧麵包,靜置在紙上,如果出現油光,表示油量過高,也不是好的產品。
全麥吐司可以直接觀察麩皮的含量多寡,如果全麥麵粉比例過低,麵包就會太柔軟、沒有嚼勁,缺乏纖維的口感。
3.看成分
食品營養標示有助消費者挑選好產品,可惜除了便利商店、大賣場等少數通路,麵包為密封包裝食品而必須標示成分及營養分析外,一般烘焙店家很少提供,消費者購買時難以判斷。
從麵包的營養標示可以了解成分及其比重,原料比重愈高的,排愈前面。
如某家便利商店販售的全麥吐司標示如下:麵粉、糖、植物性油脂、發酵液、麥芽、酵母、胚芽、麩皮、香料。
其中並沒有標示使用全麥麵粉,而是另外添加胚芽及麩皮。植物性油脂未註明是哪種油,無從判斷是否有反式脂肪的問題。香料雖然並不違法,但屬於人工添加物,消費者可從這些資訊,判斷要不要購買。
而根據衛生署營養宣稱規範,宣稱高纖的包裝食品,必須每100克含有6克膳食纖維,並不是用全麥麵粉就可以叫做高纖吐司。
強化劑、軟化劑屬於麵包中的人工添加物,主要是讓麵包好看、鬆軟,可以放久一點,但非必要的材料,如果不希望買到有這些添加物的麵包,購買時可以詢問店家。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03.aspx

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司晏芳編譯


今年7月,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針對2001年的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ATPⅢ)提出新建議,高危險群要更積極用藥控制血脂。
過去,認為高危險群的低密度膽固醇(LDL)≧130mg/dl,才需服用降血脂藥物,而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即可。
但最新修正的建議則是,高危險群的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就要用藥。而且,低密度膽固醇應積極控制在70mg/dl以下。
高危險群指的是,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或者10年內心臟病發的機率超過20%的人,包括心絞痛、曾做過氣球擴張術或心臟繞道手術、腦部或其他血管發生過栓塞和糖尿病人。
為什麼醫界對血脂控制日趨嚴謹?
不能只靠藥物治療
因為,陸續有statin類降血脂藥物的大型臨床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愈低愈好。
在2002年,「心臟保護研究」(Heart Protection Study)指出,當低密度膽固醇每下降40mg/dl,冠心疾病發作的機率就會遞減25%。截至目前,這是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做過最大型的臨床試驗,參與的人數達2萬多人。
今年初,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心臟科醫生奈森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REVERSAL(逆轉)的臨床研究。他發現,積極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可以逆轉血管的粥狀動脈硬化。
這項研究有502位冠心症病人參與,一組服用強效statin,另一組服用中效statin。一年半後,研究人員用血管內超音波觀察發現,病人血管壁的硬塊明顯縮小。而且,兩組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從吃藥前的150mg/dl,分別降到79mg/dl和110mg/dl,降幅各達46%和26%。
那低密度膽固醇該降到多低?今年4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PROVE-IT研究指出,強效statin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到62mg/dl。
這項研究針對4162位曾有急性發作冠心症狀的病人,追蹤兩年。結果顯示,服用強效statin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不但可以下降到62mg/dl,而且他們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比服用中效statin的病人還低了16%。
不過,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主持人葛朗帝醫生強調,「儘管低密度膽固醇降到愈低愈好,但千萬不要錯誤以為,只靠吃藥來降血脂。」
他提醒,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才是最基本的降血脂之道。除了吃藥,你還可以怎麼做?
1.戒菸。
2.多吃蔬果、堅果和全穀類食物。
3.維持健康正常體重:甩掉幾公斤的贅肉,低密度膽固醇跟著降低8~10%。
4.規律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也就是好的膽固醇)10~15%。
審稿專家: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
青少年也要做血脂檢查
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的低密度膽固醇愈高,往後成為心臟病候選人的機會也愈高。
在1980年代,芬蘭土爾庫大學針對2000多位兒童和青少年做膽固醇、血壓和體重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篩檢,20年後,再做追蹤。結果顯示,12~18歲青少年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愈高,他們往後發生頸動脈硬化的機會愈高。
另外,杜蘭大學健康中心追蹤486位青少年,歷時20年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上述兩項研究都發表在去年底《美國醫學會期刊》。
誰需要做檢查?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建議,20歲以後每5年做一次血脂檢查。針對未滿20歲的青少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則主張有家族心臟病史或者雙親有1人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兒童才要做檢查。
小孩子血脂數字該多少才正常?
2~19歲青少年的總膽固醇<170mg/dl;低密度膽固醇<110mg/dl。
小孩子的膽固醇太高怎麼辦?
在用藥控制之前,應該先改變生活習慣,做到積極控制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應該小於25;每週運動4次,每次運動20~30分鐘;多吃蔬果,少吃飽和性脂肪食物。
 
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684.aspx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秋冬上班族的心血管保健之道


秋冬上班族的心血管保健之道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2/17 07:1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16 17:17:41)上班族常因為工作,生活忙碌而忽略了身體的緊訊。
科技業進入微利時代,產業競爭激烈,工作壓力與日俱增,過去在日本盛行的過勞死、過勞症,近年來也在台灣職場蔓延,不少的科技業精英,因為工作繁重,又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熬夜加班,與客戶應酬, 常忽略肩膀僵硬、手腳冰冷、暈眩頭痛、視力時好時壞、久坐後下肢疼痛或偶有四肢麻痺不自主抖動的身體緊訊、這些血栓徵兆的緊訊,,若不重視加以治療及加強保健,很有可能導致中風。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因為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以及缺乏運動,自然增加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機率。

注意飲食及培養良好持續的運動習慣,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佳的預防保健方式。

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 、豬腸、香腸、甜膩糕餅類等高脂肪食物。避免大量攝取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腦﹑肝﹑腰子等)﹑蟹黃﹑蝦卵﹑魚卵等食物,烹調用油宜選用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大豆沙拉油、玉米油、葵花油等植物油,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避免油炸及用油過多的煎炒方式。

步行是最好又不花錢的運動,每天一萬步, 但是只要提早幾站下車,或養成上下樓梯的習慣,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永信藥品 (http://www.hacsquare.com) 提醒平時多運動,加強身體鍛鍊,以產生好HDL(膽固醇)。養成良好進餐習慣和時間,不抽煙、少喝酒、少喝咖啡,少吃點心。養成正常的作息時間,不要熬夜,睡眠要充足。並隨時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本則新聞由中央社提供 2009/12/17
http://news.msn.com.tw/news1525788.aspx

「上腹突出」勤健身無路用,改變飲食習慣為上策


「上腹突出」勤健身無路用,改變飲食習慣為上策uho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2009/12/17 08:30
上腹部突出這一類體型的人晚餐常常大吃大喝,甚至習慣吃宵夜,體重一定過重。他們的胃總是有停滯的廢氣,腸子則堆積著宿便,以致上腹部突出,連腰身都沒有了,彎腰做體操都有困難。如果沒有從飲食習慣上改變,光是勤奮的去健身房運動是沒有用的。
上腹部突出的人,腸胃機能衰弱,而牛舌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蘿蔔所含的水分特別多,烹調食物時,可以用蘿蔔絞汁代替水。
上腹部突出的人因體內營養過剩,需要食用「寒冷性、酸性的食物」,以幫助新陳代謝。可將檸檬擠汁、或用醋也很好,添加在每一道菜中食用。飲食要切記「少油、少甜」,刺激性的辛辣食物、燒烤類都要禁止。
此外,這一類體型者,會有容易疲勞的現象,雖然感到體力不足,可是千萬不能以大吃大喝來彌補體弱氣虛,否則將會造成血壓上升、心臟病發作、腦溢血等心血管症狀。
這類體型者,要特別減少晚餐食量,蒸粥不可少,食物也要攝取,蔬果:促進旺盛的新陳代謝。梅子或梅干、蘿蔔:提高胃的消化作用。牛蒡:牛蒡的纖維可刺激腸壁,排出廢氣與宿便。
除此之外,飲食型態也需做以下三點改善:1.必須立刻禁食宵夜。2.把肉類及魚類改在早餐和中餐攝取。3.遵守「早餐三、中餐二、晚餐一」的飲食原則,在睡覺之前的三、四個小時,一定要禁止飲食。(本文摘自:無齡的養生智慧,由時報出版發行)
※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38.html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891
本則新聞由uho優活健康網提供 2009/12/17

餵母乳可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餵母乳可降低糖尿病的風險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2/17 00:15
【24drs.com】Dec. 3, 2009 -- 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餵母乳對媽媽的好處跟對嬰兒的好處一樣多。

凱瑟Permanente的研究人員在今天發表的研究中指出,餵母乳能顯著降低女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在研究中餵母乳時間越長的婦女,所獲得的保護似乎越多。

【胰島素抗性,腹部脂肪】
代謝症候群是與糖尿病和心臟病有關的一些危險因子,包括血壓升高、胰島素抗性、以及腹部脂肪等。而這篇最新研究是針對餵母乳對這些風險因子的影響,所做過最嚴謹的試驗之一。

研究人員針對704位婦女,從她們第一次懷孕前就開始收集資料,追蹤20年。

由於這些婦女是參加了一項更大型的心臟病風險研究,所以研究人員可以獲取廣泛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等資料。這些婦女在參與研究時都沒有代謝症候群,但是在20年的後續追蹤期間,有120位罹患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餵母乳時間超過9個月的婦女,在追蹤期間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減少了56%,對於初次或多次懷孕,並在懷孕期間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減少了86%。

妊娠糖尿病是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主導研究員Erica P. Gunderson博士向WebMD表示,懷孕時有糖尿病的婦女,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超過四倍。

她表示,她們的研究是第一個調查有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婦女,其哺乳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這個族群能從餵母乳獲益。

只餵母乳一、兩個月似乎也具有一些好處,但是沒有像長期哺乳那麼好。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將刊載於2010年2月發行的糖尿病(Diabetes)期刊中。

【餵母乳降低腹部脂肪】
有一些證據顯示,餵母乳的婦女可以較快速地減少懷孕時增加的體重,而且比沒有餵母乳者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凱瑟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調整了運動程度和吸菸等生活因素,Gunderson博士表示,整體的體重差異並不能解釋研究中所表達餵母乳的保護作用。但是餵母乳與腹部脂肪減少尤其相關,而腹部脂肪與胰島素抗性是代謝症候群的兩個重要風險因子。

她表示,懷孕會讓腹部脂肪不成比例的增加,而哺乳或許有助於減少腹部脂肪,這是我們應該加以關注的。

這不是第一篇指出餵母乳可在數年後降低糖尿病風險的研究。

在2005年,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16萬名參加兩個健康研究的女護士資料,得到相同的結論。研究中建議,每餵母乳一年,可在未來15年內減少15%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主導研究員Alison M. Stuebe博士向WebMD表示,有兩個孩子的婦女若遵照兒童健康專家的建議,每個小孩都餵母乳一年的話,可降低近三分之一的糖尿病風險。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2/17

EQ也有週期性? 生理期前後大不同


EQ也有週期性? 生理期前後大不同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17 02:47
小花(化名)最近正在煩惱自己是不是EQ出了問題,常常前一天還和男友興高采烈的討論約會要去哪,但隔天卻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讓她抓狂。明明平常沒事,月經來臨前就全身不對勁,這裡酸那裡痛,心情煩躁,覺得自己快要失去控制。為什麼每個月總有幾天小花會判若二人?
其實這有可能是生理週期惹的禍!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張致遠醫師指出,許多女性經常因為情緒起伏波動過大,就認定自己EQ不好,甚至擔憂自己是否為罹患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張醫師說,大家不用過度擔憂,雖然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或情緒管理能力)可以描述個人的情緒表現,但其實影響這個情緒商數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內分泌的波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張醫師進一步說明,女性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可能與荷爾蒙的週期性變化有關係,雖然至今誘發經前症候群的機制仍不明,但目前較為多數人所接受的說法是在生理期前的荷爾蒙分泌失調時,就容易造成情緒表現出低落、焦慮、哭泣甚至易怒的傾向,而其他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例如:腹漲、四肢水腫、乳房漲痛、關節肌肉痠痛等不舒服的現象,更可能會加重EQ低落的表現。
張醫師建議,若容易出現月經前情緒起伏的女性可以考慮透過調整生活形態獲得改善,例如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此外,有避孕需求的女性也可考慮使用目前市面上有一類24+4劑型的口服避孕藥來改善經前不適,而臨床試驗也證實此一類24+4劑型的口服避孕藥能讓體內荷爾蒙的穩定效果延續幾乎整個月經週期,除了改善經前的心理症狀,其他如青春痘、水腫、嗜吃、胃痙攣、頭痛、關節及肌肉疼痛或背痛等生理症狀也都有一定的效果,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更審核通過此類藥品有治療經前不悅症之適應症,而目前國內衛生署之適應症為:1、避孕,2、治療有避孕需求且選擇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之中度痤瘡。

EQ的高低表現並非永遠持續不變,雖然EQ低落可藉由自我意識加以調適,但如果經常性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況,應該要積極的找出潛在的因素,尋求醫師諮商或是使用藥物幫助,掌控自己的情緒,提升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

張醫師提醒,想要避孕或是藉由避孕藥改善內分泌不穩定者之健康女性在經由醫師評估後可以使用口服避孕藥。但年紀超過35歲且有大量抽菸習慣、體重過重、已經懷孕者、或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則不適合使用。有些女性初期使用可能會出現點狀或不規則出血,這是反映女性的身體正在適應這個配方,當身體適應了這個配方,點狀出血或不規則出血症狀通常會在1-3個月內消失。此外,服用期間經血量會減少,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並非卵巢功能退化或是停經期提早來臨,不用過度擔心。
本則新聞由NOWnews提供 2009/12/17

大腸癌、乳癌 早發現早治療


大腸癌、乳癌 早發現早治療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17 01:47
為了幫助國人正確防癌,針對乳癌的X光攝影,從原本50到69歲下修到45歲,大腸癌部分則從明年初起開放全國健保特約醫院檢查。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加上蔬果攝取及運動量相對減少,國人罹患癌症的人口愈來愈多。根據統計,每年近一萬人罹患大腸癌,4千多人因此而死亡,大腸癌已經取代俗稱「國病」的肝癌,成為發生最多的癌症。
至於乳癌則一直是女性癌症的榜首,且近10年來的發生率已經增加7成,45到49歲是發生率最高的年紀,每年幾乎奪走1600人的寶貴生命。為了預防這兩大癌症繼續侵害國人健康,衛生署不僅將乳癌X光攝影檢查的年齡下修,糞便檢查也開放全國的特約醫院提供檢驗。
國健局指出,明年1月1日開始,補助50到69歲的民眾,不分男女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今年起提供45到49歲乳房x光檢查,而且從明年1月1日開始,只要有乳癌家族史,提供兩年一次乳房攝影免費的檢查。目前醫學進步,癌症零期的存活率都超過9成,千萬不要忽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劉嘉芸、梁家銘)
本則新聞由NOWnews提供 2009/12/17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咖啡或茶可以延緩糖尿病


咖啡或茶可以延緩糖尿病國際厚生
更新日期:2009/12/16 00:15
【24drs.com】Dec. 14, 2009 -- 一個人每天喝的每杯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達7%。

一篇探討生活型態因素,如飲用咖啡或茶,與糖尿病風險之關聯的新研究認為,喝美式咖啡或者無咖啡因咖啡和茶,都可以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者表示,2025年時,預估全球第2型糖尿病患人數將增加65%,達約3億8千萬人。

澳洲雪梨大學喬治國際健康研究中心Rachel Huxley博士等人在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寫道,儘管有諸多研究探討,特定飲食和生活型態因素的角色依舊不清楚,不過,肥胖和體力不佳均被視為增加糖尿病風險的因素。

他們表示,許多研究認為,飲用咖啡可以降低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其他研究認為,無咖啡因咖啡與茶可能有類似助益,但是並無有關此一議題的最新回顧。

該研究中,研究者分析18篇有關咖啡與糖尿病的研究資料,以及13篇有關飲茶及無咖啡因咖啡和糖尿病的研究。整體而言,這些研究共包括了約100萬名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飲用咖啡(不論是美式咖啡或無咖啡因咖啡)或茶越多者,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越低。

將個別研究資料整合後,研究者發現,每天每多喝1杯咖啡,則糖尿病風險降低7%。每天喝3到4杯咖啡者,風險比每天喝2杯以下者降低25%。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喝超過3到4杯無咖啡因咖啡者,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完全沒喝咖啡者降低三分之一。

至於飲茶者,每天喝超過3到4杯茶者,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完全沒喝茶者低五分之一。

研究者表示,飲用咖啡或茶的保護效果,與其他可能影響的生活型態因素無關,這些飲料中可能有某種成分對於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直接的生物效用。

咖啡和茶中的成分如鎂和抗氧化物即可能有關,值得後續研究。

如果經由介入型試驗證實這些好處,研究者寫道,將對數百萬名糖尿病患、或者可能發生此病者有重大影響。例如,確定這些飲料中的活性成分之後,將可開啟預防糖尿病的新治療方法,也可假設,我們將可建議糖尿病風險高的病患,除了增加體能活力和減重之外,可增加茶和咖啡的飲用量。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9/12/16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上班族心靈診療室:不快樂,就落伍了

上班族心靈診療室:不快樂,就落伍了


文.邱永林
年關將近,有許多上班族開始蠢蠢欲動,等著領完一筆年終獎金後,就要換新工作。我自己最近所諮商的個案,也有許多是因為面臨生涯危機而上門求助的。仔細分析這些人想要換工作的原因,我發現「金錢」只佔了很少部分的原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他們強烈感受到工作所帶給他們的「不快樂」!
EQ暢銷書作者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曾說:「成人生活中大約80%的『成功』,來自於自我的情緒或壓力管理能力。」到底面對這樣激烈競爭的工作環境,上班族真的還能快樂的起來嗎?目前許多人喊的響亮的「樂活」(LOHAS)只是一句好聽的口號嗎?
員工情緒影響企業營收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南西‧羅斯巴德(Nancy Rothbard)與她的同事針對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客服中心員工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不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但正面情緒的影響更加強烈。最重要的是,她們發現與工作以外所發生的事件比工作時所發生的事情,對員工的情緒以及工作表現造成的影響更大
帶著惡劣情緒來上班的員工每小時接聽的電話數量較少,工作態度也不是非常積極。反之,那些帶著愉快情緒來上班的員工,每小時接聽客戶的電話的次數更多,其中原因可能是他們需要休息的次數較少。而心情越是愉快的員工,將電話轉接給上級督導的次數也越少,意味著客戶已經從這群快樂的員工這邊獲得滿意的答覆了。

這個結論表明企業可以通過幫助員工應對私生活中影響情緒的事件來改善員工的工作表現,譬如告訴員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騷擾應當如何應對,或者為家庭問題提供咨詢服務。

有快樂員工才有快樂客戶

行銷專家告訴我們,損失一名顧客的原因,有70%跟EQ有關
。例如,對於該公司的客戶服務不滿意。我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你興沖沖地走進一家店裡,想挑選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向店員詢問了一些問題,結果卻被店員粗魯不佳的態度破壞了購物的興致,不但發誓自己以後永遠不買這個牌子的東西,還到處宣傳自己不愉快的經驗。

這個例子說明了顧客對某樣產品的情緒經驗,會影響對該品牌的忠誠度。而顧客的忠誠度,又跟企業的獲利能力大有相關。

聰明老闆 取悅員工
在個人長期諮商企業中、高階主管的經驗中發現,這群企業精英的生涯發展若遭受挫折,75%的原因可歸因為情緒管理能力不足。例如:處理人際問題的能力不足、無法適應變革、無法被人信任…等。要讓這群企業金童變的更快樂,企業老闆得拿出辦法來。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曾要求部分的財務顧問接受一系列情緒管理訓練。訓練成效顯示,接受此項訓練的財務顧問比未曾接受訓練的同儕,業績表現高出18.1%。今天,所有新進的財務顧問,都必須接受為期四天的情緒管理訓練。
讓你快樂的生理時鐘
究竟在如此不景氣的時代,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的快樂淨值一直增加,而又不讓錢包失血呢?這邊提供大家一整套從早到晚保持快樂的好方法。

 06:30  養成早起運動的習慣,身心更健康
 09:00  辦公室養盆小植物,累了有它作伴
 12:00  跟同事一起吃午餐,千萬別搞自閉
 12:45  抽空午睡15分鐘,讓你下半場更有力
 15:00  跟MP3一起搞「失蹤」,聽首勁歌回回神
 17:00  感謝今天幫助過你的貴人,讓你人緣更好
 20:00  留點時間給家人,他們是最關心你的人
 22:00  禱告或感恩,老天爺又給了你一天的生命


(作者邱永林為聯合心理諮商所所長,原文刊登於邱永林的情緒紓壓部落格www.mreq.com.tw

秋冬保養要訣


初入秋冬時節交替,肌膚保養也要隨時調整。夏日強調維持肌膚透亮不黯沉,卻忽略了幫助肌膚的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生成,導致肌膚在秋冬換季時出現問題,也讓預防肌膚老化再度成為秋冬保養重點!

秋冬保養要訣

一、適當清潔:進行任何秋冬保養程序的首要步驟就是清潔。完整的清潔才能幫助秋冬保養品有效的吸收,以發揮保養品的功效。因此,洗淨力恰當、觸感溫和的清潔產品,不會在使用後產生乾澀或緊繃的現象,是選擇卸妝與清潔產品的重點,且切記水溫不宜過熱,依體溫即可。

二、角質更新:依膚質狀況選擇使用的次數,一般膚質1週約使用1~2次,將屯積在肌膚上的老化角質完整去除,秋冬保養建議使用溫和去角質產品,例如:活性木瓜酵素能以溫和自然方式溶解老化壞死的角質細胞,不傷害新生細胞,增加肌膚柔軟與光澤。

三、肌膚調理:每日早晚,全臉輕擦拭保濕化妝水後並輕拍,待化妝水完全滲透至肌膚後,便能達到完全補充肌膚水份的功能,並有助於下一步驟秋冬保養品的吸收。

四、修復護理:化妝水後使用富含修護成份產品例如生長因子,能使秋冬容易敏感、缺水、乾燥的肌膚,給予迅速的舒緩、修護功能,同時抗氧化的成分例如:硫鋅酸、VIT-C、E,能
夠防止因外界環境影響而引起的皮膚老化,提高細胞的防禦能力。

五、保濕鎖水:針對加強肌膚水分的維持上,應使用具有保濕功效的基礎秋冬保養品,以有效保持肌膚的水份。基本上,油性皮膚宜用水性的秋冬保養產品,而乾性皮膚則需用油性秋冬保養產品;但若是角質含水量不足,鎖水功能不佳時,可先擦上能抓水的保濕劑例如:玻尿酸、膠原蛋白,再擦上有鎖水功能的油性產品如:荷荷芭油、小麥胚芽油、月見草油、琉璃苣油、鮫烯鯊等,可有效避免皮膚中的水份減少。

六、滋潤保養:每日早晚使用滋潤乳液或霜,基本上,油性皮膚宜用保濕乳液產品,而乾性皮膚則需用秋冬保養霜保養。可提供肌膚長效保濕及滋潤功效,預防老化及斑點的產生,絕不可讓肌膚直接曝露於乾寒的空氣中,如此將使肌膚更加缺水乾燥。而滋潤霜也是晚間秋冬保養的最後一個步驟,提供肌膚長效保濕及滋養的功效,使肌膚柔潤細緻。

七、局部特殊保養:眼週雙唇的肌膚是秋冬最脆弱的地方,能保存的水份很有限;此外,因為皮脂分泌較少,水分流失的速度特別快,因而早晚更應該使用具有良好保濕與滋潤效果的
產品,以減少眼部肌膚的乾燥及雙唇的乾裂。

八、身體肌膚秋冬保養:多數人喜歡用泡泡多、洗淨力強的皂類或沐浴乳洗澡,在秋冬是會對皮膚造成傷害、降低皮膚的保護能力,且在秋冬喜愛高溫的沐浴方式,易造成去油力過強,反而會使表皮細胞受傷。秋冬季節較適合使用滋潤型的沐浴用品,如偏中性的沐浴乳、沐浴膠,適當的溫度為40℃~42℃最恰當。肌膚在沐浴後是很敏感易受刺激的,沐浴後在全身擦上潤膚乳液及喝杯水,有助於肌膚水分的補充喔!

秋冬保養的重點在於“十六字秘訣”:防止過敏,滋潤膚質,淡化細紋,徹底保濕。
時序悄悄進入秋季,細心的妳可別忘了秋冬保養要訣,只要妳的秋冬保養工作做得完備,想要預約來春的水嫩肌膚絕不是問題喔!

健康火鍋五招

健康火鍋五招


黃惠如


俞小姐是在做仰臥起坐時,才發現自己肋骨下方劇痛。
過去她是唱片公司的宣傳,常常要帶著港星去吃麻辣鍋,自己當時年輕不以為意,直到最近一星期內連著兩次大夥兒吆喝吃宵夜,竟吃出十二指腸潰瘍。
由於火鍋是水煮的形式,一般認為是比較好的飲食方式,只不過由於過量,或選擇的食物不對,而吃出不健康的火鍋。
成大附屬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表示,高湯加上一片又一片的肉片,往往普林的合成量會增加,普林是尿酸的前身,對痛風的病人不利;一趟燉煮下來,過多鹽分也不利於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患者;另外,過多加工食品也不利於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慢性病控制。
火鍋一直是充滿歡樂與團圓的氣氛,如果在選擇時多一分注意,可以讓大快朵頤之餘,更加美滿。以下是健康火鍋五招,值得您參考。
1. 火鍋料 海鮮多、蔬菜多、新鮮多
天氣愈冷,生鮮超市的火鍋料特區愈豐富,為了選擇上的方便,我們先以金字塔膳食組合上的分類,將之區分為含有蛋白質的蛋豆魚肉類、富含醣類的五穀根莖類與蔬菜類。
蛋白質類的蛋、豆、魚、肉類之中,建議多吃裏脊肉和低脂的海鮮,少吃加工食品。
不論是蛋、魚、肉類,所提供的蛋白質是相同,但油脂含量卻有不同,如豬肉的梅花肉、牛肉的霜降中間花花白白的部份,都是油脂。所以如果要吃肉片,建議你吃裏脊肉,如果怕口感太老,國泰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楊惠玫建議,可以把肉抹上蛋清再下鍋燙,一樣滑嫩可口。
低脂的海鮮亦是不錯的選擇。也許你會怕膽固醇過高,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李易芳表示,過去我們以為蝦、蟹、貝殼類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但是要判斷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還必須同時考量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不能單一用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來決定,現在已經改用昇膽固醇指數來看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海鮮類的昇膽固醇指數比一般肉類還低,所以相較之下,反而是不錯的選擇。
加工食品如魚餃、燕餃類通常有較多的肥肉,而且含有鈉及化學添加物,還是少吃為妙,多選擇新鮮、自然的食物。
玉米、芋頭、豬血糕都富含醣類,這些不僅可以墊胃,又不會吃到多餘的油脂,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怕吃不飽,之後可以配飯或加麵條、冬粉。
蔬菜類如白菜、高麗菜、蘿蔔、茼蒿、玉米筍、金針菇可以多選幾樣,除了增加多樣性外,也不容易發胖。
2. 高湯油少、鹽少
高湯大多是由雞骨或豬大骨熬煮,可以改由小排骨熬煮,油脂會少一點,或是加一些可使湯頭鮮美的洋蔥、白蘿蔔、番茄,可使高湯低脂又健康。
快速方便的罐頭雞湯、雞湯塊,因含有較多的鈉,不利於血壓的控制,所以並不建議使用。
3. 沾料鹽少、油少、刺激少
火鍋的沾料也是五花八門,沙茶醬、醋、蔥花、香菜、麻油、蝦油、芝麻醬等,自調的薄鹽醬油加黑醋、麻油是較好的選擇,如果要加沙茶醬,因為沙茶醬的油都是飽和脂肪酸,李易芳營養師建議先把沙茶醬上面的一層油倒掉,如果還需要油,就加幾滴麻油。
另外刺激性高的佐料,會造成血壓的上升,也會促進潰瘍,還是少吃為妙。
4. 控制食量,準備兩個碗
在歡樂的氣氛下大快朵頤,難免會吃了太多份量,彭巧珍主任建議,可以準備兩個碗,先把夾出來的火鍋料,放在一個碗上,這樣對於自己吃了多少份量,會比較有概念。
楊惠玫營養師更提出,如果你已經夾肉四、五次,自己就要節制。

5. 生食和熟食的筷子分開
在常常爆發疫情的今天,衛生問題不得不注意,夾生食入鍋的筷子與吃熟食的筷子,最好分開,以免吃進病菌。
好的烹調方式,需要好的食物配合,牢記以上五招,健康火鍋並不難。
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6700.aspx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醉喝咖啡 更茫


醉喝咖啡 更茫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10 06:00
酒醉時,千萬別碰咖啡。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動物研究發現,酒醉時一旦喝下咖啡,判斷力會變更差,且讓人誤以為自己很清醒,事實上身體還是醉醺醺。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建議,因酒醉痛苦不堪時,最好多補充水分,並喝一些果汁,身體代謝果糖時,也能促進酒精代謝,減緩酒醉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行為神經科學期刊」(Behavioural Neuroscience)。研究人員湯姆斯‧古爾德(Thomas Gould)說,咖啡會矇蔽人的感覺,許多人以為喝下咖啡後就不再酒醉,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

湯姆斯‧古爾德解釋,咖啡不止無法使人清醒,且喝下咖啡後,很難讓一個人了解自己已經醉了。酒醉的人一旦飲用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甚至會損傷判斷力,可能因喪失判斷力而犯下滔天大禍。

陳柏臣醫師表示,酒精有利尿作用,咖啡、濃茶等都含有咖啡因,也都能利尿,若酒醉時喝下咖啡,水分會大量流失,並讓酒醉症狀更惡化。因此喝酒時,最好邊喝酒,邊搭配一點果汁,這樣可以幫助酒精代謝。另外,顏色越深的酒越容易造成宿醉,飲用時更應節制。

陳柏臣醫師提醒,有些人一早宿醉起床後,因身體不舒服而沒有進食,這是大忌,最好吃一些含果糖的食物、飲料,讓身體逐漸清醒。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