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破壞親子關係的一百句話


破壞親子關係的一百句話

文.編輯部
破壞親子關係的一百句話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無意中所講的一句話很可能傷到孩子的自尊,破壞親子關係。以下是一百句破壞彼此的常用語。
1. 你真笨。
2. 為什麼教你這麼久,你還不會。
3. 老師是怎麼教你的?
4. 動作粗魯,真不像女生。
5. 打你、罵你都是為了你好。
6. 你的自尊心值多少錢?
7. 懶的像豬一樣。
8. 你真是「阿達、阿達」。
9. 沒有人會喜歡你的。
10. 你看,又做錯了。
11. 終於逮到你了。
12. 你真是馬不知臉長。
13. 不行,這樣做不行。
14. 如果沒有你,我不知有多高興。
15. 你是哥哥(姊姊),要以身作則。
16. 你已經長大了,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17. 我討厭你。
18. 吵吵鬧鬧,沒有一分鐘安靜下來。
19. 你真討厭。
20. 房間像垃圾堆一樣。
21. 對你真失望。
22. 成績那麼差,以後怎麼辦。
23. 你欠揍。
24. 可惡。
25.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26. 你太胖(太矮、太高)了。
27. 娘娘腔。
28. 慢郎中。
29. 病夫。
30. 豬、烏龜。
31. 沒知識。
32. 為什麼講不聽。
33. 你跟XXX一樣。
34. 如果你能跟XX一樣就好了。
35. 等會再跟你算帳。
36. 你試試看。
37. 你如果...我就...。
38. 打電話跟你們老師說。
39. 你對不起列祖列宗。
40. 混蛋。
41. 我對你,是沒什麼指望。
42. 你能考30分,就是祖上積德。
43. 你朋友大概也是這副德行吧!
44. 漂亮有什麼用?什麼都不會!
45. 你除了吃、睡,還會什麼?
46. 拜託你,要壞自己壞,別把弟弟(妹妹)拖下水。
47. 如果你不在我們家有多好。
48. 真倒楣,我居然有你這種孩子。
49. 最好不要讓我看到你。
50. 照照鏡子,一副賊頭賊腦樣。
51. 為什麼老是聽不懂?
52. 是不是又在想男生了,真不知恥。
53. 以你這副料子,也配用這種東西。
54. 啟智學校的學生也比你強。
55. 你以為你很行,是不是?
56. 不是你做的,才怪?
57. 閉嘴,沒有你說話的份。
58. 考得好,別得意,也許是你走狗運。
59. 你命太好了,父母都像傭人般的伺候你。
60. 你能做得到,太陽打西邊出來。
61. 當我在你這般年紀時。
62. 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做,你會後悔莫及...
63. 你根本就不用心嘛!
64. 你不應該這樣做!
65. 我從沒有見過像你這麼笨的小孩。
66. 好,你真該受這個教訓!
67. 你再不聽話,把你送到警察局去。
68. 年際輕輕不學好,將來拿什麼去謀生。
69. 你再講話頂嘴,我就揍你。
70. 你沒有理由好說。
71. 我要好好修理你。
72. 你這是什麼態度。
73. 你實在好幼稚。
74. 你是在找我麻煩是嗎?
75. 你有什麼了不起。
76. 你卑鄙無恥。
77. 真是朽木不可雕。
78. 你們應該好好向XXX學習。
79. 你們都一樣,沒有一個好東西。
80. 沒教養。
81. 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
82. 劣根性。
83. 笨。(呆)
84. 無可救藥。
85. 我不喜歡你。
86. 你腦袋中裝的是豆腐渣。
87. 你是活死人啊!
88. 你給小心點,再考不好,看我怎麼修理你?
89. 混蛋加三級。
90. 從未看過這麼差勁的人。
91. 少三八。
92. 這麼簡單都不會。
93.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94. 不想在家就出去,不要給我回來。
95. 豬頭腦、點不通。
96. 你實在很幼稚。
97. 自己不會想啊!
98. 跳樓好啦。
99. 你以為我不知道?
100.不准你再去XXX,去參加XX的都是壞學生。
取材自呂麗絲著《一百句給父母說好話》一書



不再半途而廢!新年5大計劃具體實踐守則


不再半途而廢!新年5大計劃具體實踐守則

每年都立志許下新希望,卻總是半途而廢嗎?事實上可能錯不在你。
文.朱芷君  攝影.蕭世英
多數人都有類似經驗:興致勃勃訂立目標和計劃,自以為萬無一失,最後卻仍無疾而終。不僅喪失信心,甚至變得畏縮於挑戰,白白浪費寶貴的人生。
其實,虎頭蛇尾並非全來自人格缺陷無法改變,「問題可能出在訂立目標和執行計劃的方式,」著有《持之以恆的技術》,開設顧問公司以行動科學培育企業人才的石田淳指出,為了確實達成目標應遵守以下前提:
1.這個目標必須對你真的很重要。
人的時間有限,如果不是非常在意,往往一頭熱後就會放棄。仔細思考,如果確定這是真正想做的事,試著跟朋友訂契約書,或寫在部落格上向眾人宣告,接著再研究如何持續進行並樂在其中。
2.設定小目標,循序漸進。
急於短期內達成遠大夢想,反而易流於空中樓閣。先大致設想最終目標,接下來再具體訂出階段性的小目標。日本馬拉松奧運金牌選手有森裕子便是如此訓練自己,努力的目標要多高?「大概在眉毛上一點點就夠了。」
訂立這種稍微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不斷累積下去,成功將水到渠成。
3.只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不要太相信耐性、意志、企圖這些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依靠這些做出的計劃,往往持續不久。最能客觀掌握的就是行動,冷靜分析自己平常的行為模式,就能避免訂出不可能的任務。

4.排除可能障礙。

你可能也有經驗,明明需要假日加班報告,卻忍不住先打開電視看個夠。執行計劃前,先思考哪些誘惑可能讓你心有旁騖,製造一個排除這些因素的環境。
5.決定期限。
設定幾月幾號要完成哪些工作,並以能實際檢視的形式掌握過程。感受階段性的改變成果,是持續行動的原動力。
6.讚美自己。
每達成一個目標時,給自己獎勵,或請周圍的人讚美你。知道計劃的朋友,或看你部落格的人,都能是為夢想加油的支援者。
7.不要輕易認為自己不行。
就算失敗也不全盤否定自己的人格特質,而是重新檢視目標和計劃,試著再挑戰一次。冷靜思考失敗的經驗,往往能成為圓滿達成的基石。
5項達成目標操作守則
以下特別針對5項普遍的新年計劃,提供具體的操作守則。只要達成任何一個目標,其中的喜悅與成就感都足以讓人脫離鬱悶、更有信心接受新挑戰!
1 找回輕盈健康的自己
發誓要減回年輕時的體重,卻又臣服於甜點的誘惑,不斷重蹈覆轍。千萬別因此自暴自棄,也許你只是還沒掌握成功減重的訣竅: 
● 放棄慣性。很多時候不需要禁止喜歡的食物,光減少量就能達到減重效果。掌握身體的狀態很重要,修正造成發胖的行為模式,學習正確的生活習慣:
1.測量BMI值。
2.在固定時間、相同條件下用體脂肪計測量體重和體脂肪率,算出一週的平均值,並製作體重和體脂肪量的變化圖表。
3.記錄每天的飲食內容。雖然麻煩也要持續記在筆記本上,除了找出發胖原因,也能覺察到無意識的習慣。
● 將食物放在同一個地方。如果食物散落在家中各處,一看到就會不知不覺往嘴巴塞。
● 肚子餓時不要買東西。
● 不要用大盤子裝食物。用大盤子裝或清洗盤雖節省時間,卻很難掌握食量。
● 每次進食的量要少。
● 避免只吃蘋果的激烈減肥法。採取營養均衡的低熱量飲食。如果認為計算卡路里很麻煩,可以用糖尿病患者的建議菜單,當成外食或自己做菜的參考。
● 每天運動15分鐘。趁連續劇廣告時段做些簡單體操,看一小時就能做10分鐘左右。
2 告別月光族
想確實存到錢,以下功夫不可或缺:

● 運用定期存款,
每月固定存一筆金額。

● 謹記定期存款帳戶是另一個帳戶。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明細會記載於同一個存摺。當活期存款所剩無幾,看到定期存款餘額時,很容易就輕忽財務狀況。有些銀行可以分開製作一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存摺。

● 儲蓄用的戶頭和生活費用的戶頭分開持有。
支付水電生活費等及信用卡帳單的戶頭內,只留下最低限度的餘額,發薪水時,就把當月預定存的錢撥到儲蓄用帳戶。儲蓄用戶頭不要設提款卡,也能避免隨手花用。
● 寫下預定用錢的計劃。思考大概何時要實現目標,需要花多少錢,再倒推決定每個月的存款額。
● 在儲蓄用的存摺或定期存款明細上,用麥克筆寫上目標。這樣每次記錄存摺時,就能實際感受又朝實際目標邁進,想動用時也會心生猶豫。
● 存款額以可運用的所得的10~15%為準。設立不可能的儲蓄目標反而造成挫折感,確實掌握自己的開銷情況很重要:
1.記錄平常錢都花在哪裡。
2.從開銷中區隔必要(needs)和想要(wants)。例如基礎保養品、粉底是必要的,但新色的口紅、睫毛膏就屬於非必要。
● 容易衝動購買而後悔的人,平常不要帶信用卡出門。
● 去便利超商或超市,只帶所需金額。
● 整理衣服、書、CD。拿到網路或二手店賣掉,不但可賺一筆錢,並能藉由整理掌握所有物,防止重複購買。
3 早睡早起神清氣爽
早起的活動,散步比跑步好,起床後三小時內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因為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和活動的交感神經,兩者交換需要時間,剛起床時身體還沒完全清醒,運動能力低落,容易受傷。
常說早起鳥兒有蟲吃,但「單純的早起有害無利,」日本國立神經中心精神保健研究所醫師白川修一郎指出。就寢時間不變卻企圖早起,反而造成睡眠不足,使掌管意志或判斷力的前額葉功能下降。
● 改善睡眠習慣需要長期計劃。總是凌晨2點就寢、7點起床的人,隔天就想要晚上11點就寢、6點起床是不切實際。睡眠失調的人可依此逐步修正:
1.比之前早30分鐘就寢。持續一週,身體就會習慣。
2.隔週就寢時間再往前提30分鐘。起床時間不變,但增加原本不足的睡眠時間,在適切的時間就寢,也會提升清醒時間的效率。
3.隔週起床時間也提早30分鐘。這樣就會比平常早30分鐘起床,並多出30分鐘的睡眠。
4.不斷反覆上述3個循環,直到達成預定的起床時間。雖然可能要花幾個月,但慢慢改變卻是最健康不勉強的方式。
● 早餐一定要吃。早餐是一天能量的源頭,也扮演著決定代謝速率的角色。絕不能不吃早餐,沒時間就算一根香蕉也可以。
● 固定時間吃晚餐。儘量在就寢前3小時內吃完。

● 就寢前一小時泡溫水澡,做一些簡單運動暖和身體。
睡前一直上網傳郵件或打遊戲的話,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絡,無法立刻入睡。

● 睡前不要攝取咖啡因。
美國學界甚而建議父母,規定兒童就寢時間往前倒推8小時內,不得攝取咖啡因。

● 不要睡回籠覺。
假日睡回籠覺雖然心情好,卻會轉變成深度睡眠,破壞體溫調節的韻律。

● 睡眠週期的改變不超過3天。
晚歸、加班熬夜會短暫改變當天的生理時鐘,隔天便能自行回復。但如果持續超過3天,就會定型調不回來。
4 居家環境不再亂 
煩惱家裡總是收拾不完,就算大費周章整理卻馬上亂成一團?責備自己邋遢之前,先認清事實:「總歸一句話,就是東西太多,」家務諮詢師神長一德認為。找他諮商的內容八成以上是打掃和收納,他建議:
● 減少物品。把東西塞在櫥櫃裡頭眼不見為淨,反而造成要用時找不到或重複購買。不需要的物品應斷然處理,保留最低限度即可。
● 物品分成必要和非必要。無法勉強自己丟棄的話,先區隔分類就好。判斷為必要的物品,再次評估要或不要,重複三、四次後,就能留下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先放進厚紙箱保存,如果整年都不曾打開箱子一次,自然就不會再猶豫於丟棄。
● 一次徹底整理後,牢記當時整齊美觀的狀態。
● 先從好整理的地方下手  先從書架、鞋櫃、洗臉台等較簡單易完成的地方開始練習,再去整理堆滿雜物的置物間或倉庫。掌握以下6步驟:
1.整理時間要比平常多2倍。太趕反而不能順利進行到最後,例如每週末都花一些時間整理廚房,以兩個月完成。衡量自己的狀況,訂出合理的長期計劃。
2.減少放置在房間裡的東西。就算捨不得丟掉,至少要分類。
3.依照使用頻率高低決定東西放置的位置。常用到的放在手邊,避免凌亂。
4.以種類做區隔,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例如書桌抽屜裡放原子筆、迴紋針等文具。同樣大小放一起節省空間,放置方向一致,美觀、數量也一目了然。
5.上述以種類區隔的放置空間寫上名稱。用完之後容易歸回原位,也有助於家人自然而然把東西放好。
6.定期檢查。不但做好庫存管理,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 收拾完之後,請家人讚美自己。藉此喚起家人共識:「都這麼努力收拾了,一定要保持下去。」
但如果無論如何無法自己收拾好,就找專業清潔公司幫忙吧。

5 挑戰未知的潛能
發掘新興趣的前提,就是不要先入為主決定什麼適合自己,只要按照以下原則持續嘗試,就能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 先從體驗課程判斷自己喜歡與否。貿然買好用具、支付高額學費後,一旦發現不喜歡時,壓力就會很大。不必為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意志消沈,即使不適合跳芭蕾,也許其他舞蹈也能跳得好。不斷探索,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為止。
● 享受練習過程,避免訂立過高的目標。
● 將持續學下去當成目標。例如即使變成老太太,也要儘可能接觸芭蕾舞。不要用結果論綁住自己,每個階段都找到適合的享受方式才是王道。
● 重點放在自己能做什麼,而非已經做不到什麼。因表現不如預期感到挫折時,不要對自己發脾氣。冷靜找出自己能做到哪些,如何克服做不到的部份?放棄跟接受是兩回事。接受自己不能做某些事的現實,努力練習下去更重要。
● 不和別人比較。
● 忙碌的人以課程券型的教室為主。年度會員制比較優惠,但容易請假的人,反而會有心理壓力,先尋找能單堂付費或一期一期上的課程。
● 就算長期無法上課,也要用某種形式接觸。如果學了很多年卻不得不中斷時,不要覺得前功盡棄,接觸所愛無須拘泥形式,例如看光碟練習也是一種辦法。

● 在課堂交朋友。
 







減肥的關鍵30分鐘


減肥的關鍵30分鐘

減肥並不一定能減掉體脂肪,而減掉體脂肪的關鍵是在飯後30分鐘開始;原因何在?
這30分鐘又該做些什麼,才能有效降低體脂肪?
文.黃惠如

陳先生並沒有躲過這次流行性感冒的侵襲,高燒之後體重掉了許多,而且陳先生看起來臉色憔悴、毫無精神,那是因為水分流失,肌肉和脂肪一起衰減。
但是雖然瘦了,並沒有能減肥,因為只要回到原來的生活,體重一恢復,脂肪會比肌肉更容易增加。
為什麼?這和節食失敗的狀況一樣,減肥→恢復→減肥→恢復,這種體重持續增減的狀態,稱為「溜溜球現象」。這種現象往往會讓身體的肌肉減少,相對地脂肪的比例就會增加,漸漸變成不易瘦下來的體質。
這就是大家必須注意體脂肪的原因。
最近在醫學上測量肥胖不再只用體重,而是用脂肪佔體重的比例,一般的標準是用男性體脂肪率25%,女性30%。
所以有人就算是體重超重許多,但體脂肪率只有20%,並不能稱為肥胖;反之若體重在標準以下,但體脂肪率在30%以上,也可以稱為肥胖。
碳水化合物也要節制
體脂肪是吃下去的油、碳水化合物囤積而形成。
油變成脂肪很容易理解,但是碳水化合物呢?碳水化合物經過小腸分解之後,最終會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會變成身體能量來源。
但是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就是血糖濃度一升高,胰島素就開始分泌,胰島素是開啟脂肪細胞大門的鑰匙。
胰島素可將葡萄糖從血液中運至脂肪細胞,使它們變大。就算在飲食中不吃脂肪,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讓脂肪細胞變大,讓身體肥胖。
反之,若沒有胰島素,脂肪細胞的大門不會打開,葡萄糖不會進入脂肪細胞,脂肪細胞不會變大,人也不會肥胖。
脂肪是慢性病元兇?
在腰部附近所抓起來的肥肉,雖然是看得見的胖,但在健康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出在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附著在腹部胃腸周圍的腸系膜(為了固定腸子位置的薄膜),內臟脂肪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原因之一。
因為脂肪細胞一變大,會分泌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的物質,如讓血壓上升的高壓素原(angiotensinogen)及形成血拴,成為狹心症的PA-1等。
30分鐘決定一切
大家都知道減肥的重要性,只不過一想到減肥馬上就想到節食和運動—每天和卡路里斤斤計較,每週3次有氧運動。但是應酬的酒不能不喝,食慾也不是那們容易降低;每星期3次的運動,只要心生放棄,馬上就復胖。
減肥失敗的三大理由就是:好像沒什麼效果、要大大改變生活習慣、造成心理壓力及身體變差。
到底要如何才能不讓脂肪上身?
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有氧運動。如果實在做不到,最低限度就是不讓飯後的血糖濃度升高。不想長出比現在多的脂肪,首先要做的就是飯後動一動。
因為小腸開始吸收是在吃完飯後30分鐘左右開始,而血糖濃度上升約是小腸開始吸收後的30分鐘。
最近美國庫勃有氧研究所(Cooper Aerobics)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在平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活動身體的人,和連續6個月、一週5天、每天進行20~60分鐘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的人相比,減少體重及體脂肪的程度幾乎相同。
美國梅友診所也有同樣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的熱量消耗比想像還多。
日本福岡縣小野村醫院小野村健太郎醫師表示,「早餐和午餐之後通常會去搭車通勤或開始工作,多多少少會活動身體。問題就在晚餐,晚餐後很多人會坐著看電視或躺下睡覺,」所以小野村醫生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整理庭院或陽台
如果有庭院,在飯後整理庭院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沒有庭院,也可以創造一個花園陽台,趁整理之便,行減少脂肪之實。
■打掃房間
要稍微活動身體,打掃的程度剛好,如果是雙薪家庭,也可以把吃飯後打掃當成習慣。
■洗久一點的澡
吃完晚飯稍微休息30分鐘,就可以好好洗一個澡,如果再加上清洗浴室,效果更佳。
■夫妻互相按摩
晚餐後30分鐘夫妻互相按摩,被按摩的一方很舒服,按摩的人也是很好的運動。
■選遠一點的餐廳
午餐如果必須外食,不要老是選公司隔壁的餐廳,走個15分鐘,找一家好吃一點的餐廳,吃完後也可以再喝杯茶,走回辦公室。
飲食改善從簡單做起
飲食方面又該如何改善?日本HCE科學診所平尾紘一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少喝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的熱量比想像的還多。一瓶300cc的飲料就有150卡,超過半碗飯的熱量。
■啤酒選罐裝
喜歡喝啤酒的人把瓶裝改為罐裝。這樣可以少喝一點,但是前提是,不能一罐接一罐地喝。
■不要因為愧疚感才吃
常因為丈夫晚歸,可是太太已經煮好飯了,所以還要先生再吃一次,但是這樣會攝取過多的卡路里,血糖濃度上升,胰島素增加。
■甜食逐漸少吃
要每天都吃甜食的人一下不吃,可能會要了他的命,所以可以漸漸減少。如三天吃一次,到一個星期吃一次,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逐漸改變。
要遠離慢性病,保持活力,必須降低體脂肪,只要掌握正確知識,抓到訣竅,讓贅肉優雅地消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難。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5&id=1088





社團網址是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winso1234/
如果您是認真想瞭解增重/減重/健康訊息可免費教練諮詢線上健康詢問表http://goo.gl/uS4eo
@穩瘦 不復胖 減重一起來234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只吃真食物 對抗黑心食物


只吃真食物 對抗黑心食物

面對黑心食物全球竄流,除了認真建構食品安全監測網,更到了重建正確飲食文化的時候了。
我們自己本來就有問題:外食愈來愈多,在家和家人吃飯的時候愈來愈少。肉愈吃愈多,均衡飲食的機會愈來愈少。加工食品愈吃愈多,生鮮食物愈吃愈少。廠商、校園競相玩「大胃王」比賽吃,發生噎死人的悲劇。囫圇吞、恣意瞎吃,造成生產者必須使用農藥化肥,大量生產、大量製造,結果是大量污染生存空間,而古早敬重珍惜食物的觀念也消磨殆盡。
讓我們用吃來投票,形成新的味覺革命。從瞭解來源、採買、食材處理到烹調,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
參考金牌廚師林祺豐紀錄319鄉好食材;跟著毒物專家林杰樑夫婦、主廚阿正去買菜。不再感慨「還能吃什麼」,而是自己先把關兩步驟。不用灰心,因為還有許多真情故事在發生。從事半導體產業的劉天和罹癌後,「如果老天爺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要提供健康的食物給大眾,」
發願生產安全食物。全台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的推手董時叡讓農夫與消費者面對面,重建信任平台。
對下一代展開飲食教育。帶孩子親近土地,宜蘭、高雄美濃三個國小看到希望的種子。跨國採訪義大利,從幼稚園到大學,重新認識食材,不但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還要透過飲食連結歷史、情感與回憶。重新與食物建立關係,因為我們別無選擇,非這麼做不可。
文.黃惠如  攝影.陳怡安
在毒奶粉、毒奶精、毒四季豆……衝擊時,一個與有機農友聚餐的場合,有媒體記者開玩笑地問:「這會不會是毒果汁?青菜會不會用毒奶粉種的?」雖然大夥嘻嘻笑笑,但後來問有機農友的感受?他說,「很沮喪,很痛苦啊!」
食物竟然變成嘲謔的話題,我們吃了一輩子的食物,那些深藏記憶裡的美味!以及附隨人際關係的回憶,如今卻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危機。
「這是個食物豐富卻難以選擇,標示眾多卻缺少信任,經濟進步卻破壞環境,科學發達卻迷失信仰,物質富足卻心靈貧乏的年代,」長期推動有機農業的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有感而發地說。
危機 這次是三聚氰胺,上一次是瘦肉精,那下一次呢?
只是,食品安全問題從來不是今天才發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偏偏政府暫時不會有解藥。
「衛生署長上電視叫我們放心,真的就可以放心嗎?」
「這樣就沒問題嗎?」
「認證或品牌就能相信嗎?」
食物信任的大幅崩盤,損失最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無法安心地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無法盡情地享受咀嚼的樂趣。
但是,就算無奈、抱怨、嘲諷,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當今的飲食方式建立在我們的筷子夾起了什麼。

一直以來,很多人不知道食物生長的週期、地點,不知道如何挑選,也不知道如何安全地儲存、保存。由於貪圖便利,鮮少下廚做菜,我們將大部份的食品生產工作交給了食品加工業者、或是餐廳負責。
我們瞎吃、隨意就吃,甚至恣意吃到飽,在剩餘與扔棄許多生命,一點也不在乎浪費,造成農業變成工業,農場變工廠,農夫必須大量生產,製造價廉的食物,但食物的價格沒有反應健康付出的代價。
從數字看得最清楚。
現象1 隨意外食已經是飲食常態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平均每戶在外伙食費大幅增加,從1983年是7.38%,到2007年是33.3%,25年來成長4.5倍。
卻不知最方便的加工食品,無形中增加食物的熱量密度。
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工業化的食物鏈已經讓高熱量食物成為市場中最便宜的食物。研究學者發現,一美元可以買到1200卡的洋芋片或餅乾,但如果買未加工的食物如蘿蔔,只會買到250卡。
現象2 吃得太多,尤其是肉類
最新的「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成年男性每天攝取6.4份肉魚蛋豆類、女性則為4.5份,油脂攝取男女都是3份。
報告中指出:「此一飲食型態顯示,肉魚蛋豆類攝取過多,油脂類攝取量雖然只有3份,但飲食中總脂肪攝取量依然超過衛生署30%的建議量,是由於攝取較多不可見脂肪加工與市售食品所致。」
肉類消費更明顯。
台灣過去40年來,每人每年肉類消費量快速成長,成長了兩倍半,從52公斤到135公斤。
台灣老一輩的飲食是青菜炒肉絲,很少出現「便當現象」:肉比手掌大,還常常裹了粉炸過。
如此一來,生產者必須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如果不用化肥農業,我們無法餵飽所有的人,但照這樣下去,台灣可耕種面積持續減少,吃的東西愈來愈少,而不是愈來愈多,」耕耘於有機市場的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憂心。
肉吃得太多也影響生態環境。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也建議,富裕國家的人民如果能將每天肉類的攝取量限制在一天一個漢堡,約50公克的紅肉,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化問題。

因為家畜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包括運送和餵食過程中所形成的二氧化碳,其中大部份是甲烷。

「用餐」已經逐漸失去了儀式性的內涵,不像以前是凝聚家人向心力和文化連結的大事,對很多人而言,食物幾乎已經降格為提供「胃吃飽」的功利過程而已。
「營養充分症」,我們用生命賠上的代價
不再敬謹用餐的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以前從未有如此高的比例死於「營養充分症」,包括癌症、代謝症候群和小孩過動愈來愈多。
◎癌症
癌症長踞十大死因榜首27年,去年超過四萬人死於癌症,幾乎台灣每三人死亡中,就有一人因癌症而亡。
美國癌症研究會出版的《癌症止步》指出,癌症相關的危險因子,飲食和肥胖佔30%,食品添加物與防腐劑佔1%。
雖然食物與癌症歸因依舊是非常複雜的領域,但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整體的飲食型態,而非單一食物與癌症發展有關。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現今被高度重視的健康議題。根據衛生署2003年全民健保醫療統計報告顯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的門、住診費高達高達497億,是癌症的2.25倍,因這些病死亡的人數加起來也超過第一死因的癌症。
而且,代謝症候群和腹部肥胖大有關係。2005年國民健康局公布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1203名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中,83.3%有腹部肥胖的現象。
◎小孩過動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一些食品添加物和孩子的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有關。

英國氣喘與過敏中心專家組成的民間監督團體「飲食委員會(Food Commission)曾在2002年就五種常加在一般洋芋片、糖果甜點和氣泡飲料中的添加物做研究,觀察孩子吃了含有這5種添加物的飲料後,行為有什麼改變。結果發現,每4個小孩中會有一個受影響,容易過動、易怒。
而飲食委員會統計,市面上大約有兩百多種零食、點心、飲料都含有這5種添加物。
這5種添加物除了一種著色劑是國內衛生署沒有公告使用外,其他4種包括食用黃色4號、食用黃色5號、食用紅色6號和防腐劑苯甲酸鈉(常用於果汁和碳酸飲料),在國內都是允許添加的。今天你去賣場隨手拿包食品看看包裝,一定會看到它們。
不在乎食物來源、生產過程,希望價格愈便宜愈好的結果,就是吃到毒原料,陷入「飲食末日」,沒有東西敢吃。
該是我們認真看待食物的時候,應該展開一種全新含義的飲食觀,從過去注重膚淺的味覺層次,進而了解食物本質和生產方式。
如果每一天我們對各種食物的選擇的後果,都知道多一點,因此慢慢地,我們對食物更能做有智慧的選擇。
怎麼辦?危機就是轉機,業者和消費者力量於是興起
「民逼官反,」動物科技研究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廖震元說。
很多人認為這次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是一個轉機,正是消費者發揮影響力的時候了。
消費者可以把鈔票當選票,you are what you buy(你的消費型態就是你),當個更負責任的進食者,從食物的選擇來影響自己與家人健康,食品安全的供應鏈,甚至動物福利與全球環境。

「現在有幾個大學生會挑魚?會選西瓜?」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嘆息。詹長權規定上他八點課的學生不准提著塑膠袋進教室吃早餐,「早餐就是要在家裡吃」,從一點一滴改變學生飲食觀。

不要以為不可能,緩不濟急,現今在台灣各地都有「班」,幫忙購買安全食物的主婦聯盟,17年前也只是一群主婦不甘只當個just shopping(只會消費)的消費者,而應該是「生活者」,透過共同購買,尋找安全的食物,創造出生產和消費共同提攜的可能性。
被譽為為「肉品界的台積電」的「信功肉品」副董事長楊博元稱許主婦聯盟不只是採購人員,也常帶消費者到工廠參觀,她們並邀請他對消費者演講。
這群主張認真生活的女性讓他明白,雖然他所堅持的品質,化成白紙黑字只是實驗室裡漂亮的數據,一般消費者無從得知,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不僅識貨,並且消費支持。
也有一些業者以「真心」為基準,強化品質,建立品牌,贏得消費者信心,現在的確是時候。
例如《康健》採訪過的,信功肉品、領鮮蛋、天和鮮物等都已經在建立品牌路上前行,甚至比我們想像的做得更多,往「人道認證」努力。
人道認證是要重視動物福利,提供動物完善的照顧與人道管理,可以減少疾病發生,並提升畜產品質。
只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要有所認知,不再集約式飼養代表價格會增高;不用農藥、化學肥料,代表外型可能會變差;不用添加物,代表保存期限會變短、味道可能會變淡。
但你的選擇是市場的動力,用消費者購買的市場力量,誘引供應者願意生產健康的真食物,否則消費者也在助長不好的商品蔓延,將完成「業者等於加害者」,「消費者等於受害者」的惡性循環。
歷經食物安全危機的出現,現代人更需要重新跟食物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畢竟這些食物會融入我們的身體,進入神經、肌肉和血液,傷害不僅深遠,而且廣泛。
消費者6件事:以真代假、以質取量、了解來源、減少外食、檢視標示、飲食教育
《康健》至少和你約定6件事,不再瞎吃:
1 多吃「真食物」,少吃「食品」
真食物有兩層定義。
一是指本身會變質的天然生鮮食物,如魚、肉、蛋,最簡單辨識方法就是在超市中靠牆而立的冷藏、冷凍貨架上的東西。所以《康健》10年來採訪經驗,許多專家建議儘量少碰不靠牆的、在常溫架上的「食品」。
另一層定義是,這些魚、肉、蛋不是用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的方式生產,而是回到傳統「我們夙來慣常食用它們的方式」,如「真正的牛肉來自以草飼養、且足齡生長的牛、真正的蛋來自吃草、吃蟲的母雞,真正的豬油不會經過氫化、真正的豆腐是發酵過、好消化的黃豆製成」,《真食物的奧秘》作者妮娜.普朗克指出。
2 改變飲食觀念與行為模式,採「量少質精」
大部份的人已經吃太多肉了,從營養學來看,一天只能吃不超過一個手掌的肉。我們應該減少吃肉,但精挑細選,要求業者提供品質優良的肉類。
吃得量少質精,也可鼓勵農夫不必為了快速、大量生產,變成「工業農夫」,不需施加過多的化學肥料、農藥、成長荷爾蒙,以品質而非價格來競爭。

目前不景氣時機,也正是調整支出型態的時候,重新去過簡單但高品質的生活。
3 了解食物的來源
唯一且最有力的品質保證就是,業者坦然直視顧客,「人們會花很多精力去挑選修車技工或房屋承包商,反而不太花心思去挑選食物生產業者,你不覺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到底吃什麼》的作者麥可.波倫說。
很多人去菜市場常買錯、買貴,甚至受騙。廣受許多美食家好評的阿正廚房廚師黃守正說得對,去傳統市場買菜時,再精明、再多的撇步也比不上跟農漁牧業交朋友。
虛心向食物供應者學習食物知識,在這個領域裡,「他們是研究生,我們是小學生,」黃守正說。
萬一還是擔心受騙,詹長權教授緩緩地說:「飲食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和販賣者交易、互動也是飲食的一部份。重要的是,你有意見要跟攤販反應,當他改善了,你也再回去消費,才會形成善的循環。
還有一個方法是,社區自發性組成小團體,一起探訪、發掘住家附近的優良生產者。親自拜訪、集體購買,慢慢建立穩定的生產消費關係,也便於就近監督,為自己吃的食物把關。
4 儘量自己烹煮,若實在困難,則每週至少做菜一次
自己煮不僅減少在外面瞎吃的風險,而且「烹煮的意義中,對我們吃下的食物表達敬意,」麥可.波倫說,用心烹調食物讓它展現另一種風貌,是對生產這些食物的土地、人們以及滿足我們需求的動植物,展現我們的敬意。

5 購買與進食前,要先看食品標示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日本食品科技專家安部司某次為了去演講搭飛機,只好在機場買綜合三明治和咖啡,在飛機上拿起三明治一看,至少攝取了30種添加物。他說,多一點疑慮,翻過來看背面的標示,儘量選擇添加物較少、加工度愈低的食品。
6 重視飲食教育,從種子到餐桌
更重要的是這一代成人已經被荼毒,讓我們從孩童救起,從加強飲食教育做起。
許多孩子從小就習慣人工製造的味道,無法品嚐出食物真正的滋味。而且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在侵蝕他們的健康。
同為美食大國的義大利從慢食運動開始,取得官方信任,和相同理念的老師、家長密切合作,透過活潑融入環境的教學教導孩子飲食,認識大自然,親近農漁牧食材,重新將下一代帶回自然的食物鏈中。
讓每次購買都是一次味覺革命
我們這個民族向來主張「民以食為天」,並以美食自傲,近些年卻被輕佻狹弄式的美食節目偽裝對食物的敬意,大街小巷流行膨風式鼓吹外國來的「奢華」,卻沾沾自喜認為是品味,把吃到飽、比賽囫圇大吃這種粗暴行為當成趣味。
在一次次食物安全敲痛我們知覺後,請讓我們用吃來投票,慎選食物,讓每次購買食物、咀嚼食物都形成一次改變,形成新的味覺革命。尊敬大自然每季提供的在地食材,謹慎杜防過度添加的化工原料,重新與食物建立關係,因為我們別無選擇,非這麼做不可。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內臟強,人一定美!10個習慣,從體內變美人


內臟強,人一定美!10個習慣,從體內變美人

為了維持青春美貌,不少女人不惜砸大錢買保養品,或忍著痛、冒著風險去整型、打雷射…。然而,只在外表下工夫,並不能保證你青春永駐,因為內臟還在加速蒼老、憔悴、功能出問題。如何從體內開始革命,從今天起養成好習慣,改變體質,由裡到外變漂亮!
文.謝曉雲
胃腸疲勞的症狀:抽痛、心口灼熱、便秘、腹瀉
飯後覺得胃微微抽痛,大多是因為吃太多,或是吃了不易消化的東西,而心口灼熱則是因為酸性的胃液逆流至食道所產生的不適感。壓力、過勞、睡眠不足等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使腸道的活動變遲鈍而造成便秘、或者可能便秘與腹瀉交互發生。
【胃腸好習慣】
胃接收從嘴巴吃進去的食物,攪碎之後與消化液混合一起,形成黏稠、營養容易被腸道吸收的粥狀物;小腸吸收營養,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人體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這裡;大腸則負責吸收水分,並排出剩餘的殘渣。
1.吃七分飽,避免刺激食物
飲食不定時、不定量,對胃是最殘忍的事──有時餓得直冒胃酸,有時卻又吃到快撐破肚皮,不當的飲食方式很快讓胃掛病號。胃比較喜歡清淡、中性的食物,太油、太冰、太鹹、太辣都會讓它不舒服。胃酸過多的人更要減少高鹽、含咖啡因的食物。
中醫也認為,最好用平性、溫和的食物來調養脾胃,例如國寶中醫董延齡因為天生脾胃機能比較弱,所以他只喝溫涼開水,吃中醫所指平性的蔬果,如高麗菜、豆類、蘋果等,不碰冷飲、辣椒等刺激食物。
2.用纖維做好腸道環保
腸道要順暢,絕對需要攝取充足的纖維,然而食物纖維分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種,各自發揮不同功效:

「水溶性纖維」在腸內溶解後,能抓住食物殘渣清掃腸道,並成為腸道內好菌的原料,調整腸內環境,並將老廢物質、膽固醇、毒素等排出,也有預防肥胖與糖尿病的功效。蔬菜、水果、海藻裡含量很多。

「非水溶性纖維」則存在吃起來粗粗的食物裡,如五穀雜糧、豆類。這種纖維在腸內吸收水分之後會膨脹,刺激腸壁來促進蠕動,縮短食物在大腸中滯留的時間,減少有害物質被吸收,簡基城說。
3.攝取乳酸菌為腸道加油
吉川敏一教授自己保養健康內臟的方法之一,就是攝取乳酸菌,用以改善腸道內的環境,並提高免疫力,他建議經常喝優酪乳,並選擇在飯後、胃酸變弱時喝,以免乳酸菌被胃酸殺死。
4.固定早晨上廁所
早晨最好預留一段時間上廁所,清除你的腸道。因為喝了水、吃過早餐之後,原本餓了一夜,空蕩蕩的腸胃會被刺激而開始蠕動,這時候比較容易想跑廁所。當有便意時,儘可能趕快去解便,而不要忍住不上,讓糞便又回到大腸裡,被吸走更多水分,變得又乾又硬,不容易解出,長期下來造成便秘,痛苦不堪。
5.練習健胃整腸的瑜伽
適度的運動能讓腸胃正常運作,例如健走可以提高腸道的活動力,防止便秘;相反地,久坐不動的話,腸道也會跟著偷懶,影響消化吸收機能。以下兩式瑜伽幫助消脹氣、促進腸子蠕動:

1-1.仰臥,將膝蓋抬至胸口並抱住,臉貼近膝蓋。
1-2.維持這個動作並呼吸30秒。注意讓膝蓋確實靠近胸口,以利刺激腸道。
2-1.抬起左腳,將腳後跟置於彎曲的右腳大腿旁,並用右手肘將左腳夾住。左手放在腰後方並吸氣。
2-2.一邊吐氣,一邊扭轉身體,將肩膀轉向左側。維持扭轉的狀態並呼吸30秒。
2-3.慢慢回到動作1,然後換腳重複動作。
腎臟疲勞的症狀:倦怠、浮腫
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以及糖尿病等都可能傷害腎臟。如果負責過濾血液的腎絲球受到損害,則排泄老廢物質、調整血壓等就無法順利運作,尿素、氮化合物等堆積在體內,最後引起尿毒症。
【腎臟好習慣】
腎臟是人體的「血液再生工廠」,負責過濾更新髒污的血液,並製造尿液,排出體外。
1.吃得清淡少鹽
鹽分攝取太多時,會讓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腎臟病變,因此除了料理時減少放鹽,更要小心加工食品,如餅乾、拌醬、麵包、香腸熱狗裡隱藏看不見的鹽。
此外,也要避免吃進太多蛋類、肉類、豆製品等蛋白質,馬偕醫院淡水院區營養課課長蔡一賢提醒。因為身體在消化、分解蛋白質的過程中,會產生氮化合物,需要靠腎臟過濾排出,因此,攝取過量蛋白質時,腎臟就得拚命工作,尤其當腎臟功能衰退時,廢物可能無法順利排出,因此引起更嚴重的腎臟問題。
2.喝足夠的水
一般健康正常的人每天需喝4次以上,總共大約2000cc的水。腎臟要依靠足夠的水分才能清除廢物,並且飲水充足,排尿順暢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進而引起腎盂腎炎。

喝水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喝,水分才會緩緩進入體內,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如果一口氣就把水喝光了,會縮短水分停留在體內的時間。
3.攝取黑色食物
中醫所說的腎主「黑」,所以一般黑色食物多入腎,可補益腎精,讓人年輕有活力,身形挺直,頭髮烏黑光澤。
日常飲食不妨加入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桑椹、黑糯米等。
尤其黑芝麻是許多中醫師喜愛的養生食物。《康健》曾採訪過的百歲國寶中醫姜通,身手矯健、頭腦靈活,黑芝麻糊是他每日必備的甜點。
總是元氣十足,外表看不出來已經66歲的女中醫張却,每天早上一定要吃一碗加入堅果、黑芝麻的燕麥粥。
4.維護私處清潔, 避免感染
女性的尿道口和陰道、肛門的距離短,容易經由性行為或清潔不當,而把陰道、肛門口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再侵入膀胱,造成泌尿道感染,甚而引起腎盂腎炎。
所以如廁之後,由前(陰道口)往後(肛門口)擦拭,並注意會陰部的清潔,及保持乾燥通風,穿透氣的內褲,以免流汗悶濕,就能減少細菌孳生感染的機會。
5.按摩顧腎穴位
腎的經絡起自於足底,按摩腳部,尤其是刺激腳底的湧泉穴,有助提升腎氣。

.湧泉穴
(腳掌底前半凹陷處,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前三分之一處)
滋補腎精,助眠、促進血液循環。

.太谿穴
(腳內踝後側一吋的凹陷處)
調補腎氣,改善腰痠背痛

.復溜穴
(位於踝骨,內踝尖後面的凹陷處,往上大約兩橫指的寬度)
調補腎氣,幫助代謝水分,消水腫。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鹽」使腰圍增加!10種食物害你吃進太多的鈉


「鹽」使腰圍增加!10種食物害你吃進太多的鈉

白吐司、麥片、甜食……這些食物其實暗藏不少鹽,讓台灣人普遍多吃了一倍的鈉。你要如何步步為營?
文.楊心怡  攝影.周書羽
從鹽所吃進的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能幫助體液平衡的調節、神經傳導、及肌肉收縮與放鬆。一天500毫克(約1/5茶匙的鹽)就足夠了。
但台灣人普遍吃了太多鈉。很多研究提醒,吃太鹹,不只造成高血壓、中風,還會影響更年期女性髖骨密度的流失,更且高血壓的婦女8年後出現腦部損傷(失智)的機率較高。
還有一項最切身的問題,「鹽」也會使腰圍增加,因為通常高鹽食品也是高熱量食品
有鑑於此,美國最近修正了新的飲食指南,特別點名要減鹽,尤其是51歲以上、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病史,最好能將一天攝鈉量降至1500毫克,約2/3茶匙的鹽而已。
如果你不是這個族群,一天攝鈉量也不應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一茶匙的鹽。
但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19~64歲男性平均每天吃進4580毫克,超過規定量的1.9倍,女性也超過1.5倍,約3568毫克。
吃太鹹,損傷兒童智力
最要注意的是兒童吃進的鈉。台灣目前仍沒有針對兒童做出規範,不過國健局曾統計,台灣國小學童平均一天竟能吃掉4000毫克以上的鈉,相當於超過10克的鹽。
歐美普遍以每日5克鹽為標準,澳洲甚至規定4~8歲兒童不能超過3.5克的鹽,英國則是要到11歲以上才能吃到6克。因此,台灣學童攝鹽量可說是將近上限的2倍,相當驚人。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鈉攝取過量會妨礙對鋅的吸收,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還容易使抵抗力變差。最擔心的是會造成骨鈣流失,影響骨骼發育,「這是因為我們腎臟代謝鈉的時候,也會連帶損失體內的鈣」。
那麼,少放點鹽巴就夠了嗎?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國人食物中最常見的鹽類來源,其實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依序是湯、油鹽拌主食和加工食品。「一天只要少吃400毫克的鈉,例如不喝湯,對健康就能有很重大的改善,」台大醫院營養部陳珮蓉組長苦口婆心。
還有哪些食物隱藏了高鈉?
1.白吐司
白吐司吃起來似乎沒有味道,但光兩片半也有超過600毫克的鈉含量。早餐如果兩片吐司塗花生醬,要不超量都難。「麵包的奶油愈多,鹽分愈高,」陳珮蓉解釋。因此像便利商店的巧克力麵包、波羅麵包、奶酥麵包等,也都有約200~240毫克的鈉含量。

▼解決方法:
如果想吃麵包,許惠玉建議不妨選雜糧類的麵包,雖然鈉含量高,但鉀含量也不低,又有纖維、植化素等優質營養素,相較之下是比較好的選擇。
2.低鈉鹽
低鈉鹽是以取代,但即便如此,5克重(約半湯匙)的低鈉鹽仍含有高達917毫克的鈉,不可不小心。
▼解決方法:營養師提醒,不管什麼鹽,還是少用為妙,降低用量是首要原則。
可以使用白醋、果醋或檸檬、番茄等天然的酸味,或人參、當歸、枸杞等中藥材來取代鹽;也可運用香菜、海帶、香草等味道強烈的食材,帶出食物的原味。或是改變烹調方式,多利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天然鮮味,以減少鹽、味精的用量。
3.麥片
早餐穀類脆片多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健康早餐選擇。董氏基金會抽查早餐榖片14個品項,就有一半達到英國高鹽標準(每100克食品含500毫克以上),有些廠牌竟高達1030毫克。
▼解決方法:買麥片時看一下標示,有些廠牌含鈉量較低,差距達10倍以上。
4.檸檬夾心餅乾
別以為不鹹的食物,鈉含量就比較低。像檸檬夾心餅乾這類甜的點心,竟也名列高鈉零嘴行列,因為製作過程中加入添加物,造成每100克就有700多毫克的鈉。巧克力夾心餅乾,也有500多毫克。

▼解決方法:
陳珮蓉建議,水果、煮玉米或優格是比較健康的零嘴選擇,葡萄乾或蔓越莓乾也可以考慮。
5.零卡果凍
許多標榜低熱量的零嘴如果凍、蒟蒻乾,一看標示,竟含有約200毫克的鈉。
▼解決方法:特殊訴求或許吸引人,但還是要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例如標示低鹽堅果、低鹽高纖餅乾,還是需先看清楚再決定。
6.運動飲料
運動飲料也很危險。從含鈉量來看,它與番茄汁差不多,都屬於高鈉飲料。以1罐600毫升容量來說,喝1瓶運動飲料就可能攝取了252毫克的鈉。
▼解決方法:陳珮蓉提醒,許多人以為運動完後就得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事實上是不必要的。有研究指出,運動所多排出的鈉量,正常飲食已經足夠,除非大量長時間運動與出汗的運動員才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7.蔬果汁
有些蔬果汁為了增加風味,在加工過程中會加鹽,喝完1瓶,可能就攝取了162毫克的鈉。
▼解決方法:其實水就是最好的飲料。更且,食用過多的鈉時,也應多喝水幫助排出體外。不然就是選擇有標示低鈉的飲品。
8.關東煮湯汁
半碗300克的關東煮湯汁,有可能就含高達615毫克的鈉。但事實上,自家熬的湯,鈉含量也不少。根據陳珮蓉的觀察,以國人用鹽習慣,一般家裡煮的湯品大概也會用去1克的鹽,約400毫克的鈉。
▼解決方法:儘量使用新鮮食材自己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使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
或是你可以學學國宴名廚阿基師的小撇步。準備一個有刻度的小容器,將6克的鹽倒入,加五倍的水溶解,烹調時,一整天最多只能用完這些鹽水調味,總量管制鹽的攝取。
對於外食族,陳珮蓉呼籲,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
9.主食拌醬
沙茶醬、肉燥、蘑菇醬等調味料,雖然一湯匙鈉含量不會超過100毫克,但許惠玉提醒,如果是用來拌主食,例如義大利麵、炒飯、焗麵等,通常會加好幾匙,很容易就吃進過多的鈉。
▼解決方法:外食族吃飯前可先撥去多餘的醬汁,或是主動要求店家,像是燙青菜時少放肉燥、醬油膏。最好少吃油鹽拌主食,以免養成重口味的習慣。

10.涼麵

涼麵看似清淡,一盒的鈉含量也高達1200~1265毫克。根據衛生署調查,市面上不少涼麵所用的油麵,幾乎都添加小蘇打來增加Q度,小蘇打就含很多鈉,加上麻醬本身鈉含量也很高,導致每吃一碗涼麵的鈉含量就跟一碗泡麵差不多,相當1天鈉攝取量標準2400毫克的一半。吃碗涼麵就吃掉一天鈉量的半數,實在很超過。

▼解決方法:
專家建議,碰到油麵、麵線等,可以加長水煮時間,讓鈉溶出。麻醬則要減量只用一半。

◎註:鹽的代換方程式∣1茶匙食鹽=6克食鹽(2400毫克鈉)=2.4湯匙醬油=6茶匙味精=6茶匙烏醋=15茶匙番茄醬
http://download.cw.com.tw/pop/tks_chvip148.asp
台灣女中醫:別再錯喝四物湯!女中醫養顏絕活大公開!
http://www.cwbook.com.tw/common/book.jsp?productID=4444